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气肿的中医辨证治疗
肺气肿的中医辨证治疗
1、痰浊壅肺
证候:咳嗽痰多,色白粘腻或呈泡沫状,喘促气急,稍劳即著,怕风易汗、脘痞纳少,倦怠乏力,舌质偏淡,苔薄腻或浊腻,脉滑。
治法:化痰降气,健脾益肺。
2、痰热郁肺
证候:咳嗽,咯痰色黄粘稠,咯吐不爽,喘息气粗,胸部胀满,烦躁,口渴欲饮,身热微恶寒,溲黄便干,舌红苔黄燥或黄腻,脉数或滑数。
治法:清肺化痰,降逆平喘。
3、肺肾气虚
证候:喘促日久,倚息不能平卧,呼多吸少,声低气怯,气不得续,动则喘促更甚,胸闷,心悸,咳嗽,痰多清稀或白如沫,形寒肢冷,夜尿多,重者面青唇暗,舌淡或紫暗,苔白,脉沉细数无力或结代。
治法:补肺纳肾,降气平喘。
4、肺肾阴虚
证候:喘促气短,动则喘甚,咳嗽痰少,质粘难以咯出,面红烦热,口咽干燥,手足心热,潮热盗汗,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滋补肺肾。
慢支肺气肿中医治疗
肺气肿是指终末细支气管远端的气道弹性减退 ,过度膨胀、充气和肺容积增大 ,或同时伴有气道壁破坏的病理状态 ,临床上多为慢支的早期并发症。本病属中医“喘证”范畴。现分型论治如下
1.风寒外感 :患者咳喘并作 ,痰白而稀 ,恶寒头痛 ,无汗 ,舌苔薄白 ,脉浮紧。
治则 :散寒宣肺 ,化痰平喘。处方 :杏仁、半夏各 10克 ,细辛 3克 ,炙麻黄、甘草各 6克。水煎分 3次服。
2.痰浊壅肺 :患者气喘咳嗽 ,痰多粘稠 ,咳而不爽 ,胸闷痛 ,苔白腻 ,脉滑。
治则 :祛痰平喘。处方 :陈皮 5克 ,半夏、茯苓各 12克 ,甘草 6克 ,杏仁、苏子、白芥子、莱菔子各 10克 ,川朴 9克。水煎分 3次服。
3.肺喘 :患者喘促气短 ,语言无力 ,咳声低弱 ,自汗畏风 ,咽喉不利 ,面红口干 ,舌质淡红 ,脉细软而弱。
治则 :益气养阴定喘。处方 :人参 9克 ,五味子 4克 ,沙参 12克 ,麦冬、紫苑、黄芪、桑白皮各 10克 ,黄芩、炙甘草各 6克。水煎分 3次服。
4.肾喘 :患者喘咳日久 ,动则喘甚 ,形疲神惫 ,汗出面青 ,肢冷腰酸 ,舌质淡 ,脉沉细。
治则 :补肾纳气。处方 :泽泻、熟附子各 9克 ,肉桂 (另焗水 ) 3克 ,熟地 12克 ,人参、山萸肉、丹皮、故纸、茯苓各 10克 ,五味子 4克。水煎分 3次服。
痱子的中医辨证治疗
痱子患者的中医治疗原则应以消暑解热为主,方用消暑汤加减。痱子的中医外治疗法如下:
1、马齿苋煎水温洗后,外扑痱子粉;
2、痱子草30克、鲜丝瓜叶15克,水煎取汁,待冷湿敷或沐浴;
3、脓痱者选用玉露散、鹅黄散植物油调成糊状外涂;
4、六一散或滑石粉加入少量冰片外扑。
5、其他:绿豆适量,小火煮烂、频饮之;鲜冬瓜皮或鲜西瓜皮,外搽患处。
中医辨证治疗秋燥
1、秋感燥气,右脉数大,伤手太阴气分者,桑杏汤主之。
前人有云∶六气之中,惟燥不为病,似不 尽然。盖以《内经》少秋感于燥一条,故有此议耳。如阳明司天之年,岂无燥金之病乎?大抵春秋二令,气候较夏冬之偏寒偏热为平和,其由于冬夏之伏气为病者 多,其由于本气自病者少,其由于伏气而病者重,本气自病者轻耳。其由于本气自病之燥证,初起必在肺卫,故以桑杏汤清气分之燥也。
桑杏汤方(辛凉法)
桑叶(一钱) 杏仁(一钱五分) 沙参(二钱) 象贝(一钱) 香豉(一钱) 栀皮(一钱) 梨皮(一钱)
水二杯,煮取一杯,顿服之,重者再作服(轻药不得重用,重用必过病所。再一次煮成三杯,其二、三次之气味必变,药之气味俱轻故也)。
2、燥伤肺胃阴分,或热或咳者,沙参麦冬汤主之。
此条较上二条,则病深一层矣,故以甘寒救其津液。
沙参麦冬汤(甘寒法)
沙参(三钱) 玉竹(二钱) 生甘草(一钱) 冬桑叶(一钱五分) 麦冬(三钱) 生扁豆(一钱五分) 花粉(一钱五分)水五杯,煮取二杯,日再服。久热久咳者,加地骨皮三钱。
发烧的中医辨证治疗
1、外感风热:
症候:发热有汗、鼻涕浊黄、咳嗽稠浓、口干微渴、咽痛红肿、舌质红、苔黄腻、浮数脉象。
常用的方剂有银翘散或桑菊饮。发烧重者加黄芩,肿咽喉加元参、浙贝;咳嗽重者加杏仁、前胡等。
2、外感风寒:
症候:发烧恶寒、无汗、打喷嚏、多流鼻涕、鼻塞、咳嗽、痰清白、口不甚渴、脉浮紧、舌质稍红、苔薄白等。
常用的方药是:荆防败毒散。如果属盛热者,可添加黄芩;体虚者则可酌量添加党参、白术。
3、外感湿热:
症候:呈现身热较轻,但身重,口渴不欲饮,神疲力倦,腹脘胀满,不欲饮食,大便秘结,小便少,舌质淡红,苔腻,脉涩。
中医的疗方是以清热去湿,芳香化浊为主。代表方是甘露消毒丹,藿香正气散。病情较严重的,可加添黄芩、滑石,湿邪较重的,可加薏米。
4、外感暑热:
症候:壮热心烦、口渴欲饮,头昏重,烦躁难寐,大便秘结,小便短赤,面赤唇红,舌质红,脉洪大而数。
血热的中医辨证治疗
血热严重的人,可服用中药调理,或平时多喝点菊花水。必要时,可用生地10克、丹皮6克、槐花6克、菊花6克煎水喝,或在医生的指导下,根据具体表现选择牛黄解毒片、三黄片及知柏地黄丸等药物治疗。
清血热方代表方剂清营汤和犀角地黄汤。
清营汤
犀角生地黄麦冬玄参丹参竹叶心银花黄连连翘
主治:温热病,热邪入血引起的身热夜甚,心烦失眠,或有谵语,或口渴,或发斑疹,舌绛而干,脉细数等。
功用:养阴清热,解毒透疹。
犀角地黄汤
犀角生地黄丹皮赤芍
主治:血热妄行引起的吐血,尿血,便血,斑疹颜色紫黑,或蓄血发狂,便色黑等。
功用:清热解毒,凉血散瘀。
犀角大青汤
犀角大青叶栀子淡豆豉
主治:热毒入血引起的高热神昏,斑疹颜色紫黑,舌绛起刺等。
功用:清热凉血,解毒透疹。
中医辨证治疗鸡眼
一、辨证选方
分析:鸡眼多因患处皮肤长期挤压或摩擦而致,气血瘀滞,经络阻隔,血流不畅,外感毒邪,内外相搏,外溢肌肤,故见蚕豆大小的淡黄色角质增生,患处皮损至圆锥状嵌入皮下,质坚硬,摩擦疼痛,舌尖红,苔腻,脉弦涩,属气血瘀滞所致。
治法:养血润肤,化瘀解毒,佐以行气通络。
方药:养血润肤饮(《外科证治全书》)加减。当归20g,赤白芍各10g,生地20g,鸡血藤30g,胡麻仁10g,女贞子15g,生黄芪15g,苦参 10g,白鲜皮10g,地丁20g,连翘30g,香附20g,木贼20g,甘草10g。煎服法:上药加水浸泡30分钟,文火煎30分钟后放温口服。二煎 20分钟后去渣,加水1000ml,煎40分钟,用药渣熏洗患处,1日2次。
二、外治法
1.鸡眼小验方:方法:消毒后用手术刀削去鸡眼的角化组织,呈一凹面,然后放入半夏末,外贴布固定,经1周后鸡眼坏死脱落生出新的肉芽组织,数日即痊愈。
2.蓖麻子外敷治疗鸡眼:用法:用蓖麻子1枚去外壳,灰内埋烧以爆炸为度,患处以热水泡洗,刮去表皮,蓖麻子用手捏软,乘热敷患处3~5日换药1次。
3.鸦胆子捣烂后局部外敷,5天换药1次,用药前以有孔胶布保护损害周围皮肤,将药涂于皮损上再盖胶布固定。
4.先用小刀修削硬皮后敷贴千金散(制乳香、制没药、轻粉、飞朱砂、煅白砒、赤石脂、炒五倍子、煅雄黄、醋制蛇含石)、鸡眼散(朱砂、水杨酸、淀粉),以橡皮膏保护周围皮肤。
失眠的中医辨证治疗
针灸是我国医学的瑰宝,中医针灸辨证治疗失眠具有良好的效果,下面为大家介绍一下:
1、心脾两虚
【诊断要点】不易入睡,入睡后易醒,多梦;心悸,健忘,头晕,肢倦乏力,腹胀,便溏,面白无华;苔薄白,舌质淡,脉细弱。
【处方】心俞、脾俞、足三里。
2、阴虚火旺
【诊断要点】心烦不寐,或稍入睡即醒;头晕,耳鸣,腰酸膝软,遗精,健忘,手足心热,口干咽燥;舌质红,脉细数。
【处方】太溪、大陵、肾俞、心俞。
3、肝郁化火
【诊断要点】烦躁易怒,难以入睡;头晕头痛,胸胁胀痛,口苦,目赤;舌质红,苔黄,脉弦数。
【处方】肝俞大陵行间。
4、胃腑失和
【诊断要点】睡眠不实;胸膈满闷,脘腹胀满,嗳腐吞酸;苔厚腻,脉滑。
【处方】中脘、足三里、内关。
5、心胆气虚
【诊断要点】失眠多梦,易惊醒,胆怯心悸;善惊易怒,气短倦怠;舌质淡,脉弦细。
【处方】心俞、胆俞、阳陵泉、丘墟。
鸡眼的中医辨证治疗
中医治疗鸡眼的方法有很多,如敷贴、熏灼、火针。
1、中药贴敷
用鲜半夏、鸦胆子仁等中药捣烂贴敷,方法同上。此外,市售鸡眼膏在鸡眼上,外盖胶布固定,一般3日换药1次,至脱落为止。
2、熏灼法
睡前将纸烟、艾条、香条或易燃木棒点着,靠近鸡眼处熏灼,有灼痛感时可稍远离。表面硬化的,可用火头点触患处。每次连续熏烤3分钟,然后用热的淡盐水浸泡患处30分钟,连用数日,鸡眼能自行脱落。
3、火针法
常规消毒皮肤,取5ml一次性注射器,抽取2%盐酸利多卡因3ml,行鸡眼处局部浸润麻醉,麻药起作用后,左手持镊子夹一燃烧酒精棉球,右手持一次性注射器,待针头在酒精火焰上烧红后,速刺鸡眼中心,深达基底部,以见出血点为准;鸡眼较小者,一针即可,大者周围加刺3针;然后针眼处放酒精棉球,胶布固定,2周后患者无变化,重复上述操作1次。
中医辨证治疗水肿
中医辨证治疗水肿,中医认为与水液代谢关系最为密切的脏腑是肺、脾、肾,这三个脏器的功能失调是引起水肿发生的关键所在,因此治疗水肿,中医一般以宣肺、健脾、温肾为基本原则。
中医辨证治疗宣肺利水。此病主要临床表现为风邪外袭所致发热,恶寒,恶风,头痛,肢体关节酸痛,咳嗽,舌苔薄白脉浮。浮肿先见于面部,后遍及全身,小便不利。中医称此种水肿为风水,多见于急性肾炎或慢性肾炎急性发作。常用方剂有越婢加术汤和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常用药物有麻黄、生石膏、生姜、白术、防风、桑白皮、双花、连翘、薄荷、前胡、赤小豆、车前子、泽泻、白茅根、益母草等。
中医辨证治疗利水消肿,需要健脾化湿。利水消肿临床表现为全身凹陷性水肿,腰以下为甚,身重倦怠,小便量少,纳呆,胸闷,苔腻、脉濡。常用方剂为五苓散合五皮饮加减,常用药物有茯苓、猪苓、泽泻、白术、桂枝、桑白皮、大腹皮、生姜皮、陈皮、茯苓皮等。上半身肿甚而喘者加麻黄、杏仁、葶苈子;下半身肿甚加防己、川椒、厚朴等;如湿热壅盛,烦热口渴,小便短赤,大便秘结,苔黄腻,加大黄、木通、小蓟等。
此外,对于肾阳衰微者,主要表现为全身高度水肿,腰以下为甚,腰膝酸软,肢冷畏寒,神疲倦怠,面色讽白,尿少,舌淡胖有齿痕,脉沉细无力。常用方剂有真武汤、金匮肾气丸等。药物有茯苓、白术、白芍、附子、生姜、熟地、丹皮、泽泻、山药、山萸肉、肉桂等。
温馨提示:中医辨证治疗水肿,相信通过以上阅读大家对此都有所理解了吧。水肿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疾病问题哦,所以患者要及时治疗,以免影响身体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