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颅压高饮食

颅压高饮食

颅内生殖细胞瘤的治疗 放射治疗 放射治疗是给一定的肿瘤体积准确、均匀的剂量,而周围正常组织剂量很小的治疗方法,这样既保证了患者的生存又保证了患者的基本生存质量。经组织学检查确诊的生殖细胞瘤者先采用化疗,再补放疗;颅内生殖细胞肿瘤术后和或放疗后的补充治疗。

颅内生殖细胞瘤的症状与体征主要包括颅内压增高、局部脑定位征和内分泌症状等其症状与体征的发展顺序一般是先出现颅内压增高、继之出现四叠体受压症状和丘脑下部症状也有少部分病人以四叠体受压为首先症状要注意做好检查和治疗,要注意个人清洁卫生然后给自己的心理进行调节缓解不要有太大的负担让自己慢慢走出来其次不要做过于激的行动好好保养。

更年期饮食调理 饮食保持营养均衡丰富

要想达到均衡的饮食营养,就要提高饮食质量,保证饮食的丰富性,并做到饮食合理搭配,各种粗粮,细粮搭配,蔬菜水果搭配,粗粮和各种果蔬中的维生素,矿物质是人体必需的营养元素,而且利于人体吸收利用;肉类食物中含有大量高蛋白,高脂肪,更年期人群内分泌变化快,运动量少,食用过多肉类食物容易导致体内热量过剩,引发高血压,高血脂,动脉硬化等疾病;而多数素食中含有大量纤维素,维生素,矿物质,饮食注意荤素搭配,才能更好的保证体内的营养均衡,避免更多疾病伤害。

颅内压的增高

(一)发病原因

引起的常见病因有:

⒈颅脑损伤,如脑挫裂伤、颅内血肿、手术创伤、广泛性颅骨骨折、颅脑火器伤、外伤性蛛网膜下隙出血等。

⒉颅内占位性病变,包括各种癌瘤、脓肿、血肿、肉芽肿、囊肿、脑寄生虫等。这是颅内压增高最常见的病因。

⒊脑血管疾病,常见疾病为脑梗死、高血压性脑出血、蛛网膜下隙出血、高血压脑病等。

⒋颅内炎症,如各种脑炎、脑膜炎、败血症等。

⒌脑缺氧,如多种疾病造成的呼吸道梗阻、窒息、心搏骤停、一氧化碳中毒及缺氧性脑病等。

⒍中毒及代谢失调,如肝性脑病、酸中毒、铅中毒、急性水中毒和低血糖等。

⒎假脑瘤综合征又名良性颅内压增高。

⒏先天性异常,如导水管的发育畸形、颅底凹陷和先天性小脑扁桃体下疝畸形等,可以造成脑脊液回流受阻,从而继发脑积水和颅内压增高;狭颅症,由于颅腔狭小,限制了脑的正常发育,也常发生颅内压增高。

(二)发病机制

⒈引起颅内压增高的机制 有以下几个方面:

⑴脑组织的体积增加,这是由于脑水肿的原因。

⑵颅内血容量增加,各种原因引起血液中的二氧化碳蓄积或碳酸血症,可使脑血管扩张,脑血流量急剧增加;丘脑下部、鞍区或脑干损伤时,可导致脑血管调节中枢的功能紊乱,脑血管反应性扩张,使脑血流量急剧增加。

⑶脑脊液过多,见于各种脑积水。

⑷颅内占位性病变,为颅腔内额外增加之内容物,除病变本身占有一定的颅腔容积外,还可引起病变周围的脑水肿或脑脊液循环通路的梗阻,从而导致颅内压增高。

⒉颅内高压综合征的病理生理

⑴全身性血管加压反应:当脑血管的自动调节功能丧失后,为了保持需要的脑血流量,机体通过自主神经系统的反射作用,使全身周围血管收缩,血压升高,心搏出量增加,以提高脑灌注压,同时伴有呼吸节律减慢,呼吸深度增加。这种以升高动脉压,并伴有心率减慢、心搏出量增加和呼吸节律减慢加深的三联反应,即称为全身性血管加压反应或库欣(Cushing)三主征。多见于急性颅脑损伤或急性颅内压增高患者。

⑵颅内压力和容积的关系:Langfitt等(1965)经动物实验表明,由于颅内容物的代偿作用,外界病理因素的存在并不一定引起颅内压变化,颅内容物体积与颅内压力的数量增加并不呈直线关系,而是呈指数关系。这种关系也可以用颅内的可塑性(plasticity)与顺应性(compliance)来表示。可塑性来自颅腔内的软组织的可塑性与弹性,是单位容积变化所产生的压力变化,用△P/△V表示。顺应性代表颅腔内的容积代偿功能,是单位颅内压的变化所产生的容积变化,用△V/△P表示。在颅内容物体积增加的早期,有足够的空间可供调节,即顺应性(代偿)较强;颅内容物体积增加的后期,可供调节的空间越来越少,病变扩张遇到的阻力愈来愈大,故颅内压急剧增加。通过检查顺应性和可塑性,有助于判断颅内压增高的严重程度。临床使用的方法如下:脑室引流或腰穿时放出1ml脑脊液,若压力下降甚少说明还在代偿期内,若压力下降超过0.39kPa(3mmHg),则提示颅内压力/容积曲线已超过临界点,即代偿功能已消耗殆尽。

⑶脑疝形成:颅内病变尤其是颅内占位和损伤,引起颅内压的增高不均匀时,常使脑组织受压移位,部分脑组织通过某些解剖上的裂隙移位到压力较低的部位时,即为脑疝(brain herniation)。这是颅内压增高最致命的紧急情况。

常见症状与体征

颅内高压综合征是一逐渐发展的过程,其临床表现轻重不一。颅内高压综合征的典型表现,包括颅内压增高本身所致的临床表现,以及引起颅内压增高的病因所致的神经系统缺陷。

常见症状与体征:

⒈头痛 部位不定,进行性加重。

⒉呕吐 可为喷射性呕吐。

⒊视盘水肿 可伴火焰状出血与渗出。

⒋展神经麻痹伴复视 因展神经在颅底走行最长,高颅压时易受压迫而产生单侧或双侧麻痹及复视,无定位意义。

⒌癫痫样发作 高颅压后期及昏迷时可出现局限性或全身性抽搐。

⒍生命体征变化

⑴脉搏:急性高颅压时可产生缓脉,颅内压增高愈快,缓脉愈明显。

⑵呼吸:急性高颅压时,最初呼吸深而慢,至延髓衰竭时,转为呼吸浅、慢而不规则呼吸或叹息样呼吸,最后可突然停止。

⑶血压:高颅压增高愈快,反射性地引起血压上升愈高,至晚期延髓衰竭时血压下降,出现脑性休克。

⑷意识:因高颅压和脑水肿,使大脑皮质及脑干网状结构缺血、缺氧,可引起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慢性高颅压可先出现躁动不安,再出现嗜睡至昏迷。高颅压与意识障碍不一定成正比,视部位而定,如丘脑下部肿瘤或脑干挫伤意识障碍可很重,颅内压不一定很高。

⑸瞳孔:早期忽大忽小或缩小,如一侧散大,光反应消失说明形成了颞叶钩回疝。

⒎耳鸣、眩晕 高颅压可使迷路、前庭受刺激,以及内耳充血,部分患者可出现耳鸣和眩晕。

主要临床表现为“三主征”:头痛;恶心呕吐;眼底视盘水肿。其他常见表现为意识障碍、视力减退、复视、抽搐及去皮质强直。有些可表现为情绪不稳、易于激怒或哭泣,或情绪淡漠、反应迟钝、动作和思维缓慢等精神症状。

在婴幼儿患者,头痛症状常不明显,常出现头皮静脉怒张、头颅增大、囟门扩大、骨缝分开、前囟张力增高或隆起。头部叩诊呈“破壶音”(Macewn征)。

对慢性颅内高压综合征,头颅X线平片可发现蝶鞍,尤其是鞍背及前、后床突骨质破坏或吸收;颅骨弥漫性稀疏变薄;脑回压迹增多和加深;15岁以前的儿童可见颅缝增宽和分离,年龄越小越多见。因颅内占位引起者,还可见松果体等正常钙化点移位,病理性钙化,颅骨局部增生或破坏,内耳道及其他脑神经孔的异常变化等。

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或磁共振成像(MRI)可以发现颅内占位性病变,明确诊断,且这两项检查既安全简便又准确可靠。对于那些具有颅内压增高的客观体征或神经系统检查有阳性发现或临床上高度怀疑颅内压增高的患者,应早期行CT或MRI检查。

对于颅内压增高的患者,腰椎穿刺有促使脑疝发生的危险,应禁止或慎重做腰穿。必要情况下,应在给予脱水剂后进行腰穿密闭测压为妥。腰穿后还应加强脱水和严密观察。

典型的颅内高压综合征具有头痛、呕吐及视盘水肿等表现,其中尤以视盘水肿最为客观,依据这一体征,诊断不难。但在急性颅内压增高或慢性颅内压增高的早期,多无视盘水肿,患者可能仅有头痛和(或)呕吐。容易误诊为功能性疾病,产生严重后果。因此,应慎重对待每一个头痛和(或)呕吐患者,警惕颅内压增高的可能。

颅压高能坐飞机吗

高血压是一种以动脉压升高为特征,可伴有心脏 、血管、脑和肾脏等器官功能性或器质性改变的全身性疾病,它有原发性高血压和继发性高血压之分。高血压的治疗方法有哪些?治疗和控制高血压一般有两种方法,即药物疗法和非药物疗法。在治疗过程中,主要应该采用非药物疗法,只有病情比较严重时才采用药物疗法。在使用药物疗法时,一定要让医生查明情况,然后再确定一种或两种药物。绝对不能自己选择降压药物。

很多老年人和患有心血管疾病的病人,都害怕坐飞机,认为在高空飞行时,气压变化会影响血液循环,造成血压波动和心脏病发作的危险。其实,这种担心大可不必。

近日,英国心血管协会报告称,高空飞行本身并不会对心脏病人造成威胁,反倒是过度焦虑会引起血压升高,心血管不利。英国医学专家指出,高空飞行的主要变化就是氧分压降低,造成乘客血氧含量偏低。但这个变化对心脏病人威胁不大。

老人坐飞机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高血压科郭冀珍教授告诉《生命时报》记者,心脏病患者旅行时,只要身体状况良好,心脏功能没有明显障碍,也没有出现发生心脏急症的先兆,是完全可以坐飞机的。并且,长途旅行假如选择坐飞机出行,不但节省了时间,还减轻旅途劳累,从而减少心脏病发作的风险。

此前,世界卫生组织于2007年公布的一份研究报告称,长时间乘坐飞机容易让人产生致命的深部静脉血栓,这种在腿部产生的血液凝块有可能移动到肺部,形成肺栓塞,造成致命的威胁。这点也是心血管病人对坐飞机的顾虑之一。英国专家的本次研究发现,其实,相同时间内,乘飞机与乘火车、汽车等交通工具相比,发生血栓的几率相同。那么,哪些人属于会产生血栓的高危人群呢?老年人多于青年人;肥胖的人常合并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血液会比正常人黏稠,也存在风险;长期吸烟,每天吸烟超过20支的人,这些人血液有高凝风险,乘坐飞机需要注意。

高血压能坐飞机吗,对此,郭教授给出了以下几点建议,第一,血脂高的人,登机前几天要饮食清淡、少吃油腻。第二,出发前让自己休息充足,不要指望在飞机上补觉。第三,吸烟的人,上飞机前少抽烟,有的人因为飞机上无法抽烟,就在登机前一顿狂抽,殊不知,大量的尼古丁对血管有强烈的收缩作用,会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第四,多喝水。机舱内的空气来自寒冷的高空,在空调的作用下,干燥程度堪比沙漠。因此要多喝水,稀释血液。假如是8—12小时的旅程,要补充1500—2000毫升的水。第五飞行平稳后,可以起身活动或是做一些简单的腿部按摩操,好比两手捏捏小腿肚,通过挤压腓肠肌,可以让下肢静脉血液回流顺畅。此外,还可以轮流按摩一下腿部的几个穴位,好比足三里、三阴交、丰隆穴,交替按摩5分钟。第六,此前已经患过下肢血栓的病人,最好能穿上弹力袜。

对于高血压的治疗,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加强综合性心理治疗十分重要。首先应消除各种不良刺激因素,改善精神状态和不良的生活、工作环境,保持良好的心理,增强自身免疫功能,早防、早治,则疗效较好。

高血压患者坐飞机注意事项

一、对于单纯的高血压患者,如果在采取正规科学的药物控制,而且血压能达到控制标准的话,即能达标的话,是可以进行自有活动,包括旅游,甚至到高海拔地区的。

二、对于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患者来说,虽然采取了正规了治疗,比如坚持服用尼莫地平药物控制脑血管痉挛等,但是,这种患者由于在高海拔地区,极易诱发脑血管痉挛,引起新的蛛网膜下腔出血,因此,到高海拔地区,应当慎之又慎!

婴儿颅内压增高饮食宜忌

1、颅内高压综合征吃什么食物对身体好?

(1)多吃蔬菜水果等高纤维食物,多吃大豆、牛奶等高蛋白质食品

(2)宜清淡为主,多吃蔬果,合理搭配膳食,注意营养充足。

(3)多吃提高免疫力的食物,以提高机体抗病能力。

(4)多吃新鲜的蔬菜和水果。新鲜的蔬菜和水果含有大量人体所需的营养成分

(5)海藻类食物食物,

(6)紫菜,紫菜是含有大量的甘露醇的食物,甘露醇具有脱水降低颅内压的作用,有利于患者身体的恢复;

(7)膳食纤维食物,比如黄瓜是属于膳食纤维类食物,容易被肠道的吸收,促进食欲,有利于患者身体的恢复的。

(8)富含优质蛋白质的食物,鲫鱼富含有大量的优质蛋白质营养物质,和多种矿物质元素,可以增强人体免疫力,提高抗病能力的作用,有利于患者的恢复

2、最好不要吃哪些食物:

(1)忌吃辛辣刺激的食物,如辣椒、花椒、生姜。生姜是属于刺激性比较大的食物,容易刺激导致神经血管水肿,增加颅内压,不利于患者的恢复的。

(2)忌吃容易产气的食物;如洋葱、黄豆、红薯。黄豆是属于容易产气的食物,容易产气导致腹部胀气,导致肠道蠕动减慢,不利于患者身体的恢复。

(3)忌烟酒、忌油腻、忌吃生冷食物。

(4)忌吃腌制的食物;如咸肉、咸蛋、咸鱼。咸鱼是由鱼和食用盐腌制而成,含有大量的盐分,容易导致水钠储溜,导致颅内压增高,不利于患者的恢复。

什么是颅内高压

颅内压是指颅内组织对颅腔壁产生的压力,由于颅腔总容积相对固定,颅内压保待相对稳定。正常成人卧位时脑脊液压力为 0.78~1.76 kPa,儿童压力为 0.4~1.0 kPa。

各种原因导致的颅内压持续保持在 2.0 kPa 以上(儿童 > 1.0 kPa)时称颅内高压。

导致颅内高压的原因包括,脑组织肿胀、颅内占位性病变或脑脊液分泌过多、吸收障碍、循环受阻或脑血流灌注过多等。

颅压高引发疾病有哪些

本病早期应和血管性头痛等功能性疾病相鉴别,尚需对导致颅内高压综合征的原发病进行鉴别。

1.颅脑损伤(craniocerebral injury) 任何原因引起的颅脑损伤而致的脑挫裂伤、脑水肿和颅内血肿均可使颅内压增高。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早期即可出现颅内压增高。少数患者可以较迟出现,如慢性硬膜下血肿等。颅脑损伤后患者常迅速进入昏迷状态,伴呕吐。脑内血肿可依部位不同而出现偏瘫、失语、抽搐发作等。颅脑CT能直接地确定颅内血肿的大小、部位和类型,以及能发现脑血管造影所不能诊断的脑室内出血。

2.脑血管性疾病(cerebrovascular disease) 主要为出血性脑血管病,高血压脑出血最为常见。一般起病较急,颅内压增高的表现为1~3天内发展到高峰。患者常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表现为头痛、头晕、呕吐、肢体瘫痪、失语、大小便失禁等。发病时常有显著的血压升高。多数患者脑膜刺激征阳性。脑脊液压力增高并常呈血性。脑CT可明确出血量的大小与出血部位。

3.高血压脑病(hypertensive encephalopathy) 高血压脑病是指血压骤然剧烈升高而引起急性全面性脑功能障碍。常见于急进型高血压、急慢性肾炎或子痫,偶或因嗜铬细胞瘤或服用单胺氧化酶抑制剂同时服用含酪胺的食物、铅中毒、库欣综合征等。常急骤起病,血压突然显著升高至33.3/20kPa(250/150mmHg)以上,舒张压增高较收缩压更为显著。常同时出现严重头痛、恶心、呕吐、颈项强直等颅内压增高症状。神经精神症状包括视力障碍、偏瘫、失语、癫痫样抽搐或肢体肌肉强直、意识障碍等。眼底可呈高血压眼底、视网膜动脉痉挛,甚至视网膜有出血、渗出物和视盘水肿。CT检查可见脑水肿、脑室变窄。

4.颅内肿瘤(intracranial tumour) 可分为原发性颅内肿瘤和由身体其他部位的恶性肿瘤转移至颅内形成的转移瘤。脑肿瘤引起颅内压的共同特点为慢性进行性的典型颅内压增高表现。在病程中症状虽可稍有起伏,但总的趋势是逐渐加重。少数慢性颅内压增高患者可突然转为急性发作。根据肿瘤生长的部位可伴随不同的症状,如视力视野的改变,锥体束损害、癫痫发作、失语、感觉障碍、精神症状、脑桥小脑角综合征等。头颅CT可明确肿瘤生长的部位与性质。

5.脑脓肿(brain abscess) 常有原发性感染灶、如耳源性、鼻源性或外伤性。血源性初起时可有急性炎症的全身症状,如高烧、畏寒、脑膜刺激症状、白细胞增高、血沉块、腰椎穿刺脑脊液白细胞数增多等。但在脓肿成熟期后,上述症状和体征消失,只表现为慢性颅内压增高,伴有或不伴有局灶性神经系统体征。脑脓肿病程一般较短,精神迟钝较严重。 CT扫描常显示圆形或卵圆形密度减低阴影,静注造影剂后边缘影像明显增强,呈壁薄而光滑之环形密度增高阴影,此外脓肿周围的低密度脑水肿带较显著。

6.脑部感染性疾病(brain infectious disease) 脑部感染是指细菌、病毒、寄生虫、立克次体、螺旋体等引起的脑及脑膜的炎症性疾病。呈急性或亚急性颅内压增高,少数表现为慢性颅内压增高,起病时常有感染症状,如发热、全身不适、血象增高等。部分病例有意识障碍、精神错乱、肌阵挛及癫痫发作等,严重者数天内发展至深昏迷。重要特点为常出现局灶性症状,如偏瘫、失语、双眼同向偏斜、部分性癫痫、不自主运动。其他尚可有颈项强直、脑膜刺激征等。脑脊液常有炎性改变,如脑脊液白细胞增多,蛋白量增多,或有糖或氯化物的降低,补体结合试验阳性等。头颅CT可见有炎性改变。

7.脑积水(hydrocephalus) 由于各种原因所致脑室系统内的脑脊液不断增加,同时脑实质相应减少,脑室扩大并伴有颅压增高时称为脑积水,也称为进行性或高压力性脑积水。脑室造影可见脑室明显扩大。CT检查可发现肿瘤、准确地观察脑室的大小并可显示脑室周围的水肿程度。

8.良性颅内压增高(benign intracranial hypertension) 又名“假性脑瘤”,系患者仅有颅内压增高症状和体征,但无占位性病变存在。病因可能是蛛网膜炎、耳源性脑积水、静脉窦血栓、内分泌疾病等,但经常查不清。临床表现除慢性颅内压增高外,一般无局灶性体征。

9.其他 全身性疾病引起的颅内压增高的情况在临床上也相当多见。如感染中毒性脑病、尿毒症、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失调、糖尿病昏迷、肝昏迷、食物中毒等。这些病发展到严重程度均可出现颅内压增高的表现。结合疾病史及全身检查多能做出明确的诊断。

当颅内压增高到使脑组织移位嵌入硬脑膜裂隙或颅骨孔道时,即为脑疝。常见有颞叶钩回疝(天幕疝、天幕裂孔疝、小脑幕切迹疝)和枕骨大孔疝(小脑延脑疝)两种。鉴别如表1。

老年人血压高饮食

①限制钠盐:流行病学研究发现饮食中钠盐的摄入与血压的升高及高血压的患病率密切相关。人群中高血压的患病率与平均食盐摄入量几乎呈线性相关。据WHO报道,人群每天摄盐量减少5g,能使舒张压平均下降0.53kPa(4mmHg)。北方食盐摄入量一般每天15g以上,其高血压患病率在6%以上,而广西、福建等地均在10g以上,其高血压患病率则在3%以下。世界卫生组织(WHO)建议每天氯化钠摄入量不超过5g。我国绝大多数地区膳食钠盐入量大大超过这一标准,北方15~18g/d,南方7~12g/d,因此,建议我国北方居民将食盐减到每天10g以下,南方居民减到每天7g以下。

具体建议如下:

A.提倡烹调时减少钠盐和含盐调味品(如酱油、黄酱、辣酱等)的用量。

B.少食腌制品。

C.推广食用低钠高钾盐(含氯化钠70%氯化钾25%)。

D.使用定量盐勺,有助于烹调时盐量的控制。

E.熟食中选择低盐食品。

F.父母应使儿童不要养成爱吃咸食的习惯,尽量少吃含钠盐较多的快餐。

G.钠盐的减少是逐步的。

②增加钾:流行病学研究和临床试验结果表明:钾与血压之间呈负相关,钾对血压的作用独立于钠。

钾对血压的调节机制可能与抑制肾素-血管紧张素活性及交感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增强压力感受器的功能以及直接的促尿钠排泄作用等有关。

慢性颅内压增高

良性颅内压增高是临床常见的许多疾病共有的一组症候群。良性颅内压增高有两种类型,即弥漫性良性颅内压增高和先局部性良性颅内压增高,再通过扩散波及全脑。弥漫性良性颅内压增高通常预后良好,能耐受的压力限度较高,可以通过生理调节而得到缓冲,压力解除后神经功能恢复较快,而局部性良性颅内压增高调节功能较差,可耐受的压力限度较低,压力解除后神经功能恢复较慢。

颅腔容纳着脑组织、脑脊液和血液三种内容物,当儿童颅缝闭合后或成人,颅腔的容积是固定不变的,约为1400—1500ml。颅腔内的上述三种内容物,使颅内保持一定的压力,称为颅内压(intracranial pressure, ICP)。由于颅内的脑脊液介于颅腔壁和脑组织之间,一般以脑脊液的静水压代表颅内压力,通过侧卧位腰椎穿刺或直接脑室穿刺测量来获得该压力数值,成人的正常颅内压为0.7-2.0kPa (70-200mmH2O),儿童的正常颅内压为0.5-1.0kPa (50-100mmH20)。临床上颅内压还可以通过采用颅内压监护装置,进行持续地动态观察。

颅内压的调节与代偿

颅内压可有小范围的波动,它与血压和呼吸关系密切,收缩期颅内压略有增高,舒张期颅内压稍下降;呼气时压力略增,吸气时压力稍降。颅内压的调节除部分依靠颅内的静脉血被排挤到颅外血液循环外,主要是通过脑脊液量的增减来调节。当颅内压低于0.7kPa(70mmH20)时,脑脊液的分泌则增加,而吸收减少,使颅内脑脊液量增多,以维持正常颅内压不变。相反,当颅内压高于0.7kPa (70mmH2O)时,脑脊液的分泌较前减少而吸收增多,使颅内脑脊液量保持在正常范围,以代偿增加的颅内压。另外,当颅内压增高时,有一部分脑脊液被挤人脊髓蛛网膜下腔,也起到一定的调节颅内压的作用。脑脊液的总量占颅腔总容积的10%,血液则依据血流量的不同约占总容积的2%-11%,一般而言允许颅内增加的临界容积约为5%,超过此范围,颅内压开始增高。当颅腔内容物体积增大或颅腔容量缩减超过颅腔容积的8%-10%,则会产生严重的颅内压增高。

颅压高自己如何缓解

1、卧位 患者平卧,头偏向一侧或侧卧,病情允许时抬高床头15°~30°,有利于颅内静脉回流,减轻脑水肿,降低颅内压。有脑脊液外漏的病人可借助重力的作用,使脑组织移向颅底,粘附在硬脑膜漏孔处,使局部粘连而封闭漏口。注意头颈不要过伸或过屈,以免影响颈静脉回流。

2、休息 保持病室安静,避免一切不良刺激,以免造成患者情绪激动,使血压升高,加重颅内压增高。病人躁动不安时,要查明原因,对症处理,勿轻率给予镇静剂,以免影响观察病情,也不可强加约束,避免因过份挣扎而使颅内压升高,应加床挡保护并让其戴手套,以防坠床和抓伤。

3、吸氧 对改善脑缺血,使脑血管收缩,降低脑血流量,减轻脑水肿,同时防止发生高碳酸血症或低氧血症。

颅压增高的危害

概 述

根据网上的资料显示正常成人如果超过1.96kPa(200mmH2O)就是颅内压增高,所以一直以这个来评定颅内是否出现增高的可能性,那么我们只是了解了它的定义并没有真正的了解它所带来的危害,所以我们对这种危害要仔细的了解,并且有可能对身体造成一些或大或小的伤害,那么到底颅内增高有什么样的危害呢?如果能够及时了解的话对病情也是有好处的。

步骤/方法:

1首先导致的是脑血流量的降低,由于颅内压增高导致脑血管自动调节功能失效,脑血流量随之急剧下降,就会造成脑缺血,甚至出现脑死亡,所以这个危害要引起高度的重视,因为有可能危害到性命。

2除此之外还有脑移位和脑疝的危害,而且颅内压增高可直接影响脑的代谢和血流量从而产生脑水肿,使脑的体积增大,进而加重颅内压增高。所以这些跟脑有关的,都是比较敏感的,要非常重视起来的。

3当然还会引起胃肠功能紊乱及消化道出血,部分颅内压增高的病人首先会出现胃肠道功能的紊乱,并且出现呕吐、溃疡和穿孔等比较严重的症状,当然这些症状要根据自身的情况来判断,毕竟个人体质不同。

注意事项:

所以了解了以上的危害以后,要时刻关注着是否出现颅内增高的现象,而且我们不能小瞧这个病,一定要进行及早的治疗,不然就会危害到生命。

教你几招软化血管降血脂的方法

“四高”饮食堵血管

高盐、高糖、高油、高脂这“四高”的饮食,在我们的生活中可以说是血管的头号的“天敌”,它们的存在增加的患有血脂高、血压高的风险,也是很容易导致人体患有胆固醇以及一些疾病的,会容易造成动脉粥样硬化以及导致血管的不畅通。

老熬夜累血管

长期熬夜,身体会分泌肾上腺素等激素,会导致心率加快、血压升高,进而增加心血管系统的压力。如果连续休息不好,加上情绪焦虑,血压波动大,极易诱发中风甚至猝死。

相关推荐

颅内压增高的临床表现

1、头痛 这是颅内压增高常见的症状之一,程度不同,以早晨或晚间较重,部位多在额部及颞部,可从颈枕部向前方放射至眼眶。头痛程度随颅内压的增高而进行性加重。当用力、咳嗽、弯腰或低头活动时常使头痛加重。头痛性质以胀痛和撕裂痛为多见。 2、呕吐 当头痛剧烈时,可伴有恶心和呕吐。呕吐呈喷射性,易发生于饭后,有时可导致水电解质紊乱和体重减轻。 3、视神经乳头水肿 这是颅内压增高的重要客观体征之一。表现为视神经乳头充血,边缘模糊不清,中央凹陷消失,视盘隆起,静脉怒张。若视神经乳头水肿长期存在,则视盘颜色苍白,视力减退,

鱼肝油与维生素A、D

1.人体需要维生素A的量极微,从食物中摄取,已足够生理需要。目前,由于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饮食营养不断丰富,维生素A缺乏症已较少见。只有在人体患某些疾病,如肝炎、胰腺炎、腹泻等;或在长期发热、怀孕、授乳时,由于维生素的需要量增加,才会出现维生素A缺乏症。 2.为防治小儿佝偻病,首选的药物,应是维生素D,鱼肝油中所含维生素D的量,小于维生素A10倍,巳如上述,如用鱼肝油来防治佝楼病,在维生素D达到治疗量时,维生素A已远远超过了需要量,这样就往往产生维生素A蓄积中毒。维生素A中毒,发病缓慢,常见症状为毛发脱

颅内压和高血压有区别吗

两个不是同一个概念哈,高血压是血液对血管壁的压力,颅内压确切的说是脑脊液压力,增高因素很多,比如颅脑损伤、颅脑肿瘤、脑出血、脑积水和颅内炎症刺激等。高血压到了一定的程度会引起颅内高压,而脑组织受压时又可以造成颅内高压。

慢性颅内压增高治疗

处理颅内压增高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减轻脑水肿,降低颅内压争取时间进行病因治疗。要使颅内压控制在适当的水平,保证正常的脑灌注压和能量供应,防止或减轻脑移位和脑疝的发生。病因治疗包括非手术和手术治疗两个方面。 1、非手术治疗 颅内压增高的非手术治疗主要是脱水降颅压治疗,包括各种脱水药物的应用、激素治疗、冬眠降温降压治疗等;另外对颅内肿瘤术前或术后的放射治疗和化学药物的治疗、免疫治疗、抗感染治疗、高压氧治疗、抗癫痫治疗以及康复治疗等。 2、手术治疗 其目的是尽可能进行病灶全切除,争取手术后应能解除或至少部分解除病变

视力下降未必是眼病

诊断明确后,立即为患者采取了降颅压与配合激素、免疫抑制药物联合治疗的方法。次日,患者视力明显好转,光感增强;一周内,即可看清指数及眼前遮挡物,但视物仍有重影和颅压高;继续治疗至第2周,患者不仅能看清文字而无重影,颅压也恢复正常。 伴有眼睛受累的白塞氏病很常见,但同时伴有神经系统受累者少见。能在短期内不做手术,仅用常规药物治疗让几乎失明者复明的更是少见。 白塞氏病是一种血管炎性疾病,具有较顽固的复发性,主要累及皮肤、黏膜、眼睛,还能累及胃肠道、神经系统和血管。能累及眼睛、神经、胃肠和重要血管的白塞氏病是较重

高血压饮食禁忌 高血压食疗菜谱

芹菜连根120克,粳米250克。将芹菜洗净,切成六分长的段,粳米淘净。芹菜、粳米放入锅内,加清水适量,用武火烧沸后转用文火炖至米烂成粥,再加少许盐和味精,搅匀即成。 菊花末15克,粳米100克。菊花摘去蒂,上笼蒸后,取出晒干或阴干,然后磨成细末,备用。粳米淘净放入锅内,加清水适量,用武火烧沸后,转用文火煮至半成熟,再加菊花细末,继续用文火煮至米烂成粥。每日两次,晚餐食用。 新鲜荷叶1张,粳米100克,冰糖少许。将鲜荷叶洗净煎汤,再用荷叶汤同粳米、冰糖煮粥。早晚餐温热食。 绿豆、海带各100克,大米适量,将

三高饮食注意

1、每天脂肪的摄入量不能超过50克,瘦肉在100—150克之间,喝脱脂牛奶为宜; 2、每天的烹调油为20克左右,尽量选择富含单不饱和脂肪酸的橄榄油、茶油等; 3、适量选用有助于降血脂的食物,如富含纤维的蔬菜水果类、富含植物固醇的豆制品、富含粗纤维的菌藻类食物等。 预防或治疗三高,日常可以多喝茶,世界卫生组织调查了许多国家的饮料优劣情况,最终认为:茶为中老年人的最佳饮料。据科学测定,茶叶含有蛋白质、脂肪、10多种维生素,还有茶多酚、咖啡碱、和脂多糖等近300种成分,具有调节生理功能,发挥多方面的保健和药理作

眼压高滴眼药水有用吗 眼压高饮食上应该注意什么

出现眼压高的情况就应该做好饮食方面的调节,可以适当的多吃一些新鲜蔬菜,吃一些蜂蜜,这样能达到有效的降低眼压作用,而且通便的效果也非常强,避免眼睛里面的水分分泌过多,而让眼压高的情况变得更加严重。眼压高还应该注意不要吃刺激性的食物,这样会让血管神经功能失调,房水产生过多,让眼压高的情况变得更加严重。

高血压的饮食

高血压食疗 (1)芹菜粥:芹菜连根120克,粳米250克。将芹菜洗净,切成六分长的段,粳米淘净。芹菜,粳米放入锅内,加清水适量,用武火烧沸后转用文火炖至米烂成粥,再加少许盐和味精,搅匀即成。 (2)菊花粥:菊花末15克,粳米100克。菊花摘去蒂,上笼蒸后,取出晒干或阴干,然后磨成细末,备用。粳米淘净放入锅内,加清水适量,用武火烧沸后,转用文火煮至半成熟,再加菊花细末,继续用文火煮至米烂成粥。每日两次,晚餐食用。 (3)绿豆海带粥:绿豆、海带各100克,大米适量。将海带切碎与其它2味同煮成粥。可长期当晚餐食

高血压降压饮食食谱大全

1、胡萝卜粥 食材:鲜胡萝卜120克,粳米100克。 做法:将粳米淘洗干净,放入锅中加水煮沸;胡萝卜切碎,待粳米煮至八成熟,放入胡萝卜,用小火煮至熟烂成粥即可。 功效:粳米能提高人体免疫功能,促进血液循环,从而减少高血压的机会 2、绿豆海带粥 食材:绿豆、海带各100克,大米适量。 做法:海带切碎与绿豆和大米同煮成粥。 功效:清热解毒,降压。适用于原发性高血压病等。