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便与结直肠癌有关吗
排便与结直肠癌有关吗
大便能帮我们发现大肠癌,一定程度上可看出肠道的健康程度。我讲课时常会用一个小孩趴在马桶边好奇观察的图,来体现观察大便的重要性。
如果便血,大便变细或形状不规则,排便习惯改变,出现腹泻、便不净等情况,就应及时就医。然而,由于都有便血症状,很多大肠癌在早期易被误诊为痔疮。几十年前,我曾遇到过两个至今难忘的病人,都才二十几岁,出现便血却一直以为是痔疮,来我这看病时已是直肠癌晚期。所以便血时,建议及时去医院做大便潜血等检查,以排除大肠癌的风险。这是因为肿瘤长在结肠靠近肛门的位置,发生破溃出血,大便就会有血。如果肿瘤长在升结肠,肉眼虽然看不到血,但大便潜血检查能发现。如果大便潜血结果呈阳性,说明结肠有问题,需做肠镜等检查。
除大便异常外,经常腹胀的人也需警惕,尤其是老年人。如果腹胀特别难受,且在一段时间内突然加重,应及时去医院就诊。此外,肠梗阻患者也需排除结肠癌,临床上有不少肠梗阻患者,在手术后才发现是结肠癌。
既然大便如此重要,便秘会不会增加大肠癌风险?我想说,大肠癌的发生受很多因素影响,现在没有足够的证据表明便秘与大肠癌直接相关。但想提醒大家,一定要有良好的排便习惯,每天最好在固定时间排便,宁可提前一点去厕所,有了便意千万别忍着,别让废物在体内停留过长时间。
排便习惯改变,应警惕直肠癌
大便习惯改变,要警惕
要提高结直肠癌的疗效,关键在于早期发现与治疗。
结直肠癌最常见的症状是便血(占48%~68%)和腹痛(占21%~55%),这一般都能引起人们的注意。但另一种症状——大便习惯的改变,由于司空见惯,则未能引起人们的足够警惕。
事实上,大便习惯的改变(包括腹泻、便秘、便频、腹泻便秘交替)在结直肠癌病人中并非少见,如上海的数据:结直肠癌病人中,出现便频者达28%~50%;而广州的数据显示,腹泻及便频者达15%,以便秘为突出症状者亦时有所见,特别是直肠癌病人,可高达60%。
一般来说,健康人的排便次数为每日1~2次,或1~2日1次,多为成形便或软便;少数人的排便次数可达3日1次,粪便多为半成形或腊肠样硬便。
结直肠癌病人,如果肿瘤刺激肠黏膜导致体液渗出,渗液在肠腔内积存过多而刺激肠道蠕动增加,就会出现腹泻。若肿瘤伴发炎症、坏死并引起肠腔阻塞,则会延长粪便的通过时间,引发便秘。
腹泻或便秘,由肿瘤位置决定
产生腹泻还是便秘,主要与肿瘤在结肠的位置有关。
腹部右半侧结肠(包括盲肠、升结肠、部分横结肠)肠腔较宽大,移动性较大,故早期癌症多表现为腹泻(约20%),或腹泻与便秘交替出现。
而腹部左半侧结肠(包括部分横结肠、降结肠、乙状结肠),因其肠腔不如右半侧结肠宽大,且乙状结肠肠腔狭小,又与直肠成锐角相连接,故一旦长有肿瘤,多出现顽固性便秘,也可有便频,容易发生慢性进行性肠梗阻。
肿瘤出现在直肠(直肠癌)时,肿瘤表面的溃疡继发感染刺激直肠,会导致便频,每日总想排便,可达十余次,且所排出的粪便变细,带黏液,量也甚少。病人常有排便不尽感。
当然,排便习惯的改变亦常受到饮食质量及种类、多种常用药物、致病微生物感染乃至精神情绪的影响。但排除这些因素而发生持续性、顽固性腹泻(含便频)或便秘者,尤其是那些以前没有肠道症状的人,以及结直肠癌的高危人群,应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
4大症状要查直肠癌
便血:便血往往是直肠癌患者的第一个症状,经常是便后便纸上有血。很多人会认为是痔疮问题而耽误正确诊断。无论是何种原因导致的便血,都应由医生做肛门的检查或者做一个简单的肛镜,这对直肠癌的诊断是非常有价值的。
腹痛:当结直肠癌有糜烂,继发感染,由于相应的肠段蠕动增加和痉挛,可出现腹痛。部分患者以持续腹部隐痛为首发或突出的症状。当疼痛出现在右下腹,常被误诊为慢性阑尾炎。另一些患者表现为典型的不完全性肠梗阻性腹痛,疼痛为阵发性绞痛。当这些症状反复出现时,应尽快就医。
大便习惯改变:多数人有每日排便的习惯,如果没有其他原因(包括旅行、生活环境变化及服用土霉素等),近段时间却常常发生便秘、腹泻(一天好几次大便或者好几天一次大便)就应引起注意。大便形状变细也应引起重视。
腹泻:每日排便次数多达几次甚至十几次,出现黏液血便或溏薄的稀便,有些人还伴有排便不净感(里急后重感),按照常规治疗两周以上仍无效,应考虑是否为结直肠癌的症状。
结直肠癌怎么治疗好
中医治疗:
中医治疗直肠癌有助于减轻“三板斧”的毒副作用,就是手术、放疗、化疗三板斧,提高直肠癌患者的存活期及生存质量。术治疗后及时配合中医治疗,可起到扶正固本,改善直肠癌患者饮食与睡眠状况,增强直肠癌患者体质。直肠癌患者化疗的同时如果配合使用中药还可以产生益气生血、健脾和胃以及补益肝肾、软坚化瘀等疗效,缓解化疗反应。放疗期间和放疗后配合中医还可以增加直肠癌患者白细胞数量、增强病人的免疫功能。
手术治疗:
对于早期肿瘤患者宜采用微创外科手术,即腹腔镜手术。这种方法使腹内情况及盆腔内神经线看得更清楚,最大限度减少直肠癌患者其他器官的损伤。因此,腹腔镜直肠癌手术的安全性、可行性和微创性得到广泛的认可,是治疗结、直肠癌行之有效的最好方法。对于晚期直肠癌患者,在尽量减少手术创伤的同时,采用联合脏器切除、全盆腔、半盆腔脏器切除,使晚期直肠癌病人获得更大生存空间。
内科治疗:
以化疗为主。由于结直肠癌病人确诊时,大约有30%-40%发生转移,即使早期也有50%术后复发。因此,单靠外科技术提高治疗效果非常困难。全身化疗既是早、中期结直肠癌术后辅助治疗的主要手段,也是晚期结直肠癌姑息治疗的手段。
预防肠癌该怎么吃
从防癌角度怎样培养科学的饮食习惯呢?
首先,平衡饮食是避免各种营养物质缺乏的重要方法。偏食习惯是不可取的,尤其是现代节奏较快的社会,不能一味追求方便,而把饮食简单化,要有意识地摄入各种营养要素。
钙与维生素D有潜在的抗癌作用
钙与维生素D的代谢密切相关,有研究进一步发现每天饮食中摄入足够量的维生素D的人结直肠癌的发病率只是摄入少量维生素D的人的一半;而每天摄入钙大约在1200毫克以上人的结直肠癌发病率只相当于每天摄入少于625毫克钙人的四分之一。所以科学家得出结论,钙的摄入量与结直肠癌的危险呈负相关,而维生素D有潜在的抗癌作用。专家们建议,为有效预防结肠癌,男性钙的日摄入量1800毫克,女性1500毫克是一个合适的剂量。另外所有成人所摄入的维生素D应达到200国际单位(5微克/天)。
减少脂肪摄入量提倡低脂肪饮食
流行病学研究发现结直肠癌高发地区的饮食以高脂肪为其特点,而低发病率的地区饮食中脂肪含量均较低。深入研究发现高脂肪饮食可以引起大便中胆酸代谢产物(去氧胆酸、石胆酸)、胆固醇代谢产物(类固醇与类固酮)以及细菌的葡萄糖醛酸苷酶活性都增加,这些或是致癌物或是促癌物,都可能导致结直肠癌。所以脂肪饮食过量,与结直肠癌有直接或间接关系。
鼓励多食用富含纤维素食物如新鲜蔬菜及水果
那些不爱吃蔬菜、水果和粗粮的人应注意调整自己的习惯。研究发现食物中纤维素缺乏可使大便量减少,肠道蠕动减慢,因此肠道内致癌物质的浓度增高,致癌物与肠道壁粘膜作用的时间延长,就容易发生结直肠癌。多食用魔芋、大豆及其制品、新鲜水果、藻类等;多食用膳食纤维丰富的蔬菜,如芹菜,韭菜,白菜,萝卜等绿叶蔬菜,膳食纤维丰富的蔬菜可刺激肠蠕动,增加排便次数,从粪便当中带走致癌及有毒物质。每日应补充膳食纤维素35克以上。
胡萝卜素、维生素B2、维生素C、维生素E都有降低结直肠癌发生的作用
饮食中如长期缺乏这些维生素,就有可能促进结直肠患癌的可能性。多吃水果,以补充胡萝卜素和维生素C;适量食用核桃、花生、奶制品、海产品等,以补充维生素E;可以吃一些具有抗肿瘤效果、增强免疫力的食物,注意摄取麦芽、鱼类、蘑菇等富含微量元素硒的食物。常吃腌制食品者,结直肠癌发病机会增加,可能与食品腌制过程中产生的致癌物质有关。应尽量少吃腌制食品。常食葱蒜类食物可以降低结直肠癌发生率,其抑癌机理可能是减小致癌物对肠壁粘膜的损伤有关。
综上所述,结直肠癌的发生与不良饮食习惯关系非常密切,虽然结直肠癌的发生并非完全由饮食习惯决定,但毕竟不良饮食习惯可以大大促进人们发生这些癌的机会。中国人的健康教育,尤其是饮食健康教育非常重要。科学的饮食结构和习惯,应该能很大程度上预防结直肠癌的发生。
结直肠癌发病率
我国结直肠癌发病呈递增趋势,尤其是近几年,数据惊人。20世纪90年代与70年代相比,中国结直肠癌的发病率在城市上升了32.0%,在农村上升了8.5%。结直肠癌目前已成为影响中国人健康的最常见的恶性肿瘤。然而,结直肠癌的总体治疗效果至今仍未尽人意,5年生存率仍然在60%左右徘徊。。
Ⅱ期结肠癌,有60%~70%的患者通过手术即可治愈,但15%~20%的患者术后即使接受化疗,仍然复发。Ⅲ期结肠癌中,手术可以治愈40%-50%的患者,但约有35%的患者术后尽管使用化疗仍会复发。
对于Ⅳ期即存在远处转移的结肠癌,患者往往接受氟尿嘧啶(5-FU)、铂类药物或靶向药物的治疗,但目前并不能预测哪些患者对这些费用昂贵的药物有效。仅有西妥昔单抗能够通过Kras基因测定来预测。
饮食上如何防治肠癌
钙与维生素D 美国人发现,在接受太阳光照射特别是B族紫外线水平高的地区,结直肠癌的死亡率明显较低,研究已证实其与钙和维生素D的代谢密切相关。有人进一步发现每天饮食中摄入150国际单位以上维生素D的人,结直肠癌的发病率只是摄入少量维生素D的人的一半;而每天摄入钙大约在1200毫克以上的人,结直肠癌的发病率只相当于每天摄入少于625毫克钙的四分之一。所以科学家得出结论,钙的摄入量与结直肠癌的危险呈负相关,而维生素D有潜在的抗癌作用。
脂肪 流行病学研究发现,结直肠癌高发国家的饮食以高脂肪为其特点,而低发病率的国家饮食中脂肪含量均较低。上海市的研究也发现,结直肠癌发病率的上升与饮食中脂肪增加有关。深入研究发现,高脂肪饮食可以引起大便中胆酸代谢产物(去氧胆酸与石胆酸)、胆固醇代谢产物(类固醇与类固酮),以及细菌的β-葡萄糖醛酸苷酶活性都增加,这些或是致癌物或是促癌物,都可能导致结直肠癌。所以脂肪饮食过量,与结直肠癌有直接或间接关系。
纤维素 非洲黑人居民直肠癌发病率很低。科家家经过研究发现,这与他们的饮食以玉米、蔬菜等富含纤维素的食物为主有密切关系。进一步研究发现,食物中纤维素缺乏可使大便量减少,肠道运动减慢,因此肠道内致癌物质的浓度增高,致癌物与肠道壁黏膜作用的时间延长,就容易发生结直肠癌。
腌制食品与葱蒜 我国科学家研究发现,胡萝卜素、维生素B2、维生素C、维生素E都有降低结直肠癌发生的作用,所以,饮食中如果长期缺乏这些维生素,就易患结直肠癌。我国学者还发现,常吃腌制食品者,结肠癌发病机会增加,可能与食品腌制过程中产生的致癌物质有关。很多统计分析都发现,常食葱蒜类食物可以降低结肠癌发生,其抑癌机理可能与减小致癌物对结肠壁黏膜的损伤有关。另外,食物中缺乏微量元素如钼、硒等,结肠癌发病率也可能增加。
肝转移癌和肝癌有什么区别
肝是人体内非常重要的消化器官,也是很多疾病的好发器官,肝癌大家都非常熟悉,著名影视演员傅彪先生就是死于肝癌,即使做了2次肝移植手术也无力回天,最后寿终正寝43岁,所以恶性肿瘤,尤其晚期恶性肿瘤手术是难以治愈的。
那么,肝转移癌和肝癌有何区别呢?肝转移癌往往是其它器官起源的肿瘤经过血液系统转移到肝脏,比如结直肠癌肝转移,肺癌肝转移,胃癌肝转移,胃间质瘤肝转移,因为肝脏血供丰富,血管系统发达,所以也为转移细胞的侵袭、生长、繁殖提供了便利条件。但是大家记住,肝转移癌不同于肝癌,转移的癌细胞特性是类似于原发灶的,比如结直肠肝转移细胞生物学行为类似于结直肠癌细胞(这就好比说,中国人迁徙到了美国,还是华人血统),所以我们在治疗时候可以考虑针对原发疾病的治疗方案,也就是说,结直肠癌肝转移化疗时要按结直肠癌的方案,肺癌肝转移化疗要按肺癌的方案。
预防直肠癌饮食
研究显示,含有大量饱和脂肪酸的饮食可增加结直肠中胆汁酸的浓度,并改变肠道菌群的组成,胆汁酸经细菌作用可生成致癌物质。食物纤维包括纤维素、果胶、木质素等,能吸收水分,增加粪便量,缩短粪便通过结直肠的时间而减少致癌物质与肠黏膜接触的时间。膳食纤维摄入不足也是结肠癌的发病因素之一。所以科学的饮食结构,合理的饮食习惯,可以很大程度上预防结直肠癌的发生。
从防癌角度怎样培养科学的饮食习惯呢?
首先,平衡饮食是避免各种营养物质缺乏的重要方法。偏食习惯是不可取的,尤其是现代节奏较快的社会,不能一味追求方便,而把饮食简单化,要有意识地摄入各种营养要素。
钙与维生素D有潜在的抗癌作用
钙与维生素D的代谢密切相关,有研究进一步发现每天饮食中摄入足够量的维生素D的人结直肠癌的发病率只是摄入少量维生素D的人的一半;而每天摄入钙大约在1200毫克以上人的结直肠癌发病率只相当于每天摄入少于625毫克钙人的四分之一。所以科学家得出结论,钙的摄入量与结直肠癌的危险呈负相关,而维生素D有潜在的抗癌作用。专家们建议,为有效预防结肠癌,男性钙的日摄入量1800毫克,女性1500毫克是一个合适的剂量。另外所有成人所摄入的维生素D应达到200国际单位(5微克/天)。
减少脂肪摄入量提倡低脂肪饮食
流行病学研究发现结直肠癌高发地区的饮食以高脂肪为其特点,而低发病率的地区饮食中脂肪含量均较低。深入研究发现高脂肪饮食可以引起大便中胆酸代谢产物(去氧胆酸、石胆酸)、胆固醇代谢产物(类固醇与类固酮)以及细菌的葡萄糖醛酸苷酶活性都增加,这些或是致癌物或是促癌物,都可能导致结直肠癌。所以脂肪饮食过量,与结直肠癌有直接或间接关系。
鼓励多食用富含纤维素食物如新鲜蔬菜及水果
那些不爱吃蔬菜、水果和粗粮的人应注意调整自己的习惯。研究发现食物中纤维素缺乏可使大便量减少,肠道蠕动减慢,因此肠道内致癌物质的浓度增高,致癌物与肠道壁粘膜作用的时间延长,就容易发生结直肠癌。多食用魔芋、大豆及其制品、新鲜水果、藻类等;多食用膳食纤维丰富的蔬菜,如芹菜,韭菜,白菜,萝卜等绿叶蔬菜,膳食纤维丰富的蔬菜可刺激肠蠕动,增加排便次数,从粪便当中带走致癌及有毒物质。每日应补充膳食纤维素35克以上。
胡萝卜素、维生素B2、维生素C、维生素E都有降低结直肠癌发生的作用
饮食中如长期缺乏这些维生素,就有可能促进结直肠患癌的可能性。多吃水果,以补充胡萝卜素和维生素C;适量食用核桃、花生、奶制品、海产品等,以补充维生素E;可以吃一些具有抗肿瘤效果、增强免疫力的食物,注意摄取麦芽、鱼类、蘑菇等富含微量元素硒的食物。常吃腌制食品者,结直肠癌发病机会增加,可能与食品腌制过程中产生的致癌物质有关。应尽量少吃腌制食品。常食葱蒜类食物可以降低结直肠癌发生率,其抑癌机理可能是减小致癌物对肠壁粘膜的损伤有关。
综上所述,结直肠癌的发生与不良饮食习惯关系非常密切,虽然结直肠癌的发生并非完全由饮食习惯决定,但毕竟不良饮食习惯可以大大促进人们发生这些癌的机会。中国人的健康教育,尤其是饮食健康教育非常重要。科学的饮食结构和习惯,应该能很大程度上预防结直肠癌的发生。
高脂饮食是否容易患结肠癌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高脂肪饮食的人群居高不下。很多人都喜欢高脂肪饮食,是因为脂肪可以提高食物的味道,增加人们的食欲。但是,告知饮食却又很大的坏处。它在提高人们食欲的同时,却在危害着人们的健康。下面我们就来简单了解一下高脂肪饮食与结肠癌的关系。
流行病学研究发现,结直肠癌高发国家的饮食以高脂肪为其特点,而低发病率的国家饮食中脂肪含量均较低。上海市的研究也发现,结直肠癌发病率的上升与饮食中脂肪增加有关。深入研究发现,高脂肪饮食可以引起大便中胆酸代谢产物(去氧胆酸与石胆酸)、胆固醇代谢产物(类固醇与类固酮),以及细菌的β-葡萄糖醛酸苷酶活性都增加,这些或是致癌物或是促癌物,都可能导致结直肠癌。所以脂肪饮食过量,与结直肠癌有直接或间接关系。
.以上就是小编要为大家介绍的高脂肪饮食与结肠癌的关系了。在此小编也提醒广大喜欢高脂肪饮食的人群,适当清淡饮食,远离结肠癌。
保护肠道 远离癌症
结直肠癌是当今最常见的疾病之一,每年全球有约120万名患者被确诊为结直肠癌,而有超过60万名患者直接或间接死于结直肠癌。其在各地区的发病率有显著差异,这与所谓西方式生活有密切联系。男性结直肠癌的发病率高于女性。此外,结直肠癌的发病率会随着年龄的增大而增加,比如发达国家的结直肠癌发病中位年龄为70岁。
结直肠癌的危险因素回顾
与肺癌不同,大部分的结直肠癌不只有一个风险因素。除了年龄和性别,还有很多的危险因素值得注意,如结直肠癌家族史、炎性肠病、吸烟、过量饮酒、食用大量的红色的加工肉类(主要是指加工的四条腿的动物肉)、肥胖以及糖尿病等。而这些风险因素中又以结直肠癌家族史和炎性肠病与结直肠癌的关系最为密切。虽然其他的风险因素在理论上可以避免,但现实生活中他们却更常见,并在结直肠癌发病史中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
新的证据表明,感染幽门螺杆菌、梭杆菌属细菌及其他的一些潜在传染病原体可能与结直肠癌的发病有关。
最后,一些流行病学研究显示人体内维生素D的含量与结直肠癌发病呈负相关。但其机理尚待进一步研究。
结直肠癌的发病还与遗传密切相关。根据一项大型的双生子研究结果,34.35%的结直肠癌风险可归因于遗传因素。这个遗传因素除了传统意义上的结直肠癌家族史以外,还包括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和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Lynch综合征)。全基因组关联研究却发现越来越多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与结直肠癌的关联并不大。荟萃分析表明,与结直肠癌相关的SNPs只占结直肠癌风险的很小比例,而且他们在与已知的环境风险因素相互作用时并不占主导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