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防止孩子内向
如何防止孩子内向
1、多和同龄人交往
如果说父母是孩子性格的第一位影响者,那么同龄小伙伴则是孩子形成良好性格、学会为人处事的最好的老师。因为,在与自己的同龄人交往时,孩子会全身心放松、无拘无束,容易形成和保持良好的心境。当孩子在社交中表现得合群时,爸妈要及时鼓励、强化,这样会对孩子形成开朗的性格有所帮助。 对于性格偏内向的孩子,爸爸妈妈要鼓励他们“走出去”,多到同龄小朋友的家里做客。也可以为孩子“请进来”,邀请孩子的小伙伴到家里来玩。孩子尝到当小主人的滋味,一般都会兴奋、喜悦,会主动带小伙伴参观家里,忙里忙外地招呼自己的小客人,这样不知不觉中他们就增强了自信心,塑造了开朗的性格。
2、营造和睦的氛围
在和睦、文明的家庭环境里,孩子会情绪稳定、性格开朗、感情丰富、自信心强。所以,爸爸妈妈要首先给孩子营造一个温馨、有安全感的家庭氛围。 其次,要满足孩子的归属感,使孩子感到被爱、被尊重,不要盲目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安排孩子的活动,要保留孩子对合理要求的选择权。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中才会心情轻松愉快,言语无拘无束,有什么想法都敢于、乐于同爸妈交流,也就容易形成活泼开朗的性格。
3、主动与孩子交流
当孩子放学回家时,应主动地与孩子接触,让孩子讲讲幼儿园里的生活,并让孩子谈谈自己对一些事情的看法。多和孩子进行交流,了解孩子内心的想法,才能对症下药,真正帮助到孩子。
4、让孩子锻炼独立
爸爸妈妈要创造条件让孩子去独立完成某种事情,如买东西、去邻居家借东西等。过了一段时间,孩子的性格就会比以前开朗多了,可以让孩子更大胆地去接触一些他所感兴趣的事情,孩子性格内向就会改变。
5、保护孩子自尊心
爸爸妈妈要保护孩子的自尊心,关心他们的行为,鼓励孩子畅所欲言,切勿采取粗暴简单的教育方式,轻易剥夺孩子的“发言权”。父母还要有意培养孩子应对困境的能力,教育孩子学会忍耐和随遇而安,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把一时的沮丧丢在脑后。
5、爸妈的良好影响
孩子在适应家庭环境的过程中,常以爸爸妈妈为最直接的模仿对象,形成自己的心理定式和性格特征。爸妈的言行举止足以影响孩子的情绪、意志和行为,久而久之内化为孩子的性格。爸妈开怀大笑,孩子就会高兴得手舞足蹈;爸妈怒气冲天,孩子就会吓得胆战心惊。所以,爸爸妈妈要保持常态的、稳定的情绪,即使心情不好也要在孩子面前做到乐观豁达,以便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良性影响。
如何防止孩子发生斜视
1、注意观察孩子的眼睛变化情况及一举一动,及时纠正孩子的不良用眼习惯,看电视时不能老坐一个位置或一种姿势。
2、幼儿园老师应留意孩子学习、手工操作、活动时的用眼情况,发现异常及时反馈给家长,幼儿园每年好要请眼科医生对每位儿童进行常规的斜视检查,以便及时发现斜视,及时得到治疗,对于有屈光不正的患儿可及时配镜,以防发生斜视及弱视。
3、从特殊时期加强护理做好预防:婴幼儿的发热、出诊、断奶时应加强护理,并经常注意双眼的协调功能,观察眼位有无异常情况。
4、注意有无遗传问题:对有斜眼家族史的儿童,尽管外观上没有斜视,也要在2周岁时请眼科医生检查,注意有无远视或散光。
5、注意卫生:注意孩子的眼部卫生,用眼卫生。如灯光照明要适度,不能太强或太弱,印刷图片字迹要清晰,不要躺着看书,不要长时间看电视,少打游戏机或电脑游戏,不看三维图等。
如何防止孩子掉牙齿
1、有效刷牙要正确选择牙膏牙刷,掌握正确的刷牙方法,以彻底清除牙齿上的牙菌斑,来达到预防龋坏的目的。
2、生活习惯
现在很多孩子都是用奶粉人工喂养,奶嘴含在口中睡觉是造成“奶瓶龋”高发的原因,因此要避免孩子含着奶嘴睡觉。
尽量少给孩子吃松软的甜食以及糖、巧克力和碳酸饮料。
不要让孩子在不安全的地方疯闹,以防摔倒磕到牙齿。
以上就是养生之道为您介绍的孩子牙掉了的各种处理办法,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怎么改善孩子内向
1.多带孩子接触外界
让孩子能多多接触外界,比如经常带孩子走亲戚朋友,或者是给他报个兴趣班、参加个社区活动。当然也可以让孩子邀请自己的朋友上门做客,让他做一次小主人。
2.让孩子遭遇困难
多锻炼孩子,让他去独自面对一些困难,父母千万不要包办全部事情。随着孩子面对困难的增多,他们就会逐渐变得成熟,也会学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性格也会开朗起来。
3.别叫孩子胆小鬼
内向的孩子脸皮都比较薄,所以在遇到人或事的时候,极易出现害羞不敢说话的情况,这个时候不该数落孩子或者说他是胆小鬼,而是应该还是以鼓励为主,帮助他敞开心门。
4.不指望孩子成为社会焦点
内向孩子需要的只是几个贴心的朋友,他们是不需要更多人的支持,所以说父母不要指望这类孩子能成为大明星,或者是社会的焦点。
5.请幼儿园老师帮忙
还可以找幼儿园老师帮忙,让他安排几个开朗儿童和孩子一起玩耍,或者多安排孩子去参加一些团体活动,这样孩子就可以在潜移默化中逐渐开朗起来。
6.寓学于乐引导模仿
平常可以多给孩子讲一些有关的故事,或者看一些相关的动画,最好在结束之后帮助孩子进行复习和巩固,并且要他复述一遍,这样可以加深他的印象并且去模仿。
孩子内向的表现
内向的孩子往往不善言谈,从外表看显得比较冷漠。除了一些亲密的朋友和家人,他们是不愿和别人接触。不善与人交往,在人多的地方会变得非常拘谨,可能只会在熟悉的朋友面前变得无话不谈。多是慢性子,性格敏感,喜欢幻想、思考,而且他们更喜欢一种有规律的生活,当生活产生变化的时候,会变得比较焦虑。
内向其实也分真内向和假内向,它们之间的表现也是不一样的。
1.假内向
如果是假内向,他们在熟人面前往往非常健谈,但是一遇到陌生人就哑口无言,可能会非常胆怯,甚至脸红都说不出话。其实孩子内心深处,还是希望能改变自己,想要和别人接触和交流,只是因为心理素质比较差而遇到阻碍。
2.真内向
如果一个孩子是真内向,那么他无论是面对陌生人还是熟人都不喜欢说话。这类的孩子往往更喜欢一个人独处,不喜欢接触外界,哪怕被动的接触也大多是应付一下。他们对于外界缺乏兴趣,而且也没有改变自己的想法。
防止孩子憋尿的办法
家长对于孩子的憋尿不仅要引起重视,更要采取有效的措施。一般来说,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就要让孩子养成及时排尿的好习惯。在孩子还没有入幼儿园之前,家长要有意提醒孩子及时排尿。有的家长在孩子看电视和玩游戏前,让孩子先去厕所,以免玩到入迷处忘了排尿。有的家长则为孩子定好排尿的时间,尽管有时孩子还没到尿多的时候,也还是让他排尿。这样长时间地做下去,孩子便会习惯成自然。
二、家长带孩子逛街的时候,要特别留意厕所的方位。如果孩子一旦需要排尿,就可以带他找到地方。既不致造成憋尿的不良后果,也不会影响到环境卫生。
三、及时发现孩子憋尿的“先兆”。比如当孩子精神紧张、坐立不安、夹紧或抖动双腿时,就要赶快问问孩子是不是想排尿,如果确是憋尿,要立即带他去厕所。
四、家长带孩子去朋友家做客时,如果孩子想小便,应马上告诉朋友。孩子小便是一种正当行为,朋友一定能够理解,家长千万不要羞于开口。
五、如果发现孩子经常憋尿,家长就要带孩子去医院检查,看看孩子的生殖系统是否发生了畸形,因为有些孩子憋尿的原因跟生殖机能发生畸形有关。如果不是这种疾病,家长则应到心理咨询中心为孩子寻求心理治疗。
孩子自闭症与孩子内向有什么区别
孩子的自闭症是现代社会中发病率越来越高、越来越为人所重视的一种精神和心理上的疾病。症状主要表现为,孩子不愿和人交流,整天沉迷于自己的世界,多数孩子不开口说话,生活自理能力差,学习有明显障碍,接触新鲜事物的欲望和能力较弱等等,严重的还会有自残或暴力的倾向。
亮亮很小的时候,妈妈就感觉怀中的他跟别人家的孩子不一样。不管怎么逗,他都没什么反应。亮亮今年已经4岁了,每天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把积木摆成长长的一排,推倒后再摆,如此反复;他还喜欢舔自己的手背,然后盯着上面的唾液发呆;他不会说话,也不会自己穿衣吃饭,更不喜欢跟别的小朋友玩。
多数人会认为,亮亮之所以有这样的表现,主要是他性格内向,但事实并非如此。专家指出,其实这是自闭症的典型症状。自闭症也叫孤独症,属于先天性疾病,是一种在社交技能、认知和交流等多方面存在障碍的发育障碍。
据美国《精神疾病诊断标准》数据显示,自闭症的患病率占全球儿童人口的0.02%—0.05%。 一般来说,这些孩子在出生后和婴儿早期会出现一些症状,但由于很多家长经验不足,往往很难识别。
首先,自闭症最核心的表现是跟家人不亲密。比如给孩子喂奶时,孩子跟妈妈之间没有眼神交流;伸手抱孩子时,他们没有有意的“伸手”迎接姿势,身体不会靠近抱他的人,不会对大人微笑。
第二,没有正常的情感反应,并存在社交障碍。他们对别人的痛苦无动于衷,遇到困难时不主动寻求帮助,不会通过眼神交流来表达感情和自己的要求;摔倒了不怕疼,对鲜亮的颜色、玩具没有反应;对父母不依恋,但对陌生人又不感到害怕,不喜欢跟别的小朋友一起玩耍,就算在一起玩,其方式也很奇怪,比如说,喜欢把别人推倒在地。
第三,语言发育迟缓。一般来说,自闭症患儿说话都比较晚,会说话的孩子喜欢模仿别人的语言,就像鹦鹉学舌。不会用手势表示“再见”,有的孩子经常会把代词用错,把“我要”说成“你要”,把自己称为“他”等。
第四,重复性的行为和奇怪的爱好。很多患有自闭症的孩子总喜欢重复做一件事情,比如重复给玩具排队,玩弄自己的脚趾。很多孩子拒绝接受变化,比如喜欢把东西放在相同的位置,一旦有变动就会变得异常不安。
第五,对某些奇怪的物体产生依恋。他们可能对一只杯子、一块砖头很依恋,走到哪都要揣在身上。正常的孩子听到好听或可怕的声音后,都有反应,但自闭症患儿就恰恰相反。
除此之外,他们还喜欢自行车轮、电风扇等能够旋转的物品,莫名其妙地发笑,特别好动或不爱动,不明原因的哭闹等。
孩子内向如何判断
你的孩子是这样吗?
·轻声说话,偶尔还会停下来想词?
·在大多情况下很安静,但在让他自在的环境里很健谈?
·参加社交活动后感觉疲惫,需要时间静养以恢复精力?
·有时看上去和听上去感觉犹豫?
·先观察,后行动?
·融入新环境比较慢?
·有一两个好友,觉得别的人仅仅是认识?
·有时看上去兴趣寥寥、没生气,或者十分疲惫?
·被人插嘴了就不再说话?
·在公共场合身体僵硬,面无表情?
·说话时不看人,但倾听时跟对方有很好的眼神交流?
·疲倦、无所适从或不自在时就变得一言不发?
如果是这样,你的孩子就倾向于是内向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