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你认识胃病保健穴
教你认识胃病保健穴
平时出现胃病不适时,我们不一定要吃药去缓解,其实通过刺激胃部相应的穴位,也完全可以达到治疗胃病的效果,而且还没有副作用,本为给大家介绍一下胃部的上中下脘三个保健穴。在腹部,肚脐上方5寸、4寸、2寸的地方有三个穴,分别叫做上中下脘,表示这几个穴分别处于胃的上中下部。上中下脘在胃上形成一条线,对于和脾胃有关的疾病都有很好地防御和治疗作用。
上脘穴
上脘穴在胃的上部,和贲门相对应,贲门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食管,是食物进入胃的通道。上脘穴在这个位置,对于人们因吃得太快,吃得太饱,或者其它原因而导致的胃胀、呕吐、打嗝等都有很好的疗效。
中脘穴
中脘穴在胃的中部,占据了胃的主体部分,因此对于脾胃疾病的治疗效果是最好的,所以理所当然地成为脾胃病的常用穴。现代研究发现,刺激中脘穴之后,胃的蠕动会增强,表现为幽门开放,胃下缘轻度升高。而且还可以提高机体免疫能力,使巨噬细胞的吞噬活性增强。
下脘穴
中脘穴在胃的底下,胃和小肠连接的转变处。胃虽然是消化器官,但真正的消化过程是在小肠中完成的。下脘穴位于食物从胃进入小肠的关口处。对于食物在胃中下不去导致的腹胀,胃痛,呕吐等都有很好的作用。而且,因为它在胃的下部,对于因为中气不足导致的胃病、胃下垂等症状也有很好疗效。
有一个很简单的方法可以同时刺激到它们,这就是艾灸。采用隔姜灸的方式,将姜切成薄薄的片,如硬币那种厚度,然后通过艾灸的方式来熏烤。通过热度的传递,将生姜汁中的热性成份渗入皮肤,可以很简便地达到治疗的目的。
那么如何找上中下脘穴呢?
上中下脘穴都在胸部,从腹部往上摸,会摸到两块骨头,这就是肋骨,顺着这两块骨头往上,会发现它们有一个交点。这两块骨头就像一个“人”字向下一样,这个地方就叫剑突,从剑突的位置到肚脐是8寸,中间一半的位置,也就是4寸的地方就是中脘。从中脘向上1寸就是上脘,向下到肚脐的一半,也就是肚脐向上2寸就是下脘。
教你认识腰椎滑脱的知识
1.创伤性
腰椎峡部可因急性外伤,尤其是后伸性外伤产生急性骨折,多见于竞技运动现场或强劳动搬运工。
2. 先天性遗传因素
腰椎胎生时有椎体及椎弓骨化中心,每侧椎弓有两个骨化中心,其中一个发育为上关节突和椎弓根,另一个发育为下关节突、椎板和棘突的一半。若两者之间发生不 愈合,则形成先天性峡部崩裂(spondylolysis),又称为峡部不连,局部形成假关节样改变。行走以后由于站立可使上方的脊椎向前滑动,称为脊椎 滑脱(spondylolisthesis);也可因骶骨上部或L5椎弓发育异常,而产生脊椎滑脱,其峡部并无崩裂。
3. 疲劳骨折或慢性劳损
从生物力学角度分析,人体处于站立时,下腰椎负重较大。导致前移的分力作用于骨质相对薄弱的峡部,长期反复作用可导致疲劳性骨折及慢性劳损损伤。
4. 退变性因素
由于长时间持续的下腰不稳或应力增加,使相应的小关节发生磨损,发生退行性改变,关节突变得水平,加之椎间盘退变、椎间不稳、前纵韧带松弛,从而逐渐发生 滑脱,但峡部仍保持完整,故又称假性滑脱。多见于50岁以后发病,女性的发病率是男性的3倍,多见于L4,其次是L5椎体,滑脱程度一般在30%以内。
认识胃溃疡
消化性溃疡的发病机理较为复杂,迄今尚未完全阐明。概括起来,本病是胃、十二指肠局部粘膜损害(致溃疡)因素和粘膜保护(粘膜屏障)因素之间失去平衡所致,当损害因素增强和(或)保护因素削弱时,就可出现溃疡,这是溃疡发生的基本原理。
目前认为消化性溃疡是一种多病因疾病。各种与发病有关的因素如胃酸、胃蛋白酶、感染、遗传、体质、环境、饮食、生活习惯、神经精神因素等,通过不同途径或机制,导致上述侵袭作用增强和或防护机制减弱,均可促发溃疡发生。
一、胃酸及胃蛋白酶的侵袭作用及影响因素
胃酸一胃蛋白酶的侵袭作用,尤其是胃酸的作用,在溃疡形成中占主要地位。实验及临床证明,持续性胃酸分泌过多,可以引起消化性溃疡,胃酸分泌与下列因素有关:
(一)壁细胞群总数(ParietalcellmassPCM)胃酸是由壁细胞所分泌,壁细胞群总数(PCM)与胃酸分泌量密切相关。临床上通过测定最大胃酸排泌量(MAO)可大致反映PCM的数量。通过对小面积胃粘膜壁细胞直接计数或测定MAO推算,正常女性的PCM约8亿、男性约10亿,相当于MAO18-22mmol/小时。PCM增多,胃酸分泌随之增高,故PCM增多是溃疡发病的重要因素之一。十二指肠溃疡患者切除胃标本PCM直接计数表明,PCM平均数可增至19亿,较正常人增加一倍左右,临床测定MAO也增高至25-42mmol/小时。胃溃疡患者PCM数及MAO测定则增高不明显,可正常或稍低,PCM增多与遗传及体质因素有关,亦可能因壁细胞长期遭受兴奋刺激所致。
壁细胞膜具有毒蕈碱样(M)、胃泌素(G)、组胺(H2)等三种受体,相应的兴奋刺激是:①副交感神经兴奋时产生的乙酰胆碱;②胃泌素细胞(G细胞)分泌的胃泌素;③邻近的肥大细胞产生的组胺,这些刺激的增加,都是重要的致溃疡因素。
(二)胃泌素(Gastrin)和胃窦部滞留胃运动障碍可使食物在胃窦部滞留,刺激G细胞分泌胃泌素,促进胃酸分泌,结果引起胃溃疡,这是部分胃溃疡发病机理之一。幽门成形术加迷走神经切断后易发生胃溃疡,就基于此理。此外,在复合性溃疡中,十二指肠溃疡常先胃溃疡而出现,因为慢性十二指肠溃疡所致幽门的功能性或器质性痉挛、狭窄,可使食物在胃窦部滞留,而后引起胃溃疡。
(三)神经精神因素在病因调查中发现,持续、过度的精神紧张、劳累、情绪激动等神经精神因素常是十二指肠溃疡的发生和复发的重要因素,有关精神因素可通过下列两个途径来影响胃的功能:①植物神经系统:迷走神经反射使胃酸分泌增多,胃运动加强,交感神经兴奋则使胃粘膜血管收缩而缺血,胃运动减弱;②内分泌系统:通过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而使皮质酮释放促进胃酸分泌而减少胃粘液分泌。
(四)幽门螺旋杆菌(Campylobacterpylori)最近不少学者提出幽门螺旋杆菌(C、P)系致消化性溃疡的重要因素之一。在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相邻近之粘膜中常可检出幽门螺旋杆菌。目前此菌虽无形成溃疡的直接证据,但通过临床观察其所致粘膜炎症及抗菌素药物治疗有效,说明可能间接参与溃疡的发生。
秋季怎样按摩更健康
秋季男性养生按摩保健三要素
转眼之间秋季已经离开,告别了要热的夏天迎来了干燥上火的秋季。很多人会选择秋季养生,对于男士来说更是如此,尤其是补充水分方面。这也是所有注重养生的人都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你们知道吗,通过按摩穴位的方法也可以达到保健的效果。接下来小编为大家介绍秋天养生的3个小妙招吧!
抗外来侵害时各类免疫细胞的数量、活力都和维生素有关。因此,秋季感冒流行季节,别忘记每日服用维生素C片剂,也可以多食用富含维生素C的新鲜蔬菜和水果,例如猕猴桃、橙子
穴位按摩帮助女性保健
立秋过后,许多人都出现了身体问题,尤其是女性。那么今天为大家介绍的是利用中医的按摩穴位方法来达到养生保健的效果。人体的穴位非常多,这也是防止疾病,治疗疾病的最佳方法,如果没有加之利用就造成了很大的浪费。下面来看看有哪些穴位按摩的方法吧。
根据中医理论,从立秋到秋分即为长夏,这时余暑未消,又因降雨频繁而湿气重,故有秋老虎发威一说。湿重可能导致脾脏受损,所以长夏养生,一定要健脾。通过穴位疗法,帮助我们降服秋老虎。
健脾要穴照顾好脾胃
长夏主湿,而脾喜燥恶湿,所以就要健脾防湿。长夏气候炎热,人的消化功能相对较弱,出现食欲不振、口淡无味等病症。而脾胃是人体消化系统中重要的脏腑,食物的消化、吸收和排出都是在脾胃的作用下协同其他脏腑完成的。说到健脾养胃,有两个穴位不得不提,它们就是足三里和阴陵泉。阴陵泉是健脾的主要穴位,在小腿内侧,胫骨内侧髁后下方的凹陷处。而足三里归属于胃经,刺激它可以调节经络气血运行,激发胃部功能。
长夏不保健,秋必宣泄。比如说你这段时间暴饮暴食,凉啤酒喝多了,伤了脾胃,可能你现在没什么急性的问题,但到秋天的时候邪气就要宣泄出来了。所以长夏要尽量少饮冷酒,因为酒亦主湿,而且冷啤容易导致胃肠道疾病。
保健按摩常识
足部按摩保健知识
足部按摩,又称足部推拿,古代又称为足部按硗、案杌、爪幕等,是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与疾病斗争中逐渐认识和发展起来的。足部连接着身体的各个部位,经常进行足部按摩可以起到养生保健的功效。
中国著名中医养生专家樊正伦教授介绍,光脚走路或跑步可以起到很好的保健养生效果,另外还可以根据自己的身体条件来选择下面这些足部养生小妙招,效果同样很不错。
教你认识甲状腺结节
60-70%中国人都能检查到甲状腺结节。也就是说3个中国人中就有2个有结节。这样显得甲状腺结节都不像是病了。我们经常听说,谁谁去体检查出甲状腺结节,还是多发的。谁谁平时好好的,单位体检查出甲状腺有结节,还要开刀。是的,甲状腺结节,就是这么不痛不痒,起病隐匿。越来越多的人患有甲状腺结节,到底要不要紧呢?
甲状腺结节中,85-95%是良性结节。在甲状腺恶性结节中,90%以上又都是低度恶性的。
1、查甲状腺,B超好还是CT、磁共振好?
甲状腺的影像学检查中,就是B超最准。CT、磁共振(MRI)都比不上。除非要看周围组织的详细情况,可以再做磁共振。
2、甲状腺B超结果怎么看?
B超看3点:按照权重依次为:边界—钙化—血流。
下面来说说报告上常见的几种描述:1)“边界欠清”:良性结节一般边界清楚,恶性的因为有对周围组织有侵袭。边界可以不清晰。但是,炎性的病灶,不是恶性的,因为它可以以有渗出,边界也是不清楚的。2)“点状强回声”:可见于两种情况:一种是胶质,这是良性的标志。一种是钙化,恶性一般都有钙化,并且多为微小钙化;但,有钙化不一定都是恶性的。2)“内部血流紊乱”:血流分为内部血流、外部血流。恶性的多有内部血流紊乱。
①边界不清。②微小钙化。③内部血流紊乱。以上这3点,如果一点没有,不用当心,良性可能性很大。有1-2点的,不放心就做个穿刺。3点都有,恶性可能性大。
鉴别良恶性结节,除了上面三点之外,还可以看:是否与周围组织有粘连,有无淋巴结转移,短期内是否迅速增大,生长方式(纵向生长的恶性结节可能性偏大),结节大小(结节>50px的也建议手术)等等。
值得注意的是,B超检查医生的经验以及机器的分辨率可能对B超结果的判断产生很大的影响,而B超结果对判断结节性质又是特别重要的参考,所以建议需要明确鉴别结节性质的可以去大型医院找有经验的B超医生做检查。
3、良性结节怎么办?
TSH高会使甲状腺结节长大,所以有结节的人要求TSH低,在0.5-1.0之间。TSH与T3、T4有反馈关系,TSH高,可以促进T3、T4水平升高;而T3、T4的升高,又会反馈使得TSH水平降低。有结节的人应该适当降低TSH水平。有什么方法呢?首选食疗。哪些食物缩结节?海产品。对,没看错,是海产品。甲状腺良性结节的人多吃海产品,而不是如一般人想象长结节了不能吃海货。TSH如果>2.5,则需要吃优甲乐来控制结节。哪些食物会长结节呢?十字花科食物:卷心菜、白萝卜等,因为可以使T3、T4合成受阻,从而升高TSH,所以是长结节的,少吃,但也不是禁忌,毕竟一天你也吃不了太多。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甲状腺结节患者,只要TpoAb、TgAb、TRAb这些抗体是阴性,无需忌碘;若TpoAb、TgAb、TRAb阳性,则要少吃海带、紫菜类高碘食物。
良性结节可以定期复查B超。由于每次B超探头切面的不同,结果报告上描述的结节大小有几毫米的偏差是正常的。尽管良性结节可以通过食疗,但目前还没有可以明显缩小结节的措施。也没必要苛求,良性结节只要不明显增大,不痛不痒,不影响甲状腺功能,根本无需太在意。
教你认识肾癌三联征
1. 血尿:血尿出现于40%的肾癌患者,可为肉眼血尿,也可为镜下血尿,当有血块形成时,可出现肾绞痛、排尿痛、排尿困难,甚至尿潴留。
2. 腰痛:肾癌患者腰痛发生率大约为20%-40%,主要表现为持续性钝痛,大都因肿瘤长大后肾包膜张力增加或侵犯周围组织而引起,肿瘤出血致肾被膜下血肿、肿瘤侵犯临近组织器官也可能引起腰痛。
3. 腹部肿块:腹部肿块有时可为肾癌患者的唯一症状,约10%~40%患者可扪及腹部肿块,
由于肾脏位于腹膜后,位置深,腹部触诊时摸不到,只有当肿瘤较大或位于肾下极才可触及到肿块,如触诊时摸到肿块,一般已发展至晚期。
教你认识多囊肾
多囊肾可分为两型:婴儿型和成人型,以后者多见。婴儿型患者因肾脏无功能,常于出生后不久死亡,只有极少数能存活到成人。成人型患者在出生时肾脏即已存在囊肿,绝大多数为双肾异常。其典型特征是全肾满布大小不等的囊肿,囊肿压迫肾脏,使肾脏不堪重负,无法正常工作,直至衰竭。早期因囊肿较小可无症状,大多数患者在40岁左右才出现症状;常见有腰背部疼痛、发胀感,尿血、尿痛等排尿异常。诊断相对较易,家族史加上肾脏B超、CT检查可确诊。
目前尚无任何方法能阻止多囊肾疾病的发展。但现代医学对此并非束手无策:对于早期患者,肾功能尚未出现异常时,不必改变生活方式和限制活动,只需密切监测;早期也可以行手术治疗,切除囊肿的顶壁,“开窗”降低肾内压力,延缓病程进展。晚期患者双肾已被囊肿侵蚀,出现肾功能衰竭,医生还有“杀手锏”:透析治疗或换肾(肾移植术)。对于年龄较轻、预期寿命较长的患者,若经济条件许可,最好做肾移植术。
对于有多囊肾家族史的个人,须及早就医,获得泌尿外科医师的生活指导;结婚前须婚检,包括遗传学检查和基因诊断,以决定是否生育,减少多囊肾的发生率。
专家教你认识狂犬病的误区
随着上周关于“宠物咬伤”调查的展开,我们收到了众多读者和网友的反馈。对养宠物人士来说,被猫、狗咬伤的确是件比较平常的事情。但狂犬病100%致死的危害,并不是危言耸听。关于狂犬病,人们仍然存在许多认识上的误区。以“被猫狗咬伤或抓伤是否必须注射疫苗”为例,此次调查结果显示,50%的人认为,应该在第一时间注射狂犬病疫苗;也有16%的人认为,根据世卫组织“十日观察法”,是否注射疫苗,要看伤人的动物是否健康。鉴于狂犬病的危险性,我们请来了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急诊外科主任王传林,让王主任来为我们详细地讲解。
哺乳动物均有传播“狂犬病”可能性
在欧美国家,蝙蝠是狂犬病主要传播者之一,我国主要还是犬及猫。根据世界卫生组织2008年进行的统计,全球每年死于狂犬病的人数超过5.5万人,其中95%发生在亚洲和非洲。世卫组织官网资料称,一旦出现狂犬病体征和症状,无论人还是其他动物都已经无法医治,“该病总是导致死亡”。
虽然病名中有个“犬”字,但狂犬病的传播者却是“所有哺乳动物”。国际爱护动物基金会兽医师顾问凯蒂博士说过,不同的哺乳动物在感染狂犬病毒之后有不同的表现。通常猫狗会表现出狂躁、攻击性变强等特征,而马、牛、羊等动物却恰恰相反,它们会变得很呆滞。在世卫组织的分类中,这两种情况分别被定义为“机能亢进”(狂暴性狂犬病)和“麻痹体征”(早瘫性狂犬病)。
根本无“咬伤超过24小时疫苗失效”说法
很多人认为预防狂犬病只需注射疫苗即可,其实并非如此。如果被猫狗咬伤,规范的狂犬病预防是一个“三部曲”。正确的步骤如下:第一步,马上用大量清水清洗伤口15分钟以上,如果交替应用肥皂水效果更好;同时伤口要消毒。第二步,注射被动免疫制剂(抗狂犬病免疫球蛋白或血清);第三步才是疫苗,目的是使自身产生抗体。
由于只有在动物“带毒”情况下,才可能传播狂犬病,因此,在目前临床处理的病例中,大约有80%以上其实是不需要按狂犬病预防来处理的。但问题在于,需要处理和不需要处理的夹杂在一起,根本没法区分,所以只好“陪绑”都进行处理。此外,即使曾经注射过狂犬疫苗,为安全起见,在被咬伤后仍需补打两针狂犬疫苗。
一种广为流传的说法是:“咬伤超过24小时后,注射狂犬疫苗已经没用了”。其实,注射狂犬疫苗就是和潜伏期做“时间竞赛”,任何一本专业书上都没有提到过注射狂犬病疫苗不能超过24小时,这个概念是不存在的。狂犬病潜伏期变化非常大,一般为一到三个月,但也有特别长的,比如本来可能一年后发病,但在半年时注射疫苗,也可能是有效的。我们是提倡越早越好,但只要在没有发病之前注射疫苗,都可能有用。
专家教你认识母痔子痔
内痔生于齿线以上,由粘膜下痔内静脉丛扩大曲张所形成柔软的静脉团,称为内痔。内痔的症状以出血和脱出为主,多为无痛软性肿块,长期反复出血,可引起严重的贫血。内痔是痔疮中发病率最高的常见病,多发于肛门右前、右后和左侧。
内痔核的好发部位,一般都在直肠末端右前方、右后方及左侧3个部位,也就是肛垫的位置。肛垫为高度特化的血管性衬垫,酷似海绵体组织,有重要的生理功能。把血液泵入直肠的痔上动脉末端,通常分成3支进入这3个部位,所以这也是血液特别容易淤留的部位。不过痔上动脉的分支也不是都完全按照这种分支方式,亦如犬臼齿根部一样,因人而异,有的只分成2支,还有分成5支、6支的情况,因此也就有产生5个、6个内痔核的了。
痔时钟是用时钟来描绘肛门的患病部位。在仰卧的姿势时观察肛门正面,正上方是12点的位置,正下方是6点的位置,依此类推痔的好发部位右前方、右后方及左侧就是11点、7点、3点。我们把在这3个常见部位发生的内痔核就叫“母痔”,其他部位发生的痔核叫“子痔”。一般来说,“母痔”较“子痔”大而常见,易出现出血和脱出的症状。
教你全面认识胃寒疼痛
1. 胃热疼痛:胃热,即是胃火。中医分为热郁胃中、火邪上炎和火热下迫等。多由邪热犯胃;或因嗜酒、嗜食辛辣、过食膏粱厚味,助火生热;或因气滞、血瘀、痰,湿、食积等郁结化热、化火,均能导致胃热(胃火);肝胆之火,横逆犯胃,亦可引起胃热(胃火)。
2. 胃肠感冒:是指胃肠的不舒服。造成胃肠不适的原因众多,包括细菌、病毒的感染,环境不适应,对饮食过敏,药物反应以及头部伤害(脑震荡)等。
3. 阳虚胃痛:胃隐隐作痛,绵绵不休;空腹的时候疼痛加重,稍微吃些东西就会缓解;吃热的或者按压胃部都会感觉症状缓解,吃冷食则症状加剧;精神倦怠、手足冰凉,患者往往形容消瘦,四肢无力。
4.阴虚胃痛:阴虚胃痛是胃阴不足所致的胃脘痛,属虚痛范畴。
预防:1.食疗宜服用猪肚汤、红枣、黑豆、大蒜、生姜、孜然、干贝暖胃粥;忌食猕猴桃、甘蔗、西瓜、柿子、香蕉、苦瓜、梨、蟹、蛤蜊、绿豆、 薄荷、鸭蛋等,各种冷饮、冰镇食品,性凉生冷的食品会使胃寒疼痛加剧。
2.治疗用药可服用胃痛定胶囊、温胃舒胶囊、三九胃泰、附子理中丸等等。
3.胃寒调理可选用干姜、吴茱萸、熟附子、当归、肉桂、炒厚朴等中药材,当然,具体用药还需要医生对症开方。
教你正确认识膀胱癌疾病
膀胱是人们泌尿的一部位,膀胱癌疾病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非常常见,但是很多人对他的病症不是非常的了解,所以导致了很多人没有尽早的发现病情,导致了治疗上的延误,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出现,我们必须正确认识膀胱癌疾病。
教你正确认识膀胱癌 膀胱位于小腹下方、耻骨上方。其功能在于贮存来自两侧肾脏的尿液,而另一功能则是排解尿液。有关膀胱癌的发生原因,一般研究可能与工业产品、色素染料、药物、抽烟、尿路感染、膀胱炎、膀胱内寄生虫有关。另外,体内某些代谢物和细胞本身的基因,也可能引起膀胱癌。
膀胱癌最典型的症状就是「血尿」,而且,通常是无痛性的血尿。但除非是重度血尿(即以肉眼就可辨视出来),轻度血尿(须以显微镜下才可检视出来)仍须留心,一般来说,年龄过了45岁,即须注意这方面的疾病,可安排定期身体检查进行筛检。
根据统计,约9成的膀胱癌患者有无痛性血尿的症状。其它症状则包括膀胱炎、尿路感染、膀胱出口阻塞、输尿管阻塞导致肾绞痛或肾衰竭。
对于膀胱癌的检查和诊断,如有血尿情形,最基本的3种检查为尿液检查、静脉注射尿路系统检查(I.V.P)和膀胱镜检查。通常,尿液检查中就可以知道血尿的程度,以及是否有尿路感染、红血球圆柱体(可能是肾脏炎)、结晶(可能是结石)或有寄生虫的卵(可能是血丝虫症)。
另外,静脉注射尿路系统摄影,可直接对尿路肿瘤和其它泌尿系统疾病作鉴别诊断,并可进一步了解膀胱肿瘤的位置、大小以及是否有尿路阻塞的现象。
膀胱癌的种类有9成是移形性上皮细胞癌,6%是鳞状上皮细胞癌,少部分是腺癌;通常,在泌尿系统的移形性上皮细胞癌,有9成是发生在膀胱,9%是发生在肾脏内,发生在输尿管的只有1%。
与一般癌症的分期相同。零期时,肿瘤局限在黏膜层,治疗方式可经尿道切除手术或电烧即可;至于第一期,通常是指肿瘤侵犯已超过黏膜层,但未达肌肉层,治疗方式与零期相同,但激光烧灼也是可行的方法。
通过以上的了解,我们知道了膀胱癌疾病的一些发病原理及其现状,希望能给广大的患者带来一定的帮助,日常生活中一定要做好相应的预防控制工作,不断增强体质,只有这样,才能有效避免病情的侵入。
认识癌症 中医教你正确认识癌症
一、中医对癌症的认识
1、病机基础
关于癌症的病因病机,历来说法较多,但多不外乎内虚外邪。痰、瘀、热、毒、虚等因素均与癌症有关,因此癌症的临床表现变化多端,甚至可能在同一时间、同一机体内出现截然相反的病理现象。而厥阴经为两阴交尽之经,具有寒热错杂、虚实夹杂的特点。中医认为,癌症的临床症状特点正与厥阴病的特征不谋而合,进而认为癌症的病位在厥阴,病机基础在于“阴阳气不相顺接”。
2、病机转化关键
专家认为,“癌”不是某种组织或某种结构,而是人体的一种状态,体现的是人体内部、人体与外界环境的平衡。在“阴阳气不相顺接”的基础上,人体正气会逐渐亏耗,而癌毒也会因之而生。但癌毒的产生与正气的亏耗并不是必然出现癌症。
当人体正气尚能遏制癌毒时,人体就不会出现癌变,若相反,癌变就会发生。因此正气耗散与癌毒扩散趋势的互相转化、互相影响是癌症进展、肿瘤转移的重要原因。
3、病机的外在表现
在“癌”这种状态下,人体就会呈现出一系列的病理表现,如气滞、血瘀、痰凝等,这些病理表现与癌毒一起耗伤正气,使正常的气血转化为“恶气”、“恶血”,最终导致“癌瘤”的出现。
二、中医治疗癌症的关键点
1、癌毒的根源
铲除毒根即消除肿瘤,这是治疗癌症最直接的手段。
2、人体内环境
气滞、血瘀、痰凝等为肿瘤发病提供了土壤环境。放疗、化疗之后,癌细胞的生长、扩散速度反而加快的现象并不少见,这正是由于放疗和化疗虽然在短时间内抑制了癌细胞的生长扩散,却也破坏了人体的内环境,反而更利于癌细胞的生长。
3、“种子”
当正气耗散,不能制癌毒时,癌毒会逐渐扩散,在病态的人体内环境的帮助下,把正常的细胞转变为癌细胞,肿瘤就会扩散。这个过程中,正常细胞就充当了癌变的“种子”。
教你认识角膜溃疡
确切的病因不明。长期以来,不少学者曾提出过多种发病因素,但均未被证实。有些因素与本病的发生虽有一定的关系,而并非为根本性的病因。主要有下述几种说法:
(1)感染说 本世纪初,有人提出蚕蚀性角膜溃疡是一种特殊的革兰氏阳性双杆菌引起。Koppe(1918)用结核菌素治愈3例,即认为结核杆菌为其病因。Rodigina(1934)曾从蚕蚀性角膜溃疡的组织中分离出一种类似Zur Nedden氏革兰阴性小杆菌,似乎也支持这种感染说法,但在其他病例中未能证实。
至40年代,不少学者认为,蚕蚀性角膜溃疡与某些病毒感染有关。据认为,此种病变具有病毒性疾病的特征,如对抗生素治疗无反应;溃疡的病理改变为局限性组织坏死;大单核细胞的出现;病变的结膜与角膜上皮内可找到细胞内或胞浆内包含体;某些病例合并结膜滤泡增殖或区域性淋巴腺肿大。
κацнелъсон认为引起蚕蚀性角膜溃疡的病毒不具备嗜神经性,故病变角膜知觉正常。据推测,此种病毒可能属于嗜皮皮细胞型或是变异的嗜皮肤病毒。角膜外伤为病毒感染的直接或间接的诱因,病毒或其毒素从损伤处或随角膜周围血管网及其新生血管侵入,并随血管的伸展而发展。然而,迄今尚未从病变组织中分离出病毒,这种说法就难以肯定。
(2)体内毒素说 Кuriakose(1963)发现6例蚕蚀性角膜溃疡无合并钩虫症,经服四氯乙烯驱虫治疗后,溃疡同时治愈,故认为与肠寄生蠕虫有关。Givner(1963)提到应用植物药剂学试验(phyfopharmacologic test)证实蚕蚀性角膜溃疡病人的血液中含有阻碍白扇扁豆根系生长的毒素,认为此种毒素与溃疡的发生有关。进而推测肠道寄生虫产生的毒素也能促使溃疡的发生。据认为,肠寄生虫产生的毒素吸收进入血循环后,在角膜缘周围血管袢部积聚,达到足够的毒力可引起角膜缘部溃疡的发生。κацнелъсон(1965)指出,Kuriakose关于钩虫毒素由血管渗出导致溃疡发生的假说,虽不能解释无钩虫合并存在的蚕蚀性角膜溃疡病例,但关于病理动因中受某种毒素影响的可能性是存在的。如溃疡的缓慢进程,随血管侵入部的前端匐行发菜,坏死性的病理改变及与非病变区的完整的界线,均说明这一病理过程与毒性产物的作用有关联。因而,这种说法曾一度受到不少研究者的重视。
(3)局部营养代谢障碍说 不少人提出,蚕蚀性角膜溃疡是三叉神经营养失调引起的,维生素B1缺乏或与局部营养障碍有关。上述见解与多数患者的全身营养状态与健康状况良好相矛盾,难以理解营养障碍仅局限于角膜缘一部分狭窄区域。另外,角膜溃疡区的知觉存在,也不符合病变基于三叉神经的损伤。
教你认识各种药物性皮炎
1、发疹性药疹:临床表现为麻疹或猩红热样红斑,发病突然,常伴有畏寒、高热(39~40℃)头痛,全身不适等,皮疹始于面部躯干,以后泛发全身,有瘙痒,轻重程度不一。轻的仅出现散在的少量红斑,有轻度瘙痒,停药而自愈。重的可密集全身,常伴有全身浅部淋巴结肿大,应密切注意其可能发展成剥脱性皮炎,因后者愈后不良。
2、皮炎类药疹:这类药疹临床主要表现为红斑、丘疹、小水疱、渗出、糜烂、结痂性皮疹。其可分为局限性与泛发性两型:局限型多是由药物引起的光线过敏性皮疹,因此主要发生在日光暴晒部位,发生苔藓化皮疹;全身泛发型可有低热、瘙痒,严重的还可有粟粒至米粒大小的脓疱性皮疹掺杂其中。消退后往往有一层糠状鳞屑脱落。
3、固定型红斑:多数由磺胺药物、巴比妥类药物,解热止痛药物所引起。但约三分之一的病人无服药史,过敏源不易找到。皮疹特点是局限性圆形或椭圆形红斑,红斑鲜红色或紫红色呈假性水肿、损害境界清楚,愈后留有色素斑,每次应用致敏的药物后,在同一部位重复发作,也有的同时增加新的损害,皮疹数目可单个或多个,亦有分布全身者,皮疹大小一般0.2厘米至数厘米不等,皮疹可发生于全身任何部位,尤以口唇及口周、龟头、肛门等皮肤粘膜交界处,趾指间皮肤、手背、足背躻干等处多见。发生于皮肤粘膜交界处者约占80%,口腔粘膜亦可发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