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脾胃虚按摩什么部位 推运胃脘健脾和胃

脾胃虚按摩什么部位 推运胃脘健脾和胃

双手从剑突下到幽梦,循胃脘推而云芝,称为推运胃脘法,此法有健脾和胃,消食导滞,制酸止痛,化痰利水,解郁散结,舒肝止痛,理气和中之功效。

按摩方法:被按摩者取仰卧位,按摩者将力集中于掌指部,以单手小鱼际及掌根或双手重叠交叉,从剑突下到幽门,循胃脘呈钩形推而运之,操作中以掌缘旋而转之,反复施力。

宝宝胃疼怎么推拿

宝宝胃疼可以采用以下推拿手法:

消导摩腹法

患儿取仰卧位,推拿者用双手掌微屈,紧贴小儿腹壁,先沿正中任脉及两侧足阳明胃经,连推带摩由上腹推摩至丹田部,每次均由上向下进行,用力宜稍沉,但勿使过重,每日进行2遍,每遍上下推摩20次。

作用:具有消食导滞,健脾开胃之功效。适宜于脾胃运化不健,食积而致之胃疼,腹胀诸症,亦可用于通导大便。

温通摩腹法

患儿取仰卧位,推拿者双手合掌,互相摩擦,然后用右手掌紧贴患儿腹壁,左手按于右手被上,以掌心着力,在胃脘部按顺时针方向旋转摩擦,每次40-50圈,以局部有温热感为宜,每日可进行1-2次。

作用:具有温阳散寒,理气活血,缓急止痛之功效。适用于脾胃久病,阳虚寒盛之脘腹冷痛,泄泻等。

穴位按摩

1.取穴:中脘,下脘,梁门,内关,公孙,足三里。

推拿方法:取仰卧位,以一指禅推法在上腹部作轻推,重点推中脘,约5分钟;然后用掌摩法按顺时针方向在上腹部摩运5分钟,再移至中下腹部摩运3分钟,再点按中脘,梁门,下脘,内关,公孙,足三里穴。

作用:调理脾胃,通络止痛,适用于各种胃痛。

2.取穴:膈俞,肝俞,脾俞,胃俞,夹脊。

推拿方法:患儿取俯卧位,推拿者沿患儿脊柱及其两旁做滚法按摩5-10分钟,然后点按膈俞,肝俞,脾俞,胃俞或上背部出现的压痛点,再沿脊柱及其两侧做掌推法按摩。

作用:疏肝和胃,理气止痛,适宜于肝胃不和之胃疼。

3.取穴:至阳,脾俞,胃俞,足三里。

推拿方法:在督脉至阳穴上下找压痛点,找到压痛后,用拇指按压压点3-5分钟,以患儿能忍受为度;然后用重手法弹拨左侧膀胱经第一侧线脾俞至胃俞穴端5分钟;再用㨰法按摩压痛点及双侧脾俞,胃俞2-3,最后弹拨足三里2-3分钟。

作用:通经络,止疼痛,适用于各种类型的胃疼,止痛效果较好。

捏脊法

推拿方法:患儿取俯卧位,推拿者两手掌贴附于脊柱两侧, 以大鱼际肌部为着力,由大椎穴两侧沿足太阳膀胱经由上而下连推带按揉至腰骶部,重复10遍,以腰背部肌肉放松无紧张感为宜;然后从骶部沿脊柱两侧捏脊至大椎穴,重复10遍。接着推拿者右手虚掌,运动手腕关节,由上而下拍打胸腰部和腰骶部10遍,每日进行1次即可。

作用:有健运脾胃,增进食欲,调畅气机之功效,适宜于脾胃虚弱之脘腹胀满疼痛,久泻久痢,食欲减退等病症;长期采用此法亦有健身防病之作用,尤其对预防感冒有良好的效果。

小儿疳积推拿改善

中医推拿治疗

1. 治疗原则:健脾和胃,消导积滞,补益气血。

2. 手法处方:补脾经,揉板门,推四横纹,运内八卦,揉中脘,摩腹,按揉足三里,捏脊。

3. 方义:补脾经,揉板门,揉中脘,运内八卦——健脾开胃,助运和中。其中运内八卦理气和中,与补脾经相配,一补一消,一守一行,既补益脾胃之气,又调理中焦气机,使全方补而不滞,消而不伤正,可保证中焦气机畅通。推四横纹,摩腹——理气消积,和中散聚。按揉足三里,捏脊——健脾补虚,其中捏脊取其调理脾胃,强壮身体,补益气血之功,本法为治疳积专用法之一。

中医足疗巧治胃炎

慢性胃炎多因饮食不规则,饥饱失常或过食辛辣生冷食物损伤脾胃,精神抑郁气机逆乱也可致肝邪犯胃,或外邪内侵克犯脾胃所致。这三种类型在临床中较多见,症状多以胃脘部疼痛为主症,在背部膈俞至胃脘部之间出现压痛点,胃脘隐痛可痛及两胁,口苦吐酸,神疲乏力。按摩治疗可选三个要穴,中脘、足三里和胃俞。中脘穴是胃之募穴,八会穴之腑会,具有和胃健脾、降逆利水之功用。足三里穴具有调理脾胃、补中益气、通经活络、疏风化湿、扶正祛邪之功能。胃俞穴可调理湿热水气,具有和胃健脾、理中降逆的作用。

治疗方法

先在上腹部,以掌揉或掌根揉、拳揉,采用环形抚摩,力度由轻逐渐加重,时间以10~15分钟为宜。中脘、足三里、胃俞穴,这三个要穴也是先抚摩,然后可用点、按、推、揉的手法,每个穴位2~4分钟即可。若是脾胃气滞者加肝俞、膈俞,搓擦两胁;胃热阴虚者加心俞、内关、三阴交;脾胃虚弱者加关元、气海。最后在背部循足太阳经络按摩4~5分钟,可用推、擦、按揉、gun(扌+衮)揉的手法,以发红透热为度,让患者能忍受住。

俗话说的好,“三分治,七分养”,预防慢性胃炎的发生比治疗更重要,除了保持精神愉快,还要注意饮食和禁忌药物。戒烟忌酒,慎用、忌用对胃黏膜有损伤的药物,忌过酸、过辣等刺激性食物及生冷不易消化的食物,浓茶、浓咖啡和刺激性饮料也不宜饮用。

可见,中医方法对治疗慢性胃炎疾病有一定效果,尽早运用,能早除疾病。

宝宝疳积推拿好使吗

宝宝疳积推拿好使吗

宝宝疳积推拿有一定的治疗效果。

推拿一定的穴位,可以起到健脾开胃,消食导致,通畅腑气的作用,从而有效缓解宝宝疳积症状。

宝宝疳积推拿处方

治则:消食导滞,健脾和胃。

常用推拿法:掐四横纹,揉板门,摩腹,捏脊,按揉足三里。

饮食伤脾者加清补脾胃,清大肠,分推腹阴阳,揉中脘。

体虚脾弱者加补脾胃,推上三关,揉中脘,揉脾胃俞。

宝宝疳积推拿方解

揉板门,摩腹,揉中脘,分推腹阴阳,消食导致,疏调肠胃积滞;补脾经,按揉足三里以健脾益胃,消食和中;推三关,揉中脘,捏脊温中健脾,补益气血,增进饮食;捏脊能健脾和胃,消积除疳。

婴儿腹胀按摩图解 婴儿腹胀按摩常用手法

治则:消食导滞,健脾和胃。

按摩方法:推脾经,运内八卦,运板门,揉中脘,分腹阴阳,按揉足三里。

按摩功效:推脾经能健脾胃,补气血;运内八卦以宽胸利膈,理气化湿,消食导滞;运板门,揉中脘,分腹阴阳,按揉足三里均能健脾和胃,消食化滞,调中理气。

脾胃虚按什么穴位

1、脾胃虚按摩中脘穴

中脘穴在人体前正中线任脉上,肚脐上4寸,是足阳明胃经的募穴,是胃经经气结聚之处,点按中脘穴能够促进经气运行,调节胃的功能。用手指点按或揉按中脘穴,每次2~3分钟,至局部产生发热感。

2、脾胃虚揉按心窝

心窝指中脘穴以上,胸骨以下的部位,是胃在体表的对应区,用手掌以顺时针及逆时针方向各揉36圈以上,使局部感到温暖、舒畅,有调节中焦气机,使胃气通畅的作用。如果消化不良,胃胀症状明显,可由心窝处开始重复由上至下推按的手法,注意不要由下至上推按。

3、脾胃虚推按两肋

两手掌在身体两侧由乳房下缘向下推按至侧腰部,使局部发热,能够疏通肝胆经,调畅气机。

经常练习这些手法可以有效调节胃功能,达到养胃、暖胃,调畅中焦气机、预防胃疾病的疗效。

胃炎按摩什么位置

按压内关穴

按摩方法:用右手大拇指指腹面按压左手腕横纹上两横指两筋之间的内关穴,捻转30余次,以感到酸胀为度,再用同样的方法用左手大拇指按压右侧的内关穴,两侧内关穴交替按压,每次按压5-10分钟。

功效:按压内关穴具有和胃降逆止呕之功效,慢性胃炎患者出现恶心呕吐时可以按压此穴缓解症状,凡胃脘不适,胃气上逆也可用此法患者。

按压足三里穴

按摩方法:取坐位,用大拇指指腹按压足三里穴,用力要适宜,以产生酸胀感为度,每次按20分钟左右,每日按压2-3次,双侧同时按压或交替进行。

作用:按压足三里穴能增强脾胃功能,并且有和胃止痛之功效,凡脾胃虚弱,脾胃不和,消化不良,以及胃脘部疼痛不适者,皆可按压此穴,平时按压足三里穴有强身健体之效果。

捏脊治疗

按摩方法:取俯卧位,按摩者两手平掌贴附于患者脊柱两侧,以大鱼际肌部为着力点,由大椎穴两侧沿足太阳膀胱经由上而下连推带按揉至腰骶部,反复十次,以腰背部肌肉放松无紧张感为宜,然后用上法从骶部沿脊柱两侧推按至大椎穴,反复10次,完成上述动作后,按摩者右手虚掌,运动手腕关节,由上而下拍打背部和腰骶部10遍,通常每日治疗1次即可。

作用:捏脊疗法具有健运脾胃,增进食欲,调畅气机之功效,适宜于慢性胃炎脾胃虚弱之脘腹胀满疼痛,食欲减退等症,长期按摩亦有健身防病之作用,尤其对预防感冒有良好效果。

指压止痛

按摩方法:患者取俯卧位,双手自然交错于头前额部或额下,按摩者位于患者一侧,用双手拇指指腹分别按压于至阳穴(第七胸椎棘突下凹陷中)和灵台穴(第六胸椎棘突下凹陷中),并做圆圈状按揉3-5分钟,用力以患者能耐受为度,同时嘱咐患者做均匀深长的腹式呼吸。

作用:指压法具有理气和胃,缓急止痛之功效,适宜于慢性胃炎胃脘部胀痛不适,嗳气者,对痉挛性胃脘部疼痛效果尤好。

胃炎按摩治疗附图 摩腹

按摩方法:患者仰卧床上,用手掌在上腹部缓缓按摩2-3分钟,力量中等,以感到热气透入胃内为佳。

作用:按摩上腹具有健脾温中,理气和胃,缓急止痛之功效,适宜于慢性胃炎胃寒之胃脘部疼痛不适者。

按摩方法:取仰卧位,双手平掌,微屈紧贴腹壁,先沿正中任脉后沿两侧足阳明胃经,由上腹推摩到丹田部,每次均由上而下进行,用力宜稍沉,但勿过重。通常每日2次,每遍上下推按20次。

作用:消导摩腹法具有消食导滞,健脾开胃之功效,适宜于慢性胃炎之脾胃运化不健,食积而致胃脘部疼痛,腹胀诸症,亦可用于通导大便。

按摩方法:取仰卧位,双手合掌,互相擦热,然后右手平掌,紧贴腹部,左手按于右手背上,以掌心着力,在胃脘部按顺时针方向旋转摩擦,每次40-50圈,以局部有温热感为宜,通常每日可进行1-2次。

作用:温通摩腹法具有温阳散寒,理气活血,缓急止痛之功效,适宜于脾胃久病,阳虚寒盛之脘腹冷痛,泄泻等,慢性胃炎属脾胃虚寒而有上述症状者可用此法进行调理。

利用推拿手法可以治疗佝偻病吗

佝偻病是婴儿时期一种慢性营养缺乏症,临床上多见于3岁以下的小儿,其中6-12个月之内的乳儿发病率较高。推拿治疗佝偻病的原则是脾胃虚弱宜健脾和胃,肾气不足宜补肾益气。其操作方法如下:

1、脾胃虚弱

①患儿取仰卧位,术者位于一侧,补脾经,运八卦,推三关,运水人土,按摩腹部,揉中脘。取俯卧位,按揉脾俞、胃俞,捏脊。

②方解:补脾经、推三关、揉中脘、捏脊温中健脾,益气补血;运八卦、揉外劳温阳助

运,理气和血;按揉脾俞、胃俞、运水入土健脾助运。

2、随症加减

易受惊惕加揉小天心,揉五指节镇惊安神;形体瘦弱加按揉足三里以调中理气;大便稀加揉龟尾能通调督脉之气;鸡胸,脊柱畸形可在局部加按法、拿法,以疏理筋脉。

3、肾气不足

①患儿取仰卧位,术者位于一侧,补肺经,补肾经,补脾经,推三关,摩腹,揉百会。取俯卧位,揉肾俞、脾俞,捏脊。

②方解:补肺经、推三关益气补肺;补脾经、摩腹、按揉脾俞补脾和胃;补脾经、揉肾俞、捏脊补肾培元;揉百会升提阳气以助诸穴。

以上就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推拿法对治疗佝偻病的操作方法。其实对于这种推拿法还是建议到正规的医院推拿中心进行,因为家中可能掌握的穴位不是很准确。

脾胃虚按摩什么部位 按摩中脘穴调理脾胃

中脘穴位于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4寸,从剑胸结合部(胸骨下缘,胸骨和剑突结合部位)到肚脐是8寸,胸骨下缘和脐连线的中点就是本穴。

中脘属于任脉,且是小肠经,三焦经,胃经的交会穴,又是“八会穴”的“腑会”,脾胃化生气血,六腑皆禀气于胃,按揉中脘穴对于六腑的功能均有调理治疗所用,尤其对胃的各种疾病均有治疗效果。

宝宝胃疼怎么推拿 小儿胃疼穴位按摩

1.取穴:中脘,下脘,梁门,内关,公孙,足三里。

推拿方法:取仰卧位,以一指禅推法在上腹部作轻推,重点推中脘,约5分钟;然后用掌摩法按顺时针方向在上腹部摩运5分钟,再移至中下腹部摩运3分钟,再点按中脘,梁门,下脘,内关,公孙,足三里穴。

作用:调理脾胃,通络止痛,适用于各种胃痛。

2.取穴:膈俞,肝俞,脾俞,胃俞,夹脊。

推拿方法:患儿取俯卧位,推拿者沿患儿脊柱及其两旁做滚法按摩5-10分钟,然后点按膈俞,肝俞,脾俞,胃俞或上背部出现的压痛点,再沿脊柱及其两侧做掌推法按摩。

作用:疏肝和胃,理气止痛,适宜于肝胃不和之胃疼。

3.取穴:至阳,脾俞,胃俞,足三里。

推拿方法:在督脉至阳穴上下找压痛点,找到压痛后,用拇指按压压点3-5分钟,以患儿能忍受为度;然后用重手法弹拨左侧膀胱经第一侧线脾俞至胃俞穴端5分钟;再用㨰法按摩压痛点及双侧脾俞,胃俞2-3,最后弹拨足三里2-3分钟。

作用:通经络,止疼痛,适用于各种类型的胃疼,止痛效果较好。

疳积的推拿疗法

本证主要病因是由于乳食不节,喂养不当,伤及脾胃,脾胃失司,受纳运化失节,升降不调,乃成积滞。积滞日久,脾胃更伤,转化为疳。

由于脾胃虚弱,乳食难于腐熟,而使乳食停积,无以生化气血精微,致使营养失调,患儿赢瘦;气液虚衰,所以积滞可损伤脾胃;而脾胃虚弱又产生积滞,两者互为因果。

临床上积滞者可见形体消瘦,脘腹胀满,纳食不香,夜卧不安,大便恶臭等症;发展为疳症则可见面色白光白,四肢不温,毛发稀疏,精神萎靡,啼声低微,腹部凹陷,大便溏泄等症。

按摩治疗疳积的原则是消积导滞、健脾和胃,但须视病情阶段而治。如病初期,实证尚显着者,应着重消积,然后理脾;虚实并见者,可攻补兼施;倘虚象毕现者,应着重补脾益气。临床处理,应结合具体情况进行辨证施治。

积滞伤脾(积滞)

(1)取坐位,用拇指桡侧端补脾经100次,清大肠100次,推四横纹100次;再用中指指腹端揉板门100次;最后用拇指指腹端运内八卦50次。

(2)取仰卧位,用掌摩法顺时针摩腹2分钟;再用中指指腹端揉天枢、中脘穴各1分钟;最后用拇指指腹端按揉足三里穴2分钟。

(3)取俯卧位,用双手拇指、示(食)指捏脊5遍。

气血两亏(疳证)

(1)取坐位,用手拇指桡侧端补脾经100次,推三关100次,用拇指指腹端运内八卦50次,用拇指甲掐揉四横纹各5次,用中指指腹端揉外劳宫50次。

(2)取仰卧位,用双手拇指指腹分推腹阴阳100次;再用中指指腹端揉中脘穴2分钟;最后用拇指指腹端按揉足三里、血海穴各2分钟。

(3)取俯卧位,用双手拇、示(食)指自下而上捏脊5遍;再用禅推法推脾俞、肾俞穴各1分钟。

相关推荐

按摩哪里见效快 穴位按摩法缓解

方法:取坐位,用拇指指腹按压足三里穴,用力宜重,以产生酸胀感为度,每次可按30分钟,每日按摩2-3次,可双侧或交替进行。 作用:能增强脾功能,并有和止痛之功效。凡脾不健,消化不良及痛不适者皆可按压此穴位止痛。 方法:两手拇指指腹重叠按于至阳穴上,由轻渐重,以患者能耐受为度,持续按压5分钟。 作用:主要用于急性腹痛,但痛止后尚需进行病因治疗。 方法: 1.患者仰卧,按摩者用左手拇指按压住上脘穴,右手拇指在中脘缓缓用力点揉5分钟,按压双下肢足三里穴2分钟;2.患者取俯卧位,按摩者双手拇指同时按脊柱两

小儿拿治呕吐

1、内八卦 内八卦在手掌内侧,为小儿拿的常用穴位之一,具有开胸化痰,利气利膈,消食除胀的功能,对于治疗小儿气上逆、呕吐等有很好理气止呕的作用。用左手托起小儿四指,使其掌心朝上,用右手的拇指外侧缘在内八卦穴上揉50次。 小儿拿治呕吐 2、板门 板门穴位于小儿拇指掌侧,大拇指的大鱼际处,按摩此处具有升降之功,能够宽胸利膈、消食化痰,可用于治疗各种原因引起的小儿呕吐泄泻。将小儿的手掌握住,掌心向上,使大鱼际处暴露,按摩时用右手拇指端桡侧从腕横纹处向拇指指根处100次。 小儿拿治呕吐 3、揉中院

贫血怎么按摩

穴位按摩是治疗贫血较为有效的辅助方法,通过刺激相应的穴位,可以帮助调理各脏腑的功能,尤其是脾生化气血的功能,从而达到益气补血的目的,能有效缓解包括头晕在内的各种贫血症状。贫血可以按摩以下穴位: 脾俞穴-贫血特效穴 脾俞穴是脾经在背部的腧穴,“脾主化”,主管人体的消化吸收功能,消化吸收功能增强,所吸收的营养的物质增多,造血的原料也就增多;脾又“主血”,主管人体造血功能,造血的原料充足,贫血症状自然可以缓解。 脾俞穴定位:位于人体背部,在第11胸椎棘突下,左右旁开2指宽处,左右共2穴。 按摩方法:用两拇指

儿童泄泻怎么办

风寒致泄泻拿手法 小儿若是由于感受风寒所导致的泄泻,可选择补脾经,三关,补大肠,揉外劳宫,揉脐各1分钟,逆时针摩腹2分钟上七节骨,揉龟尾,按揉足三里各2分钟。 拿好处:三关,揉外劳宫能温散寒邪,补脾经,揉脐,按揉足三里能健脾化湿,补大肠,揉脐,揉龟尾能促进止泻。 湿热型泄泻拿手法 小儿若是湿热泄泻,可选择清补脾经,清经,清大肠,清小肠各1分钟,退六腑,揉脐及天枢,顺时针摩腹揉龟尾各2分钟。 拿好处:清补脾经,清经能清除脾的湿热,清大肠,揉天枢,清大肠,退六腑能清除肠道的湿热,揉龟尾能止

中脘怎么找

中脘科学定位:在上腹部,在前正中线上,脐中上4寸的位置。 快速取穴法:仰卧,在上腹部,神阙与胸剑结合点连线的中点处,按压有酸胀感。 中脘穴具有健脾,补中益气之功,有和气,化湿滞,理中焦,调升降的作用,对促进部蠕动,治疗痛,腹胀,吞酸等部疾病有很好的治疗效果。同时还能帮助提高机体免疫力,对于脾失调,化失常导致的各类脏腑相关疾病也有治疗作用。 保健按摩手法 1.用拇指按压中脘10秒,松开,再压,如此反复,3-5分钟就可以缓解痛,适宜于急性刺痛患者。 2.双掌重叠或单掌按压在中脘穴上,顺时

自己动手治疗睡觉打鼾

打鼾(医学术语为鼾症、打呼噜、睡眠呼吸暂停综合症)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睡眠现象,目前大多数人认为这是司空见惯的,而不以为然,还有人把打呼噜看成睡得香的表现。其实打呼噜是健康的大敌,由于打呼噜使睡眠呼吸反复暂停,造成大脑、血液严重缺氧,形成低血氧症,而诱发高血压、脑心病、心率失常、心肌梗死、心绞痛。夜间呼吸暂停时间超过120秒容易在凌晨发生猝死。 中医认为打呼噜,是肺气不宣、痰堵气道造成的,止鼾当从宣肺祛痰入手。每天坚持按摩中脘、阴陵泉、天枢、丰隆这4个养生穴位,可有效缓解打鼾症状。由于睡眠时咽部软腭、悬雍垂(

小儿食积呕吐怎么

小儿食积呕吐的具体拿手法如下: 治法:消食导致,和中消食。 拿方法:补脾经,四横纹,内八卦,揉板门,中脘,天枢,足三里,摩俞,脾俞,分腹阴阳,赤凤摇头。 拿方解:揉中脘,板门,天枢,分腹阴阳,赤凤摇头,摩俞,以消食导滞;四横纹,内八卦,可理气调中,消胀除满;补脾经,摩脾俞,按揉足三里,可成健脾之用。

胰腺炎按摩什么穴位

方法一:患者坐位,按摩者取三焦俞、大肠俞,用拇指指腹点压;然后患者改仰卧,按摩者左手放于脐上腹部,右手放于下腹部,左手将左上腹部向右侧,而右手将右下腹部向左侧,即行法;然后,点按天枢、梁门二穴;最后,施狮子滚绣球法。此法能疏调脏腑,理气消滞。 方法二:患者俯卧,按摩者用双手拇指点按三焦俞,然后用掌在八髎穴上往返揉搓,以局部有热感为宜;改仰卧,用掌根揉长强穴:最后,施狮子滚绣球法。此法能祛郁行滞,适于湿热型病症。 方法三:患者坐位,按摩者用双手拇指点按肝俞、胆俞、膈俞;改卧位,施用点三脘开四门

治疗疼的小妙招

痛的原因 痛发生的常见原因有寒邪客、饮食伤、肝气犯弱等。主受纳腐熟水谷,若寒邪客于中,寒凝不散,阻滞气机,可致气不和而疼痛;或因饮食不节,饥饱无度,或过食肥甘,食滞不化,气机受阻,失和降引起痛;肝对脾有疏泄作用,如因恼怒抑郁,气郁伤肝,肝失条达,横逆犯,亦可发生痛;若劳倦内伤,久病弱,或禀赋不足,中阳亏虚,失温养,内寒滋生,中焦虚寒而痛;亦有气郁日久,瘀血内结,气滞血瘀,阻碍中焦气机,而致痛发作。总之,痛发生的病机分为虚实两端,实证为气机阻滞,不通则痛;虚证为

疼按哪个部位可以缓解疼痛 按摩中脘,下脘,梁门,内关,公孙,足三里

仰卧位,以一指禅法在上腹部作轻,重点中脘穴,约5分钟,然后用掌摩法按顺时针方向在上腹部摩5分钟,再移至中下腹部摩3分钟,再点按中脘,梁门,下脘,内关,公孙,足三里穴。 按摩作用:调理脾,通络止痛,适宜于各种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