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了解并应对青少年心理问题

了解并应对青少年心理问题

“心”问题一: 厌学

小希(化名)是某中学的初三学生,小学的时候成绩优异,一直担任学习委员,但是升入初中后,她发现自己学习很吃力,成绩也总是跟不上。每到考试,她总会以肚子疼为借口,想法设法逃避考试,家长和老师反复沟通无效后决定带孩子进行心理咨询。

心理咨询李老师在与小希沟通后,分析认为:小希小学时成绩不错,但进入初中后,由于学习方法不当等原因,使她的成绩有所下降,逐渐让她失去了自信心,没有了学习动力。每次考完试成绩不好,小希就觉得压力大得喘不过气,她甚至想要放弃学业。于是,她渐渐变得厌学。

李老师认为,对青少年来说,学习成绩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他们今后的升学和前途,这让青少年产生了巨大的心理压力,所以,如果有的孩子一时学习跟不上,家长要放松心态,不要给孩子过高的定位。

“心”问题二:人际交往障碍

童童的父母经营着一家建材商场,生意的繁忙和各种应酬让他们无暇顾及儿子的喜怒哀乐,孩子交给爷爷奶奶照顾。童童说,他一两个月才能见上父母一面,每次见面,爸妈最关心的就是他成绩如何,身上的零花钱够不够用……在父母看来,让儿子每天吃饱穿暖,给他提供最好的环境,满足孩子的各种需求,他们就已经尽到了责任。随着童童一天天长大,做父母的发现儿子变得沉默寡言,仿佛总有心事。但是每次问起,童童总是避而不谈。突然有一天,童童的母亲发现儿子给抽屉上了锁。在和丈夫商量之后,他们趁儿子上学的时候,撬开抽屉偷看儿子的日记……终于有一天,童童发现了父母的行为,并与父母发生激烈争执。“你们从来都不关心我……你们只关心赚钱!”童童说出这番话后没几天就离家出走了。童童的父母在网吧等场所到处寻找,终于找回了儿子。那之后,童童变得越发沉默,每天放学回家的时间越来越晚,回到家里甚至不跟父母说一句话。父母试图和童童交流,但每次都演变成责骂、抱怨,甚至争吵。童童的父母意识到,自己和孩子的关系出了问题。

心理老师表示:“作为父母,不只是关心孩子吃饱穿暖,还要关注他们的心情好不好。家长要抽出时间来多陪陪孩子,和孩子多交流,化解困惑。偷看孩子的日记,这会让童童觉得自己的隐私被侵犯,父母不尊重自己,他会更不信任父母,也更加封闭自己……”老师希望父母能够理智、友好地同孩子对话,用心跟孩子沟通交流。

王女士的女儿衿衿今年13岁,小眼睛,矮矮胖胖的。班上的同学都笑话她,还给她起了外号,叫她“水桶妞、大脸猫……”班上的同学经常拿这些绰号来取笑她。因为经常被同学以绰号取笑,衿衿变得非常自卑,不愿意参加班上的集体活动,不跟同学们一起玩,她成天琢磨着怎么减肥,甚至不愿意去学校上课,成绩直线下降。今年3月,衿衿在体育课上因为接力跑成绩不好,拖了小组的后腿。同学小佳,在全班同学面前指责衿衿,并嘲笑她学习成绩差,体育成绩也是全班最差……自尊心受到伤害的衿衿,冲上去推搡小佳并动手打伤了她。

心理咨询老师表示:“年龄小、心理承受能力差的中小学生心智发展尚不健全,带有嘲笑性质甚至是侮辱性质的绰号可能会成为他们成长时期难以释怀的创伤。特别是在长相、身体、装扮、行为、家庭状况等方面有缺陷和弱点的孩子,嘲笑就会成为孩子心灵发展最早的伤害,甚至会影响其性格的健康形成……起外号看似只是开玩笑,实则是对别人的不尊重。这不仅影响了同学之间的感情,严重的会导致校园暴力。”

青少年心理发展与问题矫正 性心理问题

青少年的性意识开始觉醒,伴随着强烈的性冲动,如果没有接受科学,健康的性教育,学习性知识,也容易出现性心理问题。

矫正:

1.正确认识青春期的性冲动,是正常的现象。

2.拒绝早恋和婚前性行为,学会把爱情和性冲动分开。

​青少年心理问题——社交恐怖症

社交恐怖症通常起病于青少年期,男女都可能出现。青少年渴望友谊,希望广交朋友,但有些青少年一到具体交往时,如找人交谈、或者别人与自己打交道,就出现了恐惧反应。表现在不敢见人,遇生人面红耳赤,神经处于一种非常紧张的状态,这就是社交恐怖症。它往往会泛化,严重者拒绝与任何人发生社交关系,把自己孤立起来,对日常工作学习造成极大妨碍。

社交恐怖症的特点是强迫性的恐怖情绪,想象出恐怖对象自己吓唬自己。例如,某大学有一女生性格内向,自尊心特强,处事谨小慎微。她总以为别人时刻在注意她、评价她,担心自己会出什么差错,让人瞧不起。后来,他暗暗爱上某男生,但又不敢表露,还怕别人知道这是个秘密。一次,有同学开玩笑说:“我知道你爱上他了,你别藏在心里啦!”她一听就心里就发慌,担心别人对她评头论足。此后,她见人就躲闪,有人与她聊天,她就面红耳赤、心慌意乱、语无伦次,最后以致于见人就害怕。这是社交恐怖症的一个典型例子。

社交恐怖症是后天形成的条件(制约)反应,是经过学习过程而建立起来的。分为两种情况:一是“直接经验”。有道是“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青少年在交往过程中屡遭挫折、失败,就会形成一种心理上的打击或“威胁”,在情绪上产生种种不愉快的甚至痛苦的体验,久而久之,就会不自觉地形成一种紧张、不安、焦急、忧虑、恐惧等情绪状态。这种状态定型下来,形成固定心理结构,于是他在以后遇到新的类似刺激情境时,便会旧病发作,心生恐惧感。二是“间接经验”,即“社会学习”。如看到别人或听到别人在某种交往情境中遭受挫折,陷入窘境,或受到难堪的讥笑、拒绝,自己就会感到痛苦、羞耻、害怕。甚至通过电影、电视、小说、广播、报刊等途径也可以学到这种经验。他们会不自觉地依据间接经验,来预测自己会在特定社交场合遭受令人难堪的对待,于是紧张不安,焦虑恐惧。这种情绪状态的泛化,导致了社交恐怖症。

社交恐怖症是一种因心理紧张造成的心因性疾病,只要积极治疗,是可以治愈的。

青少年心理问题及矫正 厌学

可以说中国一大半的青少年学生都有一定程度的厌学表现,特别是在学习成绩比较差的学生身上表现得更加明显。中国的学生时代,基本上就是以分数论高低,分数就是一切。成绩差的人,别人不愿意跟他交朋友,被老师瞧不起,家长还要批评,造成学习兴趣进一步丧失。

解决办法:

1.尊重每一个孩子的差异,发现每一个孩子的优点。

2.多进行情感沟通,积极引导他们。

3.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青少年心理问题解决 考试焦虑症

中国的孩子大多被考试压得喘不过气来,有的症状比较严重的,会出现考试焦虑症,即在考前以及考试过程中极端的紧张,担忧,并伴有生理反应,比如头疼,头晕,思维不集中等。考试焦虑症不仅会对孩子的成绩造成影响,还会影响到孩子的身心健康,影响身体,智力发育。

解决办法:

1.创造宽松的学习环境。不以分数为唯一标准。

2.调整期望水平,不要用过高的要求来要求孩子,只能带来无谓的压力。

青少年心理问题解决 社交恐惧症

有的青少年比较敏感,害怕被他人拒绝,想要融入团体却又害怕,甚至不敢与他人见面,一看见人就特别紧张。对正常的学习,生活造成严重的影响。

解决方法:

1.建立自信。很多青少年之所以不敢社交,就是不够自信,觉得自己不是一个值得人家认识的朋友。

2.传授社交技巧。有的青少年是由于缺乏社交技巧。

3.模拟训练。可以在大脑中模拟社交情景,进行训练。

青少年身心健康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影响

1.青少年的的体质健康状况

改革开放20多年来,国民经济迅速发展,人民物质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然而我国青少年的体质健康水平并没有随着物质生活的改善而提高。根据每5年一次的全国6~22岁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检测结果表明,“中国青少年的体质在20世纪后期呈明显的下降趋势。”1995年的检测结果显示:我国学生的耐力、柔韧性素质、肺活量指标10年来一直停滞不前,甚至略有下降[1]。2000年全国学生体质健康检测结果亦表明:与1985年相比,学生身体素质呈全面降低趋势,特别是肺活量、肌力、耐力、柔韧性等多项指标下降幅度较大[2]。

教育部公布的2004年全国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结果,更反映出当前青少年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我国学生的部分体能指标如爆发力、速度、力量、耐力等素质继续呈下降趋势,反映肺功能的肺活量指标也继续呈现下降趋势。各个年龄组的超重及肥胖检出率继续上升,青少年肥胖已成为一个社会问题。视力不良检出率仍然居高不下,近视已成为青少年的顽疾。监测结果显示,7岁至12岁小学生视力不良检出率为32.5%,初中生的视力不良检出率为59.4%,高中生的视力不良检出率为77.3%,大学生的视力不良检出率为80.0%。我国近视眼发病率在2000年就已“跃居”世界第二位,青少年因近视致盲的人数已达30万人[3]。我们一直引以自豪的青少年“身高及身高增长速度低于日本”实在让人吃惊!从近几年各地高考学生的体检结果来看,身体完全合格的不足20%。从以上数据报道看出我国青少年的体质健康状况是不容乐观的,青少年的体质健康危机已不是“狼来了”的骇人警告,而是触目惊心的现实情况。

2.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况

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现已成为一种突出的社会问题。由心理问题诱发的青少年犯罪呈逐年上升趋势,不仅危害家庭的安宁,也危害到社会的稳定,对构建和谐社会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据估计,2020年以前全球儿童精神障碍会增长50%。成为最主要的5个致病、致死、致残的原因。我国儿童青少年的精神卫生状况更令人担忧。2005年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公布了一份调查报告称,在我国约3.4亿的18岁以下青少年中,大约有3000万受到了各种情绪障碍和行为问题的困扰,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突出表现为人际关系、情绪稳定性和学习适应方面。具体表现在心理承受力低、情绪失控、缺乏自信、学习困难、考试焦虑、注意力不集中、难于应对挫折、说谎、厌学、逃学、社会适应性差、性心理偏差等等方面,严重的出现了自伤或伤人现象。青少年成长中的心理问题集中在14岁到18岁这个年龄段。有关资料初步统计,中小学生心理障碍患病率为21.6~32%,大学生心理行为障碍率为16~25.4%,并呈上升趋势。有抑郁症这一世纪十大疾病之一的学生占18~ 44%。

自杀是全球性的社会和公共卫生问题,也是导致15岁至19岁青少年死亡的五大原因之一。自杀死亡率在我国14岁以上的青少年人群中呈逐年上升趋势。仅在2005年有报道的大中学生自杀者就有十余例,有的是研究生甚至博士生,实在令人痛心。2004年11月在南京召开的中国心理学会第八届理事会上,有专家指出,我国有3000万青少年处于心理亚健康状态,每年至少有25万人因心理问题而丧失生命,24.39%的中小学生曾有“活着不如死了好”的想法。一份由上海市卫生部门和教育部门联合在2500名中小学生中进行的“上海市中小学生自杀行为及危险因素研究”的结果表明,自杀心理行为普遍存在于上海市中小学生中,5.85%的孩子有过自杀计划,且发生率随年级的上升而增多,高二学生自杀意念的发生率达到了37.93%[4]。目前日益突出的儿童青少年心理问题正在被世界各国所关注。在这些数字面前,我们不仅要反问孩子们怎么了,我们更要反思我们的教育怎么了。

二 、原因分析

1.体质下降、健康状况不良的原因分析

体质与人的遗传、营养、体育锻炼有密切关系。其中,体育锻炼在后天的影响因素中起着重要作用。我国青少年体质下降的主要原因是缺乏体育活动和对体育锻炼的认识不足。面对社会的激烈竞争和升学压力的日益增大,中小学学生背负着沉重的学习负担,一天十余小时埋头学习、做作业,那有时间去进行体育活动。而望子成龙的父母也忽视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孩子回到家中,家长只关心孩子的学习和作业完成情况、考试成绩如何,很少过问孩子是否进行体育活动,更有甚者,认为体育活动是“玩儿”,会耽误学习时间。而在节假日许多家长又让孩子参加奥数、英语、书画等各种辅导、补习班。一项目调查显示,“在课余时间参加体育活动的孩子只占10%左右”。营养过剩、体育活动减少,肥胖悄然而生,胖了既影响身体活动,而且也不愿意参加体育活动,形成了恶性循环,最后导致体质下降。

​如何减少青少年心理障碍

青少年心理障碍主要有以学习障碍、情绪障碍、行为障碍为主的不良心理状态,青少年的心理咨询是专门为青少年解决心理问题的,及时的通过了解患者的具体心理情况,采取针对性的疏导治疗方法,以此来消除青少年的心理障碍,帮助青少年患者以健康的身心姿态步入社会,以健康积极的生活姿态去迎接每一个挑战。

青少年心理咨询是专门解决青少年心理问题。它往往结合生理、心理、社会三大因素来分析导致青少年心理障碍的原因,主要工作为激发学习兴趣、端正学习态度、消除厌学逃学和学习障碍、协调同学关系和亲子关系、中高考心理减压、学生职业规划、高考志愿填报辅导、青春期性心理教育、不良品行纠正与健全;性格塑造;青少年神经症治疗(自闭症、儿童多动症、儿童抽动症、儿童抑郁症性神经症、口吃、考试焦虑症、社交恐惧症、网络成瘾、学校适应不良综合症等青少年心理问题与心理障碍的心理治疗)。

对于青少年出现的各种心理问题,青少年心理咨询主要的工作内容就是对青少年进行心理方面的分析和研究,并进行咨询和疏导工作,协助教学部门或者家长对青少年进行一些心理方面的测评分析,对不同问题的青少年的心理状况做出分析与诊断,制定辅导计划与方案。

相关推荐

青少年癫痫病患者的自我保健法

一、自我心理调适 青少年癫痫病患者一旦被确诊,必定会给他带来很大的心理压力,很多人或多或少会存在心理问题,常会有绝望心理青少年癫痫病的用药期往往很长,部分患者可能要终生用药,加之日常生活难免会发生各种各样不顺心的事情,特别是与疾病相关的事情,往往会加重患者的心理负担,这样对疾病的转轨相当不利。 所以,青少年癫痫患者面对这些问题时,应积极应对,及时自我疏导,趋“利”避“害”,必要的时候求助于医生,将这些不利心理问题化解。而做到这一点,癫痫病患者首先要树立战胜病魔的信心,持之以恒,病自亦去。 其次,青少年

精神洁癖是什么意思 怎样预防精神洁癖

强迫症(精神洁癖)是一种非常隐蔽的心理疾患,其发病时间可以长达7年左右。要避免青少年出现这类心理问题,家长和学校都要注意青少年在各个成长阶段的心理发展情况,既要发展智力因素,也要发展非智力因素,既要注重理性思维的训练,也要注重非理性思维的培养,要使他们保持心理发展的平衡。

正确看待青少年叛逆心理

我们都知道,如果青少年叛逆心理不及时纠正,可能会对青少年以后的健康成长带来很不利的影响。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他们的心理特征,一点一点攻破叛逆期的教育问题。 1、自尊心过强的逆反心理 自尊心是一种严格要求自己希望得到他人尊重的积极心理,缺乏它就会缺乏自我要求和上进心。但过度自尊往往会形成逆反心理青少年随着年龄的增长,对老师和家长的话不再像孩子时那样言听计从,他们渴望自己解决事情,摆脱成人的管束,他们不满足于传统的教育方式,不满足教师家长的说教,有时表现出不听不信,过于任性甚至公开与教师、家长作对。 2、待

孩子到了青春期会有什么问题

过度节食行为 青少年特别是女孩特别容易出现过度节食,甚至是导致厌食症的情况。 在青春期对于身体过度关注,特别在意他人对于自己的评价,希望自己有一个苗条的身材,从而让同学,朋友们羡慕。在这种情况下,很可能会出现过度节食这种不健康的瘦身方法。不正常的饮食习惯将严重影响青少年的身体健康,以及身体发育,甚至造成不可逆转的伤害。 矫正: 更客观的认识自己,接受自己,形成正确的审美观,注重内在美。 攻击暴力行为 攻击行为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敌意性攻击行为,即以伤害他人为目的的攻击行为;二是工具性攻击行为,即通过攻击行

学生健身的正确方式

打球防近视 打乒乓球、羽毛球、排球和篮球,除了能增加肺合量和肌体发育外,还能预防眼睛近视是因为造成近视的重要原因是眼睛疲劳,打球时,双眼必须紧紧盯着穿梭往来、忽远忽近、旋转多变的快速来球,使眼球内部不断运动,血液循环增强,眼神经机能提高,使眼睛疲劳消除或减轻,起到预防近视的作用。 弹跳运动健脑益智 运动健脑是因为运动能促使脑中多种神经质的活力,使大脑的思维与反应更为活跃、敏捷。同时,运动可提高心脏功能,加快血液循环,使大脑享受到更多氧气与养分。最适合青少年的有氧健身运动有跳绳、踢毽子、跳皮筋、舞蹈等。 跑

青少年心理健康

1.给孩子随性玩耍的时间,不要把生活安排得太有规则 美国儿童教育学者指出,自由玩耍比有计划性的活动,对学龄前的孩子来说更为健康有益。父母要避免将孩子的时间塞满各种活动、课程。所有的孩子都需要有一些无所事事,随性玩耍的时间。唯有这样才能让他们的想象力无拘无束的发挥,让他们可以悠闲的看蜘蛛织网、研究萤火虫如何发光……,以他们自然的速度去探索他们所好奇的世界。也许,有时你也该放慢你的脚步,拋开你的行程表,跟着孩子的节奏享受生活。 2.教导他关怀别人 快乐的孩子需要能感受到自己与别人有某些有意义的连结,了解到他对

治疗青少年白癜风要做哪些准

家长注意选择治疗方式 在这里要提醒爸爸妈妈们,青少年白癜风治疗须慎重。小孩们的身体都非常的脆弱,更好不要用刺激性及腐蚀性的药物治疗,及时使用也要严谨控制,以防刺激皮肤导致其他的合并发作症,在这个时期治疗青少年白癜风应以饮食疗法加心理治疗方法相依据的方法为佳。 注意青少年心理的变化 很多人对白癜风抱有非常大的误解,认为会相互传染,由此让生病的青少年遭致冷落,这对小孩的身心健康进展有非常大的危害,作为爸爸妈妈应对孩子施以正确的心里引导,多及孩子进行心里沟通。仅有如此才能在白癜风治好后不会落下心里上的阴影。 选

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 情绪问题

青少年还容易出现情绪问题,因为他们逐渐开始面对这个世界,脱离父母的保护,自然而然会遇到各种阻碍和挫折。在失败的时候会出现沮丧,抑郁,恐惧等问题。 矫正: 1.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能及时察觉,调整自己以及他人的情绪,培养情商。 2.学会寻求帮助,向亲人,朋友倾诉等方式来调节情绪。

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

死亡诅咒 从漫画《死亡笔记》到现实的“死亡笔记”,从虚幻世界中的“正义”到现实社会中的“诅咒”,青少年为什么对此心态开放,甚至乐此不疲? 他们希望从这样的日记本里得到什么? 在笔记本中得到“让某人死”的虚幻的效果,这样的方式,到底是诅咒还是宣泄?是自我欺骗还是自我调节? 从人的本性来看,死亡到底意味着什么? 为此,记者采访了中国科学院心理所博士研究生祝卓宏。 内心树立虚幻的正义感,从而得到心理满足 漫画《死亡笔记》中标榜的“除暴安良”,使得漫画的主人公成为正义的化身,由此演化出“死亡笔记本”。祝博士认为,

心理问题青少年健康杀手

学习压力有来自家长的,有来自学校老师的,有来自同学、社会的。湖南春雷青少年特训学校资深青少年教育专家胡奇辉分析说,作为家长,大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成龙成凤,能够出人头地。因此,在孩子上学的时候,他们最关心的也是学习成绩,希望他们以优异的成绩考上理想的学校,尤其是考上名牌大学。为此,家长们给孩子安排了各种各样的补习班、辅导班,学习任务和压力早已是孩子们不能承受之重。 作为学校和老师,大都以学生成绩为重,因为社会衡量学校好坏的标准几乎就是升学率,只有创造高的升学率才能得到家长和社会的认可。为了学生能取得优异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