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桌上能看出的家庭关系
餐桌上能看出的家庭关系
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现象,妈妈追着宝宝喂饭:“再吃一口吧”。宝宝说:“不吃!就不吃!”其实,从进食量的大小及其规律性,可以看出家庭亲子关系的特点。
首先,进食可以反映家庭中养育者(通常是母亲)和孩子的关系,是跟孩子控制与反控制,还是尊重孩子的个人空间。有问题的家庭表现为母亲过分地“爱”孩子,孩子的生活内容完全离不开母亲的干预,甚至孩子上学后连日记、邮箱母亲都要审查,其实这种爱已经是发展为一种控制。孩子到了青春期以后,有个人独立的要求,包括需要有自己的空间,需要和母亲逐渐拉开距离,这时如果母亲没有意识到孩子的变化,还像对待几岁的小孩一样对待已经长大的孩子,孩子的成长就会受阻,思想意识往往会停留在幼年阶段而不能真正长大成人。
对于这种现象,从孩子的进食特点就可以发现。有的孩子很胖了还控制不住地吃,有的孩子已经很瘦却认为自己太胖,拒绝食物,还有的孩子在这两者之间循环。其实在这里食物是一个象征,象征着焦虑而干涉的母亲。孩子吃进大量食物,象征着妈妈(食物)大量闯入孩子的边界,孩子感到无法拒绝母亲以爱的形式施加的控制;孩子吐出食物,象征着孩子在反抗妈妈的控制,拒绝妈妈带着焦虑的爱。面对这种现象,很多母亲不知其原因,只是简单粗暴地训斥孩子不要厌食或贪食,可是这样一来,孩子却以被动形式的攻击(厌食或贪食),重演小时候感受到的控制与反控制,于是,孩子在前面逃,母亲在后面追。如果这种现象严重,就会形成神经性厌食或贪食的症状,给孩子的身心造成很大的伤害。
出现这种现象,已经不能就食物论食物了,而是要追究这个家庭的亲子关系,以及育人的特点。母亲如果能通过其他方式满足自己的焦虑和控制欲,就不要用这种方式满足自己的心理。说到这里,也许很多母亲会说:“我这是爱孩子呀!”没错,天下没有母亲不爱自己孩子的,但这种爱的方式是有问题的,很多伤害就是在爱的名义下进行的,孩子不会拒绝爱,但孩子不喜欢被伤害、被控制。
另外,如果孩子已经出现了神经性厌食或贪食的现象,父母要立刻送孩子到正规的医院治疗,同时需要配合心理治疗和家庭治疗。
孩子能让家庭关系更稳固
1.养育孩子有助降低血压。美国杨百翰大学一项以200名已婚男女为对象的新研究发现,养育孩子有助于降低血压。研究者认为孩子带给家长的快乐及和睦的家庭关系有助稳定人的情绪。
2.孩子让父母幸福感提升。德国马普研究所研究人员在1981—2005年调查了86个国家20万父母,结果发现,40岁以上人群中,有1—3个孩子的父母比没有生孩子的夫妇生活更充实幸福。新研究负责人米克·米尔斯吉拉博士说:“孩子是幸福的长期投资。”
3.孩子更新父母求知欲。孩子最爱问的问题是“为什么”。为了回答孩子无数个“为什么”,父母必须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
4.孩子让父母更有魅力。带自己可爱的孩子在公园漫步的男人最容易引起女性的关注。很多女性认为会带孩子的居家男人更有魅力。
5.推掉不必要的应酬。夫妻不想参加某些社交活动,“照顾孩子”往往就成为最好的借口。
6.孩子提高父母自信。“您的宝宝像天使”、“您培养了一个优秀的孩子”之类的赞美,无疑让父母的自尊和满意度得到巨大提升。
7.孩子提醒你放慢节奏享受生活。陪孩子一起长大,透过孩子的眼睛看世界,你会发现生活更单纯更美好,有助于从繁杂的生活压力中暂时脱身。
怀二胎前的准备工作 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
如果没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很可能因此导致生活质量下降,家庭关系变差。怀二胎一定要从时间、精力、经济能力、工作压力、家庭关系、心理承受能力等多方面综合考虑。决定要二胎的话,夫妻双方应先去做个全身检查,并戒掉烟酒等不良生活习惯,做到心情放松,顺其自然,规律性爱、健康饮食。
夏季餐桌土豆当家
说起土豆这个地下“宝疙瘩”的营养,那是张嘴就来:低热量、高蛋白,富含膳食纤维,以及钾、钙、镁……眼下正是新土豆上市的季节,这个夏季就让土豆在咱家餐桌上当家做主吧。
“虽然一年四季吃土豆都很好,但夏季更适合多吃土豆餐。”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营养科副主任高键说,夏季出汗多,身体容易丢失钾,食欲往往不太好,而土豆富含钾,可补充人体所需,而且钾具有对抗钠的作用,高血压患者夏季更是应该多吃些土豆。
土豆沙拉、蒸土豆、醋熘土豆丝、土豆番茄汤都是夏季健康的土豆吃法。土豆既可当主食也可当蔬菜,由于其富含膳食纤维,因此饱腹感很强,不会让人“管不住嘴”。
高键主任建议,土豆餐做法很重要。比如拌土豆沙拉,最好不用沙拉酱,其中含反式脂肪酸,对健康不利,不妨改用橄榄油。吃腻了米饭、馒头,用土豆当主食是个不错的选择。欧洲许多国家把土豆当主食,相比煮土豆、蒸土豆,营养保持更完整,更能减少维生素的损失。
土豆与醋是“绝配”。比如醋熘土豆丝就是健康菜的典范,醋不仅能增加土豆丝的爽脆感,而且可以减少食盐的用量。土豆番茄汤也有异曲同工之妙,酸酸的味道,只需加一点盐。这两道菜都是非常健康的夏季少盐餐
长寿之国七秘诀
少吃20%。第一组国家的人们普遍食量较少,平均每餐比世界其他地区少20%。他们通常不会在饭桌上摆一大盘食物,而是用小盘取食。
爱吃素食。长寿地区的人都把肉食当作“佐料”,以素食为主食。素食除了含有大量抗氧化剂外,而且卡路里含量低。
学会训练口味。豆腐、沙拉和海带等食品虽然不如脂肪、糖类和盐分含量高的食物可口,但可以从少到多,循序渐进地训练自己的口味。
慢慢享受食物。虽然不必每餐都开火,但是即便叫外卖也要坐在餐桌旁享受,每餐最少保证20分钟,既可以享受美味,又能预防吃得过多。
培养运动意识。把运动当作一项“家务事”,抓住生活中一切可以锻炼的机会,如做家务、跑菜市场、步行去超市购物、上楼梯等。
多外出。强大的家庭、社会关系也是长寿的必备要素。和生活习惯健康的人交朋友,朋友的好习惯具有“传染性”。研究表明,加入一些志愿者组织、慈善组织同样可以增寿。
学会自我调节。即便是最长寿的人也有感到压力、抑郁的时候,冥想、跑步、与朋友共进晚餐都是不错的减压方式。养成长期的好习惯后,偶尔放纵一下,吃些高脂食品也没关系。
家庭关系左右孩子的性格
英国诗人艾克略曾说:“妈妈和子女的关系,是月亮和星星,树苗和土壤之间的亲和力。”母亲的形象通常是任劳任怨的“慈母”,但目前越来越多的家庭中母亲过于强势,会影响孩子的心理发展。历史上的武则天是个强悍的女性,自己称了帝,几个儿子却一个比一个懦弱、平庸。强势母亲常会使孩子在种种约束中变得自卑,缺乏安全感,让男孩变得懦弱,女孩叛逆不羁。
强势的父亲是传统的中国式父亲,可能会教育出热衷暴力、不讲道理的儿子;女孩则可能变得胆小懦弱,长大后还可能会重复与父母相同模式的悲惨婚姻。
过度亲密易恋母
有个笑话说,我们总是问妈妈:“妈,我袜子呢?”“妈,啥时候吃饭?”而问爸爸只有一句:“爸,我妈呢?”大多数孩子都会依恋母亲,但精神分析理论认为,母子过度亲密可能导致男孩性别认同与性意识发展延迟,使男孩内心印刻着无论如何也摆不脱的“俄狄浦斯情结”,即恋母。尤其是强势、独占亲子互动的母亲,她们会投入更多的爱,期待的收获就越大,母子联结也越深,更易引起恋母情结。这样的男孩长大后难以接受其他女孩。相反的,母亲爱父亲,会让孩子产生“仿父”意识,即模仿父亲以获取母亲的爱,对减轻恋母情结有帮助。
常受逼迫会逆反
许多中国父母会逼迫孩子做这做那,从学习、看书,到学钢琴、画画等。他们把孩子当成与朋友攀比、完成自己愿望的工具,并由此衍生出“不做是你笨,做不好更是你笨”的强迫性思维。处在这种无奈情境下的孩子,内心冲突持续存在,可能逆反心强或有攻击欲望。最关键的是,父母不要太看重外在的东西,更不要把孩子的一切看成自己的脸面。要认识到,在大人看来是天使的东西,小孩子心中可能是魔鬼。
父母冷漠难独立
一些传统家庭可能出现这样的情况:因为夫妻感情淡漠,为避免争吵,母亲说话父亲就闭嘴,父亲说话母亲也装听不见。孩子与父母如同陌路人,不到万不得一不开口。这样的孩子很会揣摩大人的心思,长大后擅长揣测上司的心理,但难以建立亲密关系,而且容易向人示弱,也没有独立的想法。家长应首先改变夫妻间的关系模式,学会有效沟通;其次要鼓励孩子与同龄孩子、邻居、老师交往,尊重友谊,心身发展也可得到补偿。
只骂不夸更自卑
中国家长喜欢在孩子取得成绩时不表扬,而是纠结于一点点小的失分之处,把孩子的兴奋感打消后,再偷偷为孩子感到自豪。他们的理由大多是担心孩子骄傲,却使亲子交流变得无趣,挫败了孩子的认同感。这样教育出来的孩子很难自信、过于追求完美、喜欢苛责别人等。所以父母一定要学会表扬孩子,要把一切积极或消极情绪表达出来,而不是与孩子“虚假沟通”。
别让孩子过度依赖电视机
儿童电视病并非所指是生理疾病,而是一种习惯上引发的疾病,并且有可能引起心理上的疾病,孩子过于沉迷电视带来的精彩而减少了日常生活中的正常交流,影响了日常生活,例如部分孩子在电视机前聚精会神,但是到了课堂却变得消沉懒散,导致学习成绩下降和父母关系紧张等,这些症状统称为电视病。
儿童电视病高发于家庭关系紧张的家庭,例如父母工作忙碌无暇顾及孩子,让孩子整天呆在家里面,孩子没有事情好做感到无聊了就会长时间的看电视,另外一些父母关系紧张也会引起孩子对于现实生活的焦虑,他们为了逃避现实而选择观看电视,其结果是孩子越来越沉迷电视不可自拔。
长期沉迷电视的孩子会表现出生活消极,学习成绩下降,注意力不集中等,电视病已经成为了社会热议话题,也应该引起父母们的注意,预防孩子电视病,关键还是要帮助孩子在生活中找到其他积极的乐趣,创造一个温馨愉快的家庭。 首先,父母要抽出时间多陪伴孩子,工作忙碌的同时家庭教育也是不可以忽略的,此外多鼓励孩子走出家门,和社会有更多的联系,让他们能够跟自己的小伙伴有更多的接触,多做些户外运动,转移孩子对电视机的注意力。
总结:家长对孩子每日观看电视的时间以及内容都要做一个科学合理的规划,内容上要有所控制,让孩子看些传递积极正能量的内容,同时鼓励孩子多参加户外运动等,促进身心健康成长。
长寿者共有的一些生活习惯
少吃20%
第一组国家的人们普遍食量较少,平均每餐比世界其他地区少20%。他们通常不会在饭桌上摆一大盘食物,而是用小盘取食。
爱吃素食
长寿地区的人都把肉食当作“佐料”,以素食为主食。素食除了含有大量抗氧化剂外,而且卡路里含量低。
学会训练口味
豆腐、沙拉和海带等食品虽然不如脂肪、糖类和盐分含量高的食物可口,但可以从少到多,循序渐进地训练自己的口味。
慢慢享受食物
虽然不必每餐都开火,但是即便叫外卖也要坐在餐桌旁享受,每餐最少保证20分钟,既可以享受美味,又能预防吃得过多。
培养运动意识
把运动当作一项“家务事”,抓住生活中一切可以锻炼的机会,如做家务、跑菜市场、步行去超市购物、上楼梯等。
多外出
强大的家庭、社会关系也是长寿的必备要素。和生活习惯健康的人交朋友,朋友的好习惯具有“传染性”。研究表明,加入一些志愿者组织、慈善组织同样可以增寿。
学会自我调节
即便是最长寿的人也有感到压力、抑郁的时候,冥想、跑步、与朋友共进晚餐都是不错的减压方式。养成长期的好习惯后,偶尔放纵一下,吃些高脂食品也没关系。
良好家庭关系可防抑郁症
父母一方有抑郁症,会不会遗传给孩子?据研究显示,抑郁症遗传的几率为40%,这个数字究竟有什么含义?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精神心理科主任潘集阳解释说,虽然抑郁症会遗传,但没有重大事件的刺激,孩子和父母一般不会同时患上抑郁症。所以即使自己患有抑郁症,也不必忧心忡忡,避免孩子遭受不必要的打击,能很好地让他远离抑郁症。
张女士最近特别关心抑郁症的问题。丈夫五六年前患了抑郁症,治疗之后没有明显的抑郁反应,但整个人一直有些不振作。最近她发现11岁的儿子好像也有抑郁倾向:不爱说话、成绩好但很自卑、觉得自己比不上别人、不敢展示自己、对自己的长相不满意。张女士越想越不明白,为什么成绩优秀的儿子会如此没自信,是遗传了丈夫的抑郁症吗?
潘医生说,张女士的问题不是空穴来风——抑郁症的确会遗传,但同时他也强调,孩子虽会有潜在的抑郁症风险,但没有外界刺激,一般不会发作。像张女士儿子这样的情况,需要心理医生诊断,才能确定是不是抑郁症。
母亲患抑郁 影响较大
父母任何一方患抑郁症,都会遗传给孩子,但遗传并不代表他一定会得抑郁症。美国有一项研究,征集了数千名怀孕的抑郁症母亲,接下来在孩子5到10岁时观察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结果发现,如果母亲患抑郁症,孩子控制不良情绪、和人交往的能力会相对比较弱,但并没有明显的“一对一”关系,也就是说,母亲患抑郁症,孩子不一定也有抑郁症。
另外研究也发现,女孩受父母抑郁症影响,要比男孩大一些。家有女儿的抑郁父母,要特别注意孩子的心理健康。
抑郁因家事而起 影响较大
目前还没有技术可以检测出,抑郁症究竟通过什么方式遗传,而潘医生建议,父母可根据自己抑郁症的程度,来简单地预测一下孩子患抑郁症的风险。如果是重度抑郁,一两次刺激都可能引发孩子患上抑郁症;而轻度抑郁,孩子患抑郁症的风险也比较小。
那么哪些情况,容易让孩子得上潜在的抑郁症呢?潘医生说,最值得关注的一种情况,是父母的抑郁症本身是因家庭关系不合而起,长期不和睦的气氛,很容易让孩子形成和抑郁有关的习惯——自卑、消极、很难高兴起来。
保护孩子:创造家庭好环境
避免孩子遭受刺激而患抑郁症,良好的家庭环境是最好的保护。潘医生指出,下面这些情况,是父母应该尽量避免的。比如,长期在孩子面前吵架、喜欢向孩子诉苦、经常给他讲一些悲观的想法。据他观察,如果夫妻没有患抑郁症的一方比较乐观,将对孩子有积极的影响,得抑郁症的可能也随之降低。
对症贴士:亲子同患抑郁 家庭治疗帮忙
如果孩子已经有抑郁倾向,别着急,家庭治疗将同时帮助父母和孩子,共度抑郁症。这种全家人一起参与的心理治疗,不仅能发现个人抑郁的症结,同时也能给整个家庭面对抑郁的持续力量。亲子同患抑郁,建议联络心理医生,安排家庭治疗。
自卑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家庭关系
从小就生活在不和谐的家庭里,父母经常发生争吵,或者是从小父母就离异,没有人关心和疼爱,常受到他人的欺负,出生在卑微贫穷的家庭,经济紧张,在这种家庭长大的小孩,极容易产生自卑心理,他们会觉得自己生来就不如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