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小孩有蛔虫怎么治 蛔虫病并发症的治疗

小孩有蛔虫怎么治 蛔虫病并发症的治疗

如果儿童患有蛔虫病其他并发症,则需要对症治疗。

1、胆道蛔虫病,治疗原则是镇痛、解痉、驱虫、控制感染和纠正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还需要在医生指导下选用驱虫药。如果得不到缓解,必要时需要手术治疗。

2、蛔虫性肠梗阻,如果是不完全性肠梗阻,可以先禁食、胃肠减压、解痉、止痛、纠正水、电解质以及酸碱平衡紊乱等,等儿童疼痛缓解后再驱虫治疗。如果是完全性肠梗阻,需要即时手术治疗。

3、蛔虫性阑尾炎或腹膜炎,一旦确诊,需要及早手术治疗。


小孩蛔虫病有哪些症状 蛔虫病的并发症

表现为儿童突然感觉腹部剧烈绞痛、屈体弯腰、坐卧不安,还伴随有恶心呕吐。部分儿童还会发生胆道感染,出现发热和黄疸等。极少出现,儿童体内的蛔虫直接窜入肝脏,引起出血和脓肿。

常见于10岁以下的儿童,其中2岁以下的发病率最高。发病非常突然,儿童会表现出现脐部周围或者右下腹有阵发性的剧烈疼痛、甚至有呕吐腹泻等反应。

多是因为持续较久的蛔虫性肠梗阻或阑尾炎,引起腹膜炎而导致的。表现为儿童突然感觉整个腹部剧烈绞痛,伴随有恶心呕吐、腹胀等反应。


蛔虫病并发症

由于发热,辛辣饮食,麻醉或服用驱虫药不当等使寄生环境改变,蛔虫活动性增强,扭结成团可阻塞肠道,或钻入其他器官而引起多种并发症,其中半数并发症是致死的主要原因。

1、胆道蛔虫病(biliary ascariasis):肠道内环境或宿主全身状况变化时,蛔虫受到刺激可钻入胆道而引起胆道蛔虫病,本病是肠蛔虫病的主要并发症之一,仅次于阑尾炎,胆囊炎及穿孔性腹膜炎等,成人和儿童均较常见,尤以青壮年为多,女性多于男性,蛔虫所在部位以胆总管最常见,其次为左右肝管,位于胆囊内者最少,临床可分为下列类型:

①胆绞痛型,最常见,由蛔虫钻入十二指肠壁上的壶腹孔导致胆道口括约肌与胆总管痉挛所致。

②急性胆囊炎,蛔虫侵入胆囊后可因继发细菌感染或因蛔虫进入胆囊导致胆囊管阻塞而引起胆囊炎症。

③急性胆管炎,蛔虫钻入胆管后腹痛不缓解,并出现寒战,高热,提示胆管继发感染而并发急性胆管炎。

典型胆道蛔虫病的临床表现包括:

①急性发病,突出的症状是上腹部阵发性剧烈疼痛,呈钻顶痛或绞痛性,可放射至背部,肩部,疼痛可基本消失而出现明显的缓解期。

②常伴剧烈恶心,呕吐,多数患者可呕吐胆汁与蛔虫。

③症状与体征不相符,即疼痛剧烈时腹部压痛并不明显,也无明显肌紧张。

④少数患者疼痛不缓解,后期可继发细菌化脓性感染。

⑤黄疸少见,即使有黄疸也较轻微。

2、蛔虫性肠梗阻(ascaris intestinal obstruction):肠内蛔虫超过十条即可在小肠内缠结成团而引起机械性肠梗阻,本病多见于重度感染的儿童患者,60%以上为10岁以下,其中2岁以下者发病率最高,蛔虫性肠梗阻多为不完全性肠梗阻,梗阻部位多在回肠下段,蛔虫性肠梗阻典型表现为腹痛,呕吐,腹胀,停止排大便与排气,脱水,酸中毒及电解质失衡等,与一般肠梗阻表现相同,约30%的患者可扪及腹部包块,发生绞窄性肠梗阻,继发肠穿孔及腹膜炎等可危及患者生命。

3、蛔虫性阑尾炎:可因驱虫不当致使蛔虫钻入阑尾,引起阑尾腔梗阻,由于虫体钻动及其分泌的毒素对阑尾黏膜的刺激,使阑尾肌层与血管收缩,血液供应受阻,导致黏膜损伤,引起急性阑尾炎,若阑尾腔梗阻进行性加重,使腔内压力增大,可导致阑尾穿孔而继发腹膜炎,据报道,蛔虫性阑尾炎并发阑尾穿孔的发生率为25%~65%,蛔虫性阑尾炎的发生率仅次于胆道蛔虫病及蛔虫性肠梗阻,在小儿阑尾炎病因中占重要地位,钻入阑尾的蛔虫常为1~3条,多者超过30条,本病与一般阑尾炎表现相似,常于服驱虫药后3~6h出现阵发性腹剧烈绞痛,出冷汗,面色苍白,恶心,呕吐及腹胀等,可有局限性腹肌紧张。

4、蛔虫性胰腺炎:蛔虫侵入胰管可导致胰管部分阻塞,由于虫体机械性损伤,虫卵沉积与刺激,继发细菌感染,毒素作用,以及胆汁反流等可激活胰酶而引起急性胰腺炎,蛔虫性胰腺炎与一般急性胰腺炎的表现相似,常突然出现阵发性上腹疼痛,恶心,呕吐;继之腹痛呈持续性,阵发性加剧,畏寒,发热,上腹压痛,腹肌张力高,血,尿淀粉酶活性增高,继发出血性坏死性胰腺炎者,可出现高热,脉速,血压下降,腹胀及腹部移动性浊音等,如未及时诊断,积极抢救,常可危及患者生命。

5、蛔虫性肝病:少数胆道蛔虫病患者可因蛔虫进入肝脏带入细菌,继发感染形成细菌性肝脓肿,脓肿以肝右叶最常见,左叶较少,可为单发或多发性,其大小不一,脓液中可找到蛔虫和虫卵;脓肿壁上可查虫卵和虫体所引起的异物反应,蛔虫性肝脓肿与一般肝脓肿表现相似,但合并症较多,临床经过极为严重,容易引起肝功能损害,甚至出现急性肝功能衰竭,还可出现胆管炎,胆道出血,脓毒败血症,脓胸,膈下脓肿等,病死率可达80%左右。

6、蛔虫卵性肉芽肿:蛔虫卵性肉芽肿多位于腹腔脏器的表面,表现为发热,腹部隐痛,腹部包块,临床较少见,因无特征性表现,诊断较困难,文献报道的病例均为手术活检确诊,本病容易误诊为肠系膜淋巴结炎,肠结核,结核性腹膜炎及腹腔肿瘤等。

7、蛔虫性腹膜炎:蛔虫可经小肠或阑尾等腹腔脏器穿孔进入腹膜腔,由于肠内容物流入腹腔引起化学性刺激和细菌感染,导致腹膜炎,有报道肠蛔虫病所致外科合并症中腹膜炎占12.75%,其表现与其他原因所致的化脓性腹膜炎相同,主要为持续性剧烈腹痛,腹胀,发热,呼吸急促,脉搏加快,腹部压痛,反跳痛,肝浊音界缩小或消失等。

8、蛔虫性脑病:本病主要见于幼儿患者,蛔虫分泌的脂肪醛,抗凝素及溶血素等物质,吸收后作用于神经系统,引起的神经功能失调称为蛔虫中毒性脑病或蛔虫性脑病,出现头痛,兴奋性增高,精神不振,失眠,还可有智力发育障碍等,严重时可出现癫痫,脑膜刺激征,昏迷及瞳孔散大等,蚴虫若经血循环进入脑组织可形成脑栓塞及脑局部病变,驱虫治疗后症状可迅速减轻。

9、其他蛔虫性疾病:蛔虫受到刺激后,可窜入各种孔道而致病,文献报道,蛔虫可引起渗出性胸膜炎,少量胸腔积液,或继发性脓胸,钻入气管造成呼吸道阻塞而窒息,经耳咽管钻入中耳道,钻入小肠憩室引起憩室炎,还有蛔虫使梅克尔憩室(Meckel’s diverticulum)穿孔而从尿道排出蛔虫的病例报道,经膀胱直肠瘘进入膀胱,输尿管,或经肾盂结肠瘘进入泌尿系统,可从尿道排出蛔虫,蛔虫偶可进入血流引起转移性蛔虫病,若经血流至右心达肺动脉,可形成血栓引起栓塞性肺动脉阻塞,这也是胆道蛔虫病及肝脏蛔虫病的罕见并发症,常经尸解方可确诊。

蛔虫病并发症

1、胆道蛔虫病(biliary ascariasis):肠道内环境或宿主全身状况变化时,蛔虫受到刺激可钻入胆道而引起胆道蛔虫病,本病是肠蛔虫病的主要并发症之一,仅次于阑尾炎,胆囊炎及穿孔性腹膜炎等,成人和儿童均较常见,尤以青壮年为多,女性多于男性,蛔虫所在部位以胆总管最常见,其次为左右肝管,位于胆囊内者最少,临床可分为下列类型:

①胆绞痛型,最常见,由蛔虫钻入十二指肠壁上的壶腹孔导致胆道口括约肌与胆总管痉挛所致。

②急性胆囊炎,蛔虫侵入胆囊后可因继发细菌感染或因蛔虫进入胆囊导致胆囊管阻塞而引起胆囊炎症。

③急性胆管炎,蛔虫钻入胆管后腹痛不缓解,并出现寒战,高热,提示胆管继发感染而并发急性胆管炎。

典型胆道蛔虫病的临床表现包括:

①急性发病,突出的症状是上腹部阵发性剧烈疼痛,呈钻顶痛或绞痛性,可放射至背部,肩部,疼痛可基本消失而出现明显的缓解期。

②常伴剧烈恶心,呕吐,多数患者可呕吐胆汁与蛔虫。

③症状与体征不相符,即疼痛剧烈时腹部压痛并不明显,也无明显肌紧张。

④少数患者疼痛不缓解,后期可继发细菌化脓性感染。

⑤黄疸少见,即使有黄疸也较轻微。

2、蛔虫性肠梗阻(ascaris intestinal obstruction):肠内蛔虫超过十条即可在小肠内缠结成团而引起机械性肠梗阻,本病多见于重度感染的儿童患者,60%以上为10岁以下,其中2岁以下者发病率最高,蛔虫性肠梗阻多为不完全性肠梗阻,梗阻部位多在回肠下段,蛔虫性肠梗阻典型表现为腹痛,呕吐,腹胀,停止排大便与排气,脱水,酸中毒及电解质失衡等,与一般肠梗阻表现相同,约30%的患者可扪及腹部包块,发生绞窄性肠梗阻,继发肠穿孔及腹膜炎等可危及患者生命。

3、蛔虫性阑尾炎:可因驱虫不当致使蛔虫钻入阑尾,引起阑尾腔梗阻,由于虫体钻动及其分泌的毒素对阑尾黏膜的刺激,使阑尾肌层与血管收缩,血液供应受阻,导致黏膜损伤,引起急性阑尾炎,若阑尾腔梗阻进行性加重,使腔内压力增大,可导致阑尾穿孔而继发腹膜炎,据报道,蛔虫性阑尾炎并发阑尾穿孔的发生率为25%~65%,蛔虫性阑尾炎的发生率仅次于胆道蛔虫病及蛔虫性肠梗阻,在小儿阑尾炎病因中占重要地位,钻入阑尾的蛔虫常为1~3条,多者超过30条,本病与一般阑尾炎表现相似,常于服驱虫药后3~6h出现阵发性腹剧烈绞痛,出冷汗,面色苍白,恶心,呕吐及腹胀等,可有局限性腹肌紧张。

4、蛔虫性胰腺炎:蛔虫侵入胰管可导致胰管部分阻塞,由于虫体机械性损伤,虫卵沉积与刺激,继发细菌感染,毒素作用,以及胆汁反流等可激活胰酶而引起急性胰腺炎,蛔虫性胰腺炎与一般急性胰腺炎的表现相似,常突然出现阵发性上腹疼痛,恶心,呕吐;继之腹痛呈持续性,阵发性加剧,畏寒,发热,上腹压痛,腹肌张力高,血,尿淀粉酶活性增高,继发出血性坏死性胰腺炎者,可出现高热,脉速,血压下降,腹胀及腹部移动性浊音等,如未及时诊断,积极抢救,常可危及患者生命。

5、蛔虫性肝病:少数胆道蛔虫病患者可因蛔虫进入肝脏带入细菌,继发感染形成细菌性肝脓肿,脓肿以肝右叶最常见,左叶较少,可为单发或多发性,其大小不一,脓液中可找到蛔虫和虫卵;脓肿壁上可查虫卵和虫体所引起的异物反应,蛔虫性肝脓肿与一般肝脓肿表现相似,但合并症较多,临床经过极为严重,容易引起肝功能损害,甚至出现急性肝功能衰竭,还可出现胆管炎,胆道出血,脓毒败血症,脓胸,膈下脓肿等,病死率可达80%左右。

6、蛔虫卵性肉芽肿:蛔虫卵性肉芽肿多位于腹腔脏器的表面,表现为发热,腹部隐痛,腹部包块,临床较少见,因无特征性表现,诊断较困难,文献报道的病例均为手术活检确诊,本病容易误诊为肠系膜淋巴结炎,肠结核,结核性腹膜炎及腹腔肿瘤等。

长虫斑一定跟蛔虫有关吗

“虫斑”在医学上被称为“白色糠疹”,是儿童面部出现的一种鳞屑性色素减退斑片,呈圆形或椭圆形,硬币大小,边界清楚,表面干燥,覆有少量糠状鳞屑。

当发现孩子出现这些单纯糠疹时,很多家长都会凭经验认为孩子有蛔虫病或者其他肠道寄生虫病,“虫斑”也就因此而得名了。但其实,“虫斑”的发生与肠道寄生虫病并无必然的联系,除了与身体对寄生虫的毒素发生过敏有关外,还可能与营养不良、维生素缺乏或太阳暴晒等有关。因此,用“虫斑”来判断孩子是否患有蛔虫病是不够科学的。对蛔虫病的诊断,一般是通过粪便检验到虫卵才能做出明确的诊断。

白色糠疹的病因不明,数日或更长时间可自行消退。但是,这与孩子是否有蛔虫没有必然关系。小儿“虫斑”、夜间磨牙等“民间经验”,都不能作为是否有蛔虫的判断依据。因此,家长不能盲目给孩子吃驱虫药。

蛔虫病传播途径

传染源:主要是蛔虫寄生患者。

传播途径:主要是经口吞入被蛔虫卵污染的食物、水、蔬菜水果等。蛔虫卵对外界抵抗力强,不需要中间宿主,可以附在飞扬的尘土中,儿童吸入咽下后就会感染蛔虫病。儿童由于喜欢玩土,手上可能沾有蛔虫卵,如果饭前不洗手,蛔虫卵即可以通过手而被吞入胃内,所以儿童容易得蛔虫病。

儿童得了蛔虫病后,家长只要给他们服用蛔虫药,就可以将蛔虫杀死或驱出体外。经过驱虫治疗,一般3-4个月后检查粪便中没有虫卵就治好了。服用蛔虫药最好禁食油类食物。现在的蛔虫药一般毒性较小,但吸收后仍有可能产生头痛、头晕、恶心等不良反应。如果儿童患有蛔虫病其他并发症,则需要对症治疗。

小孩有蛔虫的表现是什么

蛔虫的成虫多寄生在人体的肠道内,其虫卵通过大便排出.食物或手被虫卵污染后,即可经口感染面恿蛔虫症.虫卵在肠道内发育成成虫,便会引起孩子出现一系列的症状,如腹痛,食欲不佳,恶心,呕吐,轻度腹泻或便秘等等.其中腹部疼痛的程度多不太严重,常为阵发性的脐周或脐稍上方部位隐痛,可反复发作,但持续时间不定.有时在饥饿状态下,孩子腹痛可较为明显.此外,部分患有肠道蛔虫症的孩子,可出现精神,神经症状.如精神萎靡或兴奋不安,头痛,易怒,睡眠不佳,磨牙,易惊等等.这是由于虫体的代谢产物或崩解物被吸收至血液中所造成的.严重的肠道蛔虫症患儿还可继发营养不良,贫血,发育迟缓以及智力发育欠佳等情况.此外,蛔虫有游走钻孔的习性.当肠道内蛔虫过多或在孩子发生高热,消化不良,以及驱虫不当等情况时,可使蛔虫产生骚动,从而可引起蛔虫性肠梗阻,胆道蛔虫症,蛔虫性阑尾炎,腹膜炎以及蛔虫性肝脓肿等严重情况. 蛔虫从孩子的鼻中钻出的情况亦并非少见;对特异性过敏体质的孩子来说,如患有蛔虫症,则可反复出现尊麻疹,皮肤瘙痒,颜面浮肿等全身过敏症状. 诊断蛔虫症的最可靠依据,是孩子有吐虫或排虫史.如孩子常有不定时的轻微脐周腹痛,伴有消瘦,食欲欠佳;或有喜欢吃土块,炉渣等不良习惯,则应高度怀疑蛔虫症.粪便中如能查到虫卵,则蛔虫症的诊断可确立,但未发现虫卵亦不能排除本病.因为如体内仅有雄虫或不成熟的雌虫,粪便中均可没有虫卵. 2岁以下儿童:可按疗程使用宝塔糖进行治疗. 2岁以上儿童:可按疗程使用肠虫清进行治疗.

宝宝有没有蛔虫的判断妙招

蛔虫病多从口入

刘兆秋介绍,此前人们卫生意识较薄,因此儿童感染蛔虫病的情况较为常见。不过,家长注意宝宝的卫生习惯并不意味着宝宝就会与蛔虫病完全隔绝。

她介绍,蛔虫病是最常见的小儿肠道寄生虫病。环境被蛔虫卵污染,是婴幼儿感染的主要来源。蛔虫卵主要通过手和食物进入人体内。宝宝喜欢用手抓食物吃,喜欢吮指头,还喜欢把一些不洁的玩具放入口中;尤其是宝宝的指甲缝中很易藏有蛔虫卵,极易造成感染。

蛔虫独具的特点让其很容易被宝宝接触到。据介绍,蛔虫虫卵每天排出很多,因此包括食物、水甚至尘土等自然界中的物体都容易被感染到蛔虫。如果宝宝没有及时洗手或者洗得不是很干净的话,很容易病从口入,感染蛔虫病。

刘兆秋表示,并不是蛔虫卵到了宝宝肚子里就一定会感染蛔虫病,有部分虫卵会在胃酸中被杀掉,如果还有存活的话,在宝宝肚子里活动的话就会诱发宝宝腹痛。如果虫子不活动的话,很多人甚至可能根本不知道肚子里长了蛔虫。

腹痛特点可断是否患病

关于哪些表现是宝宝染上蛔虫病的特征,妈妈们可能听说过很多说法,比如磨牙、脸上长白斑等等。事实上,刘兆秋指出,这些都不是患上蛔虫病的特异性特征。

怀疑宝宝得了蛔虫病,不少家长会从宝宝的面色、是否磨牙等方面来找依据。不过,刘兆秋表示,尽管有蛔虫病的孩子可能会出现磨牙、脸上长白斑的情况,但是这些情况其他疾病也会出现,并不足以判断孩子是患了蛔虫病。

刘兆秋表示,判断孩子是否得了蛔虫病,在医院做个简单的虫卵检测就可以。如果家长想要在家判断的话,其实很简单的一招就可以做到。

如果孩子出现肚子疼的情况,且多是上腹部和肚脐周围疼,刘兆秋表示,可以让孩子平躺在床上,帮孩子揉一会儿肚子,如果孩子的肚子是软软的,没有腹肌紧张等情况,而且孩子很喜欢按压肚子,且揉一下就不疼了的话,那么基本可以断定孩子肚子里是有蛔虫了。

刘兆秋表示,孩子肚子里有蛔虫的腹痛和其他情况下的肚子疼特点是不一样的:喜按、发作时间不固定且容易反复,因此家长很容易判断。

谨防病从口入是关键

刘兆秋表示,最容易感染蛔虫病的是5—9岁和10—14岁两个年龄段的儿童。这是由于小孩卫生习惯较差,比如饭前便后不洗手,生吃瓜果蔬菜等,都是导致蛔虫感染的主要原因。蛔虫卵往往经过污染的食物、污染的双手、污染的水源造成感染。所以,预防初次感染、重复感染都很重要。

刘兆秋强调,家长平时一定要注意培养孩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教育儿童饭前便后要洗手,不喝生水,生食瓜果要洗烫或削皮,不吃生菜。在托幼机构及小学中,可根据具体情况给孩子按时进行常规驱虫治疗,以消灭传染源。

此外,如果发现宝宝肚子里有蛔虫最好及时驱虫。因为蛔虫的成虫可在人的肠道,生活1—2年。几条或十几条蛔虫在肠道内(严重者可达数百条、上千条)掠夺宿主营养的同时,还分泌酶的抑制剂,影响宿主对蛋白质的消化和吸收,这对于处在生长发育阶段的孩子是很有害的。

小孩子有蛔虫的表现是什么

小儿得了蛔虫病后多数情况下没有什么症状,但有时会出现脐周围的腹痛和食欲不好。腹痛虽不重,但反复发作,小儿因不会诉说常常会阵阵哭闹;

年长儿在腹痛发作时常喜按压腹部,发作停止后嬉戏如常。年幼的患儿常常有异食癖,喜吃煤渣、石灰、土块等。有的可影响孩子的肠胃功能,出现恶心、呕吐、轻度腹泻或便秘,大便中可夹有不消化食物,并能排出蛔虫。

如果体内的蛔虫数量增多,它不仅消耗体内营养,而且妨碍孩子的正常消化与吸收功能,使孩子出现营养不良和贫血,甚至影响孩子的生长发育和智力发育。同时蛔虫产生的毒素,还可以引起孩子精神萎靡或兴奋不安、头痛、易怒、睡眠不好、夜惊、磨牙等症状。

由此可知每个小孩有蛔虫的表现是不一样的这是跟孩子的年龄也有关系的。年纪小的孩子可能表现的不太明显也不会怎样表达,那么年纪大的孩子就可以有自己的一些表达方式家长们就可以根据孩子的表现了解到孩子有蛔虫的情况。孩子有蛔虫一定要及时治疗。

蛔虫病的轻重与蛔虫多少无关

有些人认为,蛔虫人人肚里都有,不必太重视。其实蛔虫给孩子们造成的危害还是很大的。蛔虫的成虫可在人的肠道,生活1~2年。几条或十几条蛔虫在肠道内掠夺宿主营养的同时,还分泌酶的抑制剂,影响宿主对蛋白质的消化和吸收,这对于处在生长发育阶段的孩子是很有害的。

蛔虫病的轻或重,并不完全取决于蛔虫数目的多少,而与蛔虫所在部位有关。肠道蛔虫可无症状,或有轻度食欲不振,脐周或脐上轻度疼痛。痛无定时,反复发作,持续时间不定,痛时喜按。个别孩子有异食癖:喜吃墙皮、土块、炉渣等。大量蛔虫当然会消耗营养,造成贫血,营养不良,严重者可影响到精神乃至智力。精神神经症状有精神萎靡、兴奋、头痛、易怒、睡眠不安、咬牙。还有全身过敏症状,如荨麻疹、皮肤瘙痒等。

蛔虫病的合并症很多。蛔虫可造成蛔虫性肠梗阻、胆道蛔虫症、蛔虫性肝脓肿、蛔虫性阑尾炎以及蛔虫性肠穿孔、腹膜炎等等。更为严重者,当孩子患重病时,如用大量镇静药或昏迷时,蛔虫上窜,经咽部进入气管,可造成窒息。蛔虫有“无孔不入”的习性,可钻进胆管、胰腺管、泌尿道等处。总之,蛔虫的危害性一言难尽。

蛔虫病的治疗,说来既简单又复杂。年长儿如无症状,不加治疗,一年内也可排出蛔虫。但对重症蛔虫病,必须按医师的指示进行治疗。

特别提醒家长的是,不要孩子一有腹痛就给孩子吃打虫子药,而应先由医师确诊为蛔虫病后,再驱虫。再一点就是,有的人也不管孩子有没有蛔虫病,过上一年半载,就“自动”给孩子服一次驱虫药。这种做法是很不应该的。

我们应该如何治疗蛔虫病

蛔虫病的治疗可分为驱蛔虫治疗及并发症处理,但最根本的是驱虫治疗。

1.驱虫治疗

苯咪唑类药物是广谱、高效、低毒的抗虫药物,目前应用最广的有甲苯咪唑(mebendazole)和阿苯达唑(albendazole)。甲苯咪唑,200mg/次,1~2次/d.共1~2天。阿苯达唑,400mg,顿服,虫卵阴转率达90%以上。一般无副作用,偶有轻泻或轻度腹痛。此外,有时可见服药后引起蛔虫骚动和游走,发生呕吐蛔虫现象等。对严重感染者往往需多次治疗才能治愈。治疗中偶可出现蛔虫躁动现象,有可能发生胆道蛔虫症。广谱驱虫药伊维菌素(ivermectin),100μg/kg,口服一次,治愈率接近100%。

2.异位蛔虫症及并发症的治疗

①胆道蛔虫症主要采用内科治疗,应予镇静、解痉止痛、控制合并感染。内科治疗无效者则需手术治疗;②阑尾蛔虫病应及早给予手术治疗;③蛔虫性肠梗阻应服用适量豆油或花生油,可使蛔虫团松解,再给予驱虫治疗。上述治疗措施无效时,及早给予手术治疗。

蛔虫病的食疗方

蛔虫病是由蛔虫所引起的一种常见的肠道寄生虫病。蛔虫寄生于小肠内,乳白色,形似蚯蚓,虫卵随粪便排出体外。因食用被蛔虫卵污染的饮水、食物而经口感染。临床表现有发热、咳嗽、荨麻疹、上腹部及脐周反复发作性疼痛,有时腹泻,睡眠时磨牙。巩膜血管末端可见蓝色小点,面部有斑片状色素变浅等,如蛔虫误人胆道则可致胆道蛔虫症。本病的治疗主要为服用驱虫药。蛔虫病的预防主要为加强粪便无害化管理,养成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注意个人卫生。

本病属于中医虫证中的蛔虫病。是由于误食沾有蛔虫卵的生冷蔬菜、瓜果或其他不洁食物而引起。蛔虫喜温,性动好窜,善于钻孔,在腹中乱窜易变生他证,如蛔厥、肠痈、呕吐、吐蛔等。本病临床表现常见为脐周腹痛,时作时止,胃脘嘈杂,甚则吐虫、便虫、腹中虫瘕。严重者表现为不思饮食、面黄肌瘦,鼻孔作痒,睡中蚧齿流涎等。治宜安蛔驱蛔,健运脾胃。若蛔虫钻入胆道,致肝气郁闭,胆气不行,脘腹剧痛,而形成虫厥,症见突然发作的胃脘及右胁部剧痛,痛引背心及右肩,痛剧时弯腰屈膝,辗转不安,恶心呕吐,并常有蛔虫吐出。痛休则如常人。腹部切诊时,腹皮柔软,脘腹及右胁部有压痛。治宜安蛔定痛,驱除蛔虫。

方1 瓜仁丸

组成:黑生丝瓜子适量。

用法:将子去皮取仁,空腹温水送服。每次50粒,每日食1次。

功效:安蛔驱蛔。

主治:蛔虫病,脐周腹痛,时作时止,不思饮食,面黄肌瘦,鼻孔作痒,面有虫斑。

来源:韩冰.中国分科食疗大全.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1995,3l

方2 菜椒散

组成:胡萝卜籽5克,川椒末5克。

用法:将胡萝卜籽微炒香,研末,与川椒末拌匀,空腹服下,每日2次。

功效:健脾驱蛔。

主治:蛔虫病,脐周腹痛,胃脘嘈杂,恶心呕吐,面黄肌瘦。

来源:韩冰.中国分科食疗大全.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1995,3l

方3 桃叶汁饮

组成:鲜桃叶60片。

用法:把新鲜桃树叶洗净打烂,开水冲泡,连渣服下。

功效:安蛔驱蛔。

主治:蛔虫病,小儿脐周腹痛,鼻孔作痒,饮食欠佳,睡中蚧齿流涎,面黄肌瘦。

来源:民间验方。

方4 胡椒绿豆散

组成:胡椒、绿豆各4大粒。

用法:上二味同研成细末,酒调服。

功效:安蛔止痛。

主治:蛔虫病,突然发生胃脘及右胁部疼痛,痛引背心及右肩,并常伴蛔虫吐出,平时脐周腹痛时作,面黄肌瘦,鼻孔时痒。

来源:民间验方。

肚子里有蛔虫的症状

幼虫期主要产生一种发热咳嗽哮喘以及哮喘的一些临床症状,成虫期导致的主要是一些食欲不振,呕吐以及一些间歇性的肚脐旁边的疼痛并发症的症状,就会产生一些尿道生殖器以及一些其他肠道的一些疾病。

幼虫期致病:可出现发热、咳嗽、哮喘、血痰以及血中嗜酸性粒细胞比例增高等临床症象.

成虫期致病:A.患者常有食欲不振、恶心、呕吐、以及间歇性脐周疼痛等表现。

B.可出现荨麻疹、皮肤瘙痒、血管神经性水肿,以及结膜炎等症状。

C.突发性右上腹绞痛,并向右肩、背部及下腹部放射。疼痛呈间歇性加剧,伴有恶心、呕吐等。 自患者粪便中检查出虫卵,即可确诊。对粪便中查不到虫卵,而临床表现疑似蛔虫病者,可用驱虫治疗性诊断,根据患者排出虫体的形态进行鉴别。疑为肺蛔症或蛔虫幼虫引起的过敏性肺炎的患者,可检查痰中蛔蚴确诊。严重者可引起营养不良、智能和发育障碍,有时出现情绪不宁、烦躁、磨牙、瘙痒及惊厥等;部分病人可出现过敏反应,如血管神经性水肿、顽固性荨麻疹等;有时还会引起胆道蛔虫病、蛔虫性肠梗阻及肠穿孔、腹膜炎等严重并发症

以上就是肚子里有蛔虫的现象和症状表现,发热咳嗽哮喘以及哮喘的一些临床症状,是一些食欲不振,呕吐以及一些间歇性的肚脐旁边的疼痛并发症的症状在日常生活中的发现此类的疾病的一定要及时的进行辅助检查,同时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驱虫的治疗,一定要保持良好的心态相信他是可以进行治疗的。

相关推荐

如何判断孩子是不是蛔虫

随着孩子逐渐长大了,各种各样的病也跟上来了,比如我们经常见到的蛔虫病,对于小孩子而言,可能没什么觉察,但是父母要照管好自己的孩子,就要时刻注意孩子的一些举动,尤其要注意看孩子是不是蛔虫病。宝宝晚上出现了磨牙的情况,很多的父母对此不以为然,其实孩子的很多疾病都是一步步发展而来的,要提高警惕,比如可以去医院做个虫卵测试等等,确定孩子是不是蛔虫病了。孩子食欲不振,经常的说肚子疼,也可能是肚子里面

小儿常见的寄生虫病哪些

1、蛔虫蛔虫症是小儿常见的肠道寄生虫病。由于蛔虫卵可在泥土中存活较长时间,当孩子玩泥土和在地上爬玩时,如果沾上虫卵,吮手或吃东西时没洗手,就可能吃入腹中,使其感染上蛔虫。此外,生吃的瓜果蔬菜没洗净,沾虫卵也会让孩子患病。得了蛔虫病,孩子可表现为食欲不佳和肚子痛,痛的部位是在肚脐附近或稍上方。痛的时候,孩子喜欢让大人揉一揉。孩子可以因患蛔虫而显得营养欠佳。患了蛔虫些孩子还会出现精神神经系统的

小儿蛔虫病的危害

蛔虫病是具一定的危害性的,尤其是出现蛔虫病之后,这些蛔虫常常寄生在,我们的肠道内会造成,我们的甲状腺以及脾,肾严重的损伤。所以我们要及时的蛔虫病,在生活当中及时的预防蛔虫病的发生。蛔虫病一旦出现我们要及时的疗,那么出现蛔虫病之后我们哪些症状表现呢,出现蛔虫病之后,尤其是孩子经常会患这种疾病,那么就会变得特别容易饥饿,而且还会特别挑食,经常哭闹腹泻。出现蛔虫病之后,我们要及时的去疗,在

怎样才能效的除去肚肚里头的蛔虫

蛔虫,这是很常见的寄生虫病,但是如果驱虫不干净,也会引起一系列的并发症。最好的驱虫方法就是驱蛔虫药,只要按时按量按疗程疗,一般都能驱虫干净。但是注意不要自己滥用驱虫药,特别是小孩子,以免吃出问题来。

蛔虫病的并发症是什么

蛔虫病是由于误食沾蛔虫卵的生冷蔬菜、瓜果或其他不洁之物而引起的。蛔虫寄生在小肠内,由于蛔虫喜温,恶寒怕热,性动好窜,善于钻孔的特性,故当人体脾胃功能失调,或全身发热性疾患时,蛔虫即易在腹中乱窜而引起多种病症。若蛔虫钻人胆道、阑门,或蛔虫数量较多,在肠中缠结成团,则出现多种病变及症状。整理了蛔虫病的常见并发症如下:⒈胆道并发症:临床上表现为胆绞痛型、急性胆囊炎、急性胆管炎、急性胰腺炎与肝脓肿

小孩蛔虫哪些症状 蛔虫性脑病

蛔虫的某些分泌物可作用于神经系统,引起头痛、失眠、智力发育障碍,严重时可出现癫痫、脑膜刺激征、甚至昏迷。经驱蛔虫疗后病情迅速好转。

蛔虫病发病的原因哪些

很多的孩子在患上蛔虫病的时候,家长都感觉非常的着急,面对孩子痛苦的表情,家长都会感觉到心疼不已,当孩子患上蛔虫病的时候,我们的家长都会为孩子寻找疗的办法,但是,如果想疗这种疾病的话,首先要找到这种疾病的发病原因。蛔虫病是人体最常见的肠道寄生虫病之一。此时孩子由于会行走,活动范围扩大,而父母对孩子也开始放手,孩子容易接触到各种不卫生的东西,而感染蛔虫病。蛔虫的成虫形似蚯蚓,寄生在人体小肠内并产卵

小儿常磨牙是病吗

些家长发现自己的孩子晚上睡觉时磨牙,睡眠不安,时脐周疼痛和上腹部不适、食欲不振、恶心等症状,可不知是什么原因。首先应考虑是否蛔虫,可到医院检查大便,如果从大便中查到蛔虫卵或发现排出成虫就可确诊。蛔虫病是最常见的寄生虫病,在我国约65%~70%的人被感染,儿童感染率更高。小儿得蛔虫病时可无任何症状,或者食欲不佳和腹痛等,重者可并发蛔虫性肠梗阻和胆道蛔虫症。大量蛔虫寄生于肠道,不仅消耗营养,而

小儿患蛔虫病该如何护理

蛔虫病是小儿最常见的寄生虫病之一。虫卵随粪便排出,通过施肥及用河水洗便桶会使虫卵随水散布。泥土中的蛔虫卵会污染手而带入口中。通过施肥会污染蔬菜,洗不干净凉拌生吃也会感染。虫卵在肠道孵出幼虫,幼虫钻进肠壁静脉入门静脉经过肝入肺,在肺中脱皮,从气管到咽部,再吞进胃中而进肠道长大变成虫,这个过程需两个半月。因此疾病的表现也所不同。幼虫周游期如大量入肝脏会引起肝大,肝功能异常;入肺时会咳嗽甚至引起蛔虫

蛔虫病的危害

蛔虫的危害蛔虫虽小,但是却不可小视。蛔虫三大恶习:随意游走、爱“钻孔”、扭曲打结。肠管内蛔虫,若钻进胆管引起胆道蛔虫症、胆管炎、胆囊炎,表现为剧烈腹痛,满床翻动,严重呕吐,不能进食;若钻入阑尾,即为“蛔虫性阑尾炎”,表现为发热、右下剧痛,尤以脐周疼痛为最,若延误疗可致阑尾穿孔而导致腹膜炎,常因抢救不及时而死亡;蛔虫钻入肝脏,可引起肝脓肿,表现为高烧不退、肝肿大,黄疸遍布全身;蛔虫钻入阑尾,可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