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便与健康
大便与健康
一般说来,人们比较注意口腔卫生,都希望有一口洁白、整齐的牙齿,给人以美的感觉。但对处以“关闭”状态的肛门卫生保健重视比较差。实际上,肛门对人体健康的价值并不小于口腔。俗话常说:“十人九痔”,这说明痔疮之疾患非常普遍。此外,肛裂、肛门脓肿、肛瘘、肛门搔痒等病也是非常多见的。这些事实提醒人们要重视肛门的卫生保健,做到日日清洗,经常热水坐浴,使用软性手纸,对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是有益处的。
在正常情况下,人们每天的饮食经过消化吸收之后,食物的残渣通过大便排出体外,从而维持了人体正常新陈代谢。如果大便在肠中停留时间过长,秘结不下或解而不畅,则为便秘。大便失调可引起各种疾病。所以古代养生家对大便是否通畅,极为重视。汉朝王充在《论衡》中指出:“欲得长生,肠中常清,欲得不死,肠中无滓。”《吕氏春秋·达郁篇》指出:“用其新,弃其陈……精气日新,邪气尽去,及其天年。”这说明古人早就认识到,人便通畅,及时排出浊物,才能“尽其天年”,获得健康长寿。金元时代的伟大医家朱丹溪又提出却病益寿的“倒仓法”,他指出:“五味入口,即入于胃,留毒不散,积聚既久,致伤冲和,诸病生焉。”又说:“肠胃为串,以其无物不有,而谷为最多,故谓之仓,若积谷之室也,倒者,倾也。去积旧而涤濯使之洁净也。”也就是说,肠中浊物、残渣要及时不断地排出体外,才不会“留毒不散”,以达到却病益寿之目的。
中医学认为,经常大便秘结或大便不畅,可导致浊气上扰而产生头昏、头胀、头痛、耳鸣目昏;胃火上炎,可致咽痛口臭、牙龈肿痛;气血郁滞,血热偏重则可引起痛疽疮疖,胃肠结滞可致消化不良,腹胀食少;肛门淤血可致脱肛、痔疮、肛瘘、肛裂,甚至发生肠梗阻,阑尾炎。长期便秘还可诱发胆结石、冠心病、脑血管意外、肠癌等。总之,大便秘结,产生“留毒”,以致胃肠不清,气血逆乱,功能失调,招致早衰,轻则致病,重则丧生。从临床治疗来看,高血压、动脉硬化、中风、冠心病、心肌梗塞、“老慢支”、肺气肿等病人,都需要保持大便通畅,老年人尤其要注意保持大便通畅,这是维持健康长寿的重要条件。可见大便通畅与抗病防老有密切的关系。
从大便看健康 粘稠型的便便
排出的便便呈泥巴一样,接近于腹泻的状态,导致出现这种类型便便的原因多食由于肠道中的水分没有充分吸收,也有可能是因为食物中毒或者是寄生虫所导致。因此排出粘稠样便便的人常容易出现肠道功能异常,甚至可能出现肠道易激综合征。此类人群应当注意多摄取膳食纤维,充分的休息不要让身体过于疲劳,必要情况下需要及时就医治疗。
大便颜色浅黄健康吗
粪便的形成与食物无重要关系,禁食和正常喂养的动物粪便无显著区别,只是粪量减少。粪便组成都一样。含有食物中不消化的纤维素、结缔组织、上消化道的分泌物,如粘液、胆色素、粘蛋白、消化液、消化道粘膜脱落的残片,上皮细胞和细菌。如不吃蔬菜和粗糙谷类粪便组成常是一致的,即65%水分,35%固体。固体部分细菌最多可达50%,但大半细菌排出时己死亡。另外2~30%是含氮物质,10~20%是无机盐(钙、铁、镁)。脂肪占10~20%,有2种,分解的脂肪是食物未被吸收的,中性脂肪由细菌和上皮残片而来的。另有胆固醇、嘌呤基和少量维生素。正常粪便是圆柱形,长10~20厘米,直径2~4厘米,重100~200克。食用蛋白质的粪便为棕黄色或黄色,有臭味,硬而成块,含有很多革兰氏阳性细菌。食用碳水化合物的粪便为棕绿色、恶臭味、软或半液体状、酸性、含有很多革兰氏阴性细菌。正常粪便稍有棕色,这是因有粪胆素和尿胆素,粪便颜色因食物而不同,某些药物可改变颜色。正常便为碱性,其高低与在结肠存留时间长短成正比。稀便是酸性可刺激肛门周围皮肤而疼痛。食用辣椒或饮酒可引起肛门直肠反应性充血使痔疮急性发作。
结肠内气体约100毫升,60%氮、10%二氧化碳、25%甲烷、5%硫化氢和少量氧气。气味因食物和气体组成而不同,如硫化氢过多可引起硫血红蛋白血症,出现紫绀为肠源性紫绀。这些气体的来源,主要是随饮食和呼吸吞入的空气,占70%。另外是细菌对碳水化物发酵而产生的,豆类、白菜、葱头产气较多。细菌发酵产生的气体,有的能燃烧,氢高达20.9%、甲烷7.2%,电灼时可引起爆炸应注意。肠内气体可使结肠轻度膨胀,帮助蠕动,气体越多肠越活动,腹内有微细的噼啪肠鸣。气体过多使肠壁扩张,牵拉神经从而致疼痛。继续扩张可使肠壁血管受压妨碍吸收进一步胀气,形成恶性循环。肠气向上打嗝由食管排出,向下由肛门排出,在肠内吸收到血循环内而感结直肠粘膜内有杯状细胞,分泌碱性粘液保护粘膜,滑润粪便,帮助排便。越是远段分泌越多,直肠分泌量就更多。化学和机械性刺激可增加粘液分泌,如直肠绒毛乳头状瘤,常排出大量粘液。肛腺也分泌腺液潴留于肛窦内,当排便时被挤出滑润粪便以利排出。有的细胞分泌激素如血管活性肠肽,能刺激肠液分泌,松弛肠肌。
大便颜色虽然在一定的程度上可以看出自己的身体健康,但是这样的说法也不是绝对的,因为大便的颜色也是会和自己吃的食物有关系的,所以,在根据大便的颜色判断自己的身体健康也是要有根据的。最后,希望大家都可以健健康康的。
大便如何看健康
柏油样便
往往提示病人上消化道有中等量(60~100亳升)以上的出血,最常见的是胃、十二指肠溃疡出血、肝硬化时的食道下段静脉曲张出血,流到肠腔内的血液经肠液作用分解破坏而使大便变成黑色的柏油样。
淘米水样便
如果你的便便是淘米水样便的话可能就是霍乱或砷中毒时的特征。这是因为在短暂的时间之内身体丧失大量肠液,这些排出的肠液中缺少有色物质胆色素成分就呈现淘米水样。
从大便看健康 硬型的便便
排出的便便质感较硬,又俗称为“兔便”,呈现为小偏硬的颗粒样便便。出现硬型便便的主要原因是由于身体机能较弱,肠蠕动功能差,导致便便长时间的在肠道堆积,水分被过度吸收,以致使便便偏硬,经常导致便秘或者腹胀。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减少便便在肠内停留的时间,多饮水,多食膳食性纤维食物是改善硬便促进肠蠕动的较好选择。
从大便看健康状况 细长型的便便
便便软弱无力呈细长状,有的时候会被称为老人型细便,此类情况多表面身体因为某些因素而导致食物的摄取不足,腹部肌肉、胃肠蠕动功能无力等情况。这个是时候应当注意必须在饮食上多加重视,可大量摄取海藻类、干菌类(如干木耳、干香菇等)、较容易吸收水分的食物,重视改善肠道环境,锻炼腰部肌肉增强胃肠的蠕动功能。
判断小便健康指标
在泌尿外科专家杨勇看来,判断一个人小便是否健康有三个指标,即排尿不费力、有尿憋得住、尿液淡黄透亮。一旦长时间出现以下某种症状,就要注意健康问题了。
尿频、多尿。如果不是饮水过多造成的排尿次数超过8次,就叫做尿频。泌尿外科专家杨勇说:“小便次数增加,每次尿量减少,有可能是膀胱储尿功能下降。如果小便次数增加,但每次尿量没有减少,就是多尿,有可能是身体的代谢功能出现问题,比如糖尿病等。”如果尿频的同时,还伴有尿急、尿痛等不适,应警惕是否患上泌尿系统感染。
排尿时间变长、连续性不好。男性排尿时间明显变长,连续性不好,有滴滴答答的感觉,排尿困难,尿无力,中老年男性夜尿次数增加等症状,都是前列腺疾病的信号。
尿液泡沫多、有异味。排尿时,如果发现马桶中泡沫增多,尤其是早上第一泡尿泡沫明显,可能是肾脏疾病造成的,应该及时去医院做尿常规检查,看尿中蛋白是否增多。如果尿液有种烂苹果的味道,要怀疑是糖尿病的征兆。
尿液颜色不正常。呈红色:说明尿中可能存在超量的红细胞,也称“血尿”,多是由肾病、结石、前列腺炎、膀胱肿瘤等引起。如果出现剧烈的腰痛,同时伴有血尿,多半是结石引起,如肾结石、输尿管结石等。
呈酱油色:是由于尿中红血球被大量破坏所致,也可能是急性肾炎、急性黄疸型肝炎及溶血性黄疸等。
呈白色:好像牛奶一样,有时混有白色凝块或血液,说明尿中有乳糜,源自丝虫病或肾、淋巴管堵塞。
尿液发黄:黄连素、维生素B等药物会引起尿液变黄。但如果没有吃药,尿色很黄且持续半个月以上,就要提高警惕。尿色太黄,往往预示着肝胆疾病,如肝炎、胆结石、胆道阻塞、梗阻性黄疸等疾病。
当然,食物有时也会改变尿液颜色,因此大家不要过于恐慌。泌尿外科专家杨勇和许清泉最后提醒,如果你的尿液性状和颜色发生改变,且持续时间较长,又难以从摄取的食物或药物上找到答案,就有必要去医院查出具体原因。
如何大便识健康
什么是便溏呢?“便溏”一词多出现于中医中,便溏又称为薄粪,多表现为大便不成形、大便稀薄。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人都有便溏的症状,但是很多人都没有注意到,回想一下你有没有出现过便后马桶很难冲干净这种情况?有没有感觉大便排泄不畅,如同没拉完?如果中了,多半是便溏,多半说明你体内湿气重。
值得注意的是,便溏并不等同与拉稀,其与拉稀有着本质的区别,二者最明显的区别就是后者排便次数多,且具有短暂性,而便溏可能排便次数正常,而且具有长期性。中医中,便溏常见的临床表现还包括饮食减少、完谷不化、大便时溏时泻、一吃油腻的东西就有大便的冲动,不见如此,便溏还会伴随着很多脾虚的症状,如舌苔肥腻、长痘痘、脉细弱、面色发黄、精神不振等。
观宝宝大便辨宝宝健康
正常排泄的大便
食物从进入消化道到粪便排出来的时间间隔,会根据年龄的不同而有一些差异。母乳喂养的小宝宝平均约为13个小时,人工喂养的小宝宝约为15个小时,成人平均为18~24小时。
一般来说,宝宝在刚出生后的第一天就已经开始会排出大便了,此时的大便我们称为“胎粪”,颜色较深,多为深墨绿色或者黑色,没有气味,带有一些粘液,这些“胎粪”是宝宝还在妈妈肚子里的时候就已经形成了的,通常在出生后2、3天内可以排干净。如果宝宝出生后的前几天都未见有胎粪排出,则应该要警惕是否存在有一些先天性畸形或者肠道梗阻等疾病。
随着进乳,宝宝粪便的颜色开始逐渐变浅,这个时候母乳喂养儿跟人工喂养儿的粪便在颜色、性状和气味上会存在一些不同。母乳喂养的宝宝粪便一般为黄色或金黄色,多为均匀膏状或带少许黄色粪便颗粒,或较稀薄、绿色,不太臭,有酸味,平均每天可排2~4次,在添加辅食后排便次数会慢慢减少,如果次数一向都比较多,但不影响宝宝体重的增加,也都属于是正常的。人工喂养的宝宝粪便为淡黄色或灰黄色,较为干稠,呈中性或碱性反应,平均每天排便1~2次,因牛乳含蛋白质较多,因此粪便中有明显的蛋白质分解产物的臭味,有时可混有白色酪蛋白凝块,又由于奶粉中蛋白质、脂肪比例比母乳含量高,不易被肠道完全吸收,所以人工喂养的宝宝比较容易出现便秘的情况,这个时候可以在每100毫升配方乳中加入8克蔗糖,以使其更利于吸收,软化大便。混合喂养的宝宝的粪便与人工喂养宝宝的粪便相似,但质地相对较软,粪便为黄色,添加淀粉类食物可使大便增多,稠度稍减,稍呈暗褐色,臭味加重。等宝宝开始添加各种蔬菜、水果等辅食时,粪便外观与成人粪便相似,在最初给孩子添加蔬菜等辅食时,大便中可含有未消化的菜叶等,等孩子的胃肠功能慢慢适应了以后,这种现象就会慢慢消失了。
异常排泄的粪便
当宝宝出现以下几种粪便时,爸爸妈妈要警惕:
1. 绿色便便:如果宝宝解了水样或糊状绿色大便,有酸臭味,多泡沫,多提示宝宝此时存在有消化不良、胃肠道紊乱等疾病。如果绿色便便中混有脓液,则是急性肠炎或痢疾的表现。在接受了大量广谱抗生素治疗的宝宝,如果突然出现带有腥臭味的暗绿色大便,并伴有灰白色片状半透明蛋清样伪膜,多提示为金黄色葡萄球菌性肠炎。
2. 蛋花样便便:轮状病毒性腹泻,是秋冬季婴幼儿腹泻中最常见的,主要经过粪-口传播,多发生在6~24个月大的婴幼儿。患了轮状病毒性肠炎的宝宝,粪便的一个很典型特征是黄色水样便或蛋花样便带少量粘液,无腥臭味。
3. 白色或灰白色便:当胆道受阻、胆汁排泄受阻,大便中因不含有粪胆原而呈现出白色会灰白色“陶土样便”。
4. 大便带血:一般是提示胃肠道存在出血的可能,根据出血部位的不同,大便带血也会表现出不同深浅的颜色,如上消化道(包括食道、胃、小肠)出血时,多表现为呕血和解“柏油样便”,血与粪便混合较均匀,如果下消化道(包括结肠、直肠、肛门附件)出血时,则呈鲜红色或暗红色,尤其是直肠及肛门出血,其鲜红色血常常附着在成型粪便的外周,出血量多少则视病情不同而异,当少量出血时,可导致患儿贫血或营养不良,而一次大量出血,则可导致失血性休克,甚至危及生命。
5. 豆腐渣样便:多为白色念珠菌所致,2岁以下婴儿多见,尤其是体弱、营养不良的小孩,或是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或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小孩,常伴有鹅口疮,大便次数增多,解黄色稀便,泡沫较多,带粘液,有时可见豆腐渣样。
自我检查健康标准 大便次数看健康
基本定时,每日1~2次,若连续三天以上不大便或一天4次以上为不正常。
从大便看健康状况
时间不宜超过三分钟
一次大便的时间不能太长,太长是不健康的表现,一般大便的时间在三分钟之内。不要坐着马桶长时间不拉屎。
一天要有一到两次大便
如果你一天不大便可能就是便溺,长时间不大便肯定也是便溺。便溺会导致人身体健康下降。因为残余粪便会进入血液,进入全身。当然一天拉很多次,那就是拉肚子了,这肯定对肠胃不好,拉多的会虚脱的。
要密度比水小,浮在水中。
正常的大便不能比水重,冲都冲不下去。
颜色呈金黄色
粪便的正常颜色是黄色的,如果是暗黄色代表身体不太健康。如果是黑便最好去医院检查一下,可能是胃部疾病,最严重的是胃癌。黑便有两种情况,一个是内出血,还有一种就是吃了补血的东西,比如鸭血。
不能有恶臭味
正常的粪便的气味是没什么味道的,如果有恶臭味,代表你身体环境不是很干净。
形状要成型,最好是香蕉状
粪便一定要成型,要成条状,如果是那种散状的,代表你的消化不好。
要想消化好,平常天天吃水果,多吃蔬菜,少吃油腻的东西,不要贪吃,一定要节口。垃圾食品一定要少吃,零食最好不要吃。以上就是建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