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花地丁可以泡水喝吗
紫花地丁可以泡水喝吗
紫花地丁中药效成分如木犀草素、芹菜素、槲皮素等可以少量溶解在热水里,可以达到清热解毒的功效,所以用紫花地丁泡水喝是可以的,但前提是去掉水分的干紫花地丁,因为干的紫花地丁中有效成分更容易和热水中的水分子结合脱离。
紫花地丁的营养价值 营养价值
紫花地丁含有蛋白质、可溶性糖、氨基酸、有机酸类、香豆素类、黄酮及其苷类等多种有效成分,并富含铁、锰、铜、锌、钡、锶、铬、钼、钴、钙等微量元素。
1.紫花地丁含有的香豆素类成分,具有抗病毒、抗凝血作用。
2.紫花地丁含有蛋白质及多种微量元素,能提高人体抗病能力。
红眼病吃什么药好得快 蒲公英紫花地丁汤
配方:蒲公英30g,紫花地丁30g
服法:将上药加水煎两次,水煎液放暖水瓶,先将眼靠近瓶口熏眼,等温度适宜后再分3次饭后服用。
功效:蒲公英可以清热解毒,消肿散结;紫花地丁可以清热解毒凉血消肿,此药方对于治疗红眼病有一定的疗效。
金盏菊的花语是什么
紫花地丁的花语:诚实
紫花地丁叶基生,狭披针形或卵状披针形,边缘具圆齿,叶柄具狭翅,托叶钻状三角形,有睫毛。花有卡柄,萼片卵状披针形,花瓣紫堇色,具细管状,直或稍上弯;花期4~5月,紫色小花,秋后茎叶仍青绿如初,花旁伴有针状小果,直至冬初,地上部分才枯萎,因此是极好的地被植物,可单种成片植于林缘下或向阳的草地上,也可与其他草本植物,如野牛草、蒲公英等混种,形成美丽的缀花草坪。也可在竹篮内放入二至三盆不同颜色的紫花地丁,就成为一份人见人爱的礼物了。
除此外,紫花地丁还可供药用,能清热解毒,凉血消肿。嫩叶可作野菜。也可作早春观赏花卉。花色多变,通常多为紫堇色,有的植株,甚或在同一植株上也有淡紫色的花存在,喉部颜色较淡并有紫色脉纹;有的侧方花瓣颜色更淡呈粉红色。它的叶形美观、地面覆盖效果好、花期长、观赏价值高、抗逆境能力强、耐寒性强等特点。具有很高的开发利用和推广价值。
紫花地丁的功效与作用及禁忌 紫花地丁的食用价值
紫花地丁每100g干物质中含有蛋白质29.27g,含可溶性糖2.38g,氨基酸33.95mg及多种维生素。每1g干紫花地丁中含铁354.8μg、锰30.3μg、铜22.2μg、锌55.8μg、钡11.3μg、锶87.3μg、铬69.0μg、钼60.0μg、钴9.7μg、钙3.9μg。将紫花地丁的幼苗或嫩茎采下,用沸水焯一下,换清水浸泡3~5min炒食、做汤、和面蒸食或煮菜粥均可。
用紫花地丁、蜡梅治疗水痘方法是什么
用紫花地丁、蜡梅治疗水痘方法:紫花地丁、蜡梅花各9克,土茯苓15 克,甘草3克。用法:水煎服。备注:水疸发热、咳嗽。
金银花和什么一起泡好
金银花可以和多种食材药材等一起泡水喝,可以根据不同的需求,选择不同的药材一起泡,如:需要清热解毒,则与连翘、薄荷、菊花、甘草同用;治疗痈肿疔毒,则与蒲公英、紫花地丁、野菊花等配伍使用;治疗口干、发热、烦躁等症,则与黄芩、栀子、石膏、芦根等同用。
治疗痘痘的土方法
1、黄芩蒲公英
黄芩3钱、蒲公英和天花粉各2钱。黄芩清胃和肺热,蒲公英凉血、解湿热,天花粉消脓肿、清胃热生津。适用下巴、鼻子有大颗的脓疱型痘痘,易便秘、常吃冰品、嗜辣、肉类和油炸,往往脾胃火旺、脾胃湿热。孕妇不宜。
2、紫花地丁
紫花地丁、夏枯草和鱼腥草各2钱。紫花地丁帮助排脓,夏枯草清肝热,鱼腥草清肺热,并具加强排脓、抑制痤疮杆菌孳生作用。适用颧骨、脸颊长痘痘,且皮肤易红痒,常心情郁闷、口苦、伤口较不易愈合,属于肝热、肺热。鱼腥草较易引起肠胃敏感,易拉肚子者不宜,饮用后出现肠胃不适先暂停。
紫花地丁能泡水喝吗 紫花地丁泡水喝注意事项
1、紫花地丁药性清寒不适合是体质虚寒的人服用。
2、 紫花地丁味苦,泡茶喝时可以适当加些冰糖,调节苦味。
去闭合性粉刺的药膏 去封闭性粉刺的中药材
金银花中含有樨草素,它可以起到抑菌消炎的作用,还可以让皮肤中的皮脂正常的排出来,从而达到预防封闭性粉刺形成的效果。所以有封闭性粉刺的人可以经常用金银花来泡水喝。
除了金银花、苦参,常用来治疗粉刺的中药还有蒲公英、紫花地丁、生地、土茯苓等等,这些都具有清热解毒,抑菌消炎的作用。
紫花地丁的营养价值 紫花地丁的营养成分
紫花地丁,味苦、辛,有效成分为生物碱、香豆素、软脂酸、对羟基苯甲酸、反式对羟基桂皮酸、丁二酸、二十酰对羟基苯乙胺和阿福豆甙(afzelin)和山柰酚-3-O-鼠李糖甙。
毛囊炎的小偏方
葛根12g,桂枝、白芍、连翘、胡黄连、苦参各9g,金银花30g,紫花地丁15g,甘草3g。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服用。
银花、紫花地丁各15g,川连、黄芩、野菊花、山栀、连翘、赤芍、黄柏、茯苓、绿豆衣各9g,生甘草6g。水煎,每日1剂,分2次服。
黄芩4.5g,黄连、厚朴(姜炒)、陈皮各3g,苍术(炒)6g,生甘草1.5g,姜1片。加水300ml,煎取240ml,饭后服。
苍术、连翘、大黄各10g,薏苡仁30g,黄柏、牛膝各12g,蚕沙、银花藤各24g,木通15g。每日1剂,水煎内服。
蒲公英、地丁、银花各30g,连翘、当归各15g,川芎12g,皂刺、山甲各6g,陈皮、桔梗各9g,甘草3g。水煎,每日1剂,分2次服。
白术、苍术、猪苓、泽泻、炙甘草各3g,茯苓、蒲公英各6g,天花粉4.5g,白芷1.5g。每日1剂,水煎服。
黄芩、黄连须各15g,陈皮、甘草、玄参、连翘、马勃、薄荷、柴胡、桔梗各6g,僵蚕、升麻各3g,银花、紫花地丁、野菊花各9g。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2次服。
龙骨、乌贼骨、铅粉各15g,铅丹3g(炒紫色)。上为细末。先用盐汤洗,贴之,1日3~5次。
大黄末、黄柏末、雄黄末、硫黄末各15g。共为细末,麻油调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