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中耳炎能进水吗

中耳炎能进水吗

我们的耳朵由外耳、中耳、内耳组成,正常的外耳道有鼓膜将中耳隔开,在耳朵浸入脏水后不会进人中耳。

之所以慢性中耳炎患者不要游泳,是因为慢性中耳炎患者大都是鼓膜有穿孔,缺少了保护屏障,游泳时脏水很容易进入中耳,造成感染就引起发炎,或者加重病情。所以中耳炎不能进水。

中耳炎的病因常见的有哪些

中耳炎是累及中耳(包括咽鼓管、鼓室、鼓窦及乳突气房)全部或部分结构的炎性病变,好发于儿童。可分为非化脓性及化脓性两大类。非化脓性者包括分泌性中耳炎、气压损伤性中耳炎等,化脓性者有急性和慢性之分。特异性炎症太少见,如结核性中耳炎等。

中耳炎的病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病因1,感冒:通常,当人患上感冒后,会并发咽喉部、鼻部的急慢性炎症。而鼻部、咽喉部的疾病,常会蔓延至咽鼓管,进而导致咽鼓管异常,促使病菌侵入中耳,最终诱发中耳炎。因此,感冒时中耳炎的病因中最常见的病因之一。

病因2,擤鼻方法:通常,当病人鼻塞时,常会通常擤鼻来把鼻部分泌物排出,从而促使鼻腔畅通。然后,错误的擤鼻方法,常会导致病人把鼻部分泌物挤入咽鼓管,从而导致咽鼓管感染,出现功能异常,进而把炎症蔓延至耳部,诱发中耳炎的产生。

病因3,耳部进水:当游泳、跳水、洗澡、洗头以及洗脸时,常会由于耳部进水,导致中耳发炎。

病因4,外伤;当外伤造成外伤性鼓膜穿孔时,由于中耳得不到鼓膜的保护,从而受到病菌感染,病发中耳炎。

宝宝耳朵进水会有什么危害

如果宝宝在洗澡或游泳时,导致耳朵进了水,使液体常在中耳积聚,就有可能导致急性中耳炎。急性中耳炎以婴儿及幼童在冬季多发,严重情况下可导致失聪。中耳的感染性炎症有三种类型:急性、慢性分泌性和慢性化脓性。急性中耳炎的致病菌多为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侵入途径有三条,经咽鼓管、外耳道或中耳。少数病例可能导致鼓膜穿孔。有一部分可能转为分泌物更多的慢性中耳炎,并导致失聪及耳痛。

我们通常熟知的“耳道进水会引起中耳炎”的说法,实质上说的是不干净的水进入外耳道,使得耳内的耳屎软化、膨胀,引发耳道堵塞、流水,发生外耳道炎;或者是脏水中的细菌留存在耳道内,增加耳朵发生感染的几率。因此,并不是像我们想象的那样,耳朵只要进水就会发炎。耳部健全、正常的人,在洗澡的时候进入一点水是没有关系的。

宝宝游泳时耳朵进水怎么办?

当水流入宝宝耳朵,应立即将宝宝头部向入水一侧倾斜,用消毒棉球(棍)轻轻将水吸出,并擦干净,一般棉签只能擦到耳朵外周,做这些动作时要小心轻柔,以免捅伤鼓膜;如果洗澡过程中耳朵进水,大多数情况下会自行排出;一旦内耳有积水,应立即去医院进行专门处理。

可以使用软棉棒,在头部把棉花撑呈蓬松状,轻轻插入耳朵旋转,但不要太深,前提是一定要固定好宝宝的头部不能动;如果几次擦干后仍有臭味,就要到医院给耳朵点药水。如果宝宝不能配合,请不要轻易给宝宝掏耳,否则会有鼓膜穿孔的危险。

7个因素最易引发中耳炎

1、很多中耳炎患者自身体质虚弱。由于全身健康状况差,如体力虚弱、机体抵抗力低下或免疫力低及变态反应发生时易引起中耳炎。濮阳市油田总医院耳鼻喉科苗相波

2、患者本身患有一些常见疾病。比如上呼吸道感染,如伤风感冒、急性咽喉炎、扁桃体炎、变应性鼻炎等诱发急性中耳炎。或鼻腔鼻窦感染,如慢性鼻炎鼻窦炎可引起中耳炎。再有鼻咽部疾病,如腺样体肥大、慢性炎症及肿瘤等。和鼻腔填塞或前后鼻孔填塞,影响咽鼓管功能。

3、耳鼓膜受伤而又加上耳朵进水,这是很容易引起感染,导致中耳炎。鼓膜外伤后,耳道进水引起感染。

4、许多母亲在喂奶时候不注意正确的喂奶姿势。不正确的喂奶方法,婴儿呛奶进入咽鼓管诱发中耳炎。

5、很多人平时不注意卫生,擤鼻方式不正确。这时就容易将污物经咽鼓管吹入中耳诱发中耳炎。

6、由外耳道炎等耳科疾病未能及时有效治愈也容易导致中耳炎。

7、有一些从事高空环境工作的人,由于不注意而导致耳朵戗风,气压强,而导致中耳炎。

耳朵里面有水怎么办

你先用手紧紧捂住进水的那只耳朵,然后身体倾侧进水的那只耳朵,手扶着墙或其他(以防不小心摔倒),进水那边耳朵的脚单脚蹦起来,如果美好的话,可能是水积在鼓膜与外耳道夹角的地方,跳不出来,到医院用卷棉子轻轻蘸一下就好了。如果还不是这种情况的话,你的情况可能是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它是中耳粘膜、骨膜或深达骨质的慢性化脓性炎症,常与慢性乳突炎合并存在。多因急性化脓性中耳炎延误治疗或治疗不当、迁延为慢性;或为急性坏死型中耳炎的直接延续。鼻、咽部存在慢性病灶亦为一重要原因。一般在急性炎症开始后6~8周,中耳炎症仍然存在,统称为慢性。临床上以耳内反复流脓、鼓膜穿孔及听力减退为特点。

希望我的偏方可以帮助到你,如果是第三种的情况,一定不要忽视它。如果不及时的治疗的话,很有可能就会失聪。在饮食方面,也要多加的注意,不要吃一些刺激性和辛辣的食物。

化脓性中耳炎能自愈吗

化脓性中耳炎是由于中耳腔细菌感染所致,由于脓液刺激导致鼓膜穿孔,表现为间断流脓,同时由于鼓膜穿孔导致中耳腔暴露当进水容易使炎症复发。难以治愈、 建议你保持外耳道清洁卫生,避免进水,局部用双氧水清洗外耳道然后滴氧氟沙星滴耳油。配合口服抗炎药治疗。

化脓性中耳炎是由于中耳腔细菌感染所致,由于脓液刺激导致鼓膜穿孔,表现为间断流脓,同时由于鼓膜穿孔导致中耳腔暴露当进水容易使炎症复发。难以治愈、

建议你保持外耳道清洁卫生,避免进水,局部用双氧水清洗外耳道然后滴氧氟沙星滴耳油。配合口服抗炎药治疗。祝早日康复

如果外耳道是干燥的,那么很可能是经过了治疗炎症已经控制,但是穿孔的鼓膜愈合还有一定的时间,建议你继续保持外耳道清洁干燥,避免炎症的复发,定期复诊。

有鼻炎还是不去游泳为妙

鼻子有毛病,游泳就发展成耳朵有毛病?没错!游泳时不仅耳朵进水可以引起急性中耳炎,有时从口鼻进水也会导致发病。

中山一院耳鼻喉科陈锡辉教授说,这是因为水从口鼻进入咽鼓管,再进入耳朵,也可以引发急性中耳炎,这种急性中耳炎是游泳引起的常见病。

因此,除了有慢性中耳炎的人最好不要游泳,以免急性发作。有上呼吸道疾病、鼻炎、鼻窦炎的患者也应该少游泳。游泳后,如果耳朵出现肿痛、红肿的症状,一定要及时找医生治疗。

游泳时护理要点

我们知道,游泳时耳朵进水是一种很常见的现象,特别是在发生呛水时。带菌的池水可经咽部进入中耳,引起中耳炎。中耳位于外耳与内耳之间,是一个空腔,前壁上有条咽鼓管同鼻咽部相通,如果一不小心呛了水,水和污物可通过咽鼓管进入中耳。

另外,不正确的擤鼻涕也可使鼻腔、咽部的细菌进入中耳,引起急性中耳炎。患过中耳炎的人,有的可能暂时痊愈了,但如果鼓膜仍有穿孔,游泳时的污水必然会进入耳道,渗透鼓室。鼓室黏膜污染后就会引起部分感染,从而使中耳炎重新发作。通常有不少人会在游泳之后就又出现耳道流脓,主要原因就在于此。

鉴于以上的危险,预防办法就是在下游泳池之前最好用棉花蘸凡士林油膏塞入耳朵内,以防止进水。

警惕游泳游出中耳炎

游泳是很多人首选的娱乐健身方式,但一些人游完泳后耳朵毛病也随之而来,尤其是儿童,最常见为耳朵痛,听力下降甚至流脓流水,发热等。这可能是由于不干净的池水进入外耳道,诱发了外耳道炎。也可能是呛水时导致中耳进水,而且水中有细菌或霉菌,从而造成了中耳炎。而且,由于儿童的咽鼓管解剖具有特殊性,儿童呛水时更容易发生中耳进水。中耳炎如果不及时、彻底处理,可迁延成慢性中耳炎,有可能引起鼓膜穿孔,导致永久性听力损害,甚至颅内并发症等。因此,游泳后出现耳部不适应予以重视,及时就医。

那么,我们是否因为担心耳部感染,就放弃游泳这项很好的运动呢?其实,只要我们做好以下几点,完全不必过于担心和焦虑。

1、选择安全的泳池 选择水质干净、持有卫生证明的泳池,尽量不去游“野泳”,以免水中细菌过多引发中耳炎。

2、清理耵聍 平时定期到医院清理耵聍,以免耵聍遇水膨胀,引起耳部不适,甚至外耳道炎。耵聍量大干结时,不要私自机械性掏挖,以免损伤外耳道壁甚至鼓膜,更易引发感染。

3、有耳病者不宜游泳 有中耳炎、鼓膜穿孔病史者,不宜游泳,以免加重病情。

4、减少耳部积水 游泳时泳可戴防水耳塞,游完泳后及时清理外耳道里的积水,可用棉签小心蘸干,侧摇头或侧头跳,掌心压耳数次,使水流出。

5、避免呛水 游泳时尽量不做跳水之类的大动作,以免发生呛水。

6、正确清理鼻腔进水 鼻腔不慎进水时应用手指按住一次鼻腔,将另一侧鼻腔的水轻轻擤出,同法擤另一侧鼻腔。错误的擤鼻方法可能使污水通过咽鼓管进入中耳,引发中耳炎。

什么人不适合冬泳 中耳炎患者

患有中耳炎的患者不适合进行冬泳。游泳的时候水进入耳朵不容易排出,很容易造成中耳穿孔。即便是中耳炎已经治愈了也应该在进行冬泳的时候带上耳塞,减少耳朵进水。

游泳耳朵不进水吗

1、游泳前要作好体格检查

游泳前要作好体格检查。外耳道有耵聍时应当取出,否则泡涨后容易引起疼痛发炎。患有中耳炎的人,如鼓膜有穿孔,脏水进入中耳,可使中耳炎加重。因此,中耳炎患者必须经医生同意后才能游泳。

2、游泳时塞住耳朵

游泳时用蘸有凡士林油的脱脂棉塞紧外耳道,可起保护作用。

3、游泳要注意姿势

跳水要注意姿势和方法,不要使耳朵直接受水拍击,以免发生鼓膜外伤。万一还是进水了,就把头偏向进水的一侧,左耳进水就右脚单腿站着跳跳,右边反之. 同时用手盖住吸吸就好!

小孩听力下降怎么回事 疾病

在引起听力下降的各种原因中,中耳炎最为多见。如急性中耳炎通常都是由耳咽管感染的,常见原因就是耳朵进水。很多时候,孩子感冒一不小心就可能影响听力。另外,中耳还常常受到“左邻右舍”的威胁,如鼻和咽部的疾病,包括鼻窦炎、扁桃体炎、增殖腺炎等,常会并发中耳炎,影响孩子的听力。

相关推荐

游泳时怎么预防耳朵进水

游泳时难免会导致耳朵进水,洗完清水澡,耳朵内残存的游泳池的水便基本上已自行流光。但是,有时因耳垢较多等原因,使少量污水滞留耳道内而引发耳朵发炎。为了吸收余水并杀菌消炎,可在洗澡结束后向耳道内滴入3~6滴医用酒精,稍停片刻,让其自然流出即可。 1、游泳前要作好体格检查。外耳道有耵聍时应当取出,否则泡涨后容易引起疼痛发炎。患有中耳炎的人,如鼓膜有穿孔,脏水进入中耳,可使中耳炎加重。因此,中耳炎患者必须经医生同意后才游泳。 2、游泳时用蘸有凡士林油的脱脂棉塞紧外耳道,可起保护作用。 3、游泳后应及时把外耳道内

宝宝中耳炎吃什么药

1、卡他性中耳炎 卡他性中耳炎即非化脓性中耳炎,患者主要表现为耳闷和听力下降。在患病前常有感冒史,急性期可有轻度的耳痛。渗出性中耳炎是小儿常见的致聋原因,加强本病的预防工作对小儿的防聋 治聋非常重要。最主要的措施就是锻炼身体,增强机体抵抗力。中耳炎的治疗中除全身应用抗菌和抗病毒药物外,鼻腔局部滴药显得尤为重要。 2、急性化脓性中耳炎 患者常常急性起病,主要表现为发热和耳痛、耳流脓。小儿急性化脓性中耳炎的治疗,更应重视鼓室内脓液的及时排出,以防引起听骨链的损害。所以,对小儿急性化脓性中耳炎的治疗,就是合理使

婴儿耳朵进水怎么办

宝宝的耳朵很容易进水。洗澡时不小心会进水,呛奶了奶水会进入耳朵,躺着哭久了眼泪也会流进耳朵。在家怎么处理宝宝耳朵进水的情况呢? 宝宝耳朵进水一定要及时处理,否则容易引起外耳炎,甚至感染到中耳,引发中耳炎。人体的外耳与中耳以鼓膜相隔,在中耳腔内,有一条管子通往鼻咽部,称咽鼓管。婴幼儿期,咽鼓管短而直,而且管径较粗,因此更加容易感染。宝宝有鼻塞症状时更应注意。 宝宝耳朵进水,应先将宝宝侧躺着放于自己的大腿上,使进水一侧的耳朵向下,用手掌紧压宝宝的耳根,然后快速松开,连续数次,将水“吸”出来;或 者用手指轻轻按

到底是中耳炎还是鼓膜炎

耳朵流脓,一般为存在化脓性中耳炎导致鼓膜穿孔所致。如果为外耳道炎引起的,一般会存在耳廓牵拉疼痛症状。如果近期孩子出现过感冒及鼻塞或外伤,应该为化脓性中耳炎引起的。可以到正规大型医院耳鼻喉科进行检查明确,化脓性中耳炎需要进行外耳道双氧水清洗去除脓液,同时配合抗生素消炎治疗。平常需要注意避免耳朵进水,以免引起复发,这个年龄的儿童,在中耳炎炎症完全消除后,鼓膜有自行生长愈合的可

宝宝耳朵进水要及时处理

宝宝的耳朵很容易进水。洗澡时不小心会进水,呛奶了奶水会进入耳朵,躺着哭久了眼泪也会流进耳朵。在家怎么处理宝宝耳朵进水的情况呢? 专家称,宝宝耳朵进水一定要及时处理,否则容易引起外耳炎,甚至感染到中耳,引发中耳炎。人体的外耳与中耳以鼓膜相隔,在中耳腔内,有一条管子通往鼻咽部,称咽鼓管。婴幼儿期,咽鼓管短而直,而且管径较粗,因此更加容易感染。宝宝有鼻塞症状时更应注意。 宝宝耳朵进水,应先将宝宝侧躺着放于自己的大腿上,使进水一侧的耳朵向下,用手掌紧压宝宝的耳根,然后快速松开,连续数次,将水“吸”出来;或者用手指

中耳炎的费用

中耳炎大部份是细菌感染引起的,特别是冲凉的时候如果进水了,就更容易出现感染了,其次感冒也会导致这样的情况出现。看看是不是中耳炎,一般中耳炎经过抗感染治疗,问题不大的,一般在门诊治疗就可以了,根据用药不同,费用也不同,如果是口服费用是比较少的。

中耳炎是怎么发生的?该怎么防治

中耳炎是小儿最常见的疾病,而且还可引发多种严重的并发症,对小孩的听力有很大影响。小孩如果出现呼吸道感染、咳嗽、流鼻涕或者发烧时,一定要积极治疗,避免呼吸道的细菌通过咽鼓管进入中耳,出现中耳炎。 预防中耳炎主要从以下方面着手: 1、注意适时添减衣物,避免着凉或者过多的衣物捂着孩子了。 2、注意防止耳朵进水,引起发炎。 3、哺乳期婴儿还要注意喂奶的姿势,免得呛奶入 耳咽管,引起中耳炎。 4、不要用硬物挖耳朵,免得刮伤耳膜。

中耳炎可以坐飞机吗 中耳炎患者要注意些什么

感冒,尤其是出现分泌物增多,鼻塞咳嗽时,很容易加重中耳炎的病情。 耳朵进水会加重炎症,特别是不洁净的脏水,中耳炎患者要时刻保持耳内干燥,如不慎有水进入耳朵,要用吹风机吹干,或者侧躺使水流出来。 中耳炎患者要保持周围环境安宁,不要去噪音多的地方,以免引起耳朵不适。

中耳炎常见病因有哪些

(1) 由于全身健康状况差,如体力虚弱、机体抵抗力低下或免疫力低及变态反应发生时易引起中耳炎。 (2) 上呼吸道感染,如伤风感冒、急性咽喉炎、扁桃体炎、变应性鼻炎等诱发急性中耳炎。 (3) 鼻腔鼻窦感染,如慢性鼻炎鼻窦炎可引起中耳炎。 (4) 鼻咽部疾病,如腺样体肥大、慢性炎症及肿瘤等。 (5) 鼻腔填塞或前后鼻孔填塞,影响咽鼓管功。 (6) 鼓膜外伤后,耳道进水引起感染。 (7) 不正确的喂奶方法,婴儿呛奶进入咽鼓管诱发中耳炎。 (8) 不正确的擤鼻方式,将污物经咽鼓管吹入中耳诱发中耳炎。 (9) 外

游泳后耳朵进水耳内响怎么办 游泳时怎么预防耳内进水

去游泳的时候预防耳内进水嗡嗡响,比事后处理更有效,下面是几个预防耳内进水的小建议。 外耳道有耵聍时应当取出,否则泡涨后容易引起疼痛发炎。患有中耳炎的人,如鼓膜有穿孔,脏水进入中耳,可使中耳炎加重。因此,中耳炎患者最好不要游泳。 游泳时用蘸有凡士林油的脱脂棉塞紧外耳道,阻挡水流入内耳,起到保护耳朵的作用。 游泳后应及时把外耳道内的积水排净。头部歪向积水的一侧,用同侧的手掌轻轻拍打头部,就可将水排出。如耳内发痒,可用75%酒精棉轻擦外耳道,禁用手挖,如感到耳内疼痛应及时到医院诊治。 游泳跳水的时候不要使耳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