儿童注射性臀肌挛缩症的治疗原则是什么
儿童注射性臀肌挛缩症的治疗原则是什么
治疗原则:有报道显示,非手术治疗优良率为 39%,手术治疗优良率为97%。尽管非手术治疗对轻度臀肌挛缩有一定的疗效,但绝大多数学者仍主张一旦臀肌挛缩诊断成立,必须尽早进行手术治疗,以恢复髋、膝关节功能,防止发生骨盆倾斜、双下肢假性不等长、脊柱弯曲、髋外翻,甚至出现继发性髋关节脱位等继发性改变。1. 非手术治疗主要适用于无明显膝、髋关节功能障碍的患者。治疗方法如下。(1) 手法按摩,患者屈膝侧卧,被动强压膝外侧,使股内收。(2) 并膝下蹲锻炼。(3) 两腿分开站立,同时做屈髋、屈膝、并膝动作及下压膝外侧。(4) 高频电局部治疗。2. 手术治疗主要有臀肌筋膜松解术和臀肌起点下移术两种手术方式。
孩子不会跷二郎腿也是病
“臀肌挛缩症”目前病因不明,不过长期肌肉注射、感染和外伤等原因都可能引起。由于儿童的皮肤较娇嫩,长期注射肌肉针后可能会引起肌肉水肿、缺血坏死、纤维化,最后发生挛缩,肌肉失去弹性和伸缩能力。几年后,则会影响到其他正常肌肉和关节活动,逐步出现典型临床症状——不能跷二郎腿、不能双脚合拢下蹲。
“臀肌挛缩症”患儿最初会感到蹲、跑、跳困难,走路呈跛行。若进一步检查可以发现,双下肢不能完全并拢,轻度外旋,下蹲时双膝不能并拢,呈蛙式位。一旦发现孩子有这些情况后,家长应及时带患儿到正规医院去做检查。
“臀肌挛缩症”可以通过手术治疗,结合恢复锻炼,大多数患儿能够治愈。
臀肌挛缩症严重吗
本病常为双侧性,单侧少见,亦有报道男多于女。髋关节功能障碍患者髋关节内旋内收活动受限。站立时下肢外旋位,不能完全靠拢。行走常有外八、摇摆步态,快步呈跳跃状态。坐下时双腿不能并拢,双髋分开蛙式位,一侧大腿难以搁在另一侧大腿上(交腿试验)。
下蹲活动时轻者蹲时双膝先分开,然后下蹲后再并拢(划圈征)。重者只能在外展、外旋位下蹲,蹲下时双髋关节呈外展、外旋姿势,双膝不能靠拢,足跟不着地,呈蛙式样。体检可发现臀部外上部有皮肤凹陷,髋内收时凹陷更明显,臀部可及紧缩感,下肢呈外展外旋位,髋内收、内旋受限,下肢中立位屈髋活动受限,必须患髋外展、外旋,使患侧髋向外划一半圆形方能再回入原矢状面完全屈曲。股骨大粗隆弹跳感。Ober征阳性。
骨盆变型疾病程度重者可有髋臼底凸向盆腔,形成Otto氏骨盆。臀中小肌挛缩的患儿有大转子骨骺肥大。双侧不对称性臀肌挛缩患儿可有骨盆倾斜及继发性腰段脊柱侧凸。严重侧髂前上棘较轻侧低,重侧脐踝距离长于轻侧,而两侧大转子到踝部距离相等。
儿童注射性臀肌挛缩症的临床症状是什么
臀肌挛缩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一组以髋关节功能障碍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症候群。因为臀肌及其筋膜的纤维变性挛缩,引起髋关节外展外旋畸形,继发髋关节内收内旋功能障碍,可表现出特有的步态、姿势异常和特有的体征。婴幼期常有明确臀部药物注射史,4岁左右开始出现症状,绝大多数为双侧受累,单侧少见,双侧单侧发病之比约为3 : 1.男孩多于女孩,约为2 : 1。GMC的致病原因目前尚不全明确,多数学者认为肌内注射及药物因素是本病的主要致病因素。还有人认为与先天及遗传因素、儿童的免疫因素、体质因素等#关。临床表现:1. 症状(1)臀部外上1/4处有皮肤凹陷,该部位可扪及与臀大肌纤维走行方向一致的挛缩带,当髋关节被动内收、内旋和屈曲时挛缩带更为明显。(2)姿势和步态异常:站立时双下肢轻度外旋,双膝并拢时下蹲受限。2. 体征(1) 弹响髋:侧卧位屈曲髋关节时,臀大肌条状挛缩带划过大粗隆所产生的弹声。(2) 双下肢交腿受限:因受臀大肌挛缩带的影响,患儿不能在膝上交叉两下肢。(3) 两下肢伸直并拢后不能完成屈膝屈髋动作。3.辅助检查X线...
儿童鸭子腿的病症
儿童臀肌挛缩症是臀肌及其筋膜纤维变性、挛缩引起的髋关节外展外旋畸形和屈髋障碍。
患臀肌挛缩症的儿童走路像鸭子,摇摇晃晃,步态呈外八字样;快步走或跑步时呈跳跃状;站立时两条腿外翻,而且两腿不能完全并拢,不能跷二郎腿;下蹲时的姿势更特别,双膝部须向两侧分开才能蹲下,足跟不着地,好像一只大青蛙,俗称青蛙腿。有的患儿因下蹲困难,只好站着大小便。这些儿童的臀部没有正常人臀部那样厚厚的肌肉,而被许多硬结代替,似一条又硬又粗的束带牢牢地约束着臀肌,妨碍着肌肉运动,使臀肌形成一个形似酒窝的皮肤凹陷;严重病例可有骨盆倾斜、腰椎弯曲等。
儿童注射性臀肌挛缩症的护理评估是什么
护理评估:询问患儿有无注射史、有无该病的家族遗传史、用药情况及身体免疫情况;评估患儿行走时的姿势和步态;观察肌肉挛缩的程度和局部皮肤有无压疮破溃等表现;评估患儿有无自卑情绪、家长和患儿对疾病的认知程度及对手术的期望值和信心。
小孩发烧怎么急救
小孩发烧怎么急救?小孩子免疫力比较低下,容易感冒发烧,一旦发烧令家长紧张不已,不知道所措,下面放心医苑网专家就为大家介绍儿童发烧怎么处理?
●儿童发烧的定义和判断
发烧是一种症状,它是白细胞、健康的菌群和脑部的体温调节中枢协力帮助免疫系统击退外来病原体的表现。面颊发红和出汗常常伴随着发烧,这是人体散发身体热量的方式。
医生通常对小儿发烧的定义:
口腔温度肛门温度
低热>37.5度>38.0度
高热>39.0度>39.5度
小孩发烧怎么急救?通常,孩子的发烧是通过触摸前额发现的(这种方法的正确率约75%),但使用体温计是确认体温和追踪病程的较好方法。口腔、肛门、腋下和耳道是身体的四个能够正确反应体温的部位。但测口腔体温不适合小于5岁的儿童,你可根据不同的情况采用另外三种方法,如测量肛门或腋下的体温,则可使用玻璃体温计或数字式体温计,如通过耳朵测体温可使用数字式电子耳道体温计。
●儿童高烧的处理原则
小孩发烧怎么急救?发热往往是人体在受到外界各种因素如细菌、病毒等侵袭后人体的一种防御反应。从某种意义上讲发热不是坏事,可使人体内部产生抗体。但发热也会给病儿带来许多不利,部分病儿在高热初期会出现“抽风”,医学上称为“热惊厥”,多见于3岁以下婴幼儿。
对于高热,一般不选用打退热针,因这往往会使体温降得太快,大汗淋漓,失水,有的退热针维持退热效果仅4小时,有时会使体温突然再升高时,再次引起抽风。可选用间断定时服降温时间长的口服退热药,使体温降下后并维持较长时间,以减少热惊厥的发生。
对有“热惊厥”病史的病儿,一旦发热,应及时用退热药降温,然后送医院诊治,以防在去医院的路上体温过高引起抽风。
●减少臀部肌肉注射,避免臀肌损伤
一些家长带着孩子来看病时,我们发现:孩子站立时,两下肢的膝部不能完全并拢,呈轻度外旋;坐位时,双腿不能翘“二郎腿”;下蹲时,双膝不能靠拢如“蛙式样”;行走时,步态呈“外八字”状等等。这些症状应考虑为由于臀部肌肉受损而引起臀肌挛缩症。引起臀肌挛缩症主要原因是长期反复多次臀部注射药物,引起化学性和物理性损伤,使臀部皮下组织纤维化变性而挛缩所致。婴幼儿期减少臀部肌肉注射,是有效的预防臀肌挛缩症的关键。
●高热退烧的好帮手——代替退烧针的新药
小孩发烧怎么急救?对于孩子发烧,特别是高热,家长们往往十分恐慌,常常不分昼夜,赶去医院,要求医生给予注射退烧针。其实,肌肉注射有许多不尽如意的地方:儿童对打针非常恐惧而常常吵闹不安;肌肉注射会使局部产生红肿、疼痛,有时也会引起臀部肌肉注射性的损伤、感染,甚至产生臀部肌肉萎缩或麻痹等并发症。因此我们认为并建议:不主张为儿童肌肉注射退烧针,选用专为儿童设计,即能迅速退高烧的新药——美林口服退烧糖浆。美林口服退烧糖浆,退烧效果与退烧针同样的迅速且安全并持续时间长达8小时,可使患儿减少服药的次数,并在夜间帮助孩子整夜都能安睡;再者,口服退烧糖浆,可减少和避免孩子皮肉之苦及紧张心理,达到配合医生细致检查、明确诊断和治疗,帮助孩子早日恢复健康的目的。
儿童患青蛙腿的原因
儿童臀肌挛缩症并不是注射了苯甲醇后立即就发生的,而是在注射后2~3年逐渐出现的症状,而且越小的孩子注射后越容易发病。因此,臀肌挛缩症常常见于4~10岁的儿童中。
苯甲醇不易被人体吸收。小儿肌肉娇嫩,新陈代谢旺盛,对异物刺激反应强烈,多次肌肉注射后,长期积留在注射部位的苯甲醇可导致药物性筋膜炎和肌纤维组织炎,进一步发展成臀部肌肉纤维变性,纤维组织增生,形成瘢痕组织,引起肌肉痉挛。患儿臀部肌肉纤维瘢痕挛缩,势必影响患儿活动和正常的生长发育,导致儿童残疾。
2005年,国家药监局和卫生部先后发文禁止苯甲醇作为青霉素溶剂注射使用。但近期,国家药监局通过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又发现有儿童使用含苯甲醇的注射液肌肉注射后出现臀肌挛缩症的病例报告。为保证儿童用药安全,国家药监局决定组织开展含苯甲醇的注射液说明书的检查,要求凡使用苯甲醇作为溶媒的注射剂,其说明书必须明确标注“本品使用苯甲醇作为溶媒,禁止用于儿童肌肉注射”。各地药监部门应立即组织对辖区内企业药品说明书进行检查,未按要求修订的其药品一律不得上市。未按规定标注上述内容的已上市药品,一律责令企业立即予以召回,并按有关规定予以查处。
臀肌挛缩症的治疗
1、开放性手术开放性手术对患者创伤大,一般要留下7~12cm瘢痕,出血多,易损伤坐骨神经,术后残留空腔,松解不彻底,尤其对于重型病例,臀大肌挛缩带范围大,在切除内侧挛缩带时因担心损伤坐骨神经而切除不彻底,影响疗效,所以现在临床上已经很少运用这类手术了。
2、微损伤手术
1)小针刀松解术:该手术曾经因为损伤小而风靡一时,但术中易粘连、剥离范围局限、只能解除部分症状,手术效果不甚理想。
2)关节镜等离子气化松解术:该手术创造比微创剥离刀松解术大3倍以上,手术时间至少长30倍,治疗各型患者的范围也没有微创剥离刀松解术广,手术费用也相对要高。
小儿夜晚发烧的有哪些紧急方法
●儿童发烧的定义和判断医生通常对小儿发烧的定义:口腔温度肛门温度低热》37.5度》38.0度高热》39.0度》39.5度通常,孩子的发烧是通过触摸前额发现的(这种方法的正确率约75%),但使用体温计是确认体温和追踪病程的较好方法。口腔、肛门、腋下和耳道是身体的四个能够正确反应体温的部位。但测口腔体温不适合小于5岁的儿童,你可根据不同的情况采用另外三种方法,如测量肛门或腋下的体温,则可使用玻璃体温计或数字式体温计,如通过耳朵测体温可使用数字式电子耳道体温计。●儿童高烧的处理原则发热往往是人体在受到外界各种因素如细菌、病毒等侵袭后人体的一种防御反应。从某种意义上讲发热不是坏事,可使人体内部产生抗体。但发热也会给病儿带来许多不利,部分病儿在高热初期会出现“抽风”,医学上称为“热惊厥”,多见于3岁以下婴幼儿。对于高热,一般不选用打退热针,因这往往会使体温降得太快,大汗淋漓,失水,有的退热针维持退热效果仅4小时,有时会使体温突然再升高时,再次引起抽风。可选用间断定时服降温时间长的口服退热药,使体温降下后并维持较长时间,以减少热惊厥的发生。对有“热惊厥”病史的病儿,一旦发热,应及时用退热药降温,然后送医院诊治,以防在去医院的路上体温过高引起抽风。●减少臀部肌肉注射,避免臀肌损伤一些家长带着孩子来看病时,我们发现:孩子站立时,两下肢的膝部不能完全并拢,呈轻度外旋;坐位时,双腿不能翘“二郎腿”;下蹲时,双膝不能靠拢如“蛙式样”;行走时,步态呈“外八字”状等等。这些症状应考虑为由于臀部肌肉受损而引起臀肌挛缩症。引起臀肌挛缩症主要原因是长期反复多次臀部注射药物,引起化学性和物理性损伤,使臀部皮下组织纤维化变性而挛缩所致。婴幼儿期减少臀部肌肉注射,是有效的预防臀肌挛缩症的关键。●高热退烧的好帮手——代替退烧针的新药对于孩子发烧,特别是高热,家长们往往十分恐慌,常常不分昼夜,赶去医院,要求医生给予注射退烧针。其实,肌肉注射有许多不尽如意的地方:儿童对打针非常恐惧而常常吵闹不安;肌肉注射会使局部产生红肿、疼痛,有时也会引起臀部肌肉注射性的损伤、感染,甚至产生臀部肌肉萎缩或麻痹等并发症。因此我们认为并建议:不主张为儿童肌肉注射退烧针,选用专为儿童设计,即能迅速退高烧的新药——美林口服退烧糖浆。美林口服退烧糖浆,退烧效果与退烧针同样的迅速且安全并持续时间长达8小时,可使患儿减少服药的次数,并在夜间帮助孩子整夜都能安睡;再者,口服退烧糖浆,可减少和避免孩子皮肉之苦及紧张心理,达到配合医生细致检查、明确诊断和治疗,帮助孩子早日恢复健康的目的。
儿童注射性臀肌挛缩症的术前护理要点及措施有哪些
术前护理要点及措施:(1) 人院时,热情接待患儿,向患儿做好人院指南宣教,介绍病室环境、住院制度(查房、卫生、探视、作息等制度)及主责护士的姓名,耐心解释患儿及家长提出的问题。了解患儿生活习惯,采用个性化的沟通技巧,消除患者陌生感和恐惧感。(2) 人院后向患儿及家长介绍主要检查项目的目的、注意事项及如何配合,完善各项检查。指导患者进食高蛋白、高热量、高纤维素食物。因为疾病有步态异常,影响患儿的正常生活,常给患儿带来自卑心理,同时因患者普遍年龄较小,心理承受能力差,护士应当了解患者的身体感受和心理状态,用适当的安慰性语言及时给予帮助.取得患儿的信任,增强其自信心。(3) 术前护理:向患儿及家长介绍疾病的相关知识,治疗护理的措施,讲解各项术前准备的目的和意义以及手术的必要性。① 指导患儿术前练习床上大、小便。②术前1天行术野备皮,备皮时防止损伤皮肤。③术前常规禁食,嘱患者洗头、沐浴更衣、修剪指甲。④ 注意避免受凉,保证充足睡眠。⑤ 向患儿及家长讲解肌内注射术前针的目的。⑥ 做好安慰解释工作,减轻患儿及家长的焦...
臀肌挛缩症危害有什么
免疫因素。大量儿童接受肌肉注射,但发病者仅为少数。研究发现儿童臀肌挛缩患者存在免疫调节功能紊乱,TS细胞显著低下,导致TH细胞相对亢进;患儿在接受苯甲醇注射后对药物半抗原所引起的免疫反应不能及时中止,容易引起免疫损伤。同时观察到患儿血清IgG升高、C3降低为此提供间接证据。
人红细胞膜具有受体,该受体是一种糖蛋白,红细胞可通过其膜上的受体的粘附作用而识别、捕捉体内的免疫复合物。循环血中95%的受体位于红细胞膜上,因此人们清除免疫复合物的主要细胞是红细胞。试验显示臀肌挛缩症患儿红细胞受体活性及红细胞膜免疫复合物水平明显低于正常人,提示患儿红细胞免疫功能低下,不能及时有效地粘附和清除药物注射后产生的免疫复合物。
连接切片法显示挛缩臀肌小血管壁内有免疫复合物的沉积。免疫复合物可造成血管壁损伤,引起血管内凝血导致组织的缺氧状态,进而肌细胞损伤、成纤维细胞活化最终引起臀肌纤维化。
少儿腰椎间盘突出症误诊为臀肌挛缩症病例
【疾病信息】
患者,男,10岁。因右臀部疼痛、萎缩、渐进性跛行2年入院。2002年3 月起,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右臀部疼痛,以运动后为甚,未予重视,症状逐渐加剧并伴有肌萎缩及跛行。既往有多次臀部肌肉注射药物病史。曾多次在外院诊为注射性臀肌挛缩症,予理疗及局部热敷等对症治疗,症状无明显改善。2005年3月来我院求治,门诊拟注射性臀肌挛缩症收入科。
【治疗方法】
查体:呈八字步态跛行(似臀肌挛缩症),腰椎略向左侧凸,L4~5间隙有明显压痛、叩击痛,并向右下肢放射,右臀及右下肢可见明显肌萎缩,梨状肌孔有明显压痛,右臀感觉稍迟钝,跟、膝腱反射正常,右直腿抬高试验60° ,加强试验阳性。 X线检查:腰椎生理前凸减少,略向左侧凸。
进一步CT检查:L4~5椎间盘突出且伴侧隐窝狭窄。考虑腰椎间盘突出症。
治疗:给予手术治疗。术中见黄韧带增厚,L4~5椎间盘纤维环明显后突,侧隐窝骨性狭窄明显,右L5神经根明显受压,遂摘出髓核,扩大侧隐窝,切除部分黄韧带。
【治疗效果】术后臀部疼痛症状完全消失,术后3个月随诊肌萎缩基本消失,步态恢复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