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瘤与血管畸形的区别
血管瘤与血管畸形的区别
1、血管瘤和血管畸形的鉴别诊断
按新分类,血管瘤可以自发性消退,一般不需治疗,而血管畸形一般是逐渐长大,不能自行消退,应给予积极的相应治疗。因此血管瘤和血管畸形的鉴别诊断是致关重要的。
血管瘤起源于残余的胚胎成血管细胞,多见于婴儿出生后不久(1周~1个月之内)或出生时(约占30﹪)。血管瘤的组织病理学特点是瘤内富含增生活跃的血管内皮细胞,并有成血管现象和肥大细胞的聚集。血管瘤的生物学行为是可以自发性消退,其病程可分为增生期、消退期及消退完成期3期。血管瘤的临床表现为高出皮肤的红斑,表面高低不平似草(杨)梅状,在增生期血管瘤快速生长长大,此期一般发生在婴儿第一生长发育期(约在出生后1个月)和婴儿的第二生长发育期(约在出生后4~6个月时)。大多数在1年以后进入消退期,病损缓慢由鲜红变为暗紫、棕色或呈花斑状。国内外许多学者观察统计得出以下规律:约50%~60%的患者在5年内完全消退,75%患者在7年内完全消退,消退是缓慢的,可持续至10岁左右,因此消退完成期一般在10~12岁。总的来看,80%~90%的婴幼儿血管瘤患者不用治疗可自发性消退,10%~20%不能消退,其原因尚不清楚,目前对是否能自发性消退也无法预测。
根据血管瘤和血管畸形的特点,目前总结出血管瘤和血管畸形临床鉴别诊断的要点为:⑴发病时间:血管瘤多在出生后1周~1个月出现(多为2周时),而血管畸形多在出生时出现,这是一个重要的鉴别要点;⑵生长特征:血管瘤有快速增生史伴其后的消退史,而血管畸形表现为逐渐长大; ⑶临床表现:血管瘤多表现为高出皮肤的鲜红色斑快或较为致密的团块,加压不缩小或缩小不明显,瘤体表面和周围无充盈扩张的浅静脉出现。而血管畸形多表现为质地软,加压瘤体缩小,减压充盈,体位试验阳性,有时可扪及明显搏动感,瘤体表面和周围常可见有充盈扩张的浅静脉出现;⑷相关实验室检查:目前认为婴幼儿血管瘤患者的血清雌二醇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健康儿童,具有一定鉴别诊断意义;⑸必要时或条件许可时可行病理检查。
血管瘤分类有哪些
1、 毛细血管瘤(鲜红斑痣和草莓状血管瘤)。毛细血管瘤是血管瘤的其中一种类型,较为常见,属于血管畸形。由扩张和增生的毛细血管网构成,包括草莓状血管瘤及葡萄酒色斑、红胎记。多见于婴儿,大多数是女性。大多数为错构瘤,但如果其增大速度比婴儿发育更快,则可能为真性肿瘤。 毛细血管瘤分类:新生儿斑痣、葡萄酒色斑、草莓状毛细血管瘤、蜘蛛形痣、家庭型,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病变。
2、 海绵状血管瘤。海绵状血管瘤是在出生时即出现的低血流量的血管畸形,又称为静脉畸形。海绵状血管瘤在血管瘤中属于较为高发的疾病之一,属于先天性良性肿瘤。血管损害一般发展较慢,常在儿童期或青春期增大,成人期增大不明显。大多数静脉畸形呈海绵状,故名。
3、 蔓状血管瘤。可见到一圆形或椭圆形隆起的肿物,皮肤有时潮红,皮下隐约可见纡回弯曲的血管搏动和蠕动。触之可感到有振颤,并可触摸到条索状质软扩大的血管及搏动,局部温度增高,压迫时肿物可缩小,压紧时搏动可消失。听诊可闻及血管杂音,局限于四肢末端的蔓状血管瘤。 蔓状血管瘤分类:先天性动静脉瘘、动静脉血管瘤。
4、 混合性血管瘤。混合型(性)血管瘤为毛细血管瘤、海绵状血管瘤等其他类型血管瘤,两种或更多同时存在一起的良性血管瘤。是较常见的一种类型血管瘤,而且可达到很大的体积。多发生在面颈部,也可发生在身体其他部位。一般出生时已存在,最初颇似草莓状毛细血管瘤,但很快扩展至皮肤范围以外,而深入真皮和皮下组织。
5、 其他血管瘤。
这便是血管瘤分类,毛细血管瘤属于一种血管畸形,海绵状血管瘤是在这几种血管瘤里发病率较高的疾病之一,蔓状血管瘤在皮肤表面具有比较显眼的痕迹。无论是什么样的情况,都需要进行治疗,而目前的治疗方法也是有很多的,根据血管瘤的部位等因素有不同的治疗方法。
血管瘤和血管畸形的区别是什么
多年来血管性病变的传统分类方法较乱,这对研究血管瘤的病因、病理和临床治疗造成诸多不便。Mulliken等则依据血管内皮细胞的特性将先天性血管病变分为血管瘤和血管畸形两类,近年来已被国内外学者广泛认可,并取得了明显的研究进展,对合理指导临床治疗方法的选择有重要意义“。本文就血管瘤的研究情况综述如下。
1血管瘤和血管畸形的分类
生物学分类Mulliken等?依据血管病变组织发生学差异进行分类:①血管瘤,具有血管内皮细胞增殖特性,并可逐渐演变退化或持续存在数年,包括传统分类的草莓型及混合型血管瘤;②血管畸形,不具有增殖倾向的血管内皮及衬里组成的血管病变,包括传统分类的葡萄酒色斑、海绵型(静脉型或低流量)及蔓状型(动静脉型或高流量)血管瘤。
临床分类Jackson等根据血管病变的临床表现、组织学特点和血流动力学的不同分为毛细血管瘤、血管畸形及淋巴管畸形(淋巴静脉畸形),而血管畸形可分为低流量血管畸形(静脉畸形)和高流量血管畸形(动静脉畸形),后者又可再分为低度和高度分流的高流量血管畸形。
2血管瘤特征
血管瘤是婴幼儿最常见的良性肿瘤,出生时不存在,出生后1个月内出现。其患病率为3%~8%,1岁内则高达10%~12%,可多发,其中毛细型50%~60%,混合型25%~35%_1.z-6]。血管瘤发生的相关因素有:①种族:表现为高加索人多于有色人种;②性别:女性是男性的3~5倍;③家族史:一般无家族性,但10%患儿父母有血管瘤病史。是否存在遗传因素尚无定论?。④出生体重:低体重婴儿较正常体重者发生率高;⑤产前检查:绒毛膜活检(21.1%)者高于腹壁羊膜穿刺术(7.4%),可能与涉及子宫颈的操作有关。血管瘤常见的并发症为溃疡、出血、器官功能损害(视觉及听觉;呼吸和循环系统;骨骼损害及肢体畸形)。
生物学特征血管瘤组织生物学表现可分三期:
①增殖期:生长快,光镜观察见内皮细胞增生伴有或不伴有血管腔,肥大细胞增多,内皮细胞有核分裂;电镜可见微管的Weibe1.Palade小体及多层基底细胞膜。②稳定期:生长速度减慢,肿瘤体积缩小。③消退期:内皮细胞凋亡数目明显增多h”,瘤体颜色变浅,呈散在点状褪色;光镜见组织纤维化,脂肪浸润,细胞构成下降及肥大细胞计数恢复正常。
3血管畸形特征
临床生物学特征出生时即被发现,是胚胎血管丛异常发育所致,逐渐增大而终生不会发生自然消退。血管内皮细胞与正常血管细胞无差异性,组织内肥大细胞计数正常。有34%可累及骨而表现为脱矿、萎缩、肥大和破坏。
血管瘤真的会自己消失的么
中医专家表示:血管瘤是一种多发生于婴幼儿比类较重的良性肿瘤,是血管在发育的时候产生的血管畸形。血管瘤可以发生在身体的任何部位,但大多发生在面部和颈部。
从医学形态上把血管瘤分为毛细血管瘤、海绵状血管瘤和蔓状血管瘤和混合性血管瘤四类。但最常见的是毛细血管瘤和海绵状血管瘤。血管瘤在出生后6~12个月有一个迅速生长期,之后几年内逐渐缩小。约50%的血管瘤在5年内基本消失,有些可以持续到10岁左右。所以家长需要详细的为宝宝做一份报告,定期的去医院进行检查,防止病变的发生。
新生儿血管瘤是怎么回事
●胎记:birthmark,是单位面积皮肤中一种或几种正常组分过多,而形成的不正常的结果:血管、淋巴管、色素细胞、毛囊、皮脂腺、表皮、蛋白等过多,都能认为是胎记。痣(nevus)是胎记的一种,大众意义上认为黑色素痣才是痣,医学上,痣还包括血管痣、皮脂腺痣等。
●血管瘤和血管畸形都属于胎记/痣—血管痣(Vascular nevi)。
●血管畸形(vascular malformation):是指血管发育不良(可以理解为发育的不正常,例如走形不对,大小不对,但是这个是成熟的血管),包括毛细血管、静脉、淋巴管、动脉的畸形。
●血管瘤:是一种良性肿瘤,血管内皮的异常增生,所以,这个会迅速长大啊!!出生时不明显,之后快速生长,然后缓慢消退,基本上为1岁消退10%,这个10%不是血管瘤面积,而是发病率,例如到4岁时,40%的患儿血管瘤会消失,到5岁时,50%的患儿血管瘤会消失。到10岁时如果还不消,那就不消退了。还有些患儿,在4,5岁时会增大。
●血管畸形是血管不正常,可以因为供血等原因导致骨骼变形、变薄,呵呵。并且可以因为内皮受损导致凝血功能障碍。血管瘤自己长自己的,不影响骨骼发育,很少导致凝血功能障碍。
血管瘤怎么回事
很多人都听说过血管瘤,但是大多数人都未曾见过,认为是血管里长了个瘤子。血管瘤怎么回事?专家指出血管瘤由大量增生血管构成,是小儿常见先天性软组织肿瘤,发病率约为1%~2%,大多数血管瘤在婴儿出生后被发现。下面我们就具体了解下。
血管瘤的形态学分类
是以组织学结构和临床体征为基础的分类方法。将血管瘤分为毛细血管瘤鲜红斑痣和草莓状血管瘤、海绵状血管瘤、蔓状血管瘤和混合性血管瘤等。多数教科书上仍使用这种分类方法。
血管瘤的细胞学分类
1982 年 Mulliken 通过对血管瘤中血管内皮细胞标本进行培养,发现其具有肿瘤与畸形的双重特性,将传统的血管瘤分为血管瘤与血管畸形两大类。
血管瘤的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
血管瘤和血管畸形的发生机制目前尚不完全清楚,但多数研究认为是与血管形成有关的疾病。 血管瘤内皮细胞增生可能是促血管生成因子水平增高、生长抑制因子水平降低所致;
血管畸形是胚胎血管发生和血管形成过程中的基因突变而致的结构异常。血管瘤中雌激素和雌激素受体的水平明显高于血管畸形。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 在血管瘤中增高,而在血管畸形中正常。
血管瘤的临床表现分为血管瘤和血管畸形两个方面
血管瘤以头面部最多,其余为四肢、躯干、内脏等。根据病灶分布的深浅不同,相应有不同的体征表现,较浅表位于真皮的乳头层的常被称为“ 草莓状血管瘤 ”;累及真皮深层、皮下或肌肉内常被称为“ 海绵状毛细血管瘤 ”;两者同时存在时为“ 混合性血管瘤 ”。
血管畸形均于出生时存在,毛细血管畸形出生时常已经明显,动脉和动、静脉畸形婴儿期时常不明显蔓状血管瘤。血管畸形在儿童生长过程中无自然消退的特性,而且可以逐渐加重。
血管瘤的治疗早期干预、积极治疗
血管瘤虽然有增生期、稳定期和消退期,但是由于血管瘤的自然消退是一个慢长的过程,面颈部的病变对患者身心及其家人精神造成创伤,特别是早期血管瘤有迅速增大的危险。因此应该争取早期干预、积极治疗,阻断血管瘤生长过程的某个环节,对防止病灶增殖造成种种并发症及后期的外观恢复均有利。血管畸形的治疗也是如此。
血管瘤怎么回事?综上所述,血管瘤其实还是很可怕的,但是我们只要对它有足够的认识,相信会提早发现血管瘤征兆,并且将它扼杀在摇篮里,永远的远离我们。
血管畸形容易与哪些症状混淆
血管畸形需要和血管瘤相互鉴别诊断:
血管瘤与血管畸形是两种不同的血管性疾病,它们的治疗方法及预后均不相同,因此在诊断血管瘤时应注意与血管畸形相鉴别。
一般情况下血管瘤和血管畸形可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鉴别:
①发病时间:血管瘤多在出生后1周至1个月出现,血管畸形多在出生时既已出现;
②生长速度:血管瘤多有快速增长(增长期)和缓慢消退(消退期)过程。血管畸形可能有发展,但发展速度缓慢;
③颜色:浅表的血管瘤呈鲜红色,增生期颜色逐渐加深,开始消退时由鲜红色转变为暗紫色,最后呈花斑状,消退完成后有的患儿残存皮肤及皮下组织退行性改变:瘢痕、萎缩、脱色素、毛细血管扩张和皮肤松赘。深部血管瘤表面的皮肤隆起,正常颜色或透出蓝色。血管畸形依其含有的毛细血管淋巴管、静脉或动脉的差异而有不同的颜色;
④病变区温度:血管瘤正常或略高,血管畸形明显增高或正常;
⑤质地:血管瘤如橡皮样,不能通过压力将其中的血液排空,体位试验阴性,消退的血管瘤为残留的纤维脂肪组织,质地变软;而血管畸形质软、易压缩、手指压迫能快速排空其中的血液,体位试验阳性;
⑥影像学检查:主要为彩色B超和MRI。彩超:可以区分血管瘤和血管畸形,并进一步区分各种类型的血管畸形。彩色B超能显示病变的层次、大小、血供等,对治疗有很大帮助;MRI:既能表现病变的范围,又能表现出血液流变学的特征,是区别血管瘤和血管畸形检查的金标准;三维CT:因其可明确地显示病变内血管的情况及其与周围组织的解剖关系,对鉴别诊断很有帮助。
⑦雌激素的测定:血管瘤患者血清雌二醇的水平明显高于血管畸形及健康同龄儿童;
⑧免疫组织化学检查:尿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FGF):增生期血管瘤患儿尿bFGF浓度显著高于消退期血管瘤、血管畸形患儿和对照患儿。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 growth factor,VEGF):血管瘤增生期的VEGF 浓度显著高于消退期血管瘤、血管畸形和阴性对照。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 PCNA):增生期血管瘤PCNA表达阳性率及肥大细胞计数均明显高于消退期婴幼儿血管瘤及各类血管畸形。葡萄糖转运蛋白-1(Glut1):增生早期,较多血管瘤内皮细胞表达Glut1,增生中期,绝大部分微血管内皮细胞和散在分布的内皮细胞表达Glut1,增生晚期,Glut1表达迅速减弱;消退期血管瘤微血管内皮细胞不表达Glut1。所有海绵状静脉畸形、动静脉畸形、毛细血管畸形、正常皮肤软组织中的小动静脉和微血管均不表达Glut1[10]。
⑨基因芯片将来也可以作为新增工具。有报道称婴幼儿血管瘤与染色体5q31-33有关。
1.肿瘤性病变中只有血管瘤为真性肿瘤,其它均属脉管畸形。老分类中的草莓样血管瘤大多属此类。
2.从组织病理学角度增加了微静脉畸形,微静脉的管径应比毛细管静脉还要细(50~200um)。临床上的葡萄酒色斑(port-wine stain, PWS)应属微静脉畸形而不是属于毛细血管型。静脉畸形应为老分类中的海绵型血管瘤。
3.淋巴管畸形的微囊型似包括了老分类中的毛细管型和海绵型淋巴管瘤;而大囊型则相当于老分类中的囊肿型或囊性水瘤。
4.混合型中的静脉-淋巴管畸形应指老分类中及临床常见的所谓海绵型淋巴血管瘤。而微静脉-淋巴管畸形则系指老分类中的毛细管型淋巴血管瘤或血管淋巴管瘤。
血管瘤能根治吗
血管瘤和血管畸形在发病机制、临床表现、预后及治疗等方面有着显著的不同。血管瘤以血管内皮细胞增殖和生长的生物特性为特征,传统分类中草莓状血管瘤和部分海绵状血管瘤属于此类。
血管畸形为毛细血管、静脉或动脉的异常扩张和沟通,是正常内皮细胞的组织结构和生物特性,传统分类中葡萄酒色斑、蔓状血管瘤和部分海绵状血管瘤属于此类。
如果是真性血管瘤也就是草莓状血管瘤和部分的海绵状血管瘤是因为血管内皮增生所引起,除部分存在自行消退的趋势以外,国内通过核医学技术90锶的方法抑制血管内皮的异常增生取得了很好的治疗效果,98%以上的草莓状血管瘤可以通过90锶的治疗达到无痛、无创伤、无疤痕、无副作用等完美治愈的效果。
随着血管瘤、血管畸形的发病机制的概念逐渐清晰,血管瘤和血管畸形的诊断将不断完善。
血管瘤的鉴别
疾病鉴别
目前被国内外广泛认可的分类方法是1995年由Waner和Suen提出的,该分类是在1982年Mulliken和Glowacki依据细胞生物学特性分类基础上建立的。根据病变组织内血管内皮细胞有无增殖特性分成两大类:血管瘤和血管畸形,其中血管畸形又根据不同的组织结构分成毛细血管畸形或微静脉畸形,静脉畸形和动静脉畸形。这与原有根据形态和病理的传统分类有很大的不同。
血管瘤系血管肿瘤,是以血管内皮细胞增殖为特征的胚胎良性肿瘤。新生儿发生率为3%左右,常在新生儿期出现,然后进入增生期,一般发现后需及时治疗。血管畸形90%出生时即存在,但可无临床体征,以后随着年龄增长而成比例生长,不会自行消退。原传统分类定义为葡萄酒色斑,海绵状血管瘤和蔓状血管瘤都属于血管畸形,现分别称为毛细血管畸形,静脉畸形和动静脉畸形。
血管瘤和血管畸形的鉴别要点最主要是病史。血管瘤患儿的瘤体具有快速生长,稳定的自然病程,生长速度远超患儿的生长比例,而血管畸形患儿无此特征性的病程;另外血管瘤患儿的血清雌二醇水平和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均高于正常同龄儿。但其中出生时已有轻度扩张的静脉畸形和皮下血管瘤有时很难鉴别,可通过试验性的激素治疗。
鉴别诊断
血管或脉管畸形的诊断并不困难,位置较深的血管瘤或脉管畸形应行体位移动实验和穿刺来确定。
1.瘤体外观特征(葡萄酒斑状或杨梅状等)。
2.压之褪色或缩小。
3.体位元试验阳性,扪诊及静脉石,穿刺抽出凝全血(海绵型),扪有搏动感,听诊吹风样杂音,压闭供血动脉及杂音消失(蔓状型)。
4.血管造影示瘤区造影剂浓聚或血管畸形。
5.病理组织学检查确诊。
血管瘤需与出血结节鉴别,前者有典型的外形及指压时消失或颜色变浅的特点,必要时可用针抽吸血管瘤可抽出鲜血,出血结节抽出的是陈旧血,并可掺有其他成分与血管球瘤、血管肉瘤等相鉴别,其特点如下:
1.血管球瘤指、趾甲床及其附近的锐性疼痛性肿物。寒冷刺激时疼痛尤甚。位于甲下者,可见指、趾甲局部隆起,表面可呈浅红色、紫色或稍暗,多不让触碰。
2.血管肉瘤较少见,肿瘤呈结节状,无痛,紫红色,浅表者易出血和破溃。镜下所见众多的杂乱无章的肿瘤性血管,瘤细胞在基底膜内增生,可贴附于血管内壁,形成结节状突出于管腔。瘤细胞多呈梭形,未分化者呈多边形,类内皮细胞样,核大,深染,核分裂较多。可见到多核瘤巨细胞。
免疫组化对确定诊断及鉴别诊断有重要意义。可选择敏感的内皮标记物,第八因子相关抗原,CD31、CD34等对确定诊断有重要帮助。
辅助检查
1.对于较表浅肿瘤较局限者检查专案以检查框限“A”为主
2.对于较深在部位发病或肿瘤巨大者检查专案可包括检查框限“B”和“A”
血管瘤都有什么危害
医生介绍,如果是先天性的血管瘤,一般是存在着血管畸形的现象,血管畸形均于出生时存在,毛细血管畸形出生时常已经明显,动脉和动、静脉畸形婴儿期时常不明显(蔓状血管瘤)。血管畸形在儿童生长过程中无自然消退的特性,而且可以逐渐加重。
血管瘤具有严重的危害性,它的危害主要取决它的生长部位、大小及组织成份。如果血管瘤生长在面部,必然要影响美容,严重者可使面部五官畸形;在颈部、咽喉部容易因进食而导致破溃,可危及患者生命;在功能部位,如眼球、舌头、手指、足趾、阴茎、阴蒂及关节等,可影响这些部位的功能。如果血管瘤巨大,无论生长在什么部位都会严重危害患者的健康,此外血管瘤还可发生感染、溃疡、出血甚至恶变,这些都会严重危及患者的生命,因此得了血管瘤必须治疗。
孩子的皮肤出现血管瘤,可以自行消退吗
婴儿血管瘤是内皮细胞的良性增生,是新生儿期最常见的肿瘤。表现为显著的出生后几个月内生长,随之缓慢在数年内自行消退。自然病程与血管畸形不同。2-6岁时逐渐退化,7-10岁时完全退化消失,约50%的儿童退化后的皮肤正常,剩下的有不同程度的毛细血管扩张、萎缩、纤维脂肪残留、或瘢痕形成(特别是婴儿期出现溃疡的患儿)。发生在某些特定部位如面部、颈部、腰骶部的婴儿血管瘤可能与系统性畸形有关。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皮肤科唐旭华
历史
婴儿血管瘤是指发生在婴儿期的血管肿瘤,有特征性临床和组织病理表现。婴儿血管瘤经常用来多种血管异常包括血管畸形,曾经有多个名称,包括胎痣、单纯性血管瘤、海绵状血管瘤、血管发育不良、草莓状痣、毛细血管瘤。血管瘤曾经是描述先天性和获得性血管皮损的通用词汇,不用考虑他们的生物学行为。1982年,Mulliken和Glowacki首先提出血管胎记应给根据生物学和临床行为分类,包括2类:血管肿瘤和血管畸形。血管肿瘤表现为细胞增殖,包括婴儿血管瘤、后期的化脓性肉芽肿、其他罕见的血管瘤包括丛状血管瘤和卡波西样血管内皮瘤。血管畸形是指血管形态发生学异常,新生儿期常见,但不像婴儿血管瘤,血管畸形在1岁内不会快速增殖,也不会自行消退。血管畸形表现为发育不良的血管类型和他们的流动特性。
流行病学
婴儿血管瘤是婴儿期最常见的肿瘤。多数皮损在出生后数周内发现,到1岁时有10-12%的婴儿出现血管瘤。出生时立马出现的血管瘤约有1-2.5%。女孩多见,女性:男性比为2-5:1。而且严重的并发症也更多见于女孩(女:男=7:1)。早产儿更多见,出生体重小于1000克的有23-30%出现血管瘤,1000-1500克之间的有15%出现血管瘤。施行了绒毛膜穿刺的婴儿发生率较羊膜腔穿刺或没有施行穿刺的婴儿出现血管瘤的概率多3倍。高龄产妇的孩子也容易出现血管瘤。婴儿血管瘤常散在分布,仅10%有家族史。
发病机制
有多种假说,包括:1)血管内皮细胞发生了体细胞突变,从而导致与正常微血管不同的生物学行为。2)血管瘤外周环境中的细胞如单核细胞、纤维母细胞、间充质细胞、脂肪细胞、肥大细胞引起正常的微血管内皮细胞异常增殖,从而形成血管瘤。3)血管瘤细胞来源于胎盘,因为与胎盘内皮有同样的免疫组化表型,如葡萄糖转运蛋白-1、merosin、FcγRII、Lewis Y抗原,胎盘内皮栓塞在某个部位从而增殖形成血管瘤。4)血管瘤起源于不成熟的内皮前体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