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增生性胃息肉是怎么回事

增生性胃息肉是怎么回事

胃息肉常无临床症状,诊断较为困难。多数是通过X线胃钡餐透视和胃镜检查被发现胃息肉,发生炎症时则有胃炎样症状,上腹部疼痛、饱胀、恶心嗳气食欲不振胃灼热、腹泻等。息肉发生在贲门部时有吞咽阻挡感,发生在幽门管时,容易出现幽门梗阻或不完全性梗阻,腹痛腹胀加重伴呕吐息肉有溃疡或癌变时可出现黑便和呕血。

如何治疗增生性胃息肉

治疗胃息肉的方法很多,以往主要是手术切除胃的一部分或根据息肉的改变行大部胃切除。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绝大多数胃息肉都可经胃镜下进行手术治疗,而且不必行胃大部切除术,其治疗结果令人鼓舞,手术时间快、病人痛苦轻、治疗效果突出。

现代医学的发展,微创技术的提高,胃内息肉的切除不是很痛苦,高频电凝切除术切除胃息肉是内镜治疗中重要的一种。这种方法是利用高频电流对接触到圈套的组织产生高热而将其烧灼切断,完整快速地切除息肉并彻底止血。此方法不仅操作简便,病人无痛苦,费用低廉,并发症较少,而且能获得整个息肉的病理检查结果。术后患者应注意休息,禁止激烈运动,进流质饮食,同时服用胃肠黏膜保护剂和止血药物。

一般认为,单个腺瘤性息肉切除,术后第一年随访复查一次,如检查阴性者则每3年随访复查一次。多个腺瘤切除或腺瘤大于20mm伴有不典型增生,则3~6个月随访复查一次,阴性则为1年。随访复查一次,连续两次阴性者则改为3年随访复查一次,随访复查时间不少于15年。

温馨提示:为了防止胃息肉癌变,应坚持每年做一次胃镜检查,将息肉切除干净。此外,要加强自我保健,把住吃喝这一关,尽量不给胃加重负担。只要人人都提高警惕,就可将胃癌拒之门外。

胃息肉的病因有哪些

1、增生性息肉此型息肉约占胃息肉的75%~90%,是炎性黏膜增生形成的息肉样物,并非真正的肿瘤。息肉较小,一般直径小于1.5cm,呈圆形或橄榄形,有蒂或无蒂,表面光滑,可伴有糜烂。

2、腺瘤性息肉是来源于胃黏膜上皮的良性胃肿瘤,约占胃息肉的10%~25%。一般体积较大,呈球形或半球形,多数无蒂,表面光滑,少数呈扁平状、条状或分叶状。组织学上主要由表面上皮、小凹上皮和腺体增生形成。上皮分化不成熟,核分裂象多见,可分为管状、绒毛状及混合型腺瘤,常伴有明显肠化生和异型增生。

诱发胃息肉的原因有哪些

胃息肉也是一种胃部疾病,但是很多人都不知道这种疾病。患上了胃息肉后会给患者带来很大的痛苦,所以在生活中大家要积极的预防好该病的发生,但是首先要了解该病的病因。下面就请大家来看看诱发胃息肉的原因有哪些。

(一)发病原因

目前病因不明。胃息肉是指起源于胃黏膜上皮细胞凸入胃内的隆起病变。

(二)发病机制

胃息肉一般多发生于胃窦,少数也可见于胃体上部、贲门和胃底。病理上主要分为增生性息肉和腺瘤性息肉。

1.增生性息肉 此型息肉约占胃息肉的75%~90%,是炎性黏膜增生形成的息肉样物,并非真正的肿瘤。息肉较小,一般直径小于1.5CM,呈圆形或橄榄形,有蒂或无蒂,表面光滑,可伴有糜烂。组织学上可见增生的胃小凹上皮和增生的固有层腺体,上皮分化良好,核分裂象少见,固有层见炎性细胞浸润,部分息肉伴有肠化生。少数增生性息肉可发生异型增生或腺瘤性变而产生恶变,但其癌变率一般不超过1%~2%。

2.腺瘤性息肉 系来源于胃黏膜上皮的良性胃肿瘤,约占胃息肉的10%~25%。一般体积较大,呈球形或半球形,多数无蒂,表面光滑,少数呈扁平状、条状或分叶状。组织学上主要由表面上皮、小凹上皮和腺体增生形成。上皮分化不成熟,核分裂象多见,可分为管状、绒毛状及混合型腺瘤,常伴有明显肠化生和异型增生。

息肉间质为疏松结缔组织,有少量淋巴细胞浸润。黏膜肌层无明显增生,肌纤维无分散现象。本型息肉癌变率高,可达30%~58.3%,尤其瘤体直径大于2CM、绒毛状腺瘤、异型增生Ⅲ度者恶变率更高。

上述文章为大家讲解了诱发胃息肉的原因有哪些,造成胃息肉的病因相信大家已经都了解了。患上了胃息肉后会给患者造成很大的危害,因此得了胃息肉后大家不要小看了该病的危害,应该尽早去治疗。

胃息肉的分类

目前病因不明。胃息肉是指起源于胃黏膜上皮细胞凸入胃内的隆起病变。发病机制:胃息肉一般多发生于胃窦,少数也可见于胃体上部、贲门和胃底。病理上主要分为增生性息肉和腺瘤性息肉。

增生性息肉

此型息肉约占胃息肉的75%~90%,是炎性黏膜增生形成的息肉样物,并非真正的肿瘤。息肉较小,一般直径小于1.5cm,呈圆形或橄榄形,有蒂或无蒂,表面光滑,可伴有糜烂。组织学上可见增生的胃小凹上皮和增生的固有层腺体,上皮分化良好,核分裂象少见,固有层见炎性细胞浸润,部分息肉伴有肠化生。少数增生性息肉可发生异型增生或腺瘤性变而产生恶变,但其癌变率一般不超过1%~2%。

腺瘤性息肉

系来源于胃黏膜上皮的良性胃肿瘤,约占胃息肉的10%~25%。一般体积较大,呈球形或半球形,多数无蒂,表面光滑,少数呈扁平状、条状或分叶状。组织学上主要由表面上皮、小凹上皮和腺体增生形成。上皮分化不成熟,核分裂象多见,可分为管状、绒毛状及混合型腺瘤,常伴有明显肠化生和异型增生。

息肉间质为疏松结缔组织,有少量淋巴细胞浸润。黏膜肌层无明显增生,肌纤维无分散现象。本型息肉癌变率高,可达30%~58.3%,尤其瘤体直径大于2cm、绒毛状腺瘤、异型增生Ⅲ度者恶变率更高。

绒毛管状腺瘤性胃息肉症状

日常生活中大家经常在讨论,得了胃息肉该怎么办?胃息肉是一种常见的疾病之一,胃息肉往往在日常生活中发病率较高,且给患者的生活和工作造成严重的影响,腺瘤性胃息肉的症状有哪些呢。

绒毛管状腺瘤性胃息肉症状

系来源于胃黏膜上皮的良性胃肿瘤,约占胃息肉的10%~25%。一般体积较大,呈球形或半球形,多数无蒂,表面光滑,少数呈扁平状、条状或分叶状。组织学上主要由表面上皮、小凹上皮和腺体增生形成。上皮分化不成熟,核分裂象多见,可分为管状、绒毛状及混合型腺瘤,常伴有明显肠化生和异型增生。息肉间质为疏松结缔组织,有少量淋巴细胞浸润。黏膜肌层无明显增生,肌纤维无分散现象。本型息肉癌变率高,可达30%~58.3%,尤其瘤体直径大于2cm、绒毛状腺瘤、异型增生Ⅲ度者恶变率更高。

胃息肉本身病理上可分为增生性和腺瘤性两种,后者癌变率较高(30%~58.3%),因此活组织病理检查鉴别,确定临床治疗方案。

温馨提示:胃息肉常无临床症状,诊断较为困难,多数是通过X 线胃钡餐透视和胃镜检查被发现。胃息肉发生炎症时,则有胃炎样症状,上腹部疼痛、饱胀、恶心、嗳气、食欲不振、胃灼热、腹泻等。息肉发生在贲门部时有吞咽阻挡感。发生在幽门管时,容易出现幽门梗阻或不完全性梗阻,腹痛腹胀加重伴呕吐。息肉有溃疡或癌变时可出现黑便和呕血。胃息肉很少有阳性体征,合并炎症时上腹部可有压痛,出血多者有继发性贫血表现。

得了增生性胃息肉严重吗

增生性息肉此型息肉约占胃息肉的75%~90%,是炎性黏膜增生形成的息肉样物,并非真正的肿瘤。息肉较小,一般直径小于1.5cm,呈圆形或橄榄形,有蒂或无蒂,表面光滑,可伴有糜烂。组织学上可见增生的胃小凹上皮和增生的固有层腺体,上皮分化良好,核分裂象少见,固有层见炎性细胞浸润,部分息肉伴有肠化生。少数增生性息肉可发生异型增生或腺瘤性变而产生恶变,但其癌变率一般不超过1%~2%。

得了增生性胃息肉严重吗?胃增生息性肉,发病较常见,主要是增生再生的结果,恶变者很少,往往不需要手术,可以定期观察。所以说增生性胃息肉是不严重的。

治疗胃息肉的方法很多,以往主要是手术切除胃的一部分或根据息肉的改变行大部胃切除。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绝大多数胃息肉都可经胃镜下进行手术治疗,而且不必行胃大部切除术,其治疗结果令人鼓舞,手术时间快、病人痛苦轻、治疗效果突出。

现代医学的发展,微创技术的提高,胃内息肉的切除不是很痛苦,高频电凝切除术切除胃息肉是内镜治疗中重要的一种。这种方法是利用高频电流对接触到圈套的组织产生高热而将其烧灼切断,完整快速地切除息肉并彻底止血。此方法不仅操作简便,病人无痛苦,费用低廉,并发症较少,而且能获得整个息肉的病理检查结果。术后患者应注意休息,禁止激烈运动,进流质饮食,同时服用胃肠黏膜保护剂和止血药物。

胃息肉一般多为良性,无症状者不需治疗。增生息肉为非肿瘤性息肉,因为一般不会发生恶性病变,经内科对症处理之后效果较好。腺瘤性息肉癌变率可达30%~58.3%,活组织病理学检查确诊即宜手术治疗。

综上所述,得了增生性胃息肉是不严重的。这是因为增生性胃息肉是最常见的胃息肉,并不是真正的肿瘤,癌变的机会很小。因此,得了增生性胃息肉的朋友只要做好定期的检查就可以了。如果实在不放心的话,可以采取手术治疗,这样可以防患于未然。

胃息肉是什么病

胃息肉(gastric polyp)是指胃黏膜局限性良性隆起病变。本病早期或无并发症时多无症状。出现症状时常表现为上腹隐痛、腹胀、不适,少数可出现恶心、呕吐、胃酸,厌食,消化不良,体重下降,腹泻。胃里的息肉主要指由胃粘膜上皮和/或间质成分增生所引起的息肉状病变。正常胃粘膜由于粘膜周围萎缩,出现腔内息肉状改变。增生性改变时,肥厚的粘膜也可出现息肉状改变。增生性改变既可出现局灶性或弥漫性息肉状改变。

胃息肉有单发也有多发者。术者遇一例60岁女性患多发性胃息肉,息肉生长于胃体及胃底部,最大息肉1。5cm,最小息肉0。5cm,都为广基型,息肉色鲜红,突出于胃腔内。经胃镜直视下导入激光切除,术后原胃部不适症状全消失,术后至今身体健康,无任何不适症状,饮食良好。文献报道胃息肉比结肠息肉发病少见,且多发生于40岁以上男性,常在慢性胃炎时合并形成,单个息肉占绝大多数。

病理上将胃息肉分为2类:

(1)增生性或再生性息肉;

(2)腺瘤性息肉;

胃息肉主要是增生性息肉,多位于胃窦部及胃体下部,直径常小于2 cm,有蒂或无蒂,一般无恶变倾向。有报道增生性息肉常伴发萎缩性胃炎。Kamiya追踪56例(93处)增生性息肉5~12年,有2例有非典型增生的病理改变。张艳仙报道107例胃增生性息肉,其中23例伴2~3级非典型增生。

腺瘤性息肉多位于胃窦部,有蒂或无蒂;息肉表面光滑或有细颗粒感似桑椹样改变,多数息肉表面色泽较周围黏膜红。病理分为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和管状绒毛状腺瘤。

胃息肉是怎么形成的

发病机制:胃息肉一般多发生于胃窦,少数也可见于胃体上部、贲门和胃底。病理上主要分为增生性息肉和腺瘤性息肉。

1、增生性息肉此型息肉约占胃息肉的75%~90%,是炎性黏膜增生形成的息肉样物,并非真正的肿瘤。息肉较小,一般直径小于1.5cm,呈圆形或橄榄形,有蒂或无蒂,表面光滑,可伴有糜烂。组织学上可见增生的胃小凹上皮和增生的固有层腺体,上皮分化良好,核分裂象少见,固有层见炎性细胞浸润,部分息肉伴有肠化生。少数增生性息肉可发生异型增生或腺瘤性变而产生恶变,但其癌变率一般不超过1%~2%。

2、腺瘤性息肉是来源于胃黏膜上皮的良性胃肿瘤,约占胃息肉的10%~25%。一般体积较大,呈球形或半球形,多数无蒂,表面光滑,少数呈扁平状、条状或分叶状。组织学上主要由表面上皮、小凹上皮和腺体增生形成。上皮分化不成熟,核分裂象多见,可分为管状、绒毛状及混合型腺瘤,常伴有明显肠化生和异型增生。息肉间质为疏松结缔组织,有少量淋巴细胞浸润。黏膜肌层无明显增生,肌纤维无分散现象。本型息肉癌变率高,可达30%~58.3%,尤其瘤体直径大于2cm、绒毛状腺瘤、异型增生Ⅲ度者恶变率更高。

胃息肉是胃癌吗?怎么治?专家说,胃息肉患者的检查与诊断胃息肉常无临床症状,诊断较为困难,多数是通过X线胃钡餐透视和胃镜检查被发现。胃息肉发生炎症时,则有胃炎样症状,上腹部疼痛、饱胀、恶心、嗳气、食欲不振、胃灼热、腹泻等。息肉发生在贲门部时有吞咽阻挡感。发生在幽门管时,容易出现幽门梗阻或不完全性梗阻,腹痛腹胀加重伴呕吐。息肉有溃疡或癌变时可出现黑便和呕血。胃息肉很少有阳性体征,合并炎症时上腹部可有压痛,出血多者有继发性贫血表现。

胃息肉的鉴别诊断胃息肉本身病理上可分为增生性和腺瘤性两种,后者癌变率较高(30%~58.3%),因此活组织病理检查鉴别,确定临床治疗方案。

胃息肉会癌变吗?

一般情况下,胃息肉长的都很小,不到一厘米,增生性息肉基本上属于良性病变,仅少数人一旦增生性息肉长大,可引起消化不良、腹痛不适等症状,还会发生上消化道出血,也会癌变。腺瘤性息肉虽说容易引起癌变,但也可预防,如出现上腹不适、疼痛、恶心、食欲不振或有黑便等症状时,及时做胃镜检查,采用电切术将息肉切掉。

为了防止胃息肉癌变,应坚持每年做一次胃镜检查,将息肉切除干净。此外,要加强自我保健,把住吃喝这一关,尽量不给胃加重负担。只要人人都提高警惕,就可将胃癌拒之门外。

胃息肉的病因

目前病因不明。胃息肉是指起源于胃黏膜上皮细胞凸入胃内的隆起病变。发病机制:胃息肉一般多发生于胃窦,少数也可见于胃体上部、贲门和胃底。病理上主要分为增生性息肉和腺瘤性息肉。

1.增生性息肉:此型息肉约占胃息肉的75%~90%,是炎性黏膜增生形成的息肉样物,并非真正的肿瘤。息肉较小,一般直径小于1.5cm,呈圆形或橄榄形,有蒂或无蒂,表面光滑,可伴有糜烂。组织学上可见增生的胃小凹上皮和增生的固有层腺体,上皮分化良好,核分裂象少见,固有层见炎性细胞浸润,部分息肉伴有肠化生。少数增生性息肉可发生异型增生或腺瘤性变而产生恶变,但其癌变率一般不超过1%~2%。

2.腺瘤性息肉:系来源于胃黏膜上皮的良性胃肿瘤,约占胃息肉的10%~25%。一般体积较大,呈球形或半球形,多数无蒂,表面光滑,少数呈扁平状、条状或分叶状。组织学上主要由表面上皮、小凹上皮和腺体增生形成。上皮分化不成熟,核分裂象多见,可分为管状、绒毛状及混合型腺瘤,常伴有明显肠化生和异型增生。息肉间质为疏松结缔组织,有少量淋巴细胞浸润。黏膜肌层无明显增生,肌纤维无分散现象。本型息肉癌变率高,可达30%~58.3%,尤其瘤体直径大于2cm、绒毛状腺瘤、异型增生Ⅲ度者恶变率更高。

胃息肉有几种呢

从病理学的角度,胃息肉主要有下面几种 胃底腺息肉:胃底腺息肉是上消化道内镜检查中最常见的息肉,一般直径都小于0.5cm,扁平无蒂,表面光滑。这种息肉在健康人和行消化道内镜检查的病人中常常发现,在长期服用质子泵抑制剂的病人中出现率更高。胃底腺息肉的癌变的风险几乎没有。只有在非常少见的患有家族性息肉病的病人中,胃底腺息肉有癌变的风险。 增生性息肉:增生性息肉也是胃常见息肉类型。这种息肉是慢性炎症刺激引起的,尤其是慢性萎缩性胃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是引起这种息肉的最主要病因。增生性息肉一般生长在胃窦部,而且常常多发。这种息肉有一定的癌变率,但是不高。增生性息肉一般是半球型的,表面可以光滑,也可以有充血水肿,息肉的大小不一,有些可以很大。 腺瘤样息肉:这种息肉也常常在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人中发现,息肉一般是圆形的,可以有蒂,也有些扁平息肉。息肉常常伴有黏膜细胞的化生,有很大的癌变风险。这种息肉的风险与息肉的大小有关,如果直径超过2cm的息肉 ,癌变率则在50%以上。 息肉病:这是一种极其罕见的疾病,有很多类型,比如幼年性息肉,黑斑息肉综合征(Peutz-Jeghers综合征)等等。

出现胃息肉的情况可能会给我们自身带来很大的疼痛感,已经折磨了很多人,通过以上文章想必大家对于胃息肉有几种呢也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可以吃一些胃舒宁,这种药物中蕴含了很多种中药,在帮助人们改善胃病的时候还可以调理全身。

胃息肉有哪些诊断方法

胃息肉是指胃粘膜局限性良性隆起的病变。胃息肉患者多数长期患有慢性胃部炎症,从而引发胃部细胞增生形成胃息肉。

胃息肉分为增生性息肉和腺瘤性息肉。多数患者属增生性息肉,一般息肉较小,其癌变率较低,约为2.1%。而腺瘤性息肉,属于良性胃肿瘤,一般体积较大,多有家族遗传性,常伴有明显肠化生和异型增生,癌变率较高。

如果是良性且息肉小,可进行动态观察,患者可在3-6个月后再做胃镜检查,对胃息肉重新进行评估。如果息肉大,且有异型增生或伴有出血等症状,应及时采取切除治疗。腺瘤性息肉不论大小都应积极采取内镜下切除或者外科手术治疗。

相关推荐

胃息肉肿瘤吗

胃息肉什么呢?想必大家都有这样的疑问,据分析胃息肉说胃粘膜表面隆起的病变,外层比较光滑,通常被称为胃癌的前兆。俗话说病从口入,注意饮食规范,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总有益的。那我们先仪器听听专家们的分析吧。 胃里的息肉主要指由胃粘膜上皮和/或间质成分增生所引起的息肉状病变。正常胃粘膜由于粘膜周围萎缩,出现腔内息肉状改变。增生性改变时,肥厚的粘膜也可出现息肉状改变。增生性改变既可出现局灶性或弥漫性息肉状改变。胃息肉有单发也有多发者。术者遇一例60岁女性患多发性胃息肉,息肉生长于胃体及胃底部,最大息肉1。5

胃息肉与胃癌的关系

胃息肉胃癌 ,但胃息肉有恶变的可能 ,胃癌的癌前期状态。因此患有胃息肉的病人应提高警惕 ,定期随访 ,及时处理。 息肉指黏膜面凸起到腔内的任何可见的过度生长的组织 ,其大体表现、组织结构和生物学特性可各不相同。胃息肉在无症状的人中的发生率低于 1% 。胃息肉可分成非肿瘤性息肉( 包括增生性息肉、错构瘤性息肉、炎性息肉、异位性息肉等 )和肿瘤性息肉( 包括扁平腺瘤即管状腺瘤和乳头状腺瘤即绒毛状腺瘤 )两大类 ,前者的恶变机会不高 ,而后者有很高的恶变倾向。炎性息肉无恶变倾向;错构瘤性和异位性息肉很

胃息肉会造成哪些危害呢

不少人做胃镜检查发现长有息肉,他们常产生这样的疑惑:胃息肉这种病危害大不大? 胃息肉分两种,一种叫腺瘤性息肉,由密集的排列拥挤的增生旺盛的腺体组成的,因有不同程度的不典型增生,癌变率可达10%—30%,被人们称“癌前病变”;另一种叫增生性息肉,也叫炎症性息肉或再生性息肉,属于腺体增生延长,排列比较紊乱,腺体之间有较大空隙,有的中间夹有未成熟的细胞。绝大多数无不典型增生,癌变率只有0.4%。此外,还有与胃息肉有所不同的息肉变,如幼年性息肉变,无恶变倾向;弥漫性息肉变,癌变率可达20%;还有遗传性息肉变等。

胃息肉的定义

胃息肉指突出于胃黏膜表面的良性隆起性病变,表面常较光滑。胃息肉被视为胃癌的癌前疾病。 胃息肉可以单发也可以多发,单发占多数。 若胃的表面散布多个大小不等的息肉,则称为胃息肉病。 胃息肉可以分为真性息肉和假性息肉两种,真性息肉又称为息肉样腺瘤,其病变性质属于肿瘤性增生,可以发生癌变。假性息肉则为粘膜炎性增生而形成。 胃息肉常在慢性胃炎的基础上形成,与胃炎合并存在,早期可以无明显症状,多于胃肠钡餐造影或胃镜检查时偶然发现。

胃息肉的治疗方法

1胃息肉一种比较常见的疾病,但很多人都在检查中意外发现的。胃息肉的发生率随年龄增加而上升,男性和女性的发病率相似。其实很多胃息肉的 发生和幽门螺杆菌有关系的,所以病菌的感染也一个原因。胃息肉有很多类型的,比如:胃底腺息肉、增生性息肉、腺瘤样息肉等等,胃息肉有良心和有恶变倾向的。 2胃息肉的治疗主要激光法、内镜治疗、高频电凝切除法。而其中以高频电凝切除法为主,在内镜下切除的。 3内镜下用高频电凝术切除息肉一种比较好的治疗方法,这种方法利用高频电流将接触到圈套的组织产生高热而被烧灼

胃底息肉会癌变吗

胃息肉分两种,一种叫腺瘤性息肉,由密集的排列拥挤的增生旺盛的腺体组成的,因有不同程度的不典型增生,癌变率可达10%—30%,被人们称“癌前病变”;另一种叫增生性息肉,也叫炎症性息肉或再生性息肉,属于腺体增生延长,排列比较紊乱,腺体之间有较大空隙,有的中间夹有未成熟的细胞。 绝大多数无不典型增生,癌变率只有0.4%。此外,还有与胃息肉有所不同的息肉变,如幼年性息肉变,无恶变倾向;弥漫性息肉变,癌变率可达20%;还有遗传性息肉变等。 一般情况下,胃息肉长的都很小,不到一厘米,增生性息肉基本上属于良性病变,仅

小心胃息肉的癌变和术后饮食

(一)发病原因 目前病因不明。胃息肉指起源于胃黏膜上皮细胞凸入胃内的隆起病变。 (二)警惕胃息肉癌变 胃息肉胃癌,但胃息肉有恶变的可能,胃癌的癌前期状态。因此患有胃息肉的病人应提高警惕,定期随访,及时处理。 息肉指黏膜面凸起到腔内的任何可见的过度生长的组织,其大体表现、组织结构和生物学特性可各不相同。胃息肉在无症状的人中的发生率低于1%。 胃息肉可分成非肿瘤性息肉(包括增生性息肉、错构瘤性、炎性息肉、异位性息肉等)和肿瘤性息肉(包括扁平腺瘤即管状腺瘤和乳头状腺瘤即绒毛状腺瘤)两大类,前者的恶变

胃息肉与胃癌的关系

胃息肉胃癌 ,但胃息肉有恶变的可能 ,胃癌的癌前期状态。因此患有胃息肉的病人应提高警惕 ,定期随访 ,及时处理。 息肉指黏膜面凸起到腔内的任何可见的过度生长的组织 ,其大体表现、组织结构和生物学特性可各不相同。胃息肉在无症状的人中的发生率低于 1% 。胃息肉可分成非肿瘤性息肉( 包括增生性息肉、错构瘤性息肉、炎性息肉、异位性息肉等 )和肿瘤性息肉( 包括扁平腺瘤即管状腺瘤和乳头状腺瘤即绒毛状腺瘤 )两大类 ,前者的恶变机会不高 ,而后者有很高的恶变倾向。 炎性息肉无恶变倾向;错构瘤性和异位性息肉

怎么让胃息肉患者远离胃癌

胃息肉分两种,一种叫腺瘤性息肉,由密集的排列拥挤的增生旺盛的腺体组成的,因有不同程度的不典型增生,癌变率可达10%h;30%,被人们称癌前病变; 另一种叫增生性息肉,也叫炎症性息肉或再生性息肉,属于腺体增生延长,排列比较紊乱,腺体之间有较大空隙,有的中间夹有未成熟的细胞。绝大多数无不典型增生,癌变率只有0。4%。此外,还有与胃息肉有所不同的息肉变,如幼年性息肉变,无恶变倾向;弥漫性息肉变,癌变率可达20%;还有遗传性息肉变等。 一般情况下,胃息肉长的都很小,不到一厘米,增生性息肉基本上属于良性病变,仅少

胃息肉会不会发生癌变

增生性息肉:也叫炎症性息肉或再生性息肉,属于腺体增生延长,排列比较紊乱,腺体之间有较大空隙,有的中间夹有未成熟的细胞。绝大多数无不典型增生,癌变率只有0。4%。此外,还有与胃息肉有所不同的息肉变,如幼年性息肉变,无恶变倾向;弥漫性息肉变,癌变率可达20%;还有遗传性息肉变等。 腺瘤性息肉:由密集的排列拥挤的增生旺盛的腺体组成的,因有不同程度的不典型增生,癌变率可达10%—30%,被人们称“癌前病变”; 一般胃息肉长的都很小,不到一厘米,增生性息肉基本上属于良性病变,仅少数人一旦增生性息肉长大,可引起消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