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胃虚按摩什么部位 推运胃脘健脾和胃
脾胃虚按摩什么部位 推运胃脘健脾和胃
双手从剑突下到幽梦,循胃脘推而云芝,称为推运胃脘法,此法有健脾和胃,消食导滞,制酸止痛,化痰利水,解郁散结,舒肝止痛,理气和中之功效。
按摩方法:被按摩者取仰卧位,按摩者将力集中于掌指部,以单手小鱼际及掌根或双手重叠交叉,从剑突下到幽门,循胃脘呈钩形推而运之,操作中以掌缘旋而转之,反复施力。
宝宝胃疼怎么推拿
宝宝胃疼可以采用以下推拿手法:消导摩腹法
患儿取仰卧位,推拿者用双手掌微屈,紧贴小儿腹壁,先沿正中任脉及两侧足阳明胃经,连推带摩由上腹推摩至丹田部,每次均由上向下进行,用力宜稍沉,但勿使过重,每日进行2遍,每遍上下推摩20次。
作用:具有消食导滞,健脾开胃之功效。适宜于脾胃运化不健,食积而致之胃疼,腹胀诸症,亦可用于通导大便。
温通摩腹法
患儿取仰卧位,推拿者双手合掌,互相摩擦,然后用右手掌紧贴患儿腹壁,左手按于右手被上,以掌心着力,在胃脘部按顺时针方向旋转摩擦,每次40-50圈,以局部有温热感为宜,每日可进行1-2次。
作用:具有温阳散寒,理气活血,缓急止痛之功效。适用于脾胃久病,阳虚寒盛之脘腹冷痛,泄泻等。
穴位按摩
1.取穴:中脘,下脘,梁门,内关,公孙,足三里。
推拿方法:取仰卧位,以一指禅推法在上腹部作轻推,重点推中脘,约5分钟;然后用掌摩法按顺时针方向在上腹部摩运5分钟,再移至中下腹部摩运3分钟,再点按中脘,梁门,下脘,内关,公孙,足三里穴。
作用:调理脾胃,通络止痛,适用于各种胃痛。
2.取穴:膈俞,肝俞,脾俞,胃俞,夹脊。
推拿方法:患儿取俯卧位,推拿者沿患儿脊柱及其两旁做滚法按摩5-10分钟,然后点按膈俞,肝俞,脾俞,胃俞或上背部出现的压痛点,再沿脊柱及其两侧做掌推法按摩。
作用:疏肝和胃,理气止痛,适宜于肝胃不和之胃疼。
3.取穴:至阳,脾俞,胃俞,足三里。
推拿方法:在督脉至阳穴上下找压痛点,找到压痛后,用拇指按压压点3-5分钟,以患儿能忍受为度;然后用重手法弹拨左侧膀胱经第一侧线脾俞至胃俞穴端5分钟;再用㨰法按摩压痛点及双侧脾俞,胃俞2-3,最后弹拨足三里2-3分钟。
作用:通经络,止疼痛,适用于各种类型的胃疼,止痛效果较好。
捏脊法
推拿方法:患儿取俯卧位,推拿者两手掌贴附于脊柱两侧, 以大鱼际肌部为着力,由大椎穴两侧沿足太阳膀胱经由上而下连推带按揉至腰骶部,重复10遍,以腰背部肌肉放松无紧张感为宜;然后从骶部沿脊柱两侧捏脊至大椎穴,重复10遍。接着推拿者右手虚掌,运动手腕关节,由上而下拍打胸腰部和腰骶部10遍,每日进行1次即可。
作用:有健运脾胃,增进食欲,调畅气机之功效,适宜于脾胃虚弱之脘腹胀满疼痛,久泻久痢,食欲减退等病症;长期采用此法亦有健身防病之作用,尤其对预防感冒有良好的效果。
小儿疳积推拿改善
中医推拿治疗
1. 治疗原则:健脾和胃,消导积滞,补益气血。
2. 手法处方:补脾经,揉板门,推四横纹,运内八卦,揉中脘,摩腹,按揉足三里,捏脊。
3. 方义:补脾经,揉板门,揉中脘,运内八卦——健脾开胃,助运和中。其中运内八卦理气和中,与补脾经相配,一补一消,一守一行,既补益脾胃之气,又调理中焦气机,使全方补而不滞,消而不伤正,可保证中焦气机畅通。推四横纹,摩腹——理气消积,和中散聚。按揉足三里,捏脊——健脾补虚,其中捏脊取其调理脾胃,强壮身体,补益气血之功,本法为治疳积专用法之一。
中医足疗巧治胃炎
慢性胃炎多因饮食不规则,饥饱失常或过食辛辣生冷食物损伤脾胃,精神抑郁气机逆乱也可致肝邪犯胃,或外邪内侵克犯脾胃所致。这三种类型在临床中较多见,症状多以胃脘部疼痛为主症,在背部膈俞至胃脘部之间出现压痛点,胃脘隐痛可痛及两胁,口苦吐酸,神疲乏力。按摩治疗可选三个要穴,中脘、足三里和胃俞。中脘穴是胃之募穴,八会穴之腑会,具有和胃健脾、降逆利水之功用。足三里穴具有调理脾胃、补中益气、通经活络、疏风化湿、扶正祛邪之功能。胃俞穴可调理湿热水气,具有和胃健脾、理中降逆的作用。
治疗方法
先在上腹部,以掌揉或掌根揉、拳揉,采用环形抚摩,力度由轻逐渐加重,时间以10~15分钟为宜。中脘、足三里、胃俞穴,这三个要穴也是先抚摩,然后可用点、按、推、揉的手法,每个穴位2~4分钟即可。若是脾胃气滞者加肝俞、膈俞,搓擦两胁;胃热阴虚者加心俞、内关、三阴交;脾胃虚弱者加关元、气海。最后在背部循足太阳经络按摩4~5分钟,可用推、擦、按揉、gun(扌+衮)揉的手法,以发红透热为度,让患者能忍受住。
俗话说的好,“三分治,七分养”,预防慢性胃炎的发生比治疗更重要,除了保持精神愉快,还要注意饮食和禁忌药物。戒烟忌酒,慎用、忌用对胃黏膜有损伤的药物,忌过酸、过辣等刺激性食物及生冷不易消化的食物,浓茶、浓咖啡和刺激性饮料也不宜饮用。
可见,中医方法对治疗慢性胃炎疾病有一定效果,尽早运用,能早除疾病。
宝宝疳积推拿好使吗
宝宝疳积推拿好使吗
宝宝疳积推拿有一定的治疗效果。
推拿一定的穴位,可以起到健脾开胃,消食导致,通畅腑气的作用,从而有效缓解宝宝疳积症状。
宝宝疳积推拿处方
治则:消食导滞,健脾和胃。
常用推拿法:掐四横纹,揉板门,摩腹,捏脊,按揉足三里。
饮食伤脾者加清补脾胃,清大肠,分推腹阴阳,揉中脘。
体虚脾弱者加补脾胃,推上三关,揉中脘,揉脾胃俞。
宝宝疳积推拿方解
揉板门,摩腹,揉中脘,分推腹阴阳,消食导致,疏调肠胃积滞;补脾经,按揉足三里以健脾益胃,消食和中;推三关,揉中脘,捏脊温中健脾,补益气血,增进饮食;捏脊能健脾和胃,消积除疳。
婴儿腹胀按摩图解 婴儿腹胀按摩常用手法
治则:消食导滞,健脾和胃。
按摩方法:推脾经,运内八卦,运板门,揉中脘,分腹阴阳,按揉足三里。
按摩功效:推脾经能健脾胃,补气血;运内八卦以宽胸利膈,理气化湿,消食导滞;运板门,揉中脘,分腹阴阳,按揉足三里均能健脾和胃,消食化滞,调中理气。
脾胃虚按什么穴位
1、脾胃虚按摩中脘穴
中脘穴在人体前正中线任脉上,肚脐上4寸,是足阳明胃经的募穴,是胃经经气结聚之处,点按中脘穴能够促进经气运行,调节胃的功能。用手指点按或揉按中脘穴,每次2~3分钟,至局部产生发热感。
2、脾胃虚揉按心窝
心窝指中脘穴以上,胸骨以下的部位,是胃在体表的对应区,用手掌以顺时针及逆时针方向各揉36圈以上,使局部感到温暖、舒畅,有调节中焦气机,使胃气通畅的作用。如果消化不良,胃胀症状明显,可由心窝处开始重复由上至下推按的手法,注意不要由下至上推按。
3、脾胃虚推按两肋
两手掌在身体两侧由乳房下缘向下推按至侧腰部,使局部发热,能够疏通肝胆经,调畅气机。
经常练习这些手法可以有效调节胃功能,达到养胃、暖胃,调畅中焦气机、预防胃疾病的疗效。
胃炎按摩什么位置
按压内关穴
按摩方法:用右手大拇指指腹面按压左手腕横纹上两横指两筋之间的内关穴,捻转30余次,以感到酸胀为度,再用同样的方法用左手大拇指按压右侧的内关穴,两侧内关穴交替按压,每次按压5-10分钟。
功效:按压内关穴具有和胃降逆止呕之功效,慢性胃炎患者出现恶心呕吐时可以按压此穴缓解症状,凡胃脘不适,胃气上逆也可用此法患者。
按压足三里穴
按摩方法:取坐位,用大拇指指腹按压足三里穴,用力要适宜,以产生酸胀感为度,每次按20分钟左右,每日按压2-3次,双侧同时按压或交替进行。
作用:按压足三里穴能增强脾胃功能,并且有和胃止痛之功效,凡脾胃虚弱,脾胃不和,消化不良,以及胃脘部疼痛不适者,皆可按压此穴,平时按压足三里穴有强身健体之效果。
捏脊治疗
按摩方法:取俯卧位,按摩者两手平掌贴附于患者脊柱两侧,以大鱼际肌部为着力点,由大椎穴两侧沿足太阳膀胱经由上而下连推带按揉至腰骶部,反复十次,以腰背部肌肉放松无紧张感为宜,然后用上法从骶部沿脊柱两侧推按至大椎穴,反复10次,完成上述动作后,按摩者右手虚掌,运动手腕关节,由上而下拍打背部和腰骶部10遍,通常每日治疗1次即可。
作用:捏脊疗法具有健运脾胃,增进食欲,调畅气机之功效,适宜于慢性胃炎脾胃虚弱之脘腹胀满疼痛,食欲减退等症,长期按摩亦有健身防病之作用,尤其对预防感冒有良好效果。
指压止痛
按摩方法:患者取俯卧位,双手自然交错于头前额部或额下,按摩者位于患者一侧,用双手拇指指腹分别按压于至阳穴(第七胸椎棘突下凹陷中)和灵台穴(第六胸椎棘突下凹陷中),并做圆圈状按揉3-5分钟,用力以患者能耐受为度,同时嘱咐患者做均匀深长的腹式呼吸。
作用:指压法具有理气和胃,缓急止痛之功效,适宜于慢性胃炎胃脘部胀痛不适,嗳气者,对痉挛性胃脘部疼痛效果尤好。
胃炎按摩治疗附图 摩腹
按摩方法:患者仰卧床上,用手掌在上腹部缓缓按摩2-3分钟,力量中等,以感到热气透入胃内为佳。
作用:按摩上腹具有健脾温中,理气和胃,缓急止痛之功效,适宜于慢性胃炎胃寒之胃脘部疼痛不适者。
按摩方法:取仰卧位,双手平掌,微屈紧贴腹壁,先沿正中任脉后沿两侧足阳明胃经,由上腹推摩到丹田部,每次均由上而下进行,用力宜稍沉,但勿过重。通常每日2次,每遍上下推按20次。
作用:消导摩腹法具有消食导滞,健脾开胃之功效,适宜于慢性胃炎之脾胃运化不健,食积而致胃脘部疼痛,腹胀诸症,亦可用于通导大便。
按摩方法:取仰卧位,双手合掌,互相擦热,然后右手平掌,紧贴腹部,左手按于右手背上,以掌心着力,在胃脘部按顺时针方向旋转摩擦,每次40-50圈,以局部有温热感为宜,通常每日可进行1-2次。
作用:温通摩腹法具有温阳散寒,理气活血,缓急止痛之功效,适宜于脾胃久病,阳虚寒盛之脘腹冷痛,泄泻等,慢性胃炎属脾胃虚寒而有上述症状者可用此法进行调理。
利用推拿手法可以治疗佝偻病吗
佝偻病是婴儿时期一种慢性营养缺乏症,临床上多见于3岁以下的小儿,其中6-12个月之内的乳儿发病率较高。推拿治疗佝偻病的原则是脾胃虚弱宜健脾和胃,肾气不足宜补肾益气。其操作方法如下:
1、脾胃虚弱
①患儿取仰卧位,术者位于一侧,补脾经,运八卦,推三关,运水人土,按摩腹部,揉中脘。取俯卧位,按揉脾俞、胃俞,捏脊。
②方解:补脾经、推三关、揉中脘、捏脊温中健脾,益气补血;运八卦、揉外劳温阳助
运,理气和血;按揉脾俞、胃俞、运水入土健脾助运。
2、随症加减
易受惊惕加揉小天心,揉五指节镇惊安神;形体瘦弱加按揉足三里以调中理气;大便稀加揉龟尾能通调督脉之气;鸡胸,脊柱畸形可在局部加按法、拿法,以疏理筋脉。
3、肾气不足
①患儿取仰卧位,术者位于一侧,补肺经,补肾经,补脾经,推三关,摩腹,揉百会。取俯卧位,揉肾俞、脾俞,捏脊。
②方解:补肺经、推三关益气补肺;补脾经、摩腹、按揉脾俞补脾和胃;补脾经、揉肾俞、捏脊补肾培元;揉百会升提阳气以助诸穴。
以上就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推拿法对治疗佝偻病的操作方法。其实对于这种推拿法还是建议到正规的医院推拿中心进行,因为家中可能掌握的穴位不是很准确。
脾胃虚按摩什么部位 按摩中脘穴调理脾胃
中脘穴位于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4寸,从剑胸结合部(胸骨下缘,胸骨和剑突结合部位)到肚脐是8寸,胸骨下缘和脐连线的中点就是本穴。
中脘属于任脉,且是小肠经,三焦经,胃经的交会穴,又是“八会穴”的“腑会”,脾胃化生气血,六腑皆禀气于胃,按揉中脘穴对于六腑的功能均有调理治疗所用,尤其对胃的各种疾病均有治疗效果。
宝宝胃疼怎么推拿 小儿胃疼穴位按摩
1.取穴:中脘,下脘,梁门,内关,公孙,足三里。
推拿方法:取仰卧位,以一指禅推法在上腹部作轻推,重点推中脘,约5分钟;然后用掌摩法按顺时针方向在上腹部摩运5分钟,再移至中下腹部摩运3分钟,再点按中脘,梁门,下脘,内关,公孙,足三里穴。
作用:调理脾胃,通络止痛,适用于各种胃痛。
2.取穴:膈俞,肝俞,脾俞,胃俞,夹脊。
推拿方法:患儿取俯卧位,推拿者沿患儿脊柱及其两旁做滚法按摩5-10分钟,然后点按膈俞,肝俞,脾俞,胃俞或上背部出现的压痛点,再沿脊柱及其两侧做掌推法按摩。
作用:疏肝和胃,理气止痛,适宜于肝胃不和之胃疼。
3.取穴:至阳,脾俞,胃俞,足三里。
推拿方法:在督脉至阳穴上下找压痛点,找到压痛后,用拇指按压压点3-5分钟,以患儿能忍受为度;然后用重手法弹拨左侧膀胱经第一侧线脾俞至胃俞穴端5分钟;再用㨰法按摩压痛点及双侧脾俞,胃俞2-3,最后弹拨足三里2-3分钟。
作用:通经络,止疼痛,适用于各种类型的胃疼,止痛效果较好。
疳积的推拿疗法
本证主要病因是由于乳食不节,喂养不当,伤及脾胃,脾胃失司,受纳运化失节,升降不调,乃成积滞。积滞日久,脾胃更伤,转化为疳。
由于脾胃虚弱,乳食难于腐熟,而使乳食停积,无以生化气血精微,致使营养失调,患儿赢瘦;气液虚衰,所以积滞可损伤脾胃;而脾胃虚弱又产生积滞,两者互为因果。
临床上积滞者可见形体消瘦,脘腹胀满,纳食不香,夜卧不安,大便恶臭等症;发展为疳症则可见面色白光白,四肢不温,毛发稀疏,精神萎靡,啼声低微,腹部凹陷,大便溏泄等症。
按摩治疗疳积的原则是消积导滞、健脾和胃,但须视病情阶段而治。如病初期,实证尚显着者,应着重消积,然后理脾;虚实并见者,可攻补兼施;倘虚象毕现者,应着重补脾益气。临床处理,应结合具体情况进行辨证施治。
积滞伤脾(积滞)
(1)取坐位,用拇指桡侧端补脾经100次,清大肠100次,推四横纹100次;再用中指指腹端揉板门100次;最后用拇指指腹端运内八卦50次。
(2)取仰卧位,用掌摩法顺时针摩腹2分钟;再用中指指腹端揉天枢、中脘穴各1分钟;最后用拇指指腹端按揉足三里穴2分钟。
(3)取俯卧位,用双手拇指、示(食)指捏脊5遍。
气血两亏(疳证)
(1)取坐位,用手拇指桡侧端补脾经100次,推三关100次,用拇指指腹端运内八卦50次,用拇指甲掐揉四横纹各5次,用中指指腹端揉外劳宫50次。
(2)取仰卧位,用双手拇指指腹分推腹阴阳100次;再用中指指腹端揉中脘穴2分钟;最后用拇指指腹端按揉足三里、血海穴各2分钟。
(3)取俯卧位,用双手拇、示(食)指自下而上捏脊5遍;再用禅推法推脾俞、肾俞穴各1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