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癣与脚气病区别
足癣与脚气病区别
一、脚气病是维生素B1缺乏病,多见与以米为主食的地区。
维生素B1亦称硫胺,水溶性,存在许多食物中,以酵母含量最多,在豆类、麦类、肉类中含量也较丰富,米麦食物中的硫胺多贮存于外胚层中,硫胺缺乏的原因是在洗濯或蒸煮食物时,其中的硫胺溶解于泔水中而损失,或由于酗酒、各种胃肠疾病引起摄入过少,或慢性腹泻、肠结核等引起吸收障碍等。脚气病的发病机理至今尚未完全明了。
脚气病临床上分为四型:
1、以周围神经炎为主的干型,患者出现手足麻木、四肢无力等症状。
2、以水肿及紫液渗出为主的湿型。
3、以急性心血管系统症状为主,多表现为心跳加快、心脏扩大和心力衰竭。
4、同时有上述两型以上表现的混合型。
脚气病的防治:多吃含硫胺较丰富的食物注意淘米及烹煮方法。本病治疗一般口服维生素B1片10~20毫克,每日3次。对暴发型病例应立即给予维生素B1 50~100毫克 肌注,每日3次。
二、足癣是由致病性皮肤丝状真菌侵犯而引起的皮肤病。
足癣的病原菌主要有皮肤丝真菌(皮肤癣菌)中的絮状表皮癣菌、红色毛癣菌和石膏样癣菌,白色念珠菌也可引起。
足癣临床上分为三型:
1、汗疮型:足部尤其足底起水疮,或聚集成群或融合成大疮,疮壁较厚不易破,以后水疮吸收及干燥脱屑,自觉刺痒胀痛。此型中医称田螺疱。
2、趾间糜烂型:此型最常见,趾间因汗液浸渍而糜烂发白,常觉发痒而搔抓,破后露出红润面,常继发感染而引起淋巴管炎、丹毒或蜂窝织炎。此型中医称臭田螺。
3、鳞屑角化型:足底有较厚的鳞屑,甚至全部足底的皮肤角质层增厚,足跟可有深的裂口,引起疼痛,甚至影响劳动和行路。
脚癣的起因
脚癣,也就是人们俗称的“脚气”。它是由致病性皮肤真菌引起的足部皮肤病。有传染性,常为单侧发生,时间长了,也可双脚患病。足癣在全世界广为流行,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更为普遍。在我国,足癣的发病率也相当高。据上海市1975年对11万人普查,足癣的发病率为36.76%。我国南方的发病率可达50%~60%。在某些职业和集体中,甚至可高达80%~100%。为什么足癣会有这么高的发病率呢?这要从足癣的成因谈起。人的足底和趾间没有皮脂腺,从而缺乏抑制皮肤丝状真菌的脂肪酸,生理防御机能较差,而这些部位的皮肤汗腺却很丰富,出汗比较多,加之空气流通性差、局部潮湿温暖,有利于丝状真菌的生长。此外,足底部位皮肤角质层较厚,角质层中的角蛋白是真菌的丰富营养物质,有利于真菌的生长。
脚掌多汗是足癣的主要诱发因素。妇女在妊娠期间,由于内分泌的变化,引起皮肤抵抗真菌感染的能力下降,易患足癣。肥胖者因趾间潮湿,汗液浸渍易患足癣。足部皮肤受外伤,破坏了皮肤的防御功能,也是诱发足癣的因素之一。糖尿病患者由于缺乏胰岛素导致物质代谢紊乱,皮肤含糖量增加导致抵抗力下降,也易患足癣。滥用抗生素,长期使用皮质类固醇激素和免疫抑制剂等,使皮肤正常菌群失调,也会增加足癣的易感性。
足癣的发病还与生活习惯有关。不良卫生习惯常使足癣发病率增高。有些人不注意足部清洁卫生和鞋袜的情况,为真菌提供了良好的孳生场所。有些人还喜欢用手抠摸脚趾,以至损伤了足部皮肤,使足癣蔓延。家庭中有人患足癣,如不给予适当的治疗,又去密切接触别人,会造成接触传染。足癣患者使用过的物品,常不消毒,健康人使用后也易感染。
顺便提一下,日常生活中,常有人把“脚气”和“脚气病”混为一谈,其实,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疾病,“脚气”即“足癣”,而“脚气病”则是维生素B1缺乏症。“脚气病”发病后可出现多发性神经炎、四肢肌肉瘫痪;在足踝部常常发生轻重不同的水肿及皮肤发红,这是由神经性血管作用或酸性物质刺激引起的小血管扩张,以后逐渐加重,可发展到膝、大腿,甚至全身。因病症主要表现在双足,故称为“脚气病”。由此可见,“脚气”并非“脚气病”。
怎样区分脚气和脚气病
所谓脚气就是足癣的俗名,很多人都有这种疾病。
有的人把“脚气”和“脚气病”混为一谈,这是不对的。医学上的“脚气病”是因维生素B缺乏引起的全身性疾病,而“脚气”则是由真菌(又称毒菌)感染所引起的一种常见皮肤病。洗脚盆及擦脚毛巾应分别使用以免传染他人。足癣如不及时治疗,有时可传染至其它部位,如引起手癣和甲癣等,有时因为痒被抓破,继发细菌感染,会引起严重的并发症。
中医称脚气为“脚弱”。《备急千金要方》卷二十二《风毒脚气方》:“然此病发,初得先从脚起,因即胫肿,时人号为脚气。深师云:脚弱者,即其义也”。
脚臭诊断标准
症状体征:
足部较身体其它部位有强烈的气味,有些人的足部甚至会发出恶臭。
鉴别诊断:
脚气是足癣的俗名。有的人把“脚气”和“脚气病”混为一谈,这是不对的。医学上的“脚气病”是因维生素B缺乏引起的全身性疾病,而“脚气”则是由真菌(又称毒菌)感染所引起的一种常见皮肤病。洗脚盆及擦脚毛巾应分别使用以免传染他人。足癣如不及时治疗,有时可传染至其它部位,如引起手癣和甲癣等,有时因为痒被抓破,继发细菌感染,会引起严重的并发症。
治疗手足癣的偏方
手足癣是皮肤病中一种严重的疾病,患有手足癣后不应该抱怨,而应该用一个好心态去面对,积极配合医生治疗手足癣,尽快摆脱手足癣症状给病人带来的困扰,下面就请专家为大家介绍手足癣该怎样治疗。
手足癣 tineamanusandpedis是指 皮肤 癣菌侵犯指趾、趾间、掌跖部所引起的感染。在游泳池及公共浴室中穿公用拖鞋易感染 足癣 , 手癣 常由足癣感染而来。病原菌主要为红色毛癣菌、 须癣 毛癣菌及表皮癣菌等,近年来白念珠菌也不少见。
手足癣是皮肤病中一种严重的疾病,患有手足癣后不应该抱怨,而应该用一个好心态去面对,积极配合 医生 治疗手足癣,尽快摆 脱 手足癣症状给病人带来的困扰,下面就请专家为大家介绍手足癣该怎样治疗。
1、干 姜 、木香、陈酒、 李子 。上加水,煎至半量,此煮汁为1日份,3次服 饮 。本方可预防 脚气 冲心症。此外,宜摄取稍多的的 维生素B1 ,对于治疗 脚气病 有益。
2、 葱 头1、萝卜籽。加水煮1小时,取原1碗,顿服。本方用治 脚气 肿痛,具有消肿止痛之功效。
3、生 大蒜 头、生花生仁、鸡脚爪。蒜瓣去皮,与另2味合煮服之,肿消便愈,花生仁含有脑 磷 脂,可治肠塞等病,亦能疏导脚气。
4、大蒜头、龟。龟洗净切块,蒜头微捣烂,放入锅中,清炖乌龟,每天服1次。本方对脚气病引起的肿胀有消退作用,对老年人更为适宜。
5、花生仁、赤小豆、大蒜头去皮及红糖各200克。上煮烂食之,每天服1次,不可加盐,否则无效。本方可治疗脚气病之足背浮肿,延至脚踝,甚则小腿也微感不适者。如肿过膝至股部,则生命垂危,应及时到 医院 治疗。
手足癣该怎样治疗?以上做了详细介绍,希望对手足癣患者能够有所帮助,需要提醒的是,在使用以上方法时,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 行 ,切勿自行其是,以免带来后患。加重手足癣病因。
脚气病是脚气吗
不是,脚气病和脚气是完全不同的两种疾病。
脚气病是一种全身性疾病,主要是维生素B1缺乏引起,可出现肢体萎缩,部分瘫痪以及心血管系统疾病,而脚气是局部疾病,主要是真菌感染引起,还带有传染性,主要表现足部瘙痒,溃烂或角化脱屑,又称为足癣或香港脚。
维生素B1可以治脚气病脱皮吗
“脚气病”也称维生素B1缺乏症,是全身性营养缺乏疾病的一种。孕母缺乏维生素B1,新生儿可患先天性脚气病。
脚气是足癣的俗称,常与脚气病混淆。脚气,脱皮,也就是角化型足癣靠补充维生素B1却很难治愈,还需要配合使用其他抗真菌的药物。
清除脚癣有哪些民间偏方
治疗(去除)脚气的民间偏方之一酒精1两,甲醛半两,装瓶内摇匀,抹四次即除。
治疗脚气的其它偏方皮肤科偏方-治脚气(手足癣)-碧福派偏方网皮肤科偏方-治脚气(手足癣)脚气方剂1土槿皮50克,苦参、百部各15克,雄黄3克。
制用法:将上药用食醋1000毫升浸泡1天。使用前稍微加热,每日浸泡手或足1次,每次20-30分钟,10天为1疗程。
什么是脚气
足癣(俗名香港脚、脚气),系真菌感染引起,其皮肤损害往往是先单侧(即单脚)发生,数周或数月后才感染到对侧。水疱主要出现在趾腹和趾侧,最常见于三四趾间,足底亦可出现,为深在性小水疱,可逐渐融合成大疱。足癣的皮肤损害有一特点,即边界清楚,可逐渐向外扩展。因病情发展或搔抓,可出现糜烂、渗液,甚或细菌感染,出现脓疱等。
脚气病可分为干性脚气病和湿性脚气病。干性脚气病以神经系统症状为主,可表现为对称性神经炎,肢端感觉减退或异常,肌肉酸疼或压痛,尤以腓肠肌为甚,严重者肌肉萎缩、下肢浮肿。如果影响到胃肠神经,则可引起胃肠蠕动减弱、便秘、消化液分泌减少、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胃肠功能紊乱等。湿性脚气病以心血管系统症状为主,可表现为活动后心悸、气促现象,严重者心脏扩大,出现心脏杂音,甚至可造成心力衰竭。
长癣的偏方
手足癣是皮肤病中一种严重的疾病,患有手足癣后不应该抱怨,而应该用一个好心态去面对,积极配合医生治疗手足癣,尽快摆脱手足癣症状给病人带来的困扰,下面就请专家为大家介绍手足癣该怎样治疗。
1、干姜、木香、陈酒、李子。上加水,煎至半量,此煮汁为1日份,3次服饮。本方可预防脚气冲心症。此外,宜摄取稍多的的维生素B1,对于治疗脚气病有益。
2、葱头1、萝卜籽。加水煮1小时,取原1碗,顿服。本方用治脚气肿痛,具有消肿止痛之功效。
3、生大蒜头、生花生仁、鸡脚爪。蒜瓣去皮,与另2味合煮服之,肿消便愈,花生仁含有脑磷脂,可治肠塞等病,亦能疏导脚气。
4、大蒜头、龟。龟洗净切块,蒜头微捣烂,放入锅中,清炖乌龟,每天服1次。本方对脚气病引起的肿胀有消退作用,对老年人更为适宜。
5、花生仁、赤小豆、大蒜头去皮及红糖各200克。上煮烂食之,每天服1次,不可加盐,否则无效。本方可治疗脚气病之足背浮肿,延至脚踝,甚则小腿也微感不适者。如肿过膝至股部,则生命垂危,应及时到医院治疗。
脚气为什么久治不愈
手足癣脚气在我国是高发皮肤疾病,我国足癣发病率高达45.2%,经常反复具有普遍性。骚痒难耐,令人烦恼。而其中74.5%的人却没有得到规范治疗,主要体现在疗程不够和用药不当上。
足癣俗称脚气、香港脚,是由真菌引起的传染性脚部皮肤病,容易反复发作。从长期临床治疗效果看,治疗脚气一个疗程至少要4周左右。这是因为杀死真菌后,还会有部分真菌残留,新的皮肤组织长好需要至少4周左右的时间,如果真菌刚被杀死就停药,容易在新皮肤组织上寄生,导致复发。
如果是更复杂一点,像角质增生比较厚的老脚气,治疗时间应加长,必要时还应用些口服药。
专家提醒,脚气防治,重要的是做好脚部清洁卫生,每天要用温水洗脚,穿透气性好的鞋袜,并保持鞋袜干燥。家里有一人患了脚气,要彻底治愈,以免传给家人。
因此合理用药,科学治疗良好的卫生习惯和脚部的保健,可以使您远离脚气病的骚扰,脚步轻松,迈向成功。
脚气是不是脚癣呢
脚整天待在鞋子里面,白天的时候是不会轻易拿出来的,而且公共场合工作的人员的脚更是比较患上脚气,因为穿的鞋子和长期不运动的因素,让脚上的血液循环变慢,并且容易出脚汗的人更是痛苦,脚气的病发率最高,但是脚气是不是脚癣呢?其实脚气并不是脚癣,脚癣是指脚步细菌感染的皮肤病。
人们往往把脚癣说成脚气,以致“脚气”,“脚癣”两词混合,错用的情况很普遍.其实“脚气”“脚癣”是两个不同概念的病种.
脚气病是一种由于人体缺乏维生素B1而引起的全身性疾病.根据症状可分为:四肢感觉异常,过敏,迟钝,触觉痛觉减退,肌肉酸痛,肌力下降,行走困难,以多发性周围神经炎为主要表现的“干型”;以四肢,全身和内脏水肿及浆液渗出为主要表现的“湿型”.多数病人呈亚急性发作,病情较轻.这种病的治疗主要是口服或注射维生素B1.
脚癣,又名香港脚,是一种传染性脚部皮肤病,很痒,甚至裂开化脓转为疼痛,糜烂,此病较顽固,病程较长.目前患有足癣的人很多,预防足癣要避免接触病人的脚或病人沾染的物品.病人用过的鞋,袜,洗脚盆以及澡堂的地板等处,都可能有致病的真菌,应引起注意.足癣治疗不及时,还可能蔓及其他部位,如引起手癣和甲癣等,有时因为痒被抓破,继发细菌感染,会引起严重的并发症.足癣的治疗主要是使用抗真菌药物.
患有脚气的话,平时注意自己的鞋子要透气,并且定时的让脚出来透透气,用一些治疗脚气的消炎药就可以缓解了,但是脚癣的治疗确实比较困难的,两者的差别是很大的,如果患上脚癣的话,一定要及时到皮肤科诊治,否则脚癣会愈加严重,脚上皮肤损伤大。
脚癣是怎么造成的呢
它是由致病性皮肤真菌引起的足部皮肤病。有传染性,常为单侧发生,时间长了,也可双脚患病。足癣在全世界广为流行,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更为普遍。在我国,足癣的发病率也相当高。据上海市1975年对11万人普查,足癣的发病率为36.76%。我国南方的发病率可达50%~60%。在某些职业和集体中,甚至可高达80%~100%。为什么足癣会有这么高的发病率呢?这要从足癣的成因谈起。人的足底和趾间没有皮脂腺,从而缺乏抑制皮肤丝状真菌的脂肪酸,生理防御机能较差,而这些部位的皮肤汗腺却很丰富,出汗比较多,加之空气流通性差、局部潮湿温暖,有利于丝状真菌的生长。此外,足底部位皮肤角质层较厚,角质层中的角蛋白是真菌的丰富营养物质,有利于真菌的生长。
脚掌多汗是足癣的主要诱发因素。妇女在妊娠期间,由于内分泌的变化,引起皮肤抵抗真菌感染的能力下降,易患足癣。肥胖者因趾间潮湿,汗液浸渍易患足癣。足部皮肤受外伤,破坏了皮肤的防御功能,也是诱发足癣的因素之一。糖尿病患者由于缺乏胰岛素导致物质代谢紊乱,皮肤含糖量增加导致抵抗力下降,也易患足癣。滥用抗生素,长期使用皮质类固醇激素和免疫抑制剂等,使皮肤正常菌群失调,也会增加足癣的易感性。
足癣的发病还与生活习惯有关。不良卫生习惯常使足癣发病率增高。有些人不注意足部清洁卫生和鞋袜的情况,为真菌提供了良好的孳生场所。有些人还喜欢用手抠摸脚趾,以至损伤了足部皮肤,使足癣蔓延。家庭中有人患足癣,如不给予适当的治疗,又去密切接触别人,会造成接触传染。足癣患者使用过的物品,常不消毒,健康人使用后也易感染。
顺便提一下,日常生活中,常有人把“脚气”和“脚气病”混为一谈,其实,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疾病,“脚气”即“足癣”,而“脚气病”则是维生素B1缺乏症。“脚气病”发病后可出现多发性神经炎、四肢肌肉瘫痪;在足踝部常常发生轻重不同的水肿及皮肤发红,这是由神经性血管作用或酸性物质刺激引起的小血管扩张,以后逐渐加重,可发展到膝、大腿,甚至全身。因病症主要表现在双足,故称为“脚气病”。由此可见,“脚气”并非“脚气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