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湿气重中药调理药方 地肤子

湿气重中药调理药方 地肤子

地肤子性寒,味辛,苦,归肾,膀胱经。

功效:清热利湿,祛风止痒。

适应病症:风疹,湿疹,疮癣,皮肤瘙痒,荨麻疹,神经性皮炎,手足癣,小便不利,淋漓涩痛,阴痒带下。

用量用法:内服,煎汤10-15g,或入丸,散。

应用配伍:本品善于清利湿热止痒,去皮肤积热,尤其适宜于湿热毒所致的皮肤瘙痒,用于湿疹,湿疮,风疹瘙痒,常与白鲜皮,蛇床子,荆芥等煎水外洗;配伍猪苓,泽泻,车前子可清利下焦热,利湿止痒,治湿疹,疱疹性皮炎,荨麻疹等。

湿气重中药调理药方 茵陈

茵陈性微寒,味苦,辛,归脾,胃,肝,胆经。

功效:清利湿热,退黄疸,悦颜白面。

适应病症:湿疮瘙痒,瘾疹,癣,酒渣鼻,面黄,粉刺,脂溢性皮炎,脂溢性脱发,接触性皮炎,过敏性皮炎,高脂血症。

用法用量:内服,减退10-30g。

应用配伍:茵陈有解毒疗疮,清热利湿之功效,常用于治疗风瘙瘾疹,疥疮等皮肤病症;配荷叶为散服之,治风瘙瘾疹,皮肤肿痒。

注意事项:非因湿热引起的发黄忌服。

湿气重中药调理药方 白扁豆

白扁豆性微温,味甘,归脾,胃经。

功效:健脾化湿,减肥,洁面润肺。

适应病症:慢性湿疹,皮炎,肥厚性皮肤病,荨麻疹,脾虚食少便溏或泄泻,妇女脾虚湿浊下注,白带过多。

用量用法:内服,煎汤10-20g,健脾止泻宜炒用。

注意:白扁豆含有毒性蛋白,生用有毒,故研磨服宜慎用。

中药调整荨麻疹药方有哪些

中药方一:当归、白芍、白术、防风、白鲜皮,僵蚕、山萸肉、刺蒺藜、乌梢蛇,煅龙骨(先煎)、煅牡蛎(先煎),黄芪、党参,常规水煎服,每日一剂,日服两次,适用于出风团反复发生,气血亏虚者。

中药方方二:生黄芪,白术,玉竹,连翘,防风,生地,地肤子,莶草,金银花,红枣,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用于平素体虚,正气不足,腠理不密,玄府失固,易受风邪。

中药方三:防风、蝉蜕,赤芍、荆芥、地肤子、生地、黄芩、苦参、白茅根、牛蒡子,生石膏,生甘草。常规水煎服,每日一剂,日服两次。适用于风团红色,遇热加剧,遇冷减轻者。

中药泡脚有哪些药方

调理痛经、活血祛瘀的泡脚药方:丹参、赤芍、泽兰、王不留行、当归、大黄、牛膝、川芎。

改善风湿疼痛的泡脚药方:老姜、肉桂、牛膝、秦艽、泽兰、桑枝、独活、赤芍、徐长卿、防己。

改善肾虚的泡脚药方:阳起石、菟丝子、小茴香、肉桂、熟地、蛇床子、芡实。

改善亚健康的泡脚药方:党参、北芪、茯苓、白术、川芎、陈皮、石菖蒲。

改善睡眠的泡脚药方:五味子、川芎、石菖蒲、香附、夜交藤、郁金、茯苓、柴胡。

改善脚气的药方:苦参、黄柏、大黄、蛇床子、紫草、赤芍、地肤子、石菖蒲、蒲公英。

湿气重中药调理药方 车前草通利下焦,排湿热

中医认为,车前草味甘,性寒,可归肝,肾,膀胱三经,具有养肝益肾,清热凉血,通利下焦,排除湿热,利尿解毒等功效,可用于治疗牙痛,黄疸,热痢,尿血及女性白带异常等多种疾病。

祛湿吃法:

鲜品车前草50克,鸡蛋1-2个,枸杞子5-10颗,食盐,食用油适量。

将拆迁草洗净,在沸水中焯一下,捞出切碎,鸡蛋打入碗中搅匀,锅内倒入 少许食用油,烧热之后加500毫升清水,用大火烧开后,下车前草和枸杞子,待车前草颜色变深时,淋入鸡蛋液,关火静置约1分钟,加食盐后再稍稍搅拌即成。

功效:清热利尿,凉血解热, 通利下焦,本品除了作为日常的保健品之外,也适宜于肺热咳嗽,水肿,黄疸,小便不利,尿血,淋浊带下等病患者食疗。

注意:野外采集的车前草嫩叶一定要清洗干净,可以事先用淘米水或少许洗洁精兑水浸泡10分钟左右,再进行彻底清洗,炒前也最好在沸水中焯烫一下,以达到消毒除污的目的。

湿气重中药调理药方 白茅根除湿热,最益脏腑

白茅根味甘,性寒,归心,肺,胃,膀胱四经,具有生津止渴,清热解毒,凉血止血,利尿通淋的功效,常用它来除湿热,有益五脏六腑的安康,又具有清血分之热,既不4伤燥,又不黏腻,凉血而不积瘀的特点,所以常用于肺热咳喘,胃热呕逆,热病烦渴,吐血,尿血,淋病,水肿,黄疸,女性月经过多,崩漏等疾病治疗。

祛湿吃法:

白茅根10-20克,白糖适量。

白茅根放入砂锅中,加水约800毫升,大火烧开后,转小火煎煮,一边煎煮一边观察,待白茅根下沉于水下时,加入白糖调味即可,每日一剂,去渣喝汤,代茶频饮,一天内饮完。

功效:清热解毒,利尿除湿,凉血止血,本品既可清除湿热,益养脏腑,对于热病烦渴,吐血,鼻出血,肺热咳喘,胃热呕逆,小便不利,水肿,黄疸,淋病及女性月经过多,崩漏等有食疗作用。

注意:一般情况下白茅根的用量以10-30克为宜,如果是鲜品则可以用到30-60克。另外脾胃虚寒的人不要服用,以免加重虚寒的症状,或造成不良后果,而且白茅根忌铁器,烹制时一定要避免用铁锅铁铲。

全身乏困无力,容易出汗怎么回事

根据您所说的情况,主要就是湿气重,气虚。建议您去找中医看看,吃吃中药,调理调理;便秘的话可以吃麻仁软胶囊;同时注意不要吃冰凉食物;适当运动;作息规律,不要熬夜;祝您早日恢复健康。

相关推荐

肛门瘙痒止痒小妙招 地肤蛇床子快速止痒

配方:地肤子、蛇床子、五倍子各30g,防风15g,当归15g,滑石30g,蝉衣10g 用法:水煎熏洗坐浴,每日1-2次,10天为1个疗程,同时患者不要食用辛辣腥燥之品。 功效:此方可以清热利湿,祛风止痒,对于治疗肛门湿疹引起的肛门瘙痒起到快速止痒的效果。

菠萝蜜湿气重还是热气重

过量吃菠萝蜜可能会导致湿气重加重。 菠萝蜜作为一种热带水果,喜好湿热的环境,对于正常人体来说,适当吃一些菠萝蜜并不会导致体内湿气加重,但要是过量进行食用,人体不能及时将其消化代谢,那么这时候就可能会导致人体湿气重加重,因此对于湿气重的人群来说,最好是不要过量吃菠萝蜜比较好。 湿气重中主要是因为脾胃虚弱导致的,常见的症状就是大便稀溏、腹部胀满、四肢酸楚,容易出现困倦、恶心等情况,这时候建议就医治疗,然后在医生的指导下对症用药是最好的。

吹空调扇会湿气重

在南方湿热地区,长期使用空调扇可能会引起湿气重。 一般湿气重有内因和外因,而长期处于潮湿的环境中,是造成湿气重的外部因素之一,特别是在南方地区,本身夏季气候湿热,而空调扇是用水或冰晶盒置于电风扇的出口,使得电风扇吹出的风是带有凉凉的水汽而降温,长时间使用空调扇,会导致所处的环境更加潮湿,是有可能造成体内湿气重的。

得了荨麻疹可以继续怀孕吗?

患了荨麻疹,不服用药物可以忍受,是可以怀孕的。 但怀孕期间荨麻疹发作,是不能服用抗过敏药物的,因为这类药物都是孕妇慎用药。 荨麻疹患者想要要宝宝这个是有影响的,建议怀孕前服用中药调理方: 麻黄三克、白鲜皮十五克、地肤子二十克、金精草十五克、龙戟草十克水煎。分2-3次服,一般患者10天左右治愈。传统中药有非常好的疗效,,可彻底根治不复发。治疗期间一定要大量饮用开水,保持大便通畅。 荨麻疹患者得病之后要关注自己的日常生活,观察一下是不是存在着对病情不利的因素。平日生活调养方面,忌食鱼腥虾蟹、海味、辛辣、葱、蒜

湿气重中药效果好吗

湿气重中药有很好的调理效果。 体内湿气重一般与脾胃虚弱有关,在中药材中有很多药材有健脾益胃,清除湿热的效果,如生姜,荷叶,陈皮,茯苓等,合理使用这些药物,祛除湿热会变得更加轻松快捷。

肛门湿疹很痒怎么办 偏方止痒治疗肛门湿疹

组方:山豆根30克,加水适量,煎煮成药浴液,去渣,洗浴肛门。 功效:具有解毒、消肿、止痛的功效,适用于痔疮、肛周湿疹、肛周脓肿等。 组方:地榆30克,蒴翟30克,荆芥穗30克,苦参30克,蛇床子30克。研为粗末,每取药末60克,加水适量煎煮成药浴液,去渣,洗浴肛门。 功效:具有清热燥湿、化瘀止痛的功效,适用于肛周湿疹、肛周脓肿等疾病引起的肛门痛痒。 组方:黄柏10克,大黄10克,石菖蒲15克,白鲜皮15克,大枫子15克,地肤子15克,苦参20克,金银花20克,蝉蜕7个。加水1500毫升,煎煮30分钟,去渣

什么中药治疗皮肤病 皮肤病外用中药

皮肤病不但可以内服中药整体调理,很多皮肤病需要结合中药外用,通过局部外擦,湿敷,熏洗等方法来达到抗菌,消炎,止痒,收敛,杀虫,排脓,解毒等目的,常用的外用中药有:黄连,黄柏,苦参,地肤子,大黄,紫苑,百部,蛇床子,马齿苋,青黛,甘草,白鲜皮,鸦胆子,硫黄,冰片,雄黄,轻粉等。

女人湿气重怎么调理 祛湿热中草药调理

对于湿热体质女性来说,中草药调理是一种很有效的方法,祛湿的中草药有苍术,白豆蔻,车前子,藿香,厚朴,佩兰,菖蒲等;清热的中草药有黄岑,山栀子,连翘,板蓝根,大青叶,竹叶,金银花,芦根等。湿热体质人群可以在医生指导下,选择其中的两到三种煮水代茶饮。

湿气重会皮肤瘙痒吗

方法一:食疗法。除去体内湿气最好的食物就是“红豆薏米水”取红豆和薏仁米按照1:1的比例熬制成红豆薏米水。红豆清热解毒,健脾,利尿的作用,与薏米的搭配可谓相得益彰,除湿效果事半功倍。食疗无副作用,安全健康。不妨一试。 方法二:选对护肤品。一般体内湿气重的人大多属于油性皮肤。湿气重并伴有皮肤病,说明皮肤还是相当敏感的。因此,选对护肤品尤为重要。不一定说价格高贵的就是适合自己的,这还要靠自己去摸索,否则,一旦选错,就会给皮肤造成更重的负担,所以要慎之又慎。 方法三:有氧运动。适当地有氧运动对于清除体内湿气是大有

湿气重吃什么中药调理 苍术

苍术性温,味辛,苦,归脾,胃,肝经。 功效:燥湿健脾,祛风散寒,明目,驻颜润肤,乌须黑发。 适应病症:湿疹,脂溢性皮炎,银屑病,神经性皮炎,扁平苔藓,白癜风,夜盲,脘腹胀满,泄泻,水肿,带下。 用法:内服,煎汤5-10g,熬膏或入丸,散。 应用配伍:皮肤科用于内湿或外湿引起的皮肤病,如湿疹,脂溢性皮炎等,配伍炒柏为末,水煎入降脂调服。 注意事项:阴虚内热,气虚多汗者忌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