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柱的针刺方法
天柱的针刺方法
取穴:坐位,平第1,第2颈椎棘突之间水平,项正中线外侧2横指,相当项肌隆起外侧缘。
简易取法:低头,后发际正中直上5分出是哑门穴,哑门穴旁开约2横指,项部大筋的外侧缘处是穴。
进针方向:从背侧向腹侧直刺与项部冠状面成90°。
进针深度:在斜方肌外缘凹陷中直刺0.5-1寸,留针15分钟;艾炷灸2-3壮,或温和灸5-10分钟。
感觉及放射方向:局部酸胀,可向头顶部扩散;若进针深度超过1寸时,可刺到枕大神经和头后大直肌(枕大神经为第2颈神经的后支组成,头后 直肌由第1颈神经纤维组成的枕下神经后支支配)。
天柱针刺注意 天柱穴位层次解剖
1.皮肤:由第3枕神经分布,第3枕神经由第3颈神经的后支纤维组成。
2.皮下组织:内有上述神经分支和皮下静脉。
3.斜方肌:位于项部和背上部皮下,为三角形的阔肌,两侧的斜方肌加在一起,形似斜方形,故名斜方肌。此肌受副神经脊髓根和第3,4颈神经前支支配。
4.头夹肌:位于胸锁乳突肌的深面,是不规则的三角形扁肌,受第3至第8颈神经后支支配。针刺此穴时,针尖在此肌的内侧通过。
5.头半棘肌:为项背部的小肌肉,头半棘肌位于头夹肌的深面。瘦人项部两条纵行的隆起,即为此肌的体表投影。此肌受颈神经后支支配。
针刺天柱穴怎么正确操作
天柱的针刺方法
取穴:坐位,平第1,第2颈椎棘突之间水平,项正中线外侧2横指,相当项肌隆起外侧缘。
简易取法:低头,后发际正中直上5分出是哑门穴,哑门穴旁开约2横指,项部大筋的外侧缘处是穴。
进针方向:从背侧向腹侧直刺与项部冠状面成90°。
进针深度:在斜方肌外缘凹陷中直刺0.5-1寸,留针15分钟;艾炷灸2-3壮,或温和灸5-10分钟。
感觉及放射方向:局部酸胀,可向头顶部扩散;若进针深度超过1寸时,可刺到枕大神经和头后大直肌(枕大神经为第2颈神经的后支组成,头后 直肌由第1颈神经纤维组成的枕下神经后支支配)。
功能主治
天柱穴位于天柱骨两旁,属足太阳膀胱经,太阳主表,又主筋所生病。故有疏风通络,清头明目,安神定惊之功。主治头痛,眩晕,癔病,神经衰弱,失眠,癫痫,视网膜出血,咽喉炎,慢性鼻炎,鼻出血,颈椎病,腰扭伤等。
针刺注意
1.天柱穴禁止深刺,特别是向口鼻方向深刺,易于刺伤延髓。同时禁止向内上方深刺,因此穴在枕骨下际,斜方肌外侧的凹陷处,靠近延髓,针刺不当可刺入枕骨大孔,损伤延髓,而发生颅内出血,从而导致生命中枢瘫痪而死亡。
2.在操作中产生有触电样针感后,忌再提插捻转等强刺激,因当进针达一定深度后,可能会有触电样针感,如有触电感,则说明针尖已刺到脑,脊髓或较大的神经干,应立即退针,以免使针下的组织造成严重损失。
3.由于天柱穴位于延髓附近,施灸本穴,特别是温针灸和艾炷直接灸,易于助热上扰,损失延髓,发生头昏脑涨,而且因其内部血管丰富,直接灸会损伤血管,故不宜施灸。
京骨的位置图和作用 京骨穴常用配伍
1.配身柱,本神,鸠尾,丰隆,针刺泻法,熄风化痰,治疗风痰阻窍之癫痫。
2.配昆仑,然谷,针刺泻法,清热除烦,开窍醒神,治疗痰火扰心之狂证。
3.配风门,风池,天柱,后溪,针刺泻法,祛风通络,舒筋止痛,治疗外感头痛,项强。
4.配风池,睛明,瞳子髎,前谷,针刺泻法,疏风清热,治疗风热目翳。
透穴刺治中风后小脑性共济失调
一、器械准备
28号1.5~3.0寸毫针。
二、操作步骤
按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取穴法,以下操作均取坐位。
1.脑空透风池 刺法:由脑空穴呈30°角刺入风池穴,进针1.5~2寸,以快速小幅度转,200转/分,行针3分钟,留针30分钟。
2.玉枕透天柱 刺法:由玉枕穴呈30°角刺入天柱穴,进针1.5~2寸,以快速小幅度捻转,200转/分,行针3分钟,留针30分钟。
3.脑户透风府 刺法:由脑户穴呈30°角刺入风府穴,进针1.5寸,以快速小幅度捻转,200转/分,行针3分钟,留针30分钟。
4.风池透风池 刺法:由风池穴向风池穴对透,以快速小幅度捻转,200转/分,行针3分钟,不留针。每日1次,共治疗30次。
三、治疗时间及疗程
每次治疗时间为30分钟,每日治疗1次,30次为1疗程。
四、关键技术环节
1.消毒 头部毛发密集,不便消毒,故头部腧穴针刺时必须严格消毒,避免感染。
2.押手的使用 针刺前应按压穴位,针刺时辅助进针,既可减轻疼痛又利于掌握透刺的方向和角度。
3.针刺的角度 呈30°角将针刺入皮下,然后用左手沿透刺的方向按压皮肤表面,引导针尖进入的方向,从而增强针感,提高疗效。
4.捻转角度及频率 针刺得气后行捻转手法,捻转幅度在180°左右,频率>200转/分。
天突的针刺方法 针刺天突注意事项
1.针刺天突穴时,可先直刺0.3寸,再针尖向下,沿胸骨柄后方刺入1寸,针尖不能左右偏斜;
2.对于肺气肿病人不能深刺,谨防伤及肺脏,引起气胸。
3.若直刺过深,针尖易穿透气管壁而伤及气管粘膜,此时可出现硬而有轻度弹性的针感,同时患者有气管作痒而欲咳嗽的现象,针体亦随咳嗽动作剧烈颤动,应立刻退针0.2-0.3寸,嘱病人休息片刻然后再向前方斜刺。
4.留针期间,嘱患者少做吞咽动作,如突然出现咳嗽,因急将针退至皮下,待咳嗽平息,再刺入针,如咳嗽不止,宜起针另则穴位。
头痛针灸哪些部位
四神聪清头明目
定位:在百会前,后,左,右各开1寸。
刺法:患者仰卧位或正坐位,后头痛者可取俯卧位,将穴位常规消毒,用26号0.5寸亳针均向百会方位斜刺或平刺,得气后行轻微捻转手法,配穴可用26号0.5-2.5寸亳针针刺,得气后行提插捻转手法,留针30分钟,可循环行针1-2次,每日1次,5次为1个疗程。
功效:四神聪穴位于头顶百会穴前后各1寸处,脑为原神之府,故得名,针刺该穴位功能为安神,聪脑,临床上常用于头痛,眩晕,失眠,健忘,癫痫,大脑发育不全等症。
太阳穴平肝止痛
定位:在颞部,当眉梢与目外眦之间,向后约一横指凹陷中。
刺法:直刺或斜刺0.-0.5寸。
功效:中医认为“头为诸阳之会”,气不上下,头痛巅疾,太阳穴为祛风平泄肝阳止痛之要穴,主穴,用于治疗应内分泌紊乱,精神紧张导致的头痛症状。
天柱穴疏风散寒
定位:于后头骨正下方凹陷中,也是颈部斜方肌外侧凹陷中,后发际正中旁开约2厘米即是此穴。
刺法:天柱穴烧山火行针2次。
功效:《灵枢经·厥病》曰:厥头痛,项先痛,腰脊为应,先取天柱。故取天柱以疏风散寒,解表通络,疏通太阳经气,以达到解表止头痛之功效。
针刺天枢作用 针刺天枢注意事项
1.本穴忌深刺,若深刺则针尖克穿过腹直肌鞘后层,腹横筋膜,腹膜外脂肪,壁腹膜进入腹腔而刺中小肠。
2.本穴对孕妇禁针,禁灸。
3.因腹部柔软,弹性较大,进针时要严格掌握进针力度,对于皮肤粗糙坚硬的患者,施以粗针,因不易进针,容易加大进针力度,针尖突然穿透皮肤,但力度未减,使针体进入体内过深。应缓慢下针,不可大幅度提插捻转,太强刺激,以防刺伤肠管。
4.忌火针深刺,由于天枢穴深部为小肠,若火针针刺过深,可损伤小肠,造成肠穿孔。
足通谷疼什么原因 足通谷常用配伍
1.配风池,天柱,头维,太阳,合谷,针刺泻法,疏风清热,治疗风热头项痛,目眩等症。
2.配风池,上星,合谷,内庭,针刺泻法,清热散风,凉血通窍,治疗风热鼻衄。
3.配风池,风门,天柱,后溪,针刺泻法,祛风散寒,通络止痛,治疗风寒入络之项强痛。
4.配百会,劳宫,水沟,上脘,大钟,针刺泻法,清热化痰,治疗痰火扰心之癫狂。
5.配身柱,本神,章门,丰隆,太冲,针刺补泻兼施,健脾化痰,熄风安神,治疗风痰阻窍之痫证。
6.配中极,足三里,针补足三里,针泻中极,足通谷,健脾利水,治疗脾虚湿滞之留饮。
风门怎么进针 风门穴常用配伍疗法
1.配列缺,迎香,支正,风池,肺俞,针刺泻法,疏风散寒,治疗风寒感冒。
2.配大椎,尺泽,鱼际,合谷,针刺泻法,疏风清热,治疗风热感冒。
3.配列缺,合谷,外关,丰隆,针刺泻法,宣肺化痰,治疗外感风寒之咳嗽。
4.配肺俞,尺泽,丰隆,针刺泻法,清热化痰,宣肺平喘,治疗痰热犯肺之哮喘。
5.配迎香,列缺,印堂,合谷,尺泽,针刺泻法,疏风清热,宣通鼻窍,治疗风热鼻渊。
6.配合谷,列缺,风池,针刺补法,调和营卫,益气固表,治疗营卫不和,肺气虚弱之自汗。
7.配风池,三阴交,血海,曲池,膈俞,风市,针刺泻法,祛风解表,调和营卫,凉血消疹,治疗风热发疹。
8.配太冲,神门,大陵,针刺泻法,清热熄风,治疗热盛生风之痉症。
9.配大杼,天宗,天柱,肩外俞,肩井,针刺平补平泻法,疏风通络,舒筋除痹,治疗风湿痹阻经络之肩背痛,项强等。
天柱的针刺方法 针刺天柱功能主治
天柱穴位于天柱骨两旁,属足太阳膀胱经,太阳主表,又主筋所生病。故有疏风通络,清头明目,安神定惊之功。主治头痛,眩晕,癔病,神经衰弱,失眠,癫痫,视网膜出血,咽喉炎,慢性鼻炎,鼻出血,颈椎病,腰扭伤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