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肠癌该怎样筛查呢
大肠癌该怎样筛查呢
(一)对平均危险人群的筛检
据资料表明,中国人直肠癌75%以上为低位直肠癌,能在直肠指检时触及。因此凡老年人体检时,应将直肠指检列为常规,遇病人有便血、大便习惯改变,大便变形等症状,也应行直肠指检。
许多患者发现大便隐血试验阳性,但未能及时进一步检查,结果延误诊断,错过了宝贵的治疗时机,应引以为戒。一般人在40-50岁时,结肠癌、直肠癌发病率开始明显上升,大约75%的大肠癌发生于这些平均危险人群中。对这些平均危险人群,应从50岁开始,每年行大便潜血检查,连续3次,无症状阳性者的癌肿发现率在1%以上。如任何一次标本阳性,则行乙状结肠镜及气钡双重造影检查。另外也可采用每5年进行一次乙状结肠镜检查,或每5-10年进行一次气钡对比灌肠造影,或每10年进行一次全结肠镜检查。
(二)高危人群的筛检
对大肠癌高危人群的筛检包括:
1、如父母、兄弟姐妹和子女中有一人患大肠癌,则本人患该病的危险性增加,应于40岁时开始行乙状结肠镜、粪便潜血或二者兼施的标准筛检。
2、曾行大肠癌根治术者,发生复发性癌或新癌的危险性增加。术后要动态观察癌胚抗原(cea),若cea持续不降或短期下降又复升高者,要考虑切除不完全或复发的可能,应及时进行结肠镜检查,以探查肿瘤的存在。如果行大肠癌切除术者术前未进行彻底检查,则推荐术后1年内行结肠镜检查。如果本次或术前结肠镜检查显示正常,则下一次结肠镜检查可在3年后进行,以后每5年检查一次。
3、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是由结肠腺瘤性息肉病(apc)基因的先天或获得性缺陷所致。该基因的突变多发生在20-30岁时,可导致结肠发生成百上千个腺瘤。40岁以后,携此基因者几乎100%发生癌变。对于这种家系成员,应接受遗传学咨询,并从青少年时期即进行定期的结肠镜检查。
4、腺瘤性息肉癌变率与息肉的大小相关。息肉愈大,癌变机会愈多。初次检查发现腺瘤,一律电切活检,证实为腺瘤者,3年后应随访进行结肠镜检查。如第一次随访检查显示正常或发现单个小型管型腺瘤,则下次随访检查可延至5年之后;相反,如息肉体积大,数目多,则检查的间隔时间应缩短。
5、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肠癌、直肠癌,是一种在同一家族中有多个患结肠癌、直肠癌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凡疑及该病的个体,应从20岁-30岁开始每1-2年,40岁以后每年进行一次结肠镜检查。
6、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发生大肠癌的危险性增加。这种危险于患病后8年开始,以后持续稳定增加。对全结肠炎患者应于患病8年后,左结肠炎患者于患病15年后,每1-2年进行一次结肠镜检查。
7、过去一直认为黑斑息肉病患者息肉不会癌变。但近年来,医学研究发现黑斑息肉病病人患癌的几率大大高于正常人,一项调查显示黑斑息肉病病人恶性肿瘤发生率为20%-23%。因此,对于黑斑息肉病患者,应进行积极的随诊和检查治疗。对10岁以上患者,常规每两年行全消化道造影检查;20岁以上患者,每两年还应接受纤维结肠镜检查。
8、对于大于1厘米的息肉,尤其有腹部症状者,应尽可能经内镜电灼,择期剖腹手术或在纤维结肠镜的辅助下经腹腔镜切除息肉或病变肠段;25岁后,每年接受包括腹部、盆腔的全面检查;女性患者还应行乳腺检查、宫颈涂片和盆腔b超检查。
确诊直肠癌一般需要做哪些检查
1、B超检查:肝脏B超可发现肝转移。腔内超声能清楚显示肠壁结构及周围组织器官,对直肠癌浸润深度、范围、扩散方向及毗邻脏器受累程度等方面具有特殊价值。
2、大便隐血试验:早期直肠癌在临床上没有明显症状,但肿瘤组织的坏死和表面粘膜充血,可以使粪便中混有肉眼难以察觉的血液。因此,大便隐血试验可作为直肠癌筛查手段。
3、直肠指检:是诊断直肠癌的必要检查步骤,采取左侧卧位可以扪及更高位的癌瘤,检查时要了解肿块的位置、形态、大小以及占肠周的范围、基底部活动度、肠腔有无狭窄、病灶有无侵犯邻近组织脏器,观察指套有无血染。
4、直肠癌CT检测:CT扫描并不是直肠癌诊断的必须检查,直肠癌的确诊并不需要CT检查,尽管它很昂贵。但在有些时候,大肠癌的CT检查却是有它独特的作用,尤其CT扫描诊断病变侵犯肠壁的情况,向外蔓延的范围,周围脏器及淋巴结有无转移等情况,对大肠癌分期有重要意义。
5、肿瘤标志物测定:糖抗原19-9(CA19-9)和癌胚抗原(CEA)不是大肠癌的特异性抗原,不能用作直肠癌早期诊断,但对于估计预后,监察疗效和术后转移复发方面有一定的价值,连续测定血清CA19-9、CEA可用于观察手术或化学治疗效果。手术或化学治疗直肠癌后CA19-9、CEA明显降低,表示治疗效果良好。如手术不彻底或化学治疗无效,血清CA19-9、CEA常维持在高水平。如手术后CA19-9、CEA下降至正常复又升高,常提示肿瘤复发。
女性体检需要检查些什么
A、女性常规体检检查啥?
妇科检查、白带常规:可发现各种病原菌感染导致的阴道炎,有否假丝酵母菌(霉菌)性阴道炎、滴虫性阴道炎及细菌性阴道病;支原体、衣原体、淋菌检查:可知道有否感染支原体、衣原体等疾病。
子宫附件B超:检查有否子宫肌瘤、卵巢肿瘤、卵巢囊肿、子宫内膜病变等子宫、卵巢、输卵管情况。
乳腺彩超:检查有否乳腺增生、乳腺肿瘤等乳腺病变。
乳腺三维彩超:利用三维成像原理,较之乳腺彩超更为清晰,能发现更细小的病变并对肿块进行分级,同时可以检查判断附近及腋窝淋巴结(乳腺专家对可疑患者建议首选乳腺三维彩超)。
宫颈防癌普查:宫颈液基细胞学检查:检查有否宫颈癌、癌前病变,是宫颈癌筛查最重要的手段;HPV检查:高危型HPV感染是宫颈癌发生发展的重要原因,目前HPV检查联合液基细胞学检查已经作为宫颈癌筛查的常规检查。
B、女性防癌体检
刘娟指出,常规健康体检和防癌检查不是一个概念,防癌筛查具有很强的针对性,针对一个部位进行检测;通过体检预防癌症,对于女性而言要将常规妇科检查和防癌筛查结合起来,取两者之长,才是保障健康的有效方式。
四种常见癌的筛查标准
●乳腺癌
20到39岁的女性至少每三年到医院进行一次门诊乳房检查;30岁以上的乳腺癌高危女性(具体年龄也可以听从医生的意见)应该进行乳腺三维彩超,必要时同时进行乳腺X光钼靶检查,甚至磁共振成像。40岁以上,属乳腺癌普通风险的女性应该进行由医生实施的门诊乳腺年检和乳腺三维彩超。
筛查手段:专业触诊、乳腺三维彩超、钼靶片、肿瘤标志物CEA、CA15-3
●宫颈癌
宫颈从炎症发展到恶性癌变大约需要5-10年的时间。所以有性生活的女性,只要定期做液基薄层细胞学检测便能早期发现。
筛查手段:液基薄层细胞学检测、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状态检测
●子宫内膜癌
高血压、糖尿病、肥胖、不孕不育、绝经延迟或长期使用雌激素、他莫昔芬者;有乳腺癌子宫内膜癌家族史者,或家族中有遗传性非息肉结直肠癌综合征;有人出现了大肠直肠癌基因突变;家族中存在可能的直肠癌常染色体主导的遗传易感性,但是没有进行基因检测,这些都属于危险因素。具备这些高危因素的妇女,应考虑在35岁之后每年进行一次早期子宫内膜癌检查。
筛查手段:阴道超声(TVS),或利用子宫内膜细胞采集器采集宫腔细胞进行细胞学涂片筛查
●卵巢癌
卵巢肿瘤可发生在任何年龄阶段,卵巢癌筛查的高危人群主要是遗传性卵巢癌家族的高危人群和50岁以上的绝经妇女。
筛查手段:妇科三合诊、阴式彩色B超和血清CA125的检测,专家建议三种方法联合应用
C、体检注意事项?
●体检前一晚10点后至体检前不要进食(包括不要喝水),保持空腹。
●体检前1-3天最好保持饮食清淡,多喝水。体检前一天不要剧烈运动,不要饮酒。
●女性月经期间不适合做妇科体检,建议在月经干净后3-7天。
●怀孕或可能已受孕,事先告知医护人员,勿做X光检查。
从大便中发现癌症的信号
除了饮食习惯的优劣,大肠癌也受到疾病和遗传因素的影响。比如家中父母有多发性息肉的,就应予以高度重视;本身肥胖,有炎症(结肠慢性炎症)、息肉以及胆囊结石等病的人,也应对大肠癌提高警惕。
今年“世界癌症日”时,世界卫生组织最新的防癌果蔬推荐量,为每天食用2份水果5份蔬菜,可以大大降低肠癌风险。柳建中建议,应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魔芋、大豆及其制品、藻类等,注意补充新鲜蔬菜和水果。少吃或不吃富含饱和脂肪和胆固醇的食物,如油、肥肉、动物内脏、鱿鱼、墨鱼、鸡蛋黄,以及棕榈油和椰子油等。植物油(包括花生油、豆油、菜籽油等)限制在每人每日20—30克左右(约合2—3汤匙);在烹调过程中,避免将动物性食品和植物油过度加热(包括烹调温度过高及加热时间过长)。每日保持适量的体育运动;保持正常的体重。
找出大便中的癌信号
虽然现在大肠癌的发病率在不断攀升,但只要能早期发现,大肠癌的治愈率还是非常高的。我们不妨从大便中监测早期信号:
便血。从临床上接触的病例来看,80%的大肠癌患者,都有便血的情况。所以,便血是大肠癌早期最重要一个信号。可惜的是,许多人对此并不重视,或者是觉得便血不过是因为大便干燥所致,或者索性就把它当作痔疮来治,结果最后耽误了治疗。
大便习惯改变。原来有规律的大便突然出现便次增多、腹泻、里急后重、便不净感等。
大便性状改变。变扁、变细或不规则,另外大便中带有脓血、黏液或暗红色大便。
不明原因的贫血。有不少患者,出现不明原因的贫血,去血液科却查不出任何病因,一直当做缺铁性贫血治疗,其实这也可能是大肠癌的信号。
此外,根据大肠癌发生部位的不同可以有不同的表现:右半结肠主要以全身症状为主:包括消瘦、贫血、右侧腹部不适等。而左半结肠主要以梗阻症状多见:包括腹痛、腹胀、偶尔会触及到肿物。
因此,大家平时一定要仔细留意自己的大便,一旦发现有异常,并且持续超过1周,必须及时就医,到医院做大便潜血和肛门指诊等检查,明确诊断。
肠癌筛查做得太少
想要早发现大肠癌,筛查无疑是最有效的手段。
“一般来说,大便潜血、钡灌肠、结肠镜都可以作为筛查大肠癌的手段。但是国内目前做筛查的人还不多。”赵军介绍说,和结肠镜检查相比,大便潜血检查和钡灌肠的准确度都不很高,虽然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但最好的筛查方法还是做结肠镜,并且可以检查兼治疗,有息肉还能当场切除。但问题是,结肠镜检查的确比较痛苦,而目前国内无痛肠镜开展得还不够广泛,加之有一定的危险,所以真正去做结肠镜筛查的人还是太少。
无论多痛苦,有遗传史,或是伴侣有得大肠癌的,就应该在40岁以后定期筛查。“大肠癌也是一种生活方式病,一起生活的人,比如夫妻,饮食习惯等也会比较相似。如果一方得了大肠癌,另一方就要格外留神。即便伴侣没有患病,觉得生活不健康,比如常吃高脂食物、久坐不动者,50岁后也该及时做筛查。”
最让专家们觉得遗憾的是,目前我国病人的救治情况还远远落后于欧美国家,患者在手术前后没有用足疗程,随意中止和改变化疗频率,甚至一些医生的处方不规范,都会造成问题。“因此,规范化治疗才是提高疗效的最佳途径。”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张苏展教授介绍说,除了传统的手术治疗,近年来,结直肠癌的治疗得到飞速发展,高效化疗药物、靶向治疗药物不断涌现。“因此,如果能在早期发现大肠癌,患者一样能活得又长又好。”
预防大肠癌的三种方法
三十岁后每年一次肠道体检
对付癌症的最好办法就是预防,30岁后每年做一次大肠癌筛查很有必要。尤其是三类高危人群:肥胖、高蛋白高热量低纤维饮食人群;有大肠癌家族史的人群;结肠息肉病史、家族史的人群。
如果出现大便习惯和性状改变,如便秘、腹泻、便血(尤其是血与大便混合)、泡沫样大便等情况,要及时到医院做检查。检查手段有大便隐血实验(成本低)、直肠指检(方便)、肠镜检查(可直接到达病变部位,同时可做活检)。
每天三种高纤维果蔬
很多大肠癌患者的饮食结构都不合理,高蛋白、高热量、低纤维,吃的太细,容易产生便秘,大便在肠道内停留时间过长,其中的毒素就更容易被肠道吸收,从而引起病变。因此,预防大肠癌要减少精细食物的摄入,多吃粗纤维食物。坚持每天至少吃三种高纤维果蔬,如芹菜、西兰花、韭菜、菌菇类、红薯、玉米、苹果等。
每天运动三十分钟
大肠癌在白领中的发病率上升很快,和久坐、运动少有很大关系。运动少,肠胃蠕动慢,会增加肠道癌变风险。
经常锻炼可以显著降低肠癌危险。每天运动30分钟就可以使容易癌变的肠道息肉减少三分之一。每天至少进行三十分钟中等强度的锻炼,如快步走,以稍微感觉有些大喘气为宜。
中国人最常得这 结直肠癌
高脂肪低纤维的饮食习惯、有结肠息肉病史或者家族里有人患上结直肠癌都会增加结直肠癌风险。
所以我们能做的是健康饮食,适当多吃蔬果和粗粮,红肉、高脂食物的摄入则要少一些,定期筛查。
美国癌症协会推荐所有人都从 50 岁起,进行以下任何一项结直肠癌筛查:
每 10 年进行一次结肠镜检查;
每 5 年进行一次乙状结肠镜检查;
每 5 年进行一次钡剂灌肠检查;
每 5 年进行一次 CT 结肠成像检查。
癌症筛查能为早期发现癌症提供线索,除此之外,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戒掉不良嗜好,也能够在很大程度上降低患癌风险。
中青年出现贫血应警惕结肠癌
结肠癌患者早期会缓慢少量失血,逐渐出现贫血。轻度贫血时组织和器官功能可以代偿,患者常无明显临床表现,不能引起足够的重视,到出现便秘、腹胀等症状时已是晚期。结肠癌的发病与环境 (尤其是饮食)、遗传、体力活动、职业等因素密切相关。
林先生今年40岁,3个月前在单位体检时发现贫血,但由于工作繁忙,拿到体检报告后也没有细看。最近因为有些腹痛,去医院检查,才发现自己竟然得的是结肠癌。
患者发现贫血时,如果怀疑大肠肿瘤就应该进入大肠癌筛查程序,做大便隐血试验及肛门指诊检查。如果指诊检查阴性,大便隐血实验阳性应该行乙状结肠镜或纤维肠镜检查;如肠镜检查阴性,大便隐血试验复查阳性,应做全结肠镜或气钡双重造影。如为癌前病变或早期癌,及时治疗后治愈的可能性很大。
建议普通人群特别是中青年人,饮食要均衡,增加蔬菜、水果等膳食纤维及维生素的摄入,加强锻炼,积极处理癌前病变对预防肠癌的发生有重要意义。
哪些检查能发现癌症
B超
适用:可以很清楚地看到腹部肿瘤,如肾癌、肝癌,盆腔内肿瘤,如子宫内膜癌、盆腔癌、卵巢癌等,可判断乳腺、颈部肿物的位置、大小、鉴别其良恶性。
检查频率:健康人一年检查一次。对于乳腺癌,40岁后就该每年做一次钼靶结合B超的筛查,35岁以下的女性更应首选B超。
注意事项:做消化道超声前3天最好禁食牛奶、豆制品等易发酵产气的食物;检查前1天晚上吃清淡饮食;当天检查前需空腹,禁食禁水;做盆腔超声前需保留膀胱尿液,可在检查前2小时饮1000毫升左右开水,检查前2—4小时别小便。
X线检查
适用:目前比较常用的是肺癌筛查,即胸部螺旋CT检查和乳腺癌筛查。
检查频率:中老年人,尤其是嗜烟者,应列为肺癌重点普查人群,每半年至1年检查1次。50岁后可每年做一次乳腺X线筛查。
注意事项:尽量减少受照量,最好仅暴露被检部位,尽量减少曝光时间。此外,婴幼儿、孕妇、有生小孩打算的青年女性应远离。
内镜
适用:肠癌、胃癌
检查频率:40岁后,建议去做一次胃镜检查,可将胃癌扼杀在早期萌芽中。特别是胃癌的高危人群,如慢性萎缩性胃炎、胃溃疡以及有胃癌家族史者,更应每年做一次检查。而从大肠腺瘤发展到大肠癌通常需要5—10年时间,因此筛查很有必要。50岁后,应每年查次大便隐血试验,5年查次肠镜,家里若有亲属患肠癌,最好从40岁开始。
注意事项:检查前三天宜吃无渣或少渣半流质饮食,不吃果蔬,检查当天早晨禁食早餐。
抽血
适用:现在一般常规体检中都有肿瘤标记物检查,此外,前列腺的筛查,普遍采用的方法是抽血查前列腺特异抗原(PSA)。
检查频率:肿瘤标记物最好每年查一次;50岁以上的男性都该在体检时检查PSA,每年一次,如有异常,应复查两三次,排除炎症的可能。
注意事项:如果标记物数值异常,有可能提醒肿瘤的存在,应进一步做CT、B超明确诊断。
宫颈涂片检查
适用:宫颈癌
检查频率:初次房事后的三年可每年做次宫颈涂片检查。30岁后可依据风险因素检查,如果三次或多次结果连续为阴性,可以减少受检次数。
注意事项:检查最好躲开月经期,如果有妇科急性炎症或感染,最好等病愈后再做,计划检查前24—48小时内不要冲洗阴道。
权威解读癌症"遗传"与"传染"
有部分癌症确实与遗传有关,比如我们常见到的大肠癌、乳腺癌等。那么这些与遗传因素有关的癌症就没有办法预防只能听到由命吗?当然不是,首先癌症的发病是多因素的,即便是遗传相关的,也只是遗传的易感性,只是说明有更高的患癌风险,不等于父母直系亲人得癌了或者你携带某个癌症易感基因你就一定会得癌,会不会得癌,后天的环境因素也是重要的因素。只要提高防癌意识,减少或避免环境致癌因素的接触,改变不良生活方式,重视癌症的筛查早诊,比如,有结肠癌家族史的人,比普通人更早更积极进行防癌筛查,查肠镜等;有乳腺癌家族史的人,将乳腺癌筛查的年龄提前,比如30岁甚至20岁以后就开始,比其他人更重视更积极,甚至某些情况下行预防性乳腺切除术也是可以考虑的。只要做得好,由于比其他一般人更重视更注意保健更注重筛查早诊,可能得癌的概率反而更低些,或者即便得癌症,由于重视,早期发现的概率反而更高些,从而治愈的概率更高。
“癌症会传染”这一说法是传播最广同时也是最无知的表现,目前没有任何的证据说明癌症会直接人传染人,尽管某些癌症的病因与病毒或细菌的感染相关,尽管这些病毒或细菌是有可能会传染的,但决不能说癌症本身会直接传染。肿瘤专科医生和护士每天接触癌症病人,根本就不担心会传染癌症,他们得癌症的风险并不比一般的人高,而不接触癌症病人根本就不能保证你不得癌症,因为根本没有癌症会传染一说,得不得癌,不是他们传给你的,而是你自己导致的,是你身处不良环境中,是你长期吸烟酗酒有着不良的生活方式导致的,只要改变这些可能的致癌因素,才有可能减少得癌的概率,当然癌症的发生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最终会不会得癌,内在的基因遗传易感性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预防大肠癌的方法有哪些
一、大肠癌可以预防,筛查可降低其发病率及病死率
通过建立规范化结直肠癌宣教体系,树立并强化结直肠癌防治意识和结直肠癌可以预防的理念。WHO的观点是:1/3的癌症完全可以预防,1/3的癌症可以通过早期发现得到根治,1/3的癌症可以通过科学的治疗延长患者生命、改善生存质量。
大肠癌的发生经历了由正常黏膜、非典型增生、腺瘤到癌变的过程,即在成为癌瘤前有长达5~10年良性发展过程,这为结直肠癌预防和早期诊断提供了有利时机。尽管多数病人早期无明显症状,但通过筛查可以发现从非典型增生、腺瘤到癌变过程的病灶。
二、加强宣教,提高筛查对象的依从性
目前大肠癌筛查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费用以及筛查对象的依从性,如内镜检查,由于存在一定的不适及痛苦,往往被患者拒绝。因此,要提高筛查对象的依从性,必须重视宣教策略及沟通技巧,特别是对易感和高危人群,让筛查对象认识到各项检查的必要性及重要性,以及延误诊治可能带来的严重后果。
三、争取多途径支持,推进区域结直肠癌筛查
对于大癌筛查是否纳入地方政府健康服务体系规划、是否纳入项目基金筛查范围、筛查前宣教策略及力度,以及筛查对象的依从性等若干因素影响,我国绝大多数的地区和人群尚未纳入筛查,这与我国的国情有关,要改善这一状况是一个缓慢推进的过程。所以,有效的策略是:国家层面应重视,从政策上对结直肠癌予以高度关注,加大大肠癌防治的投入。各地区医疗卫生机构应积极争取各种基金或项目支持,对本地区易感或高危人群实施大肠癌筛查,在为区域民众健康做出贡献的同时,也掌握了本地域人群的结直肠癌发病的第一手重要数据,为地域结直肠癌防治策略提供借鉴。把大肠癌筛查的相关内容,尤其是内镜检查手段纳入40~50岁以上易感或高危人群健康体检内容。通过多方努力,使易感或高危人群主动制定结直肠癌预防方案,定期有针对性主动体检或积极参与结直肠癌项目筛查。
四、多形式与多组合常规检查,推进结直肠癌早期诊治
健康宣教是让早期大肠癌或者癌前病变的患者及时发现疾病,早期治疗改善预后的必要手段。在加大结直肠癌预防宣教的同时,倡导结直肠癌高危易患人群积极主动的多形式预防和早诊实践。结直肠癌筛查的诊断手段大都简便易行,包括大便隐血试验、直肠指诊、纤维乙状结肠镜检查、纤维全结肠镜检查和气钡双重造影,这些检查在大多数基层医院均完成,其中金标准是纤维结肠镜检查。检查可以是预防性的,也可以是对可疑症状进行排除。
预防大肠癌的三种方法
对付癌症的最好办法就是预防,30岁后每年做一次大肠癌筛查很有必要。尤其是三类高危人群:肥胖、高蛋白高热量低纤维饮食人群;有大肠癌家族史的人群;结肠息肉病史、家族史的人群。
如果出现大便习惯和性状改变,如便秘、腹泻、便血(尤其是血与大便混合)、泡沫样大便等情况,要及时到医院做检查。检查手段有大便隐血实验(成本低)、直肠指检(方便)、肠镜检查(可直接到达病变部位,同时可做活检)。
每天三种高纤维果蔬
很多大肠癌患者的饮食结构都不合理,高蛋白、高热量、低纤维,吃的太细,容易产生便秘,大便在肠道内停留时间过长,其中的毒素就更容易被肠道吸收,从而引起病变。因此,预防大肠癌要减少精细食物的摄入,多吃粗纤维食物。坚持每天至少吃三种高纤维果蔬,如芹菜、西兰花、韭菜、菌菇类、红薯、玉米、苹果等。
每天运动三十分钟
大肠癌在白领中的发病率上升很快,和久坐、运动少有很大关系。运动少,肠胃蠕动慢,会增加肠道癌变风险。
经常锻炼可以显著降低肠癌危险。每天运动30分钟就可以使容易癌变的肠道息肉减少三分之一。每天至少进行三十分钟中等强度的锻炼,如快步走,以稍微感觉有些大喘气为宜。
癌症的预防工作其实不会很困难,只要保持好良好的生活习惯就可以了,不要吃的不要吃不该碰的不要碰,多走动,预防癌症就这么简单。
中年男人保健养生三大要点
1.健身
运动是中年男人保健养生的一大要点,然而,很多中年男人却没有进行足够的体力锻炼。其实保持锻炼可以增加你的活力,帮助你维持身体的强度和弹性,改善心理功能,降低您的健康风险,甚至有助于缓解慢性疼痛。所以中年男人要在开始锻炼前了解必要的中年男人保健养生知识,找到喜欢的运动并开始慢慢活动。尽量加强练习,可做简单的伸展和平衡练习,比较好的运动选择包括散步,游泳,骑自行车,园艺,太极拳和专为中年男人开展的锻炼课程。
2.克服睡眠障碍
研究表明,许多中年男人因为生活压力等种种原因很容易没有得到足够的睡眠。失眠和白天过度嗜睡是许多中年男人常见的问题。良性前列腺增生,可能会导致夜间频繁排尿而扰乱睡眠。如果你被睡眠问题困扰,这些中年男人保健养生的知识可能会对你有所帮助:1.请确保你的卧室是黑暗和安静的。2.调整你就寝时间,每天在同一时间起床和睡觉。3.睡前至少提前一小时关掉电视。4.通过洗澡或听轻音乐睡前放松下来。
3.定期检查身体
中年男人保健养生,一般建议经常检查以下内容,以保障中年男人的健康:血压筛查;骨密度测试检查是否患有骨质疏松症(骨质流失);胆固醇筛查大肠癌筛查;牙科检查;糖尿病筛查;眼科检查;听力测试;前列腺癌筛查。
大肠癌筛查刻不容缓
据北京市卫生局卫生播报:北京市恶性肿瘤死亡率上升速度不断加快,2007年排在该市居民死因之首,其中肠癌成为排在肺癌、肝癌之后的高发肿瘤。因此,我们必须关注肠道健康。
开展无症状人群普查
据市中医院外四科主任李升明介绍: 93%的大肠癌来源于腺瘤(一种癌前病变),从腺瘤发展到癌需5~7年。由于早期大肠癌和癌前病变多数无症状,但也会少量出血,因此,定期进行粪隐血试验初筛,阳性者进行结肠镜检查,是早期发现大肠癌的重要手段,也是目前国际通用的筛查方法。
粪隐血试验就是检出眼睛看不出来的粪便中的微量血液,从而提示人们肠道健康状况。值得注意的是,大肠癌癌前病变和早期癌往往无症状,不易被发现,而有症状患者在就诊时多是中晚期,有的已经转移或合并许多并发症,死亡率极高。所以,开展无症状人群普查,发现早期癌及癌前病变并进行治疗,是降低大肠癌发病率和提高大肠癌患者存活率的关键。
早诊治能接近治愈状态
大肠癌根据浸润程度和有无转移,分为四期,一、二期浸润比较浅,治疗后患者5年存活率可达85%以上,接近治愈状态,所以也称可治愈的癌。 三、四期由于浸润深或已转移,患者生活质量较低且预后不良。
我们曾对“无症状人群”普查和“有症状患者”进行比较:前者早期癌和较早期癌几率为91.7%,后者就诊组早期大肠癌的几率仅为41.1%;治疗机会和治疗效果前者也远远好于后者。我们还对一组3002名50岁以上人群连续进行大肠癌普查,16年间共发现21例大肠癌和497例大肠腺瘤,大肠癌中早期癌占94.44%;大肠腺瘤在肠镜下切除,随访仅有1例癌变,充分肯定了无症状人群筛查对大肠癌防治的作用。
30岁以上每年应做粪隐血检测
大肠癌和癌前病变不仅属于老年人易患的疾病,中青年人群也应重视。30岁以上人群每年进行健康体检时都要做粪隐血检测。大肠癌患病的高危人群,在进行粪隐血检测的同时,要做患癌风险预测。
大肠癌患病的高危人群包括:本人曾患过大肠癌或大肠腺瘤;直系亲属患有大肠肿瘤,亲属中有多人患有其他恶性肿瘤;10年以上不愈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患有盆腔肿瘤并接受放疗的患者;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和遗传性非息肉性大肠癌家族成员等。这些高危人群患大肠癌的风险比普通人群高2~4倍,而且发病年龄小,所以更应密切关注肠道健康,有症状及时就诊,无症状定期筛查。
大肠癌:七类人罹患几率大
早期大肠癌的治愈率可达90%,且直肠癌的保肛可能性相对较大,而晚期大肠癌(伴有转移者)治愈率低于10%。遗憾的是,到医院就诊的大肠癌患者中有2/3为中晚期患者,他们的五年存活率不足50%。可见,早发现、早治疗是治愈大肠癌的关键,筛查可以帮助患者在早期(无症状期)发现大肠癌,从而早期治疗,达到治愈效果。
因此,七类高危人群需做大肠癌筛查——
一是一级直系亲属(如父母、兄弟姐妹、子女)中,有两人或两人以上患过大肠癌;或有一个50岁以前患大肠癌,则本人罹患几率大,因为大肠癌是一种多基因遗传性疾病。
二是患过大肠癌、大肠腺瘤或息肉已经治疗(如手术、肠镜下电切)者。据统计,约有30%~50%的大肠癌由良性肿瘤恶变而来,以腺瘤性息肉恶变较常见。
三是曾患妇科恶性肿瘤并接受过盆腔放疗者。曾患卵巢癌、宫颈癌、子宫内膜癌等这些妇科恶性肿瘤,特别是接受过放疗者,大肠癌的发病机会较常人高2~3倍。
四是胆囊切除术后10年以上者:当人体胆囊被切除了,肝脏分泌出的胆汁没有了储存的地方,便持续不断地排进肠道,被肠道中的细菌分解,产生有致癌作用的“二级胆酸”,这种致癌物常年作用肠粘膜,就有可能使受刺激的肠粘膜癌变。据西方许多研究资料报告,这个变癌的过程大概需要10~15年以上。
五是本人患过重症溃疡性结肠炎十年以上未愈者。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癌前病变,患病后第一个10年,大肠癌发生率约3%;以后每年增加20%。
六是FAP及HNPCC家族成员。FAP,即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因基因缺失引起,存在遗传性。病患40岁以后可癌变,55岁几乎100%癌变。HNPCC,即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为基因突变所致,占大肠癌的5%~10%。
七是出现不明原因大便习惯改变或粪便异常。大便习惯改变:如大便次数增多,便秘腹泻交替、排便后仍有便意,里急后重等。粪便异常:如血便、粘液便(大便带鼻涕状物)、脓血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