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中医内服外用辨证治疗皮下脂肪瘤

中医内服外用辨证治疗皮下脂肪瘤

皮下脂肪瘤在中医称为痰核。“肉瘤”之名出《干金要方》。多因郁滞伤脾,痰气凝结所致。以皮下肉中生肿块,大如桃、拳,按之稍软,皮色不变,无痛为主要表现的瘤病类疾病。 本病常见于西医学所指的脂肪瘤。

皮下脂肪瘤的治疗方法一般多采取手术治疗为主。但中医不主张手术,因其只能治其标,不能治其本。如果是多发的、顽固的脂肪瘤,手术无法来解决的,可以考虑采用中医药内服外用法来分型辨证治疗。

气虚型

【病理】宜健脾益气,化痰散结。

【药方】黄芪30克,人参、当归各15克,茯苓、白术、远志各12克,乌药、香附、木香、贝母、陈皮、川芎各10克,甘草6克,大枣7枚。

气滞型

【病理】宜疏肝解郁,化痰散结。

【药方】当归15克,陈皮、赤芍、白芍各12克,乌药、川芎、香附、青皮、木香各10克,甘草6克,大枣5枚,生姜3片。成药可用(1)二陈丸,每次3克,日2次。(2)小金片,每次4片,日3次。

外敷法

1)外敷可用消瘤膏(硼砂、阿魏各等分,麝香少许,研细后,用大蒜捣烂成膏),醋或姜汁调敷。

2)亦可以生南星、贝母共研细末,鸡蛋清和米醋调敷。

3)白芥子研末适量调为稀糊,涂在纱布上贴于患处,不使发泡。配合内服新癀片。

此外,还应注意避免过劳,心情愉快,睡眠充足;生活规律,饮食清淡,多食新鲜蔬菜和水果;严格限制肥甘厚味,戒烟酒。

中医辨证治疗脂肪瘤

中医指出脂肪瘤多因郁滞伤睥,痰气凝结所致。以皮下肉中生肿块,大如桃、拳,按之稍软,皮色不变,无痛为主要表现的瘤病类疾病。本病常见于西医学所指的脂肪瘤。脂肪瘤中医不主张手术。因其只能治其标,不能治其本。因人是一个不可分割而相生相克的有机统一的整体,只有在脏腑机能正常的状态下才能维持着人体的生理正常功能。一旦某一脏腑出现问题,就会影响到其它脏腑。不论病因何来,都是如此。就中医来讲,任何脂肪瘤都不可怕,均是由气血壅滞瘀阻不通坏死所致。即或因寒湿阴邪凝滞,或阳热温毒积聚等引起的机体气、血、津、液、经(脉)络等阻滞不通,所造成的瘀滞。为中医外科症型。如病因可分气、血、寒、热、痰、湿、阴毒凝滞瘀阻、阳毒炽盛等瘀久败腐而致。整体调治,不失为余。痰生百病,“痰气”无处不到,无处不行,无论滞留何处即成痰核(此痰气非指咳吐之痰)。其痰核为瘤多发,形壮大小不一,分部在全身各个位置。有的遍身起筋块如瘤如粟、皮色不变,或痛或不疼等。

一、气虚型宜健脾益气,化痰散结。

药用:黄芪30克,人参、当归各15克,茯苓、白术、远志各12克,乌药、香附、木香、贝母、陈皮、川芎各10克,甘草6克,大枣7枚。

二、气滞型宜疏肝解郁,化痰散结。

1、药用:当归15克,陈皮、赤芍、白芍各12克,乌药、川芎、香附、青皮、木香各10克,甘草6克,大枣5枚,生姜3片。

2、成药可用:(1)二陈丸,每次3克,日2次。(2)小金片,每次4片,日3次。外敷可用消瘤膏(硼砂、阿魏各等分,麝香少许,研细后,用大蒜捣烂成膏),醋或姜汁调敷。亦可以生南星、贝母共研细末,鸡蛋清和米醋调敷。尚应注意避免过劳,心情愉快,睡眠充足;生活规律,饮食清淡,多食新鲜蔬菜和水果;严格限制肥甘厚味,戒烟酒。

三、健脾,化痰,活血化瘀

1、白术10 云苓15 浙贝12 桔梗12 夏枯草18 昆布15

2、陈皮6 枇杷叶12 当归10 黄芪18 党参15 淮山18 薏苡仁18

[加减]:

1、全身浮肿者,加猪苓15 泽泻12

2、肿瘤坚硬,加山慈菇18 莪术12 山甲12

3、大便溏泄者,加肉豆蔻12 神曲15 广藿香10

脂肪瘤的中医治疗方法是什么

脂肪瘤在中医称为“痰核”“肉瘤”之名出《千金要方》。多因郁滞伤睥,痰气凝结所致。以皮下肉中生肿块,大如桃、拳,按之稍软,皮色不变,无痛为主要表现的瘤病类疾病。本病常见于西医学所指的脂肪瘤。脂肪瘤中医不主张手术。因其只能治其标,不能治其本。因人是一个不可分割而相生相克的有机统一的整体,只有在脏腑机能正常的状态下才能维持着人体的生理正常功能。一旦某一脏腑出现问题,就会影响到其它脏腑。不论病因何来,都是如此。

就中医来讲,任何脂肪瘤都不可怕,均是由气血壅滞瘀阻不通坏死所致。即或因寒湿阴邪凝滞,或阳热温毒积聚等引起的机体气、血、津、液、经(脉)络等阻滞不通,所造成的瘀滞。为中医外科症型。如病因可分气、血、寒、热、痰、湿、阴毒凝滞瘀阻、阳毒炽盛等瘀久败腐而致。整体调治,不失为余。痰生百病,“痰气”无处不到,无处不行,无论滞留何处即成痰核(此痰气非指咳吐之痰)。其痰核为瘤多发,形壮大小不一,分部在全身各个位置。有的遍身起筋块如瘤如粟、皮色不变,或痛或不疼等。

中医治疗皮下脂肪瘤,脂肪瘤多发生于皮下,所以又叫皮下脂肪瘤,起源于皮下脂肪组织,属于良性肿瘤。一般的皮下脂肪瘤不需要治疗,如果瘤体较大的话可采用中医保守治疗。中医治疗皮下脂肪瘤以健脾益气、理气化痰为主,再配合一定的食疗、保健措施,能取得很好的疗效。根据中医的辨证施治,以调整阴阳,标本兼治;审证求因,认真辨别;治病求本为原则。采取行气散结、燥湿化痰、健脾益气、宽中化痰、疏肝和脾、理气活血的方法。因地因人制宜,辨证与辨病结合,进行灵活辨证,据情施治,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提高机体免疫功能,达到祛病康复目的。

如桑白皮是肺经的引经药。在治疗肺燥所至的咳喘方剂中加入桑白皮能引药入肺经;香附、柴胡是肝经的引经药,在治疗肝气郁滞、胸胁胀痛时加入柴胡香附可引药入肝;桂枝、薤白为心经的引经药,在治疗胸闷、气短、心悸等心阳不通时加入桂枝、薤白等能引药归心经,姜黄和牛夕均有行气活血、通络止痛的功效。但姜黄能引药上行能达上肢,因此,常做为上肢脂肪瘤的引经药。而怀牛夕则性喜下行而通达到下肢,因此,在治疗下肢脂肪瘤时,常加入怀牛夕做为下肢的引经药。

中医怎么看待脂肪瘤

中医怎么看待脂肪瘤?脂肪瘤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疾病,是由增生的成熟脂肪组织形成的良性肿瘤。多见于40~50岁的成年人。危害患者健康甚至生命,下面我们来看下中医怎么看待脂肪瘤。

中医怎么看待脂肪瘤

皮下脂肪瘤在中医称为“痰核”“肉瘤”之名出《千金要方》 。多因郁滞伤睥,痰气凝结所致。以皮下肉中生肿块,大如桃、拳,按之稍软,皮色不变,无痛为主要表现的瘤病类疾病。本病常见于西医学所指的脂肪瘤。脂肪瘤中医不主张手术。因其只能治其标,不能治其本。因人是一个不可分割而相生相克的有机统一的整体,只有在脏腑机能正常的状态下才能维持着人体的生理正常功能。一旦某一脏腑出现问题,就会影响到其它脏腑。不论病因何来,都是如此。就中医来讲,任何脂肪瘤都不可怕,均是由气血壅滞瘀阻不通坏死所致。即或因寒湿阴邪凝滞,或阳热温毒积聚等引起的机体气、血、津、液、经(脉)络等阻滞不通,所造成的瘀滞。为中医外科症型。如病因可分气、血、寒、热、痰、湿、阴毒凝滞瘀阻、阳毒炽盛等瘀久败腐而致。整体调治,不失为余。痰生百病,“痰气”无处不到,无处不行,无论滞留何处即成痰核(此痰气非指咳吐之痰)。其痰核为瘤多发,形壮大小不一,分部在全身各个位置。有的遍身起筋块如瘤如粟、皮色不变,或痛或不疼等。

中医治疗皮下脂肪瘤

脂肪瘤多发生于皮下,所以又叫皮下脂肪瘤,起源于皮下脂肪组织,属于良性肿瘤。一般的皮下脂肪瘤不需要治疗,如果瘤体较大的话可采用中医保守治疗。中医治疗皮下脂肪瘤以健脾益气、理气化痰为主,再配合一定的食疗、保健措施,能取得很好的疗效。

脂肪瘤如何治疗呢

治疗脂肪瘤时应注意:

总的来说,湖湘中医肿瘤医院中医治疗皮下脂肪瘤具有以下功能:

1、通过控制脂肪瘤细胞的营养供给,达到缩小肿块的目的;多吃五谷杂粮如玉米、豆类。真菌食品 灵芝中含有多糖物质和干扰素诱导剂,能抑制肿瘤。

2、阻断肿瘤细胞的增生;

3、增强机体对肿瘤细胞的敏感度,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

4、协同治疗,即把整体治疗与局部治疗有机结合起来,达到优势互补。

李荣兴教授提醒,中医治疗皮下脂肪瘤后期应采用食疗和预防配合治疗,饮食方面也要多加注意,因为皮下脂肪瘤患者大多体胖,所以要限制饮食,控制膳食中脂肪的摄入量,同时增加蔬菜、水果和谷类食物在膳食中的比例。另外,皮下脂肪瘤患者要适当的做一些减肥运动。

在平时的生活中也要注意一些饮食禁忌,患者平时的饮食一定要定时定量不能暴饮暴食,要多出去活动活动锻炼锻炼出出汗,尽可能的消耗脂肪,这样子可以将脂肪瘤变小饮食要吃得清淡一点减少高胆固醇食物和脂肪的摄入。

中医治皮下脂肪瘤

皮下脂肪瘤在中医称为痰核。“肉瘤”之名出《干金要方》。多因郁滞伤脾,痰气凝结所致。皮下脂肪瘤可先采用中医保守治疗的方法。具体如下:

皮下脂肪瘤(lipoma)是起源于脂肪组织的良性肿瘤,由成熟的脂肪组织所构成。皮下脂肪瘤在中医中也被称为痰核。凡体内有脂肪存在的部位均可发生,脂肪瘤有一层薄的纤维内膜,内有很多纤维索,纵横形成很多间隔。最常见于颈、肩、背、臀和乳房及肢体的皮下组织,面部、头皮、阴囊和阴唇,其次为腹膜后及胃肠壁等处;极少数可出现于原来无脂肪组织的部位,如果肿瘤中纤维组织所占比例较多,则称纤维脂肪瘤。根据脂肪瘤的可数目可分为有孤立性脂肪瘤及多发性脂肪瘤。

皮下脂肪瘤皮下脂肪瘤一般不用治疗,但较大而且妨碍身体其它功能、有自觉症状者,可先采用中医保守治疗的方法,能取得一定效果。具体治则可以健脾益气、理气化痰为主,方用二陈汤加减。党参、姜半夏、云苓、姜汁炒竹茄各12g,陈皮、炒白术、炒白芥子、皂刺、制香附各10g,丝瓜络、山慈菇、胆南星、炒二丑各6g,水煎,日服1剂,分3次服。加减:肿块难消加黄芪、白药子、土贝母、陈皮;皮疹在肩背加羌活;在躯干加郁金、柴胡;在腰骶加炒杜仲、川牛膝。外治:可取山慈菇,醋磨浓汁、外涂患处,每天3~5次,直至肿物消失。手术:对内科保守治疗不效者,自觉症状明显者,应采取手术切除。术中应对伸展到周围组织中的瘤小叶彻底根除,以免复发。建议手术治疗!

中医内服外用辩证治疗多形性红斑

多形性红斑是一种以红斑为主,兼有丘疹、水疱等多形性损害的急性炎症性皮肤病。皮疹具有多形性,常伴粘膜损害。在中医文献中称为“猫眼疮”,因为它的典型皮损表现就象猫的眼睛一样。好发于手、足背,颜面及四肢伸侧,常呈对称性。

中医认为发病原因多由于素体禀赋不耐,加之寒湿或风湿热蕴阻肌肤,外受感染、药物、食物过敏等因素,以致火毒炽盛,蕴阻肌肤而发。根据其特征可分为风寒证、湿热证、火毒证三种类型。风寒证治宜和营祛寒。湿热证治宜清热利湿。火毒证治宜清热解毒,凉血利湿。

内服方:

1、桂枝汤加味。方用桂枝、赤芍、当归、红花、白鲜皮、生姜皮、防济、威灵仙、桑枝、生甘草。主治风寒证型多形性红斑。

2、龙胆泻肝汤加减。方用银花、连翘、生山栀、黄芩、生地、竹叶、生石膏、车前草、木通、丹皮、蒲公英。主治湿热证型多形性红斑。

3、普济消毒饮加减。方用生地、赤芍、丹皮、黄连、黄芩、银花、连翘、板蓝根、山豆根、土茯苓、紫草、生甘草。主治火毒证型多形性红斑。

4、加味疏风凉血饮:生地12克,丹皮9克,紫草12克,黄芩12克,防风10克,秦艽9克,白藓皮15克,白术9克,茯苓12克。

5、猫眼疮验方:荆芥、防风各10克,蝉蜕6克,石膏30克,知母10克,黄芩,通草各10克,牛蒡子15克,连翘12克,生地15克,元参20克,板蓝根12克。水煎服,每日1剂。

外治方:

1、三黄洗剂外搽。适合皮疹以红斑、丘疹、水疱、糜烂为主者。取大黄、黄柏、黄芩、苦参各等份,共研细末。上药10~15,加入蒸馏水100ml,医用碳酸1ml。临用时摇匀,以棉花蘸药汁搽患处,每日4~5次。

2、水疱、大疱有渗出者,以马齿苋、黄柏、地榆煎汤冷湿敷,每次20分钟,每天3-4次。

3、口腔粘膜损伤溃疡者,可用蒲黄液含漱,并用青吹口散外吹。

4、当归12克,红花克、花椒各20克,肉桂30克,细辛15克,干姜30克,樟脑2克。上述药物用95%酒精侵泡7天,用棉签蘸取该液擦患处,后轻轻按摩,促进药物渗透,每日2次,连用7天。

补充阅读:多形性红斑患者治疗期间的注意事项

1、应尽量避免诱因,如积极控制感染、停用可以致敏药物。

2、寒湿证者需注意保暖,避免寒冷刺激。

3、忌食辛辣鱼腥发物,忌烟酒。

4、重症者出现皮肤大疱破溃、糜烂者,应加强护理,皮损处及时就诊换药,注意床上用品的消毒、更换,防止感染。

如何去除皮下脂肪瘤

中医怎么看待脂肪瘤

皮下脂肪瘤在中医称为“痰核”“肉瘤”之名出《千金要方》 。多因郁滞伤睥,痰气凝结所致。以皮下肉中生肿块,大如桃、拳,按之稍软,皮色不变,无痛为主要表现的瘤病类疾病。本病常见于西医学所指的脂肪瘤。脂肪瘤中医不主张手术。因其只能治其标,不能治其本。因人是一个不可分割而相生相克的有机统一的整体,只有在脏腑机能正常的状态下才能维持着人体的生理正常功能。一旦某一脏腑出现问题,就会影响到其它脏腑。不论病因何来,都是如此。就中医来讲,任何脂肪瘤都不可怕,均是由气血壅滞瘀阻不通坏死所致。即或因寒湿阴邪凝滞,或阳热温毒积聚等引起的机体气、血、津、液、经(脉)络等阻滞不通,所造成的瘀滞。为中医外科症型。如病因可分气、血、寒、热、痰、湿、阴毒凝滞瘀阻、阳毒炽盛等瘀久败腐而致。整体调治,不失为余。痰生百病,“痰气”无处不到,无处不行,无论滞留何处即成痰核(此痰气非指咳吐之痰)。其痰核为瘤多发,形壮大小不一,分部在全身各个位置。有的遍身起筋块如瘤如粟、皮色不变,或痛或不疼等。

中医治疗皮下脂肪瘤

脂肪瘤多发生于皮下,所以又叫皮下脂肪瘤,起源于皮下脂肪组织,属于良性肿瘤。一般的皮下脂肪瘤不需要治疗,如果瘤体较大的话可采用中医保守治疗。中医治疗皮下脂肪瘤以健脾益气、理气化痰为主,再配合一定的食疗、保健措施,能取得很好的疗效。

相关推荐

皮下脂肪瘤的危害

皮下脂肪瘤好发于皮下,位于皮下组织内的脂肪瘤大小不一,大多呈扁圆形或分叶,分界清楚;边界分不清者要提防恶性脂肪瘤的可能。肿瘤质软有弹性,有的可有假性波动感。肿瘤不与表皮粘连,皮肤表面完全正常,基底部较广泛。用手紧压脂肪瘤基底部,可见分叶形态。皮肤可出现“桔皮”状。肿瘤发展非常缓慢,大多对机体无严重不良影响,恶性变者及少。 专家介绍,脂肪瘤是皮下成熟脂肪组织的良性增生形成。多见于40-50岁的成年人。有的脂肪瘤在结构上除大量脂肪组织外,还含有较多结缔组织或血管,可形成复杂的脂肪瘤。 此外,另有一类多发性圆形

皮下脂肪瘤的表现

通常表现为皮下的、单发或多发的、大小不一的、生长缓慢的扁平圆形肿块,或呈分叶状。单发者瘤体较大,多见于腹壁、胸壁、腰背部、肩部、颈部,呈纺锤形或椭圆形,长轴多与皮肤平行。多发性脂肪瘤瘤体较小,多成对称性,质地稍硬,可伴疼痛。 脂肪瘤本身一般无自觉症状,较大肿瘤可妨碍局部动作,或因压迫神经而引起疼痛。 脂肪瘤可作为Gardner综合征的部分表现,除脂肪瘤外,患者还伴有面部多发性骨瘤、皮肤表皮样囊肿、结肠多发性息肉、纤维瘤等。多发性脂肪瘤还应考虑到脂肪瘤病的可能,肿瘤数目可从几个到几百个不等,主要发生于躯体上

什么是脂肪瘤

脂肪瘤是一种常见的良性软组织肿瘤,手术几乎是唯一有效的治疗方法。大多数情况下脂肪瘤不会引起不适症状和并发症,较大的脂肪瘤或者一些特殊位置的脂肪瘤可能会压迫附近的神经引起不适。如果病变无碍外观与功能,可以不行手术。 脂肪瘤是一种良性的肿瘤,它的恶性肿瘤为脂肪肉瘤,这种症状在临床上比较少见,一般发生于深部软组织,如大腿及腹膜后,极少从皮下脂肪发生,而一般常见的良性脂肪瘤多位于皮下脂肪。 因为一般情况下,深部脂肪瘤是不易发现的,因此,绝大多数能够自己发现的脂肪瘤都是良性的。一旦发现自身有类似脂肪瘤的症状,患者应

脂肪肝的中医辨证治疗

中医治疗脂肪肝需辨证施治,主要的证候及治疗方法包括: (1)肝郁气滞:胁肋胀痛,胸脘不舒,时太息,恶心纳呆,腹胀乏力,大便不畅,舌质淡红、苔白,脉弦。治法:疏肝理气,健脾和胃。 (2)痰湿内阻:右胁隐痛,脘腹胀满,恶心欲吐,痰涎壅盛,头困身重,舌胖大、苔白腻,脉象弦滑。治法:化痰拈湿,理气和中。 (3)气虚血淤:胁下刺痛,腹部胀满,气短乏力,神疲肢倦,红缕血痣。舌质淡紫、边有淤魔,脉象细涩无力。治法:健脾益气,疏肝化淤。

脂肪瘤的类型有哪些

① 通常最常见的脂肪瘤是普通的皮下脂肪瘤。由成熟的脂肪及少量间质组织组成,可以单发,也可以多发,表现为皮下或深部的质软肿块。 ② 其他类型的特殊脂肪瘤。如血管脂肪瘤、肌肉脂肪瘤等,在临床或病理上与普通的皮下脂肪瘤有所不同。 ③ 异位脂肪瘤。此类可能是错构组织,在发生部位上与皮下脂肪瘤有所不同,如肌肉间脂肪瘤、血管肌肉脂肪瘤、神经纤维脂肪瘤等。 ④ 良性棕色脂肪瘤

什么是皮下脂肪瘤

皮下脂肪瘤中医称为痰核。“肉瘤”之名出《干金要方》。多因郁滞伤脾,痰气凝结所致。以皮下肉中生肿块,大如桃、拳,按之稍软,无痛为主要表现的瘤病类疾病。 最常见的好发部位为颈,肩,背,臀和乳房是起源于脂肪组织的良性肿瘤,由成熟的脂肪组织所构成。 皮下脂肪瘤(lipoma)是脂肪组织的良性肿瘤。由成熟的脂肪组织所构成,凡体内有脂肪存在的部位均可发生。脂肪瘤有一层薄的纤维内膜,内有很多纤维索,纵横形成很多间隔,最常见于颈、肩、背、臀和乳房及肢体的皮下组织,面部、头皮、阴囊和阴唇,其次为腹膜后及胃肠壁等处;极少数

皮下脂肪瘤的发病原因

时代进步了,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越来越高,可以吃的东西越来越多,但是很少有人注意到所吃食物是否都健康,这样就很容易产生皮下脂肪瘤,生活中到底还有哪些原因可以导致皮下脂肪瘤呢? 皮下脂肪瘤中医称为痰核。“肉瘤”之名出《干金要方》。多因郁滞伤脾,痰气凝结所致。以皮下肉中生肿块,大如桃、拳,按之稍软,无痛为主要表现的瘤病类疾病。 最常见的好发部位为颈,肩,背,臀和乳房是起源于脂肪组织的良性肿瘤,由成熟的脂肪组织所构成。 皮下脂肪瘤指“脂肪瘤致瘤因子”在患者体细胞内也存在一种致瘤因子,在正常情况下,这种致瘤因子处

痤疮留下的痘痕如何祛除

痤疮疤痕一般是在原来长痤疮的地方留下痕迹,但不同患者的痤疮疤痕会有不同的表现,不明显的痤疮疤痕可以通过一些遮瑕产品遮盖住,但较为明显的痤疮疤痕只能显现到外面。留有痤疮疤痕的患者,不妨尝试以下一些方法进行治疗。 果酸换肤 果酸换肤主要使用高浓度的果酸剥落老化角质层,加速上层表皮细胞的更新速度,从而解决痘印、痘疤。 姜片摩擦法 将生姜切片后,轻轻擦揉痘痕,可以抑制肉芽组织继续生长。用姜片贴在有痤疮疤痕的地方,也可以淡化痘痕的,临床效果较为显着。 此外,通过中医治疗痤疮有较为显着的优势,而且中医辨证治疗,使大

粘液性脂肪肉瘤的治疗方法

专家说,脂肪瘤是一种良性的肿瘤,它的恶性肿瘤为脂肪肉瘤,这种症状在临床上比较少见,一般发生于深部软组织,如大腿及腹膜后,极少从皮下脂肪发生,而一般常见的良性脂肪瘤多位于皮下脂肪。 因为一般情况下,深部脂肪瘤是不易发现的,因此,绝大多数能够自己发现的脂肪瘤都是良性的。一旦发现自身有类似脂肪瘤的症状,患者应该及时到正规皮肤科医院进行诊治,由临床医生进行诊断,决定是否治疗。目前,治疗脂肪瘤的有效的治疗方法是手术治疗,大多数皮下脂肪瘤,如果肿瘤不太大,不影响到美观,也不是痛性脂肪瘤,一般不必手术治疗。对较少见的对

脂肪瘤分为哪几种类型

① 通常最常见的脂肪瘤是普通的皮下脂肪瘤。由成熟的脂肪及少量间质组织组成,可以单发,也可以多发,表现为皮下或深部的质软肿块。 ② 其他类型的特殊脂肪瘤。如血管脂肪瘤、肌肉脂肪瘤等,在临床或病理上与普通的皮下脂肪瘤有所不同。 ③ 异位脂肪瘤。此类可能是错构组织,在发生部位上与皮下脂肪瘤有所不同,如肌肉间脂肪瘤、血管肌肉脂肪瘤、神经纤维脂肪瘤等。 ④ 良性棕色脂肪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