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豆来源传说
肾豆来源传说
传说桂东仙缘桥是牛郎织女在凡间相会的地方 ,牛郎和织女就这样男耕女织,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并生了一男一女两个孩子,过上了自给自足的幸福生活。但是好景不长,这事很快便让天帝知道,王母娘娘亲自下凡来,强行把织女带回天上,恩爱夫妻被拆散。玉帝迁怒于白马私自带织女下凡,触犯天条,把白天马贬为凡马,留在人间,所以仙缘桥所处的山也叫白马山。白马山上有个千年不枯的泉眼,便是织女被天兵天将带回天庭时,对心爱的牛郎和给她找到人间真爱的白马所留下的伤心泪。泪滴成泉,也就是今天的相思泉。生长在旁边的豆科植物成了相思豆。由于这种原产的相思豆比较大而且有花纹,当地人又把它称为花豆。
据传,大诗人王维听了牛郎织女的故事之后,非常感动。只知道相思豆生长于南方,却不知是生长在南国偏远山区桂东的花豆才为真正的相思豆,让世人以为南方的另外一种豆也是牛郎织女的故事里面的相思豆,留下了“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的千古佳句。
端午最常见的四大来源传说
端午节的来历
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在夏历五月初五,也叫“端阳”、“蒲节”、“天中节”、“大长节”、“沐兰节”、“女儿节”、“小儿节”。它是汉族的传统节日之一此外,端午节还有许多别称,如:午日节、重五节,五月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诗人节、龙日、艾节、端五、夏节、重午、午日等等。虽然名称不同,但总体上说,各地人民过节的习俗还是同多于异的。时至今日,端午节仍是中国人民中一个十分盛行的隆重节日。
端午节是全年四大节之一。五月是毒月,五日是毒日,五日的中午又是毒时,居三毒之端。端午节又叫“五月端”。五月是整个热天的开端,五毒蛇开始活跃,鬼魅魍魉也会猖獗,这些都会给人特别是会给无所顾忌又无抵抗能力的孩子带来灾难,必须在五月端这天集中地为孩子消灾防毒,因此,人们又把五月端午节说成是“小孩节”或“娃娃节”。
过端午节,是中国人二千多年来的传统习惯,由于地域广大,民族众多,部分蒙古、回、藏、苗、彝、壮、布依、朝鲜、侗、瑶、白、土家、哈尼、畲、拉祜、水、纳西族、达斡尔、仫佬、羌、仡佬、锡伯族、普米、鄂温克、裕固、鄂伦春等少数民族也过此节,加上许多故事传说,于是不仅产生了众多相异的节名,而且各地也有着不尽相同的习俗。其内容主要有:女儿回娘家,挂钟馗像,迎鬼船、躲午,帖午叶符,悬挂菖蒲、艾草,游百病,佩香囊,备牲醴,赛龙舟,比武,击球,荡秋千,给小孩涂雄黄,饮用雄黄酒、菖蒲酒,吃五毒饼、咸蛋、粽子和时令鲜果等,除了有迷信色彩的活动渐已消失外,其余至今流传中国各地及邻近诸国。有些活动,如赛龙舟等,已得到新的发展,突破了时间、地域界线,成为了国际性的体育赛事。
端午祭正式被韩国申请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已获得成功,这对我们中国人本国文化遗产的保护也是一次深刻的教训。
端午节由来
端午节是古老的传统节日,始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端午节的由来与传说很多,这里仅介绍以下四种:
1、源于纪念屈原
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战国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独具风貌,影响深远(因而,端午节也称诗人节)。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2、源于纪念伍子胥
端午节的第二个传说,在江浙一带流传很广,是纪念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前476年)的伍子胥。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子胥弃暗投明,奔向吴国,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当时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吴王阖庐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子胥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大宰,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赐子胥宝剑,子胥以此死。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3、源于古越民族图腾祭
近代大量出土文物和考古研究证实:长江中下游广大地区,在新石器时代,有一种几何印纹陶为特征的文化遗存。该遗存的族属,据专家推断是一个崇拜龙的图腾的部族----史称百越族。出土陶器上的纹饰和历史传说示明,他们有断发纹身的习俗,生活于水乡,自比是龙的子孙。其生产工具,大量的还是石器,也有铲、凿等小件的青铜器。作为生活用品的坛坛罐罐中,烧煮食物的印纹陶鼎是他们所特有的,是他们族群的标志之一。直到秦汉时代尚有百越人,端午节就是他们创立用于祭祖的节日。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大部分百越人已经融合到汉族中去了,其余部分则演变为南方许多少数民族,因此,端午节成了全中华民族的节日。
4、源于纪念孝女曹娥
端午节的第三个传说,是为纪念东汉(公元23--220年)孝女曹娥救父投江。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就此传为神话,继而相传至县府知事,令度尚为之立碑,让他的弟子邯郸淳作诔辞颂扬。
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绍兴,后传曹娥碑为晋王义所书。后人为纪念曹娥的孝节,在曹娥投江之处兴建曹娥庙,她所居住的村镇改名为曹娥镇,曹娥殉父之处定名为曹娥江。
五月五日是恶月恶日
河北省民俗文化协会会长袁学骏研究认为,早在屈原之前就有了“端午节”概念。
袁学骏说,中国人的思维模式中历来就有数字重叠的概念,如正月正(阴历一月初一)春节,二月二日龙头节,三月三日相传是王母娘娘的蟠桃会,此外还有七月七日七夕节、九月九日重阳节等,这些节日都有其自身内涵,它们都和中国几千年来的农业文明紧密相连。五月五日被当作节日来过和上述这些节日形成早晚相当,在七八千年前就已形成。
中药养生茶配方大全
【枸杞茶】原料:枸杞10g、花茶3g、冰糖10g。 用法:用250ml开水冲泡后饮用,冲饮至味淡。 功能:滋肾润肺,补肝明目。
用途:肝肾阳亏,腰膝酸软、头晕目眩、目昏多泪;虚劳咳嗽;消渴;遗精。 来源:传统药茶方。
【枸杞生地茶】原料:枸杞5g、生地3g、绿茶3g、冰糖10g。 用法:用250ml开水冲泡后饮用,冲饮至味淡。 功能:滋肝补肾,养阴清热。
用途:肝肾阴不足所致腰酸痛、口渴烦热、盗汗、潮热。 来源:传统药茶方。
【枸杞龙眼茶】原料:枸杞5g、龙眼肉3g、绿茶3g、冰糖10g。 用法:用前二味药的煎煮液300泡茶、糖饮用。 功能:滋肾补心,安神。
用途:阴血不足心悸、失眠、多梦。 来源:《摄生秘剖》。
【枸杞芍茶】原料:枸杞5g、白芍3g、绿茶3g、冰糖10g。 用法:用250ml开水冲泡后饮用,冲饮至味淡。 功能:养血柔肝。
用途:肝肾精血不足之慢性肝炎、肝硬化衄血;阴虚阳亢之头晕目眩、心悸、不寐;更年期综合症。
来源:传统药茶方。
【枸杞龙茶】原料:枸杞5g、龙胆草2g、绿茶3g、冰糖10g。 用法:用250ml开水冲泡后饮用,冲饮至味淡。 功能:补肝养血,清热除湿。
用途:急性传染性肝炎;转氨酶高。 来源:传统药茶方。
【枸杞五味茶】原料:枸杞5g、五味子3g、龙胆草3g、虎杖3g、绿茶5g、冰糖10g。 用法:用前几味药的煎煮液350泡茶饮用,冲饮至味淡。 功能:滋阴养肝,解毒除湿;降转氨酶。
用途:急性传染性肝炎;肝功失常转氨酶偏高。 来源:传统药茶方。
【生地茶】原料:生地10g、绿茶3g。
用法:用生地的煎煮液300泡茶饮用,冲饮至味淡。 功能:滋阴养血,降血糖,升血压,利尿,抗菌,保肝。
用途:阴虚发热、盗汗、口烦渴;月经不调;胎动不安;阴枯便秘;风湿性关节炎;传染性肝炎;湿疹、荨麻疹、神经性皮炎等皮肤病。 来源:传统药茶方。
肾豆的功效
肾豆是人们都非常常见的一种食材,这种果实的营养非常丰富,而且好吃,因此人们都非常的喜欢吃,但是对于肾豆是什么大家还不是很了解,因此,下面我们就一起来了解肾豆的功效。
肾豆又名皇帝豆、圣豆、招财豆、荷包豆、富贵豆、壮腰豆、相思豆、花纹豆、香菇豆、虎纹豆、长寿豆、祛湿豆、状元豆、花豆、耳豆
适宜人群:肾豆蛋白质和脂肪时豆类之冠,能大量提供身体所需热量,故身体瘦弱的人可多吃肾豆。
禁忌人群:食后易饱胀闷痛的人,却不宜多吃肾豆。
功效:调理肠胃、增强记忆力、祛湿、祛风、消除水肿
肾豆,又名花豆,皇帝豆,因其形状如人体肾脏、全身布满红色经络花纹而得名。旧时为朝廷贡品,又叫圣豆、皇帝豆; 也有的形如装钱用的荷包,也称招财豆、荷包豆、富贵豆;据说长期食用具有滋阴壮阳、强身健体、倍增力量等功效,也被称之为壮腰豆、壮阳豆;其性平和,味甘美,具有祛湿、补血、健胃、强肾、养颜防衰老等功效。肾豆味道十分鲜美,口感滑、嫩、鲜、粉,堪称豆类一绝。
可依种子颜色的不同区分为白仁、花仁、大花仁三种。肾豆叶绿色,三出复叶,有长叶柄,小叶呈心脏形。花由叶柄与茎间抽出,柄长,花由末端成串开黄白色花。花后结荚果,荚果扁平,呈弯月形,成熟时果荚坚硬革质,种子2-4粒,有球形、椭圆形、肾形,种皮颜色有白、黄、褐色或有花斑。鲜嫩豆仁可供食用。
肾豆豆荚纤维多,是少数不吃豆荚的豆类蔬菜,冬春季为盛产期。蛋白质及脂肪是豆类之冠,常吃能供给大量的热量。鲜食豆粒柔嫩味甜,可煮食或制罐头,也可冷冻贮藏,是深受国内消费者欢迎的一种贵重豆类蔬菜,是桂东土特产中的三件宝之一。桂东的酒席上也有无(肾)豆不成席的说法。因此有“豆中之王”的美称。
丁毒豆的来源
天南星科独角莲的干燥块茎;
[性 味]辛、甘、大温、有毒;归脾胃经;
[功 效]具有燥湿化痰、祛风止痉、解毒散结作用;美容功效有润肤白面、灭瘢除黑;
[ 化学成分]: 块茎含β- 谷甾醇及其葡萄糖甙、肌醇、粘液质、蔗糖等。
[临 床]临床上用于美白、祛汗斑、瘢痕疙瘩、粉刺等;并常常用于美容添加剂或防腐剂及护肤品中;白附子性热主升为阳明之要药 。但有毒,需谨慎服用。
【用法与用量】一般炮制后用,3~6g;外用生品适量捣烂,熬膏或研末以酒调敷患处。
西施豆腐的来历传说
传说一:
相传,乾隆皇帝游江南时,与宠臣刘墉一起微服私访来到诸暨,两人尽心游阮,信步来到苎萝山脚小村,只见农舍已炊烟袅袅,方觉肚中饥饿,在一农家用餐,享用“西施豆腐”后,不禁击桌连声称妙,闻其菜名,“好一个西施豆腐”,脱口而赞。
传说二:
西施豆腐俗称“荤豆腐”,相传春秋战国时期,越国美女西施心灵手巧、擅长烹饪,做出的豆腐羹滑润鲜嫩、口味绝佳,众人纷纷效仿,并把这道菜称为“西施豆腐”。后来西施以身许国,乡亲们为了纪念她,就把这道菜作为宴席上的首道菜肴,并一直沿袭了下来。
哪些人不宜食用肾豆
说到肾豆是大家比较熟悉,而且很多人都喜欢吃的一种食物,它虽然营养价值丰富但是并不是所有的人都适合食用,否则会对身体带来一定的伤害,那么哪些人不适合吃肾豆呢,下面一起看一下吧。
副作用
无副作用。
禁忌人群
食后易饱胀闷痛的人,却不宜多吃肾豆。
通过对哪些人不适合吃肾豆的介绍了解以后,我们知道有些人虽然可以吃肾豆,但是不能一次吃得过多,平时饮食也有一定的规律,不能暴饮暴食。
止咳祛痰利咽茶
每到寒冷的冬季,总是有朋友会因感冒而咳嗽不止,时而伴有痰液,影响到身体健康,很多人都会寻找治疗止咳化痰的食物,针对这种现象有哪些止咳化痰偏方呢?今天小编将为大家介绍几款保健养生茶,对于治疗止咳化痰也有绝对的功效。下面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桔梗茶
原料:桔梗10g、绿茶3g。
用法:用300ml开水冲泡后饮用,冲饮至味淡。
功能:开肺宣气,祛痰排脓。
用途:外感咳嗽、咽喉肿痛;肺痈吐脓;胸满胁痛。
来源:传统药茶方。
桔甘茶
原料:桔梗5g、甘草3g、绿茶3g。
用法:用250ml开水冲泡后饮用,冲饮至味淡。
功能:清肺祛痰。
用途:肺痈咳而胸满、吐脓臭痰。
来源:《金匮要略》
桔枳茶
原料:桔梗5g、枳壳3g、花茶3g。
用法:用250ml开水冲泡后饮用,冲饮至味淡。
功能:宣肺祛痰。
用途:伤寒痞气,胸满难受、咳喘。
来源:《苏沈良方》
桔紫茶
原料:桔梗5g、紫菀3g、花茶3g。
用法:用250ml开水冲泡后饮用,冲饮至味淡。
功能:宣利肺气。
用途:肺失宣降,肠胃气滞所致慢性腹泻、肝病腹胀。
来源:传统药茶方
肾豆起源与分布
肾豆有产于美洲热带地区,在秘鲁皇室遗址出土的公元前6000年至公元前5000年文物中即有肾豆。在公元前500年至公元前300年墨西哥已有记载。产量低但味道极其鲜美、营养价值丰富,历来为皇室贵族所推崇, 在中国以湖南桂东地区为代表,是我国栽培最早 、产量最大、品质最好的地区之一。
肾豆主要分布在中国长江以南的湖南郴州等地区;以湖南桂东为主产地。在桂东习惯上称为花豆、相思豆。在许多地方曾把肾豆引进种植,如广东、福建、广西、云南、重庆黔江区、贵州及台湾,上海、江苏等地也有零星引进栽培,但大多情况只开花不结果或者产量极低。唯有桂东的土壤及气候比较适宜种植。现已形成产业化,故为桂东特产。尽管在全国各地的叫法不一样,但市场上流通的肾豆大多是以湖南桂东原产地的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