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尾鲎是什么
圆尾鲎是什么
圆尾鲎也常称作马蹄蟹及鲎,其形态已维持不变五亿年,是在香港发现的三种鲎中,仅存的两种之一(另一种为中国鲎)。圆尾鲎被发现于东亚与东南亚各沿海地区,包括日本、台湾、香港、澳门、和中国沿岸等地区。
圆尾鲎全体覆以硬甲,背面圆突,腹面凹陷,圆尾鲎是鲎的现存种类中个体最小的一种。
国际学术界历来认为我国只有一种鲎—中国鲎,而圆尾鲎分布于菲律宾巴拉望以南的海区。不过近年来有学者指出,在中国的一些沿海地区也发现了圆尾鲎。
圆尾鲎含有剧毒,切勿食用。但由于圆尾鲎和中国鲎外形极为形似,很多人会误食并且中毒。之前我国原以为食鲎中毒是食中国鲎引起的中毒,其实很可能是食圆尾鲎中毒。有毒成分很可能是河豚毒素样特性的物质(因中毒症状与河豚毒素中毒症状非常相似)。
夏季,正是鲎爬上沙滩繁殖的季节,容易被渔民捕获,也正因为此,吃鲎中毒这时成为一年中的最高峰。
生存危机
圆尾鲎面临过度采捕问题,数目已锐减。
圆尾鲎是海鲜市场中的常客。但鲎肉质不多,故多只用于观赏,招徕客人,例如在香港的西贡海鲜街中便常有饲养鲎作观赏,但饲养的鲎多因照顾不当而死亡。
填海及污染等生境恶化问题威胁到圆尾鲎的繁殖和生存。例如香港兴建香港国际机场,破坏圆尾鲎繁殖的地方,而在白泥兴建连接香港和蛇口的深港西部通道亦影响在港繁殖的圆尾鲎。
中华鲎的形态
中华鲎体长可达60厘米,体重3-5千克。体表覆盖有几丁质外骨骼,呈黑褐色。头胸部具发达的马蹄形背甲,通常也被称为马蹄蟹(Horseshoe Crabs)。体近似瓢形,分为头胸、腹和尾三部分。头胸甲宽广,呈半月形,腹面有6对附肢;腹甲较小,略呈六角形,两侧有若干锐棘,下面有6对片状游泳肢,在后5对上面各有一对鳃,用来进行呼吸;尾呈剑状。体为棕褐色。平时钻入海沙内生活,退潮时在沙滩上缓缓步行,雌雄成体常在一起。[2]
甲的背面隐约可见三条纵嵴,中嵴前端两侧有一对单眼,侧嵴外侧各有一复眼。头胸部腹面具有6对附肢围在口外。第一对为螯肢,短小,仅由3节组成,末端呈钳状。其余5对附肢均由7节组成,统称步足。其中第二对(脚须)的末端在雄性变为钩状,用以抱握雌体。步足中的前4对末端均呈钳状,近端基节的内侧有长刺用以咀嚼食物,故称颚肢。最后一对步足末端不呈钳状,但有几个突刺呈耙状,用以掘沙或清除附着物。最后一对步足之后有一对唇瓣(chilaria),其内侧也有刺,被认为是退化的第七体节附肢的基节。[3]
腹部体节愈合,形成一六角形的腹甲,腹甲后端为尾剑(telson)。腹甲背面靠中线处有6对小穴,是内部肌肉附着处。腹甲侧缘各有一列(一般6个)可动的短刺。腹部亦有6对附肢。其中第一对左右愈合成板状,其下方有生殖孔故称生殖厣(genitaloperculum),盖在其他附肢之上。其余5对附肢改变成书鳃,每对附肢亦左右愈合呈薄板状,板的下表面体壁向外折叠成上百个薄片(lamellae),如书页状排列,用以扩大表面积并进行气体交换,故称书鳃。由书鳃的运动可激起水流通过,以行呼吸。尾剑细长呈三梭形,与腹部有关节相连,用以支撑身体,特别是在背腹翻转时。[3]
鲎的神经系统呈链状,但愈合在一起。头胸部的神经节愈合成一团,围绕着食道,称为脑,可分为前脑与后脑。头胸部附肢均由脑支配。脑后为神经索及五个神经节,支配腹部附肢。[3]
鲎的单眼也具有角膜、晶体及视网膜细胞,复眼中的小眼数目少且排列稀松,色素存在但不形成可动屏幕,虽然可看到物体的移动,但由于小眼数目过少很难成像。因此,鲎的复眼常作为光刺激与轴突传导的神经生理研究的材料。头甲前端腹面还有化学感受器。
鲎喜欢在没有海浪的小海湾活动,平时蛰居海底。雄鲎的体形较雌鲎小,而且第1-2对步足的末端和雌鲎也不同,不是4把钳子,而是4只钩子。繁殖时,瘦小的雄鲎用它们钩住肥大的雌鲎腹甲的后侧缘,由雌鲎驮着,蹒跚而行,形影不离,故鲎又享有“海底鸳鸯”之美称。[2]
圆尾鲎的生活习性
栖息地一般喜欢选择在泥泞的河流,河口沼泽和红树林,喜欢居位於盐度较低的河口。和该属的其他物种不同,在海水退潮时不返回大海。成年圆尾鲎,多见于深水,而幼鲎多见于潮间带浅水区。潮间带沙滩和泥滩是它们的繁殖地。雌性的马蹄蟹会于水涨时到沙泥滩产卵,每只雌性每次约产下二千枚卵。 但由于圆尾鲎在野外的存活率偏低,在一万只幼鲎中,大约只有1到2只可存活10到15年。主要以沙虫、小蟹、蚝和贻贝的双壳类动物为食。鲎的脱壳是由头胸部的周缘裂开,而新的旧体才由其间隙跑出来。刚脱皮的甲壳非常柔软,这甲壳要恢复到原来的硬度,也需要相当的日子,几乎令人怀疑它是否会恢复到原来的坚硬度。鲎由于生长速度慢,所以是一种不大能长大的动物,至今仍不明白确定几年才能生长成成体。大概认为雄的脱15次皮,而在第13年成成体;雌的脱16次皮,于第14年成成体。
中国鲎的繁殖
中华鲎每年的5-8月为繁殖季节,雌雄成对爬到潮间带,通常雄性在雌体背上,6-7月为产卵盛期,雌鲎在产卵前在沙滩上挖穴,将卵产在穴中,每穴产卵100-1000粒,接着雄体把精液洒在其上而受精。袂孵出的幼鲎,体长仅7-8mm,没有剑尾,身体仅分中央及两侧三部分,与三叶虫的成虫极相似,故称三叶幼虫。
夏季繁殖,产卵高峰期一般在6-8月,产卵场所通常选择在接近高潮区、退潮时阳光照得到的沙滩上。
雌鲎一生中要蜕皮18次,雄鲎19次,约15年才能成熟,一旦成熟之后,就不再蜕皮。
受精卵和幼鲎的各期特征
受精卵:为球形沉性卵,卵径2.8~3.4mm,外被一层黄色不透明的卵壳。
蜕卵壳期:受精卵约经15天蜕去外层卵壳,卵径2.8~3.4mm。受精卵仍由一层透明的角质膜包裹;此时可见膜内幼体头胸甲隆起,胸中央脊明显,有3对胸肢,能在膜内活动,同时产生第二层角质膜。
蜕卵膜期:约经30天后,蜕出第一层角质膜,卵径为5~5mm,此时幼体的头胸甲中央脊与两颊部的侧脊分界更明显,呈三叶状,腹甲较透明,分左右两叶,尾原基出现在左右腹甲之间,胸肢增至5对。
中华鲎三叶幼体期:蜕去第一层角质膜后约60天左右蜕去第二层角质膜,即为三叶幼体。此时幼体扁平,长轴与横轴几乎相等,为5.9-5.8mm。体白色,头胸甲左右侧前缘有圆弧形深褐色线,复眼一对位于弧形线两端,头胸甲前方中央有一对单眼。腹甲左右愈合,后端6对缺刻,侧缘有1对侧刺。胸肢6对,腹分8节,前旱节各具片状腹肢1对。幼体表现为时伏时游运动,主要呈伏底状态。
后幼体期:幼体呈蜕壳生长,第一次蜕壳前的幼体称为后期幼体,其头胸甲与腹甲边缘逐渐向腹面弯曲,体色加深呈褐色,身体的纵轴增长到6.5mm,横轴的平面长度仅5.0mm,三叶幼体发育轭期幼体约需60天时间。
仔鲎:后期幼体第一次蜕壳后称为仔鲎。蜕壳时先由头胸甲前缘裂开,然后仔鲎由旧壳中向前蜕出。仔鲎的显着特征是腹甲后缘长出长2.4mm的剑形尾。腹甲呈六边形,尾的两侧各具一列缺刻,各缺刻生有刺1枚。此时个体纵轴为10.2mm,横轴为7.7mm。仔鲎在形态上与成体无异,但雌鲎的第二性征(头胸甲前端有两个四刻)尚未出现。
圆尾鲎是什么
圆尾鲎也常称作马蹄蟹及鲎,其形态已维持不变五亿年,是在香港发现的三种鲎中,仅存的两种之一(另一种为中国鲎)。圆尾鲎被发现于东亚与东南亚各沿海地区,包括日本、台湾、香港、澳门、和中国沿岸等地区。圆尾鲎全体覆以硬甲,背面圆突,腹面凹陷,圆尾鲎是鲎的现存种类中个体最小的一种。国际学术界历来认为我国只有一种鲎—中国鲎,而圆尾鲎分布于菲律宾巴拉望以南的海区。不过近年来有学者指出,在中国的一些沿海地区也发现了圆尾鲎。圆尾鲎含有剧毒,切勿食用。但由于圆尾鲎和中国鲎外形极为形似,很多人会误食并且中毒。之前我国原以为食鲎中毒是食中国鲎引起的中毒,其实很可能是食圆尾鲎中毒。有毒成分很可能是河豚毒素样特性的物质(因中毒症状与河豚毒素中毒症状非常相似)。夏季,正是鲎爬上沙滩繁殖的季节,容易被渔民捕获,也正因为此,吃鲎中毒这时成为一年中的最高峰。
圆尾鲎能吃吗
近年来,不断有人因为误食圆尾鲎而中毒。由于外形与中国鲎极其相似,很多人误将圆尾鲎当成中国鲎食用,造成中毒。食用圆尾鲎后,患者多出现口、手发麻、浑身无力,这是一种导致神经麻痹的中毒症状,与食用河豚中毒的症状相似。而且,目前尚无特效药医治。圆尾鲎的各种组织均有毒,故绝对不能食。目前研究表明,中国产的圆尾鲎很可能含有河豚毒素。虽说河豚毒素与碱相作用会失去毒性,有的渔民把圆尾鲎加一定的碱煮2~3小时后进食,但大多数食鲎者很难掌握放碱的多少及煮的时间,为安全起见,还是以不食为好。
中国鲎的食疗价值
中国鲎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肉——辛、咸、平,清热解毒,可明目,治青光眼、脓泡疮。壳——咸、平,有活血祛瘀、解毒作用;含溴、铁、锌、铜、镍、锰、钙、钛、氯、硫、硅、铝、镁等元素;主治跌打损伤、创伤出血、烫伤、疮疖。尾——咸、温,有收敛止血功效,用于治肺结核咯血、疮疖。
世界上开展中国鲎研究最多的国家有美国、日本和中国。
中国鲎的血液可以提取药物,鲎的血细胞冻干品——鲎制剂可以作为检测LPS内毒素的一种试剂,这个是全世界通用的一种检测试剂,用于快速诊断内毒素血症、细菌性脑膜炎、细菌尿等急难病,挽救许多垂危患者的性命。[5]根据厦门大学细胞生物学教研室实验室的研究结果,鲎的血液中提取的一种鲎素也具有抗癌、抗肿瘤和抗病毒的作用。其外骨骼是一个很重要的甲克素的原材料。
中国鲎的血液是蓝色的,是因为含有28%的铜离子所致,它具有一遇病毒马上凝固的特性。科学家根据这一发现从鲎的血液中提取“鲎试剂”,用作制药和食品工业中毒素污染监测剂和检测人体内部组织是否遭遇病菌感染。
专家们在研究中发现,鲎的血里面还隐藏着50多种有医药价值的生化物质。
圆尾鲎中毒后怎么办
一般情况下,不小心误食的圆尾鲎之后,患者会出现口、手发麻、浑身无力等症状。这是一种导致神经麻痹的中毒症状,与食用河豚中毒的症状相似。如果吃过圆尾鲎后出现上述症状,应立即就医,不要擅自用药治疗。
医学专家表示,目前针对这种毒素,尚无特效药可医治,除第一时间催吐、洗胃,就是血液灌流,即将患者血液抽出,通过机器吸附血液中的毒素后,再打回到患者体内,这个过程类似于血液透析。
一般大家食用的多为中国鲎,一般不会中毒,但外形酷似中国鲎的圆尾鲎含剧毒,有致命的危险。而普通民众也不容易区分这两种鲎,所以还是慎食鲎类。
鲎粿的名称来由
关于鲎粿由来的传说有很多,大多是说潮汕地区以前盛产鲎这种水生动物,于是以鲎为食材做成潮汕特色的粿品,就是所谓的鲎粿。而民间最广为流传的一个版本是说鲎粿是潮阳一位媳妇为孝敬无牙的婆婆而创制出来的。但在这个传说中,主角姓名和发生的年代与地点均语焉不详,这说明要么是年代久远要么是牵强附会。另外有些老人家认为鲎粿的最原始形态应该是淋上鲎酱的粿品,据说传统鲎的做法是将磨成浆的冷糜(稀饭)、薯粉、新鲜鲎卵和鲎肉制成的鲎汁搅匀后注入桃形模,蒸熟后脱模即成。因为是为无牙老人创制的,吃时最忌猛火炸酥,只需浸于文火温油中热透即可,捞起后再淋上自制的鲎酱。在现代,鲎酱已经无法制作了,因此多改用酱油或沙茶酱。
而有30年做经验的店老板则给我们提供了另外一个版本,据他说,以前的鲎是因为以前物资匮乏,杀了鲎后,觉得蓝色的鲎血不可浪费,于是便将之加入了冷糜、薯粉等浆水原料中一起制成了粿品,尝试之后发现品有了一种特殊的鲜味,于是就成为了鲎粿,“以前的鲎粿里面是没有馅料的,是后来食材丰富了,大家才根据自己的口味往里面加虾、肉、蛋等各种馅料。再后来,鲎稀少了,人们不再用鲎血添入制作粿皮,也就演变成现在的鲎。”
圆尾鲎和中国鲎区别
1、中国鲎体形:体长达60厘米以上。体重:平均体重约6斤,雄性偏小,平均体重3斤左右。尾巴:尾剑呈三棱锥形、上棱角及下侧两棱角靠近身体一段,均有锯齿状小刺、尾剑与背甲长度大致相等。从侧面看:头胸背面凸起较高、内凹较深。从侧面看起来比较鼓。脚爪:雄性的第一、二对步足末节则呈钩子状。2、圆尾鲎体形:体长只有30厘米,分量较轻。体重:平均体重1斤左右,雄性更小,体重7两左右。从侧面看:头胸甲背面凸起较低,内凹较浅,从侧面看起来比较扁。脚爪:雄性的第一、二对步足末节呈向内弯的钳子状。尾巴:尾剑呈圆柱形、光滑、上面无小刺、尾剑明显长于背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