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人最好用的4大养生穴位
男人最好用的4大养生穴位
男人两大穴:足三里和肾俞。前者是男性第一大穴,位于外膝眼直下四横指处。这是一个能防治多种疾病、强身健体的重要穴位。经常按摩,能调理脾胃、补中益气、补肾壮阳,对治疗男性勃起不坚、早泄、脾胃虚弱等症有帮助。肾俞穴也是按摩较多、效果较好的一个穴位。它在腰部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一寸半处,具有补益肝肾、填精益髓的作用,能治疗遗精、勃起问题、遗尿、腰痛、腰膝酸软、头昏目眩、耳鸣等。
最简单的按摩方法,效果最好。如手握成拳,以食指第一指节的背面作为着力点,或者手自然展开,以拇指腹作为着力点,在选定的穴位上绕圈按揉。每个穴位按摩3—5分钟,或先向左画圈20次,再向右画圈20次,早晚各做一次。
气海和关元是另外两个重要的保健穴。这两个穴位都在下腹部的中线上。按摩前者具有益气助阳、调经固经的作用,能辅助治疗男子遗尿、勃起不坚、遗精、滑精等。按摩后者则能治疗性功能低下、早泄以及食欲不振、体倦乏力等。
要充分刺激这两个穴位,适宜用“双掌推腹法”。男性仰卧,两手重叠,先沿着肚子中线,由上至下推,重复20次。再分别从两侧的肋弓下缘,向下推至大腿根部, 也是20次。最后,按顺时针方向,按摩脐部周围,并逐渐扩大至整个腹部,按摩两三分钟后,再按逆时针方向,以同样的方法按摩两三分钟。
手部穴位按摩治疗湿疹效果好
手部按摩能增强人体的排毒功能,可调节内分泌,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坚持运用,对湿疹有较好的疗效。
手部按摩穴位选择:揉按合谷、神门、八邪、止痒点等穴位。
手部按摩反射区选配:按摩肾、肾上腺、膀胱、输尿管、肺、脾、胸腺淋巴结、上下身淋巴结、腹股沟、胃、甲状旁腺、大肠等反射区,尤其是肾上腺、输尿管、膀胱、脾反射区。
中医提醒,湿疹患者在进行手部穴位按摩的同时,还要积极寻找病因,远离致病源,避免食用易致过敏或刺激性食物。
手部穴位常按摩 调脏腑又美容
人的手部有很多重要的养生穴位,如劳宫穴、鱼际穴、少府穴、合谷穴、神门穴等。不同的养生穴位对应着身体的不同器官,经常按摩手指、手掌、手背等,可以调节脏腑功能,还能起到美容的作用。
手部按摩非常方便,自己平时可以经常做。按摩时可以用大拇指找准穴位和压痛点,顺时针揉一刻钟,直至发热为止;也可以把手掌来回搓热后,再按摩手上的具体养生穴位;还可以用木头滚轴、保健球等来刺激手掌穴位。
劳宫穴
此养生穴位在掌心横纹中,屈指握拳时中指指尖所点处,按摩它能起到清心和胃、消除面疮的作用。
少府穴
此养生穴位在屈指握拳时,尾指指尖所点处,有清心泻火、活血润肤的作用。
合谷穴
此养生穴位位于手背部第一、二掌骨之间。按摩此养生穴位,能够促进面部血液循环、解除疲乏、振作精神、提神醒脑。
鱼际穴
此养生穴位于手掌面第一掌骨中点,拇指下隆起处,有泻热宣肺、散瘀润肤的作用。
神门穴
此养生穴位位于手腕和手掌关节处小指那一侧的腕横纹中。按摩此养生穴位,能够促进面部血液循环、解除疲乏、振作精神、提神醒脑。
祛湿养脾常按3大养生穴位
天地阳气渐收、阴寒渐长、早晚温差大。此时,天上有烈日,地上多水湿,湿热交蒸,合而为湿热邪气。《黄帝内经》言“湿气通于脾”。因脾喜燥恶湿,湿邪留滞,最易困脾。为适应自然界由“夏长”到“秋收”的阴阳变化,人体之气血也随之内收。血液中的组胺酸增多,胃酸分泌增加,肠胃功能加强,人们食欲随之旺盛,可以从食物中吸收更多营养滋养身体。
按摩丰隆、足三里、脾俞等3大养生穴位,可让脾胃变得强壮起来。其中,丰隆穴是化湿要穴;脾俞可健脾和胃;而足三里能补中益气、通经活络。以上3大养生穴位每天按100次,也不失为一种祛湿养脾胃的好办法。
湿气的产生对于我们的身材健康的危害与影响是非常大的,要想不受到湿气等疾病的侵犯,大家是要牢记湿气的产生原因,并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识的防范,加以改善的。另外,祛湿养脾还可通过中医穴位按摩方法来缓解,不妨尝试一下吧。
男人常按这些穴位帮你补肾益阳
腰眼穴及关元穴是男人最重要的两大壮阳穴位,正确按摩这两大养生穴位,不但疏通脉络、强壮腰脊,还可理气和血,补虚益损。
腰眼穴为经外奇穴,在腰部,第4腰椎棘突下,旁开约3.5寸的凹陷中。中医认为,用掌搓腰眼,不仅可疏通带脉和强壮腰脊,还能聪耳明目、固精益肾和延年益寿。中年人经常搓腰眼,到了老年可保持腰背挺直,还能防治风寒引起的腰痛症。
按摩腰部既可使局部皮肤里丰富的毛细血管网扩张,促进血液循环,加速代谢产物排除,又可刺激神经末梢,对神经系统的温和刺激,有利于病损组织的修复,提高腰肌的耐力。按摩腰部对慢性腰肌劳损、急性腰扭伤有较好的防治作用,对于椎间盘突出症、坐骨神经痛等病也有一定疗效。每次可以揉5分钟,长期坚持有很好的强腰健肾作用。
关元穴位于人体“阴脉之海”的任脉,肚脐之下3寸的位置,又称为下丹田,具有培补元气、补肾壮阳、温通经络、理气和血、补虚益损等作用。前人有“当人身上下四旁之中,故又名大中极,为男子藏精,女子蓄血之处也。”,古今都作为保健的养生要穴。
主要用于治疗元气虚损的病症,如中风脱证、身体无力、易疲劳,怕冷等。男科病症,如遗精,阳萎,早泄,性功能低下等。下焦病症,痢疾,脱肛,疝气,便血,溺血,小便滴沥不尽、尿频、尿急,尿痛等。自我按摩时,首先可以关元为圆心,左或右手掌做逆时针及顺时针方向摩动3—5分钟。
男人们除了常按摩以上两大养生穴位强壮阳气外,还要多按摩足三里穴和肾俞穴,以补肾壮阳、填精益髓,防治早泄、勃起不坚、遗精等男性疾病。
7大养生穴位助长寿
列缺穴:列缺穴补肺益肾的功效还来源于其与任脉连接,任脉本身就是"阳脉之海",可以补肺肾之阴虚。因此,列缺穴也沿袭了任脉的作用,对于肾阴不足引起的糖尿病、耳鸣、眼睛干涩等症有很好的调节作用。另外风寒引起的头东也可按此穴。
位置:两手虎口交叉相握,这时左手食指是在右腕的背部,而食指尖下就是列缺穴。
内关穴:内关穴有宁心安神、理气止痛等作用,因此经常成为中医医治心脏系统疾病以及胃肠不适等病症的首选大穴。
位置:伸开手臂,掌心向上。然后握拳并抬起手腕,可以看到手臂中间有两条筋,心包经上的内关穴就在离手腕第一横纹上两寸的两条筋之间。
神门穴:神门穴对于心悸以及心慌失眠都有很好的疗效。
位置:神门穴位于手腕内侧(掌心一侧),小指延伸至手腕关节与手掌相连的一侧,是针灸经常取用的穴位之一。
尺泽穴:这个穴位的主要作用是泻热。因此对于肺经热引起的咳嗽气喘、胸部胀痛等病症是有效的。尺泽穴接近肱二头肌的肌腱,而肱二头肌作用是屈肘,因此此穴也能够缓解和治疗肘关节的痉挛。
位置:手心朝上,尺泽穴位于肘内侧横纹上偏外侧一个拇指宽的凹陷处。
天枢穴:天枢正好对应着肠道,因此对此穴的按揉,必然会促进肠道的良性蠕动,增强胃动力。
位置:肚脐旁2寸处,与肚脐同处于一条水平直线上,左右各有一穴。
委中穴:委中是治疗腰背病症的要穴,委中应采取一点一放的按法,同时与腿部的屈伸相配合。这样做不仅可以治腰痛,还能有效解除腿部的酸麻和疼痛,对一些下肢疾病都有很好的保健护理作用。
位置:屈腿时,膝关节后侧也就是窝的位置出现横纹,而横纹的中点处即是委中穴
血海穴:补虚养肝,它不仅能祛淤血,还能促生新血,因此才给它起名叫"血海"。
位置:坐在椅子上,将腿绷直,在膝盖内侧会出现一个凹陷下去的地方,在凹陷的上方则有一块隆起的肌肉,顺着这块肌肉摸上去,顶端即是血海穴。
以上的穴位,对付各种疾病都有一定的疗效,对健康大有裨益,在闲暇的时候不妨按按吧。
按什么穴位疏肝理气
1、太冲穴
太冲穴最适合那些爱生闷气、郁闷、焦虑、忧愁难解的人。头晕脑胀时,太冲穴让人神清气爽;有气无力时,太冲穴能帮助补足气血;心烦意乱时,太冲穴可志定神安;怒气冲天时,太冲穴使人心平气和。太冲穴位于足背侧,第一、二趾骨的骨缝之间,向后约3横指宽处有一个凹陷,太冲穴就位于这个凹陷中。使用指头压迫,会感到脉动。应用此穴时,在双侧穴位上用拇指指端用力按揉,使局部产生较强的酸胀感为宜,每次一般按揉3~5分钟。
2、角孙穴
位于人体的头部,折耳廓向前,当耳尖直上入发际处。正坐或侧伏,以耳翼向前方折曲,当耳翼尖所指之发际处。若以手按着使口能合,其处牵动者取穴。主治耳部肿痛,目赤肿痛,目翳,齿痛,唇燥,项强,头痛。按摩此养生穴位,可舒肝治头痛。有些人在按摩完角孙穴后会打嗝,说明起到了一定的疗效。这个穴位对于着急生气后两肋胀痛、乳房胀痛的人更有益。
3、风池穴、太阳穴
风池穴和太阳穴等穴位是头上的“撒气穴”。按压这些穴位能起到明目醒脑、舒缓疲劳、焦虑的养生保健作用,可治疗头痛,眩晕等病症。
4、膻中穴
位于两乳之间,有宁心神、除闷的养生作用。按摩时用大拇指腹稍用力揉压穴位,每次揉压5秒,休息3秒。生气时往下捋100下,可以顺气,对岔气也有很好的养生作用。
5、肩井穴
按摩此养生穴位可以改善乳房胀痛、乳腺增生、乳腺炎。用拳头敲打肩井穴可缓解颈疲劳、使大脑供血充足、治疗头痛,同时还可除闷、宁心神。
6、肝俞穴
此养生穴位是肝的背俞穴,是肝的元气在身体背部汇聚而成的“水潭”,肝俞是养肝不可缺少的养生要穴。肝俞与太冲搭配,在中医里属于“俞原配穴”法,按摩此养生穴位能够补肝阴,养肝柔肝。
7、足三里、三阴交穴
这两大养生穴位是补脾胃的要穴,脾胃是后天之本,气血靠它们运化,所以养肝必须把脾胃这个运化气血的“机器”保养好。
8、太溪穴
此养生要穴是肾的原穴,是储存肾脏元气的仓库。肝属木,肾属水,树木需要水的浇灌才能健康成长,所以养肝必须要滋阴。用太溪调动肾脏的功能,能够更好地“滋水涵木”。
男性护肝常按摩这3大部位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男人常按摩哪些养生穴位,可达到护肝防肝病作用。
揉大敦穴
盘腿端坐,赤脚,用左手拇指按压右脚的大敦穴(脚大趾甲根部外侧),左旋按压15次,右旋按压15次。然后用右手按压左脚的此养生穴位,手法同前。
按太冲穴
盘腿端坐,用左手拇指按右脚太冲穴(脚背第一、二趾骨之间),沿骨缝的间隙按压并前后滑动,做20次。然后用右手按压左脚的此养生穴位,手法同前。
揉三阴交穴
盘腿端坐,用左手拇指按压右三阴交穴(内踝尖上3寸,胫骨后缘处),左旋按压15次,右旋按压15次。然后用右手按压左三阴交穴,按揉此养生穴位的手法同前。
除了按摩养生穴位护肝外,男人还要防范肝的“天敌”酒精。酒精是一种很奇特的分子,既能溶于水,又能溶于油,一旦进入人体便如鱼得水,无处不往,人体全身几乎没有它不能去的地方。
养肝补脾按摩7个穴位
惊蛰过后,气温回升迅速,万物复苏、阳气生发。中医认为肝属木,与春相应,主升发。因此,春季重养肝补脾,可进行穴位按摩以起到养肝护肝、健脾和胃的养生作用。
1、内关穴 一次用手轻轻按摩该养生穴位30下,可和胃宽胸。
2、神阙穴 手掌放在腹部,围绕肚脐顺时针揉50下,再逆时针揉50下,可起到疏肝健脾和胃通腑等养生保健作用。足三里及三阴交穴 用手轻按或用艾条灸足三里、三阴交等两大养生穴位可健脾,和胃,柔肝,增加机体免疫功能。
3、足三里穴:是“足阳明胃经”的主要穴位之一,是一个强壮身心的大穴,传统中医认为,按摩足三里有调节机体免疫力、增强抗病能力、调理脾胃、补中益气、通经活络、疏风化湿、扶正祛邪的作用。足三里穴位于外膝眼下四横指、胫骨边缘。
4、三阴交穴:在小腿内侧,当足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正坐屈膝成直角取穴。主治病症:腹痛,肠鸣,腹胀,泄泻,遗精,阳痿,遗尿,疝气,失眠,神经衰弱等。
日月穴、期门穴、阳陵泉穴 用手轻轻按摩这些养肝补脾的养生穴位,可疏肝利胆。
5、日月穴:为人体足少阳胆经上的一个主要穴道之一,取该养生穴位时,可采用仰卧的姿势,日月穴位于人体的上腹部,乳头正下方的肋骨和肚子交接处“期门”之下,第七肋间隙中。(或乳头直下,第七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4寸。)
6、期门穴:为肝经的最上一穴,主治疾病:胸胁胀满疼痛,呕吐,呃逆,吞酸,腹胀,泻,饥不欲食,胸中热,喘咳,奔豚,疟疾,伤寒热入血室。
7、阳陵泉穴:位于小腿外侧,当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处。该养生穴位为人体足少阳胆经上的重要穴道之一,按摩此养生穴可治疗慢性胃炎、胃痛等。
头昏的缓解穴位
当人们用脑过度精神疲惫的时候,往往会不由自主地按揉前额,或者用拳头轻轻地敲打,其实,这就是刺激头部的两个重要的养生穴位:印堂和神庭。另外,头痛头昏,按摩这两大养生穴位,疗效显著。
按摩印堂穴和神庭穴位,对消除头痛头昏、恢复大脑活力有异曲同工之妙。如果同时按摩这两大养生穴位,则互相补益,效果更佳。
印堂穴
此养生穴位是人体经外奇穴,《达摩秘功》中将此穴也列为“回春法”之一,可见其重要地位。印堂穴在两眉连线的正中间。按摩时将中指放在印堂穴上,用较强的力点按10次。然后再顺时针揉动20~30圈,逆时针揉动20~30圈即可。
神庭穴
神庭穴属人体督脉,刺激此养生穴对神经系统有治疗作用。神庭穴在印堂穴上面,发际正中直上半寸左右,按揉方法与印堂穴相同。
久坐者“叩三穴” 叩掌根可促进盆腔血液循环
久坐,人体的脂肪和血液里的杂质毒素会向盆腔、腰腹部沉积,对内分泌和泌尿生殖系统的健康十分不利。为此,久坐族可通过叩击掌根、脚跟及八缪(即骶骨,臀部比较硬的地方)等几大养生穴位,达到养生防病的目的。
叩掌根
双手十指交叉,让两个掌根自叩二三十遍,直到掌根发红发热,可促进盆腔的血液循环,刺激按摩作用。
叩脚跟
久坐时,可常把脚尖踮起来,双脚后跟相互碰一碰,然后轻轻落地,能对足部的养生穴位等起到刺激按摩作用。
叩八醪
此穴对缓解久坐造成的腰酸背痛、下肢麻木有一定祛病养生效果。另外,还可站起来,敲敲八醪,二三十下就行,这样可以更充分地活血化瘀,消除疲劳。
养肝护肝要常揉三穴
揉大敦穴盘腿端坐,赤脚,用左手拇指按压右脚的大敦穴(脚大趾甲根部外侧),左旋按压15次,右旋按压15次。然后用右手按压左脚的此养生穴位,手法同前。
按太冲穴盘腿端坐,用左手拇指按右脚太冲穴(脚背第一、二趾骨之间),沿骨缝的间隙按压并前后滑动,做20次。然后用右手按压左脚的此养生穴位,手法同前。
揉三阴交穴盘腿端坐,用左手拇指按压右三阴交穴(内踝尖上3寸,胫骨后缘处),左旋按压15次,右旋按压15次。然后用右手按压左三阴交穴,按揉此养生穴位的手法同前。
除了按摩养生穴位护肝外,男人还要防范肝的“天敌”酒精。酒精是一种很奇特的分子,既能溶于水,又能溶于油,一旦进入人体便如鱼得水,无处不往,人体全身几乎没有它不能去的地方。
按摩养肝补脾 记住这7穴
内关穴
一次用手轻轻按摩该养生穴位30下,可和胃宽胸。
神阙穴
手掌放在腹部,围绕肚脐顺时针揉50下,再逆时针揉50下,可起到疏肝健脾和胃通腑等养生保健作用.
足三里和三阴交穴
用手轻按或用艾条灸足三里、三阴交等两大养生穴位可健脾,和胃,柔肝,增加机体免疫功能。
足三里穴:是“足阳明胃经”的主要穴位之一,是一个强壮身心的大穴,传统中医认为,按摩足三里有调节机体免疫力、增强抗病能力、调理脾胃、补中益气、通经活络、疏风化湿、扶正祛邪的作用。足三里穴位于外膝眼下四横指、胫骨边缘。
三阴交穴:在小腿内侧,当足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正坐屈膝成直角取穴。主治病症:腹痛,肠鸣,腹胀,泄泻,遗精,阳痿,遗尿,疝气,失眠,神经衰弱等。
日月穴、期门穴、阳陵泉穴
用手轻轻按摩这些养肝补脾的养生穴位,可疏肝利胆。
日月穴:为人体足少阳胆经上的一个主要穴道之一,取该养生穴位时,可采用仰卧的姿势,日月穴位于人体的上腹部,乳头正下方的肋骨和肚子交接处“期门”之下,第七肋间隙中。(或乳头直下,第七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4寸。)
期门穴:为肝经的最上一穴,主治疾病:胸胁胀满疼痛,呕吐,呃逆,吞酸,腹胀,泄泻,饥不欲食,胸中热,喘咳,奔豚,疟疾,伤寒热入血室。
阳陵泉穴:位于小腿外侧,当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处。该养生穴位为人体足少阳胆经上的重要穴道之一,按摩此养生穴可治疗慢性胃炎、胃痛等。
中医怎么帮助老人祛湿养脾
祛湿养脾常按3大养生穴位
立秋后,天地阳气渐收、阴寒渐长、早晚温差大。此时,天上有烈日,地上多水湿,湿热交蒸,合而为湿热邪气。《黄帝内经》言“湿气通于脾”。因脾喜燥恶湿,湿邪留滞,最易困脾。为适应自然界由“夏长”到“秋收”的阴阳变化,人体之气血也随之内收。血液中的组胺酸增多,胃酸分泌增加,肠胃功能加强,人们食欲随之旺盛,可以从食物中吸收更多营养滋养身体。
立秋过后终伏期间按摩丰隆、足三里、脾俞等3大养生穴位,可让脾胃变得强壮起来。其中,丰隆穴是化湿要穴;脾俞可健脾和胃;而足三里能补中益气、通经活络。以上3大养生穴位每天按100次,也不失为一种祛湿养脾胃的好办法。
除了按摩祛湿养脾外,还可食疗
忌食生冷食物。刚入秋天气还很热,但阳气已变少,消暑水果都不宜再食用。如寒性的西瓜,老人和儿童在入秋后食用,极易使肠胃受寒而拉肚子。
多吃健脾和胃的食物。如茯苓以促进脾胃功能恢复。此外,芡实、山药、豇豆、小米等都具有健脾益胃的功效,也可多吃。自古以来,猴头菇就被推崇为“养胃山珍”,能滋养肠胃,使其获得充分的能量在秋季运作而不至于受损。
选择清淡的食物。肉食相比,叶类、花菜和部分瓜果蔬菜的淡补功效更为突出。因此选择一些清淡食物,适当多吃,远远胜过补药的作用。如茄子、鲜藕、绿豆芽、丝瓜、黄瓜、冬瓜、苦瓜等清淡食物都具有清暑化湿的功效。中医养生理论还提倡立秋后每天早晨喝粥。粥利于健脾,可助脾胃滋阴,平衡健旺的阳气。
以淡补为主。立秋之时不宜进食羊肉和狗肉等大热食物,应“淡补”,指补而不腻,要适当食用一些具有健脾、清热、利湿的食物或药物。一方面可使体内湿热之邪从小便排出,以消除夏日酷暑的后遗症;另一方面能调理脾胃功能,为中、晚秋乃至冬季健康奠定基础。除了鸭肉外,兔肉、甲鱼、海参等凉性食物都非常适宜在立秋之后食用,以达到滋阴养肺、润燥止干、清心安神的效果。
另外,小编提醒人们,还可吃祛湿热的药物。如暑湿偏重,可用些祛湿热的药物。《本草纲目》称:“世医治暑病,以香薷饮为首药。”可见,祛湿药物最常用的莫过于香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