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风病是什么症状 结核样型麻风(TT型)
麻风病是什么症状 结核样型麻风(TT型)
本型病人的免疫力较强,麻风杆菌被局限于皮肤和神经。其主要表现为皮肤表面红斑或者板块,皮损多表现为孤立,干燥,麻木无汗,表面粗糙,边界清楚,中心高起,可局限于臀部、背部、和面部;神经损伤多表现为单一周围神经的明显粗大,有的皮损附近可以触摸到粗大的皮神经。部分纯神经炎型麻风病只表现为神经粗大和感觉障碍,而无明显皮损。
麻风的症状
麻风杆菌侵入机体后,一般认为潜伏期平均为2~5年,短者数月,长者超过十年。在典型症状开始之前,有的往往有全身不适,肌肉和关节酸痛,四肢感觉异常等全身前躯症状。免疫力较强者,向结核样型麻风一端发展,免疫力低下或缺陷者,向瘤型一端发展。现根据五级分类法,对各型麻风症状特点分述:
1.结核样型麻风本型病人的免疫力较强,麻风杆菌被局限于皮肤和神经。皮肤损害有斑疹和斑块,数目常一、二块,边缘整齐、清楚、有浅感觉障碍,分布不对称,损害处毳毛脱落,为很重要的特征。斑疹颜色有浅色和淡红色,表面常无鳞屑。斑块的颜色常为暗红色,轮廓清楚,损害的附近可摸到粗大的皮神经。有时损害附近的淋巴结也变大。头发,眉毛一般不脱落好发于四肢、面部、臀部,除头皮,腹股沟,腋窝外,其他部位均可出现。本型的周围神经受累后,神经杆变粗大呈梭状、结节状或串珠状,质硬有触痛,多为单侧性,严重时因发生迟发型超敏反应可形成脓疡或瘘管。部分病人中人神经症状而无皮肤损害,称为纯神经炎。临床上表现神经粗大,相应部位的皮肤感觉障碍和肌无力。神经受累严重时,神经营养、运动等功能发生障碍,则出现大小鱼际肌和骨间肌萎缩,形成“爪手”、“猿手”、“垂腕”、“溃疡”、“兔眼”、“指(趾)骨吸收”等多种表现。畸形发生比较早。本型查菌一般为阴性。麻风菌素实验晚期反应为阳性。
2.界线类偏结核样型麻风本型发生与结核样型相似,为斑疹和斑块,颜色淡红、紫红或褐黄,部分边界整齐清楚,有的斑块中央出现“空白区”或“打洞区”,形成内外边缘都清楚的环状损害,洞区以内的皮肤似乎正常。损害表面大多光滑,有的上附少许鳞屑。损害数目多发,大小不一,有的散在,以躯干、四肢、面部为多,分布较广泛,但不对称。除面部外,一般皮损浅感觉障碍明显,但较TT轻而稍迟。除非局部有皮损,头发、眉睫一般不脱落。神经受累粗大而不对称,不如TT粗硬而不规则。黏膜、淋巴结、睾丸、眼及内脏受累较少而轻。本型查菌一般为阳性,细胞密度指数2~3+。麻风菌素试验晚期反应为弱阳性、可疑。细胞免疫功能试验较正常人低下。预后一般较好。“升级反应”可变TT,“降级反应”可变为BB。麻风反应后易致畸形和残废。
3.中间界线类麻风本型皮损的特点为多形性和多色性。疹型有斑疹、斑块、浸润等。颜色有葡萄酒色、枯黄色、棕黄色、红色、棕褐色等。有时在一块皮损上呈现两种颜色。边缘部分清楚,部分不清楚。损害的形态有带状、蛇行状或不规则形,若为条片状,则一侧清楚,一侧浸润不清。若为斑块,中央有“打洞区”,其内环清楚高起,渐向外体面斜,外缘浸润而不清,呈倒碟状外观。有的损害呈红白的环状或多环状,形似靶子或徽章,称为“靶形斑”“徽章样斑”。有的病人面部皮损呈展翅的蝙蝠状,颜色灰褐,称为“蝙蝠状面孔”。常见一个病人不同部位的皮肤上存在似瘤型和结核样型的损害。有时可见到“卫星状”损害。有的病人在肘、膝的伸面和髋部可风由结节组成的厚垫状块片。损害表面滑、触之较软。损害数目较多,大小不一,分布广泛,多不对称。神经受损后,轻度麻木,比结核样型轻,比瘤型重,中度粗大,质较软,较均匀。眉睫稀疏脱落,常不对称。黏膜、淋巴结、眼、睾丸及内脏可以受累。本型查菌为阳性,细菌密度指数3~4+。麻风菌素试验晚期反应阴性。细胞免疫功能试验界于两极型之间。本型最不稳定,“升级反应”向BT发展,“降级反应”向BL发展。
4.界线类偏瘤型麻风本型皮肤损害有斑疹、丘疹、结节、斑块和弥漫性浸润等。损害大多似瘤型损害,数目较多,形态较小,边界不清,表面光亮,颜色为红或桔红色。分布较广泛,有对称的倾向。损害内的感觉障碍较轻,出现较迟。有的损害较大,中央呈“打洞区”,内缘清楚,外界浸润模糊。眉、睫、发可以脱落,常不对称。在晚期,面部的深在性弥漫性浸润也可形成“狮面”。中晚期病人黏膜充血、浸润、肿胀、淋巴结和睾丸肿大有触痛。神经受累倾向多发双侧性,较均匀一致,触之较软,畸形出现较晚且不完全对称。本型查菌强阳性,细菌密度指数为4~5+。麻风菌素晚期反应阴性,细胞免疫功能试验显示有缺陷。预后多数演变为LL,也可演变为BB型麻风。
不同类型麻风的症状
1.结核样型麻风 皮肤红斑数量少但较大,边界清楚,呈淡红色,反映其免疫力相对较强,能使感染局限化。累及外周神经亦较少但反应强,造成较明显的浸润破坏和功能障碍,神经肿胀疼痛明显,伴有明显局部感觉障碍和闭汗。常见受累神经为尺神经、腓总神经、耳大神经等。神经功能障碍可进一步引起肌肉萎缩、运动障碍和畸形。本型麻风显示患者的免疫反应强,有较强的自愈倾向,惟累及周围神经干而组织反应剧烈时,亦可由强烈的免疫反应导致不可逆的严重畸残。
2.界线类偏结核样型麻风 皮肤红斑数量增多,颜色变淡,大的红斑周围可出现卫星状小斑块。皮损边缘清楚,分布较广,好发于面部、躯干和四肢。神经损害如结核样型麻风,粗大而硬。受累神经较前者多发,感觉障碍和闭汗出现较晚,且程度较轻。神经鞘内炎性浸润和结缔组织增生使神经肿胀增粗数倍至十几倍。外周神经多为混合神经,故常伴感觉障碍和营养障碍,通常温度觉最早受累,痛觉次之,触觉最后。如神经干受累则以触觉障碍最先,再依次为痛觉和温度觉受累。此型麻风患者常因免疫力恢复和增强后出现I 型麻风反应,表现为严重的受累神经痛,多在夜间出现,患者常难以忍受,并可进一步加剧原有神经营养障碍,出现局部肌肉萎缩而致临床的畸残。如面瘫和手足功能障碍形成的“爪手”“猿手”“垂腕”等。
3.中间界线类麻风 皮肤损害多而形态复杂,呈现多形性及多色性,形态不规则,边缘部分清楚部分不清。皮损大小不一,分布广泛,多不对称。神经损害呈多发性,但仅为中度肿大,质地较软。本型可伴有黏膜、淋巴结、睾丸和内脏病变。免疫反应显示不稳定,易于发生麻风反应和型别演变。在抗麻风药物治疗下,可发生“升级反应”,向结核样型麻风端演变。有的病例在某些因素影响下,又未用抗麻风药物治疗,则可发生“降级反应”向瘤型麻风端发展。
瘤型麻风的病人有什么样的临床表现
瘤型麻风皮肤症状:初起的病变为红色斑疹,以后发展为高起于皮肤的结节状病灶,结节境界不清楚,可散在或聚集成团块,常溃破形成溃疡。多发生于面部、四肢及背部。面部结节呈对称性,耳垂、鼻、眉弓的皮肤结节使面容改观,形成狮容。镜下,病灶为由多量泡沫细胞组成的肉芽肿,夹杂有少量淋巴细胞。泡沫细胞来源于巨噬细胞,在吞噬麻风杆菌后,麻风杆菌的脂质聚集于巨噬细胞浆内,乃使后者呈泡沫状。抗酸染色可见泡沫细胞内含多量麻风杆菌,甚至聚集成堆,形成所谓麻风球。病灶围绕小血管和附件,以后随病变发展而融合成片,但表皮与浸润灶之间有一层无细胞浸润的区域,这是结核样型麻风所没有的。由于患者对麻风杆菌的细胞免疫缺陷,病灶内不出现类上皮细胞,淋巴细胞也很少。经治疗病变消退时,麻风杆菌数量减少,形态也由杆状变为颗粒状,泡沫细胞减少或融合成空泡,纤维组织增生。最后病灶消退仅留瘢痕。表皮萎缩变薄,真皮内有泡沫细胞的弥漫浸润,后者与表皮层间有一薄层无细胞浸润区相隔
瘤型麻风周围神经症状:受累神经也变粗,镜下,神经纤维间的神经束衣内有泡沫细胞和淋巴细胞浸润,抗酸染色可在泡沫细胞和Schwann细胞内查得多量麻风杆菌。晚期,神经纤维消失而被纤维瘢痕所代替。神经病变的临床表现和结核样型相似。
瘤型麻风粘膜症状:鼻、口腔,甚至喉和阴道粘膜均可受累,尤以鼻粘膜最常发生病变。
瘤型麻风脏器症状:肝、脾、淋巴结和睾丸等脏器常被瘤型麻风波及,可伴有肝、脾和淋巴结的肿大。镜下皆见泡沫细胞浸润。睾丸的曲细精管如有泡沫细胞浸润,可使精液含有麻风菌而通过性交传染他人。
瘤型麻风疾病,在身体的不同系统里有不同的症状表现,所以在诊断瘤型麻风疾病之前,一定要能熟记这些表现并与患者所表现的症状相对应,才能更好地为患者诊治。在日常生活中,如果发现了与这些症状类似的表现的人的话,也要及时送往医院进行治疗。
麻风病的特征
麻风病的临床表现是多样性的,为描述方便可以分为三部分:
a.“原发”性损害是指由麻风菌直接导致的各种各样的皮损和周围神经损伤。皮损可以是一处或多处,通常其颜色均较周围的正常皮肤浅一些,有时这些损害也可以是淡红或铜色的。以斑诊、丘诊、斑块、弥漫浸润、结节、溃疡为常见。神经损伤如爪形手、腕下垂、足下垂等。麻风皮损大多数缓慢发生、发展,但以反应形式为首发症状者也因麻风病人机体免疫力不一,发病后临床表现各异,一般分为结核样型麻风、界线类麻风。多数皮损麻木无汗,但少数有痒感或奇痒。并伴有感觉障碍:感觉丧失是麻风病的典型特点,皮肤损害处可显示不同程度的温觉、痛觉等感觉障碍。
b.麻风菌抗原诱导的免疫反应性损害是指麻风菌在体内死亡后会释放抗原,诱发机体产生免疫反应和组织损伤,如麻风结节性红斑、虹膜睫状体炎和神经炎等。这些表现一般出现在皮肤和周围神经损害之前,但有时也可发生较早,成为首发和突出表现,常引起误诊。请您注意对皮肤和周围神经检查,可疑时请转有关专科医生协助诊断。
c.神经损伤主要见于周围神经干,表现为皮肤的感觉障碍和受损神经所支配的肌肉变的软弱无力。周围神经损害后的并发症:如手足麻木、无汗,晚期可出现皲裂、溃疡,甚至骨和组织吸收。以上表现可相互重叠和交叉,一般病期越短,神经损害的可能性越小,因此,早期诊断和治疗,对预防畸残有重要意义。
头发脱落是麻风病的特征之一
麻风病的症状变化多端,除了主要侵犯周围神经、皮肤、上呼吸道粘膜外,在免疫力低下的瘤型麻风病人中,麻风杆菌还可随血流或淋巴系统播散到全身各个器官,如五官、淋巴结、肝、睥、肾、睾丸、肌肉及骨骼等,使之相继发生病变,因此,其症状几乎可涉及临床各科,但主要症状仍表现在皮肤和外周神经方面。
麻风大体上可分为瘤型、结核样型及中间的过度型。瘤型麻风患者带菌较多,有传染性,按其病期长短.症状轻重、范围大小等划分为早、中、晚三期.
早期瘤型麻风,症状较轻,眉毛、头发等未受累。中期以浸润性损害、弥漫性损害为主,也可见结节损害,病变深及真皮组织,皮损范围广泛,受损的眉、发明显脱落,甚至眉毛、睫毛和鼻毛全部脱光。晚期损害则更广泛,往往遍及全身,毛发脱落更加明显,甚至阴毛、腋毛均可脱落。
头发脱落是麻风的特征之一,脱发程度与病期成正比。脱眉令人注目,瘤型麻风患者脱眉,一般由外侧1/3开始,先稀少.如不及时治疗,则渐向内侧延伸,最终全部脱落。亦有患者从眉中部或内侧开始稀疏、脱落,继之前者向两端,后者向外侧慢慢扩展;结核样型麻风患者如头面部有皮肤损害,也可见皮肤局部毛发稀薄或脱落,即使眉部未发生过皮疹.也可有患侧的眉毛稀少,眉毛的脱落常伴有睫毛的稀疏、脱落。瘤型麻风患者的眉毛、睫毛常呈对称性稀少、脱落。
头发的脱落,可见于中、晚期的瘤型麻风患者,一般是从额部和枕部发际开始,呈小片不规则形脱落,继之向前额和顶部发展,但即使严重的脱发,沿浅表血管走向的头发,往往残留而不脱落,脱发处如无皮损,多无浅感觉障碍。
麻风患者脱发的原因众多,各型有各型的不同原因,一般认为瘤型麻风主要因为性腺、肾上腺皮质和甲状腺受累后,由其相应的功能障碍所致;其次因麻风性病变细胞(肉芽肿)浸润、压迫毛乳头,使局部供血不足、营养不良、毛囊萎缩而引起。其他各类麻风患者,主要由于皮肤损害的细胞浸润压迫毛囊、局部营养受阻或由于皮肤神经末梢血管功能障碍,导致其所支配区的毛发营养受阻而发生脱发。
麻风病会遗传下一代吗
麻风病是由麻风杆菌引起的慢性传染性疾病,但是这种麻风菌从人体排出后,在阳光、干澡环境下很快死亡,在10℃温度下一小时后完全丧失生命力,阳光照射三小时即失去繁殖力。
麻风无遗传及胎传,与麻风患者密切接触者发病与否,主要取决于人们的免疫力。免疫力强可能不发病,即使发病也是结核样型(一种较轻的麻风病),而免疫力低则易发生,绝大多数免疫力健康的成人对麻风菌都有较强的抵抗力,故不易发生。你父亲1972年开始患此病,经系统治疗,已经治愈出院,至今他身体一直健康。我认为你和女友完全可以相爱,也可以结婚,以后可以生儿育女。
从我们临床经验来说,治愈后麻风患者的子女是不会遗传此病的。
麻风不是不治之症
麻风分枝杆菌是一种古老的病菌,它与引起结核病的结核分枝杆菌是亲兄弟,同属于抗酸杆菌。它喜欢侵犯人类的皮肤和周围神经系统,引起皮肤损害和肢体残疾。这就是人们常说的麻风病。麻风病与结核病、梅毒被称为三大慢性传染病,在全世界各地都有发病。目前,结核病和梅毒在我国上个世纪60年代被有效控制后,又有死灰复燃的趋势。麻风病虽然经过有效的控制,但一直在苟延残喘,拒不退出历史舞台,继续在贫困地区危害百姓健康,并随着人口的流动传播到富裕地区。
麻风病人亲友最易感
麻风病主要在经济落后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流行。我国云南、四川、贵州、湖南、西藏东部等地是高流行区,这些地区每年新发现病人数占全国病人数的1/2。麻风病常是在不知不觉中被感染上的,初期多不为患者所识别。即使出现症状,也可能因为不疼不痒而没能引起患者足够的重视。等病情严重、出现残疾再就医,已为时太晚。
麻风病的传染源主要是未经过治疗的病人,特别是有双侧眉毛脱落,面部和四肢有弥漫性浸润,细菌检查阳性的瘤型麻风患者。传染方式主要是通过呼吸道飞沫吸入或通过破损的皮肤接触麻风杆菌。在麻风病患者家中,家庭成员感染麻风的危险要比正常人高得多。调查显示,全国登记的50万麻风病患者有50%的人是因家中成员、邻居或朋友是麻风患者,通过接触而传染。
研究表明,在高流行区正常人群的麻风杆菌感染率是10%~15%,病人家属的感染率是20%~30%。但是感染并不等于发病,是否发病取决于人体的免疫力。绝大多数人对麻风杆菌有抵抗力。人体感染上麻风杆菌后会产生免疫反应,机体白细胞吞噬麻风杆菌,同时还会产生针对麻风杆菌的抗体,帮助杀灭麻风杆菌。
麻风会带来肢体残疾
麻风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主要是皮肤损害和四肢周围神经干粗大。但是不同的患者因机体免疫力不同,临床表现有很大差异。临床上有多菌型和少菌型麻风两种表现。少菌型麻风患者有较强的免疫力。发病初期皮肤表面可出现一块或数块表面干燥、边界清楚、不痒的红斑或斑块,并会出现麻木。这类病人四肢常有周围神经粗大,早期就可以出现肢体残疾。多菌型麻风患者由于缺乏有效的细胞免疫力,麻风杆菌进入人体后会大量繁殖,导致病人出现严重的菌血症。病人的面部、躯干和四肢皮肤出现弥漫性浸润,眉毛外1/3稀疏脱落,面部皮肤稍有浮肿并有蚂蚁爬行的感觉,两眼球结膜充血,如同喝醉酒的样子。
麻风病除了会传染之外,还有高度致残性,这是人们对这种疾病产生恐惧的原因所在。目前我国每年新登记1600名左右患者,其中有20%~25%的患者有肢体残疾。一项全国统计显示,我国治愈存活的麻风患者有20万,其中残疾者有12万之多。麻风病还带来了很多社会问题。有一个统计表明,我国38.4%的麻风患者感到有社会歧视,21.3%的患者有家庭歧视,麻风残疾者中离婚者占17.16%,麻风残疾者未婚者占28.6%。
麻风病有药可治
麻风的早期发现和及时治疗非常重要。过去,麻风病没有特效药物治疗。为了控制传染,世界各地,包括我国建造了许多麻风病院、村,以方便隔离病人。上个世纪40年代初,科学家发现了治疗麻风病的有效药物氨苯砜。但这种药物治疗效果缓慢,许多病人需要终身服药。另外长期单独用药还会带来耐药性,使治疗效果受到影响,甚至出现病情恶化。1982年,世界卫生组织推荐采用多种药物联合化疗方案治疗麻风病,即采用利福平、氨苯砜两种药物联合治疗少菌型麻风;采用利福平、氨苯砜和氯苯吩嗪三种药物联合治疗多菌型麻风。这些方法可快速杀菌,高效,副作用少,复发率低。
临床实践证明,只要早期发现、早期治疗,麻风病完全可以治愈,不留残疾。
麻风病有哪些类型及症状?
临床表现本病主要累及皮肤黏膜和周围神经。
1、未定类麻风。为麻风病的早期表现,临床症状轻微,常被忽视。典型皮损为单个或数个浅色斑或淡红色斑,表面光滑无浸润,呈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境界清楚或不清楚。
2、结核样型麻风。此型麻风患者机体免疫力较强,故皮损常局限,数目少,比较稳定。典型皮损为较大的红色斑块,境界清楚或稍隆起,表面干燥粗糙,毳毛脱失,可覆盖鳞屑。皮损附近可摸到粗硬的皮神经,周围神经也可粗大,并致神经功能障碍,伴有明显的感觉和出汗障碍、肌肉萎缩、运动障碍及畸型。
3、瘤型麻风。本型麻风患者机体抵抗力很低,故皮损数目多且对称,发展较快,受累组织器官范围较广。皮损处可查见大量细菌,麻风菌素试验阴性。
(1)早期:皮损为浅色、浅黄色或淡红色斑,边界模糊,广泛而对称分布于四肢伸侧、面部和躯干等。浅感觉正常或稍迟钝,有蚁行感。鼻黏膜可充血、肿胀或糜烂。
(2)中期:皮损分布更广泛,浸润更明显,少数皮损可形成结节。浅感觉障碍,四肢呈套状麻木,眉、发脱落明显,周围神经普遍受累,除浅感觉障碍外还可产生运动障碍和畸型。足底可见营养性溃疡,淋巴结、肝、脾等肿大,睾丸亦可受累。
(3)晚期:皮损呈深在性、弥漫性浸润,常伴暗红色结节,面部结节或斑块可融合成大片凹凸不平的损害,双唇肥厚,耳垂肿大,形如狮面;眉毛脱落,头发部分或大部分脱落。伴明显浅感觉及出汗障碍,周围神经受累导致面瘫、手足运动障碍和畸型、骨质疏松和足底溃疡等。淋巴结、睾丸、眼和内脏器官受累严重,睾丸可萎缩,常引起阳萎、乳房胀大、不育等。
麻风病会引起脱发吗
主要通过直接接触传染,但间接接触传染的可能性也存在。如受感染者免疫力低下,便可发病。
麻风病的症状变化多端,除了主要侵犯周围神经、皮肤、上呼吸道粘膜外,在免疫力低下的瘤型麻风病人中,麻风杆菌还可随血流或淋巴系统播散到全身各个器官,如五官、淋巴结、肝、睥、肾、睾丸、肌肉及骨骼等,使之相继发生病变,因此,其症状几乎可涉及临床各科,但主要症状仍表现在皮肤和外周神经方面。
麻风病大致上可以分为瘤型、结核样型及中间的过度型三种类型。而且在所麻风病患者中瘤型麻风患者带菌比较多,并且具有传染性,如果按照病期的长短、症状的轻重以及范围的大小来划分的话,麻风病则可以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
早期瘤型麻风,症状较轻,眉毛、头发等未受累。
中期以浸润性损害、弥漫性损害为主,也可见结节损害,病变深及真皮组织,皮损范围广泛,受损的眉、发明显脱落,甚至眉毛、睫毛和鼻毛全部脱光。
晚期损害则更广泛,往往遍及全身,毛发脱落更加明显,甚至阴毛、腋毛均可脱落。
头发脱落是麻风的特征之一,脱发程度与病期成正比。
眉毛的脱落是特别引人注目的,瘤型麻风患者的脱眉症状通常是由外侧的三分之一开始,逐渐开始稀少。如果不进行及时的治疗,则会逐渐的向内侧蔓延,最终导致全部脱落的现象发生。
亦有患者从眉中部或内侧开始稀疏、脱落,继之前者向两端,后者向外侧慢慢扩展;结核样型麻风患者如头面部有皮肤损害,也可见皮肤局部毛发稀薄或脱落,即使眉部未发生过皮疹.也可有患侧的眉毛稀少,眉毛的脱落常伴有睫毛的稀疏、脱落。瘤型麻风患者的眉毛、睫毛常呈对称性稀少、脱落。
头发的脱落,可见于中、晚期的瘤型麻风患者,一般是从额部和枕部发际开始,呈小片不规则形脱落,继之向前额和顶部发展,但即使严重的脱发,沿浅表血管走向的头发,往往残留而不脱落,脱发处如无皮损,多无浅感觉障碍。
麻风患者脱发的原因众多,各型有各型的不同原因,一般认为瘤型麻风主要因为性腺、肾上腺皮质和甲状腺受累后,由其相应的功能障碍所致。
其次因麻风性病变细胞(肉芽肿)浸润、压迫毛乳头,使局部供血不足、营养不良、毛囊萎缩而引起。其他各类麻风患者,主要由于皮肤损害的细胞浸润压迫毛囊、局部营养受阻或由于皮肤神经末梢血管功能障碍,导致其所支配区的毛发营养受阻而发生脱发。
麻风皮肤病症状和治疗方法
(一)结核样型麻风:本型病人的免疫力较强,麻风杆菌被局限于皮肤和神经。
(二)界线类偏结核样型麻风:本型发生的与结核样型相似,为斑疹和斑块,颜色淡红、紫红或褐黄,边界整齐清楚,有的斑块中央出现“空白区”或“打洞区”,形成内外边缘都清楚的环状损害,洞区以内的皮肤似乎正常。
(三)中间界线类麻风:本型皮损的特点为多形性和多色性。(四)界线类偏瘤型麻风:本型皮肤损害有斑疹、丘疹、结节、斑块和弥漫性浸润等。(五)瘤型麻风:本型病人对麻风杆菌缺乏免疫力,麻风杆菌经淋巴、血液散布全身。(六)未定类麻风:本类为麻风的早期表现,是原发的,未列入五级分类中,性质不稳定,可自行消退或向其它类型转变。
治疗
麻风病的治疗主要采用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利福平(RFP)、氨苯矾(DDS),氯法齐明(B663)等药物进行联合化疗。居家治疗半年或1年即可完成疗程,效果良好。早期发现早期及时治疗可以避免各种麻风病畸残的发生。
麻风病的早期症状有哪些
麻风病是由麻风杆菌引起的一种慢性接触性传染病。主要侵犯人体皮肤和神经,如果不治疗可引起皮肤、神经、四肢和眼的进行性和永久性损害。麻风病的早期症状是什么?下面给大家介绍介绍,麻风病的早期症状,希望通过介绍,对你有一定的帮助。
第一型麻风反应属免疫反应或迟发型变态反应。主要发生于结核样型麻风及界线麻风。其临床表现为原有皮损加剧扩大,并出现新的红斑、斑块和结节。浅神经干表现为突然粗大疼痛,尤以夜间为甚。原有麻木区扩大,又出现新的麻木区。旧的畸形加重,又可发生新的畸形。血液化验无明显异常,常规麻风杆菌检查阴性,或者查到少量或中等量麻风杆菌。本型反应发生较慢,消失也慢。根据细胞免疫的增强或减弱,分为“升级反应”和“降级反应”。
第二型麻风反应是抗原、抗体复合物变态反应,即血管炎性反应。发生于瘤型和界线类偏瘤型。反应发生较快。组织损伤亦较严重。其临床表现常见者为红斑,严重时可出现坏死性红斑或多形红斑。常伴有明显的全身症状如畏寒、发热等此外尚可发生神经炎、关节炎、淋巴结炎、鼻炎、虹膜睫状体炎、睾丸附睾炎、胫骨骨膜炎、肾炎以及肝脾肿大等多种组织器官症状。化验检查,可有白细胞增多、贫血、血沉加速、丙种球蛋白增高、抗链球菌溶血素“0”水平明显增高。反应前后查菌无明显变化。以颗粒菌为主。
第三型麻风反应呈混合型麻风反应,系由细胞免疫反应和体液反应同时参与的一种混合型反应。主要发生于界线类麻风。其临床表现兼有上述两型的症状。
得了麻风病有哪些征兆
第一型麻风反应属免疫反应或迟发型变态反应。主要发生于结核样型麻风及界线麻风。其临床表现为原有皮损加剧扩大,并出现新的红斑、斑块和结节。浅神经干表现为突然粗大疼痛,尤以夜间为甚。原有麻木区扩大,又出现新的麻木区。旧的畸形加重,又可发生新的畸形。血液化验无明显异常,常规麻风杆菌检查阴性,或者查到少量或中等量麻风杆菌。本型反应发生较慢,消失也慢。根据细胞免疫的增强或减弱,分为“升级反应”和“降级反应”。
第二型麻风反应是抗原、抗体复合物变态反应,即血管炎性反应。发生于瘤型和界线类偏瘤型。反应发生较快。组织损伤亦较严重。其临床表现常见者为红斑,严重时可出现坏死性红斑或多形红斑。常伴有明显的全身症状如畏寒、发热等此外尚可发生神经炎、关节炎、淋巴结炎、鼻炎、虹膜睫状体炎、睾丸附睾炎、胫骨骨膜炎、肾炎以及肝脾肿大等多种组织器官症状。化验检查,可有白细胞增多、贫血、血沉加速、丙种球蛋白增高、抗链球菌溶血素“0”水平明显增高。反应前后查菌无明显变化。以颗粒菌为主。
第三型麻风反应呈混合型麻风反应,系由细胞免疫反应和体液反应同时参与的一种混合型反应。主要发生于界线类麻风。其临床表现兼有上述两型的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