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头汤的食用方式和注意事项 治寒湿痹痛
乌头汤的食用方式和注意事项 治寒湿痹痛
乌头汤主以乌头大辛大热,祛湿散寒,助以麻黄表散风湿,黄芪益气血,芍药甘草酸甘化阴,以制乌麻之辛热,白蜜杀乌头之毒,对于治寒湿痹痛、利关节、缓急散风等具有明显的作用。
如何治疗骨刺
1、西药治疗
目前西医对本症尚无有效的治疗药物,常采用对症处理,如疼痛时可服一些解热镇痛药;麻木者可选用B族维生素类药物;关节肿胀有积液者可给予局部抽取积液或局部封闭等疗法。但这些治疗方法均不理想,病情易复发。
2、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不是首选疗法。当选用保守治疗无效且病情较重、严重影响患者生活时,可考虑手术治疗。
3、中医治疗
本病引起的关节炎属于中医“痹证”的范畴,多属于风寒湿痹。可因风寒湿邪侧重的不同选用不同的方药,风邪胜者为行痹,治以祛风通络,散寒除湿,方药可选宣痹达经汤。寒邪胜者为痛痹,治以温经散寒,祛风除湿,方药可选乌头汤。湿邪胜者为着痹,治以除湿通络,祛风散寒,方药可选薏苡仁汤加减。
风寒感冒吃什么中药 细辛散寒解表
细辛性温,有消毒,归心,肺,肾经。
功效主治:散寒解表-风寒感冒,阳虚外感;祛风止痛-头痛牙痛,风湿痹通;宣通鼻窍-鼻渊,鼻衄。温肺化饮-痰饮喘咳。
用法:煎服,1-3g。散剂每次服0.5-1g,外用适量。
注意事项:阴虚阳亢头痛,肺燥伤阴干咳者忌用;不宜与藜芦同用,细辛用量过大或煎煮时间过短,易引起中毒。
细辛辛温走窜,祛风止痛能力强,善治少阴伏风头痛,齿痛以及阳虚外感,风寒湿痹痛等,尚能温肺化饮,治寒饮咳喘。
乌头和乌药有什么区别
乌头为毛茛科植物,母根叫乌头,为镇痉剂,冶风庳,风湿神经痛。侧根(子根)入药,叫附子。有回阳、逐冷、祛风湿的作用。治大汗亡阳、四肢厥逆、霍乱转筋、肾阳衰弱的腰膝冷痛、形寒爱冷、精神不振以及风寒湿痛、脚气等症。
乌头主产四川、陕西。云南、贵州、河北、湖南、湖北、江西、甘肃等省有栽培。
乌头株高60-150厘米。侧根常数个,侧生于主根四周。栽培品种的侧根(即称附子)通常1-2个,倒卵圆形至倒卵形。茎直立。叶互生。总状花序,花大,蓝紫色。
乌头为散寒止痛要药,既可祛经络之寒,又可散脏腑之寒。然其有大毒,用之宜慎。
适应症:乌头能散经络之寒而止痛,适用于风湿、类风湿性关节炎等,如乌头汤治历节病,散脏腑之寒而止痛,适用于寒邪所致心腹疼痛,乌头赤石脂丸治心痛,赤丸治腹满痛,大乌头煎、乌头桂枝汤治寒疝腹痛。
乌头除单独为方外,多与它药配伍使用。有相辅相成配伍者,如乌头赤石脂丸,方中大辛大热之乌头为主药,逐寒止痛,与大辛大热之附子、蜀椒、干姜合用,相辅相成,以加强其温阳逐寒止痛之力;也有相反相成配伍者,如治寒饮上逆腹痛的赤丸方中,乌头与相反药半夏同用,相反相成,以增强散寒化饮降逆之功。
乌药,中药名。为樟科植物乌药的干燥块根。全年均可采挖,除去细根,洗净,趁鲜切片,晒干,或直接晒干。
乌药呈纺锤状,略弯曲,有的中部收缩成连珠状,长6~15cm,直径1~3cm。表面黄棕色或黄褐色,有纵皱纹及稀疏的细根痕。质坚硬。切片厚0.2~2mm,切面黄白色或淡黄棕色,射线放射状,可见午轮环纹,中心颜色较深。气香,味微苦、辛,有清凉感。
功效,行气止痛,温肾散寒。主治,用于寒凝气滞,胸腹胀痛,气逆喘急,膀胱虚冷,遗尿尿频,疝气疼痛,经寒腹痛。
附子的功效是什么
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除湿。主亡阳欲脱;肢冷脉微;阳痿宫冷;心腹冷痛;虚寒吐泻久痢;阴寒水肿;阳虚外感;风寒湿痹;阴疽疮疡。
(1)回阳救逆:有较强之回阳作用。用于畏寒、肢冷、脉微欲绝之虚脱,常配伍人参,或干姜、甘草)。
(2)补益阳气:附子辛热,其性走而不守,能通行十二经,故凡阳气不足之证均可用之,尤能补益肾阳。补肾阳常配肉桂。
(3)祛寒止痛:本品大热,祛寒力强,故能治寒邪内侵之胃腹疼痛、泄泻,以及寒湿阻络之痹痛。
养生食疗方治疗坐骨神经痛
川杜煮川断25克,杜仲30克,与1条猪尾共煮,调味服用。
桑寄生鸡蛋煲桑寄生15克与1个鸡蛋,煲熟服用。
桑枝鸡汤老桑枝6克,与500克重的雌鸡共炖,饮汤食用。
乌头汤香米50克,生川乌10克,薏苡仁6克,姜汁、蜂蜜少许。
前三味共放锅中,加水500毫升,水沸后取微火煮,并下姜汁、蜂蜜3勺,煮至米烂为度。此方可温经散寒,除痹止痛。适用于寒痹邪实之筋骨剧痛、不得屈者。此方疗效较好,但乌头有毒,不宜多食,故不宜长期食用。
蜜汁木瓜木瓜1个,蜂蜜适量,生姜2克。将木瓜洗净,去皮切片,放入锅中,加水调适量蜂蜜至300毫升,放生姜煮开,微火煮约10分钟即可。喝汤食木瓜,量自酌。祛风利湿、舒筋止痛。适用于湿痹痉挛、手足关节疼痛者常服。
木瓜薏仁粥木瓜10克,薏苡仁30克,白糖适量。将木瓜、薏苡仁洗净后放人锅中,加水200毫升,用文火炖至薏苡仁熟烂,加白糖1匙,稍炖即可。祛风利湿、舒筋利湿止痛。适用于手足痉挛、活动不利、不得屈伸之风湿痹症。
桑鸡汤鸡肉250克,桑枝60克,绿豆30克。将鸡肉、桑枝、绿豆洗净,并将桑枝切断,同放入锅内,加水适量,清炖至肉烂,以盐、姜等调味,饮汤食肉,量自酌。清热通痹,益气补血,适用于湿热痹证、热不甚而正已虚者。
猪肉鳝鱼羹杜仲15克,黄鳝250克,猪肉100克,葱、姜、料酒、香菜等适量。先将杜仲水煎去渣取汁备用;将黄鳝去肠肚洗净、切段;将猪肉剁成末,放油锅内炒,加水及杜仲汁,放人鳝鱼段、葱、姜、料酒,烧沸后改文火煮,加醋、胡椒粉起锅,撒上香菜。补肝肾。
湿痹的偏方
1.狗骨酒治风湿痹痛
【田 料】 狗骨、白酒各适量。
【制用法】 将狗骨浸于酒内,15日后克饮服。
【功 效】 益血脉,暖腰膝。用治风湿痹症。之腰腿痛、肌肉萎缩等。
2.谷子秆烧灰治腰腿痛
【用 料】 谷子杆(茎)
【制用法】 用谷秆烧灰熏烤,并以热灰敷于患处,每晚1次,8次见效。
【功 效】 祛寒湿,舒筋骨。治寒湿性腰腿痛、肩背痛、关节痛。
3.木瓜粥有去湿舒筋之功
【用 料】 木瓜l5克,粳米l00克,姜汁、蜂蜜各少许。
【制用法】 木瓜研末与粳米煮作粥,临熟调入姜汁、蜂蜜。可任意服食。
【功 效】 治霍乱转筋、足膝无力以及湿痹脚气等。
注:此方据《济众新编》化裁而成,原名“木果粥”。经查考,木果可能即木瓜,其药性相似。
风湿病特色治疗方法是什么
①柴葛解肌汤(《伤寒六书》):柴胡、葛根、甘草、黄芩、羌活、白芷、芍药、桔梗、石膏。适用于风湿性关节炎之恶寒发热,关节疼痛,肌肉酸楚,中医辨证为风热在表者。
②羌活胜湿汤(《内外伤辨惑论》):羌活、独活、藁本、防风、川芎、炙甘草、蔓荆子。适用于风湿性关节炎之头痛头重,腰背重痛,恶寒微热,中医辨证为风湿在表者。
③三痹汤(《妇人良方》):独活、秦艽、防风、细辛、当归、芍药、川芎、干地黄、杜仲、牛膝、党参、茯苓、甘草、肉桂心、黄芪、续断、生姜。适用于风湿性关节炎日久不愈,腰膝冷痛,手足拘挛,中医辨证为风寒湿痹,属于肝肾两亏,气血不足者。
④蠲痹汤(《百一选方》):羌活、姜黄、当归(酒浸)、黄芪(蜜炙)、赤芍、防风、炙甘草、生姜。适用于风湿性关节炎关节游走疼痛,尤以项背、肩肘疼痛为甚,中医辨证为风痹者。
⑤宣痹汤(《温病条辨》):防己、杏仁、连翘、滑石、苡仁、半夏、蚕沙、赤小豆皮、栀子。适用于风湿性关节炎骨节烦疼,活动不利,寒战热盛,中医辨证为湿热痹者。
⑥加减木防己汤(《温病条辨》):木防己、石膏、桂枝、苡仁、滑石、通草、杏仁。适用于风湿性关节炎急性期,关节红肿热痛者。
⑦乌头汤(《金匮要略》):乌头、麻黄、黄芪、芍药、甘草、蜂蜜。适用于风湿性关节炎关节剧痛,喜暖恶寒者。
⑧桂枝芍药知母汤(《金匮要略》):桂枝、芍药、炙甘草、麻黄、白术、知母、防风、炮附子、生姜。适用于风湿性关节炎关节冷痛,按之热感,或关节红肿,但触之不热,遇寒痛甚者。
⑨桃红饮(《类证治裁》):桃仁、红花、川芎、归尾、威灵仙。适用于风湿性关节炎关节疼痛,痛有定处,肿胀难消,活动不利者。
⑩身痛逐瘀汤(《医林改错》):秦艽、川芎、桃仁、红花、甘草、羌活、没药、香附、五灵脂、牛膝、地龙、当归。适用于风湿性关节炎痛有定处如针刺,肌肤青紫,舌紫脉涩者。
在上面的文章里面我们介绍了一种常见的疾病,那就是风湿病了,我们知道风湿病的出现容易给患者带来了多方面的困扰,所以我们要做好对于风湿病的防治工作,当出现风湿病的时候,及时采取这些特色的疗法,帮助自己摆脱疾病。
附子有哪些作用
名医蒲辅周对附子有着精到的配伍经验。李兴培曾总结蒲氏附子配伍二十三法:主要功效为回阳、温阳、温通、温补、温经、温化、温寒等,它如平复厥热、引火归原、反佐纯寒等亦是不可忽视的配伍。
附子具有回阳救逆,莠寒除湿,补火助阳,止痛;附子与乌头虽同属一物,但因炮制方法稍有不同,在临床应用上略有差异,一般认为附子以补火回阳较优,乌头以散寒止痛见长。生附子、生草乌、生川乌皆有剧毒,内服须加炮制,入汤剂须经久煎;生者一般只供外用,但如皮肤破损者则不宜应用。
临床往往兼阳气脱,若阳衰气脱,大汗淋漓、气促喘急者,这时仅回阳,对元气虚脱没有针对性,所以与大补元气的人参配伍,以回阳固脱,即参附汤。
附子药性温热,能祛除寒湿,因此对风湿痹痛属于寒气偏胜者,有良好的散寒止痛作用,常与桂枝等品合用。附子辛热,其性走而不守,能通行十二经,故凡阳气不足之证均可用之,尤能补益肾阳。附子大热,祛寒力强,故能治寒邪内侵之胃腹疼痛、泄泻,以及寒湿阻络之痹痛。
苍术有什么功效
:【性味归经】辛、苦,温。归脾、胃、肝经。 【应用】1. 用于湿阻脾胃、脘腹胀满,寒湿白带,湿温病以及湿热下注、脚膝肿痛、痿软无力。治湿阻脾胃,而见脘腹胀满、食欲不振、倦怠乏力、舌苔白腻厚浊等症,常与厚朴、陈皮等配伍应用;治寒湿白带,可配白芷同用。如湿热白带,又可配知母、苦参、墓头回;湿热下注、脚膝肿痛、痿软无力,可配黄柏、牛膝、薏苡仁等同用;湿温病证可配石膏、知母等同用。 2. 用于风湿痹痛、肢体关节疼痛。与羌活、独活等同用。 3. 用于风寒表证。与羌活、细辛、防风等同用。 4. 用于夜盲、眼目昏涩。与猪肝或羊肝、石决明等配伍同用。【用法用量】煎服,3~9g。
乌头的营养价值有哪些
1、富含物质
附子含中乌头碱(mesaconitine)、乌头碱(aconitine)、次乌头碱(hypaconitine)、异乌头碱(isoaconitine)、塔拉弟胺(talatisamine)、川乌碱甲、乙(chuan-wubaseA、B)。草乌含剧毒的双脂类生物碱:中乌头碱(mesaconitine)、次乌头碱(hypaconitine)、乌头碱(aconitine)等。
2、功效作用
搜风胜湿,散寒止痛,开痰,消肿。治风寒湿痹,中风瘫痪,破伤风,头风,脘腹冷痛,痰癖,气块,冷痢,喉痹,痈疽,疔疮,瘰疬。内服:煎汤,0.5~2钱;或入丸、散。外用:生用,研末调敷或醋、酒磨涂。
中医怎么治疗膝关节痛
一、散风宣痹法。即用疏散风邪的方药来治疗由于风邪外袭,邪留肌表、经络所致痹证的方法。主要用来治疗行痹。临床表现以肢体关节、肌肉筋骨窜痛为特点,可伴有恶风发热等表证。脉象多浮,舌苔正常。常用方剂有防风汤,独活寄生汤。常用中药如虎骨、白花蛇、独活、羌活、防风。
二、祛寒通痹法。即用药性温热,能祛除寒邪的方药来治疗由于寒邪外袭,或素体阳虚、寒邪乘虚深入所致痹证的方法。主要用来治疗痛痹。临床表现以肢体关节,痛处固定为特点自觉局部发凉,得温痛减,遇寒痛增。脉象多弦或紧或迟,舌体胖大,舌苔薄白或白润。常用方剂有乌头汤,麻附子细辛汤,当归四逆汤。常用中药如桂枝、麻黄、附子乌头、细辛。
油松节的功效与作用 祛风除湿
油松节有祛风除湿的作用,《临床常用中药手册》:松节苦燥温散,有祛风湿、止痛之功,用于风湿痹痛、跌打损伤,因性偏温燥,以治寒痹痛为宜。
痛风的中医药辨证治疗有哪些
中医在结合前人经验及现代医学理论的基础上,将痛风分为3个病期、13个 类型进行治疗。 急性期 寒湿痹阻型 治则:温经散寒、祛风化湿。 方剂:乌头汤加减。 组成:川乌、麻黄各6G,黄芪20G,炒白芍、鸡血藤、当归、生薏苡仁、萆蘚 各15G,甘草9G,桂枝5G,细辛3G, 土茯苓30G,生姜3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