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嘴给孩子喂食小心传染胃病
用嘴给孩子喂食小心传染胃病
胃病对很多人来说并不陌生,很多因工作而饮食很不规律的人都会犯下这毛病,但很多人可能却很难将胃病与一个小孩子联系在一起。其实,在儿科临床上,我们却也不乏见到一些患有慢性胃炎或十二指肠溃疡的小儿前来就诊。由于胃病会长期持续、反复发作,给患儿的身心健康带来了一定程度的影响,严重时会影响患儿生长发育,甚至会危及患儿生命,因此小儿胃病也需要引起家长们足够的重视。
造成小儿胃炎、十二指肠炎、消化性溃疡等发生发展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其中受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原因越来越被重视。幽门螺杆菌(Hp)是寄居于人类胃粘膜最常见的病原菌之一,人是这种病菌的唯一自然宿主。我国是幽门螺杆菌(Hp)感染率较高的国家,儿童也不能幸免,他们也是Hp感染的高危人群,这可能跟儿童胃功能发育尚未完善,控制胃酸分泌、免疫功能较低有关。据有报道,大部分幽门螺杆菌携带者感染Hp都是发生在婴幼儿时期,并且随着年龄的增大,Hp的感染率明显增高,只是感染后大部分往往在成年后才发病,还有一些会在儿童期就已经发病,也还有一些甚至会终身不发病。
幽门螺杆菌(Hp)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它可通过口口相传或粪口传播,因儿童时期外界活动少,因此父母或密切接触的家庭成员是婴幼儿感染Hp的主要来源,父母若感染了幽门螺杆菌,其子女感染的机会也会相对增加,尤其是在喂养、生活中不注意,如有一些家长喜欢口对口地喂食或将食物嚼碎后再喂、喂食时先用舌头试试食物的温度、喂奶前先就奶嘴喝一两口以试试温度是否适宜、进餐时和孩子合吃一份餐、亲吻孩子的嘴巴等,这些不经意的动作,都有可能将自己体内的Hp传给孩子。此外,儿童喜吃零食、长期饮食不规律、饮食不当、精神压力过大、长期服用对胃粘膜有刺激性的药物等,也会因胃肠神经调节功能紊乱而降低了胃肠粘膜的保护功能,也可为Hp的入侵创造条件。
Hp感染后一般很难被机体清除而慢慢变成了慢性感染,引起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等疾病,从而出现厌食、腹痛、腹胀、恶心、呕吐、反酸、嗳气等症状,其中腹痛以持续性隐痛或阵发性痉挛性为多见。此外,有些患儿还可能会出现有消瘦、甚至消化道出血等症状,因此,及早发现幽门螺杆菌感染并及时治疗有着重要的意义。
又由于腹痛是小儿常见的临床症状之一,病因多而复杂,再加上小儿对疾病各种临床症状的语言表达不够准确,故容易造成误诊、漏诊,那么,家长应该如何才能及早发现孩子也感染了幽门螺杆菌了呢?如果父母已知道自己患有幽门螺杆菌感染性胃炎,而孩子又有反复出现上腹部或脐周部疼痛等,尤其是连续3个月或3个月以上的时间内至少有3次不连续的腹痛发生,而且长得比较瘦小,在排除了上呼吸道感染、肝胆疾病、肠梗阻、心肌炎、饮食不当等原因造成的消化道症状外,应尽早到医院做个胃镜检查,如果不能做胃镜检查的患儿,应尽早行呼气或大便Hp尿素酶抗体快速检测等检查,看是否是由于幽门螺杆菌感染所致的胃炎、消化道溃疡等而导致的腹痛,以达到早诊断、早治疗。一旦确诊是患有幽门螺杆菌感染时,应在医生的指导下用药,现阶段对其治疗主要是降低胃酸分泌量及酸度、保护胃黏膜、改善胃肠粘膜的血供以缓解疼痛等,要达到根治的目的,关键还是得对患儿进行Hp的彻底清除。
当然,最重要的还是做好预防,应注意把好“口”关,注意饮食卫生,同时注意保持口腔的清洁卫生,勤刷牙,清除藏在牙垢中的病菌,以防止Hp入侵,此外,还应尽量避免精神过度紧张、减少压力,加强锻炼,以提高机体抵抗病菌感染的能力。
肠道传染病的典型症状
孩子更易受肠道传染病的威胁
肠道传染病包括霍乱、副霍乱、痢疾、伤寒、传染性肝炎、细菌性食物中毒等疾病。
因为发病急、传播快、危害性大、且一般都是经口通过食道到胃肠,而后发病,所以统称为肠道传染病。
1、小手传病菌
夏天天气炎热,苍蝇繁殖生长快,细菌传播也广。
此外,孩子的一双小手闲不住,喜欢到处乱摸,常在不经意间就沾上各种各样的病菌,如果没有及时洗手,就会为病原微生物经手到口的传播创造条件,因而更容易患上各种肠道传染病。
2、生冷凉食害肠胃
高温天气让许多孩子偏好清凉爽口的食物,而生冷凉食极容易因储存不科学,被细菌和微生物所侵蚀,发生变质。
再加上孩子的消化机能发育还不完善,胃肠功能的调节作用较差,过多的冷饮和生冷食物会损伤孩子的脾胃,给各种肠道传染性疾病造成可乘之机。
肠道传染病的典型症状
儿童肠道传染病的危害极大,当宝宝出现以下几个典型表现,需要特别警惕:
腹泻、呕吐是肠道感染的最典型表现。尤其需注意“大便呈水样”腹泻,这是由产毒性大肠杆菌引起的一种肠道传染病。
由细菌感染引起的肠道感染大多先有腹痛,随后出现腹泻,同时还可能伴有恶心、呕吐、发热等症状。
由病毒感染引起的肠道传染大多表现为先是发热、呕吐,随后出现腹泻,并常伴有鼻塞、流鼻涕等感冒症状。
何时需要去医院
大多数孩子的肠道感染属于轻、中度,可以在家护理。
但是,当孩子伴发高热持续不退、呕吐频繁、呕吐物中带血或黄色胆汁、剧烈腹痛、腹泻严重、大便带脓血等症状,以及出现口唇干燥、小便减少等重度脱水症状时,要去医院治疗。
肠道传染病的护理方法
补水——肠道感染最重要的措施是预防和纠正脱水。
口服补液盐适合轻、中度肠道感染患儿在家庭中使用,按说明配制后少量多次喂给孩子。
1岁以下的宝宝每15~20分钟喂1小勺, 大约5ml;1岁以上的宝宝每15分钟喂1~2勺,大约10ml。
如果腹泻频繁,每次腹泻后都应该加喂10~15ml;如果孩子呕吐,则等待20~30分钟后再少量喂给。
饮食——没有呕吐或轻微呕吐的宝宝,应该尽量保持原来饮食,不必限制饮食,更不能禁食。吃奶的宝宝可以继续喂母乳和配方奶。已经添加辅食的宝宝或大孩子,也可以继续喂给孩子喜爱的食物,但饮食要清淡,限制高脂肪、高糖食物,包括纯果汁或甜饮料,以免加重腹泻。
呕吐频繁的宝宝,除了继续少量多次喂给口服补液盐外,暂时停止喂奶或其他食物,等呕吐停止3~4个小时后,尝试少量喂给稀粥等流质,呕吐停止8个小时后可逐渐恢复原来的饮食。
怎么预防单纯疱疹
1、选好疫苗,进行预防接种。预防接种能够有效的避免让自己被某些具有传染性的疾病所侵袭,尤其是对单纯疱疹这样的疾病来讲,预防非常重要,我们万不可小觑。
2、在进行性生活的时候,可以采用避孕套。不过,要是发现皮肤出现伤口的话,这个时候就要禁止进行性生活。情侣、夫妻之间有亲密的活动的时候,也要加强注意,做好安全措施,避免病菌进行传播。
3、患有单纯疱疹疾病的女性朋友,在生孩子的时候,尽可能的不要碰触到产道。虽然顺产对孩子比较好,不过,为了孩子的身体健康,最好还是采用剖腹产进行生子。
4、在给婴幼儿喂养食物的时候,千万不要嘴巴对嘴巴。那是由于嘴巴对嘴巴的喂养方法会使得细菌经过唾液传播而危及到孩子的身体健康。而且婴幼儿的身体抗病能力比较低下,很容易被感染的。
5、身体抵抗能力低的婴幼儿、皮肤有破损的人群,需要避免跟HSV碰触。当自身的抗病能力较为低下的话,像是发烧等,因为碰触到细菌而患上疾病的几率就会大大增加不少。
如何预防幽门螺杆菌
根据研究表明,大多数幽门螺杆菌感染发生在童年时期。这种情况常见于发展中国家,特别是居住环境拥挤和不卫生的地区更容易发生感染。科学家认为,受污染的食物和水是造成这种感染的主要原因。通常情况下,可以通过接触呕吐物和粪便导致传染和蔓延。幽门螺杆菌感染会引起胃十二指肠粘膜层的炎症,而这反过来会降低胃酸处理分泌的能力。因此,感染患者往往会存在明显的消化问题。一些明显的症状包括腹部疼痛 ,胀气, 胃炎和消化性溃疡。儿童患者的症状可能包括恶心,呕吐,呕吐物中带血和腹痛。在空腹的情况下,由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引起的胃痛会更糟糕。由于这些症状往往与其它健康问题很相似,因此采取正确的诊断是实施适当治疗方案的关键。有时,慢性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可导致胃癌。
1.幽门螺杆菌是经口腔进入人体的,因为这种细菌常存在于病人和带菌者的牙垢与唾液中。因此,注意口腔卫生、防止病从口入,就是预防幽门螺杆菌感染、预防胃病与胃癌的重要措施。中国有不少婴幼儿感染了幽门螺杆菌就与大人口对口喂食有关。南京曾有1岁多的孩子得胃病住院的事,后来查明是奶奶喂食时习惯用嘴吹凉食物,甚至先将食物放在嘴里嚼碎后再喂孩子,从而把自己的胃病传给了孙辈。非洲小孩的幽门螺杆菌感染率高,也是母亲习惯先咀嚼再喂食的缘故。
2.亚洲人使用筷子在一个大碗里吃菜的习俗,使唾液里的细菌有机会通过筷子传播到食物上并在相互传染。当然,这种用餐方式还可传播其他疾病,所以我国医学家早就呼吁:要改变用餐方式,宜选择分餐制或使用公筷。
3.科学家在一些拉美国家的饮水中发现了幽门螺杆菌,研究还发现这些细菌可在河水中存活3年。专家也证实幽门螺杆菌可在自来水中存活4-10 天。因此,要做到喝开水不喝生水、吃熟食不吃生食,牛奶则要在消毒后再饮用。
4.实验证明,溃疡病患者与人接吻,也有传播此病的危险,应加警惕。
已经感染了幽门螺旋杆菌除了配合医生予以的药物治疗外,你在生活饮食中还必须注意:注意环境卫生,饭前洗手,与人同桌吃饭最好注意公快的使用。家中若有婴幼儿的更要注意洗手与喂食的卫生问题,因为幼儿时期也是感染幽门螺旋杆菌的高危险群。有胃炎倾向者或有胃炎家族史者,避免服用阿司匹林或是非类固醇的抗发炎药。
幽门螺杆菌会传染吗
幽门螺杆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可通过口口相传或粪口传播。父母若感染了幽门螺杆菌,其子女感染的机会也会相对增加。
“有一些家长喜欢将食物咬断咬碎后再喂、喂食时先用舌头试试食物的温度、喂奶前先吸奶嘴喝一两口以试试温度是否适宜、进餐时和孩子合吃一份餐、亲吻孩子嘴巴等,都可能将自己体内的Hp传给孩子。”谢丹宇称,儿童喜吃零食、长期饮食不规律、饮食不当等,也会因胃肠神经调节功能紊乱而降低胃肠粘膜的保护功能,为Hp入侵创造条件。
Hp感染后一般很难被机体清除,易引起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等,从而出现厌食、腹痛、腹胀、恶心、呕吐、反酸、嗳气等症状,其中腹痛以持续性隐痛或阵发性痉挛性多见。
专家提醒:
反复上腹痛且身材瘦小
尽早就医排查Hp
如果父母自己患有幽门螺杆菌感染性胃炎,而孩子又有反复出现上腹部或脐周部疼痛等,尤其是连续3个月或3个月以上的时间内,至少有3次不连续的腹痛发生,而且长得比较瘦小,在排除了上呼吸道感染、肝胆疾病、肠梗阻、心肌炎、饮食不当等原因造成的消化道症状外,应尽早到医院做个胃镜检查,不能做胃镜检查的患儿,应尽早做呼气或大便Hp尿素酶抗体快速检测等检查,看是否是由于幽门螺杆菌感染所致的胃炎、消化道溃疡等而导致的腹痛,早诊断、早治疗。
筷子传染胃病有理
筷子传染胃病有一定道理
中国、日本的确是胃癌的高发国家,而且每年新发现的胃癌有近一半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有关,幽门螺旋杆菌能破坏胃黏膜,释放毒素,导致胃炎、溃疡并致癌。但现在没有严格的大规模的流行病学调查表明,幽门螺杆菌就是通过饮食传播。
虽然没有相关的调查能明确说明幽门螺杆菌的传染途径,但幽门螺杆菌通过筷子传染有一定的可能性。
中国、日本的饮食比较常见共餐制,习惯使用筷子,而西方人则实行分餐制,习惯使用刀叉,因此有专家推测西方人很少患胃癌的原因和这个饮食习惯有关。
而且现在医学普遍的认识是,幽门螺杆菌喜在偏酸的环境中生存,它不会通过血液传染、空气传染,就很有可能是通过饮食传染,如唾液、筷子、碗。
新生儿重症肺炎痊愈后有没有后遗症
新生儿肺炎是新生儿期常见的一种疾病,由于没有明显成人肺炎的症状,不易觉察,但是危害相当严重,需要我们对其有一定的了解,以预防和及时发现病情及时治疗.
得了该疾病,也不要慌张,此病虽发病率高,但如果及时到医院就诊,得到合理治疗,护理,治愈率较高,预后良好.你的孩子已经在重症监护得到及时的治疗了,按照医生的治疗来,不要太担心了.你可以再在以后照顾孩子时多加注意,给你几点建议吧.
最主要的还是预防为主:1正确的喂奶
妈妈在给孩子喂奶时一定要仔细,如果用奶瓶喂奶,奶嘴的孔要大小合适,喂奶时孩子最好是半卧位,上半身稍垫高一点.喂奶后轻轻拍打孩子背部,排出胃内的气体,再观察一会儿,发现有漾奶现象时,应及时抱起孩子,拍拍后背.如果孩子呛咳比较严重,并有发憋,气促等情况,要及时到医院就诊.
2.断绝病毒传染
在日常生活中,家庭成员是引起新生儿感染的主要原因,所以家庭成员都要积极避免感冒.平时注意室内空气流通, 避免受凉,衣被适度,室温不宜过高.密切接触新生儿的家庭成员若患有呼吸道感染或呼吸道带菌,就会通过空气或接触将病菌传给新生儿,由于新生儿抵抗力差,大人患普通感冒,孩子就有可能患肺炎
幽门螺杆菌会传染给小孩吗 有哪些接触容易传染给小孩
在小孩咬不动的食物,如瓜子等有较硬外壳的食物时,大人会用嘴帮忙咬开,把内部给小孩吃,这个过程中可能就通过接触唾液将HP病毒带到食物上传染给孩子。在以前更有家中老人直接将不易咀嚼的食物嚼了以后喂给孩子。
家里的小孩可爱,大人们有时总是会忍不住亲吻他们的脸颊甚至嘴巴,特别是对个人卫生不注意的家长,易把HP病毒带给免疫力较低的孩子。
孩子免疫力低下吗,与大人一起使用共同的餐具,相互夹菜,都可能将口腔中存在的HP带给孩子。有些家长为了方便给宝宝泡奶尝试温度直接用嘴接触宝宝的奶嘴,这样宝宝也会接触到可能携带病毒的唾液。
小孩胃出血怎么回事
医生说,幽门螺旋杆菌的感染率挺高的,据相关统计,慢性胃炎患者幽门螺旋杆菌的检出率有40%—60%。一般家里父母感染了幽门螺旋杆菌,子女的感染机会比其他家庭多。因为幽门螺旋杆菌是可以通过口对口传播的,打个比方,嚼食喂养孩子,喂食之前大人先用自己的舌头试下食物的温度、大人在吃的筷子夹菜喂给孩子,都有可能传播幽门螺旋杆菌。此外,它还可以通过粪便传播,比方食用污染的食物、水等。
1、平常不要嘴对嘴喂食、嚼着喂食,如果食物太大孩子咬不断,可以买把辅食剪把食物剪碎,或者在煮孩子的食物时,就把材料切得小一些;
2、大人和小孩的餐具要分开使用,夹菜的时候,尽量使用公筷;
3、不要给孩子吃辛辣、有刺激性的食物;
4、还有一点,很多人会忽略,有些家长经常会嘴对嘴亲吻孩子,这做法也容易感染,最好是亲吻脸部。
诱发小儿胃炎的病因
1、贪食冷饮
大多数孩子都嗜食冷饮,甚至有的孩子把冷饮当正餐。还有些孩子,不但夏天吃,就连秋冬天也吃。过量冷饮可使胃黏膜下血管收缩和黏膜层变薄,从而使其防卫能力下降,导致水肿和糜烂,形成慢性胃炎。
2、零食太滥
孩子饭前大吃零食,等吃正餐时没胃口,过了用餐时间又饿了,形成恶性循环,导致胃病。再者,无论冷饮还是零食,一般都有添加剂,添加剂会干扰消化功能。
3、进食不定
有的孩子写作业或者玩游戏机,一入迷就忘了吃饭。坐久了,胃部血流减慢,影响消化。孩子学习紧张或贪玩,都会造成胃部神经性缺血和消化不良,有碍胃部健康。
4、家长传染
大人有胃病,而且是由幽门螺杆菌引起的胃病,就可以通过“亲密接触”传染给宝宝,使宝宝小小年纪也染上胃病。例如,大人嚼食喂孩子;一家人吃饭,你一筷子他一勺,往宝宝碗里添菜;一瓶饮料,大人对嘴喝完,孩子接着喝。如此种种,幽门螺杆菌就可以借着唾液,找到新的主人。
5、卫生习惯不好
如不刷牙、饭前便后不洗手、不剪指甲,食物易被细菌感染,若感染幽门螺杆菌,就可导致胃窦炎。
6、挑食或偏食
小儿长期挑食,易引起多种维生素、必需矿物质等营养素缺乏,从而会影响胃窦的正常功能,日久也可导致胃窦炎。
7、用药不当
有些小孩因病经常服用消炎痛、激素、阿司匹林和抗生素等对胃有刺 激作用的药物,易损伤胃粘膜,诱发胃窦炎。
8、遗传因素
有的父母患胃病,其子女胃窦炎的发生率比没胃病家族史的小儿高, 这可能与遗传因素有关。
忌把食物嚼碎后喂给孩子
(1)食物经嚼后,香味和部分营养成分已受损失。嚼碎的食糜,小儿囫囵吞下,未经自己的唾液充分搅拌,不仅食而不知其味,并且加重了胃肠负担,而使孩子营养缺乏及消化功能紊乱。
(2)影响孩子口腔消化液分泌功能,使咀嚼肌得不到良好的发育。如果让孩子自己咀嚼可以刺激牙齿的成长,同时还可以反射性地引起胃内消化液的分泌,以帮助消化,提高食欲。口腔内的唾液也可因咀嚼而分泌增加,更好地滑润食物,使吞咽更加顺利进行。
(3)可使孩子感染某些呼吸道传染的疾病,如流感、流脑、肺结核等。用嘴对嘴喂时,如果老人有上述疾病,则很容易经口腔、鼻腔将病菌或病毒传染给孩子。 (4)可使孩子患消化道传染病,如肝炎、痢疾、肠寄生虫病。即使是健康人,体内及口腔中也常常寄带有一些病菌,病菌可以通过食物,由大人口腔传染给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