酱油会致癌吗
酱油会致癌吗
一瓶优质,质量过关的酱油是不具备致癌风险的,相反,适量的食用对身体还有好处,预防身体疾病。酱油是分为酿造酱油和配制酱油的,如果工艺控制过关,并不会产生致癌物质,而工艺,质量不过关的酱油却有疑似致癌的风险。
多吃酱油小心致癌
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酱油是每个家庭烹调菜肴的必备调味品,具有解热除烦、增强食欲、促进消化的功能。红烧、卤制、熏烤、凉拌等都少不了它,着色、起锅、调鲜也皆有酱油之功。离开了酱油,厨师也难当。
酱油是以豆饼、麸皮、黄豆、小麦、精盐和水等为原料,通过制曲和发酵酿造而成的一种咸、甜、鲜、酸、苦五味调和的液体,再经过压榨、过滤,持续30分钟加热到60℃~70℃,最后加入适量的0.1%苯甲酸钠等防腐剂而制成的。酱油甜味来源于葡萄糖、果糖等;鲜味来自黄豆和麦类蛋白质分解产生的一些肽类和谷氨酸;酸味则来自乳酸等有机酸,可使咸味变得柔和;苦味则是由酱油中的苦味氨基酸所致。酱油按其品种不同可分为红酱油、白酱油、老抽等。如果将经常食用的酱油列入可疑致癌食品的范围,你可能难以相信,但近些年的研究确实证实,酱油与癌症存在着一些联系。
据报道,经过发酵酿造的酱油中含有大量的致突变和致癌物,或存在致突变前体物质,它们可引起多种测试菌株发生突变,将这些物质从酱油中分离出来,再喂给大白鼠,可使多数大白鼠发生癌症;流行病学调查发现,酱油的消耗量与肝癌发病率有密切关系,吃酱油越多,发生癌症的可能越大。近年来,科学工作者们曾先后对39种国产酱油和1种进口酱油作致突变试验,结果发现,所有样品亚硝化以后,对组氨酸缺陷型鼠伤寒沙门菌均有致突变作用。这种致突变作用往往是癌症的先导,因为大部分有致突变作用的物质,同时也有致癌变或致畸胎的作用。
目前,市场上出售的各种发酵酱油,其中亚硝胺的含量都很低,均不超过国家制定的卫生标准。但由于烹饪后,含亚硝酸盐或硝酸盐的食物进入人体,就会产生很强的致突变性。大量的实验证明,酱油质量越差,致突变性越强。
预防酱油中致癌物质的办法主要有五:一是减少前体物质的摄入,即研制生产抗突变作用的强化酱油;二是阻断亚硝胺的形成,日常注意多食含维生素C及维生素A、 B1、B2、B6、E等维生素的食物,因为这些营养素具有不同程度的阻断亚硝胺形成的作用;三是破坏已形成的亚硝胺,多数学者认为至今尚无较好的方法,有专家认为大蒜、洋葱等食物含有抑制、破坏亚硝化作用的物质,不妨经常食用;四是烹调菜肴时尽量少用酱油;五是酱油不宜生食,应加热到70℃~80℃后放后凉拌菜或面条中食用。
酱油会让人变黑吗
酱油里并不含什么黑色素或增进人体黑色素生长的成分,而且它是经过消化道的,不是直接作用在皮肤上的,所以当然不会变黑。吃白糖不会变白,那食用酱油当然也不会变黑。
吃酱油的坏处 酱油中含有疑似致癌物质
酱油中含有疑似致癌成分单氯丙二醇,因为是对动物进行的试验,结果显示,这种物质会使动物的肾脏,呼吸系统残留毒性,导致皮下出血,不孕不育以及致突变性,故被视为疑似致癌物,因为只是对动物及微生物的研究结果,所以无法推论对人体有没有危害。
吃地沟油会致癌吗
(1)地沟油是不法商贩从饭店、餐馆下水沟或排水道中捞出来的油腻赃物,经3次反复熬煮后,比重较轻的混杂油将浮在上面,这些油被舀至其他容器,再经反复熬至提炼,直到颜色变得纯净一些,最后将这些“精心提炼”出的油和锯末屑混和,用特制的苇蒲包裹,再放重物慢慢的压挤,一滴滴挤出。经这一工序之后,油中的渣滓被清除,最后再加入吊白块等化学试剂除去异味。
(2)地沟油的油质已经发生了变化,这种油的酸价、过氧化脂和水分等指标均超过国家规定的卫生标准数十倍。
(3)这种油经长时间熬煮后,其中不少成分已经发生聚合反应,形成多种致癌物质。如果食用,会破坏白细胞和消化道粘膜,其中的致畸、致癌、致突变毒性物质严重危害人体健康。
(4)可根据油的色泽、气味及食物下锅后的变化来鉴别正常食用油与地沟油。
(5)不要吃地沟油。
酱油生吃好吗 酱油生吃会不会致癌
酱油会致癌这一说法是没有得到确凿研究案列证明的,众多显示酱油致癌的依据,其实验对象都是动物,并不能说明人类,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如果酱油吃多了会致癌,那就不会有生熟之分了,而且致癌最主要的还是摄入量的问题,酱油只是在做菜之时加一点点,摄入量一般是比较少的,所以不必太担心。
奶茶会致癌吗
惊爆:奶茶是致癌大户!光是一杯奶茶里就包含着几乎常用的添加剂。如果经常喝奶茶的话,后果是不堪设想的。塑化剂风波下,塑料瓶饮料不能喝了,前段时间抗癌网爆出的高温暴晒后车上饮料致癌虽然只是一场虚惊,但是也让众多习惯携带瓶装饮料的司机们望而却步了。
增加肿瘤冠心病的发生率
一位每年赚七万多的奶茶老板透漏,“大多数香甜爽口的奶茶其实就是一堆食品添加剂加上色素做成的,时下开始流行的果味奶茶也大同小异。市面上出售的大多数奶茶使用的“奶”是一种奶精,而奶精的主要成分氢化植物油是一种反式脂肪酸,与鲜奶根本搭不上边。奶精不仅价格便宜,而且味道更香浓,原因就是奶精中含有一种名为植脂末的化学物质。而这种物质中含有铅、铜等有害物质,长期摄入,可增加患冠心病、肿瘤、哮喘等疾病的几率,幼儿智力会受影响。正常情况下,奶精中含有的反式脂肪酸易导致冠心病,每天一杯500毫升珍珠奶茶中反式脂肪酸含量已超出正常人体承受极限。
奶茶甜味:甜蜜素(即糖精)代替蔗糖
糖精大都添加了芒硝和氯化镁,这都是工业用的,人能吃吗?奶茶的另外一个不得不说的秘密是“甜蜜素”——奶茶甜味的来源。正常的甜味应该来自蔗糖,但奶茶中的甜味却是来自甜蜜素,即糖精。适当的糖精放到奶茶里不要紧,但是有些奶茶店使用的糖精违规添加了芒硝和工业氯化镁,一般进价低于10块钱一斤的糖精都可能添加了芒硝和氯化镁,这种东西都是工业用的,人怎么能吃呢?
这些厂家为了让奶茶口味更香浓可谓是费尽了心机,不但如此,现在很多厂家为了取得更好的竞争力,开发了珍珠奶茶、椰果奶茶和各色水果奶茶,而这些奶茶里隐藏着更多的秘密。有文章爆各色奶茶不能说的秘密里,详细介绍了这些奶茶的猫腻。看得我们直摇头:如果我们出门想解决口渴的问题,最好的办法就是每天出门自己用玻璃杯带上自来水。到这时,我们要问电脑前的你,奶茶,你今天喝了吗?
专家提醒:癌症的疗效取决于早发现、早治疗,故患者不要丧失信心,一旦患病,要尽早到医院治疗。
化学酱油又起致癌风波
回 应
中国调味品协会针对“化学酱油”问题回应说,所谓“化学酱油”是老话重提。我国现在执行的是酿造酱油国家标准和配制酱油行业标准以及酱油卫生标准。而酸水解植物蛋白调味液只是生产配制酱油的原料之一,也是国内外都允许生产的一种食品原料,并非“化学物质”。我国对酸水解植物蛋白调味液有明确的行业标准,其中对氯丙醇的限量也有明确规定。协会认为,酿造酱油与配制酱油,不属于食品安全问题,主要是为了分类管理、指导生产、引导消费。
配制酱油的安全问题
配制酱油的安全问题确如中国调味品协会所说的是“老话重提”。若干年前,欧盟查出从中国进口的配制酱油中含“有严重问题的物质”而将产品全部退回。该事件引起不小的反响,当时就有很多人说不敢再吃酱油了。好在不久问题就解决了,欧盟也解除了禁令。现在所曝酱油致癌的主角与过去完全相同。
媒体所说的“化学酱油”是由酵母抽取物、水解植物蛋白质、肌苷酸、鸟苷酸等7种物质调制所得化学物的说法恐怕是对配制酱油的误读。配制酱油应该是由酸水解植物蛋白调味液为原料加兑上不少于半量的酿制酱油。酸水解植物蛋白调味液是标准允许使用的调味品,这种配制物工艺简单、标准明确,比一样一样地去勾兑来得容易。也不知道哪个工厂会费劲将这7种物质配成“化学酱油”。
配制酱油会致癌吗
媒体所指的坏东西叫3-氯丙二醇(注:不是三氯丙醇),也是先前欧盟查出的问题物质。但说致癌,却有失当。3-氯丙二醇有多种异构体,是有机合成的原料、制药的中间体,还可用作醋酸纤维的溶剂及表面活性剂。3-氯丙二醇在接触大剂量的情况下有一定的毒性,大鼠饲喂或腹腔内注射100 mg/kg剂量的3-氯丙二醇可以引起肝损伤及雄性大鼠睾丸纤维化改变。
但查遍国际癌症研究组织的致癌物名单及美国NOISH致癌物库,并未见有3-氯丙二醇致癌记录。3-氯丙二醇致癌试验数据很丰富,结论没有出入。举一典型的试验结果为例,给大鼠分组饲喂不同剂量3-氯丙二醇持续72周,发现剂量高达34580 mg/kg的一组出现有甲状腺癌发生率增加,而这个剂量已经达到大鼠体重的七分之一。在现实生活条件下,人是不可能接触这么大剂量的3-氯丙二醇。
3-氯丙二醇有生殖毒性
二十世纪后期,实验发现不论是那一种异构体的3-氯丙二醇,都可能使大鼠精子数量减少和精子活性减低,并有抑制雄性激素生成的作用,使生殖能力减弱。试验数据显示,在雄性大鼠交配前1~5天饲喂50~100 mg/kg的3-氯丙二醇即见有精子数量减少,并使雌鼠孕胎数量较对照减少。但目前尚无人的临床资料。
世界各国对此项研究最为重视的是欧盟,他们制定了严格的卫生标准,禁止3-氯丙二醇含量在10μg/L以上的任何与食物有关的物质进口。这就是本世纪初酱油风波的来由。
酱油里的3-氯丙二醇哪里来
配制酱油的主要原料是酸水解蛋白。不仅如此,我国不少保健食品和婴儿食品及调味品,如鸡精等也采用酸水解蛋白为原料。而用酸水解的蛋白质中含有脂肪杂质,在高温下可产生甘油氯化产物,其中就有3-氯丙二醇。3-氯丙二醇也可在饮水中出现。这是由于饮用水厂和某些食品厂采用阴离子交换树脂进行水的纯化,交换树脂采用1,2-环氧-3-氯丙烷(ECH)作为交联剂,而ECH可因水解产生少量的3-氯丙二醇污染。此外,某些发酵香肠中也含有3-氯丙二醇,这可能是脂肪与盐发生反应,或肠衣中使用了强化树脂所致。
控制酸水解蛋白中3-氯丙二醇的生成不是一个困难的工艺,只要在控制盐酸的浓度与反应的温度上略加调节,问题就能得到解决。目前在我国将配制酱油中3-氯丙二醇的含量控制在10μg/L的标准以下根本不是个难题。可供参考的数据是,2011年4月国家质检总局检查249个酱油样品,发现不合格率只有4.1%,主要缺陷是含菌量高。而出口酱油的检测并未出现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