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腺体肥厚与小叶增生症的区别
乳腺腺体肥厚与小叶增生症的区别
(1)乳腺腺体肥厚
①腺体肥厚属于生理性变化。女性在青春发育阶段,由于雌激素分泌正常并保持较高的持续水平,腺体发育为均匀弥漫性,没有局部腺体隆起,也没有乳腺纤维腺瘤的发生。在整个青春期发育中,虽伴有乳房轻度胀痛,但仍属于生理现象。成年后,所触及到的腺体丰满而张力较大,与乳房发育不良者相比,该女孩乳房腺体呈现出肥厚状态,此乃属于生理性范畴的发育。因而,腺体肥厚者并非属病理性病变。
②触诊中可以触及肥厚性腺体,表面光滑,未扪及结节状团块,在触诊中腺体呈均匀、弥漫性增厚,无触痛,增厚的腺体无局限性。
③腺体肥厚一般没有周期性胀痛。腺体的体积虽与月经周期有轻度改变,但不十分明显。最为关键的是,增生的团块可以随药物治疗有所变小,甚至消失。而肥厚的腺体则与药物治疗关系不大,肥厚的腺体一般不会随药物治疗变大或缩小。
④肥厚的腺体呈均匀而弥漫性分布。在整个乳房的各个象限均可以发生,而增生的团块有一定的局限性,大部分增生团块则分布在双乳的外上象限。
(2)乳腺小叶增生症
①乳腺小叶增生症是在腺体发育完成后,由于雌激素持续高水平,孕激素相对不足,作为靶器官的乳房组织对雌激素刺激敏感性增加,从而出现腺体增生。发病后,有典型的周期性的乳房胀痛,胀痛逐渐加重,一旦月经来潮,胀痛逐渐缓解。在乳房胀痛开始,乳房体积也因钠、水潴留缘故而增大,乳房张力也随之增高。②典型的乳腺小叶增生症常有增生团块可以触及。并有明显的触痛。增生的团块可呈弥漫性.也可能是局限性结节状。增生的团块大部分都分布在双乳外上象限,其他象限也时有发生。这些团块边界不清晰,可以随月经周期增大或变小,可以随药物治疗缩小或者消失(早期乳腺增生者多见)。
如上所述,乳腺腺体肥厚与乳腺小叶增生症两者绝不能混为一谈,前者是属生理性腺体结构,而后者是属于病理性改变;前者无须治疗,而后者需要积极治疗;前者是乳房丰满健美的生理基础,而后者则是诱发乳腺癌的病理基础。典型的、早期的乳腺小叶增生症不予正规治疗,则会给女性带来许多不良后果,这对预防乳腺癌会失去一次重要的机会。
生活中如何预防乳腺增生
乳腺增生的问题在女性中非常的普遍,作为影女性健康的主要疾病,给患者的生活造成了严重的危害,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要将强对乳腺增生的预防。
乳腺增生病变组织的大体标本为,病变呈弥漫性或局限性,质地硬韧而致密,色黄白或灰白,无包膜,切面可见有多个大小不等的半透明颗粒;如为囊性增生,则可见到小囊肿,囊壁大都平滑,囊内含有黄绿色或棕色的粘稠液体,有的还有颗粒状物或乳头状物向囊腔内突出。
乳腺增生病在病理上,一方面表现为乳腺导管的囊性扩张,形成大小不等的囊肿;另一方面表现为导管上皮有不同程度的乳头状增生,小叶内和小叶间纤维组织也有不同程度的增生。
由于乳腺增生病的组织形态复杂,所以其组织学分类方法也多种多样。如有学者依乳腺结构在数量和形态上的异常将其分为乳腺组织增生、乳腺腺病(又分为小叶增生期、纤维腺病期及纤维化期)、乳腺囊肿病三大类;也有的学者依乳腺增生的基本组织改变将其分为小叶增生、纤维化、炎性、囊肿、上皮增生、腺病6种类型。也正是由于其组织形态学上的复杂性,所以才造成了本病命名上的混乱性,如小叶增生症、慢性乳腺炎、纤维囊性乳腺病、良性上皮增生症、腺病等。
乳腺增生病按导管上皮增生的形态可将其分为四级:Ⅰ级:不伴有导管上皮增生,此级发生率为70%;Ⅱ级:伴有导管上皮增生,但上皮细胞不呈异型性,其发生率为20%;Ⅲa级:伴有导管上皮增生,上皮细胞呈轻度异型性,发生率为5%;Ⅲb级:伴有导管上皮增生,上皮细胞呈重度异型性,发生率为5%,此级恶变率最高,可能恶变率为75%~100%。
如何用三苯氧胺治疗乳腺小叶增生症
(1)三苯氧胺的重要作用是拮抗雌激素:乳腺癌是人体内雌激素过高引起的疾病,同样乳腺小叶增生症也是因体内雌激素过高、孕激素过低引起的,用同一种药拮抗雌激素过高,这本身并不存在矛盾。所以,三苯氧胺既可以用来治疗乳腺癌,也同样可以用来治疗乳腺小叶增生症。
(2)并非所有的乳腺癌均用三苯氧胺治疗:三苯氧胺治疗乳腺癌是有选择性的。乳腺癌切除后需做雌激素受体(ER)和孕激素受体(PR)测定,如果两者均为阳性,采用三苯氧胺作为乳腺癌内分泌治疗的首选药物是正确的。如果ER、PR均为阴性者,可以不用三苯氧胺治疗乳腺癌。
(3)对于“说明书”并未注明三苯氧胺可以治疗乳腺小叶增生症一事的解释:有可能是三苯氧胺问世时,在临床上尚未广泛应用于治疗乳腺小叶增生症,所以没有此方面资料记载,如今国内外常用三苯氧胺治疗乳腺小叶增生症,也有大量的文献资料报道了有关治疗的效果。
(4)三苯氧胺用药引起的不良反应:三苯氧胺引起的经期紊乱或血小板减少、白细胞减少等,只要停药,一般会恢复正常。在此应当提醒大家,“说明书”提出的众多不良反应,是针对治疗乳腺癌长时间用药(连续用药长达3~4年)而提出的。然而.治疗乳腺小叶增生症用三苯氧胺治疗仅1~2个月,发生较重的不良反应可能性很小。
腺体增厚即乳腺增生的症状
1、乳腺小叶增生(Ⅰ期乳腺增生):是乳腺的初期增生,多发生在25-35岁,症状表现较轻,属于乳腺增生Ⅰ期。在乳腺增生患病率中占70%以上,往往不被引起重视,不积极治疗任其发展。
2、乳腺腺病(乳腺导管扩张症,Ⅱ期乳腺增生):是乳腺初期增生的进一步发展,从小叶增生发展到乳腺导管扩张,称为乳腺腺病,多发于30-45岁,症状表现严重,属于乳腺增生Ⅱ期。容易引起重视,往往治愈比较困难,久治不愈造成精神压抑,导致症状加重。严重导致内分泌紊乱,身体则出现一系列疾病症状,如月经不调、失眠多梦、肤色嗨暗等系列反应。
3、囊性增生(乳腺导管扩张合并上皮细胞增生症,Ⅲ期乳腺增生):是乳腺二期增生的进一步发展,多发生在40-55岁,症状表现非常严重,属于乳腺增生Ⅲ期。三期增生的恶变率在70%以上,积极治疗和定期检查是非常必要地,三期乳腺增生往往会给患者带来精神压抑及恐惧心理。
乳腺病的发病原因及病理特点是什么
(1)乳腺小叶增生症得不到及时治疗的原因
①一部分女性不把乳腺小叶增生症作为一种重要疾病看待,认为去不去医院就诊无所谓,因为发病人群较多,习以为常,所以失去了最佳治疗时机。
②不好意思去看病。乳腺专科医生大部分是男性医生,有的女性不愿意找男医生看病,拖下去易使病情进一步发展。
③相当一部分女性即使去了医院,但没有得到专科医生诊治,治疗效果欠佳,也就失去了再次看病的信心,使病情延误下来。
④有很少一部分女性听信了社会上的“游医”,花了许多钱没治好病,也失去了信心,进而延误病情。
(2)乳腺腺病的发病原因及病理特点:可以这样认为,乳腺腺病是由乳腺小叶增生症没有得到系统治疗而进一步发展而来的。乳腺小叶增生症和乳腺腺病,两者的最大区别在于:前者通过自身内分泌调节或用小部分药物治疗可以自行缓解,而后者则必须采取系统地治疗措施(药物、手术)才能获得满意的治疗效果。
乳腺腺病是在乳腺小叶增生症基础上,多次增生而又复旧不全中发生的病理变化的结果,按照病理组织学特点乳腺内由增生的病理结构发展为腺病样的病理结构。有专家认为,乳腺腺病发病与卵巢内分泌紊乱有关。在雌激素代谢失调下易诱发乳腺腺病。
腺病是以小叶间导管及末梢导管均有不同程度的增生,以及后期也渐有纤维组织的明显增生为特征,但小叶结构基本保存。
乳腺腺病可分为纤维腺病和硬化性腺病两大类。临床上为应用方便将这两类病变的区分分界线定为:前者在临床查体时.增生的团块没有腺病样结节发生,触诊时也未获取结节样改变;而后者在增生的团块上可触及多个腺病样结节,亦可称为腺病瘤样改变。
①纤维性腺病的病理特点。纤维性腺病是在小叶内腺泡增生和小叶内导管增生的基础上,随之有大量的纤维组织增生。小叶内的腺泡因增生而数目增多,腺泡上皮增生为两层或多层并充满腺泡腔内,使腺泡形态消失;小叶内导管增生使导管数目增多而无腺泡生成,导致上皮增生可突入腔内,与此同时小叶纤维化明显,成为纤维性腺病。
②硬化性腺病的病理特点。如果病情进一步加重,由于管泡增生的数目大量的增加,可使小叶增大,造成小叶形成不规正,甚至有融合,致使小叶紊乱或消失,由于此时大量纤维组织增生,使增生的管泡受压而变形,甚至出现管泡萎缩。如果由增生的管泡和纤维组织共同组成孤立的界限较明显的实性肿块,这就是我们临床上所见到的硬化性腺病伴有瘤样结节生成,有的文献上亦称为乳腺腺病瘤。大体标本在剖开时可见切面上为肉白色,并可见多个棕色的小颗粒区,这与我们行手术切除时所见是相同的。出现腺病瘤的病人,大体标本肿块很小,一般可在1厘米,大者也可有数厘米之大,表面界限尚清晰、光滑,似有被膜,而基底部与腺体相连,活动度不大,触之有轻痛。镜下可见:由于纤维化加重而致小叶轮廓逐渐消失,实性增生的上皮位于纤维化的组织内很像浸润癌的图像。
双侧乳腺小叶增生严重吗
乳腺小叶增生以乳房肿块和乳房疼痛为主要表现。乳房肿块是诊断乳腺增生的重要依据,一般为多发肿块,大小不等。多数患者有疼痛的症状,疼痛在月经前期发生或加重,行经后减轻或消失,具有周期性。乳腺小叶增生根据增生的病理改变不同可分为囊性增生、纤维增生、腺性增生等。乳腺小叶增生如果不加治疗是非常严重的,后期可能会转化为乳腺癌。那么乳腺小叶增生的症状有哪些呢,我们一起来看看。
肿块可为单发性或多发性,可见于一侧或双侧,可局限于乳腺的一部分或分散于整个乳腺。肿块呈结节状,大小不一,质韧而不硬,与皮肤和深部组织之间并无粘连而可移动,但与周围乳腺组织的分界并不清楚,肿块在经期后可能有所缩小或变软。一般淋巴结不大。乳腺小叶增生症状往往病程较长,发展缓慢,有时可有乳头溢液,溢液多呈黄绿色,偶为无色浆液。
乳腺小叶增生症状多表现为乳腺胀痛和乳腺肿块,胀痛程度不一,乳腺小叶增生轻者不为病人介意,乳腺小叶增生重者影响学习和工作。乳腺小叶增生胀痛的特点是多具有周期性,常发生或加重于月经前期。胀痛的周期性虽是本病的典型症状,但亦可表现为非周期性,不规则性胀痛。
女人乳房痛原因预防
防止乳腺疾患,应注意以下几点:
1、定期自查或去医院查乳腺;
2、适龄白领女性,尽可能不要因为事业而放弃生育和哺乳;
3、尽可能多地接受阳光;
4、情绪不可过激或过度压抑;
5、能不戴乳罩的时候尽量少戴乳罩
也可能是乳腺增生,乳腺增生症是一种良性疾病而不是癌,它是由于体内雌激素水平增高,使乳腺组织中腺体的末端乳管和腺泡以及周围的纤维组织增生,并伴有淋巴细胞浸润所致。乳腺增生症分为三种类型:
①乳痛症:又称乳腺组织增生,以乳房的周期性疼痛为特征,多见于20---40岁的妇女,疼痛与月经周期有关,经前症状明显,经后缓解。正确的检查方法乳腺摸不到肿块,大多数表现为局部组织增厚的弥漫性分布的颗粒区,故又称为肿胀颗粒性乳腺。乳痛症多有自限性,结婚怀孕后可缓解,而且不会发生癌变。
②乳腺腺病:多见于中青年妇女,常为一侧乳腺出现局限性肿块伴疼痛,亦可双侧发病,疼痛与月经周期有关。多发
生在乳房外上方,肿块较小,直径约1---3厘米。质坚不硬,与周围组织界线不清。乳腺腺病的早期即为乳腺小叶增生,这
时尚不会癌变,但乳腺腺病的中、晚期有1%的癌变率。
③乳腺囊性增生症:中年妇女多见,表现为乳房肿块,可是单一较大的肿块,呈圆球状,表面光滑,为囊性或实性感。
乳腺小叶增生的症状表现是什么
乳腺小叶增生症状在临床上主要表现为:月经来潮前5—7天,乳房胀满疼痛,月经来潮乳房胀痛缓解,乃至消失,待下次月经来潮前又出现周期性的变化。
乳腺小叶增生(简称乳腺增生)是25~40岁中青年女性的常见病,发生率约占5%。每20个人就有1个人可能在绝经前发现。它既不是肿瘤,也不是炎症,而是女性内分泌紊乱使乳腺导管和小叶在结构上发生变化所致。如果女性到了一定年龄不结婚、不生育、不哺乳就容易因为内分泌失调,使双乳腺腺管末端增生。大量临床资料分析表明,乳腺小叶增生应与乳腺纤维腺瘤及乳腺癌进行鉴别诊断。
乳腺增生的危害有哪些
容易得乳腺腺病也是由于乳腺增生的危害而导致的。乳腺增生的病变基础是乳房内的乳腺小叶和乳腺管均有扩张及腺体周围组织增生。
伴有囊性增生病,乳腺增生病是真正的病理性增生症。乳腺增生以乳管上皮细胞增生为主要病变,乳房内出现的肿块多为弥漫性增厚,有部分乳腺增生患者呈局限性表现。
周期性乳房疼痛,乳腺腺体增厚或出现团块,并有压痛。同时还会有情绪改变,如生气、紧张、发怒、焦虑、生活规律改变、劳累,甚至天气变化等都会使疼痛加重。
小叶增生怎么办
小叶增生可能发生在青春期以后的任何年龄,病变是以腺体小叶和乳腺导管末梢扩张、增生和囊性改变为主的病理过程。
小叶增生的发生和发展与卵巢内分泌功能紊乱有关,是由于孕激素分泌不足和雌激素相对或绝对过多,致使月经周期中乳腺组织的增生和复旧过程发生紊乱而罹病。
而不良精神刺激导致的郁郁寡欢、孤独焦虑则是乳腺小叶增生的“催化剂”,多见于25~40岁月经不太规则、经量少、经期短、未婚、未育、或未哺乳和哺乳不良的妇女。
小叶增生的病因与分类
引起乳腺小叶增生的原因很多,但主要与内分泌失调或精神情绪有密切关系。
育龄期妇女的乳腺受卵巢内分泌所控制,一旦卵巢功能受到某种因素的影响,例如情绪不稳定、心情不舒、过度劳累、性生活不和谐、生活环境变迁。
或者过食含有激素的滋补品和长期使用含有激素成分的化妆品等等,均可影响女性体内雌孕激素分泌的比例失调或分泌节律紊乱而引起乳腺组织增生。
小叶增生是雌激素分泌相对增多,使乳腺管扩张成囊状,囊壁的上皮细胞增生旺盛,形成一个或多个囊肿。
表现为一侧或两侧乳房的多个大小不一的肿物,呈圆形或不规则形状,触摸时质地硬而韧,有一种摸橡皮块的感觉。
乳腺小叶增生症的发生是由于体内卵巢功能失调,致使雌激素分泌相对增多,有一种摸橡皮块的感觉。
肿块与皮肤和深部组织之间并无粘连,可被推动。但与周围组织的分界不清楚。
肿块可局限于乳房的一部分,也可分散于整个乳房,病人时常感到乳房胀痛,且具有周期性,在月经来潮前3~4日尤甚。
月经一来疼痛有所减轻,但常不消失。大多患乳腺小叶增生症的病人常在发病数月至1~2年后自行缓解,故一般无需治疗。
小叶增生是乳腺增生吗
小叶增生是乳腺增生初期,症状比较轻,属于乳腺增生I期。
小叶增生发展到乳腺导管扩张,称为乳腺腺病,多发于30~45岁,症状表现严重,属于乳腺增生Ⅱ期。
囊性增生(乳腺导管扩张合并上皮细胞增生症,Ⅲ期乳腺增生)是乳腺二期增生的进一步发展,多发生在40~55岁,症状表现非常严重,三期增生的恶变率在70%以上,需积极治疗和定期检查
乳腺囊肿病(Ⅳ期乳腺增生)乳腺导管细胞及上皮细胞大量堆积死亡,形成囊肿性肿块,癌变率90%以上。
乳腺癌(Ⅴ期乳腺增生)多由囊性增生和囊肿进一步发展而来,乳腺癌的早期治疗首选手术,保乳与否应根据具体情况。Ⅰ期和Ⅱ期乳腺增生发展成乳腺癌的几率1%~3%,患上乳腺增生都必须及时治疗,不能任其发展。
双侧乳腺小叶增生是不是很严重
双侧乳腺小叶增生是一种很危害的乳腺疾病,女性关注双侧乳腺小叶增生是为了能够在生活中预防疾病,降低乳腺小叶增生的发病率。那么,双侧乳腺小叶增生是不是很严重?下面我们来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
双侧乳腺小叶增生是不是很严重
双侧乳腺小叶增生是不是很严重乳腺小叶增生以乳房肿块和乳房疼痛为主要表现。乳房肿块是诊断乳腺增生的重要依据,一般为多发肿块,大小不等。多数患者有疼痛的症状,疼痛在月经前期发生或加重,行经后减轻或消失,具有周期性。乳腺小叶增生根据增生的病理改变不同可分为囊性增生、纤维增生、腺性增生等。乳腺小叶增生如果不加治疗是非常严重的,后期可能会转化为乳腺癌。那么乳腺小叶增生的症状有哪些呢,我们一起来看看。
肿块可为单发性或多发性,可见于一侧或双侧,可局限于乳腺的一部分或分散于整个乳腺。肿块呈结节状,大小不一,质韧而不硬,与皮肤和深部组织之间并无粘连而可移动,但与周围乳腺组织的分界并不清楚,肿块在经期后可能有所缩小或变软。一般淋巴结不大。乳腺小叶增生症状往往病程较长,发展缓慢,有时可有乳头溢液,溢液多呈黄绿色,偶为无色浆液。
乳腺小叶增生症状多表现为乳腺胀痛和乳腺肿块,胀痛程度不一,乳腺小叶增生轻者不为病人介意,乳腺小叶增生重者影响学习和工作。乳腺小叶增生胀痛的特点是多具有周期性,常发生或加重于月经前期。胀痛的周期性虽是本病的典型症状,但亦可表现为非周期性,不规则性胀痛。
男性朋友乳腺增生疾病的一般症状
一、乳腺小叶增生(Ⅰ期):是乳腺的初期增生,多发生在25-35岁,症状表现较轻,属于Ⅰ期。在乳腺增生患病率中占70%以上,往往不被引起重视,不积极治疗任其发展。
二、乳腺腺病(乳腺导管扩张症,Ⅱ期):是乳腺初期增生的进一步发展,从小叶增生发展到乳腺导管扩张,称为乳腺腺病,多发于30-45岁,症状表现严重,属于Ⅱ期。容易引起重视,往往治愈比较困难,久治不愈造成精神压抑,导致症状加深。严重导致内分泌紊乱,身体则出现一系列疾病症状,如月经不调、失眠多梦、肤色嗨暗等系列反应。
三、囊性增生(乳腺导管扩张合并上皮细胞增生症,Ⅲ期):是乳腺二期增生的进一步发展,多发生在40-55岁,症状表现非常严重,属于Ⅲ期。三期增生的恶变率在百分之七十以上,积极治疗和按期检查是非常必要地,三期乳腺增生往往会给患者带来精神压抑及恐惧心理。
四、乳腺囊肿病(Ⅳ期乳):乳腺导管细胞及上皮细胞大量堆积死亡,形成囊肿性肿块,癌变率百分之九十以上。
乳腺增生的症状表现
乳腺增生病病变组织的大体标本为,病变呈弥漫性或局限性,质地硬韧而致密,色黄白或灰白,无包膜,切面可见有多个大小不等的半透明颗粒;如为囊性增生,则可见到小囊肿,囊壁大都平滑,囊内含有黄绿色或棕色的粘稠液体,有的还有颗粒状物或乳头状物向囊腔内突出。
乳腺增生病在病理上,一方面表现为乳腺导管的囊性扩张,形成大小不等的囊肿;另一方面表现为导管上皮有不同程度的乳头状增生,小叶内和小叶间纤维组织也有不同程度的增生。
由于乳腺增生病的组织形态复杂,所以其组织学分类方法也多种多样。如有学者依乳腺结构在数量和形态上的异常将其分为乳腺组织增生、乳腺腺病(又分为小叶增生期、纤维腺病期及纤维化期)、乳腺囊肿病三大类;也有的学者依乳腺增生的基本组织改变将其分为小叶增生、纤维化、炎性、囊肿、上皮增生、腺病6种类型。也正是由于其组织形态学上的复杂性,所以才造成了本病命名上的混乱性,如小叶增生症、慢性乳腺炎、纤维囊性乳腺病、良性上皮增生症、腺病等。
乳腺增生病按导管上皮增生的形态可将其分为四级:ⅰ级:不伴有导管上皮增生,此级发生率为70%;ⅱ级:伴有导管上皮增生,但上皮细胞不呈异型性,其发生率为20%;ⅲa级:伴有导管上皮增生,上皮细胞呈轻度异型性,发生率为5%;ⅲb级:伴有导管上皮增生,上皮细胞呈重度异型性,发生率为5%,此级恶变率最高,可能恶变率为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