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离性障碍的具体表现有哪些
分离性障碍的具体表现有哪些
(1)分离性遗忘 表现为突然出现不能回忆自己重要的事情,特点是丧失近期的阶段记忆,可为部分性和选择性,一般围绕创伤性事件。这种遗忘不是由器质性原因所致,也不能用一般的健忘或疲劳加以解释。
(2)分离性漫游 指患者在觉醒状态下突然从家中或工作场所出走,往往离开的是一个不能耐受的环境,进行无计划、无目的的漫游。此时患者意识范围缩小,但能进行日常的基本生活和简单的社交接触。有的患者忘掉了自己既往的经历,以新的身份出现。漫游可持续几十分钟到几天,有的可以更持久。这种发作突发突止,清醒后患者对病中的经历不能完全回忆。
(3)分离性木僵 患者的行为符合木僵的标准,检查也不能发现躯体疾病的证据。通常在一定的生活事件之后,患者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保持一个固定的姿势不动,对外界的刺激几乎或完全没有反应,完全或几乎没有言语及自发的有目的的运动。但患者的肌张力、呼吸运动均存在,有时可有睁眼及眼球的协调运动。
(4)出神与附体障碍 本症表现为暂时性地同时丧失个人身份感和对周围环境的完全意识。患者的意识范围明显缩小,注意和意识仅局限于或集中在密切接触的环境的一二个方面,只对环境中的个别刺激有反应。常有局限且重复的一系列运动、姿势、发音。如果患者的身份被鬼、神、或死亡之人所代替,则被称为分离性附体障碍。发作过后患者对过程全部或部分遗忘。
(5)分离性运动障碍 表现为一个或几个肢体的全部或部分运动能力丧失。常见的形式有肢体瘫痪、肢体震颤抽动或肌阵挛、起立或行走不能、失音症等。瘫痪可为部分性的,即运动减弱或运动缓慢;也可为完全性的。共济失调可为各种形式和不同程度,尤以双腿多见,引起离奇的姿势或不借扶助站立不能。也可有一个或多个肢端或全身的夸张震颤。
(6)分离性抽搐 分离性抽搐(假性癫痫发作)是一种类似于癫痫发作的状态,但没有癫痫的临床特征和脑电生理改变,咬舌、严重摔伤、小便失禁等表现在分离性抽搐中很罕见,也不存在意识丧失,而代之以木僵或出神状态。
(7)分离性感觉障碍 可表现为躯体感觉麻木、丧失、过敏或异常,或其他特殊的感觉障碍。皮肤麻木区域的边界表明,它更接近病人关于躯体功能的概念,而与神经解剖不符。感觉丧失可伴感觉异常的主诉。
上面叙述了一个关于分理性障碍的具体变现有哪些,希望大家可以对它有个认识,所以患者们不要太过于担心和害怕,根据现在的医学条件,疾病大多数人都可以治疗的,只要大家了解这个疾病的相关知识,主要的要及时的发现原因及时的去治疗是最好的。
癔病的治疗
癔症主要是跟心理因素有关,现在有关癔症的治疗方法和医院特别的多,所以对于癔症的治疗问题,大家不要去担心,对于癔症疾病,大家最主要的做好治疗,那么、癔症要怎么治疗呢?我们看下下面的介绍。
癔症要怎么治疗?
癔症的症状是功能性的,因此心理治疗占有重要的地位。心理治疗中,注意以下几点:
①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给予适当的保证,忌讳过多讨论发病原因。
②检查及实验室检查尽快完成,只需进行必要的检查,以使医生确信无器质性损害为度。
③以消除症状为主。主要采用个别心理治疗、暗示治疗、系统脱敏疗法等。
个别心理治疗:首先详细了解患者的个人发展史、个性特点、社会环境状况、家庭关系、重大生活事件,以热情、认真、负责的态度赢得患者的信任。让患者表达、疏泄内心的痛苦、积怨和愤懑。医生要耐心、严肃的听取,稍加诱导,和患者共同选择解决问题的方法。
暗示治疗是治疗分离转换性障碍的经典方法,特别适用于那些急性发作而暗示性又较高的患者。暗示治疗的包括觉醒时暗示、催眠治疗、诱导疗法等。
系统脱敏疗法:系统脱敏疗法是行为疗法之一。通过系统脱敏的方法,使那些原能诱使此病的精神因素逐渐失去诱发的作用,从而达到减少甚至预防复发的目的。
分析性心理治疗:医生可采用精神分析技术或领悟疗法,探寻患者的无意识动机,引导患者认识到无意识动机对自身健康的影响,并加以消除。主要适用于分离性遗忘、分离性多重人格、分离性感觉和分离性运动障碍。
家庭治疗:当患者的家庭关系因疾病受到影响,或治疗需要家庭成员的配合时,可采用此方法,用以改善患者的治疗环境。
男性性交障碍的具体表现
一、阳痿是性功能障碍的一种常见表现,阳痿的表现为由于男性阴茎的勃起不充分,导致阴茎不能进入阴道内,所以会导致性功能障碍。可引起男性兴奋的不只是相爱着的女性,看录像、照片或性幻想也会使男性产生性兴奋使阴茎勃起。但疲劳过度、饮酒过量、心理负担过重、工作中的纠纷等,会导致一时性的阳痿。
二、很多人男性的性功能障碍表现为性冷淡,性冷淡多发生在婚后生活中,特别是夫妻感情不和、慢性男性疾病都是容易引起性冷淡的。该症一般为心理原因,因身体缺陷导致性冷淡的人几乎没有。例如有的女性对性交抱有恐惧感和厌恶感,或有初次性交心情不好等的经历,就会无意识的抑制性兴奋。
三、性交痛也是性功能障碍的一种表现,性交疼痛不管是女性还是男性,都是会出现的,如果男性性交强度过大或者是女性有妇科炎症,都是容易出现性功能障碍的。果男性在女性性兴奋不充分时就急切插入,女性会因分泌液不足而感到疼痛。这时女方最好坦率的告诉对方自己的感受,女方分泌液不足可以使用润滑膏等。重要的是男女双方要体谅对方。
分离焦虑期的危害有哪些
1、随着社会生活环境的改变和某些特殊因素的作用,越来越多的孩子产生了某些心理障碍,其中幼儿分离焦虑(jiaolv)症就是最为典型的幼儿心理疾病之一。幼儿分离焦虑(jiaolv)症是幼儿时期较为常见的一种心理障碍,每个孩子都可能会有,只是轻重程度不同而已。
2、分离焦虑症表现为幼儿与亲人分离时深感不安,产生明显的焦虑情绪,多数幼儿不愿去幼儿园或拒绝上学,即使勉强进学校,也是哭哭啼啼或有挣扎。这种焦虑表现非常痛苦和伤心并造成幼儿许多重要功能的障碍或缺损。如果幼儿分离焦虑症过分严重的话,则会对孩子的身体和心理产生较大的影响。美国心理学家发现,早期的分离性焦虑如果比较严重,会降低孩子智力活动的效果,会影响孩子将来的创造力及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而这些能力的欠缺又直接影响孩子自信心的发展,使他们在面对一个新环境时,比别的孩子产生更大的心理恐惧和分离性焦虑。
3、遗传因素、负性事件等都可能成为孩子患分离焦虑症的病因,但亲人对孩子的过分呵护、娇惯溺爱,使其依赖性增强,独立性差,不适应外界环境则是产生幼儿分离焦虑症的主要原因。一旦发现分离性焦虑障碍,要立即请幼儿心理医生及时进行心理疏导,以缓解消除患儿的焦虑症状。
4、幼儿与亲人分离时深感不安,产生明显的焦虑情绪,多数幼儿不愿去幼儿园或拒绝上学,即使勉强进学校,也是哭哭啼啼或有挣扎。一旦发现分离性焦虑障碍,要立即进行心理疏导,以缓解消除患儿的焦虑症状。
5、分离焦虑症对幼儿的影响主要表现在饮食、消化、睡眠及免疫力等方面,常出现睡眠不好,做恶梦、讲梦话、烦躁不安、食欲不振、头昏乏力、心悸多汗等症状,有的孩子在上幼儿园的最初一周内还会发生感冒、腹泻等疾病,反应严重者还可出现神经功能紊乱症状,如心跳加快,呼吸急促,心慌,胸闷,大汗淋漓,尿频等,但当这种症状不严重时,一般会自己消除。
分离焦虑期的危害有哪些?通过以上的内容,我们了解到这些相关知识。小孩子们由于年岁小,所以很多的时候不会把自己的消极情绪排解掉,因此很容易有一些幼儿疾病产生。最后也希望家长们平时在照顾自己的孩子的时候,多采取正确温柔的教育方式!
分离焦虑症的表现
幼儿与亲人分离时深感不安,产生明显的焦虑情绪,多数幼儿不愿去幼儿园或拒绝上学,即使勉强进学校,也是哭哭啼啼或有挣扎。一旦发现分离性焦虑障碍,要立即进行心理疏导,以缓解消除患儿的焦虑症状。
随着社会生活环境的改变和某些特殊因素的作用,越来越多的孩子产生了某些心理障碍,其中幼儿分离焦虑症就是最为典型的幼儿心理疾病之一。幼儿分离焦虑症是幼儿时期较为常见的一种心理障碍,每个孩子都可能会有,只是轻重程度不同而已。
幼儿分离性焦虑症,是一种幼儿和亲密的抚养者之间突然分离时所表现出来的不安情绪和行为,是幼儿时期较常见的一种情绪障碍。
分离焦虑症对幼儿的影响主要表现在饮食、消化、睡眠及免疫力等方面,常出现睡眠不好,做恶梦、讲梦话、烦躁不安、食欲不振、头昏乏力、心悸多汗等症状,有的孩子在上幼儿园的最初一周内还会发生感冒、腹泻等疾病,反应严重者还可出现神经功能紊乱症状,如心跳加快,呼吸急促,心慌,胸闷,大汗淋漓,尿频等,但当这种症状不严重时,一般会自己消除。
幼儿分离焦虑症的危害
分离焦虑症表现为幼儿与亲人分离时深感不安,产生明显的焦虑情绪,多数幼儿不愿去幼儿园或拒绝上学,即使勉强进学校,也是哭哭啼啼或有挣扎。这种焦虑表现非常痛苦和伤心并造成幼儿许多重要功能的障碍或缺损。如果幼儿分离焦虑症过分严重的话,则会对孩子的身体和心理产生较大的影响。早期的分离性焦虑如果比较严重,会降低孩子智力活动的效果,会影响孩子将来的创造力及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而这些能力的欠缺又直接影响孩子自信心的发展,使他们在面对一个新环境时,比别的孩子产生更大的心理恐惧和分离性焦虑。
遗传因素、负性事件等都可能成为孩子患分离焦虑症的病因,但亲人对孩子的过分呵护、娇惯溺爱,使其依赖性增强,独立性差,不适应外界环境则是产生幼儿分离焦虑症的主要原因。一旦发现分离性焦虑障碍,要立即请幼儿心理医生及时进行心理疏导,以缓解消除患儿的焦虑症状。
小孩子们由于年龄小,所以很多的时候不会排除自己的消极情绪,因此很容易产生引起一些幼儿疾病,希望家长们平时在照顾孩子们的时候,多采取正确的教育方法!
童年情绪障碍容易与哪些疾病混淆
1.儿童分离性焦虑症CCMD-3的相关讨论 幼儿和学龄前期儿童实际遭遇或有可能与其依恋的人离别时,出现某种焦虑是正常的。只有当这种分离的恐惧成为焦虑中心,并发生于童年早期时,才诊断为分离性焦虑症。本障碍与正常分离性焦虑的鉴别关键点在于:针对与其依恋的人(通常是父母或家庭其他成员)分离时产生的过度焦虑,并非单纯是在许多场合的广泛性焦虑的一部分,其严重程度、持续时间及社会功能都异乎寻常(有诊断意义)。分离性焦虑如发生在发育过程中不恰当的年龄段(如少年期),不应在此诊断和编码,除非其是恰当年龄段的分离性障碍的异常延续。本症的发生可能常常与拒绝上学有关,但拒绝上学是分离性焦虑的表现之一。需要指出,首发于少年的拒绝上学不应在此诊断和编码,除非其本质就是分离性焦虑的表现,并在学龄前就出现并达到了异乎寻常的程度。儿童分离性焦虑症应注意与下列焦虑状态或焦虑症鉴别,有时可以成为其伴发病症:
(1)焦虑:是指人对于学习、生活、工作、交友、恋爱、考试、升学、就业、劳动所得、物质分配等诸多生物、心理、社会的改变而产生的一种体验,如担心、害怕、忧虑等,这可认为是正常人在应激时的保护性反应。适度的焦虑可以唤起警觉,激发斗志。但青少年和儿童处于走向身心成熟的阶段,如果来自客观环境的压力和主观成长中的困惑得不到恰当的心理疏导,就会遭受严重负性情绪的影响。这直接影响青少年和儿童的整个精神状态,阻碍个性的发育和健全。在情绪障碍的同时,还可以伴有各种各样的躯体不适,严重者甚至发生事故,危及生命。需要注意,儿童对自己的心境、情绪不能准确地描述及表达,常常会到情绪问题发展到严重影响学习和生活时,才引起人们的关注和就诊。
(2)境遇性焦虑:境遇性焦虑是平日情绪正常的青少年儿童,在某一特定环境中,由于生活中严重的导致短暂的紧张、担忧、神经过敏等症状,常伴有自主神经紊乱症状,亦称为状态性焦虑。例如平时情绪较稳定的学生,每逢考试期间即产生焦虑,考后即恢复如常,即属此类。
(3)素质性焦虑:素质性焦虑是指青少年儿童的个性特征从儿童早期就表现出与其同年龄儿童不同的敏感,以及对事物的过度反应、担心、紧张等焦虑倾向。若在生活中再遇到一些应激因素可使症状明朗化,称为素质性焦虑。这类孩子通常个性表现十分温顺、自尊心强、守纪律、克制力强,智力水平较高,对待事物十分认真而又过度紧张,常见于中、小学生的优秀生中,其父母往往也有敏感、犹豫、多虑、缺乏自信心等表现。有焦虑个性特征的父母对患儿的焦虑症状也作出焦虑的反应,则会使其症状更重。如果受父母的长期影响,患儿的焦虑就会迁延不愈,成为慢性焦虑,对少年儿童的人格形成十分不利。
(4)儿童和少年期广泛焦虑症:这种焦虑是指发生于少年儿童的一组以恐惧与不安为主的情绪障碍。这种恐惧无具体的指向性,焦虑仅仅是为未来的和不明确的危险或是客观并不存在足以引起焦虑的刺激。焦虑的程度及持续时间、刺激极不相称。患儿出现过分及不切实际的担心,总感到有不祥的事要发生。症状持续时间超过3个月即为焦虑症。以焦虑为主的情绪障碍常常与抑郁、恐惧、强迫等症状同时出现。这一点在青少年儿童中表现得更为明显,有时甚量
2.儿童恐惧症CCMD-3的相关讨论 儿童与成人一样,也可产生对各式各样客体或情境的恐惧。这类恐惧中有些(如广场恐惧症)在个人的正常心理社会发育过程不会见到,然而某些恐惧具有显著的发育阶段特征,诊断的关键是儿童不同发育阶段特定的异乎寻常的过分恐惧情绪,并且不是更广泛的情绪障碍的组成部分。
3.儿童社交恐惧症CCMD-3的相关讨论 在童年早期,当遇到陌生的或具有社会性威胁的情景时,会出现一定程度的担心、害怕或焦虑。但是,儿童如果表现对陌生人(针对成人或小伙伴,或两者兼有)的持久或反复的害怕或回避,这种害怕的程度超出了儿童的年龄所应有的正常界限(但能正常和有选择地依恋父母或其他熟人),发生时年龄不满6岁,并伴有社会功能受损,而且不是某种更广泛的情绪障碍的组成部分,即可诊断儿童社交恐惧症。
双向情感障碍具体有什么症状
双相障碍属于心境障碍的一种类型,指既有躁狂发作又有抑郁发作的一类疾病。研究发现,躁狂发作前往往有轻微和短暂的抑郁发作,
1.抑郁发作
抑郁发作的特征包括情绪的不稳定性、易激惹、精神运动性激越、思维竞赛/拥挤、睡眠增加、肥胖/体重增加、注意力不集中、更多的自杀观念和共病焦虑及物质滥用。
2.躁狂发作
(1)心境高涨 自我感觉良好,整天兴高采烈,得意洋洋,笑逐颜开,具有一定的感染力,常博得周围人的共鸣,引起阵阵的欢笑。有的患者尽管心境高涨,但情绪不稳,变幻莫测,时而欢乐愉悦,时而激动暴怒。部分患者则以愤怒、易激惹、敌意为特征,甚至可出现毁坏及攻击行为,但常常很快转怒为喜或马上赔礼道歉。
(2)思维奔逸 反应敏捷,思潮汹涌,有很多的计划和目标,感到自己舌头在和思想赛跑,言语跟不上思维的速度,言语增多,滔滔不絕,口若悬河,手舞足蹈,眉飞色舞,即使口干舌燥,声音嘶哑,仍要讲个不停,信口开河,内容不切实际,经常转换主题;目空一切,自命不凡,盛气凌人,不可一世。
(3)活动增多 精力旺盛,不知疲倦,兴趣广泛...
男性性功能障碍的具体表现
性功能是现在人们的一个热点关注话题,男性的性功能也是行行为的而一个保障。但是男性性功能障碍等问题具体了解的人不多。简单来说性功能性功能是人类活动的一种本能,是生育,繁衍后代的基础。
男女性功能既有相同之处又有不同之点,男性性功能是男性进行性活动的保证,男性性功能出现障碍就是性疾病,影响男性正常性活动,既使具备解剖生理条件,也不能达到性目的而引起性满足的性行为。
具体而言之,男性性功能障碍是指男性在性欲、阴茎勃起、性交、性高潮、射精等性活动的五个阶段中,其中某个阶段或几个阶段或整个阶段发生异常而影响性活动正常进行。最多见的男性性功能障碍是阴茎勃起和射精异常。
男性性功能是一个复杂的生理过程,涉及各方面,诸如神经、精神因素、内分泌功能、性器官等,其中大脑皮质的性条件反射起着尤为重要的主导作用。由此可见,引起男性性功能障碍的原因亦是多方面的,总体上可分为功能性性功能障碍和器质性性功能障碍两大类,前者占性功能障碍的绝大多数,而后者颇为少见。
ED分几级?
ED对不同的男性的影响程度不同。医生对ED的一般分类如下:
1.无勃起功能障碍,勃起和维持勃起的能力不受勃起功能障碍的影响。
2.微度勃起功能障碍,偶尔或暂时出现勃起障碍迹象,对性生活表现不满意。
3.轻度勃起功能障碍,勃起和维持勃起的能力轻度受损。
4.中度勃起功能障碍,勃起和维持勃起的能力中度下降。中度勃起功能障碍的男性,经常对自己的性表现不满意。大多数勃起功能障碍都为中度。
5.严重勃起功能障碍,勃起和维持勃起严重下降。具有严重勃起功能障碍的男性可能没有或仅有极少满意的性表现。
男女性功能既有相同之处又有不同之点,男性性功能是男性进行性活动的保证,男性性功能出现障碍就是性疾病,影响男性正常性活动,既使具备解剖生理条件,也不能达到性目的而引起性满足的性行为。
意病的表现
1.常见的临床表现形式
(1)分离性遗忘 表现为突然出现不能回忆自己重要的事情,特点是丧失近期的阶段记忆,可为部分性和选择性,一般围绕创伤性事件。这种遗忘不是由器质性原因所致,也不能用一般的健忘或疲劳加以解释。
(2)分离性漫游 指患者在觉醒状态下突然从家中或工作场所出走,往往离开的是一个不能耐受的环境,进行无计划、无目的的漫游。此时患者意识范围缩小,但能进行日常的基本生活和简单的社交接触。有的患者忘掉了自己既往的经历,以新的身份出现。漫游可持续几十分钟到几天,有的可以更持久。这种发作突发突止,清醒后患者对病中的经历不能完全回忆。
(3)分离性木僵 患者的行为符合木僵的标准,检查也不能发现躯体疾病的证据。通常在一定的生活事件之后,患者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保持一个固定的姿势不动,对外界的刺激几乎或完全没有反应,完全或几乎没有言语及自发的有目的的运动。但患者的肌张力、呼吸运动均存在,有时可有睁眼及眼球的协调运动。
(4)出神与附体障碍 本症表现为暂时性地同时丧失个人身份感和对周围环境的完全意识。患者的意识范围明显缩小,注意和意识仅局限于或集中在密切接触的环境的一二个方面,只对环境中的个别刺激有反应。常有局限且重复的一系列运动、姿势、发音。如果患者的身份被鬼、神、或死亡之人所代替,则被称为分离性附体障碍。发作过后患者对过程全部或部分遗忘。
(5)分离性运动障碍 表现为一个或几个肢体的全部或部分运动能力丧失。常见的形式有肢体瘫痪、肢体震颤抽动或肌阵挛、起立或行走不能、失音症等。瘫痪可为部分性的,即运动减弱或运动缓慢;也可为完全性的。共济失调可为各种形式和不同程度,尤以双腿多见,引起离奇的姿势或不借扶助站立不能。也可有一个或多个肢端或全身的夸张震颤。
(6)分离性抽搐 分离性抽搐(假性癫痫发作)是一种类似于癫痫发作的状态,但没有癫痫的临床特征和脑电生理改变,咬舌、严重摔伤、小便失禁等表现在分离性抽搐中很罕见,也不存在意识丧失,而代之以木僵或出神状态。
(7)分离性感觉障碍 可表现为躯体感觉麻木、丧失、过敏或异常,或其他特殊的感觉障碍。皮肤麻木区域的边界表明,它更接近病人关于躯体功能的概念,而与神经解剖不符。感觉丧失可伴感觉异常的主诉。
视觉障碍多表现为丧失视觉敏锐性、整个视野模糊,或“管状视野”。常突然发生,也可经治疗突然恢复正常。病人虽有视觉丧失的主诉,却惊人地保留着整个活动能力与运动表现的完好。听觉障碍多表现为突然听力丧失,相关的听觉功能检查多示正常。
“癔症球”是主观上有某种说不清楚的东西或团块,在咽底部环状软骨水平处,引起胀满、受压或阻塞等不适感,中医称为"梅核气"。相关医学检查不能发现与症状相匹配的器质性异常。
(8)其他分离转换障碍 ①Ganser综合征 为分离转换障碍的特殊类型,多见于被拘禁的囚犯。其特征是对提问能理解,但经常给予“近似回答”,常伴有其他几种分离性症状,其发生背景提示有心理原因存在。②多重人格障碍 又称分离性身份障碍,表现为同一个体具有两种或更多完全不同的人格,但在某一时间,只有其中之一明显。每种人格都是完整的,有自己的记忆、行为、偏好,可以与单一的病前人格完全对立。相对常见的形式是双重人格,通常其中一种占优势,但两种人格都不进入另一方的记忆,几乎意识不到另一方的存在。从一种人格向另一种的转变,开始时通常很突然,与创伤性事件密切相关;其后,一般仅在遇到巨大的或应激性事件、或接受放松、催眠或发泄等治疗时,才发生转换。
(9)混合型分离转换障碍 指上述各种形式的分离转换障碍的混合形式。
2.特殊的表现形式
(1)集体性分离障碍 即分离性障碍的集体发作,多发生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封建迷信活动较多的地区。开始是一人发病,周围的人受到感应后通过自我暗示与相互暗示在短期内爆发出与首发患者相似的症状。这些患者往往具有共同的生活背景和文化观念,以女性居多。
(2)赔偿性神经症 指在工伤、交通事故、医疗纠纷等存在赔偿的事件中,受害者往往显示、夸大或保留症状。症状可持续很久。但这种症状的迁延不愈可能是患者潜意识的机制在其作用,而非患者故意为之。
(3)职业性神经症 指患者的症状与其职业活动密切相关,主要表现为运动协调障碍,如书写工作者的书写痉挛、舞蹈演员演出前下肢运动不能、教师上讲台前失声等。
(4)分离性障碍性精神病 在应激事件后突然起病,表现为意识蒙胧、漫游、行为紊乱、反复出现的幻想性生活情节,可由片段的幻觉妄想。患者通常对自己的疾病漠不关心或不认为自己患病。病程通常持续数周,常突发突止,易反复发作。
分离性精神障碍的症状
癔症(分离转换性障碍)是由精神因素,如生活事件、内心冲突、暗示或自我暗示,作用于易病个体引起的精神障碍。癔病的主要表现有分离症状和转换症状两种。癔症的症状是功能性的,因此心理治疗占有重要的地位。该病预后一般较好,60%-80%的患者可在一年内自行缓解。
1疾病简介
癔症又称歇斯底里,系由于明显的心理因素,如生活事件、内心冲突或强烈的情绪体验、暗示或自我暗示等作用于易感个体引起的一组病症。临床主要表现为癔症性精神障碍(又称为分离症状)和癔症躯体障碍(又称转换症状)两大类症状,而这些症状没有可以证实的器质性病变为基础。症状具有做作、夸大或富有情感色彩等特点,有时可由暗示诱发,也可由暗示而消失,有反复发作的倾向。
癔症是精神病学诊断术语中最为古老的病名之一,而有关其发病机制和疾病归属也一直争论不休。现今虽然大多数学者认为癔症是社会心理因素与个体易感素质共同作用所致,但对其发病机制尚无公认的结论。近年来把癔症划出神经症的意见已占大多数,但为什么要划出去,划到哪里,除了理论上的争辩外,尚缺少实验研究的证据。尽管如此新近的CCMD-3起来将癔症从神经症状中分离出来,单列一病。
癔症的患病率报告不一。普通人群患病率为3.55‰(中国,1982)。国外有关统计资料显示,居民中患病率女性为3‰-6‰,男性少见。近年的流行病学资料显示,发病率有下降趋势,原因不明。多数学者认为文化落后地区发病率较高。首发年龄以20-30岁最多。一般认为癔病症的预后较好,60%-80%的患者可在一年内自发缓解。
2发病原因
1、生物学因素
(1)遗传:最早的癔症遗传学研究是Kraulis在1931年完成的。他调查研究了1906~1923年期间被Kraepelin诊断为癔症患者的所有亲属,发现患者父母中有9.4%曾患癔症住院;兄弟姐妹中有6.25%曾患癔症住院。癔症患者的父母和兄弟姐妹中分别有1/2和1/3的人有这种或那种人格障碍。
(2)素质与人格类型:通常认为,具有癔症个性的人易患癔症。所谓癔症个性即表现为情感丰富、有表演色彩、自我中心、富于幻想、暗示性高。国外还有不成熟、要挟、性挑逗等特征的描述。
(3)躯体因素:临床发现神经系统的器质性损害有促发癔症的倾向。多发性硬化、颞叶局灶性病变、散发性脑炎、脑外伤等均可导致癔症样发作。
2、心理因素现代医学观点倾向于癔症是一种心因性疾病。
3、社会文化因素社会文化因素对癔症的影响作用较明显,主要表现在癔症的发病形式、临床症状等方面,有人认为也影响其发病率。
3发病机制
癔症的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较有影响的观点大致可归纳为两种。第一种观点认为癔症是一种原始的应激现象。所谓原始反应即人类在危机状态下所表现出的各种本能反应。包括:①兴奋性反应如狂奔、乱叫、情感暴发等精神运动性兴奋状态;②抑制性反应如昏睡、木僵、瘫痪、聋、哑、盲等;③退化反应如幼稚行为、童样痴呆等。
第二种观点认为癔症是一种有目的的反应。临床实践发现癔症常常发端于困境之中或危难之时,而且癔症的发作往往能导致脱离这种环境或免除某些义务。
4临床表现
分离症状的主要表现
(1) 分离性遗忘:表现为突然不能回忆起重要的个人经历。遗忘内容广泛,一般都是围绕创伤性事件。这一遗忘的表现不能用使用物质、神经系统病变或其他医学问题所致生理结果来解释。固定的核心内容在觉醒状态下始终不能回忆。
(2) 分离性漫游:伴有个体身份的遗忘,表现为突然的、非计划内的旅行。分离性漫游的发生与创伤性或无法抗拒的生活事件有关。情感暴发:很多见。表现为情感分发泄,时哭时笑,吵闹,对自己的情况以夸张性来表现。发作时意识范围可狭窄。冲动毁物,伤人,自伤和自杀行为。
(3) 情感暴发:很多见。表现为情感分发泄,时哭时笑,吵闹,对自己的情况以夸张性来表现。发作时意识范围可狭窄。冲动毁物,伤人,自伤和自杀行为。
(4) 假性痴呆:给人傻呆幼稚的感觉。
(5) 双重和多重人格:表现为忽然间身份改变。比较典型的就是民间说的“鬼怪附体”。
(6) 精神病状态:发病时可出现精神病性症状。与分裂症的区别主要在于幻觉和妄想的内容不太固定,多变化,并且很易受暗示。
(7) 分离性木僵:精神创伤之后或为创伤体验所触发,出现较深的意识障碍,在相当长时间维持固定的姿势,仰卧或坐着,没有言语和随意动作,对光线,声音和疼痛刺激没有反应,此时患者肌张力,姿势和呼吸可无明显异常。
如何对待孩子的分离性焦虑
直到爸爸或者妈妈来接他时,他才停止哭闹。回到家后,妈妈陪着他在房间里玩儿,无论玩多久,只要妈妈伸手去开门,他就会立即扔掉手中的玩具,哭闹着跟上来。而且,乐乐的焦虑感明显增强,甚至在入睡后还经常喊“妈妈不要走”、“妈妈,我不去”。
解析
乐乐的行为是分离性焦虑的表现。分离性焦虑是在学龄前儿童身上比较常见的一种情绪障碍,发生率为3.5%~5.1%,以女孩儿更为多见。出现分离性焦虑的孩子通常温顺、老实、守纪律,但是缺乏自信,对压力异常敏感,不善于用语言及情感宣泄来表达自己内心的焦虑情绪。当他们与亲人分离时,就会产生明显的焦虑情绪,具体表现为:过分担心依恋对象可能受到伤害或者害怕依恋对象一去不回;过分担心自己会走失、被绑架或者住院,以致与依恋对象分离;因不愿离开依恋对象而不去幼儿园或者拒绝上学;非常害怕独处,或者没有依恋对象陪同时宁愿呆在家里也绝不外出;没有依恋对象在身边时,不愿意或者拒绝上床就寝;反复做噩梦,内容与离别有关,以致夜间多次惊醒;与依恋对象分离前过分担心,分离时或者分离后出现过度的情绪反应,如烦躁不安、哭喊、发脾气、痛苦、漠然等;与依恋对象分离时反复出现头痛、恶心、呕吐等症状,但无相应疾病。
每个孩子都会出现分离性焦虑,只是轻重程度有所区别。如果过分严重的话,则会对孩子的身体和心理产生较大的影响。美国心理学家发现,早期的分离性焦虑如果比较严重,会降低孩子智力活动的效果,会影响孩子将来的创造力及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而这些能力的欠缺又直接影响孩子自信心的发展,使他们在面对一个新环境时,比别的孩子产生更大的心理恐惧和分离性焦虑。
原因
1.遗传因素
父母患有焦虑症,子女的发病率也比较高。同卵双生子的同病率可高达50%。
2.亲子过分依恋
出现分离性焦虑的孩子平时都与母亲或者固定的抚养人在一起,很少与外界接触。母亲对孩子过于宠爱、过分保护、事事包办、处处代劳,使孩子形成胆小、害羞、依赖性强、不能适应外界环境的个性弱点和对母亲的过分依恋,一旦分离就容易出现分离性焦虑。
3.生活事件影响
与父母突然分离,在幼儿园遇到挫折,亲人病重或者死亡等都可以成为诱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