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池针刺方法 风池穴位层次解剖
风池针刺方法 风池穴位层次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之间-头夹肌-头半棘肌-头后大直肌与头上斜肌之间,浅层布有枕小神经和枕动,静脉的分支或属支,深层有枕下神经等结构。
针刺膻中禁忌 膻中穴位层次解剖
1.皮肤:由第4肋间神经前皮支的内侧皮支分布。
2.皮下组织:内有上述神经分支和胸廓内动,静脉前穿支,胸廓内动脉是锁骨下动脉的分支,前穿支是胸廓内动脉自上位第5-6肋间隙穿出,共5-6支,在女子至乳腺内侧部,特称为乳房支。胸廓内静脉注入头臂静脉。
3.胸大肌:位于胸廓的前上部皮下,为扇形扁肌。由胸前内,外侧神经(第5至第8颈神经及第1胸神经前支纤维组成)支配。针刺膻中穴时,针尖经过左,右胸大肌之间。
4.胸骨体:针的深面为胸骨体。
曲池怎么用针刺
曲池针刺方法
解剖:皮肤-皮下组织-桡侧腕长伸肌和桡侧腕短伸肌-肱桡肌。浅层布有头静脉的属支和臂后皮神经,深层有桡神经,桡侧返动,静脉和桡侧副支,静脉间的吻合支。
位置:坐位,前臂旋前,肘关节半屈,在肘横纹外侧端,前臂背腹面交界处;对肱桡关节。
简易取法:仰掌屈肘成45°,肘关节桡侧,肘横纹头即是本穴。
进针方向:从上向下直刺与肘部平面成90°。
深度:针0.5-1.0寸,留针20分钟;艾炷灸3-5壮,或温和灸5-10分钟。
感觉及放射方向:酸向深面或向前臂及手。
针刺曲池的好处
曲池为手阳明大肠经脉气所入,犹如水注池中,又取穴时,屈曲其肘而得,故名。配属五行,属合土穴,本穴具有疏风解表,清热退热,调和气血,通经活络,利水除湿之功,针刺曲池常用于治疗头痛,目赤肿痛,咽喉肿痛,热病,肘臂酸痛,上肢不遂,瘰疬,疔疮,瘾疹,喉炎,荨麻疹,扁桃体炎,结膜炎,肘,肩关节炎,高血压等症。
注意事项
针刺曲池手法一般应随证施用,多以直刺为宜。用该穴和足三里穴降血压时,应注意每次针前测量血压,以防巧合发生脑溢血。
外关针灸位置图和作用 外关常用配伍疗法
1.配风池,太阳,侠溪,悬颅,头维,针刺泻法,疏风清热,治疗少阳风热头痛。
2.配丘墟,太阳,风池,针刺泻法,宣通少阳,通络止痛,治疗邪热循经上扰之偏头痛。
3.配耳门,丘墟,听会,翳风,会宗,中渚,侠溪,针刺泻法,清宣少阳,开通耳窍,治疗三焦邪上扰之耳鸣,耳聋。
4.配睛明,风池,太阳,太冲,侠溪,针刺泻法,清热明目,治疗三焦火热上攻之目赤肿痛。
5.配丘墟,翳风,曲泽,针刺泻法,清热解毒,散结消肿,治疗邪热腹结,壅遏少阳之痄腮。
6.配列缺,大椎,风门,针刺泻法,祛风散寒,宣肺解表,治疗风寒感冒,头痛,咳嗽。
7.配风池,百会,曲池,大椎,针刺泻法,平肝熄风,治疗风阳上扰之头痛,眩晕,高血压。
8.配合谷,大椎,尺泽,曲池,针刺泻法,疏风清热,治疗风热感冒,咳喘。
9.配内关,行间,中庭,肝俞,侠溪,针刺平补平泻法,理气止痛,治疗肝俞胸胁胀满,疼痛。
10.配丘墟,针刺泻法,和解少阳,治疗疟疾,伤寒少阳证。
11.配大陵,原络相配,针刺平补平泻法,调气行血,治疗气血瘀滞之腹痛,肠痈等。
12.配曲池,针刺泻法,祛风散热,治疗风热外袭肌肤之扁平疣,寻常疣等。
13.配阳池,偏历,养老,针刺补法,健壮经筋,补益虚损,治疗经筋弛缓之手足痿弱无力。
14.配肩髃,曲池,手三里,合谷,后溪,阳谷,针刺平补平泻法,舒筋活络,治疗经脉痹阻之上肢不遂,肩臂肘痛,屈伸不利,腕下垂,手指疼痛等。
肺俞针刺手法 肺俞穴位层次解剖
1.皮肤:由第3胸神经后支的内侧皮支分布。
2.皮下组织:有上述皮神经的分支通过。
3.斜方肌:该肌由副神经和第3,第4颈神经支配。
4.菱形肌:该肌由肩胛背神经支配,到该肌的神经纤维第5颈神经组成。
5.上后锯肌腱膜:上后锯肌由第1,第2,第3,第4肋间神经支配。
6.竖脊肌(骶棘肌):该肌由脊神经后支节段性支配,到穴区肌肉的神经主要是第3,第4胸神经后支的外侧支。
竖脊肌的深面有横突棘肌等背深部小肌肉。
后溪针刺技巧 后溪穴位层次解剖
1.皮肤:由尺神经手背支和掌支双重分布,到达穴区的神经纤维由第8颈神经组成。
2.皮下组织:有上述皮神经的分支通过。
3.小指展肌:该肌由尺神经深支支配,到该肌的神经纤维由第8颈神经和第1胸神经组成。
4.小指短屈肌:神经支配同小指展肌。
5.小指尺侧缘的指掌侧固有神经和指掌侧固有动脉位于针的掌侧,前者为尺神经的分支,后者为掌浅弓的分支。
深层有小指尺掌侧固有动,静脉和指掌侧固有神经。
下关针刺注意 下关穴位层次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腮腺-咬肌与颞骨颧突之间-翼外肌。浅层布有耳颞神经的分支,面神经的颧支,面横动,静脉等结构。深层有上颌动,静脉,舌神经,下牙槽神经,脑膜中动脉和翼丛等。
风池针刺方法 针刺风池注意事项
在针刺时,针尖稍向下,不要针尖偏上,也不应操作时使针尖朝向对侧眼窝或颧骨方向,最危险的针刺方向是向上朝对侧眼球方向深刺,因为此方向正好与椎动脉及延髓下段所在部位相对应,如果施治稍有不慎,针尖即有可能进入枕骨大孔,刺伤椎动脉或延髓,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等事故。
鱼际针刺方向 鱼际穴位层次解剖
皮肤-皮下筋膜-鱼际筋膜-拇短展肌-拇对掌肌-拇短屈肌。有拇短展肌,拇指对掌肌;有拇指静脉回流支;布有前臂外侧皮神经和桡神经浅支混合支,掌侧为正中神经掌侧皮支。
风池穴怎么针刺
风池针刺方法
取穴法:正坐位或仰卧位,乳突后方,项肌隆起外侧缘,与耳郭软骨根下水平线交界处。
进针方向:针尖向内下朝人中或鼻尖方向,从后外斜向前内与矢状成45°。
进针深度:进针0.3-1.0寸,留20分钟;艾炷灸3-7壮,或温和灸5-10分钟。
感觉及放射方向:胀向同侧头部。
作用主治
风池位居脑后,乃是风邪汇集,入脑的要冲,本穴有通经活络,调和气血,祛风解表,疏风清热,醒脑开窍,明目益聪的作用,用于治疗伤风感冒,热病汗不出,偏正头风,头昏眩晕,目赤肿痛,迎风流泪,目视不明,鼻塞鼻衄,耳聋耳鸣,颈项疼痛,不得回顾,落枕,荨麻疹,中风不语,失眠癫疾等症。
注意事项
在针刺时,针尖稍向下,不要针尖偏上,也不应操作时使针尖朝向对侧眼窝或颧骨方向,最危险的针刺方向是向上朝对侧眼球方向深刺,因为此方向正好与椎动脉及延髓下段所在部位相对应,如果施治稍有不慎,针尖即有可能进入枕骨大孔,刺伤椎动脉或延髓,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等事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