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艾灸穴位 艾灸风池穴缓解头晕头痛
秋季艾灸穴位 艾灸风池穴缓解头晕头痛
风池穴是一个祛风散寒、疏解头部经络、治疗头晕头痛的要穴,它在耳后稍下的位置(即颈后凹陷处)。其能治疗揉眼、眨眼等由颈椎病引起的眼睛供血不足、减缓偏头痛、治疗鼻塞晕眩等症状。
取穴:采用正坐或俯卧、俯伏的取穴姿势,以方便准确取穴并能顺利实施相应的按摩手法。风池穴位于后颈部,后头骨下,两条大筋外缘陷窝中,相当于耳垂齐平。(或当枕骨之下,与风府穴相平,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处即是。)
艾灸:温和灸加雀啄灸,一周2-3次,每次10分钟。
过敏性鼻炎艾灸部位图 过敏性鼻炎艾灸部位
取穴:鼻子外缘根部中点再向外半拇指宽,在鼻唇沟中即是该穴。
艾灸功效:迎香穴位于手阳明大肠经上,连通胃经,大肠经与胃经的经气在此交换,艾灸该穴位可疏通鼻部经络,祛风通窍,理气止痛,对于鼻炎,鼻窦炎,鼻病,感冒等症有治疗效果。
取穴:位于人体的腕背横纹桡侧,手拇指向上翘时,在拇短伸肌腱与拇长伸肌腱之间的凹陷中。
艾灸功效:阳溪穴为手阳明大肠经经穴,有清热散风,通经活络,通腑泻热,定惊安神之功效,主治鼻炎,头痛,目赤肿痛,耳鸣耳聋,咽喉肿痛等症。
取穴:风池穴位于后颈部,采用正坐姿势,后头骨下,两条大筋外缘陷窝中,与耳垂齐平的凹陷处即是该穴。
艾灸功效:风池穴是头部要穴,属足少阳胆经,位于头项交界处,此处正好是进入头部的通道,艾灸风池具有抵御外邪及清热解毒的功效,对于过敏性鼻炎,头痛,眩晕,颈项疼痛,目赤痛,热病,感冒等症有很好的缓解功效。
风池的准确位置图 缓解疼痛
风池穴是头部要穴,具有抵御外邪及清热解毒的作用,而感冒头疼多由风邪入侵或湿热引起,因此,艾灸刺激风池可以达到缓解头痛的好处。
再者,风池位于头颈之间,多条经脉从头部由此向下行,艾灸风池可以活血通络,消除疲劳,从而减轻或消除颈部疼痛。
落枕可以艾灸吗
落枕是可以艾灸的。
艾灸有很好的疏筋通络的功效,主治头痛、项强等症状;艾灸还能舒筋活络、强筋壮骨、祛风止痛,主治颈肩部位疾病;灸局部痛点有很好的舒筋活络的作用。
落枕艾灸部位
风池穴
在后颈部,后头骨下两侧,两条大筋外缘,即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之间凹陷中,平耳垂处。
肩井穴
该穴位位于肩上,大椎穴(后正中线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处)与肩峰连线的中点,取穴时低头,取后颈部最高点与肩部最高点连线的中点即可。
大椎穴
正坐低头时,人体颈部下端最高点,即第七颈椎棘突,其下凹陷处。
落枕穴
在手背侧,第二,三掌骨之间,掌指关节后0.5寸。
天柱穴
在颈部,大筋(斜方肌)外缘之后的发际凹陷中,取穴时摸到后头骨正下方凹处,也就是脖子处那块突起的肌肉,即斜方肌,此肌肉外侧凹处,后发际正中旁开约2厘米左右即为此穴。
落枕艾灸治疗方法
气滞血淤型落枕
主要症状:晨起颈项酸痛,活动不利,头部歪向患侧,活动室疼痛加剧,局部压痛明显,有时可触及硬结,舌暗。
艾灸疗法:患者取卧位或坐位,取阳陵泉,三阴交,大椎穴及患部阿是穴施灸。
艾灸功效:活血化瘀,通络止痛。
风寒阻络型落枕
主要症状:颈项背肩酸痛,拘紧麻木,可见头痛,恶风怕冷等风寒表证,舌淡苔白。
艾灸疗法:1.患者取卧位或坐位,取风门,列缺,患侧凤池,肩井,大椎,落枕及患部阿是穴施灸。如疼痛牵及肩胛,腋后者,与俯卧位加灸天宗,后溪穴,牵及肩头,上臂者,加灸外关,中渚穴施灸。2.患者取坐位或俯卧位,取天柱,大椎,风池,阿是穴。3.患者取坐位,取双侧风池穴施灸。
艾灸功效:舒筋活络止痛。
艾灸哪里治头痛 血虚头痛艾灸
主要症状:头痛而晕,心悸不宁,神疲乏力,面色不华,遇劳则重,舌淡苔薄白。
艾灸取穴:患者取俯卧位或坐位,取百会穴,心俞穴,脾俞穴,风池穴施灸。
艾灸功效:补益心脾,养血止痛。
感冒可以艾灸哪里 不同感冒症状的艾灸位置
1.选百会穴,大椎穴,风门穴和肺俞穴温和艾灸,灸至局部皮肤出现温热泛红现象,可以缓解恶寒症状,每天艾灸一到两次。
2.选大椎,合谷,肺俞,列缺穴温和艾灸,每穴灸15分钟,灸至皮肤温热泛红,恶寒症状缓解。
1.选大椎,曲池,尺泽,合谷穴用艾条雀啄灸,每个穴位灸10到15分钟,每天一到两次,症状消失后再艾灸一到两次即可停止。
2.选太阳穴,印堂穴,曲池穴,合谷穴,用艾条雀啄灸,每个穴位灸10到15分钟,每天一次,症状消失后再艾灸一到两次即可停止。
1.选肺俞,至阳,阴陵泉,足三里穴温和灸,每个穴位灸15分钟,以局部出现温热红晕为宜,每天一次,灸至退热,头晕,头痛,胸闷等症消失后,加灸1到2次即可。
2.选肺俞,心俞,膈俞,天突,膻中,神厥等穴位,用艾柱隔姜灸,即将生姜切成2毫米厚的姜片,在生姜上扎出小孔,上至艾柱,待艾柱要燃尽,皮肤有灼热感时移除,每个穴位五至七柱,每天一到两次,感冒痊愈后即止。
艾灸哪里治感冒 暑湿型感冒艾灸
主证:畏寒,发热,口淡无味,头痛,头胀,腹痛,腹泻等。多发生在夏季。
治疗原则:清暑,祛湿,解表为主。
施灸穴位:
主穴:风池,大椎,合谷。
配穴:咽痛加少商。
施灸方法:
1.艾条灸:点燃艾条后,悬于穴位之上,艾火距离皮肤2-3cm进行熏灸,火力要壮而短促,以达消散风热之效,每穴灸5分钟,各穴依次施灸。
2.艾炷灸:选用标准艾炷,吹或使之较快燃烧,穴下产生强烈刺激感时清除艾炷,一般连续灸3-5壮,各穴依次施灸。
风池的准确位置图和作用 风池治疗疾病的方法
1.采用艾条灸风池穴10-20分钟,以局部皮肤有温热感位置;采用艾条悬灸风池,血海,睛明,瞳子髎等穴位5-10分钟,能有效缓解迎风流泪症状。
2.用拇指指腹按揉风池,并配伍合谷,太阳穴一同按揉,每穴揉3-5分钟,以局部出现酸胀感为度,可有效治疗头晕头痛症。
3.用刮痧板自上而下刮拭风池,配伍天柱,肩井穴,以局部皮肤发红,出现痧点为度,可治疗颈项强痛。
艾灸颈椎的好处
颈椎病常见的原因就是身体受凉之后经络痹阻不通,或者就是生活中劳累过度,引起的气滞血瘀,颈椎病经常引起颈、背部的疼痛以及手指麻木、头晕等症状。
而艾灸本身具有温经散寒、行气活血,消瘀散结、梳理经络等作用,对于颈椎不适的人群来说,经常艾灸颈椎的话,艾灸时产生的艾热能帮助缓解颈椎部位的疼痛感觉,一定程度上能改善颈椎病的症状。
艾灸时可以选择大椎穴、肩井穴、天宗穴、曲池穴、风门穴、风府穴、风池穴、百会穴等。
虽然艾灸颈椎有一定的效果,但如果症状比较严重的话,建议最好是寻求医生的治疗,平常也要注意避免颈椎受凉,以及长时间伏案工作的话,也要注意休息。
吹空调着凉了头痛怎么办
方法一:姜汤发汗
吹空调着凉了头痛,多是因为空调的寒气直中头部所致,寒性收引疼痛,这个时候可以远离空调房,喝上一杯温热的姜汤,稍稍发汗后,头痛症状就可以得到缓解了。
1.红糖姜汤
材料:干姜20克,红枣15克,赤砂糖50克。
做法:将红糖、大枣煎煮20分钟后,加入生姜(切片)盖严,再煎5分钟即可。
2.葱白姜汤
材料:老姜6片,葱白(带须)2段。
做法:在干净的锅中,放入少许冷水,把葱白连须和姜一起放入锅中煮,水开后,煮5分钟,立即关火,趁热喝。
方法二:按摩缓解
吹空调着凉了头痛,最简单快捷的方法,就是按摩头部来缓解,适用于各种长期待在空调房中办公的上班族和妈妈们。
一般按摩像头上的印堂穴、太阳穴、百会穴、风池穴等穴位,都能够缓解头部疼痛。
按摩方法:
首先双手中指按揉印堂穴(两眉中点处)1分钟,接下来两手拇指按揉两太阳穴1分钟,再用右手中指轻轻按揉百会穴(头顶部中点处)1分钟,最后用用两手的大拇指按揉风池穴(后脑勺下方,两侧的凹陷处)1-2分钟。
注意,按揉力量不宜过大,也可以由家人、朋友代为按摩。
方法三:艾灸缓解
穴位:
印堂穴、阳白穴、太阳穴。如果有鼻塞、流鼻涕、打喷嚏症状的,还可以艾灸迎香穴。
艾灸方法:
被施灸者仰卧,施灸者站于一旁,手执点燃的艾条的一端对准施灸部位,距离皮肤3-5厘米左右,以感到施灸处温热、舒适为度,平行往复左右方向或反复旋转施灸。 每日灸1次,每个穴位每次灸5分钟左右,灸至皮肤产生红晕为止。
功效:
缓解吹空调着凉感冒引起的头晕、头痛,通常艾灸两天能够明显缓解。
注意:
面部皮肤更加的脆弱,一定要注意防止烫伤,不要艾灸过久,觉得过热或者不舒服时,要立即停止艾灸。
方法四:白萝卜汁滴鼻孔
白萝卜汁可以治疗各种头痛不适的症状,使用时可将白萝卜洗净后捣烂,将萝卜汁过滤出来。
吹空调着凉头痛的时候将白萝卜汁分别滴两滴到鼻孔中,然后轻轻按揉鼻翼两侧即可有效缓解头痛不适症状。
方法五:刮痧缓解
吹空调后着凉头疼,如果方便的话,还可以进行刮痧来缓解。
可以从风池穴开始,沿着颈椎,慢慢刮痧直至定喘穴、大椎穴,再到迎香穴、太阳穴上轻轻刮几下。一般情况下,患者会当即感到头部也不再昏沉、疼痛,而变得清醒了许多。
情况严重需就医治疗
如果在吹空调后着凉头痛,并且还出现了咳嗽、发高烧等症状,则需要用药治疗了,建议到当地医院检查就诊。
产妇吹空调头痛怎么办
方法一:穴位按摩
印堂穴
产妇吹空调头痛可以先按摩印堂穴,印堂穴位于前额部,两眉头连线中点即是;能温通前额阳气,散前额寒邪,疏风以通脑络。
风池穴
位于颈部两条大筋外缘的陷窝,在发际的凹陷处,与耳垂齐平;为少阳经穴,脉气通于偏头部,是风邪蓄积之处,配合太阳,能疏风祛邪,清利头目。
百会穴
在头顶部,正中线上,两耳尖连线中点,或前发际正中直上5寸;位居颠顶,是百脉之会,为各经脉气汇聚之处,能通达阴阳脉络,入络于脑,既通脑络之阳,又能助邪外出,还能升陷下之中气。
太阳穴
在眉梢与目外眦之间向后约1寸的凹陷中;给大脑以良性刺激,能解除疲劳、振奋精神、止痛醒脑。
足三里穴
在膝部正下方,当膝关节弯曲成直角时,膝盖骨下方凹陷处下四指;能益气养阴,托毒外出。
方法二:姜汤发汗
产妇吹空调着凉了头痛,多是因为空调的寒气直中头部所致,寒性收引疼痛,这个时候可以远离空调房,喝上一杯温热的姜汤,稍稍发汗后,头痛症状就可以得到缓解了。
1.红糖姜汤
材料:干姜20克,红枣15克,赤砂糖50克。
做法:将红糖、大枣煎煮20分钟后,加入生姜(切片)盖严,再煎5分钟即可。
2.葱白姜汤
材料:老姜6片,葱白(带须)2段。
做法:在干净的锅中,放入少许冷水,把葱白连须和姜一起放入锅中煮,水开后,煮5分钟,立即关火,趁热喝。
方法三:艾灸缓解
穴位:
产妇吹空调头痛,可以自救印堂穴、阳白穴、太阳穴。如果有鼻塞、流鼻涕、打喷嚏症状的,还可以艾灸迎香穴。
艾灸方法:
被施灸者仰卧,施灸者站于一旁,手执点燃的艾条的一端对准施灸部位,距离皮肤3-5厘米左右,以感到施灸处温热、舒适为度,平行往复左右方向或反复旋转施灸。 每日灸1次,每个穴位每次灸5分钟左右,灸至皮肤产生红晕为止。
功效:
缓解吹空调着凉感冒引起的头晕、头痛,通常艾灸两天能够明显缓解。
注意:
面部皮肤更加的脆弱,一定要注意防止烫伤,不要艾灸过久,觉得过热或者不舒服时,要立即停止艾灸。
方法四:头缠布条
产妇吹空调头痛可以头缠布条。头缠布条看似搞笑,其实挺有效果。吹空调头痛发作时,可以用软布或者是纱布缠住太阳穴附近,注意力道适中,这可以有效抑制血管扩张,缓解头痛问题。
方法五:刮痧缓解
产妇吹空调后着凉头痛,如果方便的话,还可以进行刮痧来缓解。
可以从风池穴开始,沿着颈椎,慢慢刮痧直至定喘穴、大椎穴,再到迎香穴、太阳穴上轻轻刮几下。一般情况下,患者会当即感到头部也不再昏沉、疼痛,而变得清醒了许多。
感冒初期艾灸治疗效果如何
将艾条点燃后,悬于穴位之上熏烤,艾火距离皮肤应适宜,既要有温热舒服的感觉,又不可伤到皮肤。具体取穴如下:
大椎穴大椎穴在颈后正中线上,第七颈椎棘突下。大椎是督脉与诸阳经之会,主一身之阳气,有升阳强壮的作用,为强壮保健要穴之一。主治发热、感冒、疟疾、急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结核、精神分裂症、癫痫及阳气不足引起的四肢发凉、肩背冷痛、身体虚弱等。
合谷穴 即我们俗称的虎口。感冒时灸合谷对鼻塞流清涕特别有效。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左鼻塞则灸右合谷,右鼻塞则灸左合谷。每次灸5分钟即可。
风池穴 从耳后骨突下缘向后摸,可以摸到一个凹陷,这就是风池穴,左右各一个。风池穴为人体足少阳胆经上的重要腧穴之一,主治头痛、头重脚轻、眼睛疲劳、颈部酸痛、落枕、失眠等。灸之可解表散寒治感冒引起的头项疼痛。此穴有头发覆盖,所以艾条需稍远点。
风府穴 取穴时,顺着后脑勺往下摸到凹陷处,这就是风府穴。风府穴是人体督脉上重要的穴道之一,主治头痛、眩晕、项强等头项病症。感冒灸之可解表散寒,缓解感冒引起的颈项强直。此穴有头发覆盖,所以艾条需稍远点。
头疼艾灸哪里最有效
艾灸有疏通经络,调和气血,活血镇痛,清热开窍,升阳举陷之功,对头疼有一定的缓解作用。
头疼有外感头疼和内伤头疼之分,而外感头疼有风寒头疼,风热头疼和风湿头疼之分,内伤头疼则有肝阳头痛,肾虚头痛,气虚头痛,血虚头痛,痰浊头痛以及瘀血头疼之分,因此艾灸治疗时应分型施灸。具体操作方法如下:
取穴
多以厥阴经和太阴经腧穴为主。
治则:通经活络止痛。
艾灸处方:百会,太阴,头维,上星,列缺,合谷,阿是穴。
取穴方义:百会,太阴,头维,上星诸穴标本兼顾,皆能调和经气,疏通络脉;列缺,合谷皆治头面五官之疾,镇痛效穴;阿是穴调和局部气血,以痛处为穴,故上穴配伍,共奏通经活血止痛之功,通治一切头痛。
辩证分型艾灸
外感头疼艾灸
风寒头疼:症见头疼连项或有紧束感,遇热痛减,恶风寒,常喜裹头带帽,舌苔薄白,脉象浮紧。
风热头疼:症见头疼而昏胀,甚则如裂,遇热加重,恶风发热,面目红赤,口渴欲饮,咽喉肿痛,舌苔薄黄,脉象浮数。
风湿头疼:症见头疼昏沉,头重如裹,肢体困重,阴雨加剧,胸闷纳呆,大便或溏,舌苔白腻,脉象濡缓。
艾灸取穴:在灸疗常用穴的基础上,风寒头疼加灸风池,风门穴;风热头疼加灸曲池,外关,大椎穴;风湿头疼加灸风府,足三里穴。
内伤头疼艾灸
肝阳头疼:症见头掣疼而眩,多偏于一侧,烦躁易怒,面部或有烘热,或兼胁痛,口苦舌红,苔薄黄,脉象弦或弦数。
肾虚头疼:症见头空疼兼眩晕,腰膝酸软,耳鸣,或遗精,女子或有带下,舌质红,苔薄或剥,脉象沉细或弦细无力。
气虚头疼:症见头疼绵绵,时发时止,遇劳则重,气短乏力,食欲不振,脉象虚而无力。
血虚头疼:症见头隐疼而晕,心悸怔忡,面色少华,舌质淡红,舌苔薄,脉象沉细。
痰浊头疼:症见头疼昏蒙而重,或眩而欲呕,胸闷脘痞,纳呆,或呕哕痰涎,舌苔白腻,脉象滑或弦滑。
瘀血头疼:症见头疼经久不愈,疼有定处,多有刺痛感,常伴随有头部外伤史,舌质紫黯或有紫斑,脉象细涩或沉涩。
艾灸取穴:在灸疗常用穴的基础上,肝阳头疼加灸太冲,阳辅,太溪;肾虚头疼加灸太溪,肾俞;气虚头疼加灸气海,足三里,脾俞;血虚头痛加灸三阴交,血海,膈俞;痰浊头疼加灸中脘,丰隆,足三里;瘀血头疼加灸行间,血海,三阴交。
操作手法
1.艾炷灸:头部穴位可用小艾炷灸,每穴灸3-5壮,余穴用艾条灸5-10分钟,每日灸1-2次。
2.隔物灸:附片,艾叶,姜片均可随证选用,每穴灸5-10壮,每日灸1次。
3.艾条灸:每穴用艾条悬灸5-10分钟,偏寒偏虚者可灸至20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