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颤发生的原因
房颤发生的原因
1. 房颤的急性原因
房颤与某些急性、暂时性原因有关,包括饮酒、外科手术、电击、心肌炎、肺栓塞、其它肺脏病以及甲状腺机能亢进,治疗基础疾病可以消除房颤。房颤是心肌梗塞和心胸外科手术后较常见的早期并发症。
2. 不伴有相关心血管疾病的房颤
年轻患者中,大约30%~45%的阵发性房颤和20%~25%的持续性房颤属于孤立性房颤。
3. 伴有相关心血管病的房颤
与房颤有关的心血管病包括瓣膜性心脏病(大多为二尖瓣性)、冠心病(cad)以及高血压,尤其是存在左室肥厚(lvh)时。
4. 神经性房颤
自主神经系统通过提高迷走神经或交感神经张力可以触发易感病人发生房颤。许多患者房颤发作都是出现在迷走神经和交感神经张力增强的时候。coumel (77)描述了一组病人,并将其分为迷走型房颤和交感型房颤。纯粹迷走型房颤或交感型房颤患者比较少见,但是如果患者有某型房颤发作史以及相关特征性症状之一,那么临床医师选用相应药物才能更有效地防止反复发作。
房颤常发生于心脏疾病患者
房颤是目前成年人中比较常见的心律失常疾病。临床上,房颤患者轻者会心慌、胸闷或乏力,严重者可以产生头晕、胸痛、血压下降、呼吸困难甚至晕厥等症状。房颤也是发生脑栓塞的主要原因。房颤的病因有哪些?
一般说来,男性患房颤的几率多于女性,二老年人患病几率多于年轻人,80岁以上人群患病率约10%.房颤时,心房的频率约为300-600次/分搏动(激动),远远高于正常值60-100次/分。尽管并非所有的心房搏动都传给心室,但房颤患者的心室频率一般都较正常人快,初发者频率常常可以在每分钟100至200次,同时节律也不规则。
房颤的病因:
房颤常发生于原有基础心脏疾病的患者。近年来,高血压性心脏病和冠心病已经逐渐成为主要病因。先天性心脏病和肺源性心脏病,以及心脏外疾病如甲状腺机能亢进等,也是发生房颤的原因。此外,房颤也可能发生在没有任何基础心脏疾病的健康人身上。过度疲劳、情绪激动、低氧、酒精中毒(包含各种兴奋剂) 及严重创伤等情况下,都有可能发生房颤。
房颤的治疗:
恢复正常的窦性心律是房颤治疗的目标。遗憾的是,目前抗心律失常药物的总体有效性不高。胺碘酮(又名可达龙)是最常用的药物,1年后房颤控制率为50%-65%,且随着时间推移效果减弱;胺碘酮的全身副作用较明显,需要定期复查甲状腺功能和胸片。电复律治疗,是通过电击消除心房的异常电活动从而恢复正常心律。但这仅仅是一种暂时的缓解治疗,并不能根除房颤,只能作为急救用。房颤也可通过外科手术进行治疗。但由于手术创伤大,一般仅在合并有其他需要进行外科手术治疗时才进行。
知道了导致房颤发生的病因,希望大家在日常生活中能够重视房颤,避免疾病的危害。
小心不声不响的房颤
由于生活、工作、环境等各种因素导致心脏房颤的发病率不断提高,房颤的危害是相当大的,那么我们平时应该怎么注意喃?我们应该怎样躲避这个沉默的杀手喃?今天小编就带领大家一起学习一下: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其实就是最常见的心跳紊乱。人的心脏在正常情况下,由一个叫窦房结的心脏结构每分钟规律发放60-100次的电活动来激动心房,然后心房将这些电活动传递到心室,使心室有节奏地收缩,产生我们可以触及的、有规律的脉搏,医学上称之为“窦性心律”。假如发生了房颤,心房各部位会出现一种快速紊乱的电活动,使心房的频率高达350-500次/分钟。这样,心房肌不能进行正常收缩,表现为不规则的颤抖样运动。“房颤”的名称因此得来。
房颤是一种老年性疾病,发生率随年龄而增加。导致房颤的原因很多,年龄因素是主要原因之一,老了就容易得房颤,许多没有器质性心脏疾病、各种检查没有发现心脏结构异常的老年人也会得房颤。
除了年龄因素外,许多心脏疾病如心力衰竭、心脏瓣膜病、心肌梗塞、高血压病等都是导致房颤的重要原因。心脏以外的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肺脏疾病、糖尿病也与房颤发生有密切关系。
在中国,房颤已成为严重威胁人民健康的疾病,目前患者约有1000万,是仅次于高血压、冠心病的常见心血管疾病。10年前,房颤还是一个无法治疗的心律失常疾病,而在这几年有了根本性的突破。
读完这篇文章后读者是不是对这个沉默的房颤肃然起敬喃?是不是平时都没有怎么关心过的问题在这一时刻有了一个崭新的看法。
手颤原因知多少
老年人手震颤的原因有功能性和器质性两种。功能性震颤多因情绪激动、过度劳累、体质虚弱等因素所致,一般不需治疗。器质性震颤是由某种疾病引起,较常见的疾病有以下几种:
动脉硬化症老年人患动脉硬化,可导致自主运动不协调,症状之一就是手颤,严重时还可发生头部震颤。应针对动脉硬化的病因治疗及对症处理。
中脑病变老年人中脑发生病变时,可引起震颤麻痹,以手震颤最为明显。治疗上宜用抗胆碱能药物。
小脑病变小脑的主要功能是维持人体活动的协调稳定,一旦发生病变,易发生“意向性震颤”,难以完成特定的动作,如举杯进口时,手抖得厉害,尚伴有走路蹒跚、说话口吃等,服用苯海拉明等药物可改善症状。
书写性震颤主要表现为握笔写字困难,但从事其他手部精细动作时手并不颤。一般认为这种情况是由于大脑皮层功能失调所致,治疗上应以心理疗法为主,并增强体育锻炼及局部功能锻炼,必要时可配合安定、谷维素等药物治疗。
房颤的原因是什么
房颤病因1、房颤可继发于其他心律失常,如房性心动过速或心房扑动,这类心律失常源于心房的某一区域,可逐渐进展为房颤。
房颤病因2、房颤不是独立的疾病,它可以并发于许多其他的心脏病,可以说所有的心脏病都可以发生房颤,如风湿性心脏瓣膜病、冠心病、高血压、心肌病、缩窄性心包炎等。非心脏原因如慢性阻塞性肺病、肺炎、肺栓塞、甲状腺疾病、电解质紊乱、糖尿病、嗜酒、迷走神经刺激(饮食或锻炼后),也可以发生房颤。
房颤病因3、引起房颤的另一重要因素与心房复杂的解剖结构有关。如三尖瓣环或下腔静脉形成的自然障碍,会显著影响心房内传导电流的方式和速率。我国目前主要以风湿性心脏瓣膜病为主发生房颤。如果病人只有房颤的现象而没发生心脏病,就属于特发性房颤或孤立性房颤。
哪些老人更容易中风
一、来自心脏方面的疾病。
1、风湿性心脏瓣膜病
这种疾病最常见发生房颤的原因就是二尖瓣狭窄合并关闭不全。而其中二尖瓣狭窄患者当中,心房纤颤为41%,这个比例还是非常高的。
2、冠心病
冠心病的患者的人数越来越多,随着冠心病发病率的增加,在我国因为冠心病引起的房颤也就越来越多,因为冠心病是直接导致房颤的原因。
3、心肌病
这种心肌病主要是指原发性充血性心肌病,房颤的发生率在10%~50%之间,成人多见,在儿童中也可发生,约占20%。
4、缩窄性心包炎
这也是心脏疾病的一种,病变发生在心包,也会直接影响心脏的功能,而出现房颤。
5、先天性心脏病
先天性心脏病的种类很多,因为心脏的先天的畸形导致房颤。
6、还有一些其他的心脏疾病也会诱发房颤
二、血管方面的疾病
主要原因是高血压
这是导致房颤的原因,而同时房颤也同样会导致血压的升高而出现中风,也就是房颤性中风,相关的调查显示高血压病在房颤原因中的比率为9.3%~22.6%。而导致房颤的发生与高血压病所致肥厚心肌的心电生理异常、肥厚心肌缺血及肥厚心肌纤维化有关。同时,当发生房颤的时候,就会导致心肌不能正常收缩和舒张,这样就会导致进入心房的血液不能被正常排出,容易形成淤滞,而这个时候血小板就会迅速聚集,很容易产生微小的血凝块。也就是血栓,而这些微小的血栓会随血液流向身体的各个部位。流过粗的血管可能没有问题,但是如果流过大脑,问题就来了,因为脑部的血管有一个非常特殊的特点,那就是脑血管分布的非常的密集,而且又细又长又弯曲,当小血栓经过的时候,因为脑血管太细导致了血管被堵塞,形成脑血管栓塞,也就是中风。
调查显示大约15%的房颤患者会发生脑中风,如果能够有效地控制房颤,那中风的几率就会大大降低,至少能减少50%以上。
由此看来,如果能够更好的控制房颤对控制脑中风会有积极的意义,科学家还告诉我们,导致房颤的其中的一个原因,是因为身体内镁的缺乏,镁是一种矿物质,镁具有负性心律作用,调节心律,平稳血压,避免频发早搏和诱发房颤;所以,建议有上述疾病的朋友平时多摄入镁。
房颤治疗原则
(1)恢复窦性心律 只有恢复窦性心律(正常心律),才能达到完全治疗房颤的目的,所以对于任何房颤病人均应该尝试恢复窦性心律的治疗方法。
(2)控制快速心室率 对于不能恢复窦性心律的房颤病人,可以应用药物减慢较快的心室率。
(3)防止血栓形成和脑卒中 房颤时如果不能恢复窦性心律,可以应用抗凝药物预防血栓形成和脑卒中的发生。
对于某些疾病如甲亢、急性酒精中毒、药物所致的房颤,在祛除病因之后,房颤可能自行消失,也可能持续存在。
老年人心房纤颤病因
一、发病原因
房颤不论性别、年龄、有无器质性疾病均可发生。但老年人居多,房颤既可以是心脏疾病,又可以是全身疾病的临床表现。引起房颤的病因很多,主要为心脏本身的疾患。发达国家以冠心病、心肌疾病为主,发展中国家则以风湿性心脏瓣膜病为最多,老年人可由于隐匿的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或房间隔缺损所致。少数房颤找不到明确病因,被称为孤立性房颤或特发性房颤。
1.风湿性心脏瓣膜病
风湿性心脏瓣膜病仍是房颤的最常见原因,尤其多见于二尖瓣狭窄合并关闭不全。其中,二尖瓣狭窄患者当中,心房纤颤为41%,主动脉瓣病变发生房颤的机会较小。患者发生房颤的平均年龄大约为37岁,以女性居多。
风湿性心脏瓣膜病发生房颤的机理与左房扩大、心房压力升高及心房肌病变有关。心房扩大、压力升高及心房肌纤维化病变导致心房肌各部分的不应期很不均匀,从而诱发房颤的发生。
2.冠心病
随着冠心病发病率的增加,在很多国家和地区,冠心病已成为房颤的首要原因,老年人所占比例较高。但房颤并不是冠心病的常见临床表现,在冠状动脉造影中显示有明显冠状动脉狭窄者中,发生房颤者占0.6%~0.8%,急性心肌梗死者,房颤的发生率占10%~15%。
3.心肌病
各种类型的心肌病均可以发生房颤,发生率在10%~50%之间,成人多见,儿童也可发生。以原发性充血性心肌病为主,约占20%。
4.高血压性心脏病
高血压在房颤原因中的比率为9.3%~22.6%。房颤的发生与高血压病所致肥厚心肌的心电生理异常、肥厚心肌缺血及肥厚心肌纤维化有关。由于心肌肥厚及纤维化、心室顺应性减退、心房压升高及左房增大,加上心肌缺血,从而诱发房性电生理紊乱,而导致房颤。
5.缩窄性心包炎
一般病人的发病率为22%~36%,高龄患者房颤发生率可达70%,心包积液也可伴发房颤。
6.肺心病
肺心病发生房颤有报道为4%~5%。常呈阵发性,其原因与肺内反复感染、长期缺氧、酸中毒及电解质紊乱有关。
7.先天性心脏病
在先天性心脏病中,房颤主要见于房间隔缺损。
8.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1967年Lown提出了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的概念,其中包括持续性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停搏和窦房阻滞及心动过缓-心动过速,这里的心动过速包括房颤。当窦性心动过缓时,心房的异位兴奋性便增强,而易于发生房颤。
9.预激综合征
预激综合征的主要并发症是阵发性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其次为房颤。房颤的发生率约占12%~18%。一般认为心室预激的房颤发生率与年龄有关,儿童患者很少发生,而高龄患者则房颤发生率较高。心室预激发生房颤的机制目前不甚明了,可能与预激引起的室上速发作,导致心房肌电生理不稳定,或室性期前收缩,经房室旁路逆传心房,恰遇心房易损期而导致的房颤有关。另外,旁路前传不应期短也易诱发房颤。
10.甲状腺功能亢进
房颤是甲亢的主要症状之一,甲亢患者中房颤的发生率在15%~20%。老年人甲亢者可能存在心肌的器质性损害,易发生慢性房颤。
二、发病机制
1.机理
(1)折返机制学说:
房颤的发生机制较为复杂,至今仍在深入研究。较早提出的学说认为心房内有单个异位自律灶以极快频率发出冲动,使各处心肌不能保持同步活动而致颤动。但到目前为止,不论是动物实验还是临床电生理结果,均支持折返机制学说。支持折返机制的证据有:①房颤与房扑关系密切,许多有力的证据支持房扑的机制为折返,临床上常见房扑和房颤交替出现,两者的本质区别是:房扑时心房各部仍保持1∶1的协同收缩;而房颤时,心房各部不能维持1∶1的协同收缩。②房颤常见于心肌兴奋性异常降低的各种临床和实验情况。如病态窦房结综合征,迷走神经兴奋性增高,心房纤维化或脂肪浸润。动物实验经常使用刺激迷走神经的方法诱发房颤。③程序刺激可诱发临床或实验性房颤。④在许多折返模型中,消融可终止房颤。⑤房颤的计算机模型提示了多种折返活动。⑥计算机化标测技术更常发现房颤时的折返激动模式。
(2)主导环学说:
1962年Moe提出多个折返小波的假说。1979年Allessie不仅证实了这个假说,还根据动物实验结果,提出了主导环的概念,(Leading Circle)及小波波长的概念。即冲动围绕一个功能性的障碍区域运行(由处于不应期的心肌所构成),从主导环的各个部分发出的冲动(子波)向其中心传导,并在那里互相碰撞,通过这种方式形成了一个功能性的阻滞区域(不应区域),以阻止环形冲动的短路。“主导环”的折返波可以碎裂成许多不应期依赖性的小子波从而形成房颤。
(3)自旋波折返学说:
自旋波是自主旋转的波,为一种非线性波。新近发现的心脏自旋波折返为房颤的发生提供了新的解释。该学说认为房颤并非总是无组织、无规律的杂乱活动,而是有序可循的。自旋波折返的中心不存在解剖或功能性阻滞区域,相反其核心为可兴奋心肌。核心稳定的自旋波产生单型快速心律失常,如室速等;而核心位置不稳定的自旋波产生多型快速心律失常,如房颤、室颤等。不稳定的自旋波常见核心位置的游走及其核心大小形态的改变。核心游走时伴发多普勒效应,核心游入的心肌区激动时间短,而游出的心肌区激动时间长。当游动的核心遇到心肌瘢痕组织或血管即可锚泊成稳定的自旋波,而在一定条件下如心肌不均质时,其核心又可再次游走,这样自旋波在稳定和不稳定之间可互相转换,表现为单型与多型心律失常之间的转换,如房扑和房颤的相互转换。
2.与房颤发生有关的因素
(1)心房体积与病变:
心房体积的大小和房颤的诱发和持续有关。心房负荷增加、心房扩大、急慢性损伤、窦房结或结间束(心肌)纤维化均与房颤的形成有关。有心衰发生时房颤不易控制。
(2)兴奋波的波长:
兴奋波的波长等于兴奋的传导速度和心肌有效不应期的乘积,因此传导减慢和不应期缩短均可使兴奋的波长缩短。兴奋的波长决定了心房肌内能够产生的游走小波的数量,波长越短产生的小波越多,从而使得心律失常越容易产生和持续。在大实验中已证实用药物或刺激的办法延长心房内传导或缩短不应期可诱发房颤。
(3)心肌的非均一性和各向异性结构:
正常的心肌存在着结构和电生理的各向异性(anis-otropy)。结构的各向异性是指心肌纤维空间排列不同。电生理的各向异性是指兴奋在心肌纤维内,传导速度以及心肌电容和电阻的各向异性。心房肌纤维细长,呈纵行排列,激动沿纤维长径传导速度快,但激动强度随传导距离增加而逐渐减弱;沿横径传导速度慢,但强度大(传播的保险系数大)。当在长径方向传导阻滞时,仍可从横径缓慢传播,如返回时长径已能接受激动,即可形成折返。
(4)自主神经影响:
迷走神经与交感神经在一些房颤的发作中起重要作用,形成迷走神经与交感神经介导的两种不同类型的阵发性房颤。心肌电活动的稳定性有赖于迷走神经和交感神经活动的平衡,二者任何一方活动度增强都可引起心律失常。
(5)年龄因素:
随着年龄的增长,窦房结发生退行性变,容易发生房颤。
3.病理生理
慢性房颤的心房有功能的组织被纤维所替代,窦房结和结间束可有损坏,窦房结可有阻塞。房颤发作以后,左右心房会逐渐扩大,半数病人会有左房内压力升高。如果窦性心律得到恢复,此压力可降低,心房也会缩小,其原因是由于房颤时心脏顺应性减退,心室舒张时间缩短,促使心房内压力增加所致。
房颤对血流动力学有很大影响,房颤发作时仅有频率极快且无规律的电活动,失去了心房正常的机械功能。房颤时,心房的贮备功能及主动收缩的动力功能丧失,仅保留了其导管功能,血液只是在心室舒张时被动地吸进心室。心率增快,充盈时间缩短,心输出量减少。当心室率≥140次/min,心输出量明显减少,使血压下降,诱发或加重心衰。
房颤也会通过快速与不整的心室率影响心功能,长期影响可产生心肌病。
房颤可导致血栓的形成与栓塞发生。远在150多年前,Vinchow即提出血管壁、血流和血液成分的异常是血栓形成的三要素。心房颤动时心房有效收缩功能丧失,血液在心房内流速减慢,甚至淤滞,有利于血栓的形成。有研究证实房颤本身可导致血小板激活,从而促成血栓形成。血栓多附于心耳、心房,栓子脱落可造成栓塞,是老年房颤患者预后的重要并发症,成为影响老年房颤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之一。
80岁老人尽量少服阿司匹林
阿司匹林具有良好的解热镇痛作用,可用于治疗感冒、发热、头痛、牙痛、关节痛、风湿病等。小剂量阿司匹林还能抑制血小板聚集,常用于预防和治疗心肌缺血、心绞痛、脑梗塞等。但由于阿司匹林易诱发出血,因此,80岁以上的老年人应尽量少服阿司匹林。
80岁以上的老年人脑血管常出现淀粉样变性,60岁老人中该病发生率为8%,而80岁老人则高达60%。出现淀粉样变性的血管壁常失去正常结构,缺乏弹性,容易破裂出血。服用阿司匹林的最大危险是诱发出血,对易于发生淀粉样变性的老年人而言,阿司匹林可使脑出血的危险性增加。
患有心房纤颤者应当服用阿司匹林,这可预防心脏内壁血栓形成。如果血栓形成并脱落,极易导致脑栓塞。如果没有房颤,原则上80岁以上老年人尽量不要服用阿司匹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