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几个月才会不哭闹
宝宝几个月才会不哭闹
1、从出生到2-3月后,婴儿唯一的语言就是哭,在2-3个月的后,婴儿才能发出回答大人引逗的喉音。
2、5-6个月大的婴儿可能发出妈爸的单音,但这些仍然只是无意识的随口喃喃。能够真正表达婴儿自己的感受和要求的还是哭丧着脸。
3、直到8人月后,婴儿才开始懂得语意,然而在3岁以前,哭丧着脸作为婴儿的语言仍然是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只不过从1岁半到3岁这段时间内,幼儿当作语言的哭将随着能够表情达意的双音节词的增加面减少。
总之,婴儿到8个月都会哭闹的,婴儿爱哭闹是正常现象,不让婴儿哭闹特别是8个月前的婴儿哭,实在就如同禁止成年人说话、发表自己的感受一样是毫无道理的。那种不哭不闹的乖孩子倒是更让人担忧。
十个月宝宝晚上睡觉哭闹的原因
1、可能是宝宝饿了哭闹。
如果十个月大的宝宝夜间哭闹的话,有可能是因为他饿了。而且有困,很想睡觉所以闹。通常宝宝在十个月大小的的时候,都是喜欢东爬西爬的,手脚不闲着,所以活动能力增加,同时宝宝的身体发育也比较快,由于消耗能量大,所以宝宝就很容易饥饿。对这个时期的宝宝护理,新妈妈要参考宝宝的饮食量和宝宝的一些活动量,来给宝宝补充能量。
2、由于睡前吃的过饱而闹。
假如新妈妈不参照宝宝的饮食对照表,自己随意给宝宝进食的话,就可能会使宝宝摄取食物过量。假如宝宝在临睡前吃的太多,这样就会给宝宝肠胃带来一定的压力,导致宝宝胃肠不适或是引起宝宝腹胀等症状,所以宝宝表达不出来就会哭闹。因此专家建议新妈妈给宝宝喂食一定要掌握好时间和食量。
3、宝宝尿床了或是床不舒服而哭闹。
宝宝是不受屈的,如果他尿床了就会觉得很不舒服,不会用语言表达,所以就会用哭闹的方法来通知大人。这是妈妈要检查一下看看是否是尿床了,如果是及时的给宝宝换一个干爽的宝宝就会停止哭闹。
另外要检查一下不是尿湿还有可能是因为宝宝的穿不舒服,或是盖的被子不舒服等,比如被子的薄厚或是褥子是否硬等,只要调整到宝宝觉得舒服的时候,他就会酣然入睡了。
4、宝宝的不适感或是被物体挤压。
有时候十个月的宝宝哭闹是因为身边有玩具或物体,在宝宝睡觉的时候妈妈没有清理干净,肯能是压在宝宝身下或是压在其他部位等导致宝宝不适而哭闹。还有可能就是宝宝有疾病的症状,比如肠绞痛或是腹痛等。如果爸妈检查了宝宝不是因为外界愿意哭闹或是不是因为饥饿而闹的话,就要引起重视。这是要立刻带宝宝到医院进行检查治疗。
5、宝宝睡眠环境不好会哭闹。
如果是噪音或是混乱的声息都会影响宝宝的睡眠,室内要是温度过过高,宝宝很热也会闹。家长需要调节好室内的温度,让宝宝舒适。尽量避免噪音,要隔日宝宝在创造一个温馨舒适的环境。宝宝对睡觉的环境有种适应感,如果要是给他调换了位置,他就会感觉不舒服,睡不着觉,所以就会哭闹。家长要对给与宝宝关心,在平时的生活中也要对给与抚摸和亲吻,让宝宝能够体会到亲人的关爱和家庭的温暖。
十个月宝宝晚上睡觉哭闹的几个原因是什么?以上就是专家介绍的相关内容。我们在生活中常常遇到各种各样的小孩身体状况的,但是我们需要的是积极的对待这些问题,并处理好这些问题。只要我们拥有这样的心态,我们才能拥有更美好的生活。最后也祝小孩们能够有一个美好的童年!
胎教有什么好处
1、由于受过胎教的宝宝感音能力较好,每当听到母亲说话声、脚步声或摆弄食具的响声就能停哭。若在睡前播放胎教音乐或母亲哼唱催眠曲,婴儿就能很快入睡,容易养成规律的昼夜生活规律,使父母得到较充分休息。
而一些未经过胎教的婴儿经常哭闹难哄,夜间哭闹频繁。经常爱哭的婴儿常常性格古怪,不听劝说,上学后常常是过于爱动和不守纪律的学生。
2、受过胎教的宝宝出生后2天-3天就会用小嘴张合同大人“对话”,模仿大人吐舌、咂舌、张口等面部表情,能自已找到乳头,较早学会逗笑,两个多月就认识父母(未受过胎教的婴儿一般要满3个月后才认识父母),3个月会做藏猫猫的游戏(未受过胎教的婴儿一般要到4个月-5个月才会),3个多月就能听懂自已的名字(未受过胎教的婴儿一般要到6个月-7个月才行)。
3、受过胎教的婴儿满月之前会发出除啼哭以外的发声,两个月会发几个元音,4个月会发几个辅音,5个月-6个月发出的声音可以表达一定的意思,使母亲明白宝宝是饿了还是要大小便,使母亲照料起来更方便。
宝宝几个月会翻身
3-6个月。
翻身是宝宝生下来的第一个大动作,很多孩子都是在3~6个月开始翻身,所以有很多俗语,比如“三翻六坐八爬”等,发育好的宝宝3个月时就可以独自翻身。但是大多数的宝宝都是在4个月才会翻身,宝宝会翻身的高峰期是在5个月。宝宝几个月会翻身的具体时间是因人而异的,所以妈妈们可以不用为宝宝翻身晚着急。平时可以注意观察一下宝宝的一些举动来断定他是不是要翻身了,比如:宝宝仰面躺着的时候脚向上扬,或者总是摇晃脚,这就是宝宝想翻身的信号之一。再者,如果宝宝总是向一个自己感兴趣的方向侧躺着,那就意味着宝宝已经开始有翻身的意识了。
一般宝宝几个月才会爬
一般宝宝几个月才会爬
爬对宝宝来说是一项非常有益的动作,既能锻炼宝宝全身肌肉的力量和协调能力,又能增强小脑的平衡感,对宝宝日后学习语言和阅读有良好的影响,因此,爸爸妈妈一定要帮助宝宝完成爬行动作。
一般宝宝学爬行,共分3阶段
刚开始宝宝学爬有3个阶段:有的宝宝学爬时向后倒着爬;有的宝宝则原地打转,只爬不前进;还有的是在学爬时匍匐向前,不知道用四肢撑起身体;这都是宝宝爬的一个过程,因此,爸爸妈妈应该根据宝宝的特点耐心教宝宝练习爬行。
通常,在5~6个月时,宝宝就会为爬行做准备了,他会趴在床上,以腹部为中心,向左右挪动身体打转转,渐渐地他会匍匐爬行,但腹部仍贴着床面,四肢不规则地划动,往往不是向前爬而是向后退。
大概在宝宝6~7个月大,能够不用支撑独自坐稳后,可能很快就可以开始爬了。宝宝会把头抬来,向四周看。这时候他的手臂、腿和背部的肌肉也足够强壮有力,在用双手和双膝支撑身体时,不至于摔倒。
宝宝会逐渐(在几个月内)学会充满信心地从坐姿转换为四肢着地的姿势,而且很快就会意识到,如果自己伸开四肢,让身体和地板平行,就可以前后晃动身体了。
到大概9~10个月的时候,宝宝会发现借助膝盖用力推动身体,就能向前移动了。随着动作越来越熟练,宝宝还能学会从爬的姿势转到坐下的姿势。宝宝甚至还能掌握一种高级爬行技巧:交叉爬行,就是向前爬的时候移动一只胳膊和另一侧的腿,而不是同时移动同侧的胳膊和腿。在这之后,只要多加练习,宝宝就可以熟能生巧。到1岁左右时,他爬得就非常好了
最常见的有以下几种爬行动作
蠕动爬
这是最初宝宝学爬的姿式,宝宝腹部始终贴地,以腹部为支点蠕动,四肢则不规则地划动。宝宝可能只是原地打转,如果移动,也是象虫子一样,向前蠕动,行进缓慢,感觉有些吃力。
姿势解析
宝宝开始爬行时以腹部为支点蠕动,与他的手臂力量太小有关系。这个姿式是由于宝宝的臂力不够,不足以撑起上半身,要加强胳膊的力量,妈妈可以通过一些小方法,帮助宝宝爬行进阶。
螃蟹爬
宝宝用胳膊在地板上推,这样就使得宝宝的身体向后退,而不是向前进。这种结果往往并非宝宝的意愿,往往让宝宝感到沮丧。
姿势解析
宝宝在爬行时后退,可能是没有掌握好手脚,特别是脚的用力以及方向,经过逗引和训练,宝宝可以学会爬着向前进。
小熊爬
宝宝四肢伸直,着地爬行,如同熊在地上的行走的姿势。小屁屁一扭一扭的。
姿势解析
其实这是很自然的一个爬行姿势,应该说是爬行的最高级别,宝宝膝盖不着地爬行,屁股高高翘起,有人把这叫小熊式。宝宝自此,会过渡到蹲起、站立,最后是学走路。
狗爬
宝宝交替使用胳膊和腿,左胳膊伸出去,左手着地的同时右腿也往前移动,然后右胳膊往前伸,右手着地的同时左腿再往前移动。
一些宝宝一直保持肚子着地的姿势爬行,直到开始走路,另一些宝宝会从肚子爬转变到狗爬,然后再开始走路。
姿势解析
爬行如果发展顺利,宝宝到9个月大时,可以把小肚子完全提起来,用手和膝盖爬行,这时速度也可以很快,这就是所谓的“狗爬”。狗爬属于爬行的高级阶段,是爬行中的高手啦。
科学爬行更健康
让宝宝在比较柔软的地方爬行,如床上、地毯上等;若在地板上爬,可以铺上泡沫垫、毯子等软物,以免宝宝被磕伤。7个月左右的宝宝,刚开始还不会爬,家长可在宝宝爬行过程中,用双手握住宝宝的2只脚,前后交替的推着宝宝往前走,来训练宝宝的爬行;8个月后,家长基本上可以松手,但最好还是站在宝宝旁边,以防宝宝摔伤。
爬行的具体时间应根据宝宝的身体状况进行调节,以宝宝不累为原则。一旦宝宝在爬行过程中出现烦躁、哭闹、不肯前行等现象,表明宝宝累了,切不可强制宝宝继续爬行。
宝宝几个月才会说话
通常到10个月以后,有的婴儿就会发出他的第一个有意义的音节,一般是爸爸、妈妈等容易发的音,之后,语言就像他们每天的食物一样,不断地存储进他们的大脑,词汇量成倍地增长。这也显示出他们的大脑在不断地发育,负责语言的区域日益活跃。
1、1—3个月:能够发出简单的单音节,没有任何意义,只是生理现象;
2、4—6个月:如果有人和他说话,会咿咿呀呀地回应,能够发出笑声;
3、6—9个月:听到声音会寻找,听到自己的名字有反应,会试着模仿大人的声音,发出一串的呀呀学语声;
4、1岁:出现有意义的语汇,如:爸爸、妈妈,知道挥手表示再见,能够模仿简单的声音,能够指认常见物;
5、1岁半:会话的语汇增多,可以使用简单词语与人交流、表达意思,明白别人给予的简单指令,会跟着大人学说单字,如:车、喝、饭等;
6、2岁:能够使用简单词汇说出不完整的句子,如:表达需求时说“喝水”、“给我”等,会重复句子的最后一两个字,语言发展快速的孩子,甚至可以说出清楚的常用句子。
如何培养健康的宝宝
1,怀孕时要保持愉快心情,好心情是最好的胎教。营养要均衡,不挑食,适当运动(散步即可,前三月以静为主)。很多文章会提到孕妇不能吃什么,忌口很多,但只要准妈妈不过量食用,吃一两口是没关系的,不要过份担忧。
2,按时体检。虽然体检下来感觉是白花钱,但這才表示一切都好。医生可能会开一些营养保健品,准妈妈可以按自己的实际情况斟酌是否补充。
3,母乳喂养。母乳对宝宝太重要了,增强宝宝提抗力,营养全面不发胖,也会减少宝宝生病几率。邻居妈妈生完宝宝后就开始减肥,母乳越来越少,产后一个月妈妈和宝宝就全部贫血了,后来又开始催奶但已经没用了,刚几个月的宝宝已经住了两次院。
4,穿衣适量。衣服只要穿得差不多,宝宝后颈温热即可。
5,培养婴儿健康作息。前几个月宝宝以睡眠为主,家人尽量为宝宝创造安静的睡眠环境。观察宝宝的作息规律,按规律喂养,睡眠。有很多家长因为宝宝出生太兴奋,常常抱着宝宝不放手,后来就放不下来了。麦妈周围甚至有一天恨不得一整天都抱着孩子在家或在外面闲逛的。
6,满足婴儿情感需求。宝宝哭闹,观察是否尿了,饿了。再看衣服或环境中是否有异常。如果都正常,要观察哭闹情况,如果只是哭一会儿,抱一抱就不哭了那么可以放心,如果哭闹不止,或有规律地哭闹就要测量体温等,防止宝宝身体不适。但正常情况下,宝宝只是需要家人温暖的怀抱,要满足宝宝的情感需求,让宝宝得到安全感。
7,科学添加辅食。添加辅食正常从6个月开始,无需太早,也不能太晚。从少到多,从稀到稠。购买安全可靠的婴儿辅食,也有家长是自己制作的。但如果是母乳的宝宝,自制辅食营养很单一,不能完全满足宝宝的营养需求。
研究证实婴儿的确会假哭
研究表明其中的一个的确会假哭。
在为期六个月的研究中,每一个月对这两个宝宝在他们的家中进行60分钟的摄像。然后,两个研究者会对影像进行编码,他们把影像分为一个个5秒的片段。对于在研究开始时7个月大的宝宝R,68次哭闹被记录下来,九个月的大宝宝M有34次。
分析的着重点在于出现在哭闹之前和之后的几秒钟或者几分钟,宝宝流露出来的积极和消极情绪。每次宝宝M的哭闹之前,他会明显地流露出不开心和消极的情绪,通过做鬼脸,制造声音和撅嘴表现出来。
宝宝R 98%的时候,哭闹之前也表现得不开心,但是,在十一个月的时候,她哭完之后立即表露出积极的情绪(微笑或者大笑),然后,又突然开始大哭。他的妈妈把这个行为称之为假哭,行为分析似乎也证实了这个说法。“宝宝R好像是在故意用哭来吸引妈妈的注意力,然后,在他妈妈朝他走过去后他立即就笑了。”
可能大家对假哭这个词存在负面的印象,但是,其实完全不是这样。这是在吸引照看者的注意力,而且这种交流不仅有益于发展宝宝的社交能力,对他们情感的培养也极其重要。会假哭的宝宝往往能够和他们的照看者在生活中成功地交流。假哭对于他们亲密关系的建立有着积极的作用。
这个研究的另外一个观点是,大部分时候,宝宝的苦恼伴随着持续的消极情绪。只有在照看这给予他们身体上的接触他们才会情绪转好,或者,对于宝宝R,身体的接触还不够,还需要眼神的交流。
由于采用的样本比较小,以上的观点可能只是猜测。但是,对于宝宝R,常常哭闹和假哭的原因在于,他有两个兄弟姐妹,但是宝宝M只有一个。宝宝R可能因此更需要去竞争以求得母亲的注意。“兄弟姐妹能够增进社交能力和他们性格的多样性。”Nakayama说,“这些环境因素能够促进婴儿交流能力的发展。”
宝宝几个月才会不哭闹
1、从出生到2-3月后,婴儿唯一的语言就是哭,在2-3个月的后,婴儿才能发出回答大人引逗的喉音。
2、5-6个月大的婴儿可能发出妈爸的单音,但这些仍然只是无意识的随口喃喃。能够真正表达婴儿自己的感受和要求的还是哭丧着脸。
3、直到8人月后,婴儿才开始懂得语意,然而在3岁以前,哭丧着脸作为婴儿的语言仍然是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只不过从1岁半到3岁这段时间内,幼儿当作语言的哭将随着能够表情达意的双音节词的增加面减少。
宝宝晚上睡觉哭闹妈妈们该如何是好
“天皇皇、地皇皇,我家有个夜哭郎,行人君子念三遍,一觉睡到大天亮”。许多传统的老人会告诉你,这种打油诗能治小儿夜哭。虽说无理,但宝宝哭闹厉害的时候,还是有宝妈会给孩子念叨这首打油诗的,期盼孩子能安静下来。宝宝哭闹,并不是无理取闹的表现,而是他表达需求的唯一方式,妈妈要先找出原因,才能对症下药,使之变乖乖。当然啦,这可不是一首打油诗能办到的,学会用科学的安抚方法,满足宝宝的需求,夜哭郎从此不再见!
新出生宝宝哭闹也是有规律的,按照美国医生的说法,6个月内的宝宝,是不会因为撒娇而哭闹的,他们的哭声往往是在向父母传递他们的需求,一旦掌握了孩子哭闹的规律,叫宝宝“闭嘴”,实在不是一件很难的事。一般说来,新生儿哭闹,不外乎几件事:
一、 饥饿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小宝宝也不例外,饿了基本上是宝宝哭闹的主要原因之一。不要盲目崇尚书本的按时喂养,这只是通篇概论的教条主义,每个宝宝的情况不同,喂养要按需喂养,宝宝饿了就喂。而判断宝宝是否饥饿很简单,妈妈只要注意观察宝宝是否焦躁不安?开始吧嗒嘴巴?最有效的方法是妈妈把手放到宝贝的嘴边,饥饿的宝贝会迅速把头扭过去找妈妈的手,或是看到宝宝把自己的手塞进嘴巴吸吮,这些都在告诉妈妈:我饿啦!
二、 换尿布
这也是新生儿哭闹的主要原因之一,试想与喜爱,宝宝的小屁屁上湿湿的或是粘着臭臭,刺激着宝贝娇嫩的肌肤,人家自然不舒服,不哭闹?才怪!一般妈妈在喂奶的时候,基本上都能感觉到,宝贝的小屁屁忽然变得热乎乎的,或是听到“噗噜”一声,十有八九,是该换新尿布了。稍大一点儿的宝宝,拉臭臭时妈妈会看到他们会涨红了脸,小手紧握,浑身用力,等表情轻松下来,那就是干完活了,轮到父母上阵换尿布啦。
三、 闹觉
一般时候,新生宝贝吃饱了就会睡着,而不会哭闹。不过特殊情况下,比如家里来人了,宝贝兴奋过度,自然也就疲劳过度,这时候,他自己可就睡不着了,开始歇斯底里的哭:所以,新妈妈要注意的一件事就是不要过度刺激你的宝贝,给宝贝一个相对安静不要过分吵闹的空间,尽量养成规律的生活习惯,这样你的宝贝哭闹的机会也就会少一些。
四、 胀气
新生儿胃肠发育不完全,胀气也就是常见现象。小宝宝在喝奶的时候会把空气一起吞进去,还有其他不明原因,比如哺乳的妈妈吃多了产气的食品,都会造成宝贝胃肠胀气。肚子里有气排不出来,宝贝自然就要哭闹。情节轻的可能就是吐奶,空气随着吐出的奶一起排出来,严重的在美国医生诊断为肠绞痛,其实就是宝贝肚子里胀气不舒服造成连续几个小时歇斯底里的哭叫,这时候妈妈观察宝贝的肚子,一般是硬硬的鼓鼓的。这个毛病听起来很严重,实际上只要帮助宝宝把肚子里的气排出来就万事大吉。
五、 生病
当妈妈满足了新宝宝所有的生理要求,宝宝依旧哭闹不止,那么就要考虑孩子是不是生病了。最简单的方法是测体温,观察孩子是否发蔫,嘴唇是否发紫,呼吸是否困难,身上是否有红点等等。一般出现这些生病的征兆,一定要去看医生。在美国,医生一般建议妈妈测量肛温,因为它最接近体内温度。新生儿的体温调节能力差,一般肛温超过38度,就预示着体内有感染,需要去看急诊,这个做妈妈的绝对不能忽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