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不舒服可以直接艾灸胃部吗 足三里
胃不舒服可以直接艾灸胃部吗 足三里
足三里在膝盖下外侧,约四横指的小腿胫骨外侧有一凹沟处,艾灸足三里可治一切肠胃消化系统疾病,包括消化不良、胃胀胃痛等症状。
艾灸足三里的功效有哪些
胃处于肚腹的上部,胃胀,胃脘疼痛时,艾灸足三里可“理上”,腹部正中出现不适,艾灸足三里可“理中”,小腹在肚腹的下部,小腹上的病痛艾灸足三里可“理下”。
足三里是足阳明胃经的主要穴位之一,它具有调理脾胃,补中益气,通经活络,疏风化湿,扶正祛邪之功效。
艾灸足三里的具体作用
1.经常刺激足三里,可是胃肠蠕动有力并规律,同时能提高多种消化酶的活力,增进食欲,帮助消化。
2.在神经系统方面,可促进脑细胞功能的恢复,提高大脑皮质细胞的工作能力。
3.在循环系统,血液系统方面,可以改善心功能,调节心律,增加红细胞,白细胞,血色素和血糖量。
4.在内分泌系统方面,对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功能有双向良性调节作用,提高机体防御疾病的能力。
5.每晚艾灸足三里10分钟,能促进气血循环,让肾经畅通无阻,肾经是采纳气血和排毒的重要通道,肾经畅通了,其所支配的头发,齿,骨也就能恢复生机。
足三里穴上距皮肤三厘米处熏灸,局部有温热舒适感时固定艾灸条不动,每次灸10-15分钟,以灸至局部稍有红晕为度,隔日灸1次,每月可灸10次。
艾灸胃部后胃有点疼
艾灸胃部是让阳气不断的输入人体内,而艾灸胃部结束后,会有一些排病反应,因为每个人的体质不同,排病反应也有所不同,常见的有气胀、起水泡、局部红点等。
若艾灸胃部后胃有点疼,有可能是艾灸后造成的不适,情况轻微一段时间后好转的话,并没有什么大碍,若疼痛时间长疼痛加剧等,建议前往医院检查,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合理用药治疗。
月经干净几天可以艾灸
在月经干净3天后开始艾灸。
经期时艾灸容易使月经过多,而月经过后也不宜立刻艾灸,因为经期过后身体血液流失,抵抗力降低,身体需要一段时间恢复。
经期过早艾灸的影响
容易经期回潮
艾灸本身具有活血化瘀的功效,在经期艾灸会使月经量增多,而月经结束后立即开始艾灸有可能引起月经回潮。
容易晕灸
经期后体质较虚弱,容易出现“晕灸”:出现头晕眼花、大汗淋漓、恶心欲吐甚至晕厥等症状。
经期后艾灸调理穴位
1.暖宫止痛
穴位方:神阙(肚脐),关元(小腹),脾俞、次髎(背部),足三里、三阴交(足部);
灸法:艾条温灸、隔姜灸均可;
功效:益气养血,散寒止痛。
2.美容美白
穴位方:颊车、下关、印堂(面部),合谷(手部),关元(小腹),足三里、三阴交(足部);
灸法:艾条温灸、隔蒜灸,一次选取4个穴位;
功效:润肤美容,延缓衰老。
3.减肥塑身
穴位方:曲池(手部),天枢、中脘、关元(腹部),足三里、三阴交、上巨虚、阴陵泉(足部);
灸法:艾条温灸、隔姜灸,一次选取3-5个穴位。
功效:调理脏腑,加速脂肪代谢。
呃逆艾灸治疗方法 脾胃虚弱型呃逆艾灸
症状:呃声低沉,气短,食少倦怠,面色苍白,手足不温,舌淡苔白,脉沉弱无力。
施灸方法:1.艾条温和灸:火头距离穴位3厘米左右进行熏烤,使火力温和缓慢透入穴下深层,皮肤可有温热舒适无灼痛感,每次选4-5穴,每穴灸10-15分钟,至皮肤稍起红晕即可,每日灸1次,5-7次为一个疗程。2.艾柱无瘢痕直接灸:将施灸穴位涂敷少许凡士林油粘附艾炷,用中小艾柱,放小艾柱点燃,皮肤感到灼痛时扫除艾柱,更换新艾柱许久,连灸3-7壮,穴下皮肤充血红晕为度。
施灸穴位:艾灸天突,足三里,内关加中脘,气海,脾俞,胃俞。
艾灸对脾胃有什么好处
人体消化液减少,机械性消化功能减弱的时候,很容易引起消化不良脾胃虚弱,出现胃胀痛,食欲差,便溏,疲倦乏力等症状。通过艾灸刺激相关穴位,可以行气活血,达到健脾养胃的效果。艾灸胃俞和胃健脾助消化
胃俞在背部,第十二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
艾灸方法:正坐或俯伏位,由施灸者将艾条拿在手,燃端对准穴位所在位置,距离皮肤2-3厘米,或以感受温热为度,每次灸5-8分钟,自行灸治时,可以选用艾灸盒辅助灸。
艾灸好处:胃俞是胃的背俞穴,是胃在背部的反应点,艾灸胃俞能和胃健脾,理中降逆,调整胃功能,防止胃功能的偏盛偏衰,维护胃的正常受纳与通降,从而保证消化吸收的顺利进行。
艾灸足三里提高消化酶活性
足三里位于小腿前外侧,在外膝眼下三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中指)。取穴时,由外膝眼向下量四横指,在腓骨与胫骨之间,由胫骨旁量一横指,该处即是。
艾灸方法:正坐屈膝,手拿点燃艾条,将艾条燃端对准足三里位置,距离皮肤2-3厘米,以温热为度,每次灸5-10分钟。
艾灸好处:足三里是足阳明胃经上的腧穴,是一个能防治多种疾病,强身健体的重要穴位。艾灸刺激足三里,可使肠胃蠕动有力且规律,并能提高多种消化酶的活性,增进食欲,帮助消化。
艾灸丰隆化痰湿除肥胖
丰隆在小腿的前外侧,外踝尖上8寸,条口外,距胫骨前缘二横指(中指)。
艾灸方法:正坐屈腿,可略微将小腿偏往一侧,手拿点燃艾条,将艾条燃端对准丰隆位置,距离皮肤2-3厘米,或以人体能耐受为度,每次灸5-15分钟。
艾灸好处:丰隆是足阳明胃经的络穴,艾灸丰隆能调和胃气,使胃的通降功能保持旺盛,同时还能清化痰湿,使肥胖的始作俑者-痰湿能尽快被运化出体外。
胃不舒服可以直接艾灸胃部吗 大陵穴
大陵穴在五行属土,对应着脾胃,艾灸大陵穴可以降胃火、去心火,提升胃动力。脾胃不和,消化不良等都可以通过这个穴位来调。
胃下垂如何调理 艾灸调养
取穴:足三里、三阴交、中脘、胃上
操作方法:患者取合适的体位,将艾条的一端点燃,对准应灸的穴位,距离皮肤2-3厘米,进行熏烤,使患者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宜。每穴艾灸15-20分钟。灸至患至感觉到舒服、局部皮肤潮红为度。每日灸1-2次,可以升举阳气,治疗胃下垂。
舌苔发黄艾灸哪里啊
1.艾灸肺俞
取穴:肺俞位于背部第三胸椎棘突下左右旁开二指宽处。
艾灸方法:被灸者采取俯卧姿势,施灸者将点燃的艾条在距离穴位2厘米处施灸,以局部感到温热为度,艾灸大概20分钟左右,以皮肤潮红为好,每日艾灸1次。
功效:肺脏的湿热之气由肺俞外传于膀胱经,艾灸肺俞有祛热除湿的功效,能够缓解湿热内蕴引起的舌苔发黄。
2.艾灸胃俞
取穴:胃俞穴属足太阳膀胱经,为胃之背俞穴。它位于我们的后背,第12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便是此穴。
艾灸方法:将点燃的艾条在距离穴位2厘米处施灸,以局部感到温热为度,局部皮肤可有发红的现象。每穴依次灸10-15分钟,每日灸1次,10为1疗程,疗程间休息2-3日。也可采用隔姜灸,效果更好。
功效:艾灸胃俞穴具有化湿气、消滞、理气、和胃之功效,适宜舌苔发黄、想吐、口臭、食欲不振者。
3.艾灸中脘、足三里、阴陵泉
取穴:中脘位于人体的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具体找法如下:胸骨下端和肚脐连接线中点即为此穴;小腿前外侧,外膝眼向下4横指,当腓骨与胫骨之间,由胫骨旁量1横指,即是足三里;在我们膝盖下缘的内下方会有一个突起的骨头,沿骨头下方和内侧摸会有一个凹陷,此处为阴陵泉。艾灸方法:将点燃的艾条在距离穴位2厘米处施灸,以局部感到温热为度,艾灸大概20分钟左右,以皮肤潮红为好,每日艾灸1次。
功效:和胃健脾、除湿,适合脾胃湿热、舌苔发黄、有口气者。
艾灸熏什么穴位好
1、大椎穴
大椎穴属于督脉,如果有感冒或者过敏性及病以及颈椎不舒服等都可以艾灸大椎的。可以用单孔或者双孔灸盒配合长的艾条,每次艾灸半个小时左右。刚开始艾灸的话可以少艾灸一会,之后逐渐延长艾灸的时间。
2、神阙穴
神阙穴在脐窝正中,该穴位于人体的腹中部,脐中央。神阙是气和、气舍、气具之穴,任脉在此会和,此穴为任脉上部经脉气血的重要来源,在中焦部位起到沟通上下之功效。艾灸此穴对于可以调理肠胃不舒服以及脾胃虚弱,还有女性祛寒湿等效果不错。
3、足三里
可以每周艾灸足三里穴1-2次,每次灸15-20分钟,艾灸时应让艾条的温度稍高一点,使局部肤质发红,艾条缓慢沿足三里穴上下移动,以不烧伤局部肤质为度以上两法只要使用其一,坚持2-3个月,就会使胃肠功能获得改善,使人精神焕发,精力充沛三阴交可以灸5~15分钟艾灸没有固定的时间什么时间都可以灸饭前饭后都可以,饭前只要不是太饿就行,饭后半小时至一小时就可以灸,太饱太饿都不能灸。
4、涌泉穴
涌泉穴是人体足底穴位,位于足前部凹陷处第2、3趾趾缝纹头端与足跟连线的前三分之一处,为全身俞穴的最下部,乃是肾经的首穴。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着作《黄帝内经》中说:“肾出于涌泉,涌泉者足心也。”意思是说:肾经之气犹如源泉之水,来源于足下,涌出灌溉周身四肢各处。所以,涌泉穴在人体养生、防病、治病、保健等各个方面也显示出它的重要作用。
呕吐艾灸哪里可以缓解
呕吐应该辩证分型来取穴进行艾灸,具体分型如下:外邪犯胃型呕吐艾灸
主要症状:突然呕吐,兼有发热恶寒,头疼身痛,胸腹满闷,苔白。
艾灸疗法:灸中脘,内关,足三里,胃俞,中府,大椎,风门穴。
取穴体位:患者仰卧屈膝,取中脘,内关,足三里穴,于仰卧位加灸中府,于俯卧位加灸大椎,风门穴。
艾灸手法:用艾条温和灸,将艾条点着,一手中,食指放于所取穴位两边,另一手持艾卷垂直悬起所选穴位的皮肤上,离皮肤3-4厘米,以患者觉得温热至有灼痛感觉为度,如果觉得太热时可回旋移动,使温热连续刺激,每穴灸5-10分钟,然后俯卧,去2双胃俞穴温和灸5-10分钟,灸法同上。
艾灸功效:解表化浊。
饮食停积型呕吐
主要症状:呕吐酸腐,脘腹胀满,嗳气厌食,吐后则舒,苔厚腻。
艾灸疗法:灸中脘,内关,足三里,建里,神阙,阴陵泉,脾俞穴。
取穴体位:患者仰卧屈膝,取中脘,内关,足三里穴,于仰卧位加灸建里,神阙,阴陵泉,与俯卧位加灸脾俞穴。
艾灸手法:各穴艾炷隔姜灸,取新鲜老姜,据穴区部位切厚0.2-0.5厘米的姜片,中间穿刺数孔,施灸时,将新鲜姜片放在所选穴位的皮肤上,置大火中等艾炷放在其上,用火点燃艾炷进行施灸,待患者感到局部有灼痛感时,略提起姜片,或更换艾炷再灸,每穴灸3-5壮。
艾灸功效:消食化滞,和胃降逆。
肝气犯胃型呕吐
主要症状:呕吐吞酸,嗳气频作,胸胁满闷,胀痛不舒,苔薄。
艾灸疗法:灸膻中,中脘,足三里,阳陵泉,太冲穴。
取穴体位:患者仰卧屈膝,取膻中,中脘,足三里,阳陵泉,太冲穴。
艾灸手法:用一手中指食指放于所取穴位两边,一手持点燃的艾条垂直悬灸所选穴位的皮肤,离皮肤3-4厘米,以感觉温热至微有灼痛感为度,如果觉得太热可以回旋移动,使温热连续刺激,每穴灸5-10分钟。
脾胃虚弱型呕吐
主要症状:饮食稍有不慎即吐,或稍觉劳倦,即困惫乏力,眩晕呕吐,喜暖恶寒,面白肢冷,便溏,舌淡。
艾灸疗法:灸中脘,内关,足三里,胃俞,神阙,关元,脾俞,肾俞穴。
取穴体位:患者仰卧屈膝,取中脘,内关,足三里穴,于仰卧位加灸神阙,关元,于俯卧位加就脾俞,肾俞穴。
艾灸手法:同上述艾灸手法一致。
艾灸功效:温中健脾,和胃降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