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细胞增高分类
白细胞增高分类
1、嗜中性粒细胞
增高原因:急性化脓性感染(可伴有核左移及中毒颗粒),急性大出血,急性中毒,白血病,某些恶性肿瘤及广泛组织损伤等。
2、嗜酸性粒细胞
增高原因:寄生虫感染,过敏性疾病,热带性及非热带性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某些血液病,器官移植排斥反应等。
3、嗜碱性粒细胞
增高原因:某些血液病,如慢性粒细胞性及嗜碱性粒细胞性白血病,铅,锌中毒等。
4、淋巴细胞
增高原因:某些细胞及病毒感染(百日咳,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某些慢性感染等。
5、单核细胞
增高原因: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斑疹伤寒,疟疾,重症结核,单核细胞性白血病,淋巴网状细胞肉瘤等。
宝宝发烧c反应蛋白高是怎么回事 宝宝发烧查血常规主要看什么
宝宝发热查血常规,首先主要看白细胞,其次看分类。
如果发热时血常规白细胞很高,同时又是中性粒细胞增高为主,这个情况就考虑是细菌感染,这种情况下,就用抗生素抗感染治疗,可以口服抗生素。如果感染很严重,持续高热,那就要静脉给予抗生素输液治疗。
如果血象低,白细胞低,这种情况考虑病毒感染的可能性比较大,那就是抗病毒治疗为主。
如果血象高是以淋巴细胞增高为主,也考虑是病毒感染的可能性比较大一些。
支气管哮喘要做什么检查呢
1、血常规检查
发作时可有嗜酸粒细胞增多。如并发感染时可有白细胞总数增高,分类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
2、呼吸功能体检
在诸多肺功能检测指标中,呼气峰值流速(PEFR)和第一秒用力呼气量(FEV1)是哮喘病人中最常用的两项通气功能指标。
3、痰液检查
涂片在显微镜下可见较多嗜酸粒细胞,尖棱结晶(Charcort-Leyden结晶体),黏液栓(Curschmann螺旋体)和透明的哮喘珠(Laennec珠)。
正确认识消炎药的作用 怎样看待消炎药(抗生素)的应用?
在上面的两个例子中,存在着一个共同的问题,即是消炎药(抗生素)应用的问题。抗生素包含很多种,多以“…素”做为称谓。大家最为熟悉的是青霉素。抗生素是抵抗或杀灭细菌的,但却无法预防细菌感染、消灭病毒。问题的关键就在于:病毒感染时使用抗生素不起作用,但细菌感染时不使用抗生素又不行。所以,遇到呼吸道或其他部位感染时,首要问题是确定感染的病因。细菌和病毒是感染最常见的病因,区别细菌或病毒感染往往至关重要。一方面,不用抗生素可使细菌感染加重,发展成败血症、脑膜炎更为麻烦,而滥用抗生素不仅给病人带来不应有的损害,还会增加细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性,削弱抗生素杀菌的能力。由此可见,及时确定感染性质相当重要。
取血检查白细胞及其细胞分类是确定感染原因的最为准确最为快速的方法。急性高热主要由感染所致,但在发热的24小时内进行血液检查不易判断感染的性质。有时,孩子刚发热几小时就查血,并不易察觉白细胞的增高。白细胞增高是人体对细菌侵犯的一种反应。那么,既然是“反应”自然需要一定时间才能被察觉。这种“察觉”多指白细胞超过10×109/L(白细胞的正常值为4~10×109/L)。由于每个人白细胞的正常基线不同,只有当白细胞超过10×109/L才能达到共识的“察觉”水平。每个人的白细胞达到此水平的时间不同,所以感染后(一般指发热后)至少24小时检查白细胞对确定病毒或细菌感染才有帮助。
当然,仅凭借一个白细胞数目不够准确,在检查白细胞数目时还要进行白细胞的分类。白细胞可分为中性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嗜酸性细胞、嗜碱性细胞等。其中,细菌感染时中性细胞多增高,超过70%;病毒感染时淋巴细胞多增高,超过50%。如果在白细胞增高的同时存在中性细胞的增高,比较符合细菌感染,应选用抗生素治疗;在白细胞“正常”或稍降低水平的同时存在淋巴细胞增高,比较符合病毒感染。
血液白细胞和分类检查只能初步分析细菌或病毒感染,但不能确定是何种细菌或病毒。对于较为严重的感染则需进行感染局部的分泌物培养、血液抗原或抗体的检测以及培养等。一旦怀疑细菌感染,医生多选用广谱抗生素;而对于病毒感染,特别是呼吸道感染,则多选用针对流涕、咳嗽等症状的药物或清热解毒等中药。
当孩子患有感染,特别是出现高热时,要及时到医院检查。如果医生建议进行白细胞及分类的检查时,应积极配合。这样可以有助于病因的初步确定,帮助医生确定恰当的治疗方案,使孩子得到尽快的恢复。
白细胞计数正常值是多少
白细胞计数
正常成人为4000~10000/μL,新生儿为15000~20000/μL,6个月至2岁婴儿为11000~12000/μL。
降低:白细胞减少症,脾功能亢进,造血功能障碍,放射线,药物,化学毒素等引起骨髓抑制,疟疾,伤寒,病毒感染,副伤寒.
白细胞增多常见于炎性感染、出血、中毒、白血病等。其减少常见于流感、麻疹等病毒性传染病及严重败血症、药物或放射线所致及某些血液病等。
分类计数
白细胞分为5类。
一是中性粒细胞(Gran),正常为0.50~0.70,增高或减少的原因与白细胞计数相同;增高:细菌感染,炎症;降低:病毒性感染
二是淋巴细胞(Lym),正常为0.20~0.40,增多时常见于中性白细胞减少、结核、百日咳等;其减少常见于中性白细胞增多;增高:百日咳,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病毒感染,急性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淋巴细胞性白血病;降低:免疫缺陷
三是嗜酸性粒细胞,正常为0.005~0.05,增多见于寄生虫病、过敏性疾病及某些皮肤病;
增高: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及慢性溶血性贫血
四是嗜碱性粒细胞,正常为0~0.01,临床意义不大;
五是单核细胞,正常为0.03~0.08,增多时见于急性传染病恢复期。*增高:结核,伤寒,疟疾,单核细胞性白血病.
炭疽病怎样进行实验室检查
血象白细胞计数大多增高,分类以中性粒细胞为主。细菌学检查取不同临床类型的病灶渗出物、分泌物、 呕吐物、痰、粪、血及脑脊液等作涂片或培养,可以发现病原 菌。血清学检查琼脂扩散试验、间接血凝试验、补体结合 试验及炭疽环状沉淀试验等有助于诊断。
疾病的认识 哮喘的检查
1、血液常规检查。
在我们患者朋友的血液中可有嗜酸粒细胞增高,如并发感染可有白细胞总数增高,分类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
2、痰液检查。
如合并呼吸道细菌感染,痰涂片,细菌培养及药物敏感试验有助于病原菌诊断及指导治疗。
3、呼吸功能检查。我们医生会通过一些特定的方法来检查我们患者朋友的呼吸功能,看是否有异常症状的发生。
4、血气分析。
5、胸部X线检查。
6、特异过敏原的补体试验。
7、皮肤敏感试验。通过患者的皮肤来进行一些敏感测试试验。
病毒性肠炎的检查
1.血常规外周血白细胞总数及分类大多正常,少数偏高,分类淋巴细胞增加;
2.大便常规及培养大便镜检大多无特殊发现,少数可见少量白细胞,培养无致病菌生长;
3.特异性诊断实验(1)取粪便作直接或免疫电镜检查,可发现轮状病毒颗粒;(2)用酶联免疫附试验或免疫酶斑试验(Immnnoenzymedottest)检测粪便上清液中的病毒抗原,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3)从粪便中提取病毒RNA,进行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和银染色,检查有无轮状病毒的RNA电泳图谱,既有诊断价值,又可区别不同型病毒感染;(4)血清学检测,感染后5天,血中可检测出特异性IgM抗体,亦有助于本病诊断。
哮喘的检查有哪些
一、血液常规检查。
可有嗜酸粒细胞增高,如并发感染可有白细胞总数增高,分类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
二、痰液检查。
如合并呼吸道细菌感染,痰涂片,细菌培养及药物敏感试验有助于病原菌诊断及指导治疗。
三、呼吸功能检查。
四、血气分析。
五、胸部X线检查。
六、特异过敏原的补体试验。
七、皮肤敏感试验。
在哮喘缓解期用可疑的过敏原作皮肤划痕或皮内试验,有条件的作吸入激发试验,可作出过敏原诊断,但应注意高度敏感的患者有时可能诱发哮喘和全身反应,甚至出现过敏性休克,须密切观察,及时采取相应处理。
气管炎患者需要的几项检查
1.血常规检查:发作时可有嗜酸性粒细胞增高,但多数不明显;如与病毒感染有关,一般白细胞计数正常或减低;如并发感染可有白细胞数增高,分类嗜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
2.血气分析:哮喘严重发作时可有缺氧,PaO2和SaO2降低,由于过度通气可使PaCO2下降,pH值上升,表现呼吸性碱中毒。如重症哮喘,病情进一步发展,气道阻塞严重,可有缺氧及CO2潴留,PaCO2上升,表现呼吸性酸中毒。如缺氧明显,可合并代谢性酸中毒。
3.痰液检查:涂片在显微镜下可见较多嗜酸性粒细胞,可见嗜酸性粒细胞退化形成的尖棱结晶,黏液栓和透明的哮喘珠。如合并呼吸道细菌感染,痰涂片革兰染色、细胞培养及药物敏感试验有助于病原菌诊断及指导治疗。
4.特异性变应原的检测:可用放射性变应原吸附试验(RAST)测定特异性IgE,过敏性哮喘患者血清IgE可较正常人高2~6倍。在缓解期可做皮肤过敏试验判断相关的变应原,但应防止发生过敏反应。
哮喘的检查项目有哪些
一、血液常规检查。
可有嗜酸粒细胞增高。如并发感染可有白细胞总数增高,分类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
二、痰液检查。
如合并呼吸道细菌感染,痰涂片、细菌培养及药物敏感试验有助于病原菌诊断及指导治疗。
三、呼吸功能检查。
四、血气分析。
五、胸部X线检查。
六、特异过敏原的补体试验。
七、皮肤敏感试验。
在哮喘缓解期用可疑的过敏原作皮肤划痕或皮内试验,有条件的作吸入激发试验,可作出过敏原诊断。但应注意高度敏感的患者有时可能诱发哮喘和全身反应,甚至出现过敏性休克。须密切观察,及时采取相应处理。
白细胞增高背后的疾病
白细胞亦称“身体卫士”,有应激反应时便增高,这是对身体有益的表现。但如果是白血病的白细胞增高,则对身体有害。成人正常白细胞总数是(4~10)X10l,婴幼儿高于此数。白细胞增多见于如下疾病:
反应性中性粒细胞增多正常时,血液中性粒细胞占60%~70%,即(2~7)x1029/sugt;/L。超过7.5x109/L便是中性粒细胞增多,以对入侵的细菌等病原体吞噬、杀灭,见于急性外伤、感染、中毒、血清病、风湿病;当有出血也会增加,可能与压迫组织坏死或局部炎症有关;心肌梗死时也会增高,这与心绞痛可兹鉴别;当癌症迅速增长,组织坏死,或内分泌增加,均可发生中性粒细胞增多。这时如果只用抗生素治疗不会有效,还会延误治疗的时机。
反应性单核细胞增多正常为3%~8%,如超过0.6x109/L,儿童超过1x109/L,称反应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单核细胞有吞噬功能.常见于进行性结核病、感染性心内膜炎、斑疹伤寒、黑热病、溃疡性结肠炎等。当粒细胞缺乏时,也会出现单核细胞增多。患胃癌、卵巢癌、恶性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均会出现单核细胞增多。
反应性嗜酸细胞增多症正常时嗜酸细胞为白细胞总数的1%~5%,增多时可达20%以上。它的功能不完全明白,其能释放组织胺,有利减轻过敏反应。增多见于变态反性疾病、寄生虫病、皮肤病;应用某些药物如青霉素、链霉素、先锋霉素、磺胺等;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嗜酸细胞性淋巴细胞肉芽肿、淋巴网状细胞肉瘤、传染性粒细胞增多症、肾移植术后及癌症放疗术后亦可见。
反应性淋巴细胞增多正常时淋巴细胞占白细胞总数的25%~30%,主要产生特异性的免疫功能,其中B淋巴细胞可产生抗体.即体液免疫;T淋巴细胞能杀死肿瘤细胞和移植物的异体细胞,称为细胞免疫。增多常见于某些传染病,如百日咳、传染性肝炎、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某些慢性传染病如结核、梅毒、布氏杆菌病等。
类白血病反应白细胞大量增多,并可发现幼稚白细胞,酷似白血病,白细胞总数可达(50~100)X109/L。但其病因明确,如细菌感染、变态反应、中毒、恶性肿瘤、急性失血、溶血性贫血、烧伤、精神刺激等。待原发病治愈或控制后,会恢复正常。
白血病由于白血病细胞无节制生长和释放,除极早期外,一般都有白细胞增高和白血病细胞在周围血中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