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色素是如何诊断的
黑色素是如何诊断的
第一种类型:浅表扩展型。这种类型约占恶性黑色素瘤患者总数的70%,且瘤体可沿皮肤的浅层向外扩展生长,然后向皮肤深层浸润,医学上将瘤体向皮肤真皮层和皮下组织深层浸润的阶段称之为“垂直发展期”,这种垂直发展易于肿瘤扩散。
第二种类型:雀斑痣型。该型恶性黑色素瘤患者约占恶性黑色素瘤患者总数的5%。这种类型的恶性黑色素瘤多发自老年人面部早已长期存在的黑色雀斑,这类肿瘤可向四周扩散2-3厘米或者更大的范围。
第三种类型:肢端黑痣型。这种类型较为少见,约占恶性黑色素瘤患者总数的10%,多发生在手掌、足底、甲床及黏膜等处,以易出现区域性淋巴转移为其主要特征。
第四种类型:未分化型。这种黑色素瘤的类型呈辐射状生长,转移的速度非常快。另外,恶性黑色素瘤的转移及预后情况与肿瘤浸润皮肤的层次密切相关,瘤体浸润得越深就越容易发生转移,预后也越差。
第五种类型:结节型。这种黑色素瘤的类型可发生于人体表的任何一处,并以垂直发展、向皮下组织浸润为其主要特征。所以此型恶性黑色素瘤更易发生淋巴转移。
但由于审美观的不同,我们需要适当地抑制黑色素生成。毕竟,美白是我们亚洲人永不褪色的时尚话题,而各大公司大力研发美白类产品也足以证明这一点,过分的抑制黑色素会皮肤颜色异常变白而引发皮肤白斑病,就是传说中的白癜风,到时候在想把皮肤变黑就难了。当然,适当地抑制黑色素是不会对健康造成危害的。
背部黑色素瘤怎么诊断
不同类型的恶黑有其不同的临床表现,现介绍最常见的四种:
(1)表浅蔓延型最多见,约占70%。好发于50岁左右,女性多发于肢体,男性好发于躯干。其恶性程度介于雀斑型和结节型之间。早期表现为棕黄色、棕色、蓝色或黑色,大多数可呈玫瑰红或桃红色,其边缘呈锯齿状,并使皮肤纹理消失。辐射生长期持续1~12年,此期内发生淋巴结转移者不到5%。
(2)雀斑型占10%~15%,为四型中恶性程度最低的一种。好发于头、颈、手背等暴露部位,多见于60~70岁,女性多见。临床上表现为较大的、平的或略高出皮面的棕黄色或棕色病灶。当辐射生长伴有垂直生长时,局部呈灶性隆起,颜色仍为棕黄色,淋巴结转移率为25%左右。
(3)结节型为四型中恶性度最高的一型,占12%左右,好发于50岁左右,男女之比为2∶1,好发于背部。临床为灰色带有桃红色彩的结节,当病灶继续生长时其颜色变成蓝黑色,呈紫黑果酱样圆顶形或息肉样块物。
(4)肢端色斑样黑素瘤主要发于手掌、脚底及甲下,辐射生长期皮损为棕黄、棕褐或黑色,不高出皮面,若在甲下可见不规则的棕黄或棕褐色条纹由甲床向近端扩展。
黑色素瘤的诊断方法
1、抗人黑色素瘤血清做间接免疫荧光标记黑色素组织,当抗血清稀释为1∶2 时,最高阳性率可达89%。
2、用vacca 双pap 免疫酶标记法标记测定,当抗血清稀释度为1∶400 时,82.14%呈阳性反应。
3、色素原检查 黑色素原经肾排出后氧化,使尿液呈暗褐色,称黑色尿。若在尿液中加入氯化铁、重铬酸钾、硫酸,可促进其氧化,再加硝酸钠,尿液呈紫色,先加醋酸,再加氢氧化钠,尿液呈蓝色。
黑色素瘤早期诊断方法
1.不对称性:普通痣一般是对称的,而黑色素瘤而普遍为不对称。
2.边缘:普通黑痣边缘清晰,于周围皮肤明显分离,恶性黑色素瘤边缘多为锯齿状。此外,表面粗糙度与鳞状形或片状脱屑,有时渗出分泌物或出血。
3.颜色:普通痣通常是黑色或褐色,而黑色素瘤可有多种颜色。其中,最不祥的是蓝色,说明了疾病已经发展到了比较严重的地步。
4.直径:小于5mm的一般为普通黑痣,而大于5mm的是黑色素瘤的可能性较高。
此外,摩擦黑痣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这种痣是可能发生恶变,如果黑痣发生溃破,刺痛或灼痛将更加明显,甚至会出现周围的卫星病灶,这时间说明病情已经发展到了晚期。应该强调的是结构不良的早期恶性黑色素瘤,需要到医院进行病理诊断才能准确的诊断疾病。
黑色素瘤诊断鉴别
诊断
黑色素瘤诊断一般不难,少数不典型者,要靠病理检查证实,间接免疫荧光标记黑色素组织,双PAP免疫酶标记法标记测定及色素原检查有助于诊断,对“无色素”或少色素黑色素瘤的诊断以及鉴别良性痣细胞瘤及其是否恶变均有帮助。
鉴别诊断
本病应注意与良性交界瘤,幼年性黑色素及细胞性蓝痣相鉴别,亦更应注意与基底细胞癌相鉴别,还应注意与硬化性血管瘤,老年痣,脂溢性角化病,甲床下陈旧血肿相鉴别。
1.良性交界痣 镜下所见为良性大痣细胞,并无异性细胞,仅在真皮内生长,其炎性反应不明显。
2.幼年性黑色素瘤 于小孩面部呈生长缓慢的圆形结节,镜下见细胞呈多形性,有核分裂,瘤细胞不向表皮浸润,且瘤体表面亦不形成溃疡。
3.细胞性蓝痣 好发于臀,尾骶,腰部,呈淡蓝色结节,表面光滑而不规则,镜下可见树枝状突的深黑色细胞,大棱形细胞,并集合成细胞岛,有核分裂相或坏死区时,应考虑到有恶变的可能。
4.基底细胞癌 是上皮细胞的恶性肿瘤,由表皮的基底层向深部浸润,癌巢周围为一层柱状或立方形细胞,癌细胞染色深,无一定排列,癌细胞内可含黑色素。
5.硬化性血管瘤 表皮过度角化,真皮乳状增殖,扩张的毛细血管常被向下延伸的表皮突围绕,貌似表皮内血肿一样。
6.老年痣 见于老年人体表呈疣状的痣,表皮过度角化,粒层部分增厚或萎缩,棘层肥厚,基层完整,亦可有色素增加,真皮乳头增殖,外观呈乳头瘤样增生。
7.脂溢性角化病 病灶亦呈乳头瘤样增生,表皮下界限清楚,角化不完全,粒层先增厚,后变薄甚或消失,增生的表皮细胞内可有少量或较多的黑色素。
8.甲床下血肿 多有相应外伤史,镜下为干枯的血细胞,可有上皮成纤维细胞增生。
黑色素瘤 诊断
本病应注意与良性交界瘤、幼年性黑色素及细胞性蓝痣相鉴别,亦更应注意与基底细胞癌相鉴别。还应注意与硬化性血管瘤、老年痣、脂溢性角化病、甲床下陈旧血肿相鉴别。
1、良性交界痣 镜下所见为良性大痣细胞,并无异性细胞,仅在真皮内生长,其炎性反应不明显。
2、幼年性黑色素瘤 于小孩面部呈生长缓慢的圆形结节。镜下见细胞呈多形性,有核分裂。瘤细胞不向表皮浸润,且瘤体表面亦不形成溃疡。
3、细胞性蓝痣 好发于臀、尾骶、腰部,呈淡蓝色结节,表面光滑而不规则。镜下可见树枝状突的深黑色细胞、大棱形细胞,并集合成细胞岛。有核分裂相或坏死区时,应考虑到有恶变的可能。
4、基底细胞癌 是上皮细胞的恶性肿瘤。由表皮的基底层向深部浸润,癌巢周围为一层柱状或立方形细胞。癌细胞染色深,无一定排列。癌细胞内可含黑色素。
5、硬化性血管瘤 表皮过度角化,真皮乳状增殖,扩张的毛细血管常被向下延伸的表皮突围绕,貌似表皮内血肿一样。
6、老年痣 见于老年人体表呈疣状的痣,表皮过度角化,粒层部分增厚或萎缩,棘层肥厚,基层完整,亦可有色素增加。真皮乳头增殖,外观呈乳头瘤样增生。
7、脂溢性角化病 病灶亦呈乳头瘤样增生,表皮下界限清楚,角化不完全,粒层先增厚,后变薄甚或消失,增生的表皮细胞内可有少量或较多的黑色素。
8、甲床下血肿 多有相应外伤史。镜下为干枯的血细胞,可有上皮成纤维细胞增生。
黑色素瘤如何鉴别诊断
1.良性交界痣 镜下所见为良性大痣细胞,并无异性细胞,仅在真皮内生长,其炎性反应不明显。
2.幼年性黑色素瘤 于小孩面部呈生长缓慢的圆形结节,镜下见细胞呈多形性,有核分裂,瘤细胞不向表皮浸润,且瘤体表面亦不形成溃疡。
3.细胞性蓝痣 好发于臀,尾骶,腰部,呈淡蓝色结节,表面光滑而不规则,镜下可见树枝状突的深黑色细胞,大棱形细胞,并集合成细胞岛,有核分裂相或坏死区时,应考虑到有恶变的可能。
4.基底细胞癌 是上皮细胞的恶性肿瘤,由表皮的基底层向深部浸润,癌巢周围为一层柱状或立方形细胞,癌细胞染色深,无一定排列,癌细胞内可含黑色素。
5.硬化性血管瘤 表皮过度角化,真皮乳状增殖,扩张的毛细血管常被向下延伸的表皮突围绕,貌似表皮内血肿一样。
6.老年痣 见于老年人体表呈疣状的痣,表皮过度角化,粒层部分增厚或萎缩,棘层肥厚,基层完整,亦可有色素增加,真皮乳头增殖,外观呈乳头瘤样增生。
7.脂溢性角化病 病灶亦呈乳头瘤样增生,表皮下界限清楚,角化不完全,粒层先增厚,后变薄甚或消失,增生的表皮细胞内可有少量或较多的黑色素。
8.甲床下血肿 多有相应外伤史,镜下为干枯的血细胞,可有上皮成纤维细胞增生。
黑色素瘤的常见临床检查
临床上,黑色素瘤的检查方法有:
X线检查:
对可能的、无症状肺部转移应进行胸部X线检查。如提示转移,应用肺部断层摄片或CT扫描证实。
病理检查:
是诊断黑色素瘤的可靠手段,也是鉴别诊断的主要方法。临床对可疑病灶在条件允许时应切除包括整个肿瘤厚度以及皮肤各层所浸润组织,并进行活检以获病理诊断。切忌针吸、刮片、钳取、切取或凿孔取样活检,以防病灶扩散。
CT检查:
对可疑脑转移时应做头颅CT检查。
电镜检查:
可观察到恶性黑色素瘤在不同发展阶段的黑素体,具有特征性,可与其他肿瘤细胞和噬黑素细胞鉴定,观察免疫酶标(S-100),单抗HMB-45及流式细胞DNA分析,对确诊恶性黑色素瘤有诊断价值。
血清碱性磷酸酶或乳酸脱氢酶测定:
有助于评估可能的肝脏受累,或有增高或有体重减轻、厌食、上腹部疼痛等症状者,应进行肝脏B超、腹部CT扫描。
黑色素瘤如何鉴别诊断
本病应注意与良性交界瘤,幼年性黑色素及细胞性蓝痣相鉴别,亦更应注意与基底细胞癌相鉴别,还应注意与硬化性血管瘤,老年痣,脂溢性角化病,甲床下陈旧血肿相鉴别。
1.良性交界痣 镜下所见为良性大痣细胞,并无异性细胞,仅在真皮内生长,其炎性反应不明显。
2.幼年性黑色素瘤 于小孩面部呈生长缓慢的圆形结节,镜下见细胞呈多形性,有核分裂,瘤细胞不向表皮浸润,且瘤体表面亦不形成溃疡。
3.细胞性蓝痣 好发于臀,尾骶,腰部,呈淡蓝色结节,表面光滑而不规则,镜下可见树枝状突的深黑色细胞,大棱形细胞,并集合成细胞岛,有核分裂相或坏死区时,应考虑到有恶变的可能。
4.基底细胞癌 是上皮细胞的恶性肿瘤,由表皮的基底层向深部浸润,癌巢周围为一层柱状或立方形细胞,癌细胞染色深,无一定排列,癌细胞内可含黑色素。
5.硬化性血管瘤 表皮过度角化,真皮乳状增殖,扩张的毛细血管常被向下延伸的表皮突围绕,貌似表皮内血肿一样。
6.老年痣 见于老年人体表呈疣状的痣,表皮过度角化,粒层部分增厚或萎缩,棘层肥厚,基层完整,亦可有色素增加,真皮乳头增殖,外观呈乳头瘤样增生。
7.脂溢性角化病 病灶亦呈乳头瘤样增生,表皮下界限清楚,角化不完全,粒层先增厚,后变薄甚或消失,增生的表皮细胞内可有少量或较多的黑色素。
8.甲床下血肿 多有相应外伤史,镜下为干枯的血细胞,可有上皮成纤维细胞增生。
黑色素瘤的诊断方法
黑色素瘤的诊断一般不难,少数不典型者,要靠病理检查证实。间接免疫荧光标记黑色素组织、双pap 免疫酶标记法标记测定及色素原检查有助于诊断,对“无色素”或少色素黑色素瘤的诊断以及鉴别良性痣细胞瘤及其是否恶变均有帮助。
黑色素瘤的实验室检查:
1、抗人黑色素瘤血清做间接免疫荧光标记黑色素组织,当抗血清稀释为1∶2 时,最高阳性率可达89%。
2、用vacca 双pap 免疫酶标记法标记测定,当抗血清稀释度为1∶400 时,82.14%呈阳性反应。
3、色素原检查 黑色素原经肾排出后氧化,使尿液呈暗褐色,称黑色尿。若在尿液中加入氯化铁、重铬酸钾、硫酸,可促进其氧化,再加硝酸钠,尿液呈紫色,先加醋酸,再加氢氧化钠,尿液呈蓝色。
鼻腔肿瘤的诊断有哪些
鼻内窥镜检查
以发现鼻腔有无变形、肿物及粘膜糜烂、溃疡、坏死、出血等。
鼻腔内肿物活检
以确定其病理性质。所以这是诊断鼻腔癌的方法之一。
影像诊断学检查
如鼻腔副鼻窦X线检查,头颈部相应部位CT检查或核磁共振检查,以具体了解肿瘤大小、病变范围、对周围侵犯及骨破坏情况等。对未分化癌和黑色素瘤患者,还应做腹部B超和同位素骨扫描检查,以了解有无肝脏、腹膜后和骨转移,对未分化癌、囊腺癌或黑色素瘤病人,肺部X线检查非常重要,因为这些肿瘤肺转移率较高。
背部黑色素瘤怎么诊断
自我诊断黑素瘤:
不同类型的恶黑有其不同的临床表现,现介绍最常见的四种:
(1)表浅蔓延型最多见,约占70%。好发于50岁左右,女性多发于肢体,男性好发于躯干。其恶性程度介于雀斑型和结节型之间。早期表现为棕黄色、棕色、蓝色或黑色,大多数可呈玫瑰红或桃红色,其边缘呈锯齿状,并使皮肤纹理消失。辐射生长期持续1~12年,此期内发生淋巴结转移者不到5%。
(2)雀斑型占10%~15%,为四型中恶性程度最低的一种。好发于头、颈、手背等暴露部位,多见于60~70岁,女性多见。临床上表现为较大的、平的或略高出皮面的棕黄色或棕色病灶。当辐射生长伴有垂直生长时,局部呈灶性隆起,颜色仍为棕黄色,淋巴结转移率为25%左右。
(3)结节型为四型中恶性度最高的一型,占12%左右,好发于50岁左右,男女之比为2∶1,好发于背部。临床为灰色带有桃红色彩的结节,当病灶继续生长时其颜色变成蓝黑色,呈紫黑果酱样圆顶形或息肉样块物。
(4)肢端色斑样黑素瘤主要发于手掌、脚底及甲下,辐射生长期皮损为棕黄、棕褐或黑色,不高出皮面,若在甲下可见不规则的棕黄或棕褐色条纹由甲床向近端扩展。
黑色素瘤的诊断
诊断
黑色素瘤诊断一般不难,少数不典型者,要靠病理检查证实。间接免疫荧光标记黑色素组织、双PAP 免疫酶标记法标记测定及色素原检查有助于诊断,对“无色素”或少色素黑色素瘤的诊断以及鉴别良性痣细胞瘤及其是否恶变均有帮助。
实验室检查
1、抗人黑色素瘤血清做间接免疫荧光标记黑色素组织,当抗血清稀释为1∶2 时,最高阳性率可达89%。
2、用Vacca 双PAP 免疫酶标记法标记测定,当抗血清稀释度为1∶400 时,82.14%呈阳性反应。
3、色素原检查 黑色素原经肾排出后氧化,使尿液呈暗褐色,称黑色尿。若在尿液中加入氯化铁、重铬酸钾、硫酸,可促进其氧化,再加硝酸钠,尿液呈紫色;先加醋酸,再加氢氧化钠,尿液呈蓝色。
如何诊断黑色素瘤
黑色素瘤的诊断可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加以初诊,皮肤恶性黑色素瘤的临床症状,包括出血、瘙痒、压痛、溃疡等,一般来讲,黑色素瘤的症状与发病年龄相关,年轻患者一般表现为瘙痒、皮损的颜色变化和界限扩大,老年患者一般表现为皮损出现溃疡,通常提示预后不良。
对于可疑皮损可采用ABCDE标准进行判断。A(Asymmey)代表不对称,B(Borderirregularity)代表边界不规则,C(Colorvariegation)代表色彩多样化,D(Diameter>6mm)代表直径大于6mm,E(Elevation、evolving)代表皮损隆起、进展。如果皮损符合ABCDE标准高度怀疑恶性黑色素瘤,需要取活检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进一步确诊。但是有些亚型如结节性黑色素瘤的皮损不能用ABCDE标准来判断。
有两种分类系统可用于Ⅰ期黑色素瘤的评估:(1)根据Breslow的描述,从表皮颗粒层至肿瘤侵犯的最深处作为测量黑色素瘤的深度。(2)根据Clark的分类,肿瘤侵犯的解剖学的深度。
在Clark的分类中,Ⅰ级表示黑色素瘤仅局限于表皮。Ⅱ级黑色素瘤已侵犯真皮的乳头层。Ⅲ级黑色素瘤已经广泛累及乳头层。Ⅳ级黑色素瘤侵犯真皮网状层。Ⅴ级表示黑色素瘤侵犯了皮下脂肪。Breslow厚度及黑色素瘤累及的深度的(Clark等级)的增加与较差的预后有关。
怎样诊断黑色素瘤
对恶性黑色素瘤诊断的有效手段是活组织检查,目前一般主张小病灶者全部切除并活检,大病灶力争全部切除,并作植皮术。如全部切除确有困难,可作部分切除。诊断一经证实,则在活检过的区域尽快作广泛切除。有经验与有条件的实验室可作冷冻切片,对快速诊断有帮助。
溃疡形成是黑色素瘤区别于黑痣的重要临床表现之一,而且还具有预后的意义,溃疡型比无溃疡型预后差。
一般痣的表面较为光滑,黑色素瘤表面则比较粗糙。假如原为表面光滑的黑痣,忽然变为粗糙或呈结节状时,就要引起注意。痣的颜色可以很深,而黑色素瘤则可以颜色很浅或不含色素。假如色素浓淡不一,分布不均匀,并且病变区富于血管,外围有卫星结节或色素弥散现象时,则要提高警惕。
痣地质地软而韧,黑色素瘤则硬而脆。由于黑色素瘤表皮细胞可自行溶解溃破,表面每有裂隙或溃疡形成,是其恶性的本质表现。即使还未形成溃疡,无故流水出血也是一个危险信号。 带毛的痣是皮内痣,一般很少发生恶变,但如毛痣变得自行脱毛,则提示毛囊的上皮真皮交界处有了活动性病变出现,这种痣就有发生恶变的可能,应提高警惕。进行随访观察或行切除,进行活检。
对于黑色素瘤,很有可能只是我们身上不起眼的一颗小痣,所以日常的细心观察很重要,我们一定不要粗心大意导致噩耗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