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会穴的作用有哪些
听会穴的作用有哪些
听会穴位于面部,当耳屏间切迹的前方,下颌骨髁突的后缘,张口有凹陷处。该穴属胆经,位于耳前,是胆经之气入耳中,出耳前之处,疏通耳部经气,调节耳部气血运行之力颇强,是治疗各种耳疾之要穴,本穴邻近面部,具有疏面,齿风邪,清热消肿止痛的作用,可治疗头面,风热肿痛之疾。
瘈脉是什么意思 瘈脉的配伍功效
1、瘈脉穴配听宫穴、耳门穴、翳风穴、听会穴、百会穴:治耳硬化症,提高听力;
2、瘛脉穴配完骨穴:治疗头风、耳后痛;
3、瘛脉穴配长强穴:小儿惊痫瘛。
老人听力下降怎么办 常按摩
按摩耳垂前后的翳风穴(在耳垂与耳后高骨之间的凹陷中)和听会穴(在耳屏前下方,下颌关节突后缘之凹陷处),可以增加内耳的血液循环,有保护听力的作用。宜每日早晚各按摩1次,每次5~10分钟,长期坚持即可见效。
正营的准确位置图
精确定位:在头部,当前发际上2.5寸,头正中线旁开2.25寸。
简易取穴:位于头部,先找到前发际百会穴,在其中点最水平线,再找到目窗穴作垂直线,两线相交处即是。
听会准确位置图和作用 听会的作用
听会穴属胆经,位于耳前,是胆经之气入耳中,出耳前之处,疏通耳部经气,调节耳部气血运行之力颇强,是治疗各种耳疾之要穴,本穴邻近面部,具有疏面,齿风邪,清热消肿止痛的作用,可治疗头面,风热肿痛之疾。
听会的位置和功效
听会穴的位置:位于人体的面部,当耳屏间切迹的前方,下颌骨髁突的后缘,张口有凹陷处。
1、中医认为,保五官健康,常按摩听会穴。这是因为常按摩听会穴,具有治耳鸣,耳聋,齿痛,口眼歪斜,中耳炎,腮腺炎,下颌关节炎,头痛、面痛等功效。
2、按摩听会穴的功效:清降寒浊。
仆参准确位置图和作用 仆参穴功效与作用
仆参为足太阳与阳跷脉交会穴,位于足跟部,阳跷脉司人体的运动功能,故本穴作用于治疗与运动有关的下肢痿痹,疼痛,转筋等症;再者,阳跷脉与足太阳之脉均入络与脑,通手足太阳,阳明及足太阴五条阳经,刺激可调和阴阳,使阴阳之气平衡,故本穴有宁神镇静熄风作用,而用于治疗癫痫。
中医如何应对老人耳背
听不见敲门声、身边人说话时只见嘴动不闻人声……一旦耳朵开始听不清声音,就会给生活带来许多不便。日常生活中,可以通过按摩、食补等预防耳背,给自己一个清晰的世界。
听会穴位于人体的面部,耳珠前下方,下颌骨髁突的后缘,也就是耳朵眼的正前方,张嘴时两耳边各有一个凹陷,这就是听会穴。湖北省中医院耳鼻喉科主任邓可斌教授介绍,中医学认为肾开窍于耳,耳朵是多条经络及脏腑之气交汇之处,如果人体肝胆火旺,胆经气血不通畅,受到阻塞,自然会导致耳中轰鸣、听不清楚。平时在家,可以通过对听会穴按摩的方法进行耳部保健,预防耳聋。按摩时,用两手指腹按、揉、压听会穴,每次2—3分钟,每天3次,力量以感觉有微微胀痛为宜。
此外,、老年人预防耳聋应从多方面入手。首先应力求有一个比较安静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不要随便挖耳,以防外耳道和鼓膜损伤;在饮食上则要戒除烟酒,以免尼古丁、乙醇等对内耳造成损害;还应经常参与适合老年人的运动,以促进全身血液循环,改善内耳器官的代谢。
中医如何应对老人耳背
老年人各项机能下降,听力也随之下降,影响着老年人的日常生活,那么对于老年人来说,中医有什么预防耳聋妙招呢?
听不见敲门声、身边人说话时只见嘴动不闻人声……一旦耳朵开始听不清声音,就会给生活带来许多不便。日常生活中,可以通过按摩、食补等预防耳背,给自己一个清晰的世界。
听会穴位于人体的面部,耳珠前下方,下颌骨髁突的后缘,也就是耳朵眼的正前方,张嘴时两耳边各有一个凹陷,这就是听会穴。湖北省中医院耳鼻喉科主任邓可斌教授介绍,中医学认为肾开窍于耳,耳朵是多条经络及脏腑之气交汇之处,如果人体肝胆火旺,胆经气血不通畅,受到阻塞,自然会导致耳中轰鸣、听不清楚。平时在家,可以通过对听会穴按摩的方法进行耳部保健,预防耳聋。按摩时,用两手指腹按、揉、压听会穴,每次2—3分钟,每天3次,力量以感觉有微微胀痛为宜。
此外,、老年人预防耳聋应从多方面入手。首先应力求有一个比较安静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不要随便挖耳,以防外耳道和鼓膜损伤;在饮食上则要戒除烟酒,以免尼古丁、乙醇等对内耳造成损害;还应经常参与适合老年人的运动,以促进全身血液循环,改善内耳器官的代谢。
听会准确位置图和作用 听会养生按摩方法
用中指指腹轻轻按摩听会穴,每次3-5分钟,每天坚持按摩,可改善听力,缓解耳部不适。
针刺听会穴怎么操作
听会针刺方法
取穴法:坐位,耳屏切迹前方0.2-0.5寸,在听宫下0.5寸。
简易取法:先取听宫穴,由听宫直下,耳屏前下凹陷处,与耳屏间切迹相平,用手掐按,该处张口时有一凹陷,闭口时则关闭,该处即是本穴。
进针方向:从前外斜向后内与矢状面成45°。
进针深度:直刺微向后斜,进针1-1.5寸,留针20分钟;艾炷灸1-3壮,或温和灸5-10分钟。
感觉及放射方向:针刺点周围有微痛。
作用主治
听会属胆经,穴在耳前凹陷处,针之能使听觉得以聚会,故本穴具有疏通气机闭塞,清泄肝胆湿热,祛风邪开耳窍之功,用于治疗耳鸣,耳聋,耳内疼痛,下颌关节脱位,牙痛,腮肿,口眼歪斜。
注意事项
1.听会若刺之过深,有时会出现一时性头晕,提针后即可消失。
2.若进针过快,或用捣针术,易伤血管引起出血或内出血,若血随针孔而出,急闭之,易于形成皮下瘀血或血肿,几天后可自行小时。
3.该穴因位于耳前,深部有颈内动,静脉,故直刺不宜过深,以防刺伤颈内动,静脉。又因其深部为耳腔,组织较多,不可用粗针强刺激,以免伤及耳部组织,引起内耳深部疼痛。
4.若张口取针刺,留针不宜过久,且留针期间不可让患者张口过大或说话,以免弯针,折针。如留针过久,患者常因长时间张口疲劳而闭口,也容易发生弯针,折针。若张口针刺,留针时应让患者口中含棉垫,使之不能闭口。一般情况下,闭口时耳前也会出现凹陷,闭口针刺会相对安全。
5. 听会位于面部,不宜使用对皮肤刺激强烈的灸法,如瘢痕灸或直接灸,引起瘢痕,影响面部美观;况且针刺本穴主治耳病,齿病,其症大多由于肝胆火旺,痰或上扰,风热上扰,肝经湿热,温邪所伤,阴虚火旺,胃火上炎等因所致,所以不宜艾灸,更不宜针上灸和艾炷直接灸,以及隔姜,隔附子饼和化脓灸,以免灼伤耳窍,助火伤络,加重病情。
听会准确位置图和作用 听会穴穴位解析
听会者,即耳能听闻声音也,此指穴内的天部气血为空虚之状,无物阻隔声音的传递也。该穴名意指瞳子髎穴下传的天部寒湿水汽,至本穴后,此气吸附了更多的天部寒湿水汽并化雨冷降于地,天部气血因而变得虚静,如远处声音听亦能明,故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