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期常见的心理行为异常
儿童期常见的心理行为异常
1.智力发育障碍
在发育期间儿童的智能显著低于同龄儿水平,同时伴有明显的社会生活适应能力障碍,这种小孩看上去很幼稚,表情呆滞,有的孩子有很特别的面容,还可能伴有一些畸形,遇上这种情况应马上到医院去检查,以尽早治疗。
2.学习障碍
这种孩子智力正常,在早年可能有一些不明显的语言和运动发育上的问题未引起重视,小孩主要表现为阅读障碍,拼写障碍和运算障碍,因此学习成绩差。若自己的小孩有这类问题也应及时到医院检查,以进行特殊矫治。
3.注意缺陷多动障碍
这类小孩智力正常,表现为不分场合的多动,但注意缺陷是实质问题,由于注意缺陷影响听课效果,所以学习成绩很差,这种情况也应及时到医院检查和矫治。
4.语言发育障碍
小孩理解语言和说话延迟或理解和说话能力不如正常儿,智力发育在正常范围,应尽早到医院或专业机构进行语言训练。
5.发育协调障碍:
这种小孩自幼运动发育落后,大运动,精细运动不协调,平衡功能也很差,如容易摔跤或者拍球和书写困难,甚至口腔、舌体等运动不协调还可导致进食、说话和阅读困难,智力发育可在正常范围,如发现自己的小孩有这类问题应也尽早到医院或专业机构进行训练。
6.其他行为问题
(1)吸吮手指
小婴儿吸吮手指是一种正常现象,以后随年龄增加,对外界环境的兴趣增加,对自身刺激的注意力减少,吸吮手指的行为会自行消退。一岁后,若小孩仍然经常吸吮手指则属一种不良的行为表现。造成这种行为不消退的原因有:与人交往、玩耍过少,饥饿时未及时哺乳等。
预防这种行为发生的最好方法有:在小孩出生后就应经常给小孩讲话,因2-3个月的小孩特别喜欢注视正在说话的人脸,并对说话人的面部表情和口形进行模仿,当小孩5个月会抓物体和对外界环境的兴趣明显增加时,应经常给小孩玩玩具,并常带他们到户外去玩,去接触其他小孩,饥饿时应及时哺乳等。总之在他们醒着的时候应有丰富多样的生活环境,这样他们才会将对自身刺激的注意力逐渐转向周围世界。
(2)咬指甲
咬指甲是儿童期常见的一种不良习惯。多发生于3一6岁的小孩,症状可持续至青春期。咬指甲的发生常与家庭不和、心情矛盾、精神过度紧张等有关。
多数儿童可随年龄增加自行消失,少数人可持续至成年期。
防治这种不良习惯主要应改善和消除造成儿童精神情绪紧张的一切因素。严重者或较大儿童应到医院进行矫治。
(3)倔强
2~3岁小孩,在意志开始发展的早期阶段有一些违拗和反抗心理属正常行为,对不利于自己的事表示抗拒或拒绝也是正常现象, 但3~4岁后随语言、思维、社会情感的发展和教育的作用自我控制能力逐渐增强,调控情绪的能力增加,这种违拗和反抗行为会逐渐减少,在这年龄阶段的孩子,若凡事仍然表现出强烈的违拗和反抗行为,或毫无道理地固执要求他想要做的事,拒绝成人的合理要求,偏做成人禁止做的事,则为不正常行为。平时过于娇惯宠爱孩子,稍不如意就满足小孩不合理的要求或成人脾气暴躁,经常打骂小孩,对小孩的正当要求过于冷漠等都可导致小孩产生强烈的违拗和反抗心理。
防治的关键在于改善家人教养孩子的态度,要关心孩子成长,要正确对待孩子的合理要求,对待孩子的不合理要求有原则性,避免过多责罚。
(4)依赖行为
不同年龄的儿童都有一定程度的依赖性,尤其在婴幼儿时期是正常现象,但过分依赖与年龄不相称时则为不正常行为。家庭成员的过分照顾是造成儿童依赖性的最主要原因,相反,缺乏照顾,小孩得不到父母的足够的支持和教养或对小孩要求过高,使小孩屡受挫折,不能形成有关独立成功的经验都可能导致小孩不正常的依赖行为。
防治的重点在于从小应鼓励小孩做力所能及的事,不要提过高要求。小孩能独立完成的事,成人应少帮助,让其从中获得独立成功的经验,小孩不能独立完成的事,应给予一定的指导和帮助。
(5)退缩行为
在陌生的环境中有短暂的退缩行为对儿童来讲是正常现象,若过分怕生,不愿到公共场所去玩或随父母去亲朋家中做客,从不主动与其他儿童交往,平时表现孤独退缩、胆小怕事、沉默少言,喜一人独自玩。但可在自己熟悉的环境与熟悉的人玩耍自如。大多数儿童可随年龄的增加而自行消失。
防治的关键在于从小应多给小孩提供充分的、各种形式的交往机会,让小孩多与周围的人,尤其小朋友接触,不能经常将小孩关在家里
心理发育障碍
一是生殖器前期,包括口欲期和肛欲期。在此阶段,婴幼儿的吸吮活动、大便的排泄和滞留均可使其获得快感。
二是自恋期。在这一阶段,孩子对自己的生殖器发生兴趣,手淫成了获得快感的主要行为。
三是乱伦期。男孩的性爱对象选择母亲。而女孩子则多偏爱父亲,关对同性的尊亲产生忌妒或仇恨。
四是同性恋期。这一段的儿童迷恋同性的小伙伴,不喜欢与异性交往。
最后是异性恋期,也称为生殖期,这时期的青少年把兴趣逐渐转向异性,寻求与异性的结合成为主要的性行为。此时,个体的性心理发育便趋向成熟。在上述心理发展的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便可能引起性心理发育障碍,表现为形形色色的性变态行为。弗洛伊德的这一学说,虽然包含有不少主观臆断的成分,尤其是他的泛性论已受到不少批评,但他观察到的许多现象,很大程度上符合人类性心理发育的基本事实。
大量的临床症例证实,几乎所有成年性心理障碍者,都在儿童或青少年时期便显露出某些偏离正常的趋向。性心理发育障碍可以有其生物学基础。如某种程度的性激素紊乱或水平异常。但大多数情况下,性心理发育障碍被视为一种独立的心理行为异常。因此,从早年开始的性健康教育是预防性心理发育障碍的主要方法。大量资料表明,家庭影响起着重要的作用。如孩子窥视双亲的性生活、家长与年龄较大的异性孩子过分亲昵、不适当的性讨论过
儿童学校恐惧症诊断标准
当儿童对恐惧的对象表现出的情绪反应远远超过该恐惧对象实际带来的危险时则称为恐惧症。恐惧情绪是儿童期较常见的一种心理问题几乎每个儿童在其心理发育的某一阶段都曾出现过恐惧反应不同的年龄阶段有不同的恐惧对象如害怕黑暗陌生人声音雷鸣闪电、动物昆虫、想象中的事物等。儿童期恐惧症不像成人那样常见临床表现也不十分典型儿童期常见的恐惧症为学校恐惧症它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恐惧症,虽然目前的诊断标准中没有专门列出该诊断,但在临床工作中非常普遍。
CCMD-3未纳入儿童学校恐惧症。由于这是常见的障碍之一故试订诊断如下供参考。儿童学校恐惧症是指儿童对学校环境或到学校上学产生恐惧焦虑情绪和回避行为,而在与上学无关或非学校环境(如家中)言谈自如。
(1)症状标准:
①对到学校上学存在持久的恐惧、焦虑情绪和回避行为。
②对学校环境感到痛苦不适、哭闹不语或退出。
③患儿对其行为有自我意识,表现过分关注。
④不在学校环境或不上学并与家人或熟悉的人在一起时表现正常。
(2)严重标准:社会功能受损。
(3)病程标准:符合症状标准和严重标准至少已1个月(不包括最初入学的第1个月)。
(4)排除标准:不是由于分裂症广泛性发育障碍、情感性精神障碍癫痫性精神障碍广泛性焦虑症等所致。
脑瘫会危及孩子生命吗
小儿脑性瘫痪又称小儿大脑性瘫痪,俗称脑瘫。是小儿时期常见的中枢神经障碍综合征,病变部位在脑,累及四肢,常伴有智力缺陷、癫痫、行为异常、精神障碍及视、听觉、语言障碍等症状。那么,脑瘫会不会危及孩子生命呢?
大家都非常关注脑瘫这种疾病会不会危及孩子的生命这个问题,资料显示:近90%的脑瘫患儿可以活到成年或者老年,但是据估计平均期望寿命在30岁左右,患儿的10%左右,在婴儿期或儿童期发生死亡。所以,对于脑瘫患者来说,能活多少年并不能掉以轻心。
一般认为脑瘫患儿如果没有其他并发症,寿命应该和正常人相仿。但是这是一种错误的概念,脑瘫一些不良症状,不仅影响孩子的正常发育,还给社会及家庭造成了严重的经济负担。脑瘫患儿需积极地治疗,坚持锻炼身体,进行康复训练,帮助改善病情,这样脑瘫孩子的生命方可得以延续。
脑瘫一般不会影响患者的生命的,不过随着病情的不断加重,患者可能会因为脑瘫并发证,或者是脑瘫所引起的心理疾病而存在生命危险,为了脑瘫患者的生命安全着想,脑瘫一旦发作患者父母就应使其及时接受治疗才好。
经常啃指甲是心理有问题还是缺少微量元素
咬指甲也称咬指甲症或咬指甲癖,是指反复咬指甲的行为.咬指甲是儿童期常见的一种不良习惯。首先对小孩子要循序诱导,帮助其改掉坏习惯.多与小孩子交流,排除小孩的抗拒性心理等.其次,可到医院做个血常规等检查,确定是否有贫血等,在对症处理,既便宜又方便,还不会耽误孩子的发育.
肥胖症严重影响孩子的健康
肥胖症孩子的健康问题很重要,很多家长不知道孩子患了肥胖症应该怎么做,有关专家近日指出,儿童期单纯肥胖症是20世纪儿童期严重的健康问题,也是21世纪严重的健康及社会问题。肥胖症对孩子的身体健康都有哪些影响呢?
有关专家是在近日举行的第49届雀巢国际营养专题研讨会上做这一论述的。这次研讨会的主题是儿童与青少年的肥胖问题。
专家们认为,单纯肥胖症对儿童心血管,呼吸功能产生长期慢性的损伤,迟滞儿童的有氧能力发育,提前动用心肺储备功能,降低体质健康水平,阻碍心理行为发展,压抑潜能发育。儿童期单纯肥胖症还是成人期心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压和某些部位癌症的重要危险因素。肥胖者早逝的危险是非肥胖者的1.3至2倍。
儿童单纯肥胖症还造成儿童难以克服的心理行为损伤,使儿童的自尊心、自信心受到严重损伤,对儿童的性格塑造,气质培养,习惯养成有破坏性的负面影响。并且40%的儿童青少年肥胖者将在成年后继续肥胖,由于社会习俗和认同方面存在的偏见,肥胖者在升学、求职、社交、婚姻方面都面临着更多的压力。
如何治疗小儿多动症
综合治疗是关键
目前多动症的治疗应采用综合治疗,以心理行为治疗和药物治疗为主,其他治疗方法为辅。在治疗中强调家长、老师、医务工作者及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尤其是家长和老师的参加非常重要,各方面要相互协调,共同努力,才能取得良好治疗效果,帮助多动症儿童矫正心理、情绪和行为异常,提高学习成绩,提高自信和自尊,充分发挥儿童的潜能。有人认为多动症不需要治疗;有人认为只要教育就可以了;还有人认为治疗只是医生的事,与老师或家长的关系不大,这些都是不正确的观点。
长期治疗须坚持
有人认为多动症只是一种儿童期的疾病,是自限性的,到了青春期后自然就会痊愈的。因此认为,多动症只需要短期治疗就可以了,根本不需要长期治疗。
近年来发现多动症的预后并不乐观。多动症儿童长大后虽然多动表现可能会减轻甚至消失,但其他症状并不一定有明显的改善,常持续多年,甚至可能终身存在。多动症儿童年龄小的时候多动表现明显,随着年龄的增长,则注意力不集中更明显。到了青少年,会出现学习问题、自卑,还可能出现法律问题。到了大学和成年阶段,会出现缺乏组织计划性、做事不专心等,使得学业失败、工作困难、自卑、物质滥用和事故多等。由此看,多动症的症状始终存在,只是年龄不同表现不一样。因此,学者们提出多动症应是一种终身疾病,需要长程治疗,常常需要数年甚至更长的时间。
药物治疗效果好
多动症的治疗方法有很多,包括心理行为治疗、家庭治疗和药物治疗等。既往由于人们对该病的治疗存在着种种误解,特别是担心药物的副作用,往往半途而废,许多患儿并未得到适当的治疗,结果贻误了治疗时机。
近年来,药物治疗越来越被提到一个非常重要的地位,即药物治疗也应作为首选的治疗。研究发现,只有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同时进行,才能发挥最大的作用,而仅用非药物治疗的效果往往不够理想。相反,如果因为害怕药物的副作用,贻误了最佳治疗时机,对孩子的伤害要比药物的副作用严重得多。
脑瘫儿童为什么会行为异常
儿童在生理上存在疾患的特殊性,可能是引父母出现矛盾的主要原因。家庭和睦是小儿健康成长的基础,和谐的家庭往往对孩子倾注更多的关怀,儿童出现行为异常的发生率较低,反之儿童出现异常的可能性会明显增高,家长对孩子的支持与关心可以有效降低儿童行为问题的发生。脑瘫儿童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生活能力差、任性娇气、依赖性强、哭闹、破坏东西等,
若未得到早期发现、早期干预,则随着年龄的增长,出现心理行为问题的儿童将明显增多。调查中发现女孩肥胖的比例较高,提示对脑瘫儿童也应注意合理的喂养。脑瘫儿童总分异常发生率为6.52%,要文献报道相符,但行为因子异常发生率明显高于文献报道资料,因此脑瘫儿童的行为问题不容忽视。
家庭,脑瘫可以引起儿童自卑、孤僻、焦虑等心理问题,反过来,自卑、孤僻、焦虑的脑瘫儿童往往不愿积极主动地配合治疗,因而不利于康复。通过对脑瘫儿童心理行为问题的干预矫正,旨在使这些儿童以及家长清楚地意识到由于各种不良因素导致儿童躯体障碍,如运动障碍,语言发育障碍,智力障碍等,疾病己成事实,但应冷静地对待这一事实,所谓“身残志不残”,使这些特殊儿童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
儿童遗尿症的原因 心理因素
遗尿患儿常伴有心理行为异常,如学习困难和注意缺陷多动症等。
多动症儿童常见的异常行为
(1)活动过多,但体育成绩很差。
这类孩子不论在任何场合都处于不停的活动状态中,如上课不断地做小动作,敲桌子,摇椅子,舔铅笔,切橡皮,撕纸头,拉同学头发等。平时走路急促,爱奔跑,经常无目的地乱闯、乱跑,手脚不停而又不听劝阻。虽然这类孩子活泼好动,但体育成绩很差,如果老师考跳绳,那他肯定不及格。
(2)注意力不集中,上课时常常东张西望,心不在焉,或貌似安静,实则走神,老师讲课他听而不闻。
做作业时边做边玩,随便涂改。不能集中注意力做一件事,做事常有始无终。
(3)冲动任性。
这类孩子情绪极为不稳,不服管束,常惹是生非。高兴时又笑又叫,又唱又跳;当不顺心时,容易激怒,常常发脾气。这种喜怒无常的表现,常使同学害怕他,不愿意接近他,致使他越来越不合群,久而久之可造成其逆反心理,常常发生自伤或伤人行为。
(4)学习困难。
这类孩子由于注意力不集中,上课不注意听讲,对老师布置的作业未听清楚,以致做作业的时候常常发生遗漏、倒置和理解错误等情况。部分患儿可能有不同种类的认识功能障碍,如语言功能障碍、空间功能障碍、思维功能障碍等。
(5)行为异常。
这类孩子多伴有各种各样的行为异常问题,如说谎、逃学、偷窃、离家出走等等。在与同伴的交往过程中,不讲礼貌,欺负弱小,排斥他人,因此在同龄儿童中属于不受欢迎的人。
孩子有这五类表现说明需要心理辅导
1.儿童常见心理行为问题
喜欢咬指甲 生活中不难发现,有部分孩子,甚至年龄已经不小了,还总是喜欢咬指甲,这种坏习惯不仅对身体有伤害,而且还是在反映着孩子的心理问题。孩子喜欢咬指甲,甚至是撕烂自己的手皮,可能是因为家长对孩子欠缺关心,或者家庭关系不和谐,导致孩子的心理长期处于紧张状态,压力太大就会使得孩子喜欢咬指甲。
2.坏脾气容易爆发
有些孩子的性格比较暴躁的,喜欢小题大做,一点小事情就喜欢暴跳如雷,这种性格不仅可能是因为先天神经系统反应过于冲动,还可能是因为后天的教育和环境影响所致的。对待这种坏脾气容易爆发的孩子,家长应该以身作则,正确教育引导孩子的性格发展,并教会孩子如何控制调整自己的情绪变化。
3.过于依赖父母
有部分的孩子过于依赖父母,因此,当孩子单独处于陌生环境中,或者去到人太多的地方,就会藏在父母的身后,怕生的心理特别严重,这对孩子的心理健康难免会有所伤害。
4.经常恐惧或容易退缩
孩子经常产生恐惧心理,或者面对困难的时候容易退缩,这种行为特点反映了孩子的心理问题,需要家长引起指导和纠正,才可能慢慢得以改正。当然家长平时要多带孩子接触外界,多开拓视野,这才有利于孩子恢复正常的心理行为。
5.心情不好就自虐
孩子每次心情不好就开始开展自虐,比如爱滚地、爱撞头、爱打头、爱抓头发等等,这些行为都属于一种怪癖,也是孩子发泄情绪的一种做法。但是家长应该及早纠正孩子的这种心理行为,以免对孩子的成长健康造成影响。
6.如何使孩子成为身心健康的人
首先,家长就必须以身作则,用自己正确的言行举止习惯去正面影响孩子;其次,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方法必须正确,只有采取正确的教育方式才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最后,多关心陪伴孩子成长,多了解孩子的情感需求,这才能使得孩子变成一个身心健康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