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爱吃半熟食物四肢无力几乎瘫痪
长期爱吃半熟食物四肢无力几乎瘫痪
长期爱吃半熟食物,几次感冒症状发生后,37岁的李先生突然在家四肢无力,无法动弹,就像瘫痪一样。家人连忙把他送往武汉市第三医院神经内科,医生诊断可能患上了吉兰-巴雷综合征发生。
37岁的李先生一向身体很好,平时对于食物喜欢追求鲜润,所以他也爱吃半熟的牛排、煎蛋、鸡、虾,生鱼片类的食物。然而从去年11月份开始,李先生开始反复出现感冒、发烧症状,因为症状不严重,他也没当回事,想着身体扛扛可以抗病毒,增强体质。
反复感冒半年,今年6月底他从外地出差回来后,又出现了感冒、腹泻症状,他吃药5天后,症状缓解了一些。然而,李先生躺在床上休息时,突然四肢麻木,不得动弹。到医院一查,李先生患上种疾病称为吉兰-巴雷综合征。
据了解,吉兰-巴雷综合征又叫急性炎症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病,是由病毒感染以及其他原因导致的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任何年龄和男女均可得病,以男性青壮年为多见。
“前期感冒,后期四肢难以动弹是这个疾病的显著特点。”武汉市第三医院神经内科医生方恢林说,李先生感染途径和生活习惯有很大关系。因为长期食用半熟食物,而空肠弯曲杆菌该菌又广泛存在于鸟、禽、狗、猫等动物体内,可通过污染肉、奶及未经消毒处理的水而导致感染。
吉兰-巴雷综合征为神经内科急症,除四肢类似瘫痪外,重症病人会有呼吸肌瘫痪从而危及生命。因此一旦喉痛、鼻塞、发热、腹泻后出现重症肌无力的情况,要尽快就诊排除。
瘫痪的临床表现
1.上、下运动神经元瘫痪的临床特点
(1)上运动神经元瘫痪特点 由于皮质运动区及下行的锥体束较集中地支配肌群,故病损常导致整个肢体瘫痪(单瘫,monoplegia),一侧肢体瘫痪(偏瘫);双侧病变可引起双下肢瘫痪(截瘫,paraplegia)或四肢瘫,患肢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浅反射减弱或消失,出现病理反射,无肌萎缩和肌束震颤,但长期瘫痪后可见失用性肌萎缩,肌电图显示神经传导速度正常,无失神经电位。
急性严重病变如急性脑卒中,急性脊髓炎,由于锥体束突然中断出现脊髓休克期,肌肉牵张反射受抑制呈现软瘫,腱反射减低或消失,持续数天或数周后牵张反射恢复,转为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休克期长短取决于病损程度及是否合并感染等并发症,由于肌梭对牵张反射敏感性较病前更灵敏,尤其上肢屈肌和下肢伸肌的肌张力更高,表现起始阻力大,以后阻力迅速下降,呈折刀现象。
(2)下运动神经元瘫痪特点 瘫痪肌肉的肌张力降低,腱反射减弱或消失(下运动神经元损伤使单突触牵张反射中断),肌萎缩早期(约数周)出现(前角细胞的肌营养作用障碍),可见肌束震颤,无病理反射,肌电图显示神经传导速度减低和失神经电位。
2.上、下运动神经元瘫痪的定位诊断
(1)上运动神经元病变临床表现 ①皮质(cortex)运动区 局限性病损导致对侧单瘫,亦可为对侧上肢瘫合并中枢性面瘫,刺激性病灶引起对侧躯体相应部位局灶性抽动发作,口角,癫痫。②皮质下白质 为皮质与内囊间投射纤维形成的放射冠,愈接近皮质的神经纤维分布愈分散,可引起对侧单瘫,愈深部的纤维愈集中,可导致对侧不均等性偏瘫。③内囊 运动纤维最集中,小病灶也足以损及整个锥体束,引起三偏征,内囊膝部及后肢前2/3受累引起对侧均等性偏瘫(中枢性面瘫,舌瘫和肢体瘫),后肢后1/3受累引起对侧偏身感觉障碍,视辐射受累引起对侧同向性偏盲。④脑干 一侧脑干病变累及同侧脑神经运动核和未交叉的皮质脊髓束和皮质延髓束,产生交叉性瘫痪综合征,即病灶同侧脑神经瘫,对侧肢体瘫及病变水平以下脑神经上运动神经元瘫。⑤脊髓 半切损害病变损伤平面以下同侧痉挛性瘫痪及深感觉障碍,对侧痛温觉障碍,病损同节段征象常不明显。横贯性损害:脊髓损伤常累及双侧锥体束,出现受损平面以下两侧肢体痉挛性瘫痪,完全性感觉障碍和括约肌功能障碍等,颈膨大水平以上病变出现四肢上运动神经元瘫,颈膨大病变出现双上肢下运动神经元瘫,双下肢上运动神经元瘫,胸髓病变导致痉挛性截瘫;腰膨大病变导致双下肢下运动神经元瘫。
(2)下运动神经元病变临床表现①前角细胞 瘫痪呈节段性分布,无感觉障碍,如颈5前角细胞病变引起三角肌瘫痪和萎缩,颈8~胸1病变可见手部小肌肉瘫痪和萎缩,腰3病变股四头肌萎缩无力,腰5病变踝关节及足趾背屈不能,急性起病多见于脊髓灰质炎,慢性者因部分损伤的前角细胞受病变刺激出现肉眼可识别的肌束震颤(fasciculation)或肉眼不能分辨而仅肌电图上可见的肌纤维颤动(fibrillation),常见于进行性脊肌萎缩症,肌萎缩侧索硬化症和脊髓空洞症等。②前根 呈节段性分布弛缓性瘫痪,多见于髓外肿瘤压迫,脊髓膜炎症或椎骨病变,因后根常同时受累,可伴根痛和节段性感觉障碍。③神经丛 引起单肢多数周围神经瘫痪,感觉及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如臂丛上丛损伤引起三角肌,肱二头肌,肱肌和肱桡肌瘫痪,手部小肌肉不受累,三角肌区,手及前臂桡侧感觉障碍。④周围神经 瘫痪分布与周围神经支配区一致,可伴相应区域感觉障碍,如桡神经受损导致伸腕,伸指及拇伸肌瘫痪,手背部拇指和第一,二掌骨间隙感觉缺失;多发性神经病出现对称性四肢远端弛缓性瘫痪,伴肌萎缩,手套-袜子形感觉障碍及皮肤营养障碍等。
此外,判定瘫痪时应首先排除某些疾病导致的运动受限,如帕金森病及其他疾病引起的肌强直或运动迟缓,因肢体疼痛不敢活动等。
小儿麻痹症诊断的方法有哪些
(1)患者周围人群中有小儿麻痹症患者。
(2)患儿智力正常,大小便功能正常。
(3)患者有小儿麻痹症的症状表现,如发烧、肢体疼痛、肢体瘫痪等。
(4)患者肢体瘫痪为软瘫(即四肢松弛、无力),肌肉萎缩,肢体变细,这些都是小儿麻痹症的症状。
(5)患儿出生后正常,成长到6个月以后因发烧而出现肢体瘫痪等都是小儿麻痹症的症状。
(6)肢体瘫痪畸形多种多样,在四肢的病变程度不对称;有病的肢体因血运不好而发凉,但感觉正常。
痉挛性瘫痪与痉挛性截瘫有什么区别
痉挛性瘫痪(spastic paralysis)又称为上运动神经元瘫、中枢性瘫痪。 上运动神经元瘫痪特点:由于皮质运动区及下行的锥体束较集中地支配肌群,故病损常导致整个肢体瘫痪(单瘫,monoplegia)、一侧肢体瘫痪 (偏瘫, hemiplegia)双侧病变可引起双下肢瘫痪(截瘫, paraplegia)或四肢瘫。患肢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浅反射减弱或消失,出现病理反射,无肌萎缩和肌束震颤,但长期瘫痪后可见废用性肌萎缩。肌电图显示神经传导速度正常,无失神经电位。
遗传性痉挛性截瘫(hereditary spastic paraplegia,HSP)是一种神经系统退行性变性疾病,病理改变主要在脊髓中双侧皮质脊髓束的轴索变性和(或)脱髓鞘,以胸段最重。临床表现为双下肢肌张力增高,腱反射活跃亢进,病理反射阳性,呈剪刀步态。许多学者认为HSP也属于遗传性共济失调疾病(IAs)的范畴。由 Seeligmuller(1876)首报, strumpell(1880)和Lorrain(1898)将之定为独立疾病单元,故也称Striampell-Lorrain病。流行病学调查,发病率为2~10/10万人口,约占遗传性共济失调的25%,是遗传性共济失调中较多见的。
半身不遂病人的饮食怎样
(1)上运动神经元瘫痪特点 由于皮质运动区及下行的锥体束较集中地支配肌群,故病损常导致整个肢体瘫痪(单瘫,monoplegia),一侧肢体瘫痪(偏瘫);双侧病变可引起双下肢瘫痪(截瘫,paraplegia)或四肢瘫,患肢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浅反射减弱或消失,出现病理反射,无肌萎缩和肌束震颤,但长期瘫痪后可见失用性肌萎缩,肌电图显示神经传导速度正常,无失神经电位。
急性严重病变如急性脑卒中,急性脊髓炎,由于锥体束突然中断出现脊髓休克期,肌肉牵张反射受抑制呈现软瘫,腱反射减低或消失,持续数天或数周后牵张反射恢复,转为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休克期长短取决于病损程度及是否合并感染等并发症,由于肌梭对牵张反射敏感性较病前更灵敏,尤其上肢屈肌和下肢伸肌的肌张力更高,表现起始阻力大,以后阻力迅速下降,呈折刀现象。
(2)下运动神经元瘫痪特点 瘫痪肌肉的肌张力降低,腱反射减弱或消失(下运动神经元损伤使单突触牵张反射中断),肌萎缩早期(约数周)出现(前角细胞的肌营养作用障碍),可见肌束震颤,无病理反射,肌电图显示神经传导速度减低和失神经电位。
急性脊髓炎症状有哪些
病前数天或1~2周常有上呼吸道或肠道感染病史,疫苗接种史,或有受凉、过劳、负重、扭伤等诱因。本病发病急骤。可以在数小时至1~2天内出现完全性截瘫。部分病人在发病前有背部疼痛 、束带感、肢体麻木、无力等先驱症状,并于数天至十几天后逐渐发展至全瘫。
脊髓炎的临床症状可以根据其病变部位、范围的不同,而有所差异。由于胸髓节段较长,且某些节段供血较差,病变常易累及胸髓。其首发症状常为双下肢麻木、无力,病变相应部位背痛,束带感,或见排尿困难。2~3天后,病情发展到高峰,出现病变水平以下的完全性瘫痪,感觉消失,少汗或无汗和二便潴留。
发病早期,处于脊髓休克阶段,肢体力弛缓性瘫痪,也就是所谓的软瘫。经过2~4周的时间,肢体逐渐变为痉挛性瘫痪,亦即所谓的硬瘫,排尿问题也由尿潴留转为尿失禁。病变累及颈髓时,可以出现四肢瘫痪。如果影响到高颈段(C4以上),还可以出现呼吸困难。颈膨大脊髓炎可以出现双上肢软瘫,而双下肢硬瘫。
病变部位在腰髓时,下肢呈弛缓性瘫痪,早期即可见肌肉萎缩。病变在骰髓时,括约肌障碍明显,而无明显的瘫痪。另外,还有一种上升性脊髓炎,本型脊髓炎起病急骤,病变可以迅速由下向上发展,常在1~2天内,甚至数小时内病情达到高峰。出现四肢瘫痪、吞咽困难、言语不清、 呼吸困难,甚至呼吸肌麻痹而死亡。
须知老年人患上瘫痪后会有的症状
老年人瘫痪早期症状为记忆力下降、健忘、失眠、幻听、幻觉、智力减低反应迟钝、语言不清、重度的失语、流口水,大小便失禁,卧床不起,处于昏睡状态。视力、听力下降出现耳鸣、耳聋,定向能力失常,思维紊乱、呈片段性、大事被忽略,小事却纠缠不清,常出现某种毫无意义的动作。
瘫痪老人的行动才能低于同年龄的正常老人,常会出现自我控制能力差,障碍水平低的老年人只是手、脚动作稍显得不锐敏或笨拙,严重的则双手不会抓东西,双脚不会行走,有的以致不会翻身,不会坐起,不会站立,不会畸形的品尝与吞咽。
大部分的瘫痪老人可能陪同差异程度的说话障碍,像措辞告白难题或构语难题,发音不清或口吃、失落语症,这种环境很是以手中徐动型的瘫痪占比例较大。
老年人出现瘫痪的典型症状还有自己熟悉的东西不知放在何处,丢三落四,甚至记不住自己刚吃的饭菜,叫不出朋友的名字,管理财务的能力下降,不能独立购物,虽然能做熟悉的工作,但对任何新的要求都悬露出能力不足、行为怪异、比如爱捡拾无用的东西、情感淡漠、自私、多疑,对周围的事物缺乏兴趣、丧失主动性,不爱与人交往,偶尔在熟悉的环境中迷路,发音有一定障碍,说话不利落,书写困难。当出现这些症状时一定要尽快治疗,谨防进一步恶化。
瘫痪容易与哪些症状混淆
1.下运动神经元性瘫痪,亦称周围性瘫痪。四肢呈对称性下运动神经元性瘫痪是由于运动神经元病引起的,表现为四肢成对称性的下运动神经元性瘫痪。临床表现为缓慢进展的强直性肌肉无力,在原发性侧索硬化中是肢体远端部位的肌肉无力,在进行性假性延髓瘫痪中则以后组颅神经支配的肌肉的无力症状为主.肌肉束颤与肌肉萎缩可能发生在许多年以后.这些疾病通常在进展若干年以后才造成病人活动能力的全部丧失。
2.下肢中枢性瘫痪是先天性脑积水的临床表现。脑积水严重,进展较快时,亦可出现,其症状为反复呕吐。脑退行性变,脑发育障碍,四肢中枢性瘫痪,尤以下肢为重。
3.下肢肌肉瘫痪:是脊髓压迫症的症状表现。感觉障碍,肌肉运动障碍与肌腱反射改变,括约肌功能障碍,营养性障碍,自主神经功能障碍为其临床表现。
4.大腿以下或膝以下肌肉瘫痪:见于坐骨神经损伤,诊断依据,外伤史或注射史,大腿以下或膝以下肌肉瘫痪;神经分支支配区肌肉瘫痪。小腿以下区域部分感觉丧失。肌电图检查可确诊。
5.眼肌瘫痪:动眼(第Ⅲ)、滑车(第Ⅳ)及外展(第Ⅵ)三对颅神经都是支配眼球肌肉的运动神经,头颅损伤可影响眼外肌及Ⅲ、Ⅳ、Ⅵ对颅神经而引起各种形式的眼肌瘫痪。主要做眼科检查、颅脑CT排除颅内器质性病变。
6.胸锁乳突肌及斜方肌瘫痪并有萎缩:一侧副神经脊髓支的单独损伤或其脊髓核损害时,同侧胸锁乳突肌及斜方肌瘫痪,并有萎缩,因对侧胸锁乳突肌占优势,故平静时下颏转向患侧,而在用力时 向对侧转头无力,患侧肩下垂,不能耸肩,肩胛骨位置偏斜,以及其所支配的肌肉萎缩,因肩胛骨移位,使臂丛神经受到慢性牵拉,使患侧上肢上举和外展受限制, 晚期由于瘢痕刺激可发生痉挛性挛缩(斜颈)畸形,双侧损害时,病人头颈后仰及前屈无力,颅底骨折或枪弹伤引起的副神经损伤,颈静脉孔区病变,枕骨大孔区病变,脑桥小脑角巨大病变及颅底广泛性病变引起的副神经损害及延髓核性瘫痪常与后组脑神经及其他脑神经损害同时出现,而脑干核性麻痹时,脑神经的损害常为多及双侧性。
7.上肢周围性瘫痪是指发病部位在上肢的周围性瘫痪。1、发病时血清钾降低,低血钾型周期性瘫痪;发病时血清钾升高,可达5-7mgEq/L,高血钾型周期性瘫痪;或血钾正常,正常血钾型周期性瘫痪。2、低血钾型周期性瘫痪发作时,心电图上常有低血钾改变如QT间期延长、S-T段下降、T波降低、U波明显且常与T波融合,其低钾的表现常比血清钾降低为早。高血钾型周期性瘫痪发作时,心电图改变,初是T波增高,QT间期延长,以后逐渐出现R波降低,S波增深,ST段下降,P-R间期及QRS时间延长。
8.耳源性面神经瘫痪是指耳部疾病或手术损伤面神经某段所致的单侧面部表情肌麻痹。多见于急、慢性化脓性中耳炎、乳突炎及其并发症。患侧周围性面瘫、并随病变部位及程度不同而伴有同侧听力过敏,舌前2/3味觉消失,眼干等症状。
9.四肢瘫痪是指四肢随意动作的减退或消失。
10.核上性垂直性眼肌瘫痪:见于幼年型(C型慢性神经型)尼曼-匹克氏病 多见儿童,少数幼儿或少年发病,眼底可见樱桃红斑或核上性垂直性眼肌瘫痪。生后发育多正常,少数有早期黄疸。常首发肝脾肿大,多数在5~7岁出现神经系统症状(亦可更早或迟到青年期)。智力减退,语言障碍,学习困难,感情易变,步态不稳,共济失调,震颤,肌张力及腱反射亢进,惊厥,痴呆,眼底可见樱桃红斑或核上性垂直性眼肌瘫痪。可活至5~20岁,个别可活到30岁。SM累积量为正常的8倍,酶活性最高为正常的50%,亦可接近正常或正常。
11.Todd瘫痪(遗留暂时性局部肢体的瘫痪或无力):该瘫痪可以是局部的也可以是全身的,但通常只发生在身体的一侧。它最常见于全身强直阵挛发作(大发作)以后,并在癫痫的发作过后,可能会持续几个小时或偶尔持续几天。
脊髓炎的症状有哪些
一、脊髓炎常见症状
四肢无力、腰背痛、排尿障碍、肌肉萎缩、口齿不清、呼吸困难、四肢瘫痪、上腹及腰背部有肢体麻痛、吞咽困难
二、脊髓炎症状
病前数天或1~2周常有上呼吸道或肠道感染病史,疫苗接种史,或有受凉、过劳、负重、扭伤等诱因。脊髓炎发病急骤。可以在数小时至1~2天内出现完全性截瘫。部分病人在发病前有背部疼痛 、束带感、肢体麻木、无力等先驱症状,并于数天至十几天后逐渐发展至全瘫。
脊髓炎的临床症状可以根据其病变部位、范围的不同,而有所差异。由于胸髓节段较长,且某些节段供血较差,病变常易累及胸髓。其首发症状常为双下肢麻木 、无力,病变相应部位背痛,束带感,或见排尿困难。2~3天后,病情发展到高峰,出现病变水平以下的完全性瘫痪,感觉消失,少汗或无汗和二便潴留。
发病早期,处于脊髓休克阶段,肢体力弛缓性瘫痪,也就是所谓的软瘫。经过2~4周的时间,肢体逐渐变为痉挛性瘫痪,亦即所谓的硬瘫,排尿问题也由尿潴留转为尿失禁。病变累及颈髓时,可以出现四肢瘫痪。如果影响到高颈段(C4以上),还可以出现呼吸困难。颈膨大脊髓炎可以出现双上肢软瘫,而双下肢硬瘫。病变部位在腰髓时,下肢呈弛缓性瘫痪,早期即可见肌肉萎缩。病变在骰髓时,括约肌障碍明显,而无明显的瘫痪。另外,还有一种上升性脊髓炎,本型脊髓炎起病急骤,病变可以迅速由下向上发展,常在1~2天内,甚至数小时内病情达到高峰。出现四肢瘫痪、吞咽困难、言语不清、 呼吸困难, 甚至呼吸肌麻痹而死亡。
三、脊髓炎体征
可见病变水平以下横贯性脊髓损害。出现完全性运动麻痹 ,深、浅感觉消失,少汗或无汗及括约肌功能障碍。休克期肢体瘫痪呈弛缓性瘫,肌张力低 ,腱反射低下或消失,病理征阴性,腹壁反射及提睾反射消失;恢复期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病理征阳性。
脑瘫能走路吗
人的全身运动都是由大脑来控制的,所以很多脑瘫患者都没有走路的能力,但也并不是所有脑瘫都不能走路的,这还要看脑瘫的实际情况,毕竟脑瘫是非常复杂的疾病。
一、脑瘫的症状主要可以分为以下五点:
1、单瘫:无论上肢还是下肢,仅一个肢体受到影响,是少见的类型。在作出诊断前,检查者必须仔细评定其他肢体的情况。
2、偏瘫:同侧肢体受累。这些患者通常是痉挛性的,上肢通常比下肢严重。
3、截瘫:常伴有早产。截瘫多为痉挛型,表现为剪刀步态或称交叉步态。
4、三肢瘫:四个肢体中三个受累。最常见的为痉挛性瘫痪,是较为少见的运动障碍。在确定三个肢体瘫痪之前,需仔细地评估不受累的一个肢体。
5、四肢瘫:脑部损害侵及四肢。肢体可呈现痉挛状态、运动障碍或混合型。
二、脑瘫在婴儿期的表现是不明显的,很多家长都不能发现。特别是孩子出生后的6个月内,因为孩子还小,有些哭闹什么的,好多家长都认为很正常。但是,有些却是脑瘫的前期表现,如果不加干预,后期脑瘫的症状明显,就不容易做治疗了。
三、如果患有脑瘫那么要看是属于哪种程度的脑瘫,不是所有的脑瘫患者都不能走路。那么,对于要怀孕的家长来说,最好在备孕的时候就吃叶酸来防止孩子脑瘫,也可以多吃坚果类的食物的食物等。
四、导致脑瘫儿的原因有很多,如母亲分娩时困难,引起胎儿窒息或颅内出血,出生后不呼吸,脑缺氧时间较长所致。少数是因先天性脑发育不全、脑积水,也有一部分是后天新生儿严重黄疸、脑炎、脑膜炎等的后遗症。
目前,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脑瘫,临床应用越来越多,神经干细胞移植在降低肌张力方面,改善言语功能,肢体运动功能(如竖颈,坐立,手的抓持,行走),协调功能等方面效果非常明显。
瘫痪是什么呢
凡皮层运动投射区和上运动神经元径路受到病变的损害,均可引起上运动神经元性瘫痪,常见的病因有颅脑外伤、肿瘤、炎症、脑血管病、变性、中毒、以及内科某些疾病,如糖尿病、血卟啉病、大红细胞性贫血及维生素B12缺乏等。
瘫痪的症状是什么呢
1.上、下运动神经元瘫痪的临床特点:
(1)上运动神经元瘫痪特点 由于皮质运动区及下行的锥体束较集中地支配肌群,故病损常导致整个肢体瘫痪(单瘫,monoplegia),一侧肢体瘫痪(偏瘫);双侧病变可引起双下肢瘫痪(截瘫,paraplegia)或四肢瘫,患肢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浅反射减弱或消失,出现病理反射,无肌萎缩和肌束震颤,但长期瘫痪后可见失用性肌萎缩,肌电图显示神经传导速度正常,无失神经电位。
急性严重病变如急性脑卒中,急性脊髓炎,由于锥体束突然中断出现脊髓休克期,肌肉牵张反射受抑制呈现软瘫,腱反射减低或消失,持续数天或数周后牵张反射恢复,转为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休克期长短取决于病损程度及是否合并感染等并发症,由于肌梭对牵张反射敏感性较病前更灵敏,尤其上肢屈肌和下肢伸肌的肌张力更高,表现起始阻力大,以后阻力迅速下降,呈折刀现象。
(2)下运动神经元瘫痪特点 瘫痪肌肉的肌张力降低,腱反射减弱或消失(下运动神经元损伤使单突触牵张反射中断),肌萎缩早期(约数周)出现(前角细胞的肌营养作用障碍),可见肌束震颤,无病理反射,肌电图显示神经传导速度减低和失神经电位。
下运动神经元病变多由1个或数个相邻脊神经根,周围神经或神经丛病变所致,常仅侵犯某一肌群,引起部分肌肉瘫痪或单肢瘫;多发性神经根或神经病变也可引起四肢瘫如Guillain-Barr综合征。
2.上、下运动神经元瘫痪的定位诊断
(1)上运动神经元病变临床表现 ①皮质(cortex)运动区 局限性病损导致对侧单瘫,亦可为对侧上肢瘫合并中枢性面瘫,刺激性病灶引起对侧躯体相应部位局灶性抽动发作,口角,癫痫。②皮质下白质 为皮质与内囊间投射纤维形成的放射冠,愈接近皮质的神经纤维分布愈分散,可引起对侧单瘫,愈深部的纤维愈集中,可导致对侧不均等性偏瘫。③内囊 运动纤维最集中,小病灶也足以损及整个锥体束,引起三偏征,内囊膝部及后肢前2/3受累引起对侧均等性偏瘫(中枢性面瘫,舌瘫和肢体瘫),后肢后1/3受累引起对侧偏身感觉障碍,视辐射受累引起对侧同向性偏盲。④脑干 一侧脑干病变累及同侧脑神经运动核和未交叉的皮质脊髓束和皮质延髓束,产生交叉性瘫痪综合征,即病灶同侧脑神经瘫,对侧肢体瘫及病变水平以下脑神经上运动神经元瘫。
例如: Weber综合征:病灶侧动眼神经瘫,对侧面神经,舌下神经及肢体上运动神经元瘫; Millard-Gubler综合征:病灶侧展神经,面神经瘫,对侧肢体上运动神经元瘫,舌下神经瘫,为脑桥基底部外侧病损;Foville综合征:病灶侧展神经瘫,双眼向病灶凝视麻痹,对侧偏瘫,为脑桥基底部内侧病损,常见于基底动脉旁正中支闭塞; Jackson综合征:病灶侧周围性舌下神经瘫(伸舌偏向病灶侧,舌肌萎缩),对侧偏瘫,延髓前部橄榄体内侧病损,多因脊髓前动脉闭塞所致。⑤脊髓 半切损害 病变损伤平面以下同侧痉挛性瘫痪及深感觉障碍,对侧痛温觉障碍,病损同节段征象常不明显。横贯性损害:脊髓损伤常累及双侧锥体束,出现受损平面以下两侧肢体痉挛性瘫痪,完全性感觉障碍和括约肌功能障碍等,颈膨大水平以上病变出现四肢上运动神经元瘫,颈膨大病变出现双上肢下运动神经元瘫,双下肢上运动神经元瘫,胸髓病变导致痉挛性截瘫;腰膨大病变导致双下肢下运动神经元瘫。
(2)下运动神经元病变临床表现 ①前角细胞 瘫痪呈节段性分布,无感觉障碍,如颈5前角细胞病变引起三角肌瘫痪和萎缩,颈8~胸1病变可见手部小肌肉瘫痪和萎缩,腰3病变股四头肌萎缩无力,腰5病变踝关节及足趾背屈不能,急性起病多见于脊髓灰质炎,慢性者因部分损伤的前角细胞受病变刺激出现肉眼可识别的肌束震颤(fasciculation)或肉眼不能分辨而仅肌电图上可见的肌纤维颤动(fibrillation),常见于进行性脊肌萎缩症,肌萎缩侧索硬化症和脊髓空洞症等。②前根 呈节段性分布弛缓性瘫痪,多见于髓外肿瘤压迫,脊髓膜炎症或椎骨病变,因后根常同时受累,可伴根痛和节段性感觉障碍。③神经丛 引起单肢多数周围神经瘫痪,感觉及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如臂丛上丛损伤引起三角肌,肱二头肌,肱肌和肱桡肌瘫痪,手部小肌肉不受累,三角肌区,手及前臂桡侧感觉障碍。④周围神经 瘫痪分布与周围神经支配区一致,可伴相应区域感觉障碍,如桡神经受损导致伸腕,伸指及拇伸肌瘫痪,手背部拇指和第一,二掌骨间隙感觉缺失;多发性神经病出现对称性四肢远端弛缓性瘫痪,伴肌萎缩,手套-袜子形感觉障碍及皮肤营养障碍等。
此外,判定瘫痪时应首先排除某些疾病导致的运动受限,如帕金森病及其他疾病引起的肌强直或运动迟缓,因肢体疼痛不敢活动等。
瘫痪的治疗方法有哪些
按病因诊断针对导致随意运动障碍的原发病进行治疗。
瘫痪该如何去预防呢
适当锻炼:在早晨、傍晚较凉爽的时候根据自身的情况选择一些适宜的体育项目,如散步、体操、打太极拳、跳舞等,长期坚持下去,会使体质循序渐进地得到提高,对风寒的易感性和抗御能力也会大大增强。这是最常见的预防瘫痪的方法。
注意休息:预防瘫痪还应该注意休息,保证睡眠充足,少看电视、电脑,避免各种精神刺激和过度疲劳,以利疾病的康复。
膳食合理:少吃油腻滞胃、不易消化的食品同样有利于预防瘫痪。要多吃一些蔬菜和水果,如桃、葡萄、苦瓜、茄子、青椒、韭菜,来维持足够的维生素摄入。另外还要吃一些米面、粗粮类食物,以保持机体足够的能量供给,增强抗病能力。
远离风寒:空调、风扇是最常见的致病因素,因此不要图一时之快,直吹久吹。再有,在乘车、户外乘凉、洗浴、饮酒后也应注意不要让风直吹头面部,尤其是年老体弱、病后及患有高血压、关节炎等慢性疾病的人,更应该多加注意。这也是常见的预防瘫痪的方法。
自然流产后可以吃白果吗
1、白果属于药材类,虽然具有很高的食用价值、医用价值和保健效果,但是白果除含有淀粉,蛋白质,脂肪外,还含有氢氰酸,白果酸、氢化白果二酸及白果醇等有毒物质,(生食或炒食)过食易引起腹泄,如果孕妇过度食用白果,有可能对胎儿的发育造成不良影响。
2、可出现烦躁不安、恐惧、惊厥、肢体强直、抽搐、四肢无力、瘫痪、呼吸困难等症状。
3、生白果内隐藏有大量白果酸、氢化白果二酸及白果醇等有毒物质,若吃10颗以上的生白果会有生命危险。
4、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食欲不振等消化道症状,甚至会出现流产的危险。
5、胎儿在母体内的分化取决于其神经的正常发育,所以孕妇食用白果很可能使正在发育的胚胎四肢部分受到伤害而出现畸形。
大家都知道自然流产之后的女性一定要重视调养身体,但是有的人说白果可以更好的恢复元气,以前听说过孕妇是禁止吃白果的,但是白果也有一定的保健功效,如果流产之后的人吃的话还是建议搭配其他食物来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