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要定期监测血脂
为何要定期监测血脂
对我国12个大城市2 000余名高胆固醇血症患者血脂控制调查表明,仅两成的患者血脂水平达到了《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推荐的控制目标水平。90%以上的人不知道自己胆固醇升高,在知道自己血脂异常的人群中,进行治疗的不足1/5。
为什么要了解自己的血脂水平呢?因为一系列流行病学调查和临床研究已明确显示,血脂异常和高血压、糖尿病、吸烟等情况一样,是冠心病的危险因素。了解自己的血脂水平,就能及时采取措施,降低风险,从而降低冠心病的发病率和病残率。
什么是血脂异常
血脂是指血浆中的胆固醇、甘油三酯和类脂(如磷脂)的总称。脂质在血浆中以脂蛋白复合物的形式传送。血浆中的脂蛋白有乳糜微粒、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C)、中间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LDL-C)、高密度脂蛋白(HDL-C)和脂蛋白a(Lp(a)),它们的核心是胆固醇和甘油三酯。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是“坏”胆固醇,像河塘里的淤泥,进入血管沉积在血管壁上,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使血管狭窄或堵塞;严重时这些斑块表面的 “纤维帽”会破裂,造成斑块内容物与血液发生反应,在短时间形成血栓,将心脏血管即冠状动脉突然阻塞,造成心肌坏死,即心肌梗死。“坏”胆固醇在斑块中的含量越高,斑块越容易脱落或破裂。相反,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是“好”胆固醇,对血管有保护作用。
临床上,血脂异常可分为高胆固醇血症、高甘油三酯血症、混合型高脂血症、低高密度脂蛋白血症等。
如何检测和监测血脂
血脂的检测很方便,常规体检是检测血脂异常的重要途径,一般各级医院都能检测。通常需在空腹条件下进行,包括对总胆固醇水平、甘油三酯水平、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的检测。
检测的频率则应根据每个人的综合因素来决定。一般来说,如无心血管病及其危险因素的成人,每5年检测一次;40岁以后的男性及绝经后的女性建议每年检测一次;已患有心血管疾病或血脂异常的患者则应每3~6个月检测一次。
对没有血脂异常者来说,定期检测血脂是为了及时发现问题,从而及时给予干预。而对于已有心血管疾病或血脂异常并进行降脂药物治疗的患者来说,定期检测血脂一是为了了解治疗效果,二是为了随访治疗的安全性,从而对治疗作出及时调整。
总之,作为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子,人们已逐渐认识到血脂异常给我们带来的危害,也越来越重视在日常健康保健中对血脂进行检测和评估。
糖尿病患者应如何检测血糖
现在很多糖尿病人都不能定期监测血糖,有的患者甚至一年才监测一两次,没有症状时干脆就不监测,这类患者约占到糖尿病患者的90%左右。其实,糖尿病人应该提高自我保健意识,不仅要定期监测“手指血糖”,还要测量“糖化血红蛋白”,只有这样才能反映近三个月来的平均血糖水平。
误区一:不上医院、无症状就不测血糖
很多糖尿病患者去医院测了血糖后才发现血糖控制不好。当医生问起有没有定期监测血糖时,很多“糖友”都表示去医院看病时才会测血糖,如果平时没有什么症状就不会测,算下来有时一年才测两次。专家认为,如果患者偶尔去医院测血糖然后开药,会对医生造成一定程度的误导,医生很可能会根据一次血糖指数而增加药量,而一次的血糖指数并不能完全反映患者平时的血糖状况。
误区二:只测空腹或早餐后血糖
如果患者次日去医院做检查、开药,部分“糖友”会在检查前一天刻意少吃饭,且加强运动,第二天只测一下餐后血糖,血糖指数还可以,但却不是平常的状态。专家认为,如果一个月测一次血糖就等于没有测。还有一部分患者血糖高,本应在早餐前打胰岛素,可是如果第二天要测血糖,就不打胰岛素了,病人说想知道自己不打针不吃药时的血糖情况,其实这对医生的诊断很不利。
误区三:光测“手指血糖”
“糖友”在测血糖的时候不能光测“手指血糖”,还要测“糖化血红蛋白”,这样才能反映最近三个月来的平均血糖水平,这更有利于医生判断病情。“手指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就好比一个班级的两个成绩,“手指血糖”反映了一次考试的成绩,而“糖化血红蛋白”反映的是3个月来这个班级的平均成绩。
教“糖友”几个小窍门
医生建议每个糖尿病患者自己备个血糖仪,这样就能在家定期监测血糖;其次养成做日记的好习惯,备个血糖值记录本,记下每次测量血糖的数值,去医院复诊的时候带给医生看,更有利于调整用药;最后就是要定期监测手指血糖,即使在没有症状的情况下也要坚持测量,每三个月都要监测一下“糖化血红蛋白”,及时了解自己这个阶段血糖的控制情况。
面对高热惊厥的孩子家长应注意什么
面对高热惊厥的孩子家长应注意: (1)要定期监测脑电图,以便早期诊断; (2)及时应用抗癫痫药物; (3)有备无患的应对以免孩子有癫痫的危险。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怎么做才能预防低血糖
1.制定适宜的个体化血糖控制目标。
2.进行糖尿病教育:包括对患者家属的教育,识别低血糖,了解患者所用药物的药代动力学,自救方法等。
3.充分认识引起低血糖的危险因素:①定时定量进餐,如果进餐量减少应相应减少药物剂量;②运动前应增加额外的碳水化合物摄入;③酒精能直接导致低血糖,避免酗酒和空腹饮酒。
4.调整降糖方案:合理使用胰岛素或胰岛素促分泌剂。
5.定期监测血糖,尤其在血糖波动大、环境、运动等因素改变时要密切监测血糖。
诊断患有糖尿病的方法是什么
很多人如今都在定期监测血糖,这其中不仅包括糖尿病患者,还包括很多不是糖尿病的人,因为他们很害怕会得糖尿病,所以他们也要定期监测血糖,他们认为监测血糖就能确诊是不是糖尿病。
据过去相关资料显示,空腹血糖值偏高者有9%的人会在5年内患上糖尿病,如果血糖值偏高且糖化血红蛋白值偏高者则患上糖尿病几率为38%,所以这是为何将糖化血红蛋白测试列入糖尿病预测方法中的原因。
糖尿病预测新方法包括血糖测试和糖化血红蛋白测试,其中血糖测试值:空腹血糖值在3.9~6.1mmol/L范围内,餐后血糖小于7.8mmol/L;糖化血红蛋白值应该为5.6%,一旦超过6.3%即可诊断糖尿病。
糖尿病人怀孕期间如何控制血糖 定期监测血糖
糖尿病准妈妈应该养成定期监测血糖的好习惯,在治疗初期,可能需要需要每天监测5-8次,分别在餐前,餐后,空腹以及夜间,经过治疗,血糖比较稳定之后,可以减少监测的次数,但是每周仍然要监测一天。
糖尿病患者须知
1.每天饮食要规律
规律的饮食对控制血糖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糖尿病患者要注意进食规律,一日至少进食三餐,而且要定时、定量,两餐之间要间隔4至5小时。易出现低血糖的人还应在三次正餐之间加餐2-3次。
2.熟记低血糖的表现,随身携带快速吸收的糖果
低血糖最常见的也是最迅速的反应主要包括饥饿、头昏、心慌、出冷汗、紧张、发抖等,一旦出现上述症状应当及时吃一些糖块、加糖的水等以缓解低血糖反应。
3.随身携带糖尿病用药卡
随身携带用药卡,以防万一突发低血糖反应自己失去知觉,救护人员第一时间能够清楚知道自己所服用的药物,使救护工作更有针对性。
4.积极进行饮食控制和规律的运动
药物治疗有利有弊,糖尿病患者不能完全依靠药物治疗,而是应该将控制饮食与体育锻炼相结合,尽可能在饭后1~2小时进行运动,尤其是早餐后是健身运动的最佳时间,因为这时可能是一天中血糖最高的时候,选择这一时间运动往往不必加餐。但不要在药物作用最强的时候运动,否则有可能导致低血糖。长时间大运动量运动后的降糖作用持久,如爬山,郊游等,应及时增加进食量,以免发生低血糖反应。
5.定期监测血糖水平
血糖监测是维持良好血糖的必要程序,定期监测血糖水平除了可以避免高血糖带来的问题外,还可以预防低血糖的发生。
6.服用其他药物应告诉医生
患者如果在服用降血糖药同时服用其他药物,要及时将服药情况告知医生,因为许多药物之间有明显的相互作用,可能会增强或减弱降糖药的作用,避免出现高血升高或低血糖反应。
下肢浮肿怎么办
可能有这几种情况:1.水钠潴留导致的下肢浮肿,处理:低盐饮食;服氢氯噻嗪片治疗(用药期间需要定期监测血钾);
2.下肢静脉回流功能障碍或血栓形成,需要做下肢动静脉彩超检查;
3.慢性心力衰竭,由于心功能下降导致的下肢淤血浮肿,需要做心脏彩超明确心脏功能情况,如果确诊,须进行系统的治疗
4.低蛋白性浮肿,引起的原因很多,例如营养不良、肝功能损害、高血压性肾损害等等,化验一个肝功能看看,这个的可能性不大。
胎儿过大如何处理 控制血糖
糖尿病患者的孕妇怀巨大儿的机率也比别的孕妇要高许多。因此如果孕妇孕期血糖高,要严格控制血糖,并要定期监测血糖,糖类、淀粉类少吃,多活动,多食蔬菜。血糖高时,可通过药物降血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