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霜降的传统习俗

霜降的传统习俗

赏菊

霜降正是菊花盛开之际。民间会举行菊花会。以表达对菊花的喜爱和崇敬。

霜降前就采集百盆名品菊花,放置广厦中,前轩后轻,也搭菊花塔。菊花塔前放上好酒好菜,家人按长幼秩序,鞠躬作揖拜菊花神,然后喝酒赏菊,赋诗泼墨。

北京文人多在天宁寺、陶然亭、龙爪槐等处举行菊花会。

霜降吃柿子

俗话说:“霜降吃灯柿,不会流鼻涕。”民间认为霜降吃柿子,冬天就不会感冒、流鼻涕。

柿子在霜降前后完全成熟,此时柿子皮薄、肉多、味鲜美,且营养丰富,深受广大人民的喜爱。因而就形成霜降时节吃柿子的习俗。

中医认为,柿子味甘、涩,性寒,归肺经。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载“柿乃脾、肺、血分之果也。其味甘而气平,性涩而能收,故有健脾涩肠,治嗽止血之功。”

端午节的传统习俗

划龙舟

端午节最应景的节目就是赛龙舟。端午节也叫龙舟节,可见赛龙舟是端午节必不可少的一项活动。

门上插艾草和菖蒲

过去插艾草、菖蒲是为了避毒虫,现在是避煞气,防止传统位理学上禁忌入内的邪气。切记:一定要在下午3点前插艾草和菖蒲。

迎财神是什么时候

正月初四或初五。

正月初四是女娲创世神话中的“羊日”,是一个很吉利的日子,因此有正月初四接财神的传统习俗;传说正月初五是财神的生日,因此,也有正月初五迎财神的传统习俗,具体时间以各地的风俗为准。

什么是守岁

中国民间传统习俗之一。

守岁,又称守岁火、照岁等,其由来已久,是中国民间的年俗活动之一。在传统习俗中,人们会在除夕夜晚上点岁火、守岁火,即所有房子都遍燃灯烛,合家欢聚,迎接新年,除夕夜遍燃灯烛通宵不灭,谓之“照虚耗",据说如此照岁之后,就会使来年家中财富充实。

2018年霜降是几月几号几点 霜降的传统习俗

霜降正是菊花盛开之际。民间会举行菊花会。以表达对菊花的喜爱和崇敬。

霜降前就采集百盆名品菊花,放置广厦中,前轩后轻,也搭菊花塔。菊花塔前放上好酒好菜,家人按长幼秩序,鞠躬作揖拜菊花神,然后喝酒赏菊,赋诗泼墨。

北京文人多在天宁寺、陶然亭、龙爪槐等处举行菊花会。

俗话说:“霜降吃灯柿,不会流鼻涕。”民间认为霜降吃柿子,冬天就不会感冒、流鼻涕。

柿子在霜降前后完全成熟,此时柿子皮薄、肉多、味鲜美,且营养丰富,深受广大人民的喜爱。因而就形成霜降时节吃柿子的习俗。

中医认为,柿子味甘、涩,性寒,归肺经。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载“柿乃脾、肺、血分之果也。其味甘而气平,性涩而能收,故有健脾涩肠,治嗽止血之功。”

霜降,是秋天最后一个节气,人们同样非常重视,各地还有祛凶、扫墓等习俗,以祈求风调雨顺,生活幸福安康。

霜降时节,人们会用瓦片堆砌成河内塔,在塔里面放入干柴点燃,火烧得越旺越好,直至瓦片烧红,再将河内塔推倒,用烧红的瓦片热垠芋头,这在当地称为“打芋煲”,最后把瓦片丢到村外,这就是“送芋鬼”。人们以这样的方式,辟凶迎祥。

古时候,霜降时节人们还要去扫墓。

据《清通礼》记载:“岁寒食及霜降节,拜扫扩荃,届期素服诣墓,具酒撰及菱剪草木之器;周服封树,剪除荆草,故称扫墓。”

如今,霜降扫墓的风俗已少见,但霜降时节的十月初一“寒衣节”,在民间仍较为盛行。寒衣节,也称“十月朝”、“祭祖节”、“冥阴节”、“鬼节”等,与清明节、中元节并称为三大“鬼节”。

为避免先人们在阴曹地府挨冷受冻,寒衣节这天晚上,人们要在门外焚烧夹有棉花的五色(红、黄、蓝、白、黑)纸,并且把饺子倒在一个灰圈内,意思是天气冷了,给先人们送去御寒的衣物。

寒衣节寄托着今人对故人的怀念悲悯之情,也是亲人们为所关心的人送御寒衣物的日子。

此外,民间有“补冬不如补霜降”的说法。

霜降时节,天气越发寒冷,民间食俗也非常有特色。人们认为先“补重阳”后“补霜降”,而且“秋补”比“冬补”更要紧。

因此,霜降时节,民间有“煲羊肉”、“煲羊头”、“迎霜兔肉”的食俗。俗话说吃啥补啥,据说吃煲羊头有助于“头风”等疾病的治疗。医书上也有加“四珍”、“八珍”的补药煲羊肉,可以辅疗肺病、疟疾的记载。

迎霜兔肉就是经霜的(即霜降)的兔子肉,这时候的兔肉味道鲜美,营养价值较高。

2019年什么时间扫房好 南方小年要做什么

主要传统习俗有:祭灶和扫年。

小年节日最早是源于祭祀灶王爷,民间传说里灶王爷会在小年这天上天和玉皇大帝禀告人间的事情,为了让灶王爷美言几句,人们会在早上准备美味的食物和一些盛大的祭祀活动,后来,这些仪式称为了传统习俗,一直延续至今。

守岁守到几点 大年三十没守岁会怎样

守岁是传统文化,守岁是继承传统文化,不守岁也不会怎么样。

守岁是中华民族在大年三十会进行的一项传统习俗,以前守岁是为了祈求财富和健康,随着科学文明的深入人心,现代人的守岁更多的是在传承一种传统文化,守岁是传统和弘扬传统习俗,没守岁的话也不会有什么问题的。

立夏挂蛋还是端午挂蛋

立夏和端午都有挂蛋的习俗。

蛋兜是中华传统习俗之一,立夏和端午挂蛋源于上古时期的神话故事,古人认为在这两个日子里面挂鸡蛋可以护佑孩子健康、平安,俗话说“立夏胸挂蛋,孩子不疰夏”,说的就是立夏挂蛋的传统习俗,而端午节在胸前挂上一只蛋兜,可保孩子平安。

相关推荐

中秋节有什么传统习俗

赏月 在中秋节,我国自古就有赏月的习俗,《礼记》中就记载有"秋暮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李子、葡萄等时令水果,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 在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在宋代,中秋赏月之风更盛,据《东京梦华录》记载:"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每逢这一日,京城的所有店家、酒楼都要重新装饰门面, 牌楼上扎绸挂彩,出售新鲜佳果和精制食品,夜市热闹非凡,百姓们多登上楼台,一些富户人家在自己的楼台

寒食节有什么传统习俗

禁止燃放烟火,吃冷。 寒食节一开始只是禁止燃放烟火,吃冷的食物,后来清明节出现了,渐渐发展为祭祀、踏春、蹴鞠、荡秋千等节日风俗来,当然,这些风俗后来就顺延到清明节上去了。

中秋能剪头发吗

可以剪头发。 在中国的传统习俗中,只有正月有不能剪头的习俗,其他节日并没有不能剪头的习俗,中秋节是中国传统佳节,是一个合家团聚的日子,在传统的习俗中,并没有中秋节不能剪头发的说法,因此,中秋节有剪头发需求的话,可以去进行剪头。

粽子为什么叫端午粽

粽子是端午节的传统美食,称为端午食棕,简称就是端午粽,端午节有食棕的传统,因此,端午节又称是粽子节,端午节是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除了有吃粽子的传统外,还有喝雄黄酒、挂菖蒲、挂艾叶的传统习俗

冬至是二十四节气吗

冬至是二十四节气。 冬至,又称冬节、亚岁、长至节等,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也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冬至节在民间有“冬至大如年”的讲法,所以古人称冬至为“亚岁”或“小年”。在我国南方沿海部分地区至今仍延续冬至祭祖的传统习俗;在我国北方一些地区,每年冬至日,有吃饺子的习俗

按传统习俗进行抓周

抓周习俗已从古代的家长对孩子的愿望和祈求转化为一种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取乐逗趣的游戏,以助孩子周岁欢乐之兴,对小孩志趣爱好和未来职业的关注,则是通过科学方法进行务实细致的教育培养。 这是父母对孩子的周岁镇上的一个最明显的也是最能够用相机记录下的有趣的事了。也是留给将来孩子和父母的纪念。

处暑有什么传统习俗

中元祭祖 处暑节气前后的民俗多与祭祖及迎秋有关。处暑前后民间会有庆赞中元的民俗活动,俗称“作七月半”或“中元节”。旧时民间从七月初一起,就有开鬼门的仪式,直到月底关鬼门止,都会举行普渡布施活动。据说普度活动由开鬼门开始,然后竖灯篙,放河灯招致孤魂;而主体则在搭建普度坛,架设孤棚,穿插抢孤等行事,最后以关鬼门结束。时至今日,已成为祭祖的重大活动时段。 出游迎秋 处暑之后,秋意渐浓,正是人们畅游郊野迎秋赏景的好时节。处暑过,暑气止,就连天上的那些云彩也显得疏散而自如,而不像夏天大暑之时浓云成块。民间向来就有“

清明节过后天气是不是很暖和了 清明节为什么要扫墓祭祖

清明节扫墓祭祖的习俗其实是承袭了寒食节的传统,扫墓最开始起源于古代帝王墓祭之礼,后来收到了民间的效仿,于是就定寒食节这一天来祭祖扫墓。再慢慢的清明节和寒食节就渐渐融合成了一个节日,所以扫墓祭祖也成为了清明节的一个传统习俗

七夕节的习俗

七夕节自古就有所以留下来很多的习俗,例如穿针乞巧、喜蛛应巧、投针验巧、种生求子、为牛庆生、晒书晒衣、供奉“磨喝乐”、拜织女、拜魁星、吃巧果等传统习俗

元宵节吃什么 油茶

某些地区有元宵节吃油茶的习俗,有歌谣为证:“十五打油茶,十六捏扁食”,说的就是正月十五、十六的传统习俗,正是所谓的“十里不同俗”,打茶是用筷子搅着茶面下锅做油茶也曰面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