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风的辩证分类是怎样的
痛风的辩证分类是怎样的
痛风的辩证分类是怎样的?痛风的种类是多种多样的,了解痛风的分类可以有效的针对痛风的类型进行最有效的治疗,很多患者都是由于不了解痛风的辩证分类而盲目的进行治疗,使治疗效果并不明显,由此可见,了解痛风的辩证分类是十分重要的,那么,下面就介绍一下痛风的辩证分类。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痛风分原发性和继性两种。病因尚不十分清楚,突出特点是高尿酸血症和结缔组织结构(特别是软骨、滑膜)的尿酸钠晶体沉着。原发者多,少数病人由于代谢性疾病如次别嘌呤-咖啡因酶、磷酸核糖基转移糖缺乏时产生的高尿酸血症称为继发性痛风。
痛风的辩证分类是怎样的?以上就是痛风的基本分类,那么,了解了痛风的分类情况下面就要看如何治疗了,有效的治疗可以使痛风对身体的危害降到最低,同时也能有效的利用治疗最佳的时机,目前治疗痛风最好的方法是细胞渗透修复疗法,细胞渗透修复疗法采用外周血骨髓活脐带血,通过专用的细胞分离液、提取、纯化后的到临床治疗所需要的细胞;经过静点,注射或接入等方法将细胞输入患者体内,利用细胞具有自我复制和分化的功能来修复体内受损的多巴胺神经细胞,达到机体功能重建的目的。
痛风的辨证分型
第一个证型是湿热蕴结型,这一型出现最多,主要表现在患者的局部发作部位出现红肿热痛,例如足趾会有烫手的感觉,局部活动不灵,短时间内突然发病突然出现症状,同时伴随的症状还有口干口苦,饮水较多,大便比较干结,小便比较黄,患者的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或者是弦。
第二个证型是寒湿痹阻型,病人的发作表现为局部关节的疼痛,疼痛肿胀但是不红,足趾不烫手,没有灼热感,患者会觉得局部发冷,遇冷还会加重,疼痛肿胀也是会影响活动,局部的关节活动不灵,舌质为淡,苔白腻,脉一般为沉紧或者弦脉。
第三个证型为肝肾不足型,多数病人进入了间歇期恢复期后,除了关节疼痛以外,患者可能还会伴随着一些神疲乏力,头晕,腰酸这些症状,同时,患者的舌质是淡的,苔是薄白或者薄黄,患者的脉一般是沉细脉,满足以上条件就考虑为肝肾阴虚。
第四个证型出现比较多的是痰淤痹阻,痰瘀痹阻一般出现在痛风的后期,患病时间长了以后,患者多处出现痛风结节,痛风石沉积,所以疼痛的部位比较多。痛风患者开始都是单发的部位疼痛,但是发展成痰瘀痹阻型后,患者的多关节都会疼痛,而且肿胀疼痛反复发作,疼痛是以刺痛为主,患者的舌质暗淡,有时候有瘀点,或者是瘀斑,苔是白或者是薄黄,脉搏是细涩的,这种情况比较多。
最后,临床上还有一种证型是寒热错杂型,寒热错杂的病人身体里边除了局部关节的疼痛,患者的身上难受,通常会恶寒怕冷,但是触摸局部关节,会有灼热的感觉。寒热错杂患者的一般舌质淡,苔薄白或者白,热像不明显,一般是浮脉或者紧脉。
中医辩证分类施治
1、纤维素性乳房炎
感染主要指乳汁有絮状物,多见于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支原体早期阶段。主要表现病牛体温升高,精神沉郁,食欲减退,乳区肿胀,疼痛,坚实。乳汁中含有絮状物,条状物。治疗时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的乳房炎首选药物是青霉素类药,用药时可配合中药双黄连,穿心莲效果更好。链球菌性乳房炎可使用正泰霉素,头孢菌素。支原体性乳房炎可使用泰乐菌素。
2、化脓性乳房炎
化脓性放线菌引起"干奶牛"或夏季乳腺炎。感染多发生在干奶期,并因干奶牛处于脏湿泥泞的环境而增加。由于化脓性放线菌是乳牛皮肤常见菌,在夏季蝇蚊叮咬乳端发病,多发生于干奶2周后,且多在泥泞,潮湿环境中,发病率可达25%。主要表现一个或多个乳区浮肿,硬实,乳汁夹有脓液,后期变软,皮肤破溃,流脓。治疗时应注意环境卫生的改善,青霉素,头孢菌素对化脓性乳房炎是有效药物,配合乳房冲洗,乳管送药。
3、浆液性乳房炎
主要以乳房内浆液渗出为主要特征,多见于大肠杆菌感染、低血钙。出现乳房均匀肿胀,乳区水肿,无任何柔软空隙,不痛不热,呈水样乳汁。多发生于胎产次高或产奶量高的奶牛。临床上多伴有食欲减退,反刍减少等症状。治疗时应以消炎、利水、制止渗出为原则。常用药物:硼酸钙、氯化钙、乌洛托品、抗生素(妥布霉素)。中药可选用:蒲公英、金银花、紫花地丁、白术、茯苓。
4、坏疽性乳房炎
临床上主要以乳汁中含有污秽不洁、味恶臭、色发绿的异物为特征。主要由坏死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除乳汁含有异物外,还伴有严重的全身症状,精神沉郁,食欲废绝,乳房坏疽的皮肤冰冷、呈蓝黑色,释放特殊恶习臭味。一般来说,预后不良。治疗时可选用林可霉素、安普霉素,配合强心输液中药紫花地丁、郁金、黄连、穿山甲。配合外用玉红膏(甘草、紫草白蜡、当归、白芷、轻粉、白竭),可获得一定的疗效。
5、出血性乳房炎
指乳汁内含有大量红白球的炎症。多见于机械性损伤。临床上主要表现乳汁中夹有血丝、血块,其他症状不明显。主要是因为粗暴挤奶,挤压或乳房封闭损伤乳腺内血管所致。治疗时可采用安络血或止血敏肌注止血,配合抗菌消炎药。可外敷白芨膏,口服止血素。
6、增生性乳房炎
以乳腺结缔组织增生,局部形成硬块为特征,主要因各类乳房炎迁延导致,尤其是支原体诱发乳房炎导致乳腺纤维化和乳腺细胞萎缩。治疗时主要以控制发展为主,难以完全治愈,用药可选用氟苯尼考、洛美沙星。中药山甲珠、皂刺、青皮、桃仁、瓜萎皮具有一定疗效。
7、病毒性乳房炎
大多数是继发感染,如牛痘病毒、疱疹病毒等,经由皮肤继发感染,治疗时使用利巴韦林,金刚烷胺有一定疗效。
8、真菌性乳房炎
主要指由曲霉菌引起的乳房炎。其主要原因是由于长期连续使用抗菌药,引起了真菌的二重感染导致乳房炎的发生。临床上主要表现为隐性经过或乳房轻度炎症,质地呈面团状,经久不愈。治疗时可选用咪康唑,制霉菌素,碘制剂。
水肿体质的辩证分型
1.风水泛滥症状
眼睑浮肿,继则四肢及全身皆肿,来势迅速,多有恶寒发热,肢节酸楚,小便不利等症。偏于风热者,伴咽喉红肿疼痛,舌红,脉浮滑数;偏于风寒者,兼恶寒,咳喘,舌苔薄白,脉浮滑或紧。如水肿较甚,亦可见沉脉。 证候分析:风邪袭表,肺失宣降,不能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故见恶风发热,肢节酸楚,小便不利,全身浮肿等症;风为阳邪,其性轻扬,风水相搏,推波助澜,故水肿起于面目,迅及全身;若风邪兼热则咽喉红肿热痛,舌红,脉浮滑数;若风邪兼寒,邪在肌表,卫阳被遏,肺气不宣,故见恶寒发热,咳喘;若肿势较甚,阳气内遏,则见沉脉,或沉滑数,或沉紧。
2.湿毒侵淫症
眼睑浮肿,延及全身,小便不利,身发疮痍,甚者溃烂,恶风发热。舌红,苔薄黄,脉浮数或滑数。 证候分析:肌肤乃肺脾所主之域,湿毒侵淫,故肌肤疮痍;湿毒未能及时清解消散,内归脏腑,使中焦脾胃不能运化水湿,失其升清降浊之能,使肺不能通调水道而小便不利;风为百病之长,故病之初起,多兼风邪,是以肿起眼睑,迅及全身,有恶风发热之象;舌红苔薄黄,脉浮数或滑数,是风邪夹湿毒所致。
腹痛拔罐治疗方法 腹痛辩证分型表现
1.饮食停滞:暴饮暴食后脘腹胀痛,拒按,嗳腐吞酸,恶食,得吐泻后痛减,舌苔厚腻,脉滑。
2.肝郁气滞:侧腹胀痛,痛则欲便,便后痛缓,喜叹息,得嗳气或矢气则减,遇恼怒则剧,苔薄白,脉弦。
3.寒邪内阻:多因感寒饮冷突发腹部拘急剧痛,得温痛减,遇寒更甚,舌苔白,脉沉紧。
4.脾阳不振:腹痛隐隐,时作时止,喜温喜按,,每食生冷或饥饿,劳累后加重,进食及休息后痛减,舌淡,苔薄,脉沉细。
银屑病方剂分型辩证
中药方剂(一)
【辨证】肺肾阴虚,血虚化燥。
【治法】滋补肺肾,祛风润燥。
【方名】生金凉血饮。
【组成】金银花60克,白芍18克,麦冬18克,阿胶18克(烊化),沙参18克,甘草24克,僵蚕9克,芥穗9克,防风9克,木瓜9克,威灵仙9克,黄芩9克,丹皮9克,丹参9克,生首乌30克,生地28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马志方。
中药方剂(二)
【辨证】湿热之邪,客于皮肤。
【治法】除湿、清热、解毒。
【方名】土槐饮。
【组成】土茯苓30克,生槐花30克,甘草9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另可泡水代茶饮。
【出处】赵炳南方。
中药方剂(三)
【辨证】湿毒内蕴,血热受风。
【治法】清热除湿,凉血散风。
【方名】银屑病1号。
【组成】茺蔚子15克,炒荆芥10克,板蓝根15克,银花15克,紫草皮15克,生地15克,丹皮15克,茯苓10克,白术10克,白藓皮15克,甘草3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3-5次。
【出处】张正华方。
中药方剂(四)
【辨证】热入血分,外发斑疹。
【治法】凉血,清热,解毒,利湿。
【方名】犀角地黄汤合白虎汤加减。
【组成】生地15克,赤芍9克,丹皮15克,紫草15克,双花15克,土茯苓30克,生苡仁30克,蛇蜕12克,黄连6克,荆芥炭6克,生石膏30克,知母15克,生甘草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朱宗元方。
中药方剂(五)
【辨证】风寒外袭,营卫失调,风热湿邪客于肌腠,使皮肤失去濡养而致病。
【治法】辛凉解肌表邪气。
【方名】柴葛解肌汤加减。
【组成】柴胡15克,葛根15克,白芷10克,桔梗12克,元参15克,理石25克,赤芍12克,生草10克,双花15克,连翘15克,山甲15克,川芎10克,川军5克,茵陈15克,苦参15克,黄柏15克,公英15克,地丁1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陈光发方。
中药方剂(六)
【辨证】风毒内蕴,气滞血瘀,经脉阻滞,肌肤失养。
【治法】活血搜风,清热解毒。
【方名】犀蜈汤。
【组成】犀牛皮10克,苦参10克,防风10克,山豆根10克,蜈蚣3条,全蝎5克,白藓皮15克,炮穿山甲15克,赤芍15克,蚤休2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余药渣再煎浸洗患处。
【出处】吴新元方。
骨髓炎的分类
骨髓炎的分类有多种形式,根据其感染途径可分为:①血源性骨髓炎:由身体其他部分的化脓性病灶经血液循坏传播至骨内。②外伤性骨髓炎:由外伤创口感染引起,如开放性骨折继发的骨髓炎。③感染性骨髓炎:由附近软组织感染直接蔓延而成,如脓性指头炎引起的骨髓炎。
骨髓炎根据病情发展可为急性和慢性两类。从急性骨髓炎到慢性炎是一个逐渐发展的变化的过程,不能机械地按时间划分。急性炎症消退后,若有死骨、有窦道、有死腔即为慢性骨髓炎。急性骨髓炎包括急性化脓性骨髓炎、亚急性骨髓炎、急性髂骨性骨髓炎和急性脊椎性骨髓炎。慢性骨髓炎包括慢性化脓性骨髓炎、局限性骨髓炎、硬化性骨髓炎和结核性骨髓炎。
骨髓炎根据发病部位及病理改变的不同还可分为颅骨化脓性骨髓炎、颌骨化脓性骨髓炎和指(趾)骨化脓性骨髓炎等。全身有两个以上部位发病的称全身我发性骨髓炎。
临床上骨髓炎的分类命名,是根据其发病部位、病程、感染途径、临床表现综合命名的。中医则在骨髓炎分类的基础上辩证分型施治,如急性血源怀骨髓炎非化脓期属余毒湿热型型的,则以解表祛邪、透邪外出为治则。
冬病夏治三伏贴的时间 冬病夏治三伏贴的治疗范围
三伏贴对于经中医辩证论治属虚寒证的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过敏性鼻炎、体虚感冒咳嗽、风湿与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慢性胃肠炎、溃疡病、慢性腹泄、小儿厌食、遗尿、虚寒头痛、颈肩腰腿痛、胸腹痛、痛经等都有很好的效果。
宝宝喝茵栀黄注意事项
茵栀黄是治疗新生儿黄疸一种比较常见的,一般使用比较多的一种中成药。茵栀黄一般适用于湿热熏蒸的婴儿的黄疸的治疗。茵栀黄一般就是促进大便的排泄,然后缓解黄疸的程度。一般吃茵栀黄,我们建议就是去医院由医生根据小孩子情况辩证分析,属于湿热熏蒸型的黄疸型的才建议吃茵栀黄。如果小孩子不是这种类型的,属于偏寒向的吃茵栀黄的话有可能会导致它的一个胃肠损伤比较严重,像如果小孩子出现了明显的腹泻,拉肚子比较多,这种情况,茵栀黄最好是不要吃了。所以茵栀黄,是对小孩子治疗黄疸是需要辩证分析的,不能够随随便便给宝宝宝吃茵栀黄。
混合痔术后护理
辩证要点
本病应从脏腑、虚实辩证。大便带血,滴血或喷射而出,血色鲜红,或便血色鲜,量较多,痔核脱出嵌顿,肿胀疼痛,或糜烂坏死;口干不欲饮,口苦,应考虑为风伤肠络或湿热下注,辩证以实证为主;肛门坠胀,痔核脱出,需用手托还,大便带血,色鲜红或淡红,病程日久;面色少华,神疲乏力,纳少便溏,应考虑为脾虚气陷,辩证以脾虚伪主。
治疗原则
本病主要以手术为主要原则。若湿热下注证,应给予清热利湿止血治疗;若脾虚气陷证,应给予健脾益气治疗;若风伤肠络证,应给予清热凉血祛风治疗。
证治分类
1、风伤肠络证
主证:大便带血,滴血或喷射而出,血色鲜红;或伴口干,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脉数。
治法:清热凉血祛风。
代表方:凉血汤加减。
常用方:栀子仁、黄芩、白茅、知母、桔梗、甘草、侧柏叶、赤芍。
2、 湿热下注证
主证:大便血色鲜,量较多,痔核脱出嵌顿,肿胀疼痛,或糜烂坏死;口干不欲饮,口苦,小便黄;苔黄腻,脉潘数。
治法:清热利湿止血。
代表方:止痛如神汤加减。
常用方:秦艽、桃仁、皂角子、苍术、防风、黄柏、当归尾、泽泻、槟榔、熟大黄。
3、 脾虚气陷证
主证:肛门坠胀,痔核脱出,需用手托还,大便带血,色鲜红或淡红,病程日久;面色少华,神疲乏力,纳少便溏;舌淡,苔白,脉弱。
治法:健脾益气。
代表方:补中益气汤加减。
常用药:黄芪、炙甘草、人参、当归、橘皮、升麻、柴胡、白术。
带下病有哪些辩证分型
带下病有哪些辩证分型?首先是肾阳虚,白带清冷,量多,质稀薄,终日淋漓不断,腰酸如折,小腹冷感,小便频数清长,夜间尤甚,大便溏薄。舌质淡,苔薄白,脉沉迟。
带下病有哪些辩证分型?还有就是肾阴虚,带下赤白,质稍黏无臭,阴部灼热,头昏目眩,或面烘热,五心烦热,失眠多梦,便艰尿黄。舌红少苔,脉细带数。
带下病有哪些辩证分型?其次是湿热,带下量多,色黄或黄白,质黏腻,有臭气,胸闷口腻,或小腹作痛,或带下色白质黏如豆腐渣状,阴痒等,小便色黄。舌苔黄腻或厚,脉濡滑带数。
带下病有哪些辩证分型?最后就是脾虚,带下色白或淡黄,质黏稠,无臭气,绵绵不断,面色?s白或萎黄,四肢欠温,精神疲倦,纳少便搪,两足跗肿。舌淡,苔白或腻,脉缓弱。
中医的特点
中医具有完整的理论体系,其独特之处,在于“天人合一”、“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及辨证论治。主要特点有:
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一个组成部分,由阴阳两大类物质构成,阴阳二气相互对立而又相互依存,并时刻都在运动与变化之中。在正常生理状态下,两者处于一种动态的平衡之中,一旦这种动态平衡受到破坏,即呈现为病理状态。而在治疗疾病,纠正阴阳失衡时并非采取孤立静止的看问题方法,多从动态的角度出发,即强调“恒动观”。认为人与自然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即“天人合一”、“天人相应”。人的生命活动规律以及疾病的发生等都与自然界的各种变化(如季节气候、地区方域、昼夜晨昏等)息息相关,人们所处的自然环境不同及人对自然环境的适应程度不同,其体质特征和发病规律亦有所区别。因此在诊断、治疗同一种疾病时,多注重因时、因地、因人制宜,并非千篇一律。认为人体各个组织、器官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不论在生理上还是在病理上都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的。因而从不孤立地看待某一生理或病理现象,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多从整体的角度来对待疾病的治疗与预防,特别强调“整体观”。
一、整体观念
整体是指人体的统一性和完整性。
1.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是由若干脏器和组织、器官所组成的。各个组织、器官都有着各自不同的功能,决定了机体的整体统一性。
2.人与自然的统一性,自然界存在着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自然界的变化可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体,而机体则相应地产生反应。在功能上相互协调,相互为用,在病理上是相互影响。
二、辩证论治
1.概念:所谓“证”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包括病变的部位、原因、性质以及邪正关系,能够反映出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变化的本质,因而它比症状能更全面、更深刻、更准确地揭示出疾病的发展过程和本质。
所谓“辩证”,就是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辩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从而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证候的过程。
所谓“论治”又叫施治,则是根据辩证分析的结果来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治疗方法。辩证是决定治疗的前提和依据。论治则是治疗疾病的手段和方法。所以辩证论治的过程,实质上是中医学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过程。
2.辨病与辨证的关系
疾病是具有特定的症状和体征的,而证则是疾病过程中典型的反应状态。中医临床认识和治疗疾病是既辩病又辩证,并通过辩证而进一步认识疾病。
例如感冒可见恶寒、发热、头身疼痛等症状,病属在表。但由于致病因素和机体反应性的不同,又常表现为风寒感冒和风热感冒两种不同的证。只有辨别清楚是风寒还是风热,才能确定选用辛温解表还是辛凉解表方法,给予恰当有效的治疗,而不是单纯的“见热退热”“头痛医头”的局部对症方法。
三、相似观念=现代分形观----中医的三个哲学观
是取象比类的现代化科学化
分形是上个世纪美国人创立的,但分形即--相似的观念中国几千年前就有,如著名的阴阳,五行就是最古老的分形观,上个世纪邓宇等的新发现。是取象比类、象数学、取数比类的现代化科学化,即通过类比、象征方式把握对象世界联系的思维方法,运用带有感性、形象、直观的概念、符号表达对象世界的抽象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