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预防冬季传染病 流行性腮腺炎
怎么预防冬季传染病 流行性腮腺炎
是由腮腺炎病毒引起的呼吸道传染病,而以耳下部肿大为首发病象,有发热、寒意、头痛、咽痛、食欲不佳、恶心、呕吐、全身疼痛等。
脑膜脑炎是儿童时期最为常见的并发症,睾丸炎男性患儿最常见的并发症。
1、接种腮腺炎疫苗(麻腮风疫苗)是预防流行性腮腺炎最有效的办法,对儿童有保护作用。
2、早期隔离患者直至腮腺肿胀完全消退。接触者一般约3周左右;
3、每天开窗通风半小时以上;
4、少吃一些辛辣、煎炒的食物,多吃新鲜的蔬菜水果以增强抵抗力。
传染病有哪些
《传染病防治法》将全国发病率较高、流行面较大、危害严重的39种急性和慢性传染病列为法定管理的传染病,并根据其传播方式、速度及其危害程度,分为甲、乙、丙三类:
甲类传染病(2类)是指:鼠疫、霍乱。
乙类传染病(26类)是指:肺结核、病毒性肝炎、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艾滋病、淋病、梅毒、脊髓灰质炎、麻疹、百日咳、白喉、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猩红热、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钩端螺旋体病、布鲁氏菌病、炭疽、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流行性乙型脑炎、黑热病、疟疾、登革热、高致病性禽流感和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甲型H1N1流感。
丙类传染病(11类)是指:血吸虫病、丝虫病、包虫病、麻风病、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新生儿破伤风、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除霍乱、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2008年5月2日新增手足口病为丙类传染病。
怎么预防传染病?
一: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勤洗手、吃熟食、喝开水、勤通风、晒太阳、勤锻炼;
二:生病及时就医。出现发热、咽痛、咳嗽等症状时,戴上口罩,及时到医疗机构就诊,以免对他人造成可能的传染;
三:接种疫苗。鼓励公众根据自身情况,自愿、自费进行疫苗接种。疫苗接种是控制区域性急性传染病流行最经济、有效的办法,每年秋末,高危人群应该接种流感疫苗。老年人特别是有慢性肺部疾病的可以接种肺炎疫苗,有效地减少患肺炎的机会;儿童和学生接种流感、腮腺炎、风疹、水痘、流脑等疫苗,可预防呼吸道疾病;每年春末接种甲肝、伤寒等疫苗,预防肠道传染病;农民接种钩端螺旋体病疫苗,可针对性地预防乙脑、钩体病;被狗等动物咬伤后,要及时进行伤口彻底清洗和接种狂犬疫苗,被咬伤出血的还应该进行狂犬病免疫血清注射;在疾病暴发风险较大时,各级疾控中心会建议对中小学生进行流感、腮腺炎、风疹、水痘、甲肝、伤寒等疫苗应急接种,可以使接种人群形成有效免疫屏障,从而控制与减少传染病发病和蔓延,具体情况公众可到就近的疾控中心咨询。
酸辣刺激是腮腺炎儿童的禁忌
流行性腮腺炎俗称“痄腮”,是由流行性腮腺炎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一年四季均可以发病,但以冬春季节较多见。任何年龄的人均可以得这种病,但以4~15岁学龄前与学龄期的儿童发病率较高。本病的传染性比较强,常在幼儿园和小学中发生流行。目前,我国有的地区已经开展了流行性腮腺炎减毒活疫苗的预防接种,起到了保护作用,不仅降低发病率,并发症也有减少。
冬春交替时节,正是“腮腺炎”的高发期。专家提示,腮腺炎患儿多喝水可加速退热及毒素排出,同时患病期间还应注意避免食用过于酸辣刺激及干硬食物,以免加剧腮腺疼痛。
“流行性腮腺炎”,多见于儿童和青少年。此病以飞沫传播为主,早期“痄腮”患儿或隐性感染者都是传染源。患者有发热、乏力、肌肉酸痛、食欲不振、头痛、呕吐、咽痛等症状,腮腺出现一侧或两侧肿胀,并以耳垂为中心向周围蔓延,表面灼热及触痛。
专家提示,腮腺炎流行期间,家长应尽量减少带孩子到人群密集的公共场所。
腮腺炎对身体有哪些危害
流行性腮腺炎的
危害并不是腮腺炎本病的危害,而是由腮腺炎引发的并发症的危害。流行性腮腺炎容易引发比较严重的并发症。 1.流行性腮腺炎容易导致神经系统疾病 流行性腮腺炎引发的神经系统疾病主要有无菌性脑膜炎脑膜脑炎、脑炎,性神经炎脊髓炎,更严重的时候还可能引发耳聋。
2.流行性腮腺炎容易引发生殖系统并发症 流行性腮腺炎也容易引发睾丸炎、卵巢炎、胰腺炎、肾炎、心肌炎等生殖系统疾病。
对于流行性腮腺炎引发的生殖系统的疾病大都发生在青春期后的患者,孩子比较少见。 所以流行性腮腺炎对儿童少年期的孩子的危害在于引发严重的神经系统疾病,所以我们提醒父母一定要为孩子做好预防流行性腮腺炎的措施。
孩子冬季注意事项 注意预防疾病
冬季是呼吸道疾病的多发季节,要谨防冬季易流行的呼吸道传染病,如水痘、腮腺炎、流行性脑膜炎等。严格按照免疫程序做好幼儿计划免疫工作。同时还可给孩子服用板兰根、大青叶、金银花等中药,以加强预防流行型感冒。幼儿外出时如应带好口罩,特别是室内外温差较大的的情况下。
腮腺炎的传染途径
流行性腮腺炎是由腮腺炎病毒侵犯腮腺引起的急性呼吸传染病,接触病人后2-3周发病。腮腺炎主要表现为一侧或两侧耳垂下肿大,肿大的腮腺常呈半球形,以耳垂为中心边缘不清,表面发热有角痛,张口或咀嚼时局部感到疼痛。
本病主要为呼吸道传播,病毒在唾液中通过飞沫传播(唾液及污染的衣服亦可传染);孕妇感染本病可通过胎盘传染胎儿,而导致胎儿畸形或死亡,流产的发生率也增加。
1)管理传染源
流行性腮腺炎病人应当隔离至腮肿消退为止;在春季传染病流行季节,不要带孩子到人群多的地方去,更不要到腮腺炎病人家串门;对接触过腮腺患儿 的孩子要密切观察,口服板蓝根冲剂有一定的预防作用;春季腮腺炎容易在幼儿园和小学校流行,对儿童较密的场所可用食醋熏蒸或每天打开窗户让空气对流半小时。
2)切断传播途径
对流行性腮腺炎发生的学校教室要注意通风,保持空气流通,放学后可用0.2%过氧乙酸消毒。流行期间不宜举行大型集体活动。
3)保护易感人群
出生后14个月常规给予腮腺炎减毒活疫苗或麻疹、腮腺炎和风疹三联疫苗免疫效果好。免疫途径皮下注射,还可采用喷鼻或气雾吸入法,接种后可出现一过性发热,偶有在接种后1周发生腮腺炎者。此外,还需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多参加锻炼,增强体质。
腮腺炎的危害有哪些
流行性腮腺炎的危害并不是腮腺炎本病的危害,而是由腮腺炎引发的并发症的危害。流行性腮腺炎容易引发比较严重的并发症。
1.流行性腮腺炎容易导致神经系统疾病 流行性腮腺炎引发的神经系统疾病主要有无菌性脑膜炎脑膜脑炎、脑炎,性神经炎脊髓炎,更严重的时候还可能引发耳聋。
2.流行性腮腺炎容易引发生殖系统并发症 流行性腮腺炎也容易引发睾丸炎、卵巢炎、胰腺炎、肾炎、心肌炎等生殖系统疾病。 对于流行性腮腺炎引发的生殖系统的疾病大都发生在青春期后的患者,孩子比较少见。
所以流行性腮腺炎对儿童少年期的孩子的危害在于引发严重的神经系统疾病,所以我们提醒父母一定要为孩子做好预防流行性腮腺炎的措施。
流行性腮腺炎的治疗
流行性腮腺炎患者在患病期间的时候最主要的症状就是腮腺出现肿痛,患者在吃饭的时候需要动腮腺,这个时候患者就会表现出疼痛,所以患者要及早进行治疗。
流行性腮腺炎简称流腮,俗称痄腮。四季均有流行,以冬、春季常见。是儿童和青少年期常见的呼吸道传染病。它是由腮腺炎病毒引起的急性、全身性感染,以腮腺肿痛为主要特征,有时亦可累及其他唾液腺。常见的幷发症为病毒脑炎、睾丸炎、胰腺炎及卵巢炎。
腮腺炎病毒属副黏液病毒科。病人是传染源,通过直接接触、飞沫、唾液的吸入为主要传播途径。接触病人后2~3周发病。流行性腮腺炎前驱症状较轻,主要表现为一侧或两侧以耳垂为中心,向前、后、下肿大,肿大的腮腺常呈半球形边缘不清,表面发热,有触痛。7至10天消退。本病为自限性疾病,目前尚缺乏特效药物,抗生素治疗无效。一般预后良好。
潜伏期8~30天,平均18天。起病大多较急,无前驱症状。有发热、畏寒、头痛、肌痛、咽痛、食欲不佳、恶心、呕吐、全身不适等,数小时腮腺肿痛,逐渐明显,体温可达39℃以上。
对于流行性腮腺炎这种疾病也是分为好几种的,这主要是通过病因来区分的,腮腺炎患者一旦被发现了之后就要马上进行治疗,否则容易引发其他的一些并发症,比如说男性容易患睾丸炎,女性则比较容易患卵巢炎,可见不及时进行治疗的话危害是非常大的。
冬季是呼吸道传染病的高发季节
冬季是呼吸道传染病的高发季节,由于气温降低时,呼吸道病原的病毒、细菌更容易存活,空气中病原体增多,加之人的鼻黏膜受到冷空气刺激,抵抗外界病菌侵袭的能力降低。在两方面作用下,容易诱发或加重包括感冒在内的呼吸道疾病。
冬季是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流感、急性肺炎等呼吸道疾病的高发期,慢性支气管炎、哮喘等呼吸道疾病的也有不同程度的增加。
冬季常见的传染病有普通感冒、流行性感冒、甲型H1N1流感、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水痘、风疹、腮腺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等,大多数冬季传染病通过空气飞沫或接触传播。
我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预防冬季传染病:
(1)加强个人卫生和个人防护。
要注意勤洗手、勤漱口,不要用脏手触摸脸、眼、口等部位,出门在外要尽量站在空气通畅的地方,尽量少到拥挤的公共场所,尤其是老人、儿童和孕妇、久病患者,雾天外出可戴口罩。同时,可进行相应的预防接种,如接种流感、肺炎、麻疹、流行性腮腺炎等疫苗。 应定时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流通和清新。新鲜空气能够去除过量的湿气和稀释室内污染物。让阳光射进室内,阳光中的紫外线还具有杀菌作用;也可用食醋熏蒸房间,起到消毒效果。
流行性腮腺炎的预防措施有哪些
(一)管理传染源 早期隔离患者直至腮腺肿完全消退为止。对接触者应逐日进行检查,在集体儿童机构应留验3周,见有可疑症状,应隔离观察。
1.早期发现病人,及时隔离治疗,隔离时间从腮腺出现肿痛前三天至腮腺完全消肿止。
2.在春季传染病流行季节,不要带孩子到人群多的地方去,更不要到腮腺炎病人家串门。
3.对接触过腮腺患儿的孩子要密切观察,口服板蓝根冲剂有一定的预防作用。
4.春季腮腺炎容易在幼儿园和小学校流行,对儿童较密的场所可用食醋熏蒸或每天打开窗户让空气对流半小时。
(二)被动免疫:应用痊愈期血液或其丙种球蛋白肌注,有时可起到预防或减轻症状的效果,被动免疫力约维持2-3周,但来源困难,不易推广。一般成人血、胎盘球蛋白及丙种球蛋白均无预防作用。
(三)自动免疫:腮腺炎减毒活疫苗免疫效果好,临床保护作用可维持10年以上,初次接种为2岁,无副作用,个别小儿可有低热、皮疹等轻微症状。免疫途径皮内注射、皮下注射,还可采用喷鼻或气雾吸入法,该疫苗不能用于孕妇、先天或获得性免疫低下者以及对鸡蛋白过敏者。儿童可在生后14个月常规给予减毒腮腺炎活疫苗或麻疹、风疹、腮腺炎三联疫苗,99%可产生抗体,少数在接种后7-10天发生腮腺炎。近年国外报道使用腮腺炎疫苗(麻疹、腮腺炎和风疹三联疫苗)后,虽然明显降低了腮腺炎的发病率,但疫苗所致腮腺炎病毒的感染问题应引起高度重视。有报道在使用三联疫苗后,出现接种后脑膜脑炎,故此疫苗的推广仍需慎重。
对于腮腺炎的患者一定要及时治疗,要隔离!以防传染,特别是不能让孩子去接触,因为孩子的抵抗力比较弱,非常容易得传染,希望家长们也能了解流行性腮腺炎的预防措施有哪些?平时做好预防措施,预防腮腺炎的发生。
流行腮腺炎的预防措施有什么
流行性腮腺炎是由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多发生于冬末春初,常见于2岁到15岁的儿童,对患儿的身体健康影响较大。腮腺炎一般发病比较急,开始有畏寒、发热、头痛、咽喉痛,不想吃东西、恶心、呕吐和全身疼痛等症状。
流行性腮腺炎是由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多发生于冬末春初,常见于2岁到15岁的儿童,对患儿的身体健康影响较大。腮腺炎一般发病比较急,开始有畏寒、发热、头痛、咽喉痛,不想吃东西、恶心、呕吐和全身疼痛等症状。一两天后,常生在一侧耳垂下方,肿大、疼痛,说话或咀嚼食物时加重,有时还会出现张口困难、流口水等。预防流行性腮腺炎居室要定时通风换气,保持空气流通。其次,要卧床休息。病情轻者或退热后可适当活动。
饮食上要合理安排,多吃些富有营养、不要吃酸、辣、甜味及干硬食品,以免刺激唾液腺使之分泌增多,加重肿痛。另外,要多喝水,以利于毒素的排出。第三,要注意口腔卫生。经常用温盐水漱口,清除口腔内的食物残渣,防止继发细(一)管理传染源 早期隔离患者直至腮腺肿完全消退为止。对接触者应逐日进行检查,在集体儿童机构应留验3周,见有可疑症状,应隔离观察。
1.早期发现病人,及时隔离治疗,隔离时间从腮腺出现肿痛前三天至腮腺完全消肿止。
2.在春季传染病流行季节,不要带孩子到人群多的地方去,更不要到腮腺炎病人家串门。
3.对接触过腮腺患儿的孩子要密切观察,口服板蓝根冲剂有一定的预防作用。
4.春季腮腺炎容易在幼儿园和小学校流行,对儿童较密的场所可用食醋熏蒸或每天打开窗户让空气对流半小时。菌感染。另外接种腮腺炎疫苗也可预防流行性腮腺炎
经过前面段落的介绍,相信大家已经对流行腮腺炎的预防措施有所了解了,这个病的传染方式有很多,又经常在孩子之间传染起来,所以,一定要从日常的生活注意起来。尤其是小孩子的抵抗力又比较的弱,很容易就得病的。所以,家长们就要比较注意了,尽量让孩子远离人多人杂的地方。
传染病的分类
甲类传染病
甲类传染病也称为强制管理传染病,包括:鼠疫、霍乱。对此类传染病发生后报告疫情的时限,对病人、病原携带者的隔离、治疗方式以及对疫点、疫区的处理等,均强制执行。
乙类传染病
乙类传染病也称为严格管理传染病,包括: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人感染H7N9禽流感。对此类传染病要严格按照有关规定和防治方案进行预防和控制。其中,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炭疽中的肺炭疽、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虽被纳入乙类,但可直接采取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
丙类传染病
丙类传染病也称为监测管理传染病,包括: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手足口病。
冬天应该预防哪些传染病
疾病防治
秋冬季气温变化较大,随着时间推移,天气变冷、气候干燥,是传染病的高发季节。秋冬季常见传染病有手足口病、流感、流行性腮腺炎、水痘、麻疹等。所以每个人都要充分认识传染病,传染病可以造成身体健康的危害,轻者影响工作、学习和生活,重者可留下后遗症甚至死亡。
1.流行性感冒
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病毒的抗原结构特点决定了其具有快速变异和传染性强的特点,属于一种无国界的疾病,易造成暴发性流行或世界性大流行。其发病率占传染病之首,每年世界上有10%的人口即6亿人患流感,多数死亡原因为其所引发的并发症。
2.流行性腮腺炎
流行性腮腺炎是由腮腺炎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简称腮腺炎或流腮,俗称“痄腮”。
本病好发于儿童和青少年,尤以5~9岁的儿童最多见,鼻咽部分泌物的飞沫等传播,发热,体温升高可达39~40℃,腮腺肿大,以耳垂为中心的整个肋腺呈弥漫性肿大为其特征,并可波及颌下区,肿胀区较软,有胀痛,张口或咀嚼时疼痛加重,腮腺导管口无红肿,挤压无脓液。
两侧腮腺同时肿大者占70%~75%,可发展成脑膜炎、胰腺炎、肾炎、睾丸炎、卵巢炎等。
3.肺结核
由结核杆菌引起,主要由呼吸道感染是肺结核的主要感染途径,飞沫感染为最常见的方式。传染源主要是排菌的肺结核患者。健康人吸入患者咳嗽、打喷啑时喷出的飞沫而受感染。
15岁~35岁是结核病的高发年龄。典型肺结核起病缓慢,病程较长,有低热、倦怠、食欲不振、咳嗽及少量咯血、颜面潮红,身体瘦弱等。但多数患者病灶轻微,无显著症状,经X线健康检查时偶被发现。亦有以突然咯血才被确诊。
4.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由脑膜炎双球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传播途径为呼吸道飞沫直接传播,传染源为带菌者及病人,人群普遍易感,尤其6个月至2岁的婴幼儿。
表现为初始可出现低热、咽痛、咳嗽,继而突起高热、剧烈头痛、频繁呕吐、皮肤黏膜瘀点瘀斑、脑膜刺激征。发病急,传播快,病死率高,老年人及儿童症状通常不典型。
儿童流行性腮腺炎与化脓性腮腺炎有什么区别
流行性腮腺炎与化脓性腮腺炎的区别: (1)流行性腮腺炎(流腮)是传染病,由腮腺炎病毒引起的; (2)而化脓性腮腺炎(化腮)是由化脓性细菌引起的,不具传染性。 (3)虽然都有耳垂周围的肿胀和疼痛,但是流腮有一定的自限性,1周左右逐渐消退。 (4)而化腮则必须给予积极的抗生素治疗,否则一旦腮腺化脓就需要外科切开治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