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怎么预防鼻炎 正确擤鼻涕
孩子怎么预防鼻炎 正确擤鼻涕
给孩子擤鼻涕时宜按一侧的鼻孔,稍稍用力外擤,而后交替另一只鼻孔。切不可将两个鼻孔同时堵住,这样会增加鼻腔内气压,以致于把鼻涕挤入泪管和咽鼓管,引起眼结膜感染、中耳炎以及鼻窦炎等。
中耳炎常见病因有哪些
1、咽鼓管感染。急性中耳炎是中耳黏膜的急性化脓性炎症,由咽鼓管途径感染最多见。感冒后咽部、鼻部的炎症向咽鼓管蔓延,咽鼓管咽口及管腔黏膜出现充血、肿胀,纤毛运动发生障碍,致病菌乘虚侵入中耳,引起中耳炎。常见的致病菌主要是肺炎球菌、流感嗜血杆菌等,因此预防感冒就能减少中耳炎发病的机会。
2、喂奶姿势不正确。如果婴幼儿仰卧位吃奶,由于幼儿的咽鼓管比较平直,且管腔较短,内径较宽,奶汁可经咽鼓管呛入中耳引发中耳炎。因此母亲给孩子喂奶时应取坐位,把婴儿抱起呈斜位,头部竖直吸吮奶汁。
3、游泳时耳朵进水。游泳时应避免将水咽入口中,以免水通过鼻咽部而进入中耳引发中耳炎。外伤所致的鼓膜穿孔禁止滴任何水样液体,以免影响创口的愈合,可用消毒
4、擤鼻涕方法不正确。有的人擤鼻涕时往往用两手指捏住两侧鼻翼,用力将鼻涕擤出。这种擤鼻涕的方法不但不能完全擤出鼻涕而且很危险,鼻涕中含有大量的病毒和细菌,如果两侧鼻孔都 捏住用力擤,则压力迫使鼻涕向鼻后孔挤出,到达咽鼓管引发中耳炎。因此应提倡正确的擤鼻方法:用手指按住一侧鼻孔,稍用力向外擤出对侧鼻孔的鼻涕,用同法 再擤另一侧。如果鼻腔发堵鼻涕不易擤出时,可先用氯麻滴鼻液滴鼻,待鼻腔通气后再擤。棉球堵塞外耳道以免感染诱发中耳炎。
儿童鼻炎鼻塞日常中要注意什么
1、预防小儿鼻炎平时要注意孩子的鼻腔卫生,不要让孩子抠鼻孔,这样会对鼻腔内部造成损伤。
2、爸妈要学会为小儿擤鼻涕的正确方法。一般大人习惯用手绢或纸巾捏着孩子的双鼻孔擤鼻涕,这样会造成鼻涕倒流进鼻窦,使细菌感染鼻窦,患上鼻窦炎。正确的方法是:分别堵住一侧鼻孔,一个一个的把鼻涕擤干净。
3、室内常通风,注意家居卫生,避免过敏原,如螨虫、花粉等。同时,也要避免孩子吸入刺激性的气体,如粉尘、汽车尾气、新装修居室的空气等。
4、夏天带孩子去游泳时,要指导孩子用正确的姿势游泳,尽量做到头露出水面,减少泳池的水进入到鼻腔内。
5、如果孩子有牙痛,需要彻底治疗。
6、遵医嘱及时服药与外用滴鼻。
7、慢性鼻窦炎的孩子,爸妈对治疗要有信心与恒心,让孩子加强锻炼以增强体质,注意寒暖适度,以防感冒。
8、保持性情开朗,精神上避免刺激。同时注意不要过劳。
9、严禁油腻辛辣食物,多饮水,多食蔬菜,保持大便通畅。
10、平时可让孩子多做鼻部按摩。
11、尽量控制孩子吃冰凉食物的量。(如雪糕、冷饮等)。
12、天气寒冷干燥时,可以给孩子进行热敷或按摩后颈和下腹部位。
13、冬季天气干燥,应在孩子房间内放置加湿器,避免室内空气过于干燥而引发鼻腔不适症状。
流行性感冒怎么治疗呢
流行性感冒怎么治疗呢---伤风感冒引起流鼻涕这已是众所周知的了。但为什么有的人感冒好了还经常流鼻涕?感冒时流涕称急性鼻炎,此时鼻腔粘膜充血肿胀,腺体分泌增多即形成鼻涕。起初为清水样的,3~5日后渐为脓涕,1~2周后可痊愈。如果急性鼻炎反复发作,鼻粘膜长期充血肿胀甚至肥厚,即为慢性鼻炎,就会经常流鼻涕了。
流行性感冒怎么治疗呢---流行性感冒如何治疗鼻内有涕时应叫孩子自行擤出。要有正确的擤鼻方法,按住一侧鼻孔,一侧一侧地擤。同时要在鼻腔通畅的情况下进行,否则副鼻窦内鼻涕不易擤出,而鼻腔内脓涕可进入副鼻窦内,也可进入咽鼓管造成中耳炎。
流行性感冒怎么治疗呢---鼻内滴入麻黄素之类的血管收缩药可使涕减少,但萎缩性鼻炎患者不可用此类药物。滴药时要防止药液流入口中,因孩子感觉到苦味,以后不会再让滴药。同时,为使药液均匀滴入鼻腔,而不至于迅速地流出来,也必须要有正确的滴药姿势。鼻涕过多的副鼻窦炎,可到医院作换置疗法或穿刺灌洗法治疗。
伤害宝宝耳朵的小细节
1、提捏鼻子
夏夏长得乖巧可爱, 遗憾的是鼻子有点“塌”,爷爷就经常提捏他的小鼻子,想让鼻子“挺”一点。这天夏夏突然发烧,又哭又闹,医生发现右侧外耳道有脓性分泌物流出,清除脓液后用耳镜细看, 鼓膜也穿孔了。夏夏得了急性化脓性中耳炎,原因竟然是爷爷经常提捏小鼻子的小动作!爷爷后悔不已,可又不明白:鼻子离耳朵那么远,怎么就捏出了中耳炎呢?
专家分析
大人经常捏孩子的鼻子,既可能损伤鼻腔的黏膜与血管,降低鼻腔自身的防御功能,增加细菌、病毒感染的机会,又容易使鼻腔中的分泌物因受到挤压,通过咽鼓管侵入鼓室而引起中耳发炎。
防范之策
“拔苗助长”?No!妈妈们也要提醒家中长辈戒掉随意提捏孩子鼻子的习惯。
2、躺着喂奶
小雪婚后不久就当上了妈妈,虽然奶水不足,但有充足的奶粉供孩子食用,孩子发育一点也不逊于母乳喂养的同龄儿。过了不到3个月,孩子突然食量下降、精神不振甚至不时哭闹,发低烧。儿科大夫检查:“孩子得了中耳炎。”小雪惶惑不已,怎么突然就发炎了呢?而当得知小雪平时都是让孩子平卧在床上喂食时,大夫点点头:“这就是问题的症结所在。”
专家分析
小宝贝肠胃发育不完善,加上进食时吞进一些空气,故在喂养过程中或喂食后不久,常常会反胃,致使食道或胃里的食物反流入咽喉、口腔或鼻腔中。如果这时孩子处于平卧位,这些被污染的反流物就很容易通过咽鼓管侵入耳内,引起耳内黏膜发炎。
防范之策
妈妈喂奶要有一个好体位,如斜抱位、半卧位或坐位都可以,不可图省事而将孩子平放于床上喂食。
3、乱擤鼻涕
乔乔得了鼻炎,鼻涕增多,外婆经常给他擤鼻涕。可有一天,乔乔突然指着耳朵喊痛,大夫诊断为中耳炎。追究原因后发现,原来是外婆为乔乔擤鼻涕的方法不当惹下的祸。
专家分析
不少妈妈们为孩子擤鼻涕的方法不正确,常用两手指捏住两侧鼻翼,用力将鼻涕擤出。由于孩子的两侧鼻孔都被捏住,鼻涕的出路被堵死了,便在外力的迫使下向鼻后孔喷出,通过咽鼓管而侵入中耳,其中的细菌、病毒趁机繁衍而引起炎症。据统计,大约有1/3的中耳炎患儿就是这样“造就”出来的。
防范之策
积极防治鼻炎;提倡正确的擤鼻方法:用手指按住孩子一侧鼻孔,稍用力向外擤出对侧鼻孔的鼻涕,再用同法擤出另一侧。如果孩子鼻腔发堵,鼻涕不易擤出,可先用小儿专用的麻黄素滴鼻液滴鼻,待鼻腔通气后再擤。
四种情况可导致中耳炎
一、婴儿卧位吃奶
如果婴幼儿仰卧位吃奶,由于幼儿的咽鼓管比较平直,且管腔较短,内径较宽,奶汁可经咽鼓管呛入中耳引发中耳炎。因此母亲给孩子喂奶时应取坐位,把婴儿抱起呈斜位,头部竖直吸吮奶汁。
二、不正确擤鼻涕
擤鼻涕方法不正确也可导致中耳炎。有的人擤鼻涕时往往用两手指捏住两侧鼻翼,用力将鼻涕擤出。这种擤鼻涕的方法不但不能完全擤出鼻涕而且很危险,鼻涕中含有大量的病毒和细菌,如果两侧鼻孔都捏住用力擤,则压力迫使鼻涕向鼻后孔挤出,到达咽鼓管引发中耳炎。
如何预防中耳炎 教孩子正确的擤鼻涕方法
因为感冒是诱发中耳炎的最大致病因素,当儿童在3-6岁时,他们也要开始在幼儿园独立上学,如果擤鼻涕不正确,往往会诱发中耳炎,家长首先要教会儿童正确的擤鼻涕方式。
家长要教会孩子擤鼻涕时要温和而不要用力过猛,否则会导致耳朵感染。还应教孩子不要捏住鼻子强忍喷嚏,因为这样也会使感染进入耳朵。
小儿鼻炎的症状 建议
家长要学会为小儿擤鼻涕的正确方法,一般人习惯用手绢或纸巾捏着孩子的双鼻孔擤鼻涕,这样会造成鼻涕倒流进鼻窦或中耳使细菌感染。
鼻窦中耳患上鼻窦炎中耳炎正确的方法是,分别堵住一侧鼻孔一个一个地把鼻涕擤干净,多饮白开水和果汁使鼻分泌物软化减少呼吸道分泌物的堵塞。
最后,鼻炎与感冒关系密切,要预防鼻炎的发生就要预防感冒,感冒后及时治疗,建议同学们多加强锻炼,平时多喝水,纠正挖鼻孔等危害鼻子健康的习惯。
宝宝有黄鼻涕的治疗
伤风感冒引起流鼻涕这已是众所周知的了。但为什么有的人感冒好了还经常流鼻涕?感冒时流涕称急性鼻炎,此时鼻腔粘膜充血肿胀,腺体分泌增多即形成鼻涕。起初为清水样的,3~5日后渐为脓涕,1~2周后可痊愈。如果急性鼻炎反复发作,鼻粘膜长期充血肿胀甚至肥厚,即为慢性鼻炎,就会经常流鼻涕了。
鼻内有涕时应叫孩子自行擤出。要有正确的擤鼻方法,按住一侧鼻孔,一侧一侧地擤。同时要在鼻腔通畅的情况下进行,否则副鼻窦内鼻涕不易擤出,而鼻腔内脓涕可进入副鼻窦内,也可进入咽鼓管造成中耳炎。
鼻内滴入麻黄素之类的血管收缩药可使涕减少,但萎缩性鼻炎患者不可用此类药物。滴药时要防止药液流入口中,因孩子感觉到苦味,以后不会再让滴药。同时,为使药液均匀滴入鼻腔,而不至于迅速地流出来,也必须要有正确的滴药姿势。鼻涕过多的副鼻窦炎,可到医院作换置疗法或穿刺灌洗法治疗
以上的文章,我们了解到了,关于孩子常见的,宝宝有黄鼻涕的现象,首先是非常正常的,而且在生活中,家长朋友们,可以给孩子多注意自己的身体健康。
孩子患上鼻炎家长要注意什么
一般家长带宝贝看病首选儿科,儿科大夫往往不具备五官科的知识,因此忽略了鼻子、耳朵的检查,容易延误病情,所以当宝贝出现鼻炎的可疑症状时,应该选择首诊五官科。家长也不必过于紧张,不要带着孩子到这个医院看完再去那个医院看,甚至因为怕医生开的药方不解决问题而自作主张,想方设法弄些偏方给孩子服用。这样做有时病情不仅不易好转,反而可能带来不良后果。另外,切随手拿成人鼻炎药物治疗,患儿禁用血管收缩剂,如滴鼻净、麻黄素等。
当孩子有急性鼻炎时,除了药物治疗以外,应让小儿充分休息,因为急性鼻炎是一种病毒感染性疾病,病变不仅局限在鼻部,全身均可受影响,如心肌炎、肾炎等。所以,此时一定要充分休息,给患儿多饮白开水和果汁,使鼻分泌物软化,减少呼吸道分泌物的堵塞,若分泌量过多,可以用热水、蒸汽雾化熏鼻。应慎重对待小儿鼻炎容易产生的并发症。最常见的并发症是中耳炎、鼻窦炎、咽炎和支气管炎。
对于患有慢性干燥性鼻炎或萎缩性鼻炎的小儿,家长应嘱其不要挖鼻子,每天给小儿清洗鼻腔。在饮食方面,要让孩子多吃一些蔬菜、水果,不要让孩子吃炸羊肉串、炸鱼及带辣味的方便面。
若小儿患有过敏性鼻炎,家长应留意及设法找出致敏原。当孩子喷嚏不断发作时,不要责骂孩子,而应当帮助孩子解除对疾病的紧张心理。
教给患儿正确擤鼻涕的方法,一般人习惯用手绢或纸巾捏着宝贝的双鼻孔擤鼻涕,这样会造成鼻涕倒流进鼻窦,使细菌感染鼻窦,患上鼻窦炎。正确的方法是:分别堵住一侧鼻孔,一个一个地把鼻涕擤干净。冬季应选择一台具有净化空气功能的加湿器,不但能净化空气中的细菌、杂质,还能有效地去除致敏原,避免室内空气过于干燥而引发的鼻腔不适症状。
耳朵里面起皮是中耳炎么
中耳炎分为急性中耳炎和慢性中耳炎,急性中耳炎是中耳黏膜的急性化脓性炎症,由咽鼓管途径感染最多见。感冒后咽部、鼻部的炎症向咽鼓管蔓延,咽鼓管咽口及管腔黏膜出现充血、肿胀,纤毛运动发生障碍,致病菌乘虚侵入中耳,引起中耳炎。常见的致病菌主要是肺炎球菌、流感嗜血杆菌等,因此预防感冒就能减少中耳炎发病的机会。
擤鼻涕方法不正确也可导致中耳炎。有的人擤鼻涕时往往用两手指捏住两侧鼻翼,用力将鼻涕擤出。这种擤鼻涕的方法不但不能完全擤出鼻涕而且很危险,鼻涕中含有大量的病毒和细菌,如果两侧鼻孔都捏住用力擤,则压力迫使鼻涕向鼻后孔挤出,到达咽鼓管引发中耳炎。因此应提倡正确的擤鼻方法:用手指按住一侧鼻孔,稍用力向外擤出对侧鼻孔的鼻涕,用同法再擤另一侧。如果鼻腔发堵鼻涕不易擤出时,可先用氯麻滴鼻液滴鼻,待鼻腔通气后再擤。
如果婴幼儿仰卧位吃奶,由于幼儿的咽鼓管比较平直,且管腔较短,内径较宽,奶汁可经咽鼓管呛入中耳引发中耳炎。因此母亲给孩子喂奶时应取坐位,把婴儿抱起呈斜位,头部竖直吸吮奶汁。
另外,游泳时应避免将水咽入口中,以免水通过鼻咽部而进入中耳引发中耳炎。外伤所致的鼓膜穿孔禁止滴任何水样液体,以免影响创口的愈合,可用消毒棉球堵塞外耳道以免感染诱发中耳炎。
慢性中耳炎是中耳黏膜、鼓膜甚至骨质的慢性化脓性炎症。表现为耳聋、耳内反复流脓。
流鼻涕怎么治疗方法
鼻内有涕时应叫孩子自行擤出。要有正确的擤鼻方法,按住一侧鼻孔,一侧一侧地擤。同时要在鼻腔通畅的情况下进行,否则副鼻窦内鼻涕不易擤出,而鼻腔内脓涕可进入副鼻窦内,也可进入咽鼓管造成中耳炎。
鼻内滴入麻黄素之类的血管收缩药可使涕减少,但萎缩性鼻炎患者不可用此类药物。滴药时要防止药液流入口中,因孩子感觉到苦味,以后不会再让滴药。同时,为使药液均匀滴入鼻腔,而不至于迅速地流出来,也必须要有正确的滴药姿势。鼻涕过多的副鼻窦炎,可到医院作换置疗法或穿刺灌洗法治疗。
小儿的鼻腔粘膜血管较成人丰富,分泌物也较多,加上神经系统对鼻粘膜分泌及纤毛运动的调节功能尚未健全,小孩又不善于自己揩鼻涕,因而经常流清鼻涕,这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不必担心。
如果小儿的鼻孔下,终日总挂着两行鼻涕或流出黄绿色的脓鼻涕,那就是病态的表现了。长期流脓样黄绿色鼻涕的,可能患有副鼻窦炎。经常流白鼻涕,可能是缺乏维生素a和维生素b,用这两种维生素治疗可收效。对吸入的粉尘过敏,会在短时间内流大量清鼻涕。少数鼻腔内有异物存在的小儿,也会经常流鼻涕。
有些患有鼻咽部淋巴腺增大症的小儿,也经常流鼻涕,但他们还伴有严重打鼾、面容呆滞、鼻子扁小等征象,可严重影响发育及体姿,应及时治疗。
总之,对小儿流鼻涕,应针对病因进行相应治疗。平常加强耐寒锻炼,多让孩子到室外活动,保持空气清新,合理营养,都有助于防止小儿流鼻涕。
如何避免儿童中耳炎的发病
一、预防感冒:感冒后咽部、鼻部的炎症向咽鼓管蔓延,咽鼓管咽口及管腔黏膜出现充血、肿胀,纤毛运动发生障碍,致病菌乘虚侵入中耳,引起中耳炎。因此预防感冒就能减少中耳炎发病的机会。
二、正确擤鼻:如果两侧鼻孔都捏住用力擤,则压力迫使鼻涕向鼻后孔挤出,到达咽鼓管引发中耳炎。正确的擤鼻方法是用手指按住一侧鼻孔,稍用力向外擤出对侧鼻孔的鼻涕,用同法再擤另一侧。
三、注意戒烟:与无烟家庭相比,和吸烟者一起生活的孩子似乎更容易患中耳炎。香烟会刺激鼻腔通道和中耳腔的内膜,进而干扰耳咽管的正常活动。
四、远离病原:中耳炎大多由感冒或其他上呼吸道感染引起,让孩子远离染病儿童将有助于减少耳朵感染的危险。若孩子患有鼻过敏,则控制好病情也有利于预防耳朵感染。
五、小心喂奶:避免在婴儿仰面躺着的时候用瓶子喂奶或其他婴儿食品,因为在婴儿躺着吞咽时,营养丰富的液体会流入耳咽管并聚集,为传染性生物体创造非常舒适的滋生场所。
中耳炎是怎么引起的
急性中耳炎是中耳黏膜的急性化脓性炎症,由咽鼓管途径感染最多见。感冒后咽部、鼻部的炎症向咽鼓管蔓延,咽鼓管咽口及管腔黏膜出现充血、肿胀,纤毛运动发生障碍,致病菌乘虚侵入中耳,引起中耳炎。常见的致病菌主要是肺炎球菌、流感嗜血杆菌等,因此预防感冒就能减少中耳炎发病的机会。
慢性中耳炎是中耳粘膜、鼓膜或深达骨质的慢性炎症,常与慢性乳突炎合并存在。急性中耳炎未能及时治疗,或病情较重,也可能形成慢性中耳炎。
擤鼻涕方法不正确可导致中耳炎。有的人擤鼻涕时往往用两手指捏住两侧鼻翼,用力将鼻涕擤出。这种擤鼻涕的方法不但不能完全擤出鼻涕而且很危险,鼻涕中含有大量的病毒和细菌,如果两侧鼻孔都捏住用力擤,则压力迫使鼻涕向鼻后孔挤出,到达咽鼓管引发中耳炎。因此应提倡正确的擤鼻方法:用手指按住一侧鼻孔,稍用力向外擤出对侧鼻孔的鼻涕,用同法再擤另一侧。如果鼻腔发堵鼻涕不易擤出时,可先用氯麻滴鼻液滴鼻,待鼻腔通气后再擤。
游泳时应避免将水咽入口中,以免水通过鼻咽部而进入中耳引发中耳炎。外伤所致的鼓膜穿孔禁止滴任何水样液体,以免影响创口的愈合,可用消毒棉球堵塞外耳道以免感染诱发中耳炎。
如果婴幼儿仰卧位吃奶,由于幼儿的咽鼓管比较平直,且管腔较短,内径较宽,奶汁可经咽鼓管呛入中耳引发中耳炎。因此母亲给孩子喂奶时应取坐位,把婴儿抱起呈斜位,头部竖直吸吮奶汁。
宝宝鼻窦炎如何预防
小儿鼻炎,预防胜于治疗。孩子一旦患有鼻炎,会导致鼻腔狭窄而影响通气,使全身各组织器官不同程度缺氧,出现记忆力减退、智力下降、周期性头痛、头昏等症状,对孩子影响甚大。因此,爸妈一定要积极预防鼻炎。
1、预防小儿鼻炎平时要注意孩子的鼻腔卫生,不要让孩子抠鼻孔,这样会对鼻腔内部造成损伤。
2、爸妈要学会为小儿擤鼻涕的正确方法。一般大人习惯用手绢或纸巾捏着孩子的双鼻孔擤鼻涕,这样会造成鼻涕倒流进鼻窦,使细菌感染鼻窦,患上鼻窦炎。正确的方法是:分别堵住一侧鼻孔,一个一个的把鼻涕擤干净。
3、室内常通风,注意家居卫生,避免过敏原,如螨虫、花粉等。同时,也要避免孩子吸入刺激性的气体,如粉尘、汽车尾气、新装修居室的空气等。
4、夏天带孩子去游泳时,要指导孩子用正确的姿势游泳,尽量做到头露出水面,减少泳池的水进入到鼻腔内。
5、如果孩子有牙痛,需要彻底治疗。
6、遵医嘱及时服药与外用滴鼻。
7、慢性鼻窦炎的孩子,爸妈对治疗要有信心与恒心,让孩子加强锻炼以增强体质,注意寒暖适度,以防感冒。
8、保持性情开朗,精神上避免刺激。同时注意不要过劳。
9、严禁油腻辛辣食物,多饮水,多食蔬菜,保持大便通畅。
10、平时可让孩子多做鼻部按摩。
11、尽量控制孩子吃冰凉食物的量。(如雪糕、冷饮等)。
12、天气寒冷干燥时,可以给孩子进行热敷或按摩后颈和下腹部位。
13、冬季天气干燥,应在孩子房间内放置加湿器,避免室内空气过于干燥而引发鼻腔不适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