淋巴细胞计数化验结果临床意义
淋巴细胞计数化验结果临床意义
(1)淋巴细胞增多:
①感染:百日咳、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急性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流行性腮腺炎、风疹、结核病、梅毒、急性感染性疾病恢复期等。
②血液病: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淋巴肉瘤、重链病等。
③内分泌腺疾病:甲状腺功能亢进、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等。
④其他:肾移植术后排斥反应、营养失调、急性中毒症恢复期等。
(2)淋巴细胞减少:
①感染:淋巴腺结核、粟粒结核、伤寒、肺炎、传染病早期等。
②肿瘤:嗜酸细胞性淋巴肉芽肿、淋巴肉瘤、网状细胞肉瘤等。
③药物:应用ACTH、肾上腺皮质激素后等。
④放射线照射后。
手足口血常规看哪几项
主要看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三项。
白细胞计数指计数单位体积血液中含的白细胞数目。正常的外周血液中常见的白细胞有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手足口病的一般病例会显示白细胞计数正常或偏高,分类时淋巴细胞较高,中性粒细胞较低,这在血常规的化验单上会以上升或下降的箭头标示出来,很容易识读。
附:正常参考范围
中性粒细胞N0.5~0.7(50%~70%)
淋巴细胞L0.20~0.40(20%~40%)
睾酮的化验结果临床意义
(1)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T水平可明显降低,且血清T水平与血糖浓度和病程呈负相关。研究发现,睾酮具有显著的胰岛细胞保护作用,T不仅可增加受IL-1β抑制的胰岛细胞的分泌,而且可以明显地促进胰岛素的合成。
(2)男性血清T升高可见于以下疾病:睾丸间质细胞瘤、真性性早熟、家族性不完全假两性畸形Ⅱ型、完全或不完全性睾丸女性化、男性不育综合征、Reifenstein综合征以及应用苯妥英钠、丹那唑等具有雄激素作用的药物。
(3)男性血清T降低可见于以下疾病:先天性曲细精管发育不全(Klinefelter综合征)、无睾症、隐睾症、间质细胞发育不全或不发育等原发性男性性功能减退症;促性腺激素分泌低下性性腺功能减退症、单纯性LH缺乏症、肥胖生殖无能综合征(Forehlish综合征)等下丘脑-垂体性疾病;高泌乳素血症,皮质醇增多增多症,因3β-羟类固醇脱氢酶、17-羟化酶等酶的缺乏所致的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应用氨基导眠能、氨体舒通、大麻、酮康唑和双氯苯二氯乙烷等抑制睾酮合成的药物。
(4)部分多囊卵巢综合征、卵泡膜细胞增生症、卵巢男性化肿瘤、先天性21-羟化酶及11-β羟化酶缺乏症所致的。肾上腺皮质增生等女性患者可出现血清睾酮水平升高。
白细胞正常值是多少呢
白细胞正常值
(1)白细胞数值 成年人外周血液中正常的白细胞数值是4~10×109/L,如果少于4×109/L为白细胞减少,超过10×109/L及为白细胞增多。
(2)白细胞分类计数 在外周血液中可以看到的白细胞,一般可分: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等五种;其中以中性粒细胞最多,其次为淋巴细胞,其他的白细胞很少。所谓白细胞分类计数就是计算各种白细胞在它的总数中所占的百分比数 。正常值为:中性粒细胞:50~70%,嗜酸性粒细胞:0.5~5% ,嗜碱性粒细胞:0~1%, 淋巴细胞:20~40%,单核细胞1~8%。
白细胞分类计数的临床意义:
中性粒细胞:增多和减少的临床意义与白细胞计数相同。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见于变态反应,寄生虫病、某些皮肤病、创伤等;减少见于伤寒、副伤寒、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后。
嗜碱性粒细胞:增多见于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何杰金氏病、癌转移、铅铋中毒等。
淋巴细胞:增多见于百日咳、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麻疹、腮腺炎、结核、传染性肝炎;减少多见于传染急性期、放射病、细胞免疫缺陷等。
单核细胞:增多见于结核、伤寒、疟疾、黑热病、急性传染病恢复期,单核细胞性白血病、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等;减少无意义。
(3)白细胞的数值,除了疾病因素可以引起变化外,亦受生理因素及其他原因影响,餐后、剧烈运动、寒冷、疼痛、恐惧等可致白细胞升高;冬天白细胞比夏天高,下午检查比清晨高;妊娠亦可使白细胞升高。
血常规化验单怎么看
血常规检查是临床上最基础的化验检查之一。经过血常规检查之后得出的化验结果就会明确列在单子上,不同的细胞结论表现出不同的病症。血常规检查项目包括红细胞、白细胞、血红蛋白及血小板数量等。也近而血常规化验单列出的是相关红细胞、白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的检测结果。如果这几项都在正常范围,基本上问题不大。但红细胞有可能升高而血红蛋白正常,这就是涉及看平均血红蛋白体积、平均血红蛋白含量、平均血红蛋白浓度这三项指项。血小板计数由于仪器计数的原因有可能升高,但不一定是真正升高,小红细胞也会引起血小板假性升高,这就需要血小板手工计数还校正,至于白细胞计数正常,而分类异常也要注意,有可能在早期时出现问题。血常规检查在全身体检中是基本的体检项目,它的意义在于可以发现许多全身性疾病的早期迹象,诊断是否贫血,是否有血液系统疾病,反应骨髓的造血功能等。那么血常规化验单的内容就充分展现了诊断结果。血常规检查几个指标的正常值范围
血常规检测(BR)含:
红细胞计数(RBC)指单位体积血液中所含的红细胞数目。其值的高低对于提示累计红细胞系统的疾病有重要意义。
正常参考值:
成年女性(3.5~5.0)×1012/L(350万~500万/mm3)
新生儿(6.0~7.0)×1012/L(600万~700万/mm3)2周岁后逐渐下降。
白细胞分类计数(DC)指对不同类型的白细胞分别计数并计算百分比。血液中的白细胞根据其形态和染色性可分为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
正常参考值:
中性粒细胞(N)50%~70%
嗜酸性粒细胞(E)0.5%~5%
嗜碱性粒细胞(B)0%~1%
淋巴细胞(L)20%~40%
单核细胞(Mon)3%~8%
血红蛋白(Hb)又称血色素,是红细胞的主要组成部分,能与氧结合,运输氧和二氧化碳。血红蛋白增高、减低的临床意义基本和红细胞计数的临床意义相似,但血红蛋白能更好地反映贫血的程度。
正常参考值:
成年女性110~150g/L(11~15g/d1)
新生儿170~200g/L(17~20g/d1)
白细胞计数(WBC)指计数单位体积血液中的所含的白细胞数目。白细胞是集体防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WBC值的高低可提示累计白细胞系统的疾病。
正常参考值:
成人(4~10)×109/L(4000~10000/mm3)
儿童(5~12)×109/L(5000~12000/mm3)
新生儿(15~20)×109/L(15000~20000/mm3)
急性甲状腺炎应该做哪些检查
1.白细胞分类计数
血液离心时表层为灰白色,这部分的细胞即称为白细胞。它是一组形态、功能和在发育与分化阶段不同的非均质性混合细胞的统称,依据形态、功能和来源而分为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三类。仅以白细胞计数判定临床意义有一定局限性,应结合白细胞分类计数分析病情,较为确切。
2.抗甲状腺过氧化物酶自身抗体
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是甲状腺微粒体的主要抗原成分,其功能与甲状腺素的合成有关。抗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或抗甲状腺微粒体抗体可能使甲状腺细胞损伤。检测抗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的方法与抗甲状腺球蛋白抗体类似。测定抗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的临床意义与抗甲状腺球蛋白抗体也大致相同,主要对于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原发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有辅助诊断、疗效考核价值。
淋巴细胞计数(LY)介绍
淋巴细胞计数(LY)介绍:
淋巴细胞是白细胞的一种。由淋巴器官产生,是机体免疫应答功能的重要细胞成分。白细胞分类计数,是指对不同类型的白细胞分别计数并计算百分比。
淋巴细胞计数(LY)正常值:
淋巴细胞0.2~0.4(20%~40%)。
淋巴细胞计数(LY)临床意义:
增多:见于病毒感染、结核病、百日咳、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淋巴细胞白血病、淋巴肉瘤。
减低:见于细胞免疫缺陷病、某些传染病的急性期、放射病、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抗淋巴细胞球蛋白治疗、淋巴细胞减少症、免疫缺陷病、丙种球蛋白缺乏症等等。
口蹄疫应该做哪些检查
1.白细胞数
血液离心时表层为灰白色,这部分的细胞即称为白细胞。它是一组形态、功能和在发育与分化阶段不同的非均质性混合细胞的统称,依据形态、功能和来源而分为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三类。仅以白细胞计数判定临床意义有一定局限性,应结合白细胞分类计数分析病情,较为确切。
2.中性粒细胞计数(NEUT)
中性粒细胞是人体防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机体的非特异性抗感染过程有关,该类细胞具有强大的吞噬杀菌功能,其作用过程历经趋化运动,识别并结合吞噬物质,进而摄入胞内,最终杀伤并降解病原体。
3.血清学试验
ELISA是目前检测FMDV感染较为常用的诊断方法,其与补结试验、中和试验及间接血凝抑制、免疫扩散沉淀试验相比较、具有灵敏、快速、价廉等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