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颈癌分类 糜烂型宫颈癌
宫颈癌分类 糜烂型宫颈癌
糜烂型宫颈癌主要环绕宫颈外口表面有粗糙的颗粒状糜烂区,或有不规则的溃破面、触及易出血。
宫颈癌到底有哪些误区
误区一、宫颈糜烂会变成癌许多女性都存在这样的误解,以为宫颈糜烂会引起宫颈癌,因而对宫颈糜烂感到非常恐惧。但其实,这两者其实并没有必然的联系。女性宫颈管内的柱状上皮外翻,替代宫颈鳞状上皮,医生在检查时,会发现宫颈局部充血呈现红色,就称其为 “宫颈糜烂”。糜烂并非真正意义上的“烂”,它可以是一种生理现象,育龄期女性在雌激素的作用下,宫颈管内柱状上皮外翻,替代宫颈鳞状上皮,呈现出“糜烂”状。而女性在青春发育期前和绝经期由于体内雌激素水平相对低,所以“糜烂”也少见。误区二、感染HPV=宫颈癌宫颈癌的发生和一种叫作人乳头瘤的病毒(HPV)关系密切。研究表明,持续感染高危类型的人乳头瘤病毒,是宫颈癌及其癌前病变发生的必要因素。绝大多数宫颈癌患者的体内都能检测出这种病毒。凡是有性生活的女性都有可能通过性接触而感染HPV病毒。约有80%的女性在其一生中都感染过这类病毒。然而,感染了HPV并不一定会患宫颈癌,因为每个健康女性体内都有一定的免疫力。感染HPV后是否会进展为宫颈癌,还与HPV的类型有关。HPV病毒大约有100多种亚型,女性生殖道感染HPV最常见的类型分别是6、11、16、18型,其中HPV6和HPV11型属于低危型,而HPV16和18型则属于高危型,来自世界各国的宫颈癌研究发现,HPV16型和HPV18型在宫颈癌患者中的感染率最高。误区三、“蛛丝马迹”视而不见宫颈癌在早期可能不会引起患者任何的不适,有些症状也非常容易被忽视。育龄期女性应该学会关注身体发出的“健康警报”,有时虽然只是“蛛丝马迹”,却有可能藏有隐患接触性出血 主要是指在性生活后出血或在妇科检查、大小便后出血。即使是一次、量少,也应提高警惕。误区四、不重视妇科的检查工作从感染HPV病毒,到宫颈癌的发生发展有一个渐进的自然病程,一般长达5到10年左右。因此,女性只要定期进行宫颈癌筛查,完全有可能及时发现疾病的“苗头”,并将其扼杀在萌芽阶段。目前,早期宫颈癌患者经治疗后,其五年生存率可达到85%到90%。
妇科常识正确认识宫颈糜烂
一、为什么宫颈会有“糜烂”?
宫颈有两种不同类型的细胞,靠近阴道内的是鳞状上皮细胞,靠近宫颈管的是柱状上皮细胞,两种上皮在外观上表现是不同的。柱状上皮细胞和鳞状上皮细胞之间有一个动态的平衡区域,这个区域在医学上被命名为“鳞柱交界区”,也是宫颈癌的好发区域。鳞柱交界区容易受雌激素的影响。女性在青春期之前,卵巢功能没有完善,雌激素低下,柱状上皮就靠内侧些,到了来月经以后,柱状上皮就受雌激素的影响,更多地朝外侧发展,
二、“宫颈糜烂”需要治疗吗?
“宫颈糜烂”是正常的生理现象,没有特殊的临床表现,也不需要进行特殊治疗。但是,有些疾病如宫颈癌、癌前病变、宫颈炎等,可有宫颈糜烂样改变,所以临床检查中如发现宫颈糜烂样改变,则应行细胞学检查。既不能盲目去治疗“宫颈糜烂”,也不能因认为“宫颈糜烂”均为正常生理性改变,忽略宫颈癌、宫颈炎的检查而延误治疗。
很多人担心“宫颈糜烂”会影响受孕,如果我们理解“宫颈糜烂”是生理现象的话,也就不会有“宫颈糜烂”对生育造成影响的担心了。
三、如何定期检查“宫颈糜烂”?
宫颈的定期检查是必要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筛查宫颈癌及宫颈癌前病变。宫颈癌的发生与人乳头状瘤病毒(HPV)的感染有关,HPV分为高危型与低危型,高危型HPV在宫颈鳞柱交界区持续感染时,容易发生癌前病变和宫颈癌。自从有了宫颈刮片以后,宫颈癌得到早期诊断和有效治疗,死亡率大幅度下降。目前推荐21岁以后的女性应该每年进行一次TCT的检查,在30岁以后,可以联合HPV进行检查。
四、对“宫颈糜烂”应避免过度治疗
目前,对宫颈糜烂的认识和处置普遍不规范,更有少数医院,抓住“宫颈糜烂”不放,不断的上药、输液,甚至LEEP、激光等等,这是典型的过度治疗。
宫颈癌额认知误区
误区一:感染HPV=宫颈癌
宫颈癌的发生和一种叫作人乳头瘤的病毒(HPV)关系密切。研究表明,持续感染高危类型的人乳头瘤病毒,是宫颈癌及其癌前病变发生的必要因素。绝大多数宫颈癌患者的体内都能检测出这种病毒。
专家指出,凡是有性生活的女性都有可能通过性接触而感染HPV病毒。约有80%的女性在其一生中都感染过这类病毒。
然而,感染了HPV并不一定会患宫颈癌,因为每个健康女性体内都有一定的免疫力。研究证实,感染HPV后,大多数女性的免疫系统可以把进入体内的HPV清除。只有少数女性由于无法消灭进入体内的HPV,造成HPV持续感染,才有可能引起宫颈癌前病变。其中有部分患者会进一步发展成为宫颈癌,这一过程约5到10年。
感染HPV后是否会进展为宫颈癌,还与HPV的类型有关。HPV病毒大约有100多种亚型,女性生殖道感染HPV最常见的类型分别是6、11、16、18型,其中HPV6和HPV11型属于低危型,而HPV16和18型则属于高危型,来自世界各国的宫颈癌研究发现,HPV16型和HPV18型在宫颈癌患者中的感染率最高。
误区二:宫颈糜烂会变成癌
许多女性都存在这样的误解,以为宫颈糜烂会引起宫颈癌,因而对宫颈糜烂感到非常恐惧。专家告诉记者,这两者其实并没有必然的联系。
从医学上来说,女性宫颈管内的柱状上皮外翻,替代宫颈鳞状上皮,医生在检查时,会发现宫颈局部充血呈现红色,就称其为“宫颈糜烂”。糜烂并非真正意义上的“烂”,它可以是一种生理现象,育龄期女性在雌激素的作用下,宫颈管内柱状上皮外翻,替代宫颈鳞状上皮,呈现出“糜烂”状。而女性在青春发育期前和绝经期由于体内雌激素水平相对低,所以“糜烂”也少见。
值得注意的是,宫颈糜烂也可以是一种常见的炎症状态。早期宫颈癌在外观上和宫颈糜烂的表现非常相似,容易混淆。因此,如果在妇科检查中发现宫颈糜烂,不能掉以轻心,需要通过进一步的细胞学检查及活组织检查来明确诊断,排除宫颈癌的可能,并正确治疗。
误区三:不重视妇科检查
从感染HPV病毒,到宫颈癌的发生发展有一个渐进的自然病程,一般长达5到10年左右。因此,女性只要定期进行宫颈癌筛查,完全有可能及时发现疾病的“苗头”,并将其扼杀在萌芽阶段。目前,早期宫颈癌患者经治疗后,其五年生存率可达到85%到90%。
专家提醒,育龄期女性务必不能忽视每年进行妇科检查,包括巴氏涂片或液基细胞学(TCT)检查等宫颈细胞学检查,是发现宫颈癌前病变和宫颈癌的重要方法。尤其是以下宫颈癌的易发人群,更不可掉以轻心:
持续感染高危类型的HPV病毒者,即HPV病毒检测发现HPV16、HPV18呈阳性者;
性行为因素不良者,包括开始性生活的年龄过早、多个性伴侣、性卫生不良等都会使患宫颈癌的发病危险增加;
早婚早育、多产多孕的女性;
性病患者,无论男方或女方患有生殖道湿疣、梅毒、淋病等都会增加女方患宫颈癌的几率;
免疫功能低下、吸烟、营养不良者。
误区四:“蛛丝马迹”视而不见
宫颈癌在早期可能不会引起患者任何的不适,有些症状也非常容易被忽视。专家建议,育龄期女性应该学会关注身体发出的“健康警报”,有时虽然只是“蛛丝马迹”,却有可能藏有隐患。
接触性出血主要是指在性生活后出血或在妇科检查、大小便后出血。即使是一次、量少,也应提高警惕。
白带异常多数宫颈癌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白带增多。因此,女性平时应该关注白带的性状、量的多少和有无臭味。尤其是当发现大量水样或黏液性白带时,必须引起注意。
宫颈癌分类 溃疡型宫颈癌
不论外生型或内生型进一步发展后,癌组织坏死脱落,形成溃疡,甚至整个子宫颈为一大空洞所替代,因常有继发性感染,故有恶臭的分泌物排出。子宫颈癌尤其是腺癌也可向颈管内生长,使子宫颈成桶状增大。
慢性宫颈炎的诊断鉴别
1、诊断依据
(1)阴道分泌物增多,性交后出血。
(2)下腹坠痛及腰骶部疼痛。
(3)宫颈有不同程度的糜烂、肥大,或可见宫颈息肉、宫颈腺囊肿。
2、宫颈糜烂的分度
根据糜烂面积大小将宫颈糜烂分为3度;轻度指糜烂面小于整个宫颈面积的1/3;中度指糜烂面占整个宫颈面积的l/3-2/3;重度指糜烂面占整个宫颈面积的2/3以上。根据糜烂的深浅程度可分为单纯型、颗粒型和乳突型3型。诊断宫颈糜烂应同时表示糜烂的面积和深浅。举例:诊断为中度糜烂、颗粒型。
3、分类诊断
(1)宫颈糜烂
宫颈外口处的宫颈阴道部外观呈细颗粒状的红色区称宫颈糜烂。根据病变的深度将宫颈糜烂分为单纯型、颗粒型和乳突型。①单纯型糜烂:糜烂面平坦,②颗粒型糜烂:糜烂面凹凸不平呈颗粒型。③乳突型糜烂:糜烂面凹凸不平现象更加明显呈乳突型。根据糜烂面积的大小将宫颈糜烂分成三度:轻度是指糜烂面积小于整个宫颈面积的l/3;中度是指糜烂面积占整个宫颈面积的1/3~2/3;重度糜烂是指糜烂面积占整个宫颈面积的2/3以上。
(2)宫颈肥大
宫颈呈不同程度的肥大,表面光滑,宫颈组织变硬。
(3)宫颈息肉
宫颈外口赘生物,单个或多个,红色,常常呈舌状,质软而脆,易出血,多数蒂细长。
(4)宫颈腺囊肿
宫颈表面突出的多个青白色小囊泡,内含无色黏液。
(5)宫颈黏膜炎
宫颈阴道部外观光滑,宫颈外口有脓性分泌物堵塞,部分宫颈管黏膜增生向宫颈外口突出,宫颈口充血,宫颈肥大。
鉴别方法:
用窥阴器检查,可见各种类型病变,重度糜烂组织较脆,易出血,须与早期宫颈癌鉴别。
早期宫颈癌鉴别一般质地较硬、脆,极易出血,而子宫颈糜烂较软、润滑,虽有出血倾向,仅在检查触及后在指套上染有血迹。大部分早期子宫颈癌在临床上不借助其他诊断方法,不可能与子宫颈糜烂相鉴别。因而凡有子宫颈糜烂者,均应常规作宫颈刮片检查找癌细胞,必要时在阴道镜检查下作活检。
宫颈糜烂和癌变有关系吗
子宫颈糜烂是慢性宫颈炎的局部特征之一,长期以来临床医生将慢性宫颈炎和宫颈糜烂视为同义词对此,有专家指出,具有防癌意识值得提倡,但也不必过于紧张。目前,尚无充足的证据证实宫颈糜烂和宫颈癌之间有直接关系。
有人得宫颈糜烂症状后,非常担心转变为宫颈癌。对此,有专家指出,具有防癌意识值得提倡,但也不必过于紧张。目前,尚无充足的证据证实宫颈糜烂和宫颈癌之间有直接关系。
宫颈糜烂是慢性宫颈炎常见的一种病理改变,根据糜烂深浅程度分为单纯型、颗粒型、乳突型3种。每个类型又分为轻度(Ⅰ度)糜烂面积小于整个宫颈面积的1/3;中度(Ⅱ度)糜烂面积占整个宫颈面积的1/3~2/3;重度(Ⅲ度)糜烂面积占整个宫颈面积的2/3以上。
宫颈癌最普通的症状是不规律阴道出血,特别是在以下情况出血:非经期的阴道流血,性交中出血或疼痛,在更年期后的任何时间出血。
还有一些症状表现白带增多是其主要症状,通常是乳白色或淡黄色脓性黏液,有时伴有腥臭味,有时是血性白带或性交后出血。同时,伴有下腹部或腰部疼痛,每次性交、经期和排便时加重。
其实,只要积极治疗宫颈糜烂,定期防癌筛查可减少宫颈癌的发生。宫颈糜烂以局部治疗为主,方法包括物理治疗、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需要强调的是宫颈糜烂和宫颈上皮内瘤变、早期宫颈癌难以鉴别,治疗前需进行宫颈细胞学检查,以明确诊断。
宫颈糜烂轻度怎么治疗
宫颈糜烂是最常见的妇科病,也是慢性宫颈炎最常见的一种临床表现形式.引起宫颈糜烂的原因很多,可以是机械性刺激,如性交,也可以是细菌、病毒的感染或化学药物的刺激等.
宫颈糜烂症状轻者一般没有明显的不适,只是在做妇科检查时才被发现.医学上按宫颈糜烂面积的大小划分为轻、中和重度宫颈糜烂;根据糜烂的深浅程度,又可分为单纯型、颗粒型和乳突型3型.
宫颈糜烂与宫颈癌的发病有密切的关系.据统计,有宫颈糜烂的妇女,宫颈癌的发病率比正常者高10倍.同时,宫颈癌的发病与宫颈糜烂程度亦有关.重度宫颈癌的发病率明显高于轻度者.
宫颈糜烂的治疗方法很多,有药物及物理疗法.一般以局部疗法为主,可以根据糜烂程度适当选择.微波疗法治疗宫颈糜烂是目前应用普遍,也是效果较好的一种治疗方法。
宫颈表面怎样才算正常
宫颈表面怎样才算正常
宫颈表面光滑这是属于正常的,一般是代表宫颈没有炎症以及糜烂,因为如果宫颈炎和宫颈糜烂宫颈就不会呈现光滑。但是宫颈光滑也不可大意,因为宫颈鳞癌由于癌灶发生部位及生长方式不同,可分为外生型、内生型、溃疡型及颈管型四种类型。外生型,是指癌灶向外生长的,临床妇检时可见病灶呈“菜花”状(也有人称为“乳头”状)隆起。内生型是指癌灶像“树根”一样,向宫颈深部组织生长、浸润,宫颈表面因未受癌瘤侵害,所以表面光滑或仅见轻度糜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