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都夸奖孩子一句话
每天都夸奖孩子一句话
一项研究表明,孩子经常受到家长夸奖和很少受到家长夸奖的,其成才率前者比后者高水平5倍!
在受到大人的夸奖时,孩子不仅得到了心理上的愉悦,而且懂得了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什么是大人提倡的,什么是大人反对的。这样比家长直接对他说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效果要好得多。
每天夸孩子一句并不难,但夸奖孩子并不是一件易事。首先要夸的准,如果夸错了,孩子会把错的当成对的,即使你以后想更改过来都很难。因此,家长要时刻关注孩子的每一点细微的进步,及时给予夸奖和鼓励,让孩子产生成就感和自豪感,促使孩子不断进步!
教育孩子的方法
爱要有方,严要有度。 不要替代孩子选择。 对多元智力的认识。 错误与成功同样重要。 学会夸奖孩子。教孩子欣赏别人,不要以自我为中心。独生子女常常是别人围着他转,他们很少考虑他人,更不懂欣赏别人,自然也就谈不上合作,给人际关系带来麻烦,对未来的事业不利。
家长应当教育孩子学会欣赏别人,这样才会正确看待自己,才能与别人合作好。可经常请其他小朋友和自己的孩子一起活动,引导孩子欣赏别人。如果能教育孩子从小每遇到一个人,都能向他们学习一个优点,那么我们的孩子一定会非常优秀。
对于独生子女:帮孩子建立自信和自尊。把握教育孩子的契机。 培养孩子超越自我、自我发展的能力。 教育孩子需要一个过程,在教育孩子方面,不少家长缺少耐心,不明白“过程”的必要和重要,对待孩子学习、犯错误等问题,表现得急躁,没耐心。忽视过程的教育,是一种虚荣和功利的表现,无论是教师还是家长,都要回避这种心理!
如何夸奖孩子
首先来看一下乱夸孩子的各种不好的地方:要是家长部根据实际情况乱夸,就会导致孩子无法正视自己的能力,甚至过度高估自己,到了以后走上社会,会因为“实力不济”而“吃大亏”的。
还有就是孩子的抗压能力就会变得很差,不能正视后来出现的自己单独面对的困难和挫折,对孩子的成长不利。当孩子意识到自己的行为达不到期望值的时候,就会变得焦虑不安。
当然,适当的夸奖会让孩子在正确的角度,侧面的认识自我,从而知道下一步自己应该如何应付类似的困难和挫折以及出现的难题。还可以让孩子在应对困难的时候及时获得鼓励和支持,让他做得更好。
还有就是适当的夸奖可以让孩子和父母之间的关系更加密切,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更为融洽,当以后孩子出现错误或者遇到了挫折的时候,更愿意和家长进行沟通或者寻求帮助,某件事情获得成功后,也更愿意和家长进行分享。
夸奖的时候,要表现的真诚,就事论事,不要以偏概全,在某一件事情上应该获得奖励夸奖的时候,家长要重点点明是那一点(哪一方面)该受到夸奖,但是也要点出其中做的不好的地方,以待提高。
还有就是家长一定要多注意观察孩子的“努力过程”,及时孩子在某件事情上“失败了”,也要看到其中的“闪光点”,要及时给予鼓励和赞扬,帮助孩子找到问题所在,一起试图解决。
家长夸奖孩子也要讲究方法
1.留心孩子的努力
为达到激励孩子的目的,真正做到“夸奖孩子夸具体”、“夸奖孩子夸努力”,家长首先要对孩子做事情的整个过程有所了解。有的时候可以亲眼看见孩子的良苦用心和付出的努力,当你在总结孩子成绩的时候,不妨详详细细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描述出来。比如孩子写完作文之后,你可以说:“文章的开头很好,你能想出这样的开头实在不容易;中间的描述能感觉出你经过了仔细的观察。结尾的一句话也比较精彩,用它来点题很恰当……”这样,你把孩子在作文上所花费的辛苦一一说了出来,愉快自信的笑容立刻就会洋溢在孩子的脸上。
如果你没有亲眼见到孩子的努力也没关系,你可以用提问的方式让孩子自己说出努力的过程,这中间不失时机地加以适当的点评,同样可以给孩子一个有益的赞美。
2.夸孩子别嫌“啰唆”
仔细分析一下,家长们对待表扬的态度的确是随便了一些,甚至有点心不在焉、张嘴就来。当孩子表现好时,家长的第一反应就是“你真棒”,看起来既省事又符合鼓励为主的教育精神。其实这样的表扬多了,对孩子毫无意义。
所以当了解了“夸具体”原则时,很多家长开始很难适应,不知道除此之外还能说些什么。很简单,教你一招——好话不嫌“啰唆”,看看上述有益的表扬语,哪一句不比“你真棒”啰唆?这就意味着要用更多的话语描述孩子的努力,结果自然引起孩子共鸣,夸奖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3.把夸奖当“预防针”
夸奖不仅仅是事后对孩子的肯定,有时候在预见到孩子对某些事情可能有抵触时,可以事先夸夸孩子,用表扬来打预防针,可能会有意想不到的“疗效”。
演员宋丹丹在新书《幸福深处》中就有这样一段:有一次儿子巴图生病,我对小阿姨说:“我发现巴图和别的小孩儿不一样,别的小孩儿吃药都哭,可他从来不哭,他不怕吃药。这一点他和别的小孩儿真的不同。”然后我把中药端给他。他捧着碗,烧得红红的小脸一副紧张的表情,闭着眼睛一口气就把药喝下去了。我们大家都赞不绝口。从那次起,多么苦的药他都不怕。
夸孩子聪明不如夸他勤奋
我们说孩子天资聪明,说的是天分,其实孩子的成绩主要是勤奋劳动取得,不能都归功于天资。有句古话叫“笨鸟先飞”,实际上它是一句自勉的话,让后人理解反了。
先飞的鸟,它不怕风险,具有挑战精神,恰恰是我们的孩子应该具有的。人的智商本来相差不多,“笨”,大多是家长强加给孩子的。据介绍,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心理学家们选择412名11岁的儿童进行了六次实验发现:那些被誉为聪明的孩子恰恰过于重视考试成绩,将好的分数看得比什么都重要,一遇挫折就灰心丧气,不愿再努力选择新的和富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而那些被夸奖学习努力和刻苦的孩子,则富有持久的上进心和学习兴趣,他们认为智力及能力是可以通过学习来提高的,从而更愿意承担风险和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
所以,在评价孩子时,决不能用先天来否定后天。要明白,肯努力是一个最可贵的心理素质,有了它,所产生的动力就会无穷无尽。教会孩子发奋,教会孩子百折不挠地钻研,这才是家庭教育的主要任务。
"表扬孩子"与"鼓励孩子"差别有多大
1、孩子对表扬或鼓励有多敏感?一句话划出风水岭
首先,让孩子们独立完成一系列智力拼图任务。研究人员每次只从教室里叫出一个孩子,进行第一轮智商测试。测试题目是非常简单的智力拼图,几乎所有孩子都能相当出色地完成任务。每个孩子完成测试后,研究人员会把分数告诉他,并附一句鼓励或表扬的话。研究人员随机地把孩子们分成两组,一组孩子得到的是一句关于智商的夸奖,即表扬,比如,“你在拼图方面很有天分,你很聪明。”另外一组孩子得到是一句关于努力的夸奖,即鼓励,比如,“你刚才一定非常努力,所以表现得很出色。”
为什么只给一句夸奖的话呢?对此,德韦克解释说:“我们想看看孩子对表扬或鼓励有多敏感。我当时有一种直觉:一句夸奖的话足以看到效果。”
2、第二轮拼图测试,结果逐渐呈现差别!
随后,孩子们参加第二轮拼图测试,有两种不同难度的测试可选,他们可以自由选择参加哪一种测试。一种较难,但会在测试过程中学到新知识。另一种是和上一轮类似的简单测试。结果发现,那些在第一轮中被夸奖努力的孩子中,有90%选择了难度较大的任务。而那些被表扬聪明的孩子,则大部分选择了简单的任务。由此可见,自以为聪明的孩子,不喜欢面对挑战。
为什么会这样呢?德韦克在研究报告中写道:“当我们夸孩子聪明时,等于是在告诉他们,为了保持聪明,不要冒可能犯错的险。”这也就是实验中“聪明”的孩子的所作所为:为了保持看起来聪明,而躲避出丑的风险。
3、测试继续进行,差别越来越大
第三次,所有孩子参加同一种测试,没有选择。这次测试很难,是初一水平的考题。可想而知,孩子们都失败了。先前得到不同夸奖的孩子们,对失败产生了差异巨大的反应。那些先前被夸奖努力的孩子,认为失败是因为他们不够努力。
这次测试中,德韦克团队故意让孩子们遭受挫折。接下来,他们给孩子们做了第四轮测试,这次的题目和第一轮一样简单。那些被夸奖努力的孩子,在这次测试中的分数比第一次提高了30%左右。而那些被夸奖聪明的孩子,这次的得分和第一次相比,却退步了大约20%。
4、令人震惊的结果
德韦克一直怀疑,表扬对孩子不一定有好作用,但这个实验的结果,还是大大出乎她的意料。她解释说:“鼓励,即夸奖孩子努力用功,会给孩子一个可以自己掌控的感觉。孩子会认为,成功与否掌握在他们自己手中。反之,表扬,即夸奖孩子聪明,就等于告诉他们成功不在自己的掌握之中。这样,当他们面对失败时,往往束手无策。”
在后面对孩子们的追踪访谈中,德韦克发现,那些认为天赋是成功关键的孩子,不自觉地看轻努力的重要性。这些孩子会这样推理:我很聪明,所以,我不用那么用功。他们甚至认为,努力很愚蠢,等于向大家承认自己不够聪明。
德韦克的实验重复了很多次。她发现,无论孩子有怎样的家庭背景,都受不了被夸奖聪明后遭受挫折的失败感。男孩女孩都一样,尤其是好成绩的女孩,遭受的打击程度最大。甚至学龄前儿童也一样,这样的表扬都会害了他们。
5、父母必知
鼓励是指鼓劲而支持,表扬则是指对一件事或品行的宣扬。
鼓励通常是针对过程和态度的,“爸爸看到你这学期的努力,为你骄傲!”表扬通常是针对结果和成效的,“爸爸看到你成绩提高,为你高兴!”
多鼓励,少表扬;多描述,少评价,可以避免孩子被表扬绑架,或输不起,未达目的而不择手段。
怎样夸奖孩子
不要说些空洞的话,不管孩子做得怎么样,都一味地说孩子你真棒,这样会让孩子分不清是非,不知道自省,如实看待自己的优缺点;
尽量摆事实,看重孩子的实际努力和付出,让孩子重视学习和做事的过程和经历;
当孩子取得成功时,不要只夸奖孩子取得的成绩和辉煌;
引导孩子归因自己的成功来自于自身的努力;
把焦点放在孩子成功背后良好的习惯和踏实的态度;
譬如,孩子的做业得了优秀,就可以说,你做作业的时候真认真仔细,这种习惯真好,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你才得了优秀,你做得太好了。
考试考得好,就可以说,我注意到你考前认真复习了,而且很沉着仔细,所以你才能考得那么好,妈妈真为你骄傲,而不要让将考试成功归因于运气,试题简单等。
正确夸奖孩子的方式
1 真心夸奖孩子
孩子有时确实会有出人意料的好表现,这时候家长硬要板起脸说些“胜不骄、败不馁”的话,那也未免有点太矫情了!毕竟,孩子还是需要赞美的嘛。请注意,我们一定要真心地去夸奖孩子,而不是为了某些目的去奉承、糊弄孩子。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孩子的积极性,鼓励他今后有更好的表现。
2 夸奖过程而非结果
赞美孩子是一门学问,除了对结果表示满意,我们更应该对孩子在过程中付出的专心与毅力表示赞赏。假如没有这个努力的过程,也就不可能有完美的结果。另外,家长也不要只是单纯地直接夸奖孩子,要让更多的人了解到孩子有多么优秀。经常对亲人和朋友表示对孩子的赞美之情,就是一个非常有技巧的方式。
3 戒除孩子的功利心
当孩子因为做好一件事而受到称赞时,就会产生某种期待,比如下次再完成这件事之后,他还希望家长能够继续夸奖他。为了获得夸奖而去努力,这似乎不是一个正确的处事态度,容易让孩子养成较强的功利心。所以,随着孩子年龄的日益增加,家长可以逐渐减少夸奖的次数,让孩子转变态度,认识到自己把事情做好是理所当然的。比如说:“对,这就对了,你就应该把自己的事情做好!”
4 让他人来夸奖孩子
除了父母以外,也可以请其他人来夸奖孩子,比如亲戚和朋友。这样孩子的自豪感和自信心将更加充沛,因为他意识到自己的表现不仅得到了父母的认可,而且得到了更多人的称赞。至于夸奖的理由和角度,倒不必要求其他人和父母完全一致。如果其他人能够找到更多的理由去夸奖孩子,那效果反而会更好。这样可以引导孩子去思考其他人的说法与观点,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行为很好,所以才会得到不同类型的夸奖。
5 及时而适当的奖赏
“口头表扬和精神鼓励固然重要,但是物质奖励也不可或缺。”很多父母都抱有这样的教育理念。
的确,物质奖赏是一种很有效的方式,但是过多的奖赏就如同贿赂,对孩子并没有太多的好处。因此,物质奖赏既要及时,又要适当,不要把物质奖赏作为一项惯用的、例行的方法,更不要买十分昂贵的礼物来讨孩子的欢心。
教育孩子的方法
爱要有方,严要有度。 不要替代孩子选择。 对多元智力的认识。 错误与成功同样重要。 学会夸奖孩子。教孩子欣赏别人,不要以自我为中心。独生子女常常是别人围着他转,他们很少考虑他人,更不懂欣赏别人,自然也就谈不上合作,给人际关系带来麻烦,对未来的事业不利。家长应当教育孩子学会欣赏别人,这样才会正确看待自己,才能与别人合作好。可经常请其他小朋友和自己的孩子一起活动,引导孩子欣赏别人。如果能教育孩子从小每遇到一个人,都能向他们学习一个优点,那么我们的孩子一定会非常优秀。
对于独生子女:帮孩子建立自信和自尊。把握教育孩子的契机。 培养孩子超越自我、自我发展的能力。 教育孩子需要一个过程,在教育孩子方面,不少家长缺少耐心,不明白“过程”的必要和重要,对待孩子学习、犯错误等问题,表现得急躁,没耐心。忽视过程的教育,是一种虚荣和功利的表现,无论是教师还是家长,都要回避这种心理!
你对孩子的表扬达标了吗
16过度表扬
孩子需要赞扬,就像小树需要阳光雨露。孩子也需要批评,就像小树需要剪枝。表扬不都是好事,过度可能会让孩子受了表扬的“伤”。批评也不尽是坏事,没准它更能滋养孩子的身心。身为父母,你对孩子的表扬“达标”了吗?
如果说孩子的一点点成绩和努力是幼苗,夸奖就是肥沃的土壤,幼苗依赖土壤茁壮成长。从小到大,每个孩子都需要源源不断的鼓励,父母的热情夸奖可以帮助孩子掌握更多的技能,提升智商和情商,并逐步培养起自信。而且,被高涨的情绪拥着,孩子可能会自觉自愿地让自己来个“三级跳”,把眼前的事做得更好,似乎用事实告诉我们“好孩子多半是夸出来的”论断一点儿没错。
但是,千万别以为这是件再简单不过的事,批评要有艺术,表扬也不是那么容易达标的。
标准1:阳光雨露每天都要
恰如其分的表扬是孩子成长的营养素,每天夸孩子是父母的必修课,就像吃饭睡觉一样不可缺少。赞扬是孩子生活中的阳光雨露,纵使孩子做错了什么或经历了失败,父母也应从中找到闪光的内核,给他们信心和站起来的勇气——父母知足,孩子才会有往前走的动力。
标准2:表扬不是多多益善
一些父母对“赏识教育”的理解有一种错觉:夸奖与孩子的进步成正比。从怀孕起就被“赏识教育”俘虏了的黄女士就是这样,如今,女儿溪溪五岁了,也被夸奖包围了五年。可最近黄女士发现,女儿对表扬特别在意,谁要是说一句哪个小朋友真听话或对人有礼貌一类的话,溪溪就迫不及待地大声嚷嚷:“我比他好!”如果溪溪做了什么事,哪怕是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取得了芝麻大点儿的成绩,父母没有及时表扬或表扬得不到位,她就非常不高兴,情绪一下子会从山峰跌落到谷底,以后再做类似的事情绝对提不起精神来。
过多的表扬会造成孩子对表扬的过分依赖、对批评却格外抵触的心理。过多的表扬还容易让孩子错误地认为自己的言行能够讨父母欢心,久而久之会形成一种思维定式:“我做这件事是为了得到爸爸妈妈的表扬,而不是我自己喜欢做。”孩子因此特别在意别人对自己的关注和看法,时间长了,就失去了基本的辨别是非的能力,难以形成自我评价的意识。
标准3:表扬是为了“不表扬”
别看孩子小,没准儿孩子的自尊心比大人还强。父母对孩子自尊心的持续保护,能催化孩子内在的激励机制,促使孩子不依赖于他人对自己的评价获得自我满足感和成就感,学会自我激励,帮助孩子在短时间内建立起自信,进而去做更多的事。从这个意义上说,表扬的目的是为了最终的“不表扬”。明白了这一点,父母就有了表扬的“大智慧”了,也许什么问题都不复存在了。
并非所有的表扬和夸奖都是激励孩子向上的催化剂,它是把双刃剑,也像服药一样,不能随便乱用,有关于时间和剂量的规则和禁忌。看看这些场景,比较一下,看看你的孩子会不会已经受了表扬的“伤”?
一级伤害:好话坏说——打击性的表扬伤人最重
金女士把照顾金鱼和给盆栽的小西红柿浇水的任务交给了孩子。可孩子不是一天给金鱼吃两顿饭就是三天忘了喂食;平时自己喝水还经常让别人提醒,就更想不起来给小西红柿喝水了。但是最近三天,他却很好地完成了任务。金女士错误的表扬:“你这几天终于记住了自己该做的事,真是太阳从西边出来了!明天可别再忘了!”
这样的表扬很勉强,而且含着批评,无形中打击了孩子的积极性,让孩子觉得好事做了也白做,爸爸妈妈的眼睛总是盯在自己的薄弱环节上,使自己不得翻身。
“达标”表扬:孩子在某一点有了进步,本来是全家皆大欢喜的事。如果给表扬加上阴影,就是爸爸妈妈的不是了。与其强化孩子的弱点,不如将孩子的点滴成绩看在眼里、记在心上、挂在嘴边,突出孩子的长处,让他们知道自己的努力没有白费。所以,对孩子责任心的提升,妈妈要一项一项地肯定:“嗯,给鱼喂食不多不少正合适,水也换好了,还刷了鱼缸;给西红柿早晚浇了两次水,看它的叶子都笑了。照这样,它们肯定会越长越壮!”孩子虽小,但需要的是实实在在的夸奖,希望父母看到自己所有的付出,一点一滴都不忽略。
二级伤害:聪明反被聪明误——无原则的表扬适得其反
当孩子自己吃完了面前的一碗饭,马女士喜出望外:“我儿子真棒!”孩子跟着电视说了一句广告词,马女士又说:“真聪明!”孩子摔了一跤,自己爬起来没哭,马女士激动得不得了:“太棒了!”
错误表扬:孩子做任何事,哪怕是最应该不过的成长,在妈妈眼里都是了不起的,会不停地夸奖孩子,而且说来倒去总是这两句话:“你真聪明!”“你真棒!”
这位妈妈恨不能时时传递给孩子“你是最棒的”信息,希望以此建立起孩子的自信去赢取未来。然而,无原则的赞扬结果可能会适得其反。这种简单和不负责任的评价,容易导致孩子在成绩面前沾沾自喜,在挑战面前退缩回避,因为他们不想冒出差错的风险,更不想经历失败,不愿意给“聪明”的自己带来丝毫的“污点”。
与此同时,耳朵里塞满了“聪明”信息的孩子,日久天长会产生一种错觉,将所有的好结果与自己脑瓜聪明放在天平的两边:有聪明就足够了,哪还需要努力?因此有可能比不如他们聪明的孩子遭遇更多的挫折和失败。面对突如其来的一盆盆冷水,心理的落差很可能让他们失去学习和探索的兴趣。
“达标”表扬:
达标的夸奖就事论事,即针对孩子某些能力的拓展、某一方面的进步、所取得的成绩或坚持不懈的努力予以肯定,并非不分时间、场合、事件,千篇一律地赞美孩子聪明。所以,当孩子学跳绳成果日新月异时,妈妈与其夸孩子“真聪明”,不如这么说:“上星期你才能连着跳五十多下,现在能连着跳一百六十多下了,每天坚持练果然有效果吧!”让孩子看到他的付出有了回报,可以增强内心的目标方向感。当你认可孩子的努力时,你是在鼓励他们再接再厉迎接更多的挑战,给他们跌倒了再爬起来的勇气,这能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因为自信与困难相伴而生。
三级伤害:正打歪着——没准头的表扬无关痛痒
小盟兴高采烈地拿着他在幼儿园画的画给妈妈看,是《小白兔拔萝卜》的填色图,他的眼神期待着……
妈妈却错误表扬:“画得真棒,你一定是你们班上画得最好的!”
这样的表扬有两个弊端:班上的孩子自身条件都不一样,起点也不同,拿孩子与别人做比较,显然有失公平;况且今天你表扬了孩子是班里最棒的,而明天孩子没能达到今天的水平,内心会很沮丧,这无形中给孩子施加了压力。它的另一个毛病在于笼统而缺乏针对性。
“达标”表扬:
大而空的夸奖并不能给孩子面目清晰的感觉,有可能筑成孩子内心空中楼阁般的自信——也就是自负。他们盲目地认为自己好,而不清楚好在哪里,进而难以形成对事物恰当的判断和分辨能力。表扬孩子做事的过程比表扬他们获得的结果更能引起孩子的共鸣,便于孩子明白父母更重视他们是否努力,关注他们的点滴进步,慢慢地帮助孩子建立起自信。通过细化过程,强化孩子所取得的每一个小小的成功,找出对付弱点的办法,可以使孩子克服每一个挫折,平和地面对困难,避免被小小的不顺击得一败涂地。
所以,这时妈妈不如说:“你这幅画画得很仔细,颜色一点儿也没涂到线的外面;颜色也好看,能跟妈妈讲讲为什么选这几种颜色吗?为什么把云彩涂成了橘色?”从而引发孩子讲一讲他是怎么想的,再看看他是如何用画笔表现的,不妨再提一点儿建议。妈妈对作品的评论和指点能引发孩子对绘画的兴趣,因为妈妈给予他的不仅仅是简单的“好”与“不好”的判断,而是对过程的关注,使孩子明确感觉到自己的能力,满足感也会油然而生。
父母的“慧眼”就在于能敏锐地感知孩子什么时候需要“加油”,该“加多少”。要知道,对孩子所做的每一件事,不同方式的表扬产生的效果会大不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