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饮雄黄酒易中毒
多饮雄黄酒易中毒
雄黄,作为药用,历史悠久,其药性辛苦、温,有大毒;归肝、胃、大肠经;主要是外用于杀虫、解毒,治疗痈肿疔疮、湿疹疥癣、蛇虫咬伤。
雄黄的主要化学成分是有毒的二硫化砷,加热后经化学反应变成三氧化二砷,也就是砒霜。众所周知,砷是剧毒物质,毒性极大。人如果误服,5~50mg即可引起急性砷中毒,中毒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或水样大便,便中带血,同时伴有肝、脾、肾功能损害,血压下降和循环衰竭,甚至出现中枢神经系统麻痹、意识模糊、昏迷等。外用则不宜大面积涂擦及长期持续使用。
喝雄黄酒中毒后的急救方法,生甘草1份、绿豆2份,煎浓汁频服。并及时到医院就诊。
端午节吃什么 雄黄酒
雄黄酒是中药材,也是端午节传统饮食中很重要的一环,每年农历初一的时候就会将酿造好的雄黄酒放在室外晒太阳,一直晒到初五,等到中午的时候吃粽子、饮雄黄酒。
端午节为什么要挂菖蒲 端午节喝雄黄酒好吗
有一定毒副作用,建议少量饮用。
雄黄酒的主要成分是雄黄和黄酒,雄黄的主要构成是硫化砷,砷剧毒,可以提炼出砒霜,所以,雄黄本身是具有一定的毒性,饮用不当很容易引起身体伤害,所以,现在不推崇饮雄黄酒了。
什么时候喝雄黄酒好呢
在南方地区,有端无节哥雄黄酒的一个说法,所以在这个节日喝雄黄酒的人比较多。其实随着现在的发展,不管在什么地方,不管在什么季节,都可以喝雄黄酒。
雄黄酒灭五毒。“惟有儿时不能忘,持爻簪蒲额头王”。额头王,即指每逢端午节时,用雄黄酒在孩子额上画个“王”字。也有的在鼻尖、耳垂上涂上一些,还有的将雄黄调入白酒加热后直接下肚或抹身,说这样可以驱邪,避免“疫疠”之气。雄黄酒是有毒的。可是至今,每当端午节来临,有些人总要喝杯雄黄酒。这主要是由于人们以为雄黄能“驱避百邪”的想法在作怪。
雄黄的主要化学成分是二硫化砷。雄黄加热经过化学反应会转变为三氧化二砷,也就是剧毒品砒霜。由此可见,饮用加热的雄黄酒实际上是在服毒。以雄黄酒涂在小孩头部、鼻尖、耳垂或抹在身上驱邪避疫,是没有科学道理的。酒可以扩张血管,加速砷在消化道和皮肤的吸收,时间短者十几分钟、长者4一5小时即会中毒,轻者表现为脑骨后疼痛、恶心、呕吐、腹泻、腹痛、大便呈“米泔样”,重者至死亡。
雄黄酒有很强的除害作用。我国古代,夏季除害灭病的主要消毒药剂,雄黄酒便是其中之一。经常将它喷洒在床下、墙角等阴暗地方,以避毒虫危害。
首先说雄黄酒是有毒的,但是我们也都知道,是药三分毒,有它的毒性,同时也有治疗疾病的药理作用,所以对于很多身体有疾病,可以通过饮用雄黄酒,也能起到治病的作用,但是在饮雄黄酒之前,一定要通过咨询医生,然后再进行饮用,这样才能起到治疗疾病的作用,也不会对身体有危害。
粽子可解暑但多吃不宜
专家说,在中医里,包粽子的苇叶及荷叶均是清热解暑的良药,就连我们司空见惯的糯米,在中医里也具有益气生津、清热的药效。中医认为,端午节后,便进入了夏季最热的月份。由于苦夏难耐,人们普遍会有上火、中暑现象发生,而此时常吃粽子,确实是药食同源的解暑良“药”。专家以中医饮食的养生观点给大家提出建议:由于枣味甘性温,有补中益气、养血安神的功效,栗子具有补气健脾、益肾的功效,因此,选择红枣、栗子做馅儿的粽子,可算是粽子中的“极品”。专家提醒,以糯米做主料的粽子不宜消化,过食会因伤脾胃而引起腹胀、腹泻等症状,因此、孩童及消化功能差的人群不可贪吃。即便是脾胃功能健强者,也应遵循“少食多餐”的原则。如果过节家里自己包粽子,要把握“现包、现吃”的原则,而从超市中购回的冷冻粽子,应蒸煮透了再吃。此外,端午节这天,很多地方还有饮雄黄酒杀肚虫的习俗,但专家认为,应该抛弃饮雄黄酒习俗!虽然雄黄可杀虫、除湿止痒,但却是剧毒,日服0.3克便可致人中毒,轻者呕吐、恶心、腹痛、大小便不下,并可继发喉炎、头痛,严重则可使心、肝、肾及肠受损。
端午节艾草什么时候挂 节日应节
端午节悬挂艾草和菖蒲,是我国各民族端午节时共同的习俗。
艾草,又名家艾、艾蒿,艾草的茎、叶都含有挥发性芳香油,艾草所产生的奇特芳香,可驱蚊蝇、虫蚁,净化空气。而中医以艾入药,有理气血、暖子宫、祛寒湿的功能。将艾草加工成“艾绒”,是灸法治病的重要药材。可见,古人插艾是有一定防病作用的。
端午节时,温度较高,是自古相传的“卫生节”,自古以来,人们会在端午节这一天洒扫庭院,挂艾枝,洒雄黄水,饮雄黄酒,激浊除腐,杀菌防病,这些活动也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端午节的艾草也有应节的寓意在里面。
粽子可解暑但多吃不宜
中医专家说,在中医里,包粽子的苇叶及荷叶均是清热解暑的良药,就连我们司空见惯的糯米,在中医里也具有益气生津、清热的药效。中医认为,端午节后,便进入了夏季最热的月份。由于苦夏难耐,人们普遍会有上火、中暑现象发生,而此时常吃粽子,确实是药食同源的解暑良“药”。
专家以中医饮食的养生观点给大家提出建议:由于枣味甘性温,有补中益气、养血安神的功效,栗子具有补气健脾、益肾的功效,因此,选择红枣、栗子做馅儿的粽子,可算是粽子中的“极品”。
专家提醒,以糯米做主料的粽子不宜消化,过食会因伤脾胃而引起腹胀、腹泻等症状,因此,老人、孩童及消化功能差的人群不可贪吃。即便是脾胃功能健强者,也应遵循“少食多餐”的原则。如果过节家里自己包粽子,要把握“现包、现吃”的原则,而从超市中购回的冷冻粽子,应蒸煮透了再吃。
此外,端午节这天,很多地方还有饮雄黄酒杀肚虫的习俗,但专家认为,应该抛弃饮雄黄酒习俗!虽然雄黄可杀虫、除湿止痒,但却是剧毒,日服0.3克便可致人中毒,轻者呕吐、恶心、腹痛、大小便不下,并可继发喉炎、头痛,严重则可使心、肝、肾及肠受损。
端午节吃什么传统食品
雄黄酒
雄黄酒是中药材,也是端午节传统饮食中很重要的一环,每年农历初一的时候就会将酿造好的雄黄酒放在室外晒太阳,一直晒到初五,等到中午的时候吃粽子、饮雄黄酒。
谨记喝酒13大禁忌事项
饮酒的13大禁忌事项
酒是我们生活中的伙伴,每当良辰佳节、喜庆之日,人们总要开怀饮喝, 以示祝贺。在日常生活中,也少不了用酒来调味。酒的主要成份是乞醇,俗称酒精。一般来说,白酒含酒精 50~70%,黄 酒含 20%,果酒含 16~48%,啤酒含 3~5%左右。
适量、低度的酒对身体有益处,它可以解除紧张情绪,增加良性胆固醇, 促进血液循环,帮助消化,有利消暑,还可摄取低脂肪营养,人们称誉它为 “液体面包”(尤指啤酒)。
饮酒也有不少禁忌,这就是:
一、忌空腹饮酒。
二、忌将白酒与汽水同饮,否则会使酒精在全身挥发并产生大量二氧化 碳,对胃、肠、肝、肾均会带来严重损伤。
三、忌借酒御寒。天冷喝上一两杯白酒,似乎可以暖身防寒,殊不知这 只是暂时的表面现象。因为人体热量主要靠糖、蛋白质和脂肪供应,酒在人 体中产生热能并不多,它之所以进入体内会有暖和的感觉,是因为酒中的乙 醇刺激血管扩张,血液循环,”速,这样反而使体内散热速度加快,这时如 不及时防寒保温,极易引起感冒以致冻伤。
四、忌边喝酒边抽烟。“酒醉可以烟解”的说法,是不科学的。边喝酒边抽烟,危害更大,因为酒中的乙醇刺激血液循环系统,加速血管扩张,从 而使人对烟中的尼古丁等有害物质吸收量增大,其危害将加倍。
五、忌以浓茶解酒。因饮过量酒后,会引起人出现口渴、翻胃。认为饮用大量浓茶可以开胃、解酒毒,这是不正确的。因茶叶中所含的咖啡碱会与 酒中的乙醇结合产生协同作用,非但不能解酒,反而加重醉酒的程度,起到 相反的作用。
六、眼某些药物时忌饮酒。酒有扩张血管的作用。如在服用三氯丙嚏、奋乃静等镇静剂以及灭滴灵时饮酒,就易引起恶心、呕吐、头昏、胃肠功能 紊乱等症,因这些药物会使乙醇的氧化代谢受到抑制。痢特灵、优降糖、闷 可乐等药的服用期间,也忌饮酒,否则也会出现上述的症状。在服用安眠药 时如饮酒、则会引起中枢神经抑制过程加强,可以致昏迷。在服用阿斯匹林、 水杨酸钠等解热镇痛药时饮酒,会引起恶心呕吐、食欲不振,以致消化道出 血;在口服降糖灵、优降糖、注射胰岛素等药物时饮酒,也会导致严重低血 糖症或头晕症;在服用肌乙啶、利尿酸、速尿、噻嗪类药物时饮酒,也会出 现呕吐、头晕、行走不稳、语无伦次以及昏睡的症状。因此,以上药物在服 用的同时,切忌饮酒。
七、患有消化道出血、胃肠炎及胃穿孔、高血压、冠心病、活动性肝炎、 肝硬化症、上呼吸道感染、开放性结核等疾病时,严忌饮酒,否则因酒中的 乙醇刺激人体,使病症加重以致并发其它疾病。其他炎症病者,也忌饮酒。 八、忌白酒与啤酒混饮。因人体胃膜粘液有一定抵抗酒精渗透的作用, 而啤酒却可清洗人体胃膜粘液,使酒精容易渗入人体,故白酒与啤酒混饮易使人酒醉。
九、忌用汽水解酒醉。有人认为汽水是清凉饮料,可用汽水解酒,这是不科学的。因为汽水会使酒精在人体内扩散,加快人体对于酒精的吸收,加 重酒精的中毒。同时,汽水还会产生大量二氧化碳,对肠胃、肝脏、肾脏均会有损害。 十、忌饮雄黄酒。我国有饮雄黄酒的民间习俗,误认为饮雄黄酒可消毒杀菌、祛病强身,但从科学角度看,这是不科学的,有害无益。因雄黄是一 种含硫化砷的矿物,内含汞、砷等有害物质,只可外用,不宜内服,否则极 易中毒,能致人于死地的“砒箱”,就是砷的氧化物。
十一、忌酒后即入浴。因酒后人浴,体内储存的葡萄糖会大量消耗,而 引起体内血糖含量下降,导致体温降低。同时酒精抑制了肝脏的正常生理活 动能力,阻碍体内葡萄糖储存的恢复,造成肌体疲劳,严重的会产生低血糖 休克。
十二、忌酒后进行性生活。据科学研究证明,男子大量饮酒后,精液中有 20%的精子发育不全,若同房使妻子怀孕,将会有 26%的胎儿出现先天性 畸形。女性在婚前后也忌多饮酒,以防月经不调、闭经、卵子生成变异,如 怀孕的妇女常饮酒,会造成流产、早产、难产、死胎等不良后果。我国医书 则有“酒后不入室”的警告。
十三、忌冷喝黄酒。黄酒是以含有淀粉的糯米为原料,并由许多混杂培 养的霉菌、酵母和细菌等共同作用酿成的。在酿制过程中,仍不免有微量的 甲醇、醚、醛等有机物存在,它们对人体有一定害处,因此饮用黄酒时,宜 加热后再喝,以便使这些微量有机物在烫热过程中随温度升高而挥发,才有 利于身体健康。
端午节吃什么东西
端午节吃粽子是大家治知道的饮食习惯。
源于公元前340年时,楚国一位叫屈原的政客在面临亡国之痛时,在五月五日这天投江自尽,一开始是为了保护屈原的尸体,后来就变成了纪念。
雄黄酒是中药材,也是端午节传统饮食中很重要的一环,每年农历初一的时候就会将酿造好的雄黄酒放在室外晒太阳,一直晒到初五,等到中午的时候吃粽子、饮雄黄酒。
咸鸭蛋是端午节必吃的一道食物,每年端午的时候,餐桌上总有一道咸鸭蛋,蛋壳发青,但是内部的蛋黄金光闪闪、咸香四溢,非常好吃。
端午节的由来 端午节吃什么
粽子是端午节必吃的食物之一,笼统来说,粽子主要有素粽和肉粽两大类,加以糯米用叶片包裹起来,清香扑鼻、美味可口,还有及其丰富的营养价值。
雄黄酒是中药材,也是端午节传统饮食中很重要的一环,每年农历初一的时候就会将酿造好的雄黄酒放在室外晒太阳,一直晒到初五,等到中午的时候吃粽子、饮雄黄酒。
咸鸭蛋是端午节必吃的一道食物,每年端午的时候,家里的餐桌上总有一道咸鸭蛋,优质的咸鸭蛋蛋壳发青,但是内部的蛋黄金光闪闪、咸香四溢,非常好吃。
端午节的时候,除了传统食物,还有时令生鲜,端午时分是一年之中最适合吃黄鳝的季节,此时,黄鳝的肉质最嫩,有“端午黄鳝赛人参”的俗谚,所以,端午节的时候,大家也可以食些黄鳝,帮助保健身体。
端午节时各地的习俗 挂艾叶
端午节也是自古相传的“卫生节”,人们在这一天洒扫庭院,挂艾枝,悬菖蒲,洒雄黄水,饮雄黄酒,激浊除腐,杀菌防病。
家家户户都要洒扫庭院,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
端午喝雄黄酒的来历
传说屈原投江之后,屈原家乡的人们为了不让蛟龙吃掉屈原的遗体,纷纷把粽子、咸蛋抛入江中。一位老医生拿来一坛雄黄酒倒入江中,说是可以药晕鱼龙,保护屈原。一会儿,水面果真浮起一条蛟龙。于是,人们把这条蛟龙扯上岸,抽其筋,剥其皮,之后又把龙筋缠在孩子们的手腕和脖子上,再用雄黄酒抹七窍,以为这样便可以使孩子们免受虫蛇伤害。 据说这就是端午节饮雄黄酒的来历。至今,我国不少地方都有喝雄黄酒的习惯。
端午节这天,人们把雄黄倒入酒中饮用,并把雄黄酒涂在小孩儿的耳、鼻、额头、手、足等处,希望如此能够使孩子们不受蛇虫的伤害。在汪曾祺的《端午节的鸭蛋》中提到过雄黄酒,其中说:“喝雄黄酒。用酒和的雄黄在孩子的额头上画一个王字,这是很多地方都有的。”
杭谚说:“五月五,雄黄烧酒过端午。”民间于此日将蒲根切细、晒于,拌上少许雄黄,浸白酒,亦有单独用雄黄浸酒者,故名“雄黄酒”。民间认为雄黄酒可以驱妖避邪,形成端午节饮雄黄酒风俗。同时,还要以雄黄酒涂抹儿童面颊耳鼻,或在额角写一“王”字,比作猛虎,以威邪魅。民间还将吃剩的雄黄酒喷洒房屋壁角阴暗处,或贮藏起来,乎日遇有虫咬红肿,可以涂抹解毒消肿。有井人家,还以雄黄一块,裹以丝绵,投入井中,以祛水中之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