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罐不能拔哪个位置 肢体末端
拔罐不能拔哪个位置 肢体末端
在肢体末端,一些神经分布多,直接会很痛,有可能引起脏器的异常活动的穴位,这些部位不建议进行,如:隐白穴。
拔罐前后注意事项大全
第一:了解自己的身体情况以及检查用具
在进行拔罐之前,我们一定要弄清楚自己的身体状况,了解自己是否有什么需要注意的禁忌。拔罐的方法有很多,不同体质的人群所需要的拔罐方法以及拔罐位置是不一样的,所以要注意区分。
在拔罐之前也需要检查用具是否齐全,同时消毒也是非常必要的。另外,专业的医生一定要在拔罐之前告诉患者一些需要注意的事情。
第二:选择正确的拔罐体位
专家告诉我们,拔罐的时候选择的体位是否正确直接影响到了疗效,正确的体位能够令患者感觉更加的舒服,这样肌肉就可以更好的放松,效果也就更好。
一般情况下患者保持仰卧的姿势放松的躺下,这适用于对胸腹部还有四肢前端位置进行拔罐。而俯卧位则是适合对肩背以及头颈位置拔罐效果更好。侧卧位适合对脸部以及胸肩侧边位置进行拔罐。总而言之,不同的体位适合的是不同拔罐位置,平时在拔罐的时候我们可以根据情况进行选择。
第三:拔罐前准备
火罐的材质有很多,所以在拔罐之前我们需要根据自己的体质以及拔罐位置、身体肥瘦还有疾病等选择合适的火罐。另外,在进行治疗之前,我们需要用热毛巾清洗需要进行拔罐的位置,然后再进行消毒。另外,火罐也必须要酒精进行消毒。如果是拔罐位置有毛发,那一定要要剃光之后才能够进行拔罐。
如果在拔罐的时候天气比较寒冷,特别是在秋冬季节,拔罐之前一定要将需要使用的火罐进预热,可以用火烤,也可以用水烫,火罐的温度稍稍高于体温就可以了,千万不能够太烫,避免损害皮肤。
第四:拔罐时间
不同型号的火罐所需要的时间是不一样的,我们在拔罐的时候一定要科学的掌握拔罐时间,如果时间太短治疗效果会受到影响,如果是拔罐时间太长,则有可能烫伤皮肤。如果是大型号的火罐,那么留罐时间控制在五分钟到十分钟之间就可以了,因为这种火罐的吸力非常的强大。如果是中型号的火罐,那么吸力稍微少一点,所以留罐时间可以适当的增加,保持在十到十五分钟更加合适。如果是小型的火罐,那么吸力是最小的时候,所以留罐时间可以增加到十五到二十分钟左右。
第五:拔罐次数
一般情况下,如果是进行常规治疗,那么每天拔罐一次或者是间隔一天拔罐一次就可以了,十次为一个疗程,每个疗程之间最好能够间隔三五天。不过,如果说病情比较的严重,那么拔罐的次数也可以根据情况来适度增加。
第六:起罐方法
起罐的方法并不是很难,如果是选择的抽气罐,只要打开顶端的气阀就可以了。如果是其他的火罐,那么在起罐的时候就需要两只手一起操作了,一只手按住周围的皮肤,另外一只手则是握住火罐,等到外部的空气慢慢进入罐中就可以了,千万不能够用力硬拔,否则容易造成皮肤损伤。
第七:起罐之后的处理方法
一般情况下拔罐之后就结束了,并不需要特别的处理,如果由于留罐的时间比较长,导致皮肤上出现了水泡,那么可以将针消毒之后挑破,然后放水涂抹上紫药水。如果是采取针罐法等拔罐手段,那么出血后可以用消毒棉球止血,如果是严重出血,那么下次拔罐的时候千万不能够选择这个部位。所有的程序都结束之后,患者应该要休息二十分钟的时间,千万不能够立即离开或者是进行一些刺激性的动作。
拔罐的操作方法
1、应先将罐体上端的阀杆向上提一下,以保证气体的畅通;
2、罐具扣于所选位置,将真空抽气口套住罐体上端后,垂直提拉拉杆次左右,达到目的适当负压(至罐内皮肤隆起,人可耐受为度)。
3、罐具吸附体表后,将真空抽气左右轻轻旋转后拔下;
4、使用自拔管(将小头一端插入真空抽气头,大头一端套在罐体上端),把罐具入在所选穴位上,提拉拉杆4-6次即可。
5、根据体位,采用留罐法:罐吸拔在应拔部位后滞留一定时间(一般为5-15分钟),闪罐法
(罐具吸拔于施治部位后,手握罐体快速外拔发出响声,以不留印痕为宜),走罐法(罐具吸拔后,将罐自上而下反复拉动直至皮肤潮红)及刺络拔罐法等多种方法;
6、拔罐结束起罐时,将罐体上端阀杆轻轻提起(罐体吸拔力度太大,不易起罐时,可用手指按下拔罐部位外围皮肤某一点,至气体进入罐中)罐具便可取下。
拔罐的常见体位有哪些
拔罐的种类
1、角罐
多用牛角制成,大小不一,由材料大小而定,口径一般不超过6厘米,内空长不超过8厘米,选料要选角壁厚实无脱层的,尖端内空与口径端大小基本相等,不能顺着角的外形加工,若顶端小口径大,拔罐时没有多少吸附力。特点是不易摔破,能凉心泻肝,清胃中热,祛风利痰,辟邪解毒,不得蒸煮,煮后失去独特作用并会脱层。
2、竹罐
选用很圆的毛竹,竹龄2-3年,截成长6-9厘米,一端留节为底,一端为罐口,口径有3-6厘米不等,除去青皮和内膜,壁厚0.6-0.9厘米,形成腰鼓,口平整光滑。特点是轻巧、不易摔破,但易裂吸附力不大。
3、陶罐
陶土烧制而成,罐两端较小,中间略大,形如腰鼓。特点是吸力大,但较重易摔破。
4、玻璃罐
玻璃制成,形状球状,口平滑,大小分一二三四五号。特点是使用时能看到被拔部分皮肤的淤血程度,便于掌控拔罐时间,临床上多用此罐,但易摔破。
5、抽气罐
由真空栓和罐两部分组成,在拔罐的基础上,利用抽真空的原理制成。特点是操作方便安全便于观察拔罐部分淤血程度,不易破损,可调罐内负压,大小种类很多,并能自己给自己背后拔罐,不需用火,但不能用作拔响罐和油走罐。
拔罐的常见体位有哪些
体位一:坐立位
坐立于木凳上,暴露后颈及背部,有利于吸拔颈肩和腰背脊椎两侧,以及大腿前上侧膝部等部位。
体位二:侧卧位
侧卧位可根据治疗需要,将两下肢均屈曲或一腿屈曲,另一腿伸直。有利于吸拔胸胁。髓和下肢内外侧等部位。
体位三:俯卧位
背面而卧,或头转向一侧或向下,下垫枕头,上肢自然置于躯干两旁,肌肉放松,呼吸自然,暴露背部、下肢,有利于吸拔腰背、脊椎两侧,以及下肢后侧等部位。
体位四:仰卧位
仰面而卧,头下垫枕,下肢平伸或膝下垫枕,上肢自然置于躯干两旁,或屈肘置于头部两侧,肌肉放松,暴露胸。腹部及上、下肢前内侧,有利于吸拔前胸、腹部、上肢、下肢前侧等部位。
拔罐注意事项
1、睡前拔火罐效果最佳。
2、要选择合适的罐子。很多人习惯把吃剩的罐头瓶当作火罐使用,由于罐头瓶的玻璃材质不同,有些瓶口很薄,受热后易爆裂伤人。因此,要选择医疗专用的火罐,以保安全。
3、要懂得基本的穴位。认准穴位,才能起到防病治病的功效,比如:腰眼、肩井、曲池及各关节处等。
4、准备充分,防止烧伤。点火时罐内受热要均匀,火不要过大,防止火苗窜出罐外,以免烧伤。
5、起罐时,不可强力硬拔。应一手抓住罐子,一手按下皮肤,轻柔起罐。
6、起罐后,及时穿好衣服,做好保暖。不要立即到户外活动,以免再次受风着凉。
拔罐的体位有很多,并不是单一固定的。具体选择哪种体位,要根据拔罐部位、舒适度等而定。拔罐时,可灵活掌握。
拔火罐的禁忌
很多人喜欢在拔完火罐后就洗个澡,认为这样很舒服,其实这样做是非常不正确的。因为这时洗澡很容易造成皮肤破溃、发炎。特别是洗冷水澡,由于此时皮肤的毛孔正处于张开状态,所以很容易感冒。
建议:正确的洗澡时间是在拔罐后的1小时~2小时。拔罐后注意保暖,洗澡水的温度要稍高一些。
不少人认为拔火罐的时间越长,效果会越好,甚至认为,要拔出水疱才能体现出拔火罐的效果,其实这也是错误的。因为拔火罐时间过长,就可能会出现水疱,这样不但伤害到了皮肤,还可能会引起皮肤感染。
建议:正确的拔火罐时间应该是在10分钟~15分钟。如果是身体不太好的老人或小孩,时间要减半。
很多患者生病后,常在同一个位置反复拔火罐,这样做会对皮肤造成损伤,比如红肿、破损。
有肺部基础病的患者,如慢阻肺、肺结核、肺脓肿、支气管扩张等,不适用拔火罐。肺部有炎症时,经常会伴随肺泡的损伤或肺部有体液潴留。如果用拔火罐进行治疗,会使胸腔内压力发生急剧变化,导致肺表面肺大泡破裂,从而发生自发性气胸。
就近拔罐即在病痛处拔罐,也就是在阿是穴处拔罐;这是由于病痛之所以出现,是因为局部经络功能之失调,如经气不通所致;在病痛处拔罐,就可以调整经络功能,使经气通畅,通则不痛,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阿是穴是中医以病痛局部或敏感反应点作为针灸治疗部位的腧穴,又称天应穴、不定穴。即根据痛的部位来定位。它既无具体的穴名,又无固定的位置,临床上多用于疼痛性病症。阿是穴在疾病诊断上也有一定参考价值,如在足三里下1~2寸间有明显压痛,结合临床右下腹部疼痛等体征,有助阑尾炎的诊断。
远端拔罐就是在远端病痛处拔罐。这远端部位的选择是以经络循环为依据,刺激经过病变部位经络的远端或疼痛所属内脏的经络的远端,以调整经气,治疗疾病。如牙痛拔合谷,胃腹疼痛拔足三里,颈椎疼痛拔足三里等。
某些穴位具有特殊的治疗作用,因此,可根据病变特点来选择拔吸部位。如:大椎、曲池、外关等有退热作用。如治疗发热时,可以在上述部位处拔罐。内关对心脏有双向调节作用,如心跳过缓、过急可以选择此穴。
颈椎部是指颈椎到胸椎的部位,主要治疗头部、颈部、肩部、上肢及手部的病变和功能异常。如头晕、头痛、颈椎病、落枕、肩周炎、手臂肘腕疼痛等。
胸椎上部是指第一胸椎到第六胸椎的部位。主要治疗心、肺、气管、胸廓的病变。如心悸、胸闷、气短、咳喘、胸痛等病症。
胸椎下部是指第七胸椎到第十二胸椎的部位,主要治疗肝、胆,脾、肠等器宫的痛症。如肝区胀痛、胆囊炎、消化不良、急慢性胃炎、肠炎、腹痛、便秘等病症。
腰椎部是指腰椎以下的腰椎部,主要治疗肾、膀胱、生殖系统、腰部、臀部、下肢各部位的病变。如肾炎、膀胱炎、痛经、带下、阳痿、腰椎增生、椎间盘脱出、坐骨神经痛、下肢麻痹、瘫痪、疼痛等病症。
哪些部位不能拔罐
1、头面部位
一般而言头面部位不建议进行拔罐,因为这样很可能会留下疤痕影响美观。皮肤浅薄不易吸拔,还有就是毛发较多的部位不做拔罐,而头顶就是这样的部位。
2、皱纹处、皮肤松弛等部位
皮肤若有皱纹、松弛、疤痕凹凸不平时,火罐易脱落,起不到拔罐效果。因此,在皱纹处、皮肤松弛等部位不宜拔罐。
3、重要脏器体表部位
在拔罐的时候要注意避开身体重要脏器相对应的体表部位,因为在这些部位,热力可直达脏腑,可能会对脏腑的生理功能造成影响。如心口、眼睛等位置。
4、肢体末端
在肢体末端,一些神经分布多,直接会很痛,有可能引起脏器的异常活动的穴位,这些部位不建议进行,如:隐白穴。
5、孕妇腰骶部
孕期妇女进行拔罐的时候要特别注意,妊娠期间,小腹部依旧腰骶部是禁止艾灸的,否则可能会对胎儿产生不利。孕妇本身是不建议拔火罐的。孕妇拔火罐可能引起先兆流产。尤其是腹部、腹股沟的位置,更加不能拔火罐。
6、其他禁忌部位
男女的乳头、阴部、睾丸等自然也是不能拔罐的;还有,皮薄、肌少、大血管以及筋肉结聚处(如腋窝、颈动脉处、委中穴等)也不宜进行直接拔罐。
感冒拔罐拔哪个位置图 感冒拔罐拔哪个位置
方法一:
取穴:大椎,风门,肺俞,曲池,印堂,太阳,合谷穴。
操作方法:1.闪火法,对穴位实行连续闪罐,以皮肤潮红为度,1日一次每次10-15分钟。2.对穴位留罐,或配合药罐,贮水罐留罐,药罐可用羌活,防风,川芎各9克,白芷,苍术,黄芩,生地黄各6克,细辛,甘草各4.5克,以水煎煮后留罐,1日一次,每次10-20分钟。
疗程:3次为一个疗程,疗程间休息1天,再进行下一疗程。
方法2:
取背部督脉或膀胱经循行部位,用走罐法,将润滑液或温水 涂抹于背部及罐口,沿督脉或膀胱经循行部位连续走罐,以皮肤潮红为度,1日1次,每次15-20分钟。
疗程:3次为一个疗程,疗程间休息一天,再进行下一疗程。
取穴:大椎,风池,太阳,肺俞穴。
操作:刺络拔罐法:用消毒的三棱针在穴位上点刺出血,然后将罐迅速吸拔到点刺的穴位上,1日1次,每次5-10分钟。
疗程:3次为一个疗程,疗程间休息一天,再进行下一疗程。
取穴:大椎,曲池,委中,足三里。
操作方法:用三棱针在大椎,委中穴位点刺出血,然后将罐迅速吸拔到点刺的穴位5-10分钟,起罐后患者仰卧,取委中,阴陵泉,足三里留罐5-10分钟,1日1次。
疗程:3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休息一天,再进行下一疗程。
哪些位置不能拔罐
一般而言头面部位不建议进行拔罐,因为这样很可能会留下疤痕影响美观。皮肤浅薄不易吸拔,还有就是毛发较多的部位不做拔罐,而头顶就是这样的部位。
皮肤若有皱纹、松弛、疤痕凹凸不平时,火罐易脱落,起不到拔罐效果。因此,在皱纹处、皮肤松弛等部位不宜拔罐。
在肢体末端,一些神经分布多,直接会很痛,有可能引起脏器的异常活动的穴位,这些部位不建议进行,如:隐白穴。
孕期妇女进行拔罐的时候要特别注意,妊娠期间,小腹部依旧腰骶部是禁止艾灸的,否则可能会对胎儿产生不利。孕妇本身是不建议拔火罐的。孕妇拔火罐可能引起先兆流产。尤其是腹部、腹股沟的位置,更加不能拔火罐。
男女的乳头、阴部、睾丸等自然也是不能拔罐的;还有,皮薄、肌少、大血管以及筋肉结聚处(如腋窝、颈动脉处、委中穴等)也不宜进行直接拔罐。
拔罐可以采用什么体位
拔罐可以采用什么体位?
上述我们了解了拔罐可以治疗的一些常见病,其实拔罐还可以帮助我们消除疲劳、恢复体力、养颜美容,是家庭保健的好帮手。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下拔罐的一些常用体位:
坐立位
坐立于木凳上,暴露后颈及背部,有利于吸拔颈肩和腰背脊椎两侧,以及大腿前上侧膝部等部位。
侧卧位
侧卧位可根据治疗需要,将两下肢均屈曲或一腿屈曲,另一腿伸直。有利于吸拔胸胁。髓和下肢内外侧等部位。
俯卧位
背面而卧,或头转向一侧或向下,下垫枕头,上肢自然置于躯干两旁,肌肉放松,呼吸自然,暴露背部、下肢,有利于吸拔腰背、脊椎两侧,以及下肢后侧等部位。
仰卧位
仰面而卧,头下垫枕,下肢平伸或膝下垫枕,上肢自然置于躯干两旁,或屈肘置于头部两侧,肌肉放松,暴露胸。腹部及上、下肢前内侧,有利于吸拔前胸、腹部、上肢、下肢前侧等部位。
但是拔罐时具体选择哪种体位,要根据拔罐部位、舒适度等而定,不可生搬硬套。此外,妊娠妇女的腹部和腰骶部应禁用拔罐,儿童皮肤娇嫩,拔罐时间不宜过长,否则容易起水泡。对于过度疲劳、饥饿、大渴、醉酒的人不宜马上进行拔火罐,应休息恢复后再进行。
哪些部位不能拔罐
1、头面部位
一般而言头面部位不建议进行拔罐,因为这样很可能会留下疤痕影响美观。皮肤浅薄不易吸拔,还有就是毛发较多的部位不做拔罐,而头顶就是这样的部位。
2、皱纹处、皮肤松弛等部位
皮肤若有皱纹、松弛、疤痕凹凸不平时,火罐易脱落,起不到拔罐效果。因此,在皱纹处、皮肤松弛等部位不宜拔罐。
3、重要脏器体表部位
在拔罐的时候要注意避开身体重要脏器相对应的体表部位,因为在这些部位,热力可直达脏腑,可能会对脏腑的生理功能造成影响。如心口、眼睛等位置。
4、肢体末端
在肢体末端,一些神经分布多,直接会很痛,有可能引起脏器的异常活动的穴位,这些部位不建议进行,如:隐白穴。
5、孕妇腰骶部
孕期妇女进行拔罐的时候要特别注意,妊娠期间,小腹部依旧腰骶部是禁止艾灸的,否则可能会对胎儿产生不利。孕妇本身是不建议拔火罐的。孕妇拔火罐可能引起先兆流产。尤其是腹部、腹股沟的位置,更加不能拔火罐。
6、其他禁忌部位
男女的乳头、阴部、睾丸等自然也是不能拔罐的;还有,皮薄、肌少、大血管以及筋肉结聚处(如腋窝、颈动脉处、委中穴等)也不宜进行直接拔罐。
拔火罐有什么禁忌吗 拔火罐的禁忌
禁忌一:拔火罐后就洗澡
很多人喜欢在拔完火罐后就洗个澡,认为这样很舒服,其实这样做是非常不正确的。因为这时洗澡很容易造成皮肤破溃、发炎。特别是洗冷水澡,由于此时皮肤的毛孔正处于张开状态,所以很容易感冒。
建议:正确的洗澡时间是在拔罐后的1小时~2小时。拔罐后注意保暖,洗澡水的温度要稍高一些。
禁忌二:时间越长越好
不少人认为拔火罐的时间越长,效果会越好,甚至认为,要拔出水疱才能体现出拔火罐的效果,其实这也是错误的。因为拔火罐时间过长,就可能会出现水疱,这样不但伤害到了皮肤,还可能会引起皮肤感染。
建议:正确的拔火罐时间应该是在10分钟~15分钟。如果是身体不太好的老人或小孩,时间要减半。
禁忌三:同一位置反复拔
很多患者生病后,常在同一个位置反复拔火罐,这样做会对皮肤造成损伤,比如红肿、破损。
禁忌三:有肺部慢性病的人会导致肺泡破裂
有肺部基础病的患者,如慢阻肺、肺结核、肺脓肿、支气管扩张等,不适用拔火罐。肺部有炎症时,经常会伴随肺泡的损伤或肺部有体液潴留。
如果用拔火罐进行治疗,会使胸腔内压力发生急剧变化,导致肺表面肺大泡破裂,从而发生自发性气胸。
(1)就近拔罐
就近拔罐即在病痛处拔罐,也就是在阿是穴处拔罐;这是由于病痛之所以出现,是因为局部经络功能之失调,如经气不通所致;在病痛处拔罐,就可以调整经络功能,使经气通畅,通则不痛,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阿是穴是中医以病痛局部或敏感反应点作为针灸治疗部位的腧穴,又称天应穴、不定穴。《灵枢经筋》说:“以痛为输”、即根据痛的部位来定位。阿是穴这一名称,是《备急千金要方》开始提出来的。它既无具体的穴名,又无固定的位置,临床上多用于疼痛性病症。阿是穴在疾病诊断上也有一定参考价值,如在足三里下1~2寸间有明显压痛,结合临床右下腹部疼痛等体征,有助阑尾炎的诊断。
(2)远端拔罐
远端拔罐就是在远端病痛处拔罐。这远端部位的选择是以经络循环为依据,刺激经过病变部位经络的远端或疼痛所属内脏的经络的远端,以调整经气,治疗疾病。如牙痛拔合谷,胃腹疼痛拔足三里,颈椎疼痛拔足三里等。
(3)特殊部位拔罐
某些穴位具有特殊的治疗作用,因此,可根据病变特点来选择拔吸部位。如:大椎、曲池、外关等有退热作用。如治疗发热时,可以在上述部位处拔罐。内关对心脏有双向调节作用,如心跳过缓、过急可以选择此穴。
(4)中间结合,强调脊椎
颈椎部是指颈椎到胸椎的部位,主要治疗头部、颈部、肩部、上肢及手部的病变和功能异常。如头晕、头痛、颈椎病、落枕、肩周炎、手臂肘腕疼痛等。
胸椎上部是指第一胸椎到第六胸椎的部位。主要治疗心、肺、气管、胸廓的病变。如心悸、胸闷、气短、咳喘、胸痛等病症。
胸椎下部是指第七胸椎到第十二胸椎的部位,主要治疗肝、胆,脾、肠等器宫的痛症。如肝区胀痛、胆囊炎、消化不良、急慢性胃炎、肠炎、腹痛、便秘等病症。
腰椎部是指腰椎以下的腰椎部,主要治疗肾、膀胱、生殖系统、腰部、臀部、下肢各部位的病变。如肾炎、膀胱炎、痛经、带下、阳痿、腰椎增生、椎间盘脱出、坐骨神经痛、下肢麻痹、瘫痪、疼痛等病症。
拔罐吸拔部位的选择
(1)就近拔罐
就近拔罐即在病痛处拔罐,也就是在阿是穴处拔罐;这是由于病痛之所以出现,是因为局部经络功能之失调,如经气不通所致;在病痛处拔罐,就可以调整经络功能,使经气通畅,通则不痛,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阿是穴是中医以病痛局部或敏感反应点作为针灸治疗部位的腧穴,又称天应穴、不定穴。《灵枢经筋》说:“以痛为输”、即根据痛的部位来定位。阿是穴这一名称,是《备急千金要方》开始提出来的。它既无具体的穴名,又无固定的位置,临床上多用于疼痛性病症。阿是穴在疾病诊断上也有一定参考价值,如在足三里下1~2寸间有明显压痛,结合临床右下腹部疼痛等体征,有助阑尾炎的诊断。
(2)远端拔罐
远端拔罐就是在远端病痛处拔罐。这远端部位的选择是以经络循环为依据,刺激经过病变部位经络的远端或疼痛所属内脏的经络的远端,以调整经气,治疗疾病。如牙痛拔合谷,胃腹疼痛拔足三里,颈椎疼痛拔足三里等。
(3)特殊部位拔罐
某些穴位具有特殊的治疗作用,因此,可根据病变特点来选择拔吸部位。如:大椎、曲池、外关等有退热作用。如治疗发热时,可以在上述部位处拔罐。内关对心脏有双向调节作用,如心跳过缓、过急可以选择此穴。
(4)中间结合,强调脊椎
颈椎部是指颈椎到胸椎的部位,主要治疗头部、颈部、肩部、上肢及手部的病变和功能异常。如头晕、头痛、颈椎病、落枕、肩周炎、手臂肘腕疼痛等。
胸椎上部是指第一胸椎到第六胸椎的部位。主要治疗心、肺、气管、胸廓的病变。如心悸、胸闷、气短、咳喘、胸痛等病症。
胸椎下部是指第七胸椎到第十二胸椎的部位,主要治疗肝、胆,脾、肠等器宫的痛症。如肝区胀痛、胆囊炎、消化不良、急慢性胃炎、肠炎、腹痛、便秘等病症。
腰椎部是指腰椎以下的腰椎部,主要治疗肾、膀胱、生殖系统、腰部、臀部、下肢各部位的病变。如肾炎、膀胱炎、痛经、带下、阳痿、腰椎增生、椎间盘脱出、坐骨神经痛、下肢麻痹、瘫痪、疼痛等病症。
拔罐的注意事项
(一)操作规程
1.术前准备
医师在拔罐之前应该严格认真的检查和讯网病患的身体情况,在确认患者并无适应证和禁忌证之后再根据患者的病情进行拔罐治疗。
检查所需药品、器材、罐具是否齐全,同时进行消毒,做好施术前的一切准备;对病人讲明施术过程中注意事项,争取病人理解和配合,消除其恐惧心理,增强其治疗信心。
2.选择体位
拔罐体位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治疗效果。正确的体位应使病人感到舒适,肌肉放松,充分暴露拔罐部位。通常采用的拔罐体位有如下几种。
(1)患者保持仰卧的姿势平躺在病床上,这个姿势适用于对前额、胸腹、头面、、上下肢前侧以及手足部的穴位进行拔罐的治疗。
(2)俯卧位 适用于头颈、肩背、腰骶及上下肢后侧的穴位。
(3)侧卧位 适用于头侧、面侧、肩侧、胸侧、下肢外侧等,除与床接触的部位以外的所有其他部位的穴位。
(4)俯伏坐位 适用于头后部、颈项、肩背、腰骶等部位的穴位。
(5)患者仰面端坐在椅子或者病床上,这个姿势适用于对头部前额、脸部、胸腹以及腿前等多个部位的穴位进行拔罐的治疗。
3.罐具选择
根据病人的体质、肥瘦及待拔部位的面积、所治疾病的需要,正确选择罐具和罐型。
4.术前消毒
确定治疗部位以后,用热毛巾擦洗待拔部位,再用消毒纱布擦干后拔罐;如果施行针刺或刺络拔罐时,则必须以酒精或碘酒消毒,待皮肤干燥后再拔罐;如果待拔部位有毛发,则必须剃光毛发,洗净擦干后再拔罐。
5.罐具预热
在秋冬季节或寒冷天气里拔罐,须将罐具用火烤或水烫进行预热,使罐具温度稍高于体温为宜。罐温不可过高,以免烫伤皮肤。
6.观察反应
罐具全部拔上后,要不断观察受术者的反应,询问感受,及时处理和调整不适。如吸拔力太大产生疼痛,应适当放气减小吸拔力;若吸拔力太小负压不够,可起罐后再拔一次;如病人疼痛异常,头晕、恶心、心悸,或刺络拔罐出血过多,必须立即起罐检查处理。
7.拔罐时间
大型号罐具吸力强大,每次可留罐5~10分钟;中型罐吸力较强,留罐10~15分钟为宜;小型罐吸力较小,留罐15~20分钟为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