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小便多是膀胱湿热证吗

小便多是膀胱湿热证吗

可能是,因为湿热之邪蕴结膀胱,气化不利,而膀胱是储存尿的地方,所以就会出现尿道涩痛,淋漓不尽,下腹部胀痛;热盛则尿液短赤,温盛则尿浊如膏,湿热灼伤脉络则见血尿,湿热久蕴煎熬则成砂石;湿热郁蒸则发热,累及肾脏则见腰痛,舌红,苔黄腻,脉数均为湿热内蕴之象。

膀胱湿热证为湿热蕴结于膀胱,膀胱气化失司所导致,临床以尿频、尿急、尿痛、小腹胀痛为主要表现的证候。常见于淋证、癃闭、血尿,以及现代医学诊断的急性膀胱炎、急性肾盂肾炎、膀胱结石及前列腺炎等病。多由感受湿热之邪,饮食不节,脾胃内伤,湿热内生,下注膀胱等均可引起本证。

小便多是怎么回事

小便多

又称小便利多、漩多。因下元虚冷,肾不摄水,证见小便次数增多,小便清长,或夜间尿多,并可见腰膝酸软,畏寒肢冷,精神困倦等症。治宜温肾固摄,并灸命门、关元等穴。小便多为消渴病主症之一,常伴见多饮、多食。详消渴条。

小便多是怎么回事

专家讲解:正常成人每天日间平均小便4~6次,夜间就寝后小便0~2次;婴儿昼夜小便20~30次。如小便次数明显增多,超过了上述范围,就是尿频。

由于多种原因可引起小便次数增多,但无疼痛,又称小便频数,神经精神因素,病后体虚,寄生虫病等都会引起小便次数增多,初步考虑为前列腺增生,压迫后尿道,造成夜尿频多、尿急、尿滴沥不尽、性功能下降等一系列问题。出现尿频的原因有很多。

引起小便多的原因很多,归纳起来有如下几种

⑴尿量增加:当尿量增加时,排尿次数亦会相应增多.在生理情况下,如大量饮水,吃西瓜,喝啤酒,由于进水量增加,通过肾脏的调节和滤过作用,尿量增多,排尿次数亦增多,便出现小便多.在病理情况下,如部分糖尿病,尿崩症患者饮水多,尿量多,排尿次数也多.但均无排尿不适感觉。

⑵炎症刺激:膀胱内有炎症时,神经感受阈值降低,尿意中枢处于兴奋状态,产生小便多,并且尿量减少(成人<300~500毫升/次).因此,小便多是膀胱炎的一个重要症状,尤其是急性膀胱炎,结核性膀胱炎更为明显.其它,如前列腺炎,尿道炎,肾盂肾炎,小儿慢性阴茎头包皮炎,外阴炎等都可出现小便多.在炎症刺激下,往往小便多,尿急,尿痛同时出现,被称为尿路刺激征,俗称“三尿征”。

⑶非炎症刺激:如尿路结石,异物,通常以小便多为主要表现。

⑷膀胱容量减少:如膀胱占位性病变,妊娠期增大的子宫压迫,结核性膀胱挛缩或较大的膀胱结石等。

⑸精神神经性小便多:小便多仅见于白昼,或夜间入睡前,常属精神紧张或见于癔病患者.此时亦可伴有尿急,尿痛。

看完了上面关于小便多是怎么回事呢这个问题的详细答案,相信大家已经大致有所认识和了解了。小便过多其实是一种疾病,可能还会产生很多慢性的疾病,例如:糖尿病,尿路结石,前列腺炎等等。因此如果小便过多,最好及时到医院咨询医生,这样才能更好地找出病因,有益于病情。

小便多是怎么回事

小便过多的原因有时候与神经因素有关,也有可能与病后体弱,寄生虫等都有密切相关的关系。因此想要治疗小便过多,就要找出正确的病因,这样才能更好地对症下药。那么到底小便多是怎么回事?

小便多

又称小便利多、漩多。因下元虚冷,肾不摄水,证见小便次数增多,小便清长,或夜间尿多,并可见腰膝酸软,畏寒肢冷,精神困倦等症。治宜温肾固摄,并灸命门、关元等穴。小便多为消渴病主症之一,常伴见多饮、多食。详消渴条。

小便多是怎么回事

专家讲解:正常成人每天日间平均小便4~6次,夜间就寝后小便0~2次;婴儿昼夜小便20~30次。如小便次数明显增多,超过了上述范围,就是尿频。

由于多种原因可引起小便次数增多,但无疼痛,又称小便频数,神经精神因素,病后体虚,寄生虫病等都会引起小便次数增多,初步考虑为前列腺增生,压迫后尿道,造成夜尿频多、尿急、尿滴沥不尽、性功能下降等一系列问题。出现尿频的原因有很多。

引起小便多的原因很多,归纳起来有如下几种

⑴尿量增加:当尿量增加时,排尿次数亦会相应增多.在生理情况下,如大量饮水,吃西瓜,喝啤酒,由于进水量增加,通过肾脏的调节和滤过作用,尿量增多,排尿次数亦增多,便出现小便多.在病理情况下,如部分糖尿病,尿崩症患者饮水多,尿量多,排尿次数也多.但均无排尿不适感觉。

⑵炎症刺激:膀胱内有炎症时,神经感受阈值降低,尿意中枢处于兴奋状态,产生小便多,并且尿量减少(成人<300~500毫升/次).因此,小便多是膀胱炎的一个重要症状,尤其是急性膀胱炎,结核性膀胱炎更为明显.其它,如前列腺炎,尿道炎,肾盂肾炎,小儿慢性阴茎头包皮炎,外阴炎等都可出现小便多.在炎症刺激下,往往小便多,尿急,尿痛同时出现,被称为尿路刺激征,俗称“三尿征”。

尿血的诊断

膀胱湿热尿血:小便短涩带血,色鲜红或暗红,甚或夹杂血块。伴尿道刺痛或灼热感,小腹胀满不舒。间有发热,口苦咽干,舌红蔷薄黄或薄腻。脉数。

肝胆湿热尿血:小便短赤带血,兼见发热口苦,渴不欲饮,纳减腹胀,恶心欲呕。胁肋疼痛,或身目发黄,舌边红,善黄腻,脉弦数。

心火亢盛尿血:小便带血深赤伴灼热感,面赤咽干,口舌生疮,渴喜冷饮。心中烦热,夜寐不安,舌质红绛,苔黄,脉洪数。

肾阴亏损尿血:小便带血鲜红,兼见头晕耳鸣,咽干,颧红盗汗,骨蒸潮热,精神萎靡,虚烦不寐,大便于结,舌红苔少,脉细数。

脾肾两虚尿血:小便带血淡红,面色萎黄,神疲肢倦。气短乏力,头晕耳鸣。纳减便溏,腰腿痠软,舌淡苔薄白,脉濡缓。

鉴别分析

膀胱湿热尿血与肝胆湿热尿血:均为实热证,系热邪偏盛迫血妄行所致。膀胱湿热尿血多因感受湿热外邪,或恣食膏粱厚味,滋生湿热,湿邪挟热蓄于膀胱,气化失司,故见小腹胀满而尿道热痛,全身兼症较轻;肝胆湿热尿血多因肝胆湿热内盛,下注睛胱,故见发热口苦,恶心欲呕,胁肋疼痛,全身兼症较重。前者治以清热利尿、凉血止血,方用小蓟饮子;后者治以泻肝清胆、凉血止血,方用龙胆泻肝汤酌加止血之品。

心火亢盛尿血与肾阴亏损尿血:皆为热证,系火扰络脉损伤所致。心火亢盛尿血,多因劳神太过,心火独亢,移热小肠,灼伤脉络,故见尿色红赤;肾阴亏损尿血,多因阳虚相火妄动,灼伤脉络,故见尿色鲜红或淡红。鉴别点在于:前者常伴心烦不寐,口舌生疮,治宜清心泻火、凉营止血,方用导赤散加味;后者常伴头晕耳鸣,骨蒸潮热,治宜滋阴益肾、安络止血,方用知柏地黄丸加味。

脾肾两虚尿血:属阳气虚衰之证,多因脾不统血,肾失封藏所致,故见小便频数而清长,血色多呈淡红。临床可结合脾肾两虚的兼症,进行鉴别。治宜健脾补肾、益气固涩,方用补中益气汤合无比山药丸,酌加止血之品。

此外尚有瘀血内阻于膀胱,血不循经而尿血者,其特点为血色紫黯,常挟血块。兼见排尿不畅,轻度刺痛,小便混浊,并见瘀血兼症,治疗应分析因伤致瘀、气虚血瘀或寒凝血瘀等不同情况,采用活血祛瘀诸法。临床上,辨血尿颜色对鉴别诊断颇有帮助,如尿色紫红或鲜红者多为实热,淡红者多为气虚,鲜红而伴有骨蒸劳热者多为虚热。尿色紫黯则为血瘀。

膀胱癌治疗

膀胱癌西医治疗

1、早期根据个人情况可首选手术。

2、YAG激光治疗。

3、光动力学治疗(PDT)。

4、放射治疗(体外放疗、组织内放疗、腔内放疗)。

5、膀胱内灌注化疗或全身化疗。

6、博生癌宁外贴,以控制肿瘤发展,防止转移和复发,升高白细胞,提高机体免疫力,可与其它治疗联合应用。

膀胱癌中医治疗

辨证论治:

1.膀胱湿热证:小便频数、涩痛、灼热,尿血或尿浊,或小腹胀痛,腰痛,发热,口渴,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清利膀胱(湿热)。小蓟饮子加白花蛇舌草、半枝莲,土茯苓等。

2.阴虚湿热证:尿血,或伴小便淋涩灼痛,口苦,口粘腻,肢体困重,消瘦,低热,盗汗,颧红,五心烦热,舌红,苔黄腻,脉细数或滑数,滋阴清热化湿。知柏地黄汤加减。

3.脾肾气虚证:尿血,血色淡红,小便余沥不尽,或有涩痛,形体消瘦,神疲乏力,食少,腹胀,便溏,舌淡,苔白,脉弱。补益脾肾。补中益气汤合水陆二仙丹加减。

4.气阴两虚证:尿血,尿少,神疲乏力,气短懒言,咽干口燥,面色淡红或颧红,舌苔薄,苔少或有裂纹,脉弱而数。益气滋阴。五阴煎加减。

5、气虚血瘀证:尿血、血色紫暗或夹块,少腹刺痛或胀痛,神疲乏力,气短懒言,舌质紫暗或有斑点,脉虚而涩。补气活血。补阳还五汤加党参、莪术、土茯苓等。

最近小便频繁是怎么回事

一般正常成人每天日间平均排尿4~6次,夜间就寝后0~2次;婴儿昼夜排尿20~30次.如排尿次数明显增多,超过了上述范围,就是小便多.

引起小便多的原因很多,归纳起来有如下几种:

(1)尿量增加:当尿量增加时,排尿次数亦会相应增多.在生理情况下,如大量饮水,吃西瓜,喝啤酒,由于进水量增加,通过肾脏的调节和滤过作用,尿量增多,排尿次数亦增多,便出现小便多.在病理情况下,如部分糖尿病,尿崩症患者饮水多,尿量多,排尿次数也多.但均无排尿不适感觉.

(2)炎症刺激:膀胱内有炎症时,神经感受阈值降低,尿意中枢处于兴奋状态,产生小便多,并且尿量减少(成人<300~500毫升/次).因此,小便多是膀胱炎的一个重要症状,尤其是急性膀胱炎,结核性膀胱炎更为明显.其它,如前列腺炎,尿道炎,肾盂肾炎,小儿慢性阴茎头包皮炎,外阴炎等都可出现小便多.在炎症刺激下,往往小便多,尿急,尿痛同时出现,被称为尿路刺激征,俗称“三尿征”.

(3)非炎症刺激:如尿路结石,异物,通常以小便多为主要表现.

(4)膀胱容量减少:如膀胱占位性病变,妊娠期增大的子宫压迫,结核性膀胱挛缩或较大的膀胱结石等.

(5)精神神经性小便多:小便多仅见于白昼,或夜间入睡前,常属精神紧张或见于癔病患者.此时亦可伴有尿急,尿痛.

上面为大家介绍了关于小便频繁的一些基本信息,从上面的介绍中我们可以知道如果不是因为饮食引起的小便多最好到医院进行检查,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湿热分几种类型

分为五种:脾胃湿热、肝胆湿热、大肠湿热、膀胱湿热、湿热痹证。

脾胃湿热证:脘闷腹满,恶心厌食,大便溏稀,尿短赤,脉濡数。

肝胆湿热证:肝区胀痛,口苦食欲差,或身目发黄,或发热怕冷交替,脉弦数。

大肠湿热证:腹痛腹泻,甚至里急后重,泻下脓血便,肛门灼热、口渴,尿短黄,舌红苔黄腻。脉滑数等。

膀胱湿热证:尿频尿急,尿道灼痛,尿黄赤短少,小腹胀闷,或伴有发热腰痛,或尿血,或尿有砂石,大便干,舌红苔黄腻,脉数。

湿热痹证:骨节及肢体烦疼、或关节红肿疼痛,或寒战身热、面目萎黄、口干不欲饮、苔黄腻、舌质红、脉濡数或滑数。

最近小便频繁是怎么回事

(1)尿量增加:当尿量增加时,排尿次数亦会相应增多.在生理情况下,如大量饮水,吃西瓜,喝啤酒,由于进水量增加,通过肾脏的调节和滤过作用,尿量增多,排尿次数亦增多,便出现小便多.在病理情况下,如部分糖尿病,尿崩症患者饮水多,尿量多,排尿次数也多.但均无排尿不适感觉.

(2)炎症刺激:膀胱内有炎症时,神经感受阈值降低,尿意中枢处于兴奋状态,产生小便多,并且尿量减少(成人<300~500毫升/次).因此,小便多是膀胱炎的一个重要症状,尤其是急性膀胱炎,结核性膀胱炎更为明显.其它,如前列腺炎,尿道炎,肾盂肾炎,小儿慢性阴茎头包皮炎,外阴炎等都可出现小便多.在炎症刺激下,往往小便多,尿急,尿痛同时出现,被称为尿路刺激征,俗称“三尿征”.

(3)非炎症刺激:如尿路结石,异物,通常以小便多为主要表现.

(4)膀胱容量减少:如膀胱占位性病变,妊娠期增大的子宫压迫,结核性膀胱挛缩或较大的膀胱结石等.

小便多是什么原因

(1)神经性小便多:小便多仅见于白昼,或夜间入睡前,常属精神紧张或见于癔病患者.此时亦可伴有尿急,尿痛.

(2)炎症刺激:膀胱内有炎症时,神经感受阈值降低,尿意中枢处于兴奋状态,产生小便多,并且尿量减少(成人<300~500毫升/次).因此,小便多是膀胱炎的一个重要症状,尤其是急性膀胱炎,结核性膀胱炎更为.其它,如前列腺炎,尿道炎,肾盂肾炎,小儿慢性阴茎头包皮炎,外阴炎等都可出现小便多.在炎症刺激下,往往小便多,尿急,尿痛同时出现,被称为尿路刺激征,俗称“三尿征”。

膀胱湿热的原因

膀胱湿热:湿热蕴於下焦膀胱的病变。主要症状有尿频、尿急、尿少而痛、尿黄 赤或尿血、舌红苔黄、脉数等。多见於急性膀胱炎 。膀胱湿热证为湿热之邪蕴结膀胱所致的病证。凡感受湿热之邪,饮食不节,脾胃内伤,湿热内生,下注膀胱等均可引起本证。

主要临床表现为:尿频尿急,尿道涩痛,尿液短赤,淋漓不尽,少腹胀问。或伴有发热腰痛,或见血尿,尿中有砂石,或尿浊如膏,舌红,苔黄腻,脉数。

从文中我们可以了解到,膀胱湿热有尿频尿急等症状,此外,膀胱湿热与膀胱失约的症状比较相似,大家在辨证施治的时候一定要特别注意,以免用错药导致不必要的意外出现。

尿频尿急是膀胱湿热吗

尿频尿急是膀胱湿热吗

有网友提问,“尿频尿急是膀胱湿热吗?”专家认为,膀胱湿热是湿热蕴於下焦膀胱的病变,尿频、尿急、尿少而痛、尿黄 赤或尿血、舌红苔黄、脉数等症状都有可能是膀胱湿热。

值得一提的是,尿频尿急还有可能是男性的前列腺增生症,也有可能是糖尿病、尿道炎等病症,所以尿频尿急不一定都是膀胱湿热惹的祸。

尿频尿急如何治疗

1 、膀胱训练疗法,增强神经系统对排尿的控制能力,降低膀胱的敏感性,扭转异常的排尿习惯。

2、配合药物治疗,采用消炎解痉、止痛、镇静、碱化尿液和利尿等。

3、局部用药,用2%硝酸银涂抹尿道和膀胱颈。

4、封闭疗法,在近端尿道或膀胱三角处作封闭治疗。

5、适当服用小剂量雌激素治疗。

从文中我们可以了解到,膀胱湿热有尿频尿急的症状,但并不是所有的尿频尿急都是因为膀胱湿热,想要治好尿频尿急,那么就得做好检查,对症下药才有效果。

婴儿舌苔黄是怎么回事呢

舌苔黄、舌质红多是有热,舌苔发黄,舌质红(即舌头红)的人出现口苦咽干,属于有热上火。 心经有热舌苔发黄、舌质红同时伴有心急烦躁、失眠多梦,多是心经有热,病人此时可用些清心火的药。如竹叶、莲子心泡水,当茶每日频饮。睡眠不好可用百合、莲子心、枣仁煮粥喝;口舌生疮可用野菊花60克,浓煎后,每日多次含服。郭淑云说,有位老干部口舌生疮多年,用了很多方法治疗无效,就用这个小验方,一个月即痊愈。

膀胱湿热舌质偏红,舌苔黄腻,病人伴有小便排不净感觉,或尿时感到小便发热,有痛感,多是膀胱湿热,即西医讲的泌尿系感染,可用白茅根、瞿麦、扁蓄等,水煎后当茶喝。 肝经有火舌边红,苔黄偏干,眼睛红赤肿痛,或经常长麦粒肿,为肝经有火,可用酒炮制过的大黄泡水喝。郭淑云认为,大黄性寒 ,有降泄作用,用酒炮制后,可将大黄药力引到头目,泄上焦之火。 肺经有热舌质稍红,苔薄黄为肺经有热,常见于感冒初期,或咽炎患者。伴有大便干结者可用冬凌草、大黄稍加煎煮,每日当茶饮。 咽干肿痛者可用胖大海、麦冬、菊花泡茶,症状严重者加二花、山豆根、牛蒡子,大便秘结加大黄。郭淑云教授说,中医有个理论叫“肺与大肠相表里”,病毒性感冒初期,通过泄大肠宿便热毒,以消除肺经之火的方法,往往可以收到不错的疗效。

婴儿舌苔发黄是怎么回事呢

常言道:每天照一照,有病早知道。一个健康的人,面对镜子看自己的舌头,应当是舌体柔润,舌质淡红,舌面上铺有薄而均匀的颗粒、干湿适中的白苔,此谓“舌淡红,苔薄白”。但是,患病后,舌质与舌苔就会发生变化。因此,经常观察舌象,可以了解健康状况,及时进行自我保健与调理。

中医将舌体分为三部分:舌尖反应心、肺的变化,舌中与舌两边反映肝、脾的情况,舌根提示肾的病变。不过,郭淑云教授说,中医讲的心肝肾功能与西医不同,不必硬套。

舌苔黄、舌质红多是有热,舌苔发黄,舌质红(即舌头红)的人出现口苦咽干,属于有热上火。心经有热舌苔发黄、舌质红同时伴有心急烦躁、失眠多梦,多是心经有热,病人此时可用些清心火的药。如竹叶、莲子心泡水,当茶每日频饮。睡眠不好可用百合、莲子心、枣仁煮粥喝;口舌生疮可用野菊花60克,浓煎后,每日多次含服。郭淑云说,有位老干部口舌生疮多年,用了很多方法治疗无效,就用这个小验方,一个月即痊愈。

膀胱湿热舌质偏红,舌苔黄腻,病人伴有小便排不净感觉,或尿时感到小便发热,有痛感,多是膀胱湿热,即西医讲的泌尿系感染,可用白茅根、瞿麦、扁蓄等,水煎后当茶喝。

肝经有火舌边红,苔黄偏干,眼睛红赤肿痛,或经常长麦粒肿,为肝经有火,可用酒炮制过的大黄泡水喝。郭淑云认为,大黄性寒

,有降泄作用,用酒炮制后,可将大黄药力引到头目,泄上焦之火。

膀胱俞的准确位置在哪里

两侧髂前上棘连线与脊柱交点处下缘,往下推3个腰椎骨,旁开2横指处即是膀胱俞。

膀胱俞穴属膀胱经,位于骶部,内应膀胱,内应盆腔,为膀胱经的背俞穴,是膀胱之气直接输注之处。膀胱为“州都之官”,藏精化气,排泄尿液,故本穴有调理膀胱功能,清利下焦湿热的作用,是治疗膀胱疾病的重要腧穴。可治疗膀胱气化失职的小便不利,癃闭,小便频数,遗尿,及膀胱湿热的小便涩齿,淋浊,阴部湿痒;还可治疗下焦盆腔的其他疾患,如遗精,阳痿,腹痛泄泻,便秘,可疏通经络,治疗循经腰骶疼痛,下肢痿痹等。

膀胱湿热与肾阳气不足有关系吗

膀胱湿热与肾阳气不足

膀胱湿热:湿热蕴於下焦膀胱的病变。主要症状有尿频、尿急、尿少而痛、尿黄赤或尿血、舌红苔黄、脉数等。多见於急性膀胱炎 。膀胱湿热证为湿热之邪蕴结膀胱所致的病证。凡感受湿热之邪,饮食不节,脾胃内伤,湿热内生,下注膀胱等均可引起本证。

肾阳气不足:多因素体阳虚,久病不愈,或年老体弱,下元亏损所致。肾阳虚损对肾的生理功能影响,主要表现在:一是生殖机能减退而男子阳痿、早泄、精冷,女子宫寒不孕;二是水液代谢障碍,肾阳虚衰,气化无权,开合失度,则发为水肿,或尿频、尿闭;三是水谷精微化生减弱,因命门火衰,不能温煦脾阳,脾肾阳虚,则运化功能失职,可见下利清谷、五更泄泻等。

从上文的资料我们可以了解到,膀胱湿热与肾阳气不足之间是没什么关系的,膀胱湿热是湿热体质中的一种,而肾阳气不足则是因为旧病不愈或者年老体弱等原因造成的,所以两者是没有关联的。下面我们就来看看肾阳气不足是如何治疗的吧。

肾阳气不足如何治疗

主方:金匮肾气丸。

方药:干地黄、薯蓣(即山药)、山茱萸、泽泻、茯苓、牡丹皮、桂枝、附子(炮)。

用法:上为细末,炼蜜和丸,如梧桐子大,酒下,日再服。

功用:补肾助阳。

主治:肾阳不足证。腰痛脚软,身半以下常有冷感,少腹拘急,小便不利,或小便反多,入夜尤甚,阳痿早泄,舌淡而胖,脉虚弱,尺部沉细,以及痰饮,水肿,消渴,脚气,转胞等。

从文中我们可以了解到,膀胱湿热与肾阳气不足是没什么关系的,如果你同时出现这两种病症,那么一定要咨询医师如何治疗,不能随意用药,以免出现不必要的意外。

相关推荐

正确认识小便发黄

心火炽盛小便黄赤与胃肠实热小便黄赤 皆为里热实证 心火炽盛小便黄赤因于情志失调、过食辛燥火热之物,致心火炽盛或湿热之邪内陷心包,心火移热于小肠,泌别失职而小便短赤。 胃肠实热小便黄赤国外邪入里化热或嗜食辛辣厚味,热毒积于肠胃,累及膀胱而致小便短赤。前者可伴见心烦易怒、舌尖红赤甚或起刺,排尿时多有热涩感;后者因胃热炽盛而伴见口臭牙痛。邪热结于大肠则有便秘、腹满疼痛拒接。 肝胆湿热小便黄赤与寒湿郁滞小便黄赤 二证皆因肝胆受邪导致小便黄赤 并兼见身目发黄,然一为阳证,一为阴证。肝胆湿热小便黄赤因湿热内袭肝胆,或

泌尿系统感染的中医原因有哪些

1、膀胱湿热,风寒湿邪外感,入里化热,下注膀胱;或过食肥甘辛辣厚味,脾胃健运失司,湿热内生,下注膀胱;或下阴不洁,秽浊之邪上犯膀胱;或病由他脏转入,如胃肠积热、肝胆郁热及心移热于小肠等均可传入膀胱,湿热蕴结膀胱,邪气壅塞,气化失司,水道不利,故发为淋证。热伤血络则见尿血,发为血淋。 2、肝胆郁热 足厥阴肝经环阴器,抵少腹”,若恼怒怫郁,肝失条达,气机郁结化火,疏泄不利,水道通调受阻,膀胱气化失司;或气郁化火,气火郁于下焦,均可引起小便滞涩,余沥不尽,发为淋症。 3、脾肾亏虚,湿热屡犯劳倦过度,房室不节,或

防己的功效与作用 利水消肿

防己苦寒降利,能清热利水,善走下行而泄下焦膀胱湿热,尤宜于下肢水肿,小便不利者。

舌苔厚黄什么原因

舌苔出现不同程度的黄色则说明身体出现了热邪,严重者还会出现各种疾病。舌苔泛黄感冒的一个信号,舌苔颜色越黄,那么说明体内的热气就越重,淡黄色微热,舌苔深黄色就内热情况非常严重了。舌苔厚黄怎么回事,日常应该怎么调养?春天气候多变,温差比较大,所以应该做好保暖工作,并且注意个人卫生。 中医将舌体分为三部分:舌尖反应心、肺的变化,舌中与舌两边反映肝、脾的情况,舌根提示肾的病变。不过,郭淑云教授说,中医讲的心肝肾功能与西医不同,不必硬套。 舌苔黄、舌质红多有热,舌苔发黄,舌质红(即舌头红)的人出现口苦咽干

中医“尿常规”检查自己怎么看

中医的尿常规检查,即通过医生的望、闻、问来把握尿液在量、色、质、味、形态、排便感觉等方面发生的异常变化,结合病症辨证治疗。 刘师傅近段时间每晚都得夜起数次,搞的晚上无法安睡,白天精神低落。但到医院检查,结果样样正常。后来去找中医看,中医师见他小便清长,身疲体倦,腰膝酸软,形寒肢冷,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考虑为肾阳不足,给予温补肾阳的中药调服,一周后尿量明显减少,夜起少了,失眠好了,精神也振奋了。 人们把血、尿、粪的检查习惯称谓“三大常规”。留取部分尿液进行常规和显微镜检查,明确尿中成分发生的异常变化,为临

小儿尿路感染的饮食

1、凉拌莴苣丝:鲜莴苣250g,食盐适量。将鲜莴苣去皮,用冷开水洗净,切丝、食盐调拌即可。随量食用或佐餐。 此方清热利尿,适应于沁尿系感染属膀胱湿热者,症见尿频、尿急、尿痛,小便短赤。 2、清炒绿豆芽:绿豆芽250g,将绿豆芽洗净起油锅炉炒熟,下盐调味即可,随量食用或佐餐。 此方清热利湿。适应于尿路感染属膀胱湿热者,症见小便灼热不利或尿频涩痛。 3、钱草车前饮:金钱草15g,车前草15g,水煎服 此方通淋化石适应于膀胱结石属湿热郁结者,症见小便不利或小便涩痛,腰腹痛,尿中带血。

箕门在哪个位置图片 箕门穴常用配伍穴位

1.配脾俞,膀胱俞,中极,曲骨,足三里,以健脾益气,利水通淋,治疗气虚遗尿,小便不利,尿闭,劳淋。 2.配膀胱俞,中极,阴陵泉,三阴交,行间,以清利膀胱,治疗膀胱湿热之小便不利,热淋等。 3.配小肠俞,膀胱俞,阴陵泉,三阴交,以清热除湿,治疗湿热下注之阴囊湿疹。 4.配合阳,三阴交,以温经散寒,治疗寒湿带下。 5.配阴陵泉,血海,三阴交,以散寒除湿,通络止痛,治疗寒湿下注之腹股沟肿痛。

胞肓准确位置图和作用 胞肓穴的功效与作用

功效:强腰脊,利水道,通下焦。 作用:胞肓穴属膀胱经,位于骶部,内应膀胱,膀胱腑经气寄托之处,故有通利膀胱腑器,加强膀胱气化,清利膀胱湿热的作用;若下焦气机不利或肾阳虚衰,不能温运脾阳,水谷不化,停滞肠间,则腹胀肠鸣,温补此穴可通阳化气行滞而治疗腹胀肠鸣,并循经治疗腰脊痛。

湿热如何形成的

湿热,一个中医名词,中医认为:湿热,热与湿同时侵犯人体,或同时存在体内的病理变化,或因夏秋季节天热湿重,湿与热合并入侵人体,或可因湿久留不除而化热。 湿热证的常见临床表现:发热、身热不扬,头痛而重、身重而痛,口苦,胸痞,尿黄而短,舌质红,舌苔黄腻,脉濡数。湿热流注关节则谓湿热痹证;侵犯脏腑时,可出现脾胃湿热(湿热蕴脾)、肝胆湿热、膀胱湿热、肠道湿热等证。

尿路感染的中医治疗方法

1、膀胱湿热证: 证候:小便短数,灼热刺痛,尿色黄赤,小腹胀满,或有腰痛,常伴有发热,恶寒,苔薄黄或黄腻,脉濡数。 治法:清热利湿,利水通淋。 方药:八正散。主要药物:瞿麦、篇蓄、滑石、车前子、栀子、木通、大黄、甘草、灯心草。 尿血明显者加侧柏叶、白茅根凉血止血;大便秘结、腹胀者,可重用大黄,并加枳实以通腑泄热;尿中有砂石者加海金砂、石韦、金钱草以消热利湿,通淋排石;阴伤口渴者去大黄,加生地、知母养阴清热。 2、肝胆湿热证: 证候: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口苦纳呆,烦躁不安,可有呕恶,食欲缺乏,腰酸胁痛,小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